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成年之后如何面对父母的溺爱
我家不是这样的,我爸妈都忙于工作,除了学习其他很少管我的。父母希望你以后有个好的未来这个是可以理解的,我们首先理解父母,你可以找个合适的时间先好好的和父母聊一聊,在聊的同时也要把自己的想法和父母说,我觉得父母一般都会理解孩子的。我觉得你也应该改变自己的想法,不能因为就是"为你好"这三个字就束缚自己,你是个成年人了,你也有自己的想法,如果你一直这样的话你会觉得生活很累、没有意思,你对生活也会变得消极。你喜欢画画,这个并不一定要成为你的主业,你可以把它当成副业,闲余时间拿起画笔不也挺好。你不喜欢你的专业可是你已经走上这条路了而且你都快毕业了,你还在纠结这个问题,你还是现在好好想想解决你现在所面临的问题,好好想想你到底想要什么样的人生,我学的专业也是我母亲帮我选的,我同样也不喜欢,我也快毕业了,但是我没有像你一样,你说这世界上让你如愿的事情有多少呢,还是学会把自己的心放宽。我也蛮羡慕你会画画,我小时候也学过几天但是后面也放弃了,所以我觉得你还是得坚持你自己的爱好,不能因为父母觉得不能赚钱就放弃了。你母亲没有夸过你,你自己觉得没有自信……其实,有些父母的爱是无言的,我的父亲从小对我严厉,我从来没有被他夸过,小时候经常被打,但是这些年来我渐渐明白他也是爱我的,在我生病的时候带我去打针,打完针带我去吃我爱吃的东西,冬天脚抽筋,帮我按摩脚,发消息告诉他我没生活费了,他很快就打给我……有很多,除了少数大部分的父母都是爱自己的孩子的。我父母知道我脾气倔,认定的事情改变不了,所以他们不会逼我去做我不想做的事情,而你呢是一直顺着父母,没有让父母明白你已经长大了,可以为自己的事情做决定了,所以最主要的还是和父母沟通,让父母也了解你的想法,也让他们知道你其实已经长大了,可以为自己的事情做主了。还有为了面子骗人是不对的,我读的大学也不好,但是我觉得能上大学挺好的。
⑵ 母亲对弟弟心疼又溺爱,作为女儿很难过,该怎么与母亲沟通
母亲对弟弟心疼又溺爱,作为女儿很难过,与母亲沟通我觉得应该按照以下的这些方式。首先,告诉他溺爱一个孩子会导致他骄纵,并且以自我为中心。其次,溺爱会让弟弟没有独立自主的能力。另外,这种溺爱会让一个人没有抗挫能力。
另外,这种溺爱会让一个人没有抗挫能力。因为总是被保护,所以比较懦弱,遇到问题全部都是家长帮助解决的,根本没有承担挫折和困难的心理素质,生活稍微有一些不顺利就会觉得很痛苦,没有生活下去的勇气,这样的孩子将来很可能会因为一些小挫折而伤害自己。
此外,告诉自己的母亲,他的这种做法会让自己觉得被忽视了。你也是他的孩子,如果他只是心疼弟弟,总是把注意力放在弟弟身上,其实你的内心是很难过的,把自己的内心真实想法表达出来,他才会知道。
以上就是我认为你应该和母亲沟通的一些内容。
⑶ 假如父母辈特别溺爱自己的孩子,应该如何与他们沟通
要正确对待这个问题,父母辈对孙儿溺爱,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爱,首先不能把老人的一片好心看作是一片驴肝肺,不能说成老人无能无策,更不能看作娇惯有意危害自己的孩子,如这样偏见的认识,就容易跟老人挑起矛盾,甚至还会跟老人吵吵闹闹,搞得一家人乌烟瘴气,导制老人灰心丧气,不但老人不愿带孙子的冷心产生,而且这种噪闹的不良形象还会传染给孩子,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
现在在中国,这种传统的家庭还有很多。只是处理起来还是有点难度的,孩子的教育问题也是很重要的事情。父母辈很疼爱孩子,是正常的事情,但是你们要很清楚的知道,小孩子的教育问题,我们知道不能太宠爱孩子,对于一些一定不能做的事情我们要制止他们,让他们知道自己这样子是错的。我们要跟自己的父母说,有一些时候不能对孩子太溺爱,不能惯着他们。
⑷ 家里爷爷奶奶十分溺爱孩子,父母应该如何教育孩子
前几天跟我同事一起聊天,聊到孩子的教育问题,她便像刹不住的水龙头一样猛地向我抱怨:她和她老公平时都很忙,于是他们的孩子便委托给爷爷奶奶照顾,爷爷奶奶也十分乐于照看。然而时间一长,她便发现了事情的严重性。
原来是因为爷爷奶奶过分溺爱孩子,养得孩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什么都不会做就算了,还十分任性。意识到事情严重性的她决心好好教育孩子,但更让她头疼的是,每当她要好好教育孩子时,爷爷奶奶便出来阻拦,对我们大声呵斥,事情也就只能一次次不了了之。
一、 爷爷奶奶溺爱孩子的表现方式:隔辈教育容易出现的问题便是爷爷奶奶或者姥姥姥爷将疼爱变成了溺爱而不自知。溺爱孩子的表现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 过度保护
过度保护来源于祖辈们对这个社会的过激反应。他们的经验或者从周边、电视里接受到的社会不良信息告诉他们这个社会存在危险性,这样的危险性会带给他们不安感。当他们预设危险性事件发生在自己的孙子孙女身上时会让他们产生恐惧与慌张。为了不让孩子受到伤害,于是他们经常剥夺孩子接触真实世界的机会和体验,甚至限制孩子的出入自由。
法国健康杂志《TOPSANTE》有过这样的报道,国外的儿童专家对这个话题进行了长达8年的跟踪调查,研究结果认为,父母过分保护孩子会引发孩子行为问题和情绪问题,会让孩子缺乏面对挑战的勇气、多疑与不自信。
其次应向他们说明情况。有些长辈是溺爱孩子而不自知,而且身处其中,不知道会造成那么大的后果,因此父母们应耐心地向他们说明情况,可以举孩子生活中的小例子向他们说明这样做的后果,也可以列举一些社会上较为严重的事件让他们知道溺爱孩子的严重性。当然祖辈们的思维长时间固化,想要一时改变会有些困难,因此要多些耐心与恒心。
最后可以双方探讨教育方式并确定规则,以后在教育孩子时尽量按规则来。
3.祖辈要加强学习,吸取新知识
随着时代发展,社会更新换代迅速,祖辈们的观点难免落伍,过往的经验也已经不适用了。爷爷奶奶容易溺爱孩子也正是因为他们接触新的教育理念的机会少,因此孩子的父母可以多带老人去学习,参加一些教育讲座,适当借助权威支持,多去体验多去接触,以此开拓祖辈们的视野,增长新的知识。
养育孩子就像养花,花朵需要水分的滋润,但是过度浇水也会让花朵死亡。养育孩子也一样,少不了爱的滋养,但是过多的爱也会让孩子"窒息"。爷爷奶奶的溺爱确实可以给孩子带来充足的幸福感,但这幸福只是一时的,而伤害却可能是一世的。不要让溺爱成为孩子成长的绊脚石,不管是祖辈还是父母,都应该加以重视。
⑸ 幼儿园如何面对溺爱型家长
有些家长,对孩子不是严格要求,而是一味溺爱, 那么,只会害了孩子。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说: “父母对子女的爱如果不够,子女会感到痛苦,但过 的溺爱,虽然也是一种伟大的情感,却会使子女遭到毁灭。”
溺爱型教育的表现为:家长无原则地娇惯子女,对他们百依百顺.有求必应,尽量满足其物质上的各种需要。至于对子女的错误行为,则采取姑息迁就,甚至包庇、袒护,而不注重说服教育。在日常生活上,不注意培养子女的劳动习惯,一切事情都替子女安排好,让他们坐享其成,只会饭来张口,衣来伸手。
溺爱型教育的表现为:家长无原则地娇惯子女,对他们百依百顺.有求必应,尽量满足其物质上的各种需要。至于对子女的错误行为,则采取姑息迁就,甚至包庇、袒护,而不注重说服教育。在日常生活上,不注意培养子女的劳动习惯,一切事情都替子女安排好,让他们坐享其成,只会饭来张口,衣来伸手。
溺爱教育的后果是十分严重的,它只会造成儿童心理发展上的扭曲,形成许多不良个性品质和不健康思想,如自私自利、称王称霸、任性贪婪、冷漠粗暴,同时又缺乏独立生活、适应社会的能力。
一些好端端的青少年,最终堕落为违法犯罪分子, 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由于父母溺爱的结果。据某工读学校对297名在校学生的家庭教育调查,其中因家庭溺爱而导致失足的.竟达一半以上。
溺爱导致青少年违法犯罪,这样的事例多得不胜枚举。
杨某某长得天真可爱,从小被父母视为心肝宝贝,特别是他的父亲,更对他宠爱无比。平时父亲一下班. 立刻带着宝贝儿子去逛商店。只要儿子的手指什么东西,父亲二话不说就买下它.从没让儿子失望过。杨某某学会了花钱,一要钱,父亲就给,压根儿不问买什么。上小学四年级时.杨某某就学会了吸烟.对此,父亲不但不制止,反而亲自给儿子买烟。当父亲的怕儿子在外面受欺负,这样教育儿子:.打人要狠,不然你自己受欺负。天长日久,小小的孩子在社会上胡作非为,称王称霸。为了满足从小养成的任意挥霍的恶习,杨某某学会了偷盗,终于成了一名少年犯。
这个事例充分说明溺爱的严重性。在这里我们呼吁所有父母:教育孩子不能溺爱!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对孩子不溺爱呢?
第一,父母要充分认识对孩子溺爱的严重后果,这样才能避免溺爱。上面杨某某的父母就是事前没有认识到溺爱的严重后果,所以杨某某才会犯罪的。
第二,对孩子事事处处应该讲原则.凡是孩子违反国家法律、做人道德、学校守则的事,都不能姑息纵容,而应坚持原则加以制止及教育。
哪怕是一件小事,为了这件小事侵害他人利益,那就应该制止而不能迁就。如果父母能事事处处都坚持 原则,那就能从根本制止了溺爱的产生。
⑹ 你怎么看待溺爱孩子的父母
这些父母都没有理智的对待自己的孩子,并且也没有想过自己孩子以后会成为什么样的人,所以说我觉得那些溺爱孩子的父母都是有一些欠缺考虑的,因为我们一定要为了自己的孩子的未来着想,这样才是比较正确的。
⑺ 对于溺爱型的家长如何交流
1. 对于有素质、通情达理的家长,尽可能将学生的表现如实向家长反映,主动请他们提出教育的措施,认真倾听他们的意见,充分肯定和采纳他们的合理化建议,并适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学生家长一起,同心协力,共同做好对学生的教育工作。
2. 对于溺爱型的家长,交谈时,更应先肯定学生的长处,对学生的良好表现予以真挚的赞赏和表扬,然后再适时指出学生的不足。要充分尊重学生家长的感情,肯定家长热爱子女的正确性,使对方在心理上能接纳你的意见。同时,也要用恳切的语言指出溺爱对孩子成长的危害,耐心热情地帮助和说服家长采取正确的方式来教育子女,启发家长实事求是地反映学生的情况,千万不要袒护自己的子女,因溺爱而隐瞒子女的过失。
⑻ 父母太过于溺爱自己,受不了这样的生活,该如何是好
现在父母对于自己家孩子溺爱的程度真的是只有我们不敢想,没有他们做不到的。很多旁观者可能会觉得家长在溺爱自己孩子的过程之中孩子是非常享受的。然而实际情况往往并不是如此,生活中很多孩子在承受家长溺爱的时候都是有着很大压力的,或者换句话说他们根本就无法忍受这样的生活。当出现这样情况的时候,可以要试着和家长及时沟通并且学会拒绝。
2.对于父母溺爱自己的一些行为,要学会拒绝
这一点是基于上述所说要和父母沟通的延伸。当孩子和自己的父母沟通之后,表达了自己不希望父母再这样继续溺爱自己的观点之后还一定要在生活中的一些行为上做出自己的表示。因为父母对于孩子的溺爱往往不是在短时间内所形成的,他们已经成为了习惯。所以当你发现父母在生活中继续存在一些溺爱你的行为之后你就要及时的向他们说不,明确的表达出自己的反抗态度,这样父母的观点就会自然而然的发生改变了。当然像这种拒绝的行为还一定要注意尺度,不要发展到和父母争吵的程度,毕竟父母对于我们所有的溺爱都是处在关心这个大基础上的,我们千万不能够伤了父母的心。
⑼ 遇到溺爱孩子的家长,老师该怎么办
如果遇到溺爱孩子的家长,老师就不应该参参的管孩子,这样你会遭来家长对你的不满。更不应该对孩子管得太严。如果管的太严的话,家长也会不愿意的,并且更不要打孩子。如果你打了孩子,家长会讹你的。
⑽ 您对家长过分溺爱孩子的现象有什么看法
对于家长过分溺爱孩子,我个人表示担忧。因为孩子会长大,需要独立,家长无法陪伴孩子一生,过分溺爱孩子,孩子的独立性差,过分依赖父母,如果离开父母就会缺乏独立性,无责任感,不自信,自卑,这样的孩子长大以后会成为问题最多的孩子。
我国至从提倡计划生育以后,每个家庭只有一个孩子,就有相当一部分父母开始过分呵斥家里唯一的孩子,至少两代成年人呵斥着一个宝贝。生怕有一点散失,从孩子学步开始家里安装防撞角,地上铺上软地板,生怕孩子受一点伤,孰不知,从小没受过伤的孩子,没有一点坎坷经历的宝宝,怎么走出家门,外面的世界哪有那么平坦啊。走进学校,所有的孩子都是宝贝,哪里还有那种像家人一样的呵护呢。
中国的家长不仅每天要接送孩子,我还经常看到七八十岁的老爷爷老奶奶还要为十多岁的大孙子背书包,这样的情景,着实另人担忧,十多岁的孩子,应该是身体最棒,最结实的时候,连书包都不能背吗?这样的孩子将来怎么走出去,难道工作以后还得先找个拎包的?孩子从小所有的事情都有大人包办,孩子对家庭失去责任,没有责任感,当老人老了的时候,怎么能担当起养家,孝敬老人的重任呢。
经常在新闻里报道一切大学生,住在宿里受不了同学的生活习惯,不会和同学友好相处有的甚至产生心理障碍,无法解脱。这些都是大人的错,大人的过分溺爱真正害了孩子。当家长的在照顾孩子时一定要把握尺度,既不能打骂,又不能过分溺爱,教育本来就是一门科学,如果不懂得教育,家长应该多找一些教育方面的书籍来学习,多听听专家的建议,生孩子容易,教育孩子难啊。
被过度宠溺的孩子,由于长期被父母的溺爱所包围,根本不知道为人着想,不会将心比心,不会站在他人角度考虑问题,一切以自我为中心,自私又自利。也许有人会说,这个社会就应该自私一点,这样才不会吃亏,实在是大错特错,自私也许能谋一时之利,但自私之人的事业必定迟早会失败,感情生活也一样,所以孩子可以学习不够好,或者不够聪明,但绝对不能过于自私自利,否则将来后果难以设想。
孩子被宠溺直接的后果就是骄横,由于父母一切让步,也满足其一切要求,包括很多的无理要求,其骨子里就养成他是老大的思想,父母得听他的,敢于骑在父母头上说话做事,不懂得让步,不懂得宽容,更受不了委屈,性格骄横目中无人,行为乖张专横。
由于自私自利,一切以自我为中心,行事专横无纪律,目中无人,自然无法与人和谐相处,与他人的交流也变得障碍,人际关系是一种互动和互利的交流,而被过度宠溺的孩子总以为自已是皇帝老大,不肯委屈自已,不肯为人着想,总站在不平等的角度来行事,自然没人愿意和他交往,其人际关系必然一塌糊涂,必然成了孤家寡人,学习就业以及爱情婚姻可能都变得困难。
当家长的对孩子的爱一定要把握好尺度,爱孩子,不要害了孩子,培养孩子的责任心,独立的精神,开朗豁达,善良、礼让,让孩子更适应社会,真正成为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