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孝敬父母 > 父母催婚害死多少孩子文案

父母催婚害死多少孩子文案

发布时间:2022-05-14 04:20:40

① 中国式父母催婚:子女的事,就是我的事,我做的一切,都是为你好,这样真的好吗

我觉得还是得看情况的,适度的催婚行为其实确实有助于孩子早日找到自己的伴侣,毕竟很多人都是那种不催就不会动的!不过大多数父母其实都是在过度催婚,催婚这个词真的算得上是最近几年比较热门的词了。现在的年轻人,一方面要面临着快节奏的工作压力,另一方面又要面临高涨的房价,过年想回家放松一下,但是依然被长辈穷追不舍地催婚。仔细想想,真的可怕。

我们都知道中国自古流传着嫁鸡随鸡的说法,因此对于女孩来说哪怕自己嫁给一个暴力男,那也只能随着他,不然离婚是很丢父母的面子,而且中国人都有”洁癖“,对于一个离婚的女人,大多数父母是接受不了的,哪怕这个女人再优秀,哪怕这个女人是因为家暴才离婚的,在他们眼里,这些都是”二手货“,没有人会随便接盘的。正是因为会有这些后果,我们理应在结婚前就应该更加的谨慎。

② 90后被催婚,要死要死的感觉,请进来发表看法~

现在就是这样,上一辈的人总是爱操心自己的孩子的婚恋情况,所以父母也是为了孩子好,我们要理解他们,同时呢,如果能有自己的空间的话,尽量去找一个自己的空间,这样他们就会催你了

③ 父母催婚背后的真相是什么

其实催婚和父母要给你报补习班的性质是一样的。

毕竟荣誉感是无形的,竞争是无形的,压力是无形的,但是每日的言语、动作、表情是有形的。只不过,我们如今已经不再像小时候一样生活在父母的羽翼下,走父母早已安排好的路,并按照父母的要求去成长。我们有了自己的安排和规划,甚至于我们有了属于自己的竞争安排,但是父母们还没有从竞争中走出来,还像小时候一样想要让我们成为他们理解中的完美的孩子。殊不知,孩子早已长大,并且他们理解中的完美与我们理解中的完美早已大相径庭。

所以在父母看来,没有家庭归宿,无人照料,在大城市中孤独打拼的我们,就好像考试不合格的学生一样,需要自己的帮助,需要亲戚好友帮忙“补个课”。

为此,父母亲戚们无所不用其极,甚至用欺骗、恐吓的手段来让子女达到目标,这也就是造成了大众恐“催婚”的原因。


但说到底,这是两代人之间价值观不同的问题。

你自己觉得:我一个白领,每天勤勤恳恳工作,工资完全够我自己生活的,甚至还有多余的钱可以投资,一个人生活自由自在,不用担心老公放烟花、老婆做头发,放假了去看个展,聚个餐,旅个游干啥不行,多姿多彩。

父母眼中的你:在大城市中打拼,孤苦无依,生病了没人照顾,早晚餐没人给做,就知道点外卖,放假了就躲在出租屋里,抱着个手机打游戏从早到晚,万一以后几十年日子都这样过了,这样活着又有什么滋味呢?生活,不就是吵吵闹闹的才叫活着吗。

所以,在城市里光鲜亮丽的你,在父母眼中只是一个没有多大成就,还孤身一人,无人照顾的差等生。

④ 我今天催婚,儿子自杀了 我好难过

有些时候,父母也该放手,必要的提醒是应该的,步步紧逼就会逼疯人了,儿孙自有儿孙福,你没有办法帮他活下去。父母应该是引导者,而不是支配者,子女是独立个体,而不是父母的附属品。老一辈操劳惯了,总想事事为儿女铺好路,但是那是你想,而不是他们想,他们对父母是爱的,也理解这种过于沉重的爱,所以无法对父母像阶级敌人一样对抗,只能选择从自己解决。现在社会压力大,孩子在外奔波劳碌,疲惫不堪,回家还要面对父母的任务,那就太难了。另外,对象不是想有就有,强迫快速找对象,难免了解不深,以后成为怨偶,两口子小家难安,那么,不如不婚。

⑤ 妈妈催婚经典台词!

前方高能预警:

“考研考上了吗?”

“做什么工作啊?”

“工资多少呀?”

“谈对象了没有?”

“怎么还不结婚?”

春节回家,在亲戚们的夺命连环问中,结婚是逃不掉的话题。正在热播的综艺《我家那闺女》更是十分应景,被称为大型催婚现场,还有网友调侃道节目不如改名叫《我家那没有结婚的倒霉闺女》。

在节目中,36岁的吴昕,31岁的袁姗姗,29岁的何雯娜,都在被朋友和父母催婚,现场点评也离不开这个主题,就连22岁的傅园慧也被问到有没有相亲的打算。

即使是明星和世界冠军,即使她们已经在自己的领域内足够优秀,如果不结婚,在父母和长辈眼里不过是个大龄未婚女青年。

然而,她们并不是个例。到了一定的年龄,没人逃得过被逼婚的命运。

结婚的人越来越少
镜头里的何雯娜说自己刚退役两年,人生才刚刚开始,现在一个人很好;吴昕表示结婚和生孩子都不是非常紧迫的事情;袁姗姗也说过自己并不孤独,过得很舒适。

而镜头外的年轻人,不想结婚的也越来越多了。

民政部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的结婚率在2013年达到峰值之后,从2014年开始连续四年下降,2017年的结婚率更是跌至了“7”开头,回到了十年前的水平。

为什么结婚率在不断下降呢?

晚婚现象越来越普遍是一个重要原因。《人民日报》在微博发布的婚姻数据显示,从2006年到2012年,结婚登记年龄段集中在20-24岁,自2013年开始变为25-29岁占比最多。上海市妇联公布的《改革开放40年上海女性发展调研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上海男女的平均初婚年龄分别为30.3岁和28.4岁,比2005年分别提高了5.0岁和5.4岁。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年轻人受教育的年限增加,读完本科时就已经22岁左右,接近晚婚年龄(女23周岁,男25周岁),更不用说读完硕士博士,或者把工作稳定一段时间。

除了婚龄推迟,适婚群体人数减少是另一个重要原因。受生育政策的影响,自上世纪90年代起,中国出生人口数量呈逐年下降趋势,导致了如今结婚人数和结婚率的下降。

读书时忙于求学,毕业后还要面对工作和生活的压力,再加上情感需求的提高和对于自我价值实现的追求,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主动或被动地选择了晚婚甚至不婚。

对于每个小家庭来说,最明显的变化就是父母逼婚开始愈演愈烈。

不结婚,就逼婚
数读菌爬取了知乎中“逼婚”相关问题下的回答,剔除了男友/女友逼婚等不符主题的问题,得到了6798条回答(数据截止日期为2019年1月22日),并进行了分词处理,试着找出中国式逼婚的常见理由和套路。

在逼婚的常见理由中,“到了该结婚的年龄”排在第一位,符合中国“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的传统观念。也有不少父母担心“再不结婚就嫁不出去了”,比如有些女生刚到30岁,却已经被认为“30岁的女人不值钱了”。

对中国的父母来说,结婚不仅仅是儿女必经的人生大事,更是自己必须要完成的任务,只有完成了,才能称得上圆满。而害怕儿女孤独一生,希望儿女有人照顾、稳定下来,这些担忧和期盼都是为人父母的天性。

七大姑八大姨和周围邻居朋友的闲言碎语,外界舆论的压力,以及虚荣心作祟,也使得一些父母走上了逼婚的道路。有网友说,外面的人都觉得自己是图父母的钱,心理有问题才赖在家里不结婚,前几年父母还不信这些话,现在连父母都开始怀疑了。

即使在21世纪,也免不了有一些父母思想比较落后,希望儿女能够早日结婚,传宗接代,延续香火。有网友表示,自己在被逼婚时听到了许多类似于“一个人生下来就是为了传宗接代光宗耀祖”的言论,甚至还有“不出嫁和畜生有什么不同”这样伤人的话。

逼婚的理由五花八门,逼婚的手段更是无所不用其极。

最常见也最基础的逼婚手段就是相亲,父母从中牵线搭桥,为儿女精心挑选自己认为合适的另一半人选。有人反对父母安排相亲,愿意等待缘分,也有人迫不及待希望父母拯救自己的单身生活。

有网友希望父母为自己安排相亲,不行的话交个朋友也可以,而母亲却表示“你自己找行不行,别来烦我了”。

除了相亲,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也是常见的逼婚手段。为了达到目的,父母还会给予儿女足够的关心和鼓励,甚至是物质奖励。

有网友说父母为了逼婚,表示结婚奖励一套房加一百万,第一胎10万奖金,第二胎20万,以此类推,甚至还在房间里贴上标语,“结婚要趁早,永远不吃草”、“报答父母最好的方法是为他们带来儿孙满堂”。

当儿女不那么配合时,父母们的手段也会随之升级,不断进阶。从劝说到嘲讽,再到威胁和使用暴力,步步紧逼。嘲讽常用句式如下:和别人家的孩子比,“那个XX和你一样大/比你大一岁/比你小三岁,人家孩子都上幼儿园了/生二胎了/快生孩子了”,和父母年轻时比,“我像你这么大的时候,你都会打酱油了”。

还有一些父母把暗示手法运用得炉火纯青,逼婚于无形之中。有网友说自己的父亲在阳台上种了一大堆葫芦,隐晦地表示他想听人喊”爷爷爷爷爷爷”,也有网友表示“对面家的张三李四和猫狗鸡鸭又生了”也是逼婚的套路。

在讲究恋爱自由、婚姻自由的时代,为什么中国的父母如此热衷于逼婚呢?

台湾学者孙隆基在《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中写道,“在集体主义文化的中国,一个人是不完整的。他甚至都不能构成存在的单元,没成过家的单身汉、疯子等等,他们会被排斥在家族体系之外,或者被忽视得厉害。必须结婚生子构建一个完整家庭,才会构成一个被尊重的独立单元。”

在这些逼婚的亲戚长辈们看来,或许结婚只是一件在规定年纪内必须完成的事,和爱情无关。可他们不知道的是,很多人晚婚的最主要原因就是没有找到合适的人,没有遇见爱情。

《人民日报》微博发布的婚姻数据显示,“没遇到合适的人”在年轻人晚婚原因中占比最高,其次是“没有能力承担家庭责任”。

有逼婚,就有反逼婚
面对逼婚时,大多数人会有很大的心理压力和精神负担,感到焦虑和委屈,但是也有人对父母的一片苦心表示理解和尊重。有人坚定着自己的择偶标准,也有人选择屈服勉强凑合。

逼婚带来的还有自我怀疑和自卑感。有网友说,自己长期被周围的压力包裹着,产生了很大的负能量,“真的觉得自己特别糟糕”。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2016年春节,北京地铁东直门站内出现了一幅反逼婚的灯箱广告,上面写着“亲爱的爸爸妈妈别担心,世界那么大,人生有很多种,单身也可以很幸福”。这则公益广告由来自全国各地的、有过被逼婚经历的年轻人众筹刊登。

因为公益广告需要层层审查,并且不能出现“反逼婚”三个字,所以这则广告的创作者们反复斟酌,删掉了比较犀利的内容,使得最后的呈现效果温馨和谐又充满正能量。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反逼婚的方式似乎很难做到这么温和,争吵和激烈反抗最为常见。

有网友在面对逼婚时,选择直接怼回去,“你爸妈等着抱孙子呢”“我还等着世界和平呢”;“不结婚就是不孝!”“太监干着急有啥用?”;“弟弟妹妹都结婚了,你呢?”“屎壳郎掉屎盆子了而已,我又不是屎壳郎,急啥?”

也有不少网友选择逃避,过年过节不回家,也不接家里的电话,只要父母逼婚就立马翻脸。甚至有网友会租一个男/女朋友回家,打消父母逼婚的念头,换一时风平浪静。

在反逼婚的方式中,有不少行为较为极端。离家出走、断绝关系看似对父母最具有威胁,但从效果上来说,物质和精神上的独立才是反逼婚的根本。

有网友表示前些年自己对于逼婚争吵过冷战过,但是都收效甚微,后来努力工作给自己买了房,经济独立之后父母就催得没那么厉害了。

李立群老师在《我家那闺女》中说,天下父母心是希望我们的儿女幸福,结不结婚只是一个动作。

电影《剩者为王》中,金士杰扮演的父亲也有类似的台词:她不应该为父母亲结婚,她不应该在外面听什么风言风语,听多了就想着结婚。她应该想着跟自己喜欢的人,白头偕老的,去结婚。昂首挺胸的,要特别硬气的,憧憬的,好像赢了一样。

天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儿女能够幸福,但他们更应该意识到,婚姻并不是衡量幸福的唯一标准,更不应该把自己的焦虑转移到儿女身上。

而缓解焦虑,先从少看婚恋节目做起。

⑥ 父母催婚害死多少孩子

其实每个人的心理所能承受的压力都是有限的,当然底线可能是不同的,如果你是一个受不得什么压力的人,那么在面对来自父母亲戚的压力时,一点还好当积压成疾后,慢慢的心态就会变化,逐渐的人的思想就会变得极端,最后导致无法承受而选择死亡。

当父母自己都没有建立好自己的价值观的时候,老是考虑自己的面子问题等等,拿着爱的名义去给自己的孩子施压,经常责骂孩子不同自己的,给孩子灌输消极的观念,拿孩子跟周围的同龄人比较,让他们备受煎熬,让他们一下子对生活失去了向往。

其实这样的压抑久了,总是会在性格心理上造成一定的影响,而且父母与孩子之间本身存在差异,父母觉得自己的好的,但是孩子大了有自己的思想和想法,我们不能去左右他,毕竟他不是木偶,是活生生的人,有自己独立的思考能力。如果你太多的干涉,用爱的名义去打压责备最终的结局绝对是让所有人伤心的。

二、父母催婚是爱还是变态
其实对于社会中的那些被催婚的年轻人来说,真的有时候很无奈,所以每到春节节假日慢慢的恐惧了回家面对家里的七大姑八大姨,因为他们的聊天对象总是你现在的工作,工资,朋友等等,其实现在的社会压力已经让年轻人感到莫名的压抑了。

放了假回到家本身就应该是一个休闲一家人团聚和和美美的场景,但是现在成了催婚成了比较攀比的场景,工作的累让我们疲惫,家人的不理解家人的抱怨更是打破我们心里防线的最后一关。

父母因为别人的议论让自己本身坚持的爱再也抵不过面子,再也抵不过自己的需求,所以对自己的孩子伸出魔抓,甚至有的家长认为你是他的孩子所以一切都要听从他的安排,你就是一个附属品,而不是一个真正有思考能力的成年人,对于这样的父母其实真的不要再打着爱的名义了,你不配说爱,你这是变态的在满足自己的需求。

三、催婚的家长都是自私的
自私的让自己的面子过的去,自私的觉得孩子是自己的,所以就应该听从自己的,但是从来没有思考过最好的爱是尊重,尊重一个成年人的决定,不论是对还是错,那都是他自己的路,需要的是他自己去经历。

催婚其实真的非常自私,他不结婚可以过的幸福,但是你会遭受身边亲朋好友的叨叨,感觉没有面子,可是你真的是需要在乎这些吗?难道对你最重要的不应该是孩子自己感受的幸福吗?只要是孩子的选择如果你不是自私的那么都应该尊重他,因为他长大了,有了自己的判断。

可能会判断会出现失误让他受伤,但是人生在世谁能说自己就是绝对的正确呢?你的决定你的要求有时候恰恰正好的不对的,为什么你什么都可以,但是他却不能呢?所以请不要再催婚了,你的孩子有自己的想法那就去支持他,这才是真正的爱。

⑦ 为什么大部分人都逃不过的父母催婚的魔咒

现在有很多年轻人都会面临父母的催婚。在面对父母催婚的时候,我们作为年轻人觉得很难和父母进行沟通。甚至因为催婚这一件事情,我们也经常会和父母发生一定的争吵,但是我也相信很多年轻人的内心其实并不愿意这么做,但是父母长期的催婚行为确实让很多年轻人的内心出现了一定的烦躁情绪。所以下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讨论一下,为什么我们逃不过父母的催婚行为。

一、父母不愿意让子女继续是孤单一人的状态。

虽然现在年轻人不结婚有各种各样的原因,但是在父母的眼中还是希望子女能够早早的结婚,然后成家立业。因为父母也非常清楚在现在社会当中子女面对的压力是非常大的。所以他们也认为只有让子女找到合适的另一半,才能够让夫妻二人共同承担家庭的压力以及责任。

当然我可以理解在面对催婚的时候大家会出现一定的烦躁情绪,但是千万不要对自己的父母有发火的行为。因为这并不是一个合格的子女应该要做的事情。

⑧ 父母催婚害死多少孩子 父母着急催婚的深层次原因分析

自己作为父母催婚其实表面上看是自己家的事,其实是社会分层严重,贫富差距太大,有了隔壁邻居,咱们怎么得也得靠孩子把眼前的繁华撑起来,所以,没有攀比就没有伤害。

⑨ 父母花样翻新的催婚方式,为何会伤了孩子们的心

很多时候父母都想要让自己的孩子有一个比较好的生活,而且也想要让自己的孩子生活的比较幸福。因为很多时候父母都是比较牵挂自己的孩子的,而且也想要让自己孩子有一个比较好的家,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够让自己的孩子安定下来,而且也只有这样才能够让自己的孩子有一个更好的行为,而且也只有这样才能够让自己的孩子有一个更好的未来。

其实很多父母都比较担心自己孩子的婚姻,而且也想要让自己的孩子尽早成家。如果自己的孩子到了一定的岁数还不成家的话,父母可能就会用很多的方式去催自己的孩子尽快成家,因为父母也是比较牵挂自己的孩子的,而且也想要让自己有一个更好的生活,并且也想要让自己的孩子更加的安稳。而且有时候父母可能会运用一些特别的方式来去催婚。但其实很多时候孩子们都不想要父母过多的操心自己,而且也不想要听父母的那些催婚想法。父母花样翻新的催婚方式,为何会伤了孩子们的心?我认为主要有三个原因:

一、孩子们会认为父母嫌弃自己。

其实很多时候,如果父母总是在催自己的孩子结婚的话,很可能会让孩子觉得父母在嫌弃自己,而且也会让孩子觉得父母不想要让自己过多地和自己的父母待在一起,这就可能会伤了孩子的心,而且也会让孩子的心很受伤。因为很多时候孩子都是比较喜欢粘着父母的,而且也不想要过多的和父母分开,如果父母总是在催婚的话,就可能伤孩子的心。

以上就是我的看法,大家有什么想法吗?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⑩ 父母催婚,你觉的是爱还是害,是听还是不听

谈不上爱也谈不上害,是父母自己的心理需求,孩子结完婚他们的任务完成了。而你是因为自己的现实情况而导致的烦恼,比如没有合适的对象,性格自卑性格内向心理烦躁等都会导致这些情绪的。

阅读全文

与父母催婚害死多少孩子文案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郑州养老险查询方法有哪些 浏览:559
孝顺镇浦口村二手房网 浏览:274
2014潘迎紫70岁照片 浏览:666
父母偏心到最后有什么报应 浏览:104
处级和副处级退休金 浏览:582
苏州55岁企业退休工资 浏览:533
80岁老太婆犯寻衅滋事罪 浏览:964
广州2019企业养老金上调 浏览:503
如何养生最靠谱 浏览:822
足浴养生会所投资要多少钱 浏览:932
老公不到退休年龄不想工作了 浏览:574
两套房继承父母的房子需要交多少 浏览:32
潍坊最低档社保退休领多少 浏览:589
90岁蛋糕图片 浏览:812
个人养老金账户20万 浏览:748
幼儿园小班开展重阳节的意义 浏览:181
70岁d照降级规则 浏览:747
企业那年缴养老金 浏览:783
老人家痛风肿食疗 浏览:283
儿童体检到哪里好 浏览:8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