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汪曾祺简介
汪曾祺,江苏高邮人,出生于1920年3月5日。祖父是清朝末科的“拔贡”(略高于“秀才”)。 汪曾祺的父亲汪菊生(1897——1959)多才多艺,不但金石书画皆通,而且是一个擅长单杠的体操运动员,一名足球健将,学过很多乐器,也喜欢养鸟。汪曾祺的审美意识的形成,与他从小看父亲作画有关;父亲的随和、富于同情心,对汪曾祺日后的创作产生了很大影响。1939年——1943年就读于西南联合大学中国文学系。毕业后曾先后在昆明、上海的私立中学任教。后又到北京历史博物馆任职。北平和平解放后随解放军四野南下工作团到广州、武汉,最后又回到北京市文联工作。1954年,调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自1950年到1958年,一直任文艺刊物编辑。编过《北京文艺》、《说说唱唱》、《民间文学》。1958年被错划为右派,下放到张家口地区的沙岭子农业科学研究所当农业工人,劳动四年。1962年初,调到北京京剧团当编辑。
汪曾祺20岁开始发表作品。年轻时受西方现代派的影响较深。晚年作品渐趋平实。提倡“回到民族传统、回到现实主义”。但又主张现实主义要容纳各种流派,民族传统要能吸收一切外来影响。汪曾祺的小说乍看似乎不讲究章法结构,然而那是“苦心经营的随便”,因而他的小说被称为“散文化”小说。在语言上,他却非常重视。汪曾祺的语言干净自然,他要求自己“能不说的话就不说”。
❷ 汪曾祺的一生
汪曾祺,江苏高邮人,出生于1920年3月5日。祖父是清朝末科的“拔贡”(略高于“秀才”)。 汪曾祺的父亲汪菊生(1897——1959)多才多艺,不但金石书画皆通,而且是一个擅长单杠的体操运动员,一名足球健将,学过很多乐器,也喜欢养鸟。汪曾祺的审美意识的形成,与他从小看父亲作画有关;父亲的随和、富于同情心,对汪曾祺日后的创作产生了很大影响。1939年——1943年就读于西南联合大学中国文学系。毕业后曾先后在昆明、上海的私立中学任教。后又到北京历史博物馆任职。北平和平解放后随解放军四野南下工作团到广州、武汉,最后又回到北京市文联工作。1954年,调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自1950年到1958年,一直任文艺刊物编辑。编过《北京文艺》、《说说唱唱》、《民间文学》。1958年被错划为右派,下放到张家口地区的沙岭子农业科学研究所当农业工人,劳动四年。1962年初,调到北京京剧团当编辑。
汪曾祺20岁开始发表作品。年轻时受西方现代派的影响较深。晚年作品渐趋平实。提倡“回到民族传统、回到现实主义”。但又主张现实主义要容纳各种流派,民族传统要能吸收一切外来影响。汪曾祺的小说乍看似乎不讲究章法结构,然而那是“苦心经营的随便”,因而他的小说被称为“散文化”小说。在语言上,他却非常重视。汪曾祺的语言干净自然,他要求自己“能不说的话就不说
❸ 汪曾祺为何会说好的家庭教育要“没大没小”
在家庭里,什么样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
汪曾祺说:充满人情味的家庭,首先要做到“没大没小”。
汪曾祺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位士大夫”。
而汪曾祺与孩子、妻子相处时的“没地位”,其实正是相处间的一种平等。弯下腰、屈下膝,与孩子保持平视的高度来平等对话。
反观,有家长往往居高临下的看孩子,孩子一句话没说完,就是指责或羞辱。孩子做一件不合自己心意的事,就开始批评打击······在孩子面前扮演巨人的角色,高高在上的对孩子的行为指指点点。
维吉尼亚·萨提亚在《与人联结》中说:“自由地去看、去听,而非考虑应该如何去看、去听。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而非思虑应该如何去表达。自由地去感觉,而非告诉自己应该如何感觉。”
给对方自由的发挥空间,才能跟对方建立联结。在亲子相处中,汪曾祺的“没地位”,恰恰给了孩子自由的发挥空间,营造了一个温情脉脉的家庭氛围。
❹ 汪曾祺是一个什么样的父亲
<多年父子成兄弟>我和儿子的关系也是不错的。我戴了“右派分子”的帽子下放张家口农村劳动,他那时还从幼儿园刚毕业,刚刚学会汉语拼音,用汉语拼音给我写了第一封信,我也只好赶紧学会汉语拼音,好给他写回信。“文化大革命”期间,我被打成“黑帮”,送进“牛棚”。偶尔回家,孩子们对我还是很亲热。我的老伴告诫他们:“你们要和爸爸‘划清界限’”,儿子反问母亲:“那你怎么还给他打酒?”只有一件事,两代之间,曾有分歧,他下放山西忻县“插队落户”。按规定,春节可以回京探亲。我们等着他回来。不料他同时带回了一个同学。他这个同学的父亲是一位正受林彪迫害,搞得人囚家破的空军将领。这个同学在北京已经没有家,按照大队的规定是不能回北京的,但是这孩子很想回北京,在一伙同学的秘密帮助下,我的儿子就偷偷地把他带回来了,他连“临时户口”也不能上,是个“黑人”,我们留他在家住,等于“窝藏”了他。公安局随时可以来查户口,街道办事处的大妈也可能举报。当时人人自危,自顾不暇,儿子惹了这么一个麻烦,使我们非常为难。我和老伴把他叫到我们的卧室,对他的冒失行为表示很不满,我责备他;“怎么事前也不和我们商量一下!”我的儿子哭了,哭得很委屈,很伤心。我们当时立刻明白了:他是对的,我们是错的。我们这种怕担干系的思想是庸俗的。我们对儿子和同学之间义气缺乏理解,对他的感情不够尊重。他的同学在我们家一直住了四十多天,才离去。
对儿子的几次恋爱,我采取的态度是“闻而不问”。了解,但不干涉。我们相信他自己的选择,他的决定。最后,他悄悄和一个小学时期女同学好上了,结了婚。有了一个女儿,已近七岁。
我的孩子有时叫我“爸”,有时叫我“老头子”!连我的孙女也跟着叫。我的亲家母说这孩子“没大没小”。我觉得一个现代化的,充满人情味的家庭,首先必须做到“没大没小”。父母叫人敬畏,儿女“笔管条直”,最没有意思。
儿女是属于他们自己的。他们的现在,和他们的未来,都应由他们自己来设计。一个想用自己理想的模式塑造自己的孩子的父亲是愚蠢的,而且,可恶!另外,作为一个父亲,应该、尽量保持一点童心。
我想他是个好父亲
❺ 汪曾祺是怎么做爸爸的
这是我父亲的一句名言。
父亲是个绝顶聪明的人。他是画家,会刻图章,画写意花卉。图章初宗浙派,中年后治汉印。他会摆弄各种乐器,弹琵琶,拉胡琴,笙箫管笛,无一不通。他认为乐器中最难的其实是胡琴,看起来简单,只有两根弦,但是变化很多,两手都要有功夫。对儿子的几次恋爱,我采取的态度是“闻而不问”。了解,但不干涉。我们相信他自己的选择,他的决定。最后,他悄悄和一个小学时期女同学好上了,结了婚。有了一个女儿,已近七岁。我的孩子有时叫我“爸”,有时叫我“老头子”!连我的孙女也跟着叫。我的亲家母说这孩子“没大没小”。我觉得一个现代化的、充满人情味的家庭,首先必须做到“没大没小”。父母叫人敬畏,儿女“笔管条直”,最没有意思。
儿女是属于他们自己的。他们的现在,和他们的未来,都应由他们自己来设计。一个想用自己理想的模式塑造自己的孩子的父亲是愚蠢的,而且,可恶!另外作为一个父亲,应该尽量保持一点童心。
目光炯炯内心温暖 微信公众号【丁是丁】ID:dsd555555
❻ 汪曾祺的《多年父子成兄弟》中父亲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父亲具有民主仁爱平等,随和,有童心,关爱孩子,宽容的性格特点。
望采纳~~~蟹蟹~~~
❼ 汪曾祺是何许人也
汪曾祺,生于1920年3月5日,卒于1997年5月16日,江苏省高邮人,当代作家、戏剧家。
汪曾祺的祖父是清朝末科的“拔贡”(略高于“秀才”的功名),父亲通晓金石书画,且擅长体操、武术等运动。祖父的偏爱、父亲的影响,对汪曾祺文学功底和审美意识的形成都曾起过重要作用。对其创作风格产生深远影响的是汪曾祺高中时候读的两本书:《沈从文小说选》和屠格涅夫的《猎人笔记》。1939年汪曾祺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成为沈从文的得意高徒。其间较多接触了外国作家的作品,特别是契诃夫和阿左林,创作方法与风格上亦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40年代初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做过中学教员,当过文艺刊物的编辑,北京京剧团编剧,曾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
2.作品
汪曾祺以短篇小说和散文见长。1949年便出版了他的第一本短篇小说集《邂逅集》,而真正开始散文创作则是1979年以后,伴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汪曾祺作品的影响也在逐渐增强。这一时期他先后出版了小说集、散文集、文论集、选集等20余种,并有剧本多种。其中《受戒》《大淖记事》《异秉》等一批表现乡村风俗人情的短篇小说在读者中反响很大,并成为其短篇小说的代表作。散文集有《汪曾祺小品》《汪曾祺散文选集》等。剧作方面最有影响的是他作为主要执笔人参与编写的现代京剧《沙家浜》。
汪曾祺认为“作家是感情的生产者”,他曾对自己的作品按照包涵的感情做了以下几种分类:以《职业》《幽冥钟》为代表的感情偏于忧伤的作品,以《受戒》《大淖记事》为代表的表现内在欢乐之情的作品,以《云玫秋行状》《异秉》为代表的表露出由对命运的无可奈何而转化出的带有苦味嘲谑的作品,以及多种感情混和的作品。但总的来说,汪作中的情绪是乐观的,按照汪曾祺自己的话说“我的作品不是悲剧,我的作品缺乏崇高的、悲壮的美。我所追求的不是深刻,而是和谐。”
❽ 请问 汪曾祺 的简介和他的文章<多年父子成兄弟>的资料啊急用.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县人。从小受传统文化精神熏陶。1930年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师从沈从文等名家学习写作。他是跨越几个时代的作家,也是在小说、散文、戏剧文学与艺术研究上都有建树的作家。1940年开始发表小说、诗和散文。1948年出版第一个作品集《邂逅集》,1963年出版第二个作品集《羊舍的夜晚》,1978年发表小说《骑兵列传》,1980年发表小说《受戒》,受到普遍赞誉,随后一发不可收。现已出版《汪曾祺短篇小说选》、《晚饭花集》、《汪曾祺自选集》以及多卷本《汪曾祺文集》等十几个作品集。他的小说被视为诗化小说,其中《大淖记事》获全国短篇小说奖。他还写散文、评论和剧本。他与人合作改编、加工的《沙家浜》深受观众的喜爱。
◆对待子女,从无疾言厉色。
我们做父母的总是想着自己的权威,于是,在孩子犯错误或不听话时总是动辄以呵斥。其实,这一方面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另一方面也堵住了孩子的言路。
◆我的数学不好,他也不责怪,只要能及格,就行了。
“不责怪”是宽容;但“及格就行”在今天看来,显然是不现实的了。因为这样,只会让孩子无缘走过高、中考这座桥。从这个角度来说,现在的孩子压力大,现在的家长也难当了。
◆我十七岁初恋,暑假里,在家写情书,他在一旁瞎出主意。我十几岁就学会了抽烟喝酒。他喝酒,给我也倒一杯。抽烟,一次抽出两根,他一根我一根。他还总是先给我点上火。
这里,我们确实看不见“代沟”,这确是兄弟般的关系;现在的父与子,如何能越过这条鸿沟,值得每个人的思考。
◆我们这种怕担干系的思想是庸俗的。
其实,在生活中,我们的子女常是单纯而真挚的,这本是璞玉的纯洁。只可惜家长们也有万般的无奈。毕竟社会不是理想中的单纯,孩子种种高尚的思想与行为,一旦进入社会,是要“吃亏”的。如何让孩子认识到理想与现实的距离,又让其不失本真,又是一个让人费尽思量的课题。
◆儿女是属于他们自己的。
从心中认同这句话,就得从相信孩子开始,给孩子以自由。
【感悟】
平等和谐的父(母)子(女)关系,并不仅仅是儿女们的心愿。只是父母有太多的担心,有沉重的期望;只是儿女仅有单纯的世界,有天真的理想。
在升学压力巨大、就业竞争残酷的今天,父母们又怎能接受“及格就行”的事实?我们也听说过:某某作家小学没毕业,某某科学家数学不及格,还有某某企业家曾是个旷课、捣蛋的学生……这样的事例太多了。我们并非不相信这些事实。只是我们相信:上面的这些“人才”一定走过不少弯路,他们也一定为此付出过艰辛的代价。是不是让每个孩子都有必要走他们的“长征路”,去先尝辛苦而后奋起呢?
还有,今天毕竟不像当年。上个世纪70年代前,稍有文化,哪怕是高中(中专)学历就能很容易获得一份工作;而工作的技术含量也不高。在工业化社会和知识经济的今天,我们的孩子如何立足社会,哪怕是做一名工人甚至于农民,也是需要相当的知识与技能的。这就决定了时代对父母、对子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们决不能在这方面放宽对自己的要求,无论是父母还是子女本人。
当然,这与关系的和谐是两回事。但我们两辈之间,都应在一个理解的平台上才能获得心灵相通、水乳交融的关系。
❾ 汪曾祺是什么人
汪曾祺,江苏高邮人,出生于1920年3月5日。祖父是清朝末科的“拔贡”(略高于“秀才”)。 汪曾祺的父亲汪菊生(1897——1959)多才多艺,不但金石书画皆通,而且是一个擅长单杠的体操运动员,一名足球健将,学过很多乐器,也喜欢养鸟。汪曾祺的审美意识的形成,与他从小看父亲作画有关;父亲的随和、富于同情心,对汪曾祺日后的创作产生了很大影响。1939年——1943年就读于西南联合大学中国文学系。毕业后曾先后在昆明、上海的私立中学任教。后又到北京历史博物馆任职。北平和平解放后随解放军四野南下工作团到广州、武汉,最后又回到北京市文联工作。1954年,调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自1950年到1958年,一直任文艺刊物编辑。编过《北京文艺》、《说说唱唱》、《民间文学》。1958年被错划为右派,下放到张家口地区的沙岭子农业科学研究所当农业工人,劳动四年。1962年初,调到北京京剧团当编辑。
汪曾祺20岁开始发表作品。年轻时受西方现代派的影响较深。晚年作品渐趋平实。提倡“回到民族传统、回到现实主义”。但又主张现实主义要容纳各种流派,民族传统要能吸收一切外来影响。汪曾祺的小说乍看似乎不讲究章法结构,然而那是“苦心经营的随便”,因而他的小说被称为“散文化”小说。在语言上,他却非常重视。汪曾祺的语言干净自然,他要求自己“能不说的话就不说”。
❿ 汪曾祺的父亲是谁呀
汪曾祺的父亲汪菊生(1897——1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