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家庭教育需要同理心,你知道该如何运用吗
家庭教育需要同理心,什么是同理心,意思是说你孩子的那个身份去想一些事情去理解孩子的能力,因为家长的视角和孩子的视角总是不一样的,就因为这个容易爆发矛盾和冲突,孩子总是觉得家长不理解自己。
跟孩子做朋友而不是做敌人,做孩子的引导者而不是管理者,这样母子关系,父子关系就会更融洽,孩子把你当朋友愿意跟你聊天,平常发生什么事开心的不开心的都愿意跟你说,你非常了解孩子的生活状态,那你就可以做出有效的推断推断出他最近在学校生活得开不开心快不快乐,有什么问题有问题可以帮助他去解决,因为孩子不懂的东西家长懂。但如果你根本就不了解他,他也不愿意跟你说话,那这就有问题了。
2. 同理心过强有什么坏处吗
同理心有好处,但是过强对身心也有坏处。
同理心对身体是有影响的。例如,对孩子有高度同理心的父母往往会有慢性低度炎症,导致免疫力下降。另外,当我们对他人产生共情时,我们的心脏会以相同的节奏跳动。因此,当观看新闻时,同理心的影响是心理和生理上的。在某些情况下,它可能会导致一些人所说的“同情心疲劳”。
因过度同情而产生的倦怠感,传统上被称为同情心疲劳。但最近,神经科学家利用核磁共振研究,认为这是一个错误的说法,同情心不会导致疲劳。这种区分很重要,因为事实证明,当我们同情受苦的人时,同情心是我们感到痛苦的解药。我们需要更少的同理心,更多的同情心。
同理心和同情心是大脑中不同的事件。对他人痛苦的感同身受会激活大脑中与负面情绪相关的区域。因为我们感受到对方的痛苦,如果我们没有良好的界限或自我调节技能,自我和他人之间的界限会变得模糊,我们会经历“情绪传染”。
我们被纠缠在痛苦中,发现很难舒缓自己的情绪。我们想去人格化,变得麻木,并把目光移开。相比之下,同情心与大脑中与积极情绪和行动相关的区域的活动有关。
同情心可以简单地定义为同理心加上减轻他人痛苦的行动。同情心的行动部分帮助我们将我们的情感系统与他人分离,我们是独立的个体。当我们目睹他们的痛苦时,我们没有必要去感受他们的痛苦。相反,我们有一种想要帮助的感觉。而且,当我们对他人产生同情心时,我们会有一种有益的、积极的情感体验。
所以我们需要更多的同情心,需要适当的同理心。
3. 如何培养家长与孩子的同理心
要学会倾听
要尊重孩子,让孩子说话,不要认为小孩子啥也不懂,要认真、专注地听他讲话。
倾听首先是要听,不要老是自己说,要给听留出一定空间。有了这个空间,才会有亲子交流的存在。听的时候还要专注,所谓侧耳倾听,讲的就是专注地听入神地听的意思,只有听得专注,听得投入,才能读懂孩子的话语,也才能让孩子感到理解与尊重。
听的时候还要有应答,要有接听词,接听词有两种,一是短词短语,如,嗯,啊,这样啊,不错等,以表示自己的关注与理解。一是概括句,即在理解孩子话语的基础上,将其话语的实际意思“翻译”概括出来,这会起到“镜子”的作用,让孩子“照见”自己的心态,也有助于父母进一步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
如:“你的意思是老师误解了你,你感到很委屈。”“你觉得这个大伯太凶,做事又不公平,心中不服,所以就顶撞了他。”在没有把握的情况下,可用问句的形式来表达,直到揣摸出孩子的心思为止。如“红红”例,可以这样回答:“真的啊,你对这件事怎么看啊?是感到担心呢还是感到惋惜呢?”视孩子的回答情况再作进一步处理。在用概括句表达时,要注意澄清孩子的内心感受,是委屈、气愤还是伤心?因为不同的感受反映着不同的心态,也潜藏着不同的想法。
要换位思考
问问自己:如果我是孩子,我会怎么想?如果我在孩子的位置上,将会有什么感受?
一是要注意放弃,即放弃主观臆测。父母往往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与心理定势对孩子的状况有一个主观的判断,如:“考得这么差,一定是粗心的缘故!”“注意力这么不集中,肯定是不想学。”等等,其实并不一定符合实际。
二是要注意转换,即多做角色转换练习。对生活中、电视上出现的情景,不妨想一想,“如果我受到这样的对待,将作如何感想?”“如果我是他,会怎么做呢?”家庭成员之间还可以适当做角色互换,让父母做“一日孩子”,让孩子做“一日父母”,加强亲身体验,形成相互理解相互体谅的良好氛围。
三是要理解“古怪”行为背后的心理原因。有的孩子常常取笑别人,是因为他感到自卑,以此来获取心理平衡;有的孩子爱顶撞人,是因为他觉得不这样就显得自己是个“软蛋”;有的孩子爱围着老师转,是因为他觉得这样做才会让老师喜欢自己。如果单纯地从道德的角度去评判,对此作一番道德说教,效果是不好的。
要识别情感
能从孩子的言行举止中抓住蛛丝马迹,对孩子的真实情感加以识别。有时,孩子的语言表达与其潜藏着的情感并不一致,这需要父母去作细心的体察,理解其中的隐义。如,孩子对父亲说:“听隔壁的明明说,动物园来了一头大象。”其实,孩子并非只是陈述这样一个事实,他其实很想父亲带他去看大象,只是不敢说或不好意思直说罢了。
有些父母对孩子的情感觉察力不高,可以通过一些方法来加以提高。“猜感情”就是一种较有效的方法。如:对电视中或漫画中的人物,根据其表情、姿态,猜猜其内心的想法与感觉,猜测他也许会说的话;也可以到生活的实景中去观察与猜测。在家庭中,可做“感情单词”游戏,即在卡片上写下不同的感情单词,轮流抽出一张,让每个人用身体表演出卡片上的感情,不准说话,其余的人猜正在被表演的感情。
保持与孩子的沟通
就是要经常与孩子保持沟通,建立起一条动态性的交流回路,以上所有的方法或途径,都要通过这条回路才能发生积极的作用。
如果我们对孩子内心的解读都发生了错误,就谈不上有效的引导与教育。所以,同理心是做好家庭教育工作的基础与前提,父母要在这方面多注意、多学习。
4. “同情心”和“同理心”的区别
同理心和同情心都是应该从小就培养好的品质,具有了同理心和同情心,就说明这个人有爱心。二者之间的区别就在于:同情心是能够感受到这个人很可怜,并且觉得这个人很值得同情,同理心是也感受过曾经的这种经历,因为懂得,所以慈悲,二者之间同理心是更为强烈一些。
同情心和同理心都是善良人所具备,也是非常有理性人具备。愿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够把爱心带给大家。
5. 父母对孩子有“同理心”,究竟有多重要
一.父母的这种“隐性伤害”,让孩子很受伤,自己还意识不到
很多家长其实也面临和梵姐类似的问题,和孩子间总是存在一道隔阂。
比如孩子喜欢出去玩,踢球、玩游戏,不管晴天或是下雨,这份心情都不打折扣。
父母就不一样,出太阳怕孩子晒着,下雨天怕孩子淋着,即使孩子和朋友约定了要出去,也会以各种原因阻拦孩子。
孩子经常失约,渐渐朋友就少了,孩子觉得都是妈妈导致的,妈妈却自以为在保护孩子。
孩子说想学武术,父母认为这不务正业,于是报了英语班、奥数班。
孩子很馋,想吃冰激凌,父母觉得孩子吃冰的不好,就给孩子买了个面包。
孩子想看动画片,父母为了让孩子多学点知识,逼着孩子看动物世界。
实际上,如果父母不满足孩子的合理心愿,只会让亲子关系产生疏远感。
说到底,这就是父母缺乏对孩子的同理心,只站在大人的角度看待问题,这样会在无形中伤害孩子。
护理学家Teresa Wiseman认为:同理心就是从内心出发,了解别人感受的东西。
2、时刻关注孩子情绪,发现不对及时引导
孩子面对生活容易迷茫,因此情绪不稳定的时候也多。成绩不理想就会沮丧,和同学关系闹僵就会烦躁,有暗恋的对象而不可得就容易惆怅,这很正常。
其实父母年轻的时候可能也经历过,为了不让孩子一直消沉,要想办法帮助孩子走出来。
孩子如果能得到父母的帮助,内心也会非常感激,自然也就不会有嫌隙。
其实,“同理心”很多父母在同辈身上都有,但一到了孩子身上就容易变味,生出所谓“大人的权威”来。有时候对孩子造成了隐性伤害,自己还意识不到。
请父母时刻关注孩子的情绪,若发现不对劲,一定要及时引导,别让忽视“占据”了孩子,成长为一个缺乏安全感,对他人无法形成信赖的人。
父母暴躁,孩子也不会脾气好;父母爱贪小便宜,孩子也不会大方。父母就像一面镜子,和孩子如影随形。
如果孩子变得不理解父母了,父母也要审视自己是否合格。父母和孩子相互体谅,才能维持彼此关系和谐。
6. 家长具有对孩子的“同理心”,对孩子到底有多重要呢
实任何情绪都需要互相理解。所以站在父母的角度来说,现实生活的压力,很难时时刻刻让自己在孩子面前做到最好。有自己的小情绪很正常,那么家长该如何正确理解自己的情绪呢
比如,“妈妈今天回家忘记给宝宝买饼干了,宝宝是不是很失望呀”,“公交车还不来,妈妈非常焦急”。比如,“妈妈今天回家忘记给宝宝买饼干了,宝宝是不是很失望呀”,“公交车还不来,妈妈非常焦急”。
7. 同情心和同理心有什么区别
区别:
其实这是两种不同的概念。
同情心和同理心,都需要从小培养,但是很多父母会将两者混淆,同理心比同情心程度更深,因而更难达到,在人际关系中发挥的作用也更大。
同情心,是认知到别人的痛苦,从而引起恻隐之心。同理心,是能够感同身受,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实际感受到他人的痛苦。当听到他人遭遇不幸时,有同情心的人会说:“我真的替你感到难过。”
但是有同理心的人却会这样说:“我也遇到过这样的事,我知道这是什么样的感觉。”同理心是牵涉两个人的互动过程,必须认真地倾听,而且了解、接纳对方的感觉,这是一种认同他人体验的态度。同理心是一种关心与爱的艺术,是高情商的表现。
不过,它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培育出来的。英国心理学家提出了两点建议,可以帮助我们学习发展同理心:不嫉妒,不攀比。在和孩子的玩耍中,父母可以有意将这些引入游戏中,加深孩子的体会。这对孩子情商的培育是有很大帮助的。
(7)父母有同理心是什么扩展阅读:
同情心,首先是指对某事(如另一人的感情)的觉察与同情感,同时也指这种感情的表露。这是同情心的基本含义和初级层面,人人都应该具有不同程度的同情心。
但同情心又是一种才能,往往指培养成能与他人感情起共鸣的一种才能,而这种感情不必一定是悲伤。这是同情心的引申含义和高级层面。
同理心亦译为“设身处地理解”、“感情移入”、“神入”、“共感”、“共情”。泛指心理换位、将心比心。亦即设身处地地对他人的情绪和情感的认知性的觉知、把握与理解。 主要体现在情绪自控、换位思考、倾听能力以及表达尊重等与情商相关的方面。
A-1:很少从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做事情很少考虑到他人的感受;沟通时讲客套话,无法引起对方的共鸣,对方也不愿意将自己的真实想法说出来;不愿意倾听;安排事务几乎不考虑下属的需要。
A-0:能够从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做事情会考虑到他人的感受;与人沟通比较真诚,愿意将自己的一部分想法表露出来;能让人觉得被理解被包容;学会倾听,工作中尽量考虑对方的需要。
A+1:能够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想对方之所想,急对方之所急;能够使人不知不觉地将内心的想法,感受说出来;能够让人觉得被理解,被包容;能够用心倾听;在安排事务时,尽量照顾到对方的需要,并愿意做出调整。
A+2:将心比心,设身处地的去感受和体谅别人,并以此作为工作依据。有优秀的洞察力与心理分析能力,能从别人的表情、语气判断他人的情绪。投其所好,真诚,说到听者想听,听到说者想说;以对方适应的形式沟通。
同理心的培养可以分为四个主要步骤:
1.先倾听自己的感觉。同理心的起始是先倾听自己的感觉,假如无法触及自己的感受,而要想体会别人的感受,就太难了,因为这个领域对你来说还是一片空白呢!因此,首先你必须能把自己调整到可以发掘自己的感受,能体会这些感受。
2.表达出自己的感觉,重要的是选择表达感受的方式。
3.倾听他人的感觉。一旦你自己的感受与表达方式不再干扰你倾听别人后,你才能开始练习体会他人的感觉;可以帮助你找出别人感受的线索很多。
4.用体谅来回答他人的感觉。最后,你一听到别人的感觉就会发出某种反应,并能让对方认为你听进去了,且能体会他的感觉。因此,倾听自己以找出自己的感受、表达他们、与体会他人的感觉并与之起共鸣,是同理心发生的四个过程。
8. 你知道什么是“同理心”吗
同理心(empathy)是EQ理论的专有名词,是指正确了解他人的感受和情绪,进而做到相互理解、关怀和情感上的融洽。 同理心就是将心比心,同样时间、地点、事件,把当事人换成自己,也就是设身处地去感受、去体谅他人。
同情心(feeling of sympathy)也称同情感,是一种对他人的不幸遭遇产生共鸣及对其行动的关心、赞成支持的情感。如人们对老弱病残者的关心;对鳏寡孤独及生活无着者的赞助;对因天灾人祸惨遭不幸者的支持;为含冤受屈者鸣不平等。它不仅是对弱者的同情,也包括对强者、正义者的支持;不仅是一种感情上共鸣,也包括"助人为乐"、"伸张正义"的动机和行动。这是一种受人的立场、观点和思想觉悟制约,由认识、感情、动机、行动、交织在一起的高尚的道德情感。
同情心这个概念我们从小就在接触,小时候父母就会教育我们,要有爱心要有同情心。同情心是对他人处境的一种情感认同和表露,总体表现在情感层面,是一种能与他人感情起共鸣的能力。而同理心是指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能够设身处地体会对方的情绪和想法,理解对方的立场和感受,并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和处理问题的能力,简单通俗来说就是换位思考。
9. 你知道父母提高共情能力,对孩子来说有多重要吗
首先,共情真的可以帮助我们更有效地解决问题。共情几乎是对付孩子的一切问题时都必不可少的一项技巧。
比如,对我女儿的哭闹,我在书上看到过共情的建议。但最初我不太相信。因为我担心,假如我表示一点同情的态度,她大概都会哭得更肆无忌惮——可算有理了。所以都没敢试。
后来决定尝试。而尝试的结果是:这个技巧是有效的。虽然孩子可能开始会哭的更厉害,但是她会在更短的时间内停下来。哭闹以这样的方式停下来,更有利于她的心理健康。
就在昨天,我给孩子买个新玩具。她午觉醒来,发现装小零件的小塑料袋破个口,她喜欢的小零件掉出来了,当即放声大哭。我心想:天哪!你为一个塑料袋就能哭成这样!太夸张了!但是嘴上只好和气地说:“妈妈知道你非常喜欢这些小零件(哭声更大)。这是新买的玩具,你很珍惜,对不对(哭声更大)。你是知道爱惜玩具的好孩子(哭声马上减弱)。”我接着开始唠唠叨叨地回顾我们买玩具的过程,我们开始看了什么样的,最后选的这个都有哪些优点。这时她开始专心听,止住了哭。当然过后又想起来,又抽泣几回。最后,我引导她把小零件都倒进一个小托盘里,再放进透明的大盒子里,这样更漂亮,也不会丢。她欣然同意。自己装完后,满意地笑了。
若是在过去,我也去生气,那么她就要无谓地哭上好半天。所以,共情的技巧对付哭闹很有效。关键是不要怕孩子哭,不要急于去止哭。孩子每次哭闹,都是他学习处理消极情绪的一次机会。这种共情的做法比用转移注意力等其他方法去哄孩子,更有助于孩子情商的发展。
我想,对于更大的孩子的其他问题,共情也都会是一个有效的技巧。孩子大了,问题和表现方式不一样,但根本的原理是相同的。
共情技巧不仅能帮助我们有效地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这种做法本身对孩子就是一种教育,孩子将从中学到同理心和共情都是怎么运用的。学会这些技巧,有助于孩子提高情商,掌握处理问题的技能。
一个能被父母以同理心对待、能经常得到父母共情的孩子,自己也必定能以同理心对待他人,也能学会运用共情技巧跟他人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