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孝敬父母 > 学完孔子论孝对父母怎么做

学完孔子论孝对父母怎么做

发布时间:2022-05-12 23:09:21

A. 儒家大义:孔子如何教我们孝顺父母

孔子是春秋时期的伟大思想家,在思想方面的建树有许多,关于中国传统的孝道,孔子对于这方面也有他自己的论述。
归纳起来有如下12条:
1.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就是说父母健在的时候,观察他的志向,父母去世了,就要观察他的行为,三年不更改父母的为人之道,那么他的行为就能算是孝了.
2.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则以喜,一则以忧.”
就是说父母的年纪是不可以不知道的事情,我们一来对他们的寿命感到喜悦,一来又时时刻刻为他们的衰老而担忧.
3.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就是说父母在的时候,不要出门远游,如果非得要远游在话,就要有一定的方向.
4.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以为孝乎.”
子夏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孝之难就在于孝敬父母的时候的脸色一定要和颜悦色.有好的食物,要首先拿来孝敬父母.
5.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
是说不要违背父母的意愿.
6.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是说对于父母最担心是他们的身体健康
7.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年轻人,在家孝顺父母,出门在外尊敬兄长,行为谨慎,说话守信,博爱众人,亲近仁者。做到这些之后,还有余力,就可以学习更多的知识
8.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夏说:“看重实际的德行,轻视表面的姿态。侍奉父母要尽心尽力,为君主做事要奉献自身,与朋友交往要诚实守信。这样的人,虽然没有学习过,我也一定要说他学习过了。
9.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如今说的孝,只是能够养活父母。说到狗、马,也都能饲养;如果对父母没有尊敬,和养动物有什么区别呢?
10.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伺候父母,对他们的过错要稍加规劝,如果自己的规劝没有被听从,仍要尊敬他们,不加违抗,担忧他们但不怨恨他们
11.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多年不改变忘记父亲的教诲,就可以说尽孝了
12.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父母的年龄不可以不知道。一方面以他们的高寿,自己长大了而高兴,一方面因为他们年事已高需要人照顾而忧惧。

B. 论语中关于孝的论述

1)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翻译:孔子说,年轻人在家要孝敬父母,外出要尊敬兄长,做事情谨慎诚信,爱护众人,亲近有才德的人。这些都做到了,还有精力就可以学习文化知识了。

品评:孔子认为孝是一个人最根本的品德,而年轻人要先学会做人再学习知识,这一点和现在的很多主流教育观恰好相反。大概可以理解为什么现在“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越来越多了。

2)子夏曰:事父母,必竭其力; 事君,能致其身。

翻译:孔子的弟子子夏说:对待自己的父母,一定要竭尽全力;对待君主,就要做到能在必要时献出自己的生命。

品评:对待自己的父母,要做到竭尽全力,不能敷衍了事,用心不诚。现在虽然没有君主,但可以以国比君,对待自己的祖国,也要有必要时献身祖国的觉悟。在父母没有过分要求的情况下,尽可能的满足他们,这是孝的基本原则。如果父母做错了,还需要完全响应和满足么?下面一条回答你。

3)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翻译:孔子说,侍奉父母,如果发现父母有不对的地方,就应该婉转地规劝;如果父母没有听从的意思,仍应当恭敬侍奉,不要冒犯他们。尽管心内忧虑,但不要怨恨。

品评:孔子并不提倡愚孝,如果父母有不对的地方是可以劝解的,不规劝是陷父母于不义。即使没有听从,也要等待机会再次规劝,中间不要发脾气,更不能心生怨恨。如果我们的子女都能做到这一点,家庭应该会和谐幸福吧。

4)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翻译:子游问怎样做才叫孝。孔子说:现在的人,是说能奉养父母就算孝。你想想那些狗和马之类的动物都能得到饲养,如果对待父母不尊敬,那和养狗和马有什么区别?

品评:所谓孝敬,孝由敬生,不敬何来孝?养育父母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尊敬,如果不尊敬,那与养牛马无异。见过不少只给饭吃,各方面虐待或者是不管不问的子女,能够想想自己如何长大的么?这几碗饭真的能“报答三春晖”么?

5)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翻译:孔子说:父母还在世的时候,不要出远门。如果真要出,则一定要有特定的地方。

品评:这句话深层次的意思就是,父母还在世的时候,要尽力尽孝,不能随便就远游,让父母牵挂担忧。如果实在要去则要确定目的地,并做到”归必有期“。这里虽不着孝字,但字字皆是孝。

6)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以为孝乎。

翻译:子夏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孝最大的难点就在于孝敬长辈的时候要保持和颜悦色。有事情要做的时候,是你去做。有好的食物时,要首先拿来孝敬。你认为这就是孝么?品评:有事弟子服其劳,这是天经地义的事,给上辈师长孝敬酒食,也是应当的。这些都不是孝道中最难的地方。最难的地方是在要这一过程中保持和颜悦色和恭敬的态度。如果不是心悦诚服,那就只有传说中的”戏精“才能做到了。

7)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翻译:孟武伯问孔子什么是孝。孔子说,对于父母最担心是他们的身体健康。

品评:父母年纪大后,光有丰衣足食和恭敬的态度还不够,为人子,还必须想到父母的身体健康状况,实时关注,并适当提醒他们运动,供给他们补品,定时带他们去检查身体。这些是成年子女在尽孝过程中一定要注意的

C. 在孔子看来,怎样做才是真正的孝

孔子本人也是非常重视这个道德的。在中国儒家文化中,特别提倡孝道,孔子认为,孝,是做人的根本道德,所以中国的传统文化提倡:百善孝为先。孔子的《论语》里头,孝这个字出现了17次。据说宋朝,宋太祖在夺取天下以后,声称要以孝治天下。宋太祖的宰相赵普说过这句名言:半部《论语》治天下。这个半部《论语》治天下应该说和宋太祖说的以孝治天下是一致的。很多学生曾经问过孔子,什么叫做“孝”,所以论语中有许多这样的记载。下面我就通过这些记载来分析一下孔子所提倡的孝具有哪些层面的含义。

一、依礼行孝
先来看论语中这样一个故事: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知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孟懿子问:“怎样才能算做是孝?”孔子说:“不要违背礼仪。”一天,樊迟为先生赶车,孔子便告诉他说:“孟孙向我请教什么是孝,我答复他说,不要违背礼仪。”樊迟说:“这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当父母活着的时候,应按一定的礼节侍奉他们;他们去世了,应按一定的礼仪要求安葬他们、祭奠他们。”
从这段记载中可以看出孔子认为孝首先就是要不违背最基础的礼节。孔子本人以承接周公的思想为人生使命,而西周以来逐渐形成的“周礼”,即周朝所遵循的礼法制度,就是发源于周公的思想。在周礼之中,忠孝之道的思想是居于主要地位。孝也是一种礼节。通过各种各样的礼节来表现出孝。而且他不是一般性的礼节,他是每一个人一生中最基础的礼节。所以《左传》里说过这种话“孝者,礼之始也”。人这一生中要学很多礼,礼貌、君臣之礼、朋友之礼、同学之礼、邻居之礼,各种各样的礼。我还得对其他人的长辈讲礼,对其他人的晚辈讲礼。但是千礼万礼,礼之始,最初的礼你先对你的父母吧。父母对你来说是第一层社会关系是你第一要打交道的人。跟他们如何处,所以孝与礼非常重要。孔子特别重视每一个人在家对父母的这种礼节。在孔子看来,孝道是道德伦常的根本。“本”的原意是树根,树根扎实是枝繁叶茂的基本保证。所以,孝道是人伦根本,就是说如同大树的根基一样,人的一切的道德伦常都是从孝道的这个根基处开始生发。尽管树根并不是大树的全部,孝悌之道作为做人以至于成仁的基点,却是人类道德生活所不可缺或的主要方面。本着这样的原则,孔子主张孝道应该从家庭做起。他要求年轻人“入则孝”,所谓“入”就是指家庭的内部,“孝”就是指子女对父母的态度和行为。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细胞的健康是身体健康的根本,家庭和睦是社会和谐的第一步。家庭和睦当然有方方面面,但孝道的存在和发挥作用依然是根本性的。

二、以心行孝
那是不是只要按照社会的要求对待和侍侯父母就叫做孝了呢?我们还是从论语中孔子和他的学生日常的问答中找答案吧。有一天,颜回、子路跟老师在一起聊天。老师说:“你们每个人都说说自己的志向吧。”子路说:“我的志向就是,衣服、车马这些好东西,与朋友一起享用,用坏了也没有什么抱怨。这就是我的愿望。”颜回说:“我的愿望呢,就是一个人不经常夸耀自己,也不经常宣扬自己的功劳,能够做到很谦逊也就可以了。”这个时候,学生们发现老师还没有说话。子路就对老师说:“希望听听老师您的志向。”孔子呢,就淡淡地说出对自己人格理想的描述,很简单,就三句话:“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公冶长》)孔子的志向就是希望做到能够让老人得到安顿,让朋友对自己信任,让年轻人对自己怀念。我们想一想,每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都不可能摆脱跟三种人的关系,那就是我们的长辈—生我养我的父母,我们的平辈—一生相随相伴的朋友,我们的晚辈—自己的儿女。孔子先不去谈我要怎样建设家国社稷,怎样建立多少功勋,而是说让我的老人都可以安顿了,让我的朋友对我可以信任、托付,让孩子们觉得我这个人是值得追慕、缅怀的,如果我的存在能够让这三种人心中有这样的种种寄托,也就够了。在这里面,摆在第一位的是“老者安之”。
我们理解什么是真正的孝吗?一个“安”字容易做到吗?让老人外在得安其身,内在得安其心,可能每一个儿女都有自己的做法,但真正能够做好却很不容易。中国民间有个说法,叫做“百善孝为先”。一切善行都是从孝开始做起,因为这是人生中最深刻的亲情,人人不可回避。在孝顺这件事上,民间还有一个说法,叫做“论心不论迹”。我们知道,不一定每一个孝子都有充足的钱财和很高的地位,能够按照他的梦想把爱折合成一种物质条件给他的父母。有时候一个很深刻的心愿,但是做起来却只是一件朴朴素素的小事,小到微乎其微。
我在于丹老师的节目中听到一个让人很感动的儿女尽孝的小故事。有一帮朋友在一起聊天,有一个人说,我在外面时间这么长,我要给爸爸妈妈打个电话告诉他们一声。然后,他拨了一遍号码,停了一下挂断,又拨了一遍号码,拿着听筒等着,接着跟他父母说话。他的朋友们很奇怪,问,拨第一遍占线啊?他说没有。朋友问,那为什么要拨两遍呢?这个人淡淡地说,我爸爸妈妈年纪大了,腿脚不好,他们只要听见电话就觉得是我的,每次都是不顾一切往前冲,恨不得扑在电话机上。我妈因为这样就经常被桌子腿绊了。后来我就跟他们说好,我会经常打电话,但前提是你们一定不要跑,我第一次拨通电话就响两三声,然后挂上,你们慢慢走到电话机边等着,过一会儿我一定还会打过来的。
这个故事,说实在话,是比较少见的儿女孝敬父母的故事。朋友们在一起要聊起父母对儿女的爱,大家可能随口说出一大把,但是儿女有如此之心对父母的,往往少见。其实,我倒真希望这样的故事能发生在我们每个人的家里,发生在我们身边。所以赡养老人单靠“服理”是不够的,还要用心考虑如何安其心。只要尽到了感情就是尽到了孝。

三、敬才有孝
论语中还有这样一些记载给孝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为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游问什么是孝道。孔子说:“现在的所谓孝,就是说能够养活父母就行了。就是狗和马,也都能得到人的饲养;没有对父母的一片敬爱之心,那养活父母与饲养狗马还有什么区别呢?”子夏问孔子什么是孝。孔子又说了一种现象,他说:做子女的要尽到孝,最不容易的就是对父母和颜悦色。你看看今天的所谓孝,就是有一些要做的事情,孩子们都会抢着去干;在一个物质条件不很丰富的情况下,尽量做到让长辈有吃有喝。这些事情大家都认为是孝了。但是,孔子都要反问一句,这些跟饲养狗马有什么区别?这些真是孝吗?
孔子的反问令人深思。中国人常常将“孝”和“敬”连用,孝敬孝敬,孝为行,敬为心,关键是我们的心中对父母有那份深深的敬吗?也就是说只孝不敬就不叫做孝。尽孝不是一种无奈的义务,养而不敬何谓孝?孟子说:“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不得父母欢心,自己就不可以做人,不能顺遂父母的心,就不可以为人子。何为“色难”就是态度问题,上面讲不敬何以为孝,就是态度很难,他说:“有事,弟子服其劳。”有事的时候,像我们做后辈儿女的,看见父母扫地,接过扫把来自己做。“有酒食,先生馔。”有好吃的,就拿给父母长辈吃。“曾是以为孝乎?”你以为这样就是孝吗?替长辈做了事,请长辈吃了好的,不一定就是孝了,为什么呢?“色难”。态度很重要,好像我们下班回家,感到累得要命,而爸爸躺在床上,吩咐倒杯茶给他喝。做儿女的茶是倒了,但端过去时,沉着脸,把茶杯在床前几上重重的一搁,用冷硬的语调说:“喝嘛!”在儿女这样态度下,为父母的心理,比死都难过,这是绝不可以的。所以孝道第一个要敬,这是属于内心的;第二个则是外形的色难,态度的。对待父母,我们不能只是满足于回家看看,要做到敬爱有加,既要满足他们的物质生活,更要满足他们的精神生活。要从内心真正地关心、关爱他们,给他们微笑,惦记,发自内心的微笑。他们活了一辈子,老的时候最需要得到的是,孩子们真诚的微笑。

四、孝应孝顺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孔子说:“侍奉父母,(如果父母有不对的地方),要婉转的劝说他们。如果父母不听取自己的意见,仍然应该恭敬的对待,不要触犯他们,虽然忧心操劳,但不要怨恨他们。”当父母做得不对的时候,孩子真跟他们有冲突的时候,应该怎么做呢?对于上述情况,孔子有这样的建议:作为儿女,侍奉父母的时候,如果有意见相左的地方,甚至你觉得父母有什么错的地方,可以委婉地去劝止。这叫做“几谏”,就是你一定要很克制地,很轻微地,能够用一种柔和的方式去劝说。“几”就是轻微、婉转的意思。侍奉父母要委婉地,父母可能有一些想法不一定对。父母可能有一些错误的想法,甚至愚蠢的想法。怎么办?几谏(婉转的语言来劝父母)。要劝说,但是不能粗暴。不能骂父母。“见志不从,又进不违”(《论语》)。父母还是不愿意,不听你的劝告,那怎么办呢?你起码面子上还要恭敬。不能强迫,不能对父母耍态度,又敬不违,劳而不怨。为父母奔波,再有呢,劝父母可能很费口舌,很费精力,但是你不能有任何怨恨。
我们去说一个道理,道理本身是什么样也许不重要,但是表达方式很重要。我们怎么样用一种最好的表达方式把一个很好的道理说得通,这很重要。我们经常会学习一些人际交往准则,就是你跟同事要怎么说话,你跟朋友要怎么说话,但几乎没有一本社交宝典上会教你跟父母怎么说话,因为大家都觉得,父母是亲人,跟父母说话还需要讲究方式吗?孩子们老说,我在外面受了气,回家跟我妈说说怎么不行?跟我妈还不能发发脾气吗?跟我妈还不能撒撒怨气吗?但是,千万要注意,往往就是最亲的人成了自己的情绪垃圾桶,有时候还会因此而受伤。孔子说出了一个简单的道理,就是你最亲的人是最伤不得的,你跟他们有什么意见相左,在说话的时候最好注意一下方式,好话能不能好好说呢?孩子说了,有的父母会听,有的父母没听,还在坚持自己的做法,那就是“见志不从”。没听你的怎么办?“又敬不违”,做孩子的还要心存尊敬,不要去顶撞他们。你心中可能对这事继续担忧,但不能生出怨恨,这就叫“劳而不怨”。这些就是儿女辈跟父母发生意见相左的时候圣人所提供的一种建议。
五、不争不孝
宋程朱理学以后,便出现了“天下没有不是的父母”的古训。这句话有点唯心了。也给孔子论孝带来好多责难。父母亦是凡人,怎能没有不是?孔子也从来没有说过,天下的父母做什么、说什么都对,做子女的必须无条件服从。把孝理解为对父母的百依百顺,一点也不违逆,就是孝了,是对孔子孝本意的曲解。儒家讲孝是满足父母合理要求。做为一个孝子,在孝顺父母的时候应该注意不能不分是非地去孝顺父母。对父母的一些不正确的地方,你应该恰当的处理。如果你一味的迎合父母,对那些不正确的东西,不好的东西,你也去迎合,去恭顺,你恰恰是不孝。
有一个关于曾参的例子,曾参的父亲也是孔子的学生叫曾点,父子在锄草。地里面种的是瓜,曾参不小心,一下把瓜秧给锄断了。曾参的父亲脾气特别暴躁,当他看见曾参把这个瓜秧给弄断了以后,就大怒冲过来了。曾参知道自己的父亲生气了。他恭恭敬敬地在那等待着父亲。骂他或者惩罚他。这个父亲脾气很暴躁,拿起棍子冲着曾参就是一棍子。曾参也不跑,就让父亲打。一棍子打上去,曾参应声而倒,一下就晕过去了。曾参待会儿醒过来了,父亲还在那。他对父亲恭恭敬敬地说,儿子不孝,惹你生气了,简直是太不孝了。邻居都说曾参是个大孝子。但这件事情传到孔子的耳朵里,孔子听了非常的生气。他跟其他学生说,你们去转告曾参,说他不孝,我不再认他这个学生了。曾参听到学生的转达之后感到很奇怪。怎么说我不孝呢?我太孝顺父母了,你怎么能说我不孝呢?他就来见孔子了,说我错在哪呢?孔子说,你父亲下这个狠手打你,当然有可能会把你打死。如果把你打死的话,你父亲会被官府给抓起来,你父亲就等于犯罪了。所以你就让你父亲这么打你,让你父亲犯罪。造成这个后果,你这才是不孝。如果你孝顺父亲的话,你应该赶紧跑,别让你父亲犯这个错误。别让他因犯这个过错被官府抓起来,别让他承受丧子之痛,这才是真正的孝。实际上这个故事就表达这样一个信息。作为一个真正的孝子,阻止自己的父母犯错误这也是孝。有人说,父母想干什么干什么,愿意干什么干什么。哪怕犯罪也可以,并不是这样。儒家并不提倡这个东西。真正的孝是这样:满足父母的合理要求,及时制止他那些不合理的东西。阻止他一些不好的事情,这才是真正的孝。

孔子还讲道“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论语》。父母还在,你不要跑到很远的地方。你就是去远的地方,你得有一定的地方。有一定地方好告诉父母。让父母知道你在哪?别让父母内心着急。父母焦虑,那么父母的生活会受影响。关于这种礼,孔子还讲过“父母唯其疾之忧”(《论语》)。父母年迈,身体可能一天不如一天了,各种各样的病也找来了,所以你对父母的身体要注意。我们做子女的,只要能做到不让父母担忧,也就是有一点孝心了,我们从呱呱坠地起,父母就开始了担忧的历程,小时候担忧千万别闹病,要健康成长,长大了担忧学业,怕学不好,考不上好的大学,毕业了,担忧找不到好的工作,工作了,担忧婚姻无着。反之,我们为父母担忧了什么?所以孔子要我们深刻体会做父母的一片苦心,尽量减少父母的忧虑,这样就是孝了。

综上所述,孔子深感自己生活在一个道德沦丧的时代。为此,他无情抨击当时的人们对孝道的浅薄看法。孔子认为,孝不仅是肉体上对父母的养活,比如日用方面的奉养,更重要的是要在这种奉养中加进敬爱之情,使父母得到物质享受的同时,还能得到精神享受。在孔子看来,不孝是社会持续动荡的重要原因。展开《左传》这部书可以发现,父子、兄弟之间的仇杀比比皆是。在权力和财富面前,孝道似乎不值一提。而那些号称奉行孝道的人,对孝的理解也大多是片面的。所以,在孔子与弟子子夏关于“色难”的讨论中,孔子认为,与提供物质供养相比,晚辈对长辈保持尊敬的态度是相对较难的。不用说,孔子在此强调的还是精神之孝的重要性。当然,强调精神之孝并不是说它就是孝的全部内容,而是说,如果没有“色”的配合,没有尊敬的态度和适当的表情,孝便是虚伪的和不完满的。为了深化这一观点,孔子在与弟子们关于孝道的讨论中,不断从各个方面加以阐述。比如说,他主张父母在世时,子女不宜出游远方。如果不得不去,也要设法让父母放心。这就包括,告诉父母正当的出行理由,以及按期回归等事项。因为之所以要求不宜远游,除了出游之后父母乏人关心外,更重要的是父母必然为之担心,增加父母的精神负担。另外,孔子时代的交通状况与现代相比可以说是天地悬殊。今天的一次很随便的出门,在那时可能就是一次生离死别。在此情况下,父母的极度担忧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孔子并不是极端论者,在主张不远游的同时,他又提出了“游必有方”。这就告诉我们,应重视的是孔子提倡的孝的精神,而不应在某些具体规则上纠缠不清。
很显然,孔子的孝道不仅坚持了“敬”,而且还有着生动的人情味儿。比如他提出了对父母之年龄的担忧,认为随着父母寿数的增加,做子女的在为之欢喜的同时,也为之忧惧。这一观点颇有辩证的思考。孝子无不盼望双亲长寿,但是,越长寿就越接近衰老,这又会使孝子之心十分沉重。孔子用简单的一句话,生动刻画出了孝子复杂的心态,可谓闻之而令人动容。孔子本人父母早亡,痛失尽孝的机会,但这并不能减损他的孝论之中温馨的人情味。这份温馨与后儒不近人情的孝道简直不可同日而语。
六、大孝至孝
我们知道了怎样做才是真正的孝,我们也知道通常意义上说的在家尽孝。那么孔子的儒家学说谈到孝就是简单地让我们在家尽孝吗?只对自己的父母孝顺,只孝敬自己的老人这符合孔子谈到的孝的真正本意吗?
儒家讲孝不是一种狭隘的道德。我只爱我的父母,我只尊重我的父母。儒家的道德并没有那样狭隘。说我不管别人了,父母之外别人家的人,我不管了,我只管我们家的人。甚至我可以损人利己。我可以损害别人家的利益来维护我们家的利益,损害别人的利益来满足我们的需求,并不是这样。儒家特别强调要把这种孝的情感扩而展之,扩而大之。要使他最后扩大到什么程度呢?去爱一切人。你去爱人,爱人先从爱亲人开始,但是我不停留在爱亲人上,不局限于爱亲人。而要一步一步扩大。所以孟子说过这种话,“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我对我们家老人好,对我们家长辈好。由此我应该带着这种爱我们家老人之心去爱别人,爱别人的老人,尊重别人的长辈。凡是老者遇到了危难,我都应该想到我在家里头,我们家老人遇到危难,我怎么着。那对别人的老人,我也应该那样。我爱我们家的晚辈,爱我们家小孩,我也应该对人家的小孩有这种爱心。扩充到爱天下人,爱所有的人。实际上是这样一种理念。千万别把儒家的孝给理解成狭隘的,只爱自己家的人。不爱别人,甚至为了自己家的人可以去干损害别人的事情。

D. 孔子论孝的三个层次分别是

孔子“孝”论包括三个层次:

一、是“能养”,即赡养和养护父母;

二、是继承父志,完成父业,并使父之事业发扬光大;

三、是要从内心里对父母充满爱意。

孔子孝论的三个层次是依次展开的,亦是逐次上升而升华的。第一维度与第二维度是对当时社会普遍观念的认可,是对当时世俗观念的概括与总结,也是作为人子的本分。

但一个人只是尽到自己作为人子的本分还不够,更为重要的是要具有发自内心的对于父母真诚的爱意。第三个维度才是问题的根本,才是孔子孝论的核心。

(4)学完孔子论孝对父母怎么做扩展阅读:

孔子在书中提到的孝论:

1、孝要有必要的物质供养

衣食住行,都照顾好父母,这是孝的最基本的方面。但是孔子在这里却说得很少。大概以为这是最低层次的要求了,可以略而不论。当时的人们认为,能养活父母,服劳先食,这就是孝了。但孔子认为,这还算不上孝。孔子对孝的要求非常之高。

2、孝要让父母精神愉悦

使父母精神愉快,心情舒畅,这是高层次的孝。孝必须敬。孔子说,单是养活父母,还不能算孝。供养父母,好吃好喝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要严肃认真,心存敬意,孝敬,孝顺。在父母面前要和颜悦色。

3、孝要遵守礼制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无违”就是按礼而行,不违礼制。具体地讲,就是父母活着,要按礼制来奉养他们,比如穿什么等级的衣服、坐什么等级的车子、吃饭时奏什么乐跳什么舞等;父母去世,要按礼制来安葬他们,以后也要按礼制来祭祀他们。

4、孝要能继承父亲的遗志

孔子说:“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学而》)就是说,在父亲去世三年之内,对父亲所用的人、所交的友、行事的规则,都不加以改变,可以算是孝了。这体现了对父亲的尊重。

E. 孔子是怎样孝敬父母的

孔子关于孝敬父母教诲孔子在他的《弟子规》中详述了如何孝敬父母,这对于我们当代的人们,特别是年轻人,是非常有益的。一个仁义,善良的人无论在家,还是在社会上都是一个好人,待人接物诚实善良,孝敬父母,爱护子女,他的心是无私的。孝是中国文化的基础,古人云:“百善孝为先”。一个人若不孝敬他的父母,被视为“大逆不道”。今天我们常常看到听到,无论是在文学电影里,还是现实生活中,时常有这样报怨父母的:“为什么生我?”其实,正如人们讲的“善恶轮报”,人的不幸都是因为以前做了不好的,失德的事情,才在他的后来遭遇不幸,以偿还以前做坏事时欠下的债。以恶相报,只能给自己带来更多的磨难。如果人人都能遵守道德礼规,无论是为人父母,还是做子女的,小到家庭,大到社会都会非常协调。
孔子在对其弟子的教诲中讲了如何在日常生活中礼貌对待父母,父母有不对时,如何恰当的指出,等等。
“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 冬则温 夏则清 晨则省 昏则定 出必告 反必面 居有常 业无变 事虽小 勿擅为 苟擅为 子道亏 物虽小 勿私藏 苟私藏 亲心伤 亲所好 力为具 亲所恶 谨为去 身有伤 贻亲忧 德有伤 贻亲羞 亲爱我 孝何难 亲憎我 孝方贤 亲有过 谏使更 怡吾色 柔吾声 谏不入 悦复谏 号泣随 挞无怨”
解说:
在家中,父母叫唤我们时,应该一听到就立刻回答,不要慢吞吞的答应。父母有事要我们去做,要赶快行动,不要借故拖延,或者懒得去做。父母要我们学好而教导我们时,必须恭敬而不可随便,要将话听到心里。我们犯错了,父母责备我们,应当顺从并且承担过失,不可忤逆他们,让他们伤心。为人子女,冬天要留意父母亲穿的是否温暖,居处是否暖和。夏天,要考虑父母是否感到凉爽。每早起床,一定要看望父母亲,请问身体是否安好;傍晚回来了,也一定要向父母亲问安。外出时,先告诉父母要到哪里去,回家以后,一定面见父母亲,让他们感到心安。日常生活起居作息有一定的秩序,而且对于所从事的事情,不随便改变。事情虽然很小,不要擅自做主而不禀告父母,假如任意而为,就有损于为人子女的本分,东西虽然很小,也不要背着父母,偷偷的私藏起来,被父母知道了,父母心里一定十分难过。父母亲所喜爱的东西,当子女的都应尽力准备齐全,父母所厌恶的,都该小心排除。万一我们的身体受到伤害,一定会给父母亲带来忧愁,我们的品格有了缺失,会让父母亲感到羞辱、没有面子。父母亲爱护子女,子女能孝顺父母亲,那是极其天然的事,这样的孝顺又有什么困难呢?如果父母亲讨厌我们,却还能够用心尽孝,那才算得是难能可贵。一般人总认为,父母要对子女有所付出后,子女才要有行孝的义务,这和菜市场的讨价还价有什么两样呢?父母亲有了过失,当子女的一定要劝谏改正,而劝谏的时候,绝对不可板着面孔,声色俱厉,脸色要温和愉悦,话语要柔顺平和。假如父母亲不接受我们的劝谏,那要等到父母高兴的时候再劝谏。若父母亲仍固执不听,有孝心的人不忍父母亲陷于不义,甚至放声哭泣,来恳求父母改过,即使招父母亲责打也毫无怨言。

F. 孔子教我们如何孝顺父母

《二十四孝图》之百里负米《二十四孝图》之啮指痛心壹孔子的学生曾参,在瓜地里除草,一不小心把瓜苗的根锄断了。他的父亲曾皙大怒,操起一根大棒,狠狠击打曾参的背。曾参默默承受着,不躲不闪,曾皙却越打越气,下手越来越狠,直到曾参倒在地上,昏死过去。曾参很久才苏醒过来,醒来后,他马上高高兴兴地站起来,上前对父亲说:“刚才我得罪了父亲大人,害得父亲大人不得不用大棒来教育我。大棒太重了,父亲您没累着吧?”他回到自己的房子后,还拿起琴边弹边大声唱歌,以此让他父亲知道:他身体没事,好让父亲宽心放心。这个曾参,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大孝子,据说《孝经》就是他写的。这个来源于《韩诗外传》和《说苑·建本》中的故事,真是非常典型。但是,孔子听到这事后,是什么态度呢?孔老夫子发怒了。他告诉弟子们说:曾参来时,不准他进来见我!曾参糊涂了。他很委屈:老师您不是教导我们要孝顺么?为什么我这么孝顺,您还生气呢?他求人向孔子请求接见。他要问问老师。孔子告诉他说:从前有个瞽瞍,他的儿子叫舜,瞽叟要使唤舜时,舜总是就在身旁;瞽叟发怒要杀掉舜时,却总也找不到这个孝顺儿子了。平时,瞽叟用小棍子打他,他就忍受着;瞽叟一旦拿大棒子来揍他,他马上逃走。你以为舜是怕死而违逆父亲吗?你以为他是不孝吗?正因为他保全了自己的性命,才使得他的父亲没有因为打死了儿子而犯下不慈的罪过,而他自己也没有丧失那拳拳孝心啊!你呢?拿身体去承受父亲的雷霆之怒,打死也不躲避。你有没有想过,你一旦被打死了,不是让你父亲陷于不义之地吗?不是要让你父亲承受丧子之痛吗?不是要让你父亲因为亲手打死儿子而抱憾终生吗?还有比这更大的不孝吗?一番话,让曾参醍醐灌顶,冷汗津津。1234>>>

G. 孔子主张“仁爱”、“孝悌”,谈谈我们应该如何孝顺自己的父母

引用两段《论语》以回答这个问题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
子游是孔子的弟子,姓言,名偃,子游是字,少孔子四十五岁。他问孝,孔子讲解很明白,他说现在的人不懂孝,以为只要能够养活爸爸妈妈,有饭给他们吃,像现在一样,每个月寄五十或一百元美金给父母享受享受,就是孝了。还有许多年轻人连五十元也不寄来的,寄来了的,老太太老先生虽然在家里孤孤独独,“流泪眼观流泪眼,断肠人对断肠人。”但看到五十元还是欢欢喜喜。所以现在的人,以为养了父母就算孝,但是“犬马皆能有养”,饲养一只狗、一匹马也都要给它吃饱,有的人养狗还要买猪肝给它吃,所以光是养而没有爱的心情,就不是真孝。孝不是形式,不等于养狗养马一样。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子夏来问孝,孔子说色难。什么叫色难呢?态度问题,上面讲不敬何以为孝,就是态度很难,他说:“有事,弟子服其劳。”有事的时候,像我们做后辈儿女的,看见父母扫地,接过扫把来自己做。“有酒食,先生馔。”(先生是现代的一般称呼,古代对前一辈的人都尊称为先生。)有好吃的,就拿给父母长辈吃。“曾是以为孝乎?”(“曾是”是假定的意思)你以为这样就是孝吗?替长辈做了事,请长辈吃了好的,不一定就是孝了,为什么呢?“色难”。态度很重要,好像我们下班回家,感到累得要命,而爸爸躺在床上,吩咐倒杯茶给他喝。做儿女的茶是倒了,但端过去时,沉着脸,把茶杯在床前几上重重的一搁,用冷硬的语调说:“喝嘛!”在儿女这样态度下,为父母的心理,比死都难过,这是绝不可以的。所以孝道第一个要敬,这是属于内心的;第二个则是外形的色难,态度的。

引用自南怀瑾著述的《论语别裁》,希望对提问者有所启发。

H. 结合孔子论孝与游子吟谈谈如何回报父母的爱

父母关心喜爱抄儿女是与生俱来的,是最无私的,父母对子女的关心与牵挂那是无时无刻,终其一生的。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歌颂的就是这种伟大的母爱。其实很多时候,父母并不要求儿女为他们做些什么,只要儿女平平安安,一切顺利,不给他们添心事,惹麻烦,他们就非常满意了。“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父母唯其疾是忧。”这就是老夫子眼中的安养。孔子认为,子女能够做到只让父母担忧自己的疾病,而不用担忧其他,就是孝了。我也渐渐能感受到这句话的感觉,年纪越大就是越不愿意让父母为我担忧牵挂~

I. 孔子对于尽孝道的基本态度是什么

先申明一下,“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不是孔子的观点 ,最早见于《孟子》中的《离娄上》。
孔子对孝道的观点如下:
1、态度第一,孔子认为,尽孝不仅仅是要赡养父母,帮父母做些事情,更重要的是态度。具体从以下两章可以看出。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
以别乎?”
子游问怎样才是尽孝道,:“怎样做才算是尽孝道?”孔子说:“现在普遍认为能赡养父母便是孝子。但是,就是家中的狗和马,也同样是养着。如果不对父母恭敬,养父母和养狗养马又有什么区别呢?”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
孝乎?”
子夏问怎样才是尽孝道,孔子说:“ 难在子女的容色上。如果仅仅是父母有事,儿女为其操劳,有了酒食饭菜父母吃(但态度很不好,脸色很难看)这算是尽孝了么?”

2、需要加强自身的素养,做一个有道德,有能耐的人,从而为父母分忧,具体从《论语》中如下一则可以看出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孟武伯(孟懿子的儿子)问怎样做是孝,孔子回答说:“做父母的就是担心子女方方面面,(所以,孝顺父母,就要涵养自己的德行和学识,不要使父母担忧)。”

3、由孝道而教化,从而使大家安居乐业,国家稳定。
由一下几则可以看出
有子曰:“孝弟(悌)而好犯上者,鲜矣。”
有子(即冉求,孔子的著名弟子)说:“在家能孝顺父母,尊从兄长却喜好犯上作乱的人,非常少见。”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曾子(即曾参,孔子的著名弟子)说:“谨慎地对待父母的去世,追念久远的祖先,自然会导致老百姓日趋忠厚老实了。”

阅读全文

与学完孔子论孝对父母怎么做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北京教授退休金有多少 浏览:322
体检内科是检查什么的 浏览:557
长寿花修剪过头怎么办 浏览:986
为什么老人家喜欢给小孩把屎把尿 浏览:499
老人家开胃的东西有哪些 浏览:410
宁夏老年大学合唱 浏览:852
2016郑州市退休工资 浏览:335
社保刚好买15年可以拿多少退休金 浏览:921
办理城镇养老保险需要什么条件 浏览:784
60岁老人有什么在家的手工可以做 浏览:342
对去世老人的孝顺词语 浏览:555
社区重阳节唱红歌活动 浏览:591
南通长寿村在中国什么地方 浏览:577
老人家腰椎一度滑脱 浏览:993
什么是孝敬父母怎么做 浏览:665
古代出嫁女给父母送终叫什么 浏览:616
养老保险开支有什么用 浏览:721
杭州市退休金上调 浏览:312
四川省失独父母领多少钱 浏览:63
重阳节老干部活动新闻稿 浏览: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