❶ 什么叫做父母官
旧时对地方官的称呼。此词透露着浓浓的官本位思想和旧社会阶级观念。
在封建社会,父母是子女的主宰,同时父母又最疼爱自己的子女,所以父母官就兼具了领导与爱护的两种特点,一个好的地方官应该像爱护子女一样爱护百姓,这就是“爱民如子”,当百姓的权利受到伤害时,官员理应加以维护,这就是“为民做主”。
因此所谓的“父母官”其实是百姓的一种赞誉。
古人为官其先是通过孝廉贤良方正等名目的举荐,后来主要通过科举考试,一旦成为朝廷的命官,出于避嫌的原因,常常是异地为官。这样就离开了家乡父老。而那些朝中的大官,除了本身祖籍就在京城的,大多数人父母都在地方,所以这些人对那些家乡的官也称之为“父母官”。
父母官:官本位思想和旧社会阶级观念
1、“官本位”以是否为官、官职大小来评价社会地位。
“官本位”把所有职务职称、个体身份、地位都相对应于或折合成一定级别的官阶,并以官阶定尊卑、高低,而不以真才实学、对社会的实际贡献来衡量个体的价值,形成了“万般皆下品,惟有做官高”的社会心理。
由此造就一种对权力、官位、官员的崇拜和敬畏,进而导致长官意志、权力至上观念和依附意识及其现象盛行。在一些地方,官职可以衡量:政治待遇、社会名声、经济收益、工薪多少、住房大小、专车档次,等等。
2、“官本位”是以“官”的意志为转移的利益特权。
作为一种意识层面的现象,“官本位”也反映了一定阶层的利益需求。一些领导干部之所以“官本位”意识浓厚,就是因为有“官”就有利,或者可以“官”谋利。
有的领导干部视党和人民赋予的职权以及自己的地位、影响和工作条件为既得利益,不是用这些职权和条件来为党、为人民更好地工作,而是把从政看成是谋取个人或小集团利益的工具,想方设法追逐对公共资源的特权,捞取自己的特殊利益。
有的领导干部面临抉择时,先为自己和子女、亲属着想,为自己的小团体利益着想,而把人民群众的利益、党和国家的利益抛在了脑后;有的刚刚提拔,就急于要车子、房子、待遇,“该得到的一定要得到,不该得到的也想得到”等等。这种特权思想,都是“官本位”的深层次驱动因素。
❷ 古代人称呼本地的官父母官是因为什么原因
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父母官这个称呼都耳熟能详。所谓父母官就是指封建时期州县这一级别的地方官,比如太守、知府、知县等等。从字面意思理解,古人希望地方官能像父母爱护子女一样爱护百姓,即“爱民如子”;当百姓利益受到侵害的时候,地方官应该像父母保护子女一样保护百姓,即“为民请命”。不过,无论是爱民如子,还是为民请命,都是后来引申出的意思。父母官作为地方官的代名词,最初其实是指两个人,一个是西汉的召信臣、另一个是东汉的杜诗。
杜诗为南阳经济发展所作出的贡献跟几十年前召信臣的贡献同样巨大,因此南阳百姓都尊称杜诗为“杜母”,并将两人联系到了一起,赞誉道:“前有召父,后有杜母”。父母官这一称呼便是从这里开始有了地方官的含义,后来这个称呼越来越普遍,人们就将州县这一级别的地方官统称为父母官。
❸ 邓智华 中国传统文化历来强调父母官,什么叫父母官
父母官是封建时代对地方官员的称呼,注意是指地方官。比如县令、太守,郡守这些。
“父母官”一词来源于《礼记·大学》:“《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孟子·梁惠王上》:“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之父母也?”在这些先秦文献中“父母”是指百姓的统治者,甚至是国君。汉代曾出现了两个非常有政绩的地方官:西汉的召信臣、东汉的杜诗。据《后汉书》载杜诗为南阳太守,深受百姓爱戴,百姓将之与前代的召信臣相比,于是就有了“前有召父,后有杜母”之说,这时“父母”一词已经有了地方官的含义。宋初王禹偁《谪居感事》诗:“万家呼父母。”其自注:“民间呼令为父母官”,这便是将地方官比作父母官的最早出处。
❹ 中国传统文化历来强调父母官,什么叫父母官
父母官:旧时对地方官的称呼。此词透露着浓浓的官本位思想和旧社会阶级观念。
“父母官”一词来源于《礼记·大学》:“《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孟子·梁惠王上》:“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之父母也?”在这些先秦文献中“父母”是指百姓的统治者,甚至是国君。汉代曾出现了的两个非常有政绩的地方官:西汉的召信臣、东汉的杜诗。据《后汉书》载杜诗为南阳太守,深受百姓爱戴,百姓将之与前代的召信臣相比,于是就有了“前有召父,后有杜母”之说,这时“父母”一词已经有了地方官的含义。宋初王禹偁《谪居感事》诗:“万家呼父母。”其自注:“民间呼令为父母官”。这便是将地方官比作父母官的最早出处。
在封建社会,父母是子女的主宰,同时父母又最疼爱自己的子女,所以父母官就兼具了领导与爱护的两种特点,一个好的地方官应该像爱护子女一样爱护百姓,这就是“爱民如子”,当百姓的权力受到伤害时,官员理应加以维护,这就是“为民做主”。因此所谓的“父母官”其实是百姓的一种赞誉。同时这样的父母官通常都是一些比较基层的官员,主要是州、县等地方长官,因为他们直接与地方百姓接触,同时又拥有生杀予夺的决定权。
除了上面的含义,在汉语的运用中“父母官”其实还有另一种用法,那就是指家乡的地方官。古人为官起先是通过孝廉贤良方正等名目的举荐,后来主要通过科举考试,一旦成为朝廷的命官,出于避嫌的原因,常常是异地为官,这样就离开了家乡父老。而那些朝中的大官,除了本身祖籍就在京城的,大多数人父母都在地方,所以这些人对那些家乡的官也称之为“父母官”,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家乡父母官”。当然,这样的父母官也是地方官员,但范围稍大,不仅限于地方行政首长。
“父母官”的两种含义其适用的对象虽然接近——都是地方官,但用法却是有讲究的。前者是百姓对长官的称谓,是对长官的一种敬畏和赞誉,而后者其实是朝中高官对比自己地位低得多的地方官的一种尊称,也是一种自谦的表示,说家乡的小官为“父母官”一来显示自己没有架子,尊重对方,二来县官不如现管,也是希望对方对自己的父母有所照应。
“父母官”的这两种含义决定了它使用上的特殊性,比如:前一种含义的“父母官”应该是他称,而不应该是自称。目前有些文学作品或影视剧中常出现:“我作为家乡的父母官……”云云,其实都是不恰当的用法。而作为后一种含义使用时需更加小心,因为这是高官对比自己官阶小的地方官的称谓,普通人是不能随意使用的,比如在外地工作的普通工作人员见到家乡的领导来了,如果也称对方是自己的“家乡父母官”,那他的口气也太大了
❺ 古人为何管地方官叫父母官有历史什么说法吗
父母官的由来是因为召信臣和杜诗两人做官做的非常好,得到了百姓的高度赞誉,这才有了父母官这一种叫法。相信有经常看古代影视剧的朋友都会发现,古代的百姓都会称当地的县令为父母管,主要的原因与县令的职能有关,因为县令主要就是管理县城内的大小事务,这对于百姓来说县令就像是他们的父母一样,而且也可以看出县令在当地百姓的心中有着很高的地位,其实父母官其实是指两个人,下面我们就来具体聊一聊父母官的由来。
一、父母官与西汉的召信臣有关。相信对历史有一定了解的的朋友对于召信臣应该有一定的了解,召信臣是西汉中后期的一位名臣,由于他对工作兢兢业业,对百姓爱护有加,因此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赞颂,在他的治理下,当地百姓安居乐业,当地的人口和经济发展都有着一个相当不错的发展,而且召信臣本人与百姓的关系也非常融洽,对百姓非常爱戴,当地的百姓对他也是非常尊重,所以就用“召父”来称呼召信臣,这就是父母官中父字的由来。
你对于父母官还有什么看法呢?欢迎来评论区与我交流。
❻ 为什么古代的人称知县为父母官
父母官”是旧时中国百姓对州、县官的尊称。这一称呼是由何而来的呢?
《汉书·循史传》载,西汉元帝时,南阳郡太守召信臣,字翁卿,九江寿春人。“其治视民如子”,劝民农桑,去末归本,为政勤勉有计谋,“好为民兴利”,尽力使百姓富起来。他亲自指导农耕,常出入于田间,住宿在民家,很少有安闲的时候。“百姓归之,户口增倍,盗贼狱讼衰止”。“吏民亲爱信臣”,尊他为“召父”。
说来也巧,时隔不足百年,至东汉武帝刘秀建武七年(公元31年),南阳郡百姓又幸运得遇新任太守杜诗。《后汉书·杜诗传》载,杜诗,字君公,少有才能,担任郡功曹时,爱民如子,事事替百姓作主,由是全郡百姓家家粮丰衣足。百姓拿他与以前的召信臣相比,说“前有召父,后有杜母”。自此“父母官”这一尊称便广传后世。
❼ “父母官”这个词是怎么由来的,什么人才能自称是父母官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每当地方官踏踏实实为人民办事,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时,老百姓就会亲切的称他们为“父母官”。所谓“父母官”,从字面意思上来理解,就是说地方官爱民如子,对待普通百姓像对待自己子女一样爱护,所以才会得到百姓的爱戴。而事实上,“父母官”并不像字面上理解的那么简单,它最早指的是汉朝的两位官员。
在担任南阳太守期间,杜诗以诛暴立威,又善于谋略,不浪费民力,再加上政治清明,所以很受当地百姓爱护。除此之外,他还做了两件大事。一是发明了“水排”,用来铸造农器。二是兴修水利,广拓土田,让百姓日子富足起来。因此人们将他比作西汉的召信臣,南阳百姓谓之:“前有召父,后有杜母。”此后,人们就将爱民如子
❽ 中国有几成父母官
比零多一点
❾ 父母官是什么意思
父母官 父母官fùmǔguān
旧时对州县官的称呼。也有直称“父母”的
例:彼豪民恃其资,诬去贤使君,袁人失父母。——明·高启《书博鸡者事》
注:这里的“父母”与现在的爸爸,妈妈的意思不同
“父母官”是旧时中国百姓对州、县官的尊称。这一称呼是由何而来的呢?
❿ 谁是父母官
没办法,现在在中国办事就这样。别谈什么“父母官”,纯属扯淡。还是前年,我嫂子他们添了个孩子(第一个小孩),当时没去医院,直接在家生的,最后因为一个生育证的问题找尽麻烦。他们有结婚证,但医院说“不是在我们这生的,我们不能办证”,但派出所说“没有医院开的出生证明我们不给办,有结婚证也没用”。没办法啊,最后我哥请我们区医院的院长吃了顿饭,送了点礼,这事才算了结。我就想啊,难道生孩子只能去医院生么,家里就不能生?再说我们也不知道具体什么时候生,何况我家离镇上又很远。什么世道阿?
(哎!没有帮你解决问题,反倒把自己的事情说了几大段,真是抱歉)。生活在这样的国度,生活的烦恼各有不同,但又那么相似。没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