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三伏天来了,有哪些三伏天养生小知识
三伏天如何进行中医养生
1、清热祛暑
7月11日的时候就进入初伏天了,说明一年当中最热的天气正逐渐开始了。虽然初伏天并不是最热的,但是气温也会非常高。如果不做保健,身体将难以适应炎热的天气,出现中暑的风险。
轻度中暑到阴凉处休息一会儿就可以恢复,可是中暑严重的话,患者容易出现热痉挛、晕厥等问题。所以说,进入三伏天之后,要做好清热解暑的措施。比如说常吃梨子、西瓜等水分多的解暑水果。比如说将竹叶洗净,用开水冲泡成茶饮用。
2、健脾化湿
进入三伏天之后,并不是每天都是大晴天,时常会出现雨水天气,而且雨量往往比较大。加上天热的时候,人们经常躲在空调房内,每天都被湿气包围着,很容易导致湿邪侵入身体内部。特别容易伤及阳气,导致阳虚问题。
如果不及时赶走体内的湿邪,将会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导致人们出现腹痛、腹泻问题。因此,进入三伏天之后要注意健脾化湿,比如说喝薏仁粥,茯苓茶,它们具有淡渗利湿的作用,有助排出体内的湿气。
❷ 华佗养生法——五个一: 青春常在, 不易变老
中医理论发源于中国黄河流域,“中医”曾经是个专用名词,倒是体现了中国医学中的一个最高境界,会百病全无,甚至传到了国外。据《三国志》记载,名医华佗已开始使用全身麻醉剂"麻沸散"。通过各种方法达到这一理想状态就是致中和,后来,他又设计制造等身大针灸铜人两具,教学时供学生实习操作,常得中医。华佗的养生法也是非常特别的。华佗认为,睡眠最补元气,熬夜一宿,百日难消。
睡觉的四个一
第一个:晚11点前一定要睡觉。
华佗提出子时入眠,对应我们24时内的23点至01点。这段时间正是养肝养肾的时间,晚睡就会形成气血两亏。
对于经常上夜班的人们来说,还是尽快补觉吧!白天补是没有效果的,白天睡觉会发现头脑不清、四肢发麻、浑身感觉被约束一般、充满了疲惫感。
【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北京时间23时至01时)。【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北京时间01时至03时)。【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北京时间03时至05时)。【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北京时间05时至07时)。【辰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北京时间07时至09时)。【巳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北京时间09 时至11时)。【午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北京时间11时至13时)。【未时】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北京时间13时至15时)。【申时】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北京时间15食至17时)。【酉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北京时间17是至19时)。【戌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北京时间19时至21时)。【亥时】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北京时间21时至23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