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有哪些适合老年人使用的app
希望我的回答被您采纳。
其实我觉得,老年人不需要像年轻人装很多应用,桌面琳琅满目好多页,带着老花镜在桌面上找应用特费劲,所以我觉得如果一个应用能解决他们需求的,就最好一个应用,我爸妈一直在用一款app叫寸草心,说是小区里的老爷老太们都在用,上次回家看他们顺便看了下他们经常给我提起的这款应用,还确实是专门为老年人设计的,里面字体都很大,电台、斗地主、新闻、聊天交友、问诊、还有专门为中老人设计的地图,简单易学,每天他们过得很充实,那天还给我讲,现在才知道为什么年轻人天天抱着手机了。我妈说她早上起来打开寸草心,听会音乐,中午看会里面的心友圈,听听里面的相声,晚上在里面玩一会斗地主,有病了还可以在里面免费问医生,一天就这么过去了。
⑵ 老年人可识读身份证替代健康码,我们为何要处处给老年人以方便
我们为何要处处给老年人以方便,因为这是一个文明社会所必须具备的素质。
对于各地要求扫“健康码”而一些老人因为无使用智能手机而无法扫码的问题,之前已被广泛吐槽。这样的措施让城市的小众人群如老人等根本无法出行,这样的防疫措施本身肯定有其必要性所在,但是在实施的时候能否顾及社会上每个阶层、每个群体的需要,则是城市管理者需要思考的问题。
很多时候,对于一些新事物,年轻人是驾轻就熟的,但对于老年人却是一个很大的难题。就像是智能手机,有的老年人在子女的反复示范教导下,才勉强学会使用。有的为了免却麻烦,就索性不用了。
人终究会走向衰老,但我们的社会往往忌讳于谈衰老,在家庭的日常生活中,不自觉地以小孩作为中心,我们的社会在各项的生活设施、生活便捷上往往没有更多地考虑老年人的需求。
其实这样的观念是“本末倒置”的,只有更好的尊老,社会长幼有序,才是一个良性发展的社会。
衡量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在于其对待弱势群体的态度,给予他们更多的理解和关爱,给予他们更多生存的空间,才是文明社会应有的温度。
请不要忘记,每个人都有衰老的一天。
⑶ 国家对于年满70岁以上的老人有什么优惠政策
1.各地在落实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和公共服务政策时,应对老年人予以适度倾斜。
2.鼓励地方建立八十周岁以上低收入老年人高龄津贴制度。
3.政府投资兴办的养老机构,要在保障“三无”老年人、“五保”老年人服务需求的基础上,优先照顾经济困难的孤寡、失能、高龄老年人。
4.各地对经济困难的老年人要逐步给予养老服务补贴。对生活长期不能自理、经济困难的老年人,要根据其失能程度等情况给予护理补贴。
5.各地在实施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等住房保障制度时,要照顾符合条件的老年人,优先配租配售保障性住房;进行危旧房屋改造时,优先帮助符合条件的老年人进行危房改造。
6.政府有关部门要为老年人及时、便利地领取养老金、结算医疗费和享受其他物质帮助,创造条件,提供便利。鼓励和引导公共服务机构、社会志愿服务组织优先为老年人提供服务。
7.政府有关部门在办理房屋权属关系变更等涉及老年人权益的重大事项时,应依法优先办理,并就办理事项是否为老年人的真实意愿进行询问,有代理人的要严格审查代理资格。
8.免除农村老年人兴办公益事业的筹劳任务。经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全体成员同意,将未承包的集体所有的部分土地、山林、水面、滩涂等作为养老基地,收益供老年人养老,纳入国家和地方湿地保护体系及其自然保护区的重要湿地除外。
9.政府有关部门要完善老年人社会参与方面的支持政策,充分发挥老年人参与社会发展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10.对有老年人去世的城乡生活困难家庭,减免其基本殡葬服务费用,或者为其提供基本殡葬服务补贴。对有老年人去世的家庭,选择生态安葬方式的,或者在土葬改革区自愿实行火葬的,要给予补贴或奖励。
(二)卫生保健优待
11.医疗卫生机构要优先为辖区内65周岁以上常住老年人免费建立健康档案,每年至少提供1次免费体格检查和健康指导,开展健康管理服务。定期对老年人进行健康状况评估,
及时发现健康风险因素,促进老年疾病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积极开展老年疾病防控的知识宣传,开展老年慢性病和老年期精神障碍的预防控制工作。为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提供上门服务。
12.鼓励设立老年病医院,加强老年护理院、老年康复医院建设,有条件的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应设立老年病科。
13.医疗卫生机构应为老年人就医提供方便和优先优惠服务。通过完善挂号、诊疗系统管理,开设专用窗口或快速通道、提供导医服务等方式,为老年人特别是高龄、重病、失能老年人挂号(退换号)、就诊、转诊、综合诊疗提供便利条件。
14.鼓励各地医疗机构减免老年人普通门诊挂号费和贫困老年人诊疗费。提倡为老年人义诊。
15.倡导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机构之间建立业务协作机制,开通预约就诊绿色通道,协同做好老年人慢性病管理和康复护理,加快推进面向养老机构的远程医疗服务试点,为老年人提供便捷、优先、优惠的医疗服务。
16.支持符合条件的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申请纳入城镇职工(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范围。
(三)交通出行优待
17.城市公共交通、公路、铁路、水路和航空客运,要为老年人提供便利服务。
18.交通场所和站点应设置老年人优先标志,设立等候专区,根据需要配备升降电梯、无障碍通道、无障碍洗手间等设施。对于无人陪同、行动不便的老年人给予特别关照。
19.城市公共交通工具应为老年人提供票价优惠,鼓励对65周岁以上老年人实行免费,有条件的地方可逐步覆盖全体老年人。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优惠办法,对落实老年优待任务的公交企业要给予相应经济补偿。
20.倡导老年人投保意外伤害保险,保险公司对参保老年人应给予保险费、保险金额等方面的优惠。
21.公共交通工具要设立不低于坐席数10%的“老幼病残孕”专座。铁路部门要为列车配备无障碍车厢和座位,对有特殊需要的老年人订票和选座位提供便利服务。
22.严格执行《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建设标准》和《养老设施建筑设计规范》等建设标准,重点做好居住区、城市道路、商业网点、文化体育场馆、旅游景点等场所的无障碍设施建设,
优先推进坡道、电梯等与老年人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公共设施改造,适当配备老年人出行辅助器具,为老年人提供安全、便利、舒适的生活和出行环境。
23.公厕应配备便于老年人使用的无障碍设施,并对老年人实行免费。
(四)商业服务优待
24.各地要根据老年人口规模和消费需求,合理布局商业网点,有条件的商场、超市设立老年用品专柜。
25.商业饮食服务网点、日常生活用品经销单位,以及水、电、暖气、燃气、通讯、电信、邮政等服务行业和网点,要为老年人提供优先、便利和优惠服务。
26.金融机构应为老年人办理业务提供便捷服务,设置老年人取款优先窗口,并提供导银服务,对有特殊困难、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提供特需服务或上门服务。鼓励对养老金客户实施减费让利,对异地领取养老金的客户减免手续费。对办理转账、汇款业务或购买金融产品的老年人,应提示相应风险。
(3)老年人便结扩展阅读
一、具体补贴政策
(一)高龄补贴
数省份对100岁以上的老人都给予100元每月以上的高龄津贴,除天津市外,宁夏规定,90周岁以上城乡高龄津贴标准每人每月450元;其次是河北、山西、内蒙古、吉林、上海、山东、海南、陕西,均规定给予100岁以上老人每月300元的津贴或营养费。
发放高龄津贴门槛最低的省份为青海和陕西,两地均规定,70岁以上的老人均可享受高龄津贴。青海规定,凡具有青海省户籍,年满70周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均可领取高龄津贴,具体标准为70-79周岁,90元/月。
【高龄补贴办理流程】:
1、本人申请。符合条件的老年人由本人或委托他人向户籍所在地的村、社区提出申请,填写《县高龄津贴申请审批表》一式三份,同时提供申请人本人身份证和户口簿原件(复印件各三份),本人近期一寸免冠照片3张。
2、村(社区)审查。村、社区负责对申请材料进行调查核实,经公示无异议后填写县高龄津贴发放汇总表上报各镇(乡)。
3、镇(乡)审核。镇(乡)负责对村、社区上报的申请材料进行审核和信息录入,建立老年人高龄津贴信息数据库,经公示无异议后上报县老龄办。
4、县老龄办审批。对符合条件的对象以书面形式进行确认;对不符合条件的,将有关材料退回镇(乡),由镇(乡)告知申请人并说明原因。
5、镇(乡)发放。县老龄办根据审批情况将津贴划拨到各镇(乡),各镇(乡)实行打卡发放。
(二)养老保险补贴
这种补贴也是农民可以领取的,领取资格同样是要达到60周岁的。其中,前几年的养老保险补贴只有60元/月,从2017年起就变成120元/月了。这两项补贴的增加,能更好地保障农村老年人的生活。
(三)农村养老金
目前国内的农村养老金包括基础养老金与个人缴费金两种。在农村,只有年龄达到60周岁的老年人,才能够获得养老金。值得一提的,前几年养老金的补贴为55元/月,今年起正式提高到70元/月了。
二、2017年高龄津贴政策
从国家民政部获悉,我国已经陆续在省级层面出台了经济困难的高龄、失能等老年人补贴政策。截至目前,已有26个省份出台了高龄津贴补贴政策,20个省份出台了养老服务补贴政策,17个省份出台了护理补贴政策。
梳理发现,在已出台高龄津贴的这26个省份中,大多数地方对80岁以上的本地户籍老人发放高龄津贴或营养费。其中,天津高龄津贴额度最高,可达到500元。
民政部相关负责人要求,各地要认真学习借鉴这些地区的做法,以普惠性、均等化、可持续为方向,加快建立这些惠民制度,力争在“十三五”期间在省级层面全覆盖。未出台相关补贴政策的地区,要结合当地实际,加快工作进度,尽快出台政策。
已出台相关补贴政策的地区,要做好老年人评估工作,逐步提高补贴标准和覆盖面,切实增强老年人获得感。
⑷ 老年人使用健康码变得方便了吗
近日,随着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的实施,老年人使用健康码变得方便了,“健康码”不再作为通行唯一凭证,没有智能手机的老人出行也便捷了。
对需查验“健康码”的情形,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将疫情防控相关信息自动整合到“健康码”,简化操作以适合老年人使用,优化代办代查等服务,继续推行“健康码”全国互通互认,便利老年人跨省通行。
国家规定各地不得将“健康码”作为人员通行的唯一凭证,对老年人等群体可采取凭有效身份证件登记、持纸质证明通行、出示“通信行程卡”作为辅助行程证明等替代措施。有条件的地区和场所要为不使用智能手机的老年人设立“无健康码通道”,做好服务引导和健康核验。
在充分保障个人信息安全前提下,推进“健康码”与身份证、社保卡、老年卡、市民卡等互相关联,逐步实现“刷卡”或“刷脸”通行。
(4)老年人便结扩展阅读
破除老年人“智能鸿沟”
随着数字化、智能化近年来的飞速发展,从出行、消费,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手机更是被笑称为人们新的“器官”,然而,在我们享受着互联网、二维码、智能产品的便利,踌躇满志地驶向智能化时代的时候,却有2.5亿人,被留在了门外。
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60周岁及以上的人口已经达到2.5亿,其中65周岁以上的人1.8亿,预计到2050 年,中国老年人口将增至4.8亿;另一方面,据最新的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为9.4亿,而60岁及以上的网民群体仅为10.3%,这表示,大部分的老年人没接触过网络。
为了破除老年人遇到的“智能鸿沟”问题,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方案指出,我国老龄人口数量快速增长,不少老年人因为不会上网、不会用手机,在出行、就医、消费等日常生活场景遭遇“数字鸿沟”问题日益凸显,为了有效解决老年人在运用智能技术方面遇到的困难,方案聚焦日常生活高频事项和服务场景,提出20条具体的解决措施;
方案同时要求到2020年底,老年人享受智能化服务水平显著提升、便捷性不断提高,线上线下服务更加高效协同,解决老年人面临的“数字鸿沟”问题的长效机制基本建立。
⑸ 广东省老年人可刷身份证核验健康码,给老年人的出行带来哪些便捷
由于疫情的影响健康码成为了每一个人出行必不可少的通行证,这样一来只需要打开自己的健康码,方可让检查人员看到自己是能够通行各个地区的。这样的健康码实施不仅方便了各个出行的人,也方便了检查人员的检查工作。但是对于老年人群体健康码却是一个困难的出行方式,有的老年人不会使用智能手机也没有智能手机不知道该怎么申报健康码,也不知道该怎么出示健康码给工作人员看,这样一来就增加了检查人员的工作难度也增加了老年人的出行困难。
由广东省老年人刷身份证核验健康码这一政策可以普及到各个地区,这样一来方便各个地区的老人能够轻松的出行。国家政府和社区甚至到乡镇都可以通过普及健康码的领取,然后让老人用自己的身份证方便便利的出行,国家的政策让老年人感受到自己没有被社会淘汰也没有被国家忘记。真的让老年人感受到了疫情期间国家对自身给予的关怀,以及给老年人出行带来的便利。给老年人专门提供的特殊服务,让老年人能够方便出行也让他们在出行的途中能够知道自身安全和途径地区安全。
⑹ 雷军建议帮助老年人融入数字生活,数字生活会带来哪些便捷
雷军建议帮助老年人融入数字生活。我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可行而且实际的建议,因为现在数字生活真的给人们带来非常多的便利,让人们的生活更加快速,正是因为人们进入了数字生活,所以我们的生活变得和以往大大不同。这是一种革新,也是一种创造。而数字生活带来的便捷可以说是数不胜数的,接下来我就列举几个。
而且数字生活也方便了人们联络,平时如果休闲的时候,可以通过手机聊天多多联络,而如果老人平时想要看一下远方的亲人,直接一个视频电话就可以看到对方的模样,不用跋山涉水,都可以看到思念很久的亲人,而且也联络了感情。即使相隔万里,情谊也不会变迁。这是现代科技的发展带给我们的数字便利,我认为每个人都可以享受到这种精彩,这是属于新时代的魅力。
⑺ 春节前争取开通老年人一键叫车功能,这个功能有何意义
网络的飞速发展极大地便利了我们的生活,让我们在出行、住宿、购物等方面有了更多的选择。但是,数亿的老年人在如此便捷的网络社会中却逐渐被边缘化,这不得不引起人们的重视。近日,交通运输部提出,网约车需要增设方便老年人使用的“一键叫车”功能。
近日,交通运输部组织曹操出行、滴滴出行、首汽约车、T3出行、高德地图、美团打车、申程出行、嘀嗒出行8家平台公司相关负责人参加座谈会,探究便利老年人打车出行有关工作。
这段时间以来,国家各部门都在制订相关措施,为老年人提供便利措施。12月25日,工信部就正式宣布将从2021年1月起,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为期一年的“互联网应用适老化及无障碍改造专项行动”。
⑻ 新时代对老人有什么方便的地方
说起养老,很多人会联想到养老院。事实上,老人对于是否去养老院,有着不同的态度。
今年2月,58岁的刘大军把87岁的父亲和89岁的母亲送进吉林省长春市宽城区金鸿养老院。两位老人因为糖尿病、脑出血等疾病,已经很长时间生活不能自理。
这么多年,刘大军一直坚持自己伺候父母,没送养老院,就是因为舍不得,觉得老人在自己眼皮底下更放心。“但今年大年初五,父母同时发病,自己根本应付不了,最后下决心把老人送进养老院。”刘大军说,“看到养老院的护工晚上能给老人挠痒痒,我自己都做不到,心里非常感动。以前自己照顾老人的基本需求,忙得焦头烂额,谈不上与老人有情感交流。现在则可以常来养老院看看老人,和他们聊聊天。”刘大军说。
通过照顾父母的经历,刘大军觉得,将来自己七老八十了,养老金也能有3000多元,到时肯定要进养老院,为儿女分忧。
福建的乔女士今年刚好60岁,独身的她为自己选择的养老模式同样是进养老院。“我考虑好了,要进养老院就要趁年纪还不算大时赶紧住进去,这样,我不仅能做义工,照顾年纪比我大的老人,还能有相当一段时间适应养老院的环境。”
但在一些人眼中,住进养老院意味着与社会“脱节”,人生似乎进入了“终点站”。42岁的河北保定居民张春玲不打算把父母送养老院,一来不放心养老院的服务,二来觉得那里气氛不好,老人也不愿意去。
有些老人不选择养老院,则是担心被人贴上“儿女不孝顺”的标签。“何必跑养老院,儿女脸上也没光。”70岁的王玉娥老人说,“如果躺床上动不了了,也不愿意去养老院,孩子面子上搁不住。”
“不得不去”“早早就去”“就是不去”……面对“去不去养老院”这个问题,人们的回答似乎分歧最大。然而,对于身体健康、尚能自理的老人来说,去不去养老院可能是一道选择题,但对于失能、半失能、失智老人来说,机构养老日渐成为一种刚性需求。
在家人身边慢慢老去
居家社区养老可能是最符合中国人传统预期的养老模式。
四世同堂、父慈子孝、含饴弄孙……这样的画面那么温馨而美好,想想都让人心醉。孩子一句“爸,妈,我回来了……”,孙子孙女天真的笑声,对于很多老人来说,是无法替代的心理慰藉。从中我们也就不难理解,老人们对在家人身边颐养天年的那份割舍不掉的情结。
相比机构养老,居家社区养老能够对家庭资源、社区资源、政府力量、市场资源、社会资源进行统筹协调;相比于纯粹的家庭养老,居家社区养老又能通过政府及专业化服务力量的介入,缓解家庭成员照顾老人的负担。这种既能待在家人身边、又能相对便捷获得专业养老服务的模式,得到了老年人的普遍青睐。
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位于北京市西城区椿树街道的四合上院养老照料中心,接待了几位前来咨询的老人。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说,这里计划提供日间照料、入住照护等服务。基于政府提出的公益性要求,目前床位主要计划向80岁以上高龄老人、半自理老人等群体提供,老年餐桌服务则计划向社区里的老年人开放。68岁的张阿姨说,虽然自己身体健康,现在可以自理,但以后如果有需求,在家附近就能得到服务,感觉很方便,这才是服务到“家”。
养老照料中心正是北京市创设的依托社区内的养老机构开展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的新型发展模式。“养老照料中心首先是一个养老机构,小的十几张床位,大的有上百张床位,可以为老年人提供机构养老服务。其次,它与所在街道、乡镇协同合作,了解周边老年人底数和实际需求,通过与专业化公司等合作的方式,让更多选择居家社区养老的老年人享受到专业的助餐、助浴、康复护理等服务。”北京市民政局局长李万钧说
⑼ 城市里老年人用什么交通又快又好又合法又安全
现如今,随着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重,老人的出行安全早已提上日程。那么,对于老年人来说,什么是最好最安全的交通工具呢?
最后老年人也可以骑自行车来出行,自行车是一个很好的锻炼身体的工具,可以在锻炼身体的同时实现低碳出行。但是在路上行驶的过程当中,我们也要注意不要进入机动车道来行驶,要走非机动车道。不要和机动车争抢道路,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尽量不要让老年人骑电动车,电动车在行驶的过程中对于老年人来说比较容易失控,速度较快也是电动车不安全的原因之一。在城市当中,老年人不管使用什么交通工具,都应该在保证绝对安全的前提下使用,老年人的安全是我们不可忽视的。作为子女的我们也应该让老人在有监护措施的前提下再出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