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该如何让孩子知道抱怨解决不了问题你是怎么做的
② 父母怎样应对爱抱怨的孩子
正确引导孩子处理问题。
当孩子遇到一些麻烦问题时,就会出现抱怨的情况,而如果无法解决,那家长要正确的引导,让孩子把注意力从这上面转移,多去想一些开心的事情。比如孩子在揭开一个死结时,无论如何也弄不开了,就容易皱眉头,开始抱怨了,家长可以告诉孩子,我们还有很多好玩的项目,不要总是在这个绳子上耽误时间。
通过玩来教育孩子。
孩子都喜欢玩,所以家长多和孩子玩一些游戏,调整孩子的心情,来减少抱怨的不利影响。在玩的时候,家长可以顺便的同孩子讲一些道理,比如遇事不能钻牛角尖,不要有太多埋怨,应该自己多想办法解决。自己做不到的,那就向家长、老师、同学寻求帮助。在玩中,孩子往往比较放松,这时的教育也会事半功倍的。
及时鼓励听话配合的孩子。 如果孩子抱怨有所收敛,或者听家长的一番话后不再抱怨很多了,家长别忘了及时鼓励孩子,增加孩子的自信心和勇气。孩子都喜欢夸奖的,这对他们来说是很大的激励,所以家长要利用好孩子的简单心理,多去实事求是的夸奖孩子。
帮助孩子把抱怨性的词句“变身”。 如果孩子经常抱怨发牢骚,比如说“真烦死了,真讨厌,根本弄不好等等”,这样的词汇会让孩子显得没素质,而且让孩子更加烦躁了。这时,家长可以让孩子说一些比较中性的词语,把过激的词语”变身“。比如像不可理解、有些难度等等,虽然只是词语的变化,但是同时,孩子的心态就不一样了。
耐心对待孩子的抱怨。
当孩子抱怨时,家长应该耐心一些,先不要着急,不要随便打断孩子的话语,应该慢慢的和孩子讲道理。如果家长急躁了,对孩子进行训斥,反而会加重孩子的厌烦情绪,孩子根本不会听家长的话的。
所以对待孩子的抱怨,家长应该有耐性,而且要多从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不要过分的对待孩子。
鼓励孩子自己的思考和判断。
想让孩子减少抱怨,应该让他们学会自己独立思考和判断问题。比如晚上刷牙这个习惯,很多孩子不想刷牙或者坚持不下来,总是抱怨刷牙干什么,不知道有多大用处。这时家长可以反问孩子,不刷牙会导致虫牙,会牙疼,你知道牙疼的难受吗?让孩子多去思考思考,慢慢懂得刷牙的好吃,他就能坚持刷牙了。
③ 孩子抱怨父母如何化解
抱怨,是一种不良情绪的发泄,自己心里不满意,数落别人这也不对,那也不好。抱怨父母,大多是孩子对父母不理解,不宽容,不爱戴,甚至不孝敬。对父母说怪话,发牢骚,表达不满情绪。
行为表现
1、抱怨父母钱少、家穷。小斌是个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学习虽然一般,但对家庭生活条件特别在意。看到有的同学穿着时尚的服装,有的背着高档双肩包,有的同学妈妈开着宝马车接送……自己特别眼馋。回到家里就抱怨父母:看看人家吃的什么饭,穿的什么衣,坐的什么车?再看看咱家呢?
2、抱怨父母没文化、没地位。小霞的班里开家长会,老师要求家长发言,很多家长都讲了意见和建议,自己的爸爸却躲在角落里一言不发。小霞知道爸爸没文化,不会发言,但自己觉得很没面子,回到家里就抱怨爸爸:“同样是家长,你为什么不发言?为什么没文化?我学习不好,就怨你!”
3、抱怨父母说话啰嗦。每天上学前,家长都要嘱咐孩子:要好好学习,听老师的话,别打架,注意安全……有的孩子听了点点头,而有的孩子却抱怨家长说话啰嗦:“哎呀!我知道了,你烦不烦?”
形成原因
1、家长忽视了对孩子的家情教育。有的家长没把家庭的实际情况,包括父母的工作、经济收入、主要资产等情况告诉孩子,而是碍于面子,家庭条件不好也不说差。还鼓着劲说:“面包会有的,大房子、好汽车也会有的。别人家有的,咱家都会有。”
2、孩子攀比心理太强。学生的主业是学习,由于引导不利,没有把着眼点放在学习上,而是放在了物质生活条件上。给别人攀比的不是学习进步,而是生活享受。
3、给孩子的困难体验教育不够。家长打拼创业的艰辛,不让孩子不知道;生活的坎坷艰难,也不告诉孩子。力所能及的劳动,家长更不让孩子参与;一切都是家长扛着、包着。孩子没有体验,自然也不理解家长。
潜在危害
一是孩子攀比心理太强,特别是错位的攀比心理,往往会导致心理的扭曲,事事只在客观讲条件,不在自身找不足。心态不阳光,满腹牢骚,怨天尤人。
二是孩子抱怨过多,不利于培养亲情孝心。孩子不体谅父母的艰难,不理解包容父母的低能,亲情淡漠,很难孝敬父母。
解决办法
1、耐心对待孩子的抱怨 。当孩子抱怨时,家长应该耐心一些,先不要着急,不要打断孩子的话语,了解孩子的想法后再慢慢和孩子讲道理。如果家长急躁了,对孩子进行训斥,反而会加重孩子的厌烦情绪。
2.帮助孩子分析并解决问题。 家长弄清了孩子是为什么事情而抱怨,合理且能解决的,立即帮孩子解决。不合理或暂时不能解决的,讲清道理。鼓励孩子自立自强,凭自己的努力和能力解决家长解决不了的问题。
3.鼓励孩子客观全面地看问题。父母就是就是这样的水平,家庭就是这样的状况。要教育孩子面对客观现实,不要和别人比吃穿、比条件,要和他们比志气、比学习。靠自己的努力改变面貌才是真本事。
4.多沟通,培养孝心和亲情。告诉孩子:“孩儿不嫌母丑,狗儿不嫌家贫”,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父母虽然能力平平,家里虽然不如大款富裕,但父母给了你生命,用心血把你养大。这是多少金钱也买不来的恩情和亲情。”让孩子从小知道父(母)爱如山的道理。
④ 谁知道如何看待孩子对父母的抱怨:父母皆罪人
文/张茵萍 [导语] 我们抱怨父母没有如我们期待的那样爱我们,殊不知,绝对完美的父母只存在于幻想中,长大就是一个接受失望、抛弃幻想的过程。 “父母让我的生活变得一塌糊涂,难道我不该抱怨父母吗?”“我指责他们教育的失责给我人生带来的打击。他们毁了我的一切,我恨他们!”“你们是我的父母是我这辈子最大的悲哀!”……在网络贴吧的“父母吧”里,充斥着把父母推上审判席的喋喋不休的抱怨。以至于有人感叹“我的天,有那么多怨恨父母的!”。 抱怨父母是一种需要 也许网络匿名的形式会让人更无顾忌地倾吐心声,不过生活中对父母的抱怨也绝不缺乏。王朔在《致女儿书》中坦诚了他与母亲希望亲密却又互相伤害的矛盾情感。一次与母亲的争吵中,他说,“你知道你会给人一生造成什么影响吗,看看我,最像你。你对我好过吗,我最需要人对我好的时候你在哪儿”。 的确,心理学家们一致认为,父母的过分关注或责骂,都会给我们留下隐秘而深刻的伤痕。这些痕迹在我们心里种下愤怒、怨恨甚至仇视。我们指的还不是父母的虐待或暴力,可能不过是“你是从垃圾堆里捡来的”的玩笑,或者对其他兄弟姐妹稍有偏袒……这些记忆不断重复地伤害我们,甚至能使我们终生不忘。 为何父母有时微不足道的错误就能令我们如此懊恼与愤怒?为什么有些人对父母仿佛有刻骨仇恨?为什么要一遍一遍咀嚼那些痛苦的记忆?当然,那些似是而非的心理治疗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不过诚实地说,埋怨父母似乎是一种需要。儿童心理学家、心理分析师卡罗琳·埃里柴夫(Caroline Eliacheff)说:“很多人吃过父母的苦头。把自己置于受害者的位置会带来快感,受苦最终成了当事人唯一的存在理由,他/她因此乐此不疲。”只要把错推到爸爸妈妈身上,我们就能原谅自己在工作和人际关系上的无能。但是,这样我们也永远不会清醒地看明白,总是爱上不合适的人只因老想着讨好妈妈或者要跟爸爸对着干。如此,我们就用无休止地指责维持着对父母的孩童式依附关系。 “孝”字当头 还是在“父母吧”,我们也会发现很多类似于“怨恨父母就是忘恩负义”、“他们是爱你的,只是爱的方式……”的论断。中国几千年来的文化都是“孝为先”,“亲情是最伟大和无私的”是挂在很多人嘴边的话。不过,心理专栏作家武志红却提出“没有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这是这个世界上无数谎言中的No.1”。他说,很多时候,这句话会成为一个障碍,让人们看不到真相。 很多人会说“我知道我作为孩子应该孝顺我的父母”,或者说“现在想想我也能理解他们,父母这样做实际上是为我好。”当一个人这样说时,往往是内心对于父母有负性情感,但是由于传统“孝”的观念影响,他们压抑下来,不敢表达。武汉市心理医院门诊部主任李小龙主张直接、正面地表达自己的悲伤、怨恨之情,他说:“我们在宣泄的同时,也有了修复的机会。压抑对所爱对象的愤怒,仅仅强调爱的一面,这种爱是靠不住的。表面看来是宁静平和的,其实是疏远了。只有建立在一种真实了解的关系上的爱,才是稳定的爱。实际上,表达之后可能会与父母相处得更融洽。”他还补充:“表达,不是说我们成年了,就要去和父母吵架,而是要学会容纳我们的感情,把自己的情感——不论是爱的还是恨的——整合起来,变成对父母,甚至是对人性的理解,真实的对自己和对父母的接受。” 接受自己的父母并不是要求我们否认负面的东西,而是允许孩子接触父母完整的内心深处。家庭治疗大师伯特·海灵格(Bert Hellinger)认为,如果孩子在心中排斥父母的一方或双方,他们就会感到空虚和不完整。当孩子拒绝按父母的现实接受他们,会让父母感到愧疚不安。如果孩子能够克服童年时代所受的痛苦,学会快乐地、满意地生活,他们的父母就会感到欣慰。孩子有了愉快的生活,就不会紧紧抱着对父母的怨恨不放。 成长就是接受现实 成长就是“接受自己”,马丽丝·瓦扬(Maryse Vaillant)这样说。接受父母的不完美是达到成熟的途径之一,只有这样才能把自己从最初依赖的茧中挣脱出来。切断这些联系的成长过程往往充满痛苦,不过我们不可能永远留在温情脉脉的童年,终生在父母的怀抱中生活。27岁的林丹丹说:“我非常爱我的父母,但是我却害怕与他们相处。在他们面前,我就变得特别没有主见。我讨厌自己那样!我要有自己的想法,去选择自己喜欢的事情。” 接受自己的父母,需要放弃对理想父母的不切实际的幻想。同样,父母也不要指望拥有理想的孩子。正如弗洛伊德所说,父母不管怎样做,都是错的。我们应该“从父母命运的背景下看他们”。那些说“他们没有资格做父母”的人忘了,世上并没有教授做父母这门职业的学校。人们无法学习做父母,一切取决于他们与自己父母的关系,好也罢坏也罢。每个人只有在家族血脉的代代相传中,在生儿育女、并受他们指责的过程中,才能学会接受。只有尊重这个事实,我们才能成为自己。 “作为父母,也应该接受儿女的指责。”
⑤ 父母怎样应对爱抱怨的孩子
其实孩子就是父母的一面镜子,孩子爱抱怨应该是父母也经常有这样的情况。所以孩子深受父母的影响。当然这只是有一部分原因,还有其他的原因,可能是因为孩子本身比较认识不到自己的错误,总把错误归到对方或者是其他人的其他方面。所以面对这样的孩子首先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或者是自己的不足不要怨天尤人应该去想办法解决。
⑥ 小孩子经常抱怨,父母的哪几点不重视影响了孩子
⑦ 孩子总是抱怨父母这该怎么办
每天都应该给孩子念经文回向 普门品 就行······
回向文 请菩萨加持 (出生在年月日的名字----农历生日)
不哭、不闹、好养活!
实病、虚病、都没有!愿孩子听话安乐易养
⑧ 如何正确地应对孩子的抱怨
作为家长,当我们把过多的注意力放到孩子身上的时候,就会不自觉地用“完美”的标准来衡量孩子,一旦孩子身上有一丁点的不尽人意之处,一旦孩子出现负面情绪,有不为我们接受的言语或行动,就要忙不迭时地去纠正、去批评或训斥。每当这时,父母和孩子的负面情绪不断碰撞,就容易激起情绪风暴,产生负面影响。
我想说的是,面对孩子的抱怨,我们家长需要做的,不是立刻纠正孩子的价值观,教孩子学会吃苦;也不是批判孩子的懒惰和怨气,期望以此激发孩子勤奋学习的动力。我们要做的,首先是稳定自己的情绪,引导孩子思考。
譬如:“作业这么多,怎么能完成啊?”这是孩子情绪的回应,这种回应告诉我们家长,他们在发泄自己内心的情感。很多时候,孩子的这种抱怨只是想要说一说,只是希望被理解,让孩子感受到这种理解和支持。其实,很多时候,说完了,他们的情绪压力就缓解了许多。很多家长朋友们说,为什么孩子不喜欢和家长交流,和同学总有许多话说。孩子和父母之间沟通的桥梁是怎么断掉的?不是孩子长大了不愿意和父母交流,而是很多时候父母用自己一厢情愿的居高临下的“教育”和“指导”把桥梁给毁了。
孩子很多时候需要鼓励和支持,需要从情绪化中走出来,进行自我省思。这时,孩子更容易从感性的情绪走向理性的分析,考虑问题的解决策略。
当孩子有了自己的解决方式的时候,父母不要试图强迫孩子用你的方式去解决问题。既然孩子有能力去预期和安排自己的问题,为什么不让他们自己去解决呢?这本身就是对孩子的肯定,也是对孩子的要求,父母这样的信任,孩子是很难拒绝的了。
⑨ 如何面对父母的抱怨
我父母老是唠叨我不中用,什么没出息.有时想努力学习时,见他们那样我就很不想了.还有他们会抱怨,说那钱给我花是一种浪费!!!而且是那种很认真的说.我不知道活在着有什么用?他们还说什么永远支持我,但一气起拉就什么承诺都不是拉.他们好的时候爱对我说一些很关心的话,不好呢?则叫去死.我十分苦恼.很受不了.现在,他们又那么针对我.还是应该不和他们沟通呢?
家庭和我都已接近崩溃的境界.我不知道我怎么去做,怎么去和他们接近.我和朋友倾诉的时候,他总会骂.有什么用?有谁会疼你???你在妄想吧!!还说总有一天会掐死我的...他总说了解我了解我,却对我一无所知.到头来,只会说我可怕.我怎么那么可怕?这一天,是谁造就的?后悔有用么?我还能回头,但父母还能回头吗?他会明白吗?还是只会对我冷嘲热讽?对我歇斯底里?我做的不好,但我也是个孩子啊!!!父母亲何必呢?自己的孩子不是孩子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