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老年人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高的原因有哪些
老年人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高的原因
老年人由于药物代谢动力学的改变,各系统、器官功能及代偿能力逐渐衰退,机体耐受性降低,患病率上升,对药物的敏感性发生变化,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增高。据统计表明,50~60岁患者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4.14%,61~70岁为15.17%,71~81岁为18.13%,80岁以上为24.10%.老年人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高的原因如下:
1、同时接受多种药物治疗
老年人常患多种疾病,接受多种药物治疗,易产生药物的相互作用。现已确认,老年人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与用药品种呈正相关。据统计,同时用药5种以下者,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8%,同时用6~10种时升至40%,同时用15~20种以上时,发生率升至70%~80%.
2.药动学和药效改变
老年药物代谢和排泄能力减弱、肾功能减退,使具有药理活性的代谢产物蓄积,易引起药物不良反应。老年人所用药物在血液和组织内的浓度发生改变,导致药物作用增强或减弱,在药效欠佳时,临床医师常加大剂量,使老年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增高。此外,老年人机体内环境稳定性减退,中枢神经系统对某些药物特别敏感,镇静药易引起中枢过度抑制;老年人免疫功能下降,使药物变态反应发生率增加。
3.滥用非处方药
有些老人常因缺乏医药知识,擅自服用、滥用滋补药、保健药、抗衰老药和维生素,用药的次数和剂量不当,易产生药物不良反应。
B. 老年人用药有哪些注意事项
由于老年人机体各系统发生退行性变化,导致体弱多病,因而用药机会相应增加。但不少药物易引起老年人不良反应,故老年人应根据自身的体质、原有病史、用药史和药物对机体的作用特点,合理用药。
(1)明确诊断,掌握病情后对症治疗。
(2)选择适宜的剂量。治疗慢性病时一般从小剂量开始,视病情需要,再调整到个体最适量,以达到最佳疗效。具体按成人量的1/2~2/3给药,对一些毒性作用大的药物应个体化给药。
(3)减少用药的种类。患有多种疾病的老年人在用药过程中要注意几种药物的相互作用,尽量减少用药种类。若用药出现不良反应最好停药,一般无需用其他药去纠正,以防止导致更多的副作用。单用能生效时勿联用,如必须联合用药,以不超过3~4种为宜。
(4)避免药源性反应。药物副作用常用其他药来治疗,但这又可能出现新的药物副作用,结果导致恶性循环。因此,开始用药时就应合理选择,以尽量减少或消除副作用。
(5)勿擅自用非处方药物。非处方药物并非无副作用,不要单凭主观经验或症状自行用药。
(6)勿擅自停药、换药。患有慢性病的老年病人长期应用某些药物,停药或换药都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7)不滥用抗生素、维生素和激素。抗生素、维生素和激素,不是万能药,也并非太平药。
(8)勿偏信贵药、新药、进口药。其实,判定药物的优劣应以治疗效果为依据。一般普通药足以产生疗效时,就不必应用贵药、新药、进口药。
(9)老年人应慎用的药物。地高辛、普萘洛尔、氨茶碱、阿托品及山莨菪碱(654-2)、甲氧氯普胺(胃复安)、利尿药、催眠镇静药、解热镇痛药、某些抗菌药物、激素类、泻药、口服抗凝血药等,这些药对老年人有较大刺激作用,应慎用。
C. 哪些人易发生药品不良反应
因为个人体质有差别,同一种药品被不同人使用时,有的会发生不良反应,而有的不会。专家提醒,老年人、妇女、儿童和有肝脏、肾脏、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等方面疾病的人,容易发生药品不良反应。
济南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专家孙缘萍介绍,药品不良反应是不可预测的,因为其诱发因素非常复杂,包括非药品因素和药品因素两类。前者包括年龄、性别、遗传、感应性、疾病等;后者包括药品的毒副作用、药品的相互作用等。因此,同一药品的不良反应,在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种族、不同感应性、不同适应症、不同共存疾病的病人中表现不尽相同。
专家介绍,对于儿童而言,国内外已有资料表明,链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可能损害儿童的听神经,引起耳聋;多黏菌素、去甲肾上腺素能引起儿童的肾脏损伤;胃复安能引起一些儿童的脑损伤;四环素、氟哌酸等药物能影响幼儿牙齿、骨骼的发育;感冒通能引起儿童血尿;鼻眼净(萘甲唑啉)能引起儿童中毒等。因此,儿童用药的选择应特别慎重。
老年人脏器功能退化,新陈代谢减慢,也容易发生药品不良反应。
专家提醒,孕妇和哺乳期妇女用药,不仅本人可能受到药品不良反应的危害,不少药物还可能损害孩子的生长发育。一定要严格遵守规定的用法用量,在服用任何药物前,都应该向医务人员详细了解这种药品对孩子的健康有无影响。
D. 用药后反应及不良反应观察
1 药品不良反应的研究概况 安全、有效、是用药过程的基本要求。而几乎每种药都有其副作用,虽然在药品的研发过程中,已进行过药物学监测和临床应用的观察,但由于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不同,表现为用药后反应的差异,如用药后出现明显不适和其它反应症状,可视为用药不良反应。临床医护工作者不能预测和阻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却可以通过积极观察和适时调整,减轻药物不良反应对患者的影响,并通过患者个体的情况分析,总结用药的得失,为促进合理用药和为新药研制,提供第一手资料。 为保障用药安全有效,许多国家都建立了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制度和信息分析体系。我国这一方面工作开展得相对较晚。目前在一些大型和专科医院开展相对较好,尚有大量工作要做。 2 护理工作者对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的职责 护理工作者的职责是协助医师实施对患者的治疗,其对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上,负有如下职责: (一)协助医师作为药品已知副作用的防止和减少不良反应工作,并协助搜集不良拓应频率、症状、严重性等相关第一手资料。 (二)及时发现新药没有预料到的不良反应,为新药监床再评价提供信息。 (三)应根据药品不良反应的程度采取措施,必要时停药。 有明确护理工作者的职责时应注意两个问题:一是执行主体问题,有时护理工作者在工作上过分依赖医师,表现为只按医嘱执行,在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上缺乏应有的主动性。二是过分相信新药的功能及其效用,而对药品的不良反应缺乏必要的敏感。 3 护理工作者用药要点 (一)对于各种休克等危重病人的抢救,以快速一次性地注人几种药物,这就必须熟悉药物的配伍禁忌,以及许多药物的治疗量、中毒量、极量往往很近,用药风险大,难以掌握。护士必须严格把握剂量、严密观察,以减少不良反应及毒、副作用。 (二)根据药品剂型特点,预防不良反应。对缓释片剂或胶整应嘱患者整个吞服。对注射剂来说,凡是对皮肤有刺激性的药物,应避免皮下注射。对于肌注后容易结块的药物,应交替更换部位,并较深地注射。对于长期用糖皮质激素作维持治疗时,采用总量一次在每日或隔日早晨给予,可防止不良反应发生及防止肾上腺皮质功能退化。另外,对含钾盐的药物不宜静脉推注,以免引起房室传导阻滞及心脏骤停。 (三)掌握正确的给药时间,以提高疗效并减少不良反应。对于大多数药物来说,饭前服药吸收好且发挥作用快,给药时应按时给药,不能间断,这样才能维持血液的药物浓度,达到有效的治疗目的。另外,对胃刺激性大、胃肠道反应严重的药物,如阿斯匹林、甲硝哩片、红霉素宜饭后服,胃溃疡患者尽量少服。对于健胃药、助消化药如多酶片、酵母片,可饭前或饭时服,以促进胃液分泌,增进食欲。驱虫药一般需空腹服用,以保证肠内高浓度与肠虫接触。催眠药,如安定类多在晚间临睡前服用,以利于人睡。心绞痛伴有支气管哮喘的病人,使用心得安,可使患者支气管痉挛而死亡。长期用庆大霉素可引起耳聋,cosmz可致胎儿畸形,孕妇禁服。 (四)年龄、性别与用药年龄不同,对药物的吸收和代谢也不同,尤其是婴幼儿和老年人,儿童有些器官发育不完全,老年人有些生理机能减退,因此用药需慎重。护理工作者应严密监视患儿及老年人用药后的反应,根据药品不良反应的状况及时与医生联系,并调整剂量或给药次数。协助医生合理用药,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对肝、肾功能不全者,应随时调整,防止蓄积中毒。 4 药品不良反应辩识中应区别的几种情况 (一)应区分患者疾病症状和不良反应症状。某些情况下,药品不良反应和疾病症状重合、叠加,需通过护理工作者仔细观察,并向患者问询加以区分。 (二)患者主观原因造成虚假“不良反应”。主要有用药偏好、经济等方面的原因。
E. 老年人服药常有什么问题
部分老年朋友对服药有些认识误区,比如有的认为多吃药病会好得快,也有的认为多吃几次或少吃几次药无所谓。其实这样做不但会影响药物的疗效,而且还可能带来严重后果。药物剂量直接关系到血液中药物的浓度,而保持一定的药物浓度是药物发挥作用的必要条件。剂量太小,达不到治疗目的;剂量太大,不一定能相应的增加药物疗效,反而可能引起药物蓄积,导致中毒。用药次数也是维持有效血药浓度的重要因素。药物进入人体后,经过一系列过程,逐渐被排出体外,如不及时补充,血中药物浓度降低,药物治疗作用将随之减弱。但是如果随意增加给药次数,就相当于增加总的给药量,可能加重药品不良反应,甚至造成药物中毒。药物的给药间隔时间是由药物的消除速度决定的,在体内消除快的药物,用药次数可略多,在体内消除慢的药物,用药次数可少些。这就是为什么有的药一天服用两次,有的药服用三次。由此可见,药物的每次剂量和给药次数不是随便规定的,而是根据药物在体内的代谢特点确定的。因此,老年人服药一定要严格遵照医嘱按时按量服用。
F. 常见的药品不良反应有哪些
药物在中老年人体内的血药浓度常能保持着长时间较高水平;中老年人中枢神经系统对多种药物容易致敏;加上体内的内稳态因年龄增长而容易失衡,药效可相应地增强;再则,机体免疫功能也发生变化,出现变态反应几率高,特别是有慢性病需要长期服药时,或多种慢性病同时存在,需要同时服用多种药物时更是如此。所以中老年人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青壮年相应地增加。体位性低血压。中老年人血管运动中枢调节功能的灵敏度有所降低,即使没有外来药物的影响,也会因体位的突然改变而产生头晕。精神症状。中老年人使用中枢性抗胆碱药苯海索,即使是小剂量也会导致精神紊乱。伴有痴呆症的病人使用中枢性抗胆碱药左旋多巴或金刚烷胺,可引起中枢性兴奋,从而加重痴呆症状。耳毒性。对第8对颅神经前庭神经有明显毒性的抗生素有链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万古霉素等,可出现耳鸣、眩晕、听力减退、耳聋等。一次性大量注入卡那霉素可引起呼吸抑制,大剂量青霉素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毒性反应,如幻觉、肌阵挛、癫痫、昏迷等。尿潴留。伴有前列腺肥大、膀胱颈纤维病变的中老年人如使用抗抑郁药,易导致尿潴留,使用时应从小剂量开始,苯海索除可使老年人产生幻觉和精神紊乱,也能产生尿潴留。
G. 老人服药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注意药物剂量:
老年人的药品是需要经过肝脏的代谢,在肾脏排泄的。老年人各个器官的机能开始慢慢衰退,所以老年人服药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药物的剂量。
2、按时、按量吃药:
老年人记忆比较差,经常会出现漏服、忘服的现象,所以一定要叮嘱好按时、按量吃药,或者做好防范的措施。
3、注意药物不良反应:
老年人合并疾病比较多,经常会有高血压,高血糖等等合并多种的疾病,而服用多种的药物。合并服用多种药物的时候,药物的不良反应会大大的增多,所以要严密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
H. 老年人用药存在的问题有哪些
①用药过多:这是由于一方面老年人易患多种慢性病,他们常需要多个专科医生的治疗,容易开出作用相同或相似的药,可能造成过量服用某个药物;另一方面有些药物有多个商品名,老人们在不同医院开出的不同名称的药物,有可能却是同一种药物,同时服药,造成重复用药;第三方面,有些老年人长期服药,用药管理不当,没有详细的用药记录。去医院就诊时,不能向医生提供自己的用药情况,致使医生开出了作用相同的药物;第四方面,有的老人急于治疗病痛,未严格遵从医嘱,自行增加药物的种类和剂量,造成严重的后果。
②用药时间过长:有些老年人因感觉某个药物很好,就长期服用。老年人由于器官的衰 老,虽然有些药物的毒性很小,但长期服用也会产生蓄积,出现不良反应。
③使用错药、劣药、假药 吃错药:一是由于医生的错误诊断,开出错误的药物;二是由于药师的工作失误,发出错误的药物;三是由于自己的视力、听力、记忆力下降等原因而 误吃错药。吃到劣药、假药,有些是由于听信一些虚假药物广告盲目购买,有些是在一些非 法药店和小诊所里购买。
④服用过期或变质药品:有些老人一次购买大量药物以备长期服用,造成药物过期而误 服。还有好多人不了解药物的储藏条件,错误存放药物,致使药物变质造成误服。
I. 老年人用药常见的不良反应有哪五种
老年人常见的药物不良反应进行整理共有五种,分别列在下面:
1、精神症状
中枢神经系统,尤其是大脑最易受药物作用的影响。老年人中枢神经系统对某些药物的敏感性增高,可引起精神错乱、抑郁和痴呆等。如吩噻嗪类、洋地黄、降压药和吲哚美辛等可引起老年抑郁症;中枢抗胆碱药安坦,可致精神错乱;老年痴呆病人使用中枢抗胆碱药、左旋多巴或金刚烷胺,可加重痴呆症状。
2、直立性低血压
直立性低血压又称体位性低血压。老年人血管运动中枢的调节功能没有年轻人灵敏,压力感受器发生功能障碍,即使没有药物的影响,也会因为体位的突然改变而产生头晕。使用降压药、三环抗抑郁药、利尿剂、血管扩张药时,尤其易发生直立性低血压,因此,在使用这些药时应特别注意。
3、耳毒性
老年人由于内耳毛细胞数目减少,听力有所下降,易受药物的影响,而产生前庭症状和听力下降。年老体弱者使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和多黏菌素可致第8对脑神经损害。前庭损害的主要症状有眩晕、头痛、恶心和共济失调;耳蜗损害的临床表现有耳鸣、耳聋。由于毛细胞损害后难以再生,故可产生永久性耳聋,所以老年人使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时应减量,最好避免使用此类抗生素和其他影响内耳功能的药物。
4、尿潴留
三环抗抑郁药和抗帕金森病药有副交感神经阻滞作用,老年人使用这类药物可引起尿潴留,伴有前列腺增生及膀胱颈纤维病变的老年人尤易发生,所以在使用三环抗抑郁药时,开始应以小剂量分次服用,然后逐渐加量。患有前列腺增生的老年人,使用速尿、利尿酸等强效利尿剂也可引起尿潴留,在使用时应加以注意。
5、药物中毒
老年人各个重要器官的生理功能减退,60岁以上老年人的肾脏排泄毒物的功能比25岁时下降20%,70~80岁时下降40%~50%。60岁以上老年人的肝血流量比年轻时下降40%,解毒功能也相应降低。因此,老年人用药容易中毒。
J. 老年人得肺炎后用消炎药输液有不良反应怎么办
任何人使用抗生素药物之后有不良反应都应该立刻停止使用,马上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