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孝敬父母 > 财神节为什么要对父母说好话

财神节为什么要对父母说好话

发布时间:2022-05-14 15:38:51

❶ 今天第一次听说有个财神节 请问一下关于财神节的来历拜托各位了 3Q

在各尊正财神之中,以文武财神较为人所熟知。武财神通常是指赵公明、关羽,文财神则多为比干和范蠡。其中又以武财神赵公明最见。 武财神的由来--赵公明这个名号现存最早的文字记载是晋代干宝的《搜神记》,在故事中他本是一个专替上帝勾取人命的鬼将。到了元代,他又以瘟神形象出现,但逐渐转变为一个可以除瘟禳灾、伸冤和解的正派神祗。 在明代的通俗小说《封神演义》中,赵公明是商朝大将,协助闻太师抵抗周军的进攻,被姜子牙用厌胜之术杀死。在封神台上受封为“金龙如意正一龙虎玄坛真君”之神,下辖招宝天尊萧升、纳珍天尊曹宝、招财使者陈九公、利市仙官姚少司四神。其中陈九公、姚少司是赵公明的徒弟,萧升、曹宝却是帮助姜子牙收取赵公明宝物的死对头。由于手下的四神都富有浓厚的财神意味,赵公明财神之尊的形象也就深入人心了。 在民间传说中,赵公明一生随心所欲,凭着他一身好法术,而把姜子牙打得落花流水,但后来法术被破, 在临死前还不屈就投降,天帝因怜其忠志, 而又致双眼失明,对世间人民财力不会大小眼,故封他为“武财神”。武财神的执守是追讨世人欠债不还,以伸正义。 主持世人财富公正。他的手下招宝天尊、纳珍天尊、招财使者、利市仙官,虽然职责并不是直接与财有,可是要财却非通过他们不可。所以成为民间最主要的财神。此外,赵公明也是道教神系中的神,道坛建供时必须要拜祭,以请他来主持奉献给神仙的金银财宝。 稍微观察一下众多饭店会发现,店里都会祭拜关公,把他也当作财神。其实,关羽是众多财神中以刚毅耿介著称的一个。他的故事可说是家喻户晓,非但钱财沾不上边,甚至曾经挂印封金,有点弃财宝如敝屣的反财富倾向,虽然性格上不像是管财的财神,但关公的形象深受大众喜爱,尤其他在小说和各种传说故事里表现出的忠肝义胆,也是一般人对于工作伙伴、合作对象的要求。因此许多生意人不但把神关公看作是管理钱财的神,也把他作为生意上监察诚信的守护神。 文财神的由来--在所有财神当中,陶朱公范蠡大概是最具有财神气质的一位。范蠡是春秋末期协助越王勾践的名臣。在成功地灭吴雪耻之后,他毅然地离开了可共患难不可同安乐的勾践,隐名从商,先隐居在齐国,因为经营得当,而且正派从商,财富迅速累积。但后来又为逃避声名之累而散尽家产,随之到了陶国,自号陶朱公,很快又重新聚积起远胜从前的财富,于是了史上最为有名的一大豪富。随着年代的久远和故事的传奇性,范蠡被后世奉为财神。在四个正财神之中,以范蠡和财富的关系最密切,生前即为富人的财神代表。进退得宜,不执着于名利的态度,以及出神入化的经营手法是其被奉为财神的重要因素。 相比范蠡,比干被奉为财神则是因为其忠义。比干是商朝大臣,因为忠谏纣王,妲己设计陷害,谎称圣人皆有七窍玲珑心,要纣王将之剜心观看,不料剜出来的心真有七窍,但比干已死去。或说是妲己装病,诈称需要取得比干的七窍玲珑心做药引,以除去朝中忠臣。他生前正直,死后无心,故不会心存偏袒成见,适合作为管理分配财富的神祗。显然这是把公和正直当作理想中财神应有的特质,也表现出了一般大众对于财富公平分配的渴望。 文财神多见于民间雕塑和木版年画,大多是锦衣玉带、冠冕朝靴,脸色白净,面带笑容,适合新春喜庆,堂室张挂。 民间最爱——利市仙官和财帛星君。前面提及,赵公明的部将中有一利市仙官姚少司,他受民间欢迎的程度远远超过其三将,许多财神的画像不限赵、关、比、范等人,都有利市仙官随侍在侧,甚至只有利市仙官单独出现。虽然他只是财神部将,但因名字取得十分吉利,得许多梦想大发利市者的欢心。这并不是他本身的事迹所致,而是职称切中人心之功。 此外,一位被民间奉为“富财神”的财帛星君也是最受欢迎的神。这财帛星君就是银行界的始祖、元末明初的大富翁沈三。据说他有一个“聚宝盆”,不断地生出金银珠宝。当时朱元璋要建国时,因为手头拮据曾找他帮忙,而终于完成建国大业。故此把他封皓为“财政部长”,掌理国家财务。后来天帝封其为“福财帛星君”,而手下有“招财童子”,及“接引天宫”二位助手。故而在民间年画中,常常有此人文雅非凡,白脸长须,左手执“如意”,右手执“聚宝盆”,写着“招财进宝”的画像,一般从事买卖、股票、银行的人 五路财神——在民间传说中,还有五路财神的说法。一般而言,五路财神指的是赵公明及其四位义兄弟(或部将)。除了中路为武财神赵公明外,其余四路为东路财神招宝天尊萧升、西路财神纳珍天尊曹宝、南路财神招财使者陈九公、北路财神利市仙姚少司。这可能是受到了五行观念的影响认为天地广阔,财宝当然也要分区处理。拜五路财神,就是收尽东南西北中五方之财的意思。 除此之外,也有、武、义、富、偏五路财神的说法。除了文财神比干、武财神赵公明二路之外,关公因为挂印封金一介不取,被尊为义财神,而与武财神划分清楚。明初巨富沈万三被奉作富财神。最早到东南亚经商,被称作“大伯公”、“土地公”的华侨苏福禄,由于开偏远地区之利,被当作职司“偏”远财富的偏财神,偏财神既非专以旁门左道之法取财,故文、武、义、富、偏五路都可以算作正财神。

❷ 财神节的由来是什么

传说这天是财帛星君生日。民间财神又有文武之分,故而财神节又被划分为了两天,文财神掌管财股,吸纳好运,武财神镇宅守户,守住财富。民间习俗是正月初五拜财神,七月二十二祭祀财神,故又称财神节。

古代民间供财神是供陶朱公。陶朱公原名范蠡!他辅佐勾践打败吴王夫差。功成名就后激流勇退,改名换姓,自称为陶朱公,去做生意。三次经商成巨富,又三次广散钱财,去帮助社会上贫苦之人。

他是菩萨商人,被后人尊称为“商圣”,为商人树立榜样,商人要学他,尊他为财神爷。农历年初五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迎财神,以此去感念他。

(2)财神节为什么要对父母说好话扩展阅读:

财神节习俗

1、日照、青岛、威海等地

农历七月二十二,就是青岛民间的财神节了,这一天,所有经商的、炒股的、买外汇的甚至普通老百姓,大宴宾朋,感谢财神的到来,感谢亲朋的支持,大吉大利、欢欢喜喜、热热闹闹一整天。2002年青岛市举办了第一届青岛市财神民俗旅游节,以后每年举办一次,各大商会都会参加。

2、潍坊、淄博、济南等地

自清康熙年间始,每到这天,便进入节日的气氛,从早上起,潍坊的家家产户就忙着购买香纸,置办供品佳肴,气氛不亚于中秋节和春节。通常是到下午四时城区乡村的人们就提前下班收工,人人脸上喜气洋洋,互相祝福着。

❸ 财神(赵公明)节】(农历七月廿二日) 财神节,中国民间祭祀财神的节日,传说此日是财帛星君生日!

8月21日是农历七月二十二,是财神爷赵公明的生日,民间把那天作为祭祀财神的节日,是财神节。所以有很多人,特别是经商做生意的都要过节放鞭炮、迎财神啊!

❹ 祝福长辈发财的话

1、雪送炭发发,糕上霜发发。财富财富的神任命为你的头发,你的家,我喜欢头发,丰富的一天,祝你:富人和脂肪,财富浪长叉,财富在少数和崩溃,金山银山火车拉!

2、财神节这一天机遇好,发展机会大,观天有方,易理万机,财得商机,升职机会多,爱添活力,成功机会多。

3、为了花钱,你喜欢赚钱。你不敢花钱,因为很难赚钱。朋友们,了解你们的难处,特别要祝福朋友们,生意兴隆,事业有成,恭喜发财!

4、感谢您的关心,感谢您的帮助,感谢您为我所做的一切,请理解我的祝愿,祝您生意兴隆,生意兴隆。

5、送你一颗吉祥的树上装满了礼物,头顶上最大最亮的星星是我的心,悬挂着的是我的痴心,制造的是我真诚的心,新年快乐!

6、赚钱如爬山,一步一个难,一步一个难,花钱如流水,一去不复返,花钱是灯,赚钱是油,要想灯亮就必须加油,祝你加油好,努力赚钱,天天有收入,财源滚滚,幸福快乐。

7、祝好运似地雷,常到你脚下;运气像流星雨,你永远不会下雨;财富就像垃圾,到处都可以捡到;幸福与你的生活就像一只苍蝇盯着你。

8、财神保佑你:冬去春来百花,短信送四方,东送你钞票,南送你永远平安,西送你好生意,北送你满箱钞票。

9、这种投资,这种消费,这种钱,这种花,赚得慢,花得快。方法快想,多种赚钱的方法,多种省钱的方法。祝你财源滚滚!

❺ 民风民俗

中国民风民俗 最简单,过年的习俗.起源
过年习俗源自何时很难考究,不过一般认为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末祭神祭祖活动。农历的正月(1月)是一年的开始,而正月上旬或中旬,大部分情况正好是春季的开始(少部分时间立春是在农历腊月下旬),现在定名为春节;节日具体时间最后的确定相信和这个时间对农业劳作影响最小有关。农历一年的最后一天(月大为30日,月小29日),称之为“大年三十”,除夕晚上全家人团圆吃年饭(农历一年中最后一顿饭),年饭以后有熬年夜(守年岁)和发压岁钱的习俗,表示从农历上年的最后一天守到来年的第一天,因此,对这一节日又称之为过年。
从阳历看,春节在1月21日至2月20日游动。立春在2月4日或2月5日。
小年大年
在民间,特别是农村地区,有过小年和大年的习惯。
小年,即农历腊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参见讨论页中的说明),送灶王爷上天(把供奉的灶王画火化),向玉皇大帝报告他所在的一家,在过去一年的表现。为了让灶王爷说好话,要供奉糖瓜,送行时还要用糖糊在他嘴上,让他上天言好事。到除夕再把灶王迎回来,就是请(买)一张新的灶王画(画上画有灶王爷和他的太太灶王奶)供在厨房。画的两侧通常贴一副对联: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横批:一家之主。
大年从腊月最末一天开始,一般认为到正月十五日元宵节为止,亦有未出正月就是年的说法。
放假日期
大陆规定的“春节法定假日”为农历正月初一至初三(1日至3日)三天。尽管如此,很多地方(特别是非国有单位)还是要到正月初八才正式上班。
受中国文化影响的中国周边国家,如韩国,韩语为“Seollal 설날 ”(韩语“新的一年”的意思),法定假日;越南,称“元旦”,这一假日的法定时间和中国相同,也是初一至初三。虽然各国称谓不尽一样,但是习俗差不多。
过年习俗
腊八:农历腊月初八,是汉族传统的节日,作为“年禧”即将到来的信号。作为传统,这一天要喝腊八粥,制作腊八蒜。参见腊八节
祭灶,就是小年送灶王爷上天
扫尘,
贴春联,贴年画,
请神,拜神,送神,
烧香,燃烛,
挂灯笼,灯笼里点蜡烛,烛焰蹿动,真好看.要是放一个电灯泡,可就逊色多了.
拜祖先,
敲锣打鼓,
年夜饭,守岁,
放鞭炮,
拜年,
压岁钱,
踩高跷,舞龙灯,
阖家团聚。出门在外学习工作的人要回家与父母团聚,一起过年。
“年”的传说
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
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们正扶老携幼上山避难,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只见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银须飘逸,目若朗星。乡亲们有的封窗锁门,有的收拾行装,有的牵牛赶羊,到处人喊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这时,谁还有心关照这位乞讨的老人。;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老婆婆惊目细看,见他鹤发童颜、精神矍铄,气宇不凡。可她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婆婆无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难去了。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年"朝婆婆家怒视片刻,随即狂叫着扑过去。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乡亲们一齐拥向老婆婆家,只见婆婆家门上贴着红纸,院里一堆未燃尽的竹子仍在“啪啪”炸响,屋内几根红蜡烛还发着余光……;欣喜若狂的乡亲们为庆贺吉祥的来临,纷纷换新衣戴新帽,到亲友家道喜问好。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
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过年”。
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新年”。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
春节到了,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万象复苏草木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人们刚刚度过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着春暖花开的日子,当新春到来之际,自然要充满喜悦载歌载舞地迎接这个节日。
千百年来,人们使年俗庆祝活动变得异常丰富多彩,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年三十,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在春节前扫尘搞卫生,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
然后就是家家户户准备年货,节前十天左右,人们就开始忙于采购物品,年货包括鸡鸭鱼肉、茶酒油酱、南北炒货、糖饵果品,都要采买充足,还要准备一些过年时走亲访友时赠送的礼品,小孩子要添置新衣新帽,准备过年时穿。
在节前要在住宅的大门上粘贴红纸黄字的新年寄语,也就是用红纸写成的春联。屋里张贴色彩鲜艳寓意吉祥的年画,心灵手巧的姑娘们剪出美丽的窗花贴在窗户上,门前挂大红灯笼或贴福字及财神、门神像等,福字还可以倒贴,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气到了,所有这些活动都是要为节日增添足够的喜庆气氛。
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在过去的传说中,年是一种为人们带来坏运气的想象中的动物。年一来。树木凋敝,百草不生;年一过,万物生长,鲜花遍地。年如何才能过去呢?需用鞭炮轰 ,于是有了燃鞭炮的习俗,这其实也是烘托热闹场面的又一种方式。
春节是个欢乐祥和的节日,也是亲人团聚的日子,离家在外的孩子在过春节时都要回家欢聚。过年的前一夜,就是旧年的腊月三十夜,也叫除夕,又叫团圆夜,在这新旧交替的时候,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除夕晚上,全家老小都一起熬年守岁,欢聚酣饮,共享天伦之乐,北方地区在除夕有吃饺子的习俗,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和字就是合;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有相聚之意,又取更岁交子之意。在南方有过年吃年糕的习惯,甜甜的粘粘的年糕,象征新一年生活甜蜜蜜,步步高。
待第一声鸡啼响起,或是新年的钟声敲过,街上鞭炮齐鸣,响声此起彼伏,家家喜气洋洋,新的一年开始了,男女老少都穿着节日盛装,先给家族中的长者拜年祝寿,节中还有给儿童压岁钱,吃团年饭,初二、三就开始走亲戚看朋友,相互拜年,道贺祝福,说些恭贺新喜、恭喜发财、恭喜、过年好等话,祭祖等活动。
节日的热烈气氛不仅洋溢在各家各户,也充满各地的大街小巷,一些地方的街市上还有舞狮子,耍龙灯,演社火,游花市,逛庙会等习俗。这期间花灯满城,游人满街,热闹非凡,盛况空前,直要闹到正月十五元宵节过后,春节才算真正结束了。
春节是汉族最重要的节日,但是满、蒙古,瑶、壮、白、高山、赫哲、哈尼、达斡尔、侗、黎等十几个少数民族也有过春节的习俗,只是过节的形式更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更蕴味无穷。
春节的由来与传说
春节和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来自农业,古时人们把谷的生长周期称为“年”,《说文·禾部》:“年,谷熟也:。在夏商时代产生了夏历,以月亮圆缺的周期为月,一年划分为十二个月,每月以不见月亮的那天为朔,正月朔日的子时称为岁首,即一年的开始,也叫年,年的名称是从周朝开始的,至了西汉才正式固定下来,一直延续到今天。但古时的正月初一被称为“元旦”,直到中国近代辛亥革命胜利后,南京临时政府为了顺应农时和便于统计,规定在民间使用夏历,在政府机关、厂矿、学校和团体中实行公历,以公历的元月一日为元旦,农历的正月初一称春节。
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有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春节源于我国原始社会的《腊祭》。据说腊尽时日,人们杀猪祭祀老天,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们用朱砂涂脸,鸟翼装饰,唱唱跳跳。至于“春节”一名,最早见于《后汉书·杨震》:“又冬无宿雪,春节未雨,百僚焦心。”
1949年9月27日,新中国成立,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通过了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历纪元,把公历的元月一日定为元旦,俗称阳历年;农历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后,因而把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俗称阴历年。
春节传说之一:熬年守岁
守岁,就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来的习俗,也叫除夕守岁,俗名“熬年”。探究这个习俗的来历,在民间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
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它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准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们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口来煞,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平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就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习惯。
守岁习俗兴起于南北朝,梁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岁的诗文。“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人们点起蜡烛或油灯,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 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风俗被人们流传至今。

北京人的祭灶
北京人过春节的习俗,是很有兴味的。 所谓春节,是指中国阴历正月初一。它预示着新的开始,天地万物复苏,春天降临,一年的农事也将着手进行。所以,向来为中国人所重视。后来,公历推行,国家以公历的一月一日为
“元旦”,阴历的“年喜”,只好在名义上退而求其次,改称“春节”。然而,对春节的庆祝,丝...

广州民俗节日
广州是一个有着十分丰富的民间民族风情的南粤名城。广州近年来在欢度春节、元旦、五一节、国庆节等传统民族节日的基础上,开展了每年一度的非常有广州特色的八大节庆活动:春节期间的迎春花市和元宵节,农历二月的波
罗庙诞会,端午节(期间有盛大的节日庆典——龙舟节),番禺荷花节...

当地特色: 茶馆
“坐茶馆”是成都人的一种特别嗜好,因此茶馆遍布城乡各个角落。成都茶馆不仅历史悠久,数量众多,而且有它自己独特的风格。无论你走进哪座茶馆,都会领略到一股浓郁的成都味:竹靠椅、小方桌、三件头盖茶具、老
虎灶、紫铜壶,还有那堂倌跑堂...

节日
成都灯会正月十五成都灯会是在元宵赏灯习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传统民俗活动。南宋诗人陆游在《丁酉上元》诗中描述成都灯会盛况是“突兀球场锦绣峰,游人仕女拥千重;鼓吹连天沸午门,灯山万炬动黄昏”。...

居住
西双版纳的傣族,大多在平坝傍水而居,或在河谷依山傍水而居。住房为“干栏式”建筑竹楼。个人成分族称居住的楼房为“很”。 傣族对当地的地名、寨名的命名尤为考究。一般都是根据当地的自然风光、环境特点以及
历史传说来命名,有些地名和寨名又往往带有一定的宗教色彩。如允景洪,傣语意为“黎明之城”。相传,那是...

服饰
傣族的传统服务,男子一般穿无领大襟、对襟小衫,袖窄,下身着长裤,用白布或兰布包头。妇女上装穿浅色紧身紧袖短衫,下装穿花筒裙。逢年过节或遇喜庆日子,傣族妇女都要绸缎、尼龙、灯蕊绒精制有衣裙,盛装打扮。小
卜小(小姑娘)外出时,均喜欢带上一把小花伞。 傣族妇女很讲究发饰。大多挽长发于头顶,也有的束发垂于脑...

饮食
西双版纳傣族以大米为主食,尤其喜欢吃糯米,有不少家庭均以糯米为主食。副食大多爱吃酸味和水产。傣族还喜欢饮酒,甜米酒更是男女老幼都喜爱的饮料。米酒巴一般都是自己酿制。 傣族还是喜欢吃竹筒板。竹筒饭的做
法是:用一节午竹或甜竹,把一端挖通待装米。做竹筒把的米,大多用陆稻香米或紫米。米洗干净泡水后,既可直...

婚姻
傣族青年男女寻找终身伴侣,完全是自由恋爱。变恋爱的方式既多而又独特。如小卜冒(小伙子)串小卜少(小姑娘),丢包等恋爱方式,充满着诗意。 小卜冒串小卜少。每当月明风清的夜晚,缅桂花发出幽香。这时,“等
待群蜂绕花枝”的恋爱活动就开始了。正录青春妙龄的小卜少,收拾打扮后,带着自己的小纺车,坐在竹楼阳台上...

家庭
傣族的家庭生活,一般是在青年男女结婚有了孩子以后,就从家庭里分出来,另盖房子居住。夫妻之间的地位是平等的,经济是独立的,双方都有自己的财产和收入,都可自由支配,不受对方约束。家庭开支共同协商,子女长大
以后也有自己的独立经济,如饲养养猪、鸡、种植蔬菜,水果的收入,都归自己所有。 傣族的性格温柔,家庭和...

取名
傣族有名无姓,一个人一生中有好几个名字。小孩时有乳名,男童进佛寺当和尚有僧名,还俗后取还俗名,结婚以后有了孩子双称“之父”。 傣族一般以“岩”、“玉”区分男女性别,男性以“岩”字当头,如“岩糯”。女
性以“玉”字当头,“玉罕”。 乳名有以下几种取名的方法: 安排行顺序取的“如”岩三“,即第三个儿...

基诺族的婚礼
西双版纳的基诺族,居住在景洪县的基诺山(又称为攸乐山),约有1万多人,基诺族没有自己本民族的文字,基诺语系汉藏语藏缅族的一种语言,和彝语支相接近。由于没有文字,基诺族的文学全是口头文学,大体可以归为
神话传说、故事、诗歌三大类。 基诺族在解放前,一直保留着群婚制和对偶婚的残余。基诺族婚前的社交活动...

丧葬
傣族的丧葬有三种:火葬、水葬、土葬。佛仰、贵族领主死后地火葬;靠澜沧江一带的行水葬,其他地方的一般傣族死后行土葬。 按照傣族的风俗,人死后,要把死者抬到房屋中央,由亲在或子女用温水洗尸,然后穿上新衣服
。洗脸时,要由下往上,上衣要反穿,即衣扣扣在背部,以示与活人区别。穿上衣服以后再用白布裹尸,并停放于...

宗教信仰
西双版纳的傣放早期信奉原始宗教多神教,后来随着佛教的收入,普遍信仰小乘佛教。据考察,原始宗教虽然被佛教逐渐取代,但原始宗教的传入,普遍信仰小乘佛教。 据考察,原始宗教虽然被佛教逐渐取代,但原始宗教的
痕迹不定期很突出,并与佛教掺杂在一起。以解说有到解放安装期的一段时间为例。原始宗教主要有:祭寨神、寨...

基诺族的丧葬习俗
基诺人实行独木棺土葬,不留坟冢。死者生前的生产、生活用品,作为殉葬品,过去,富者还要埋入一铜罗锅银子。 寨子里人一死,乡亲们会帮忙放倒一棵大树,取其中一段,把中间挖空,将尸体殓进,挖地区1米深,把棺木
放进墓穴,安埋妥当,在墓表搭盖小草房,或小竹房,内置竹桌,家属一日供奉米饭3次,连续1至3年。还有守...

布朗族的丧葬习俗
布朗族实行土葬和火葬,以土葬为主。火葬多数是僧侣和高寿者,此外,一般都采用土葬。布朗族的每个寨子附近,亦有一块墓地,布朗语称墓地为“坝消”。布朗族的墓地,一般选择在山坡上,山坡最高的地方是埋葬老年人
布朗语叫“坝朗木瓦”;中间一段是埋葬青壮年的,布朗语叫“坝格登”;最低一段是埋葬儿童和婴儿的,布朗语...

爱尼族的丧葬习俗
报丧是爱尼族的一种子习俗。大凡一死人,都有要向亲戚朋友、本寨乡亲报丧,其方法宰杀一头肥猪,将其肉改作若干条手指般大的肉条子,用竹签穿好,分别送到亲戚朋友家里,插在自己屋檐上,把死讯通报给乡亲们,爱尼话
叫“西捏着”(意为:有死鬼在家)。当人们看到报丧肉条后,便会拿着砍刀,自动来到死者家里帮忙。爱尼人死...

望海大会
望海大会俗称逛码头,于每年的阴历五月初五在秦皇岛求仙入海处举行。这个古老的民俗活动起源于于何时呢? 据传,2200年前,秦始皇为了求得长生不老药,特命道士徐福携五百童男童女前往东海求得长生不老药
。这一去便再无音讯,不见归来了。据说是徐福求不到长生不老药,便偷偷的...

社会:四川茶馆
四川茶馆除了休闲之外,还是重要的社交场所。在旧社会,三教九流相聚在此,不同行业、各类社团在此了解行情、洽谈生意、看货交易;黑社会买卖枪支、鸦片也常在茶馆进行;袍哥组织的“码头”也常设在茶馆里。这些茶馆
大多还兼营饭馆、旅店。每逢寒暑假,茶馆又成为争聘教师...

傣族的丧葬习俗
傣族的传统丧葬,分土葬、火葬和水葬三种,以土葬为主。在西双版纳傣族地区,每个村寨的附近,都有一块或几块墓地,有的把这种墓地称作龙山,傣语叫作“坝消”,“坝消内的林木,是不许砍伐的,把它称为“龙林”。久
而久之,“龙林”苍劲挺拔,葱茏青翠,变成了一片风景林,使傣家村寨自然风景更加秀丽。 埋葬死人的墓地分...

郎德上寨鼓藏节(招龙节)
2月22日农历二月初三,下午3时以后,家家户户的亲戚们,便陆陆续续的进了朗德。错落有致的吊脚楼前,不停的穿梭着肩扛手提着鸡鸭鱼肉来过节的乡亲。而来客们带的礼品,便是今天的晚餐。礼品中,一般都少不了
喜庆的爆竹,鸡鸭鱼肉,还有自家酿造的米酒。 招龙节又叫拉龙节,和苗家牯臧节一样13年过一次,连续三...

❻ 腊月二十二是接财神的日子吗

腊月二十二不是接财神的日子,腊月二十三才是接财神的日子

农历腊月二十三,俗称小年(江南的一些地区在腊月二十四过小年)。按传统习惯,从今天开始正式进入了迎春接福过大年的“预备模式”,开启了紧锣密鼓的“倒计时”。

小年又叫灶王节,是民间传统中祭灶的日子。俗话说,“二十三,糖瓜粘,灶君老爷要上天”。这一天,人们会在赶集时把灶糖买回家。旧时,人们在祭灶时会把灶糖用火融化,意为灶王爷吃了

人们通常唱道:“二十三,祭罢灶,小孩拍手哈哈笑。再过五,六天,大年就来到。”春节正式进行倒计时!腊月二十三,接财神,新年财富滚滚来!糖嘴甜甜粘粘的,才会“上天言好事”,说好话。

❼ 为什么新年的时候要说吉利的话

过年要说吉利话的来历
在井陉和平山这一带,老百姓有个风俗,每逢大年三十晚上,家家放鞭炮、供宗谱,接财神。全家欢聚一堂,妇女要在当家人面前计吉利,什么吉利说什么。
传说很早有一永姓仇的庄稼人,老两口守着个小子,日子过得挺紧巴。别人接财神,他家啥也不接,不接财神接穷神,反正接不接都受穷。
老汉的儿子娶了媳妇,名叫吉丽,这姑娘聪明能干,和气讲理,男女老少都夸她。自从新媳妇过门后,老实憨厚的仇家变了样,春天种地,茬口捣挨的好:夏天,地里工夫下的多:冬天,打石头、割荆条、冬闲变冬忙,净攒铜钱几千文。到了大年三十日,仇家门上也贴了对联,挂了灯笼,买了鞭炮,请了财神,仇家头一次过年这么红火。高兴的仇老汉说:“新娶媳妇把门开。”正在煮饺子的儿媳妇接过公公的话头说:“财神出鬼没喜神请进来。”公公说:“院中灯火旺”儿媳说:“家里金满箱。”公公说:“鞭炮一齐鸣。”儿媳说“万事都顺当。”公公说:“灯笼明晃晃。”儿媳说“丰年多打粮。”
人们都夸吉丽是个聪明贤慧的好媳妇。
这一年仇家不愁了,五谷丰登,鸡鸭成群。街坊邻居都说:“仇家托了会说话吉丽的福!”会里有永姓梅的老汉对他儿媳夸人家吉丽,他儿媳不爱听,“谁不会说两句好听的话!我说的比她还好听。”
冬去春来,又是个大年三十日。梅家照样高挂灯笼放了鞭炮,请了财神,梅老汉高兴地说:“新娶媳妇把门开。”儿媳正拿瓢往饺子锅里兑凉水,忙说:“这回坏了,全煮片汤了!”说罢猛然想起说吉利话里了。大声说:“按下葫芦瓢起来。”公公说:“院中灯火旺。”儿媳说:“小心烧了房。”公公说:“鞭炮一齐响。”儿媳说:“震得我心慌!”公公说:“灯笼明晃晃。”儿媳看见饺子锅滚了,就说:锅里流出了汤。”气的梅老汉过年也没过好。梅家这一年总是出事,真是按葫芦起来瓢,公公病了,地也荒了。而仇家,小日子像芝麻开花节节高。人们谈论起仇、梅这两家来,都说:“儿媳会说话,财神就到家。”都说要想一年过得好,就大年三十全家人欢聚一堂,要说“吉利(吉丽)”话,不要说“霉气(梅妻)”话。

阅读全文

与财神节为什么要对父母说好话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长寿桃源公墓多少钱 浏览:185
体检缺血吃什么 浏览:626
深圳五批辅警什么时候体检 浏览:131
郑州养老险查询方法有哪些 浏览:559
孝顺镇浦口村二手房网 浏览:274
2014潘迎紫70岁照片 浏览:666
父母偏心到最后有什么报应 浏览:104
处级和副处级退休金 浏览:582
苏州55岁企业退休工资 浏览:533
80岁老太婆犯寻衅滋事罪 浏览:964
广州2019企业养老金上调 浏览:503
如何养生最靠谱 浏览:822
足浴养生会所投资要多少钱 浏览:932
老公不到退休年龄不想工作了 浏览:574
两套房继承父母的房子需要交多少 浏览:32
潍坊最低档社保退休领多少 浏览:589
90岁蛋糕图片 浏览:812
个人养老金账户20万 浏览:748
幼儿园小班开展重阳节的意义 浏览:181
70岁d照降级规则 浏览:7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