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养生论嵇康的养生论原文
世人或认为神仙可以修炼得来,长生不老可以通过努力实现;也有人认为人的寿命上限是百二十岁,古今相同,超过这个期限就是荒诞不经。然而,这两种观点都忽视了实情,让我们简单探讨一下。
虽然神仙无法直接看见,但古籍和历史记载表明,他们的存在并非无稽之谈。有些人似乎天生异禀,得益于自然赋予的特殊体质,而非通过学习可以获取。至于养生得法,遵循生命规律,可以活得长久,上至千年,下至百年,是有可能实现的。然而,由于世人对此理解不深,所以鲜有人能达到这样的境界。为何这么说呢?如服用药物寻求出汗,未必每次都能如愿;一旦情绪波动,身体反应立即不同。即使一整天未进食,也会感到饥饿;而孔子悲痛七天,竟然不觉得饿。夜晚静坐,困倦思睡;内心忧虑,彻夜难眠。精心梳理头发,醇酒润肤,也只是部分人能达到的状态;愤怒的壮士,怒气勃发,令人震撼。这说明精神与形体的关系,就像国家需要君主一样,精神内乱,形体必衰败。
在商汤时代耕作的人,即使只浇灌一次,作物最终也会枯萎。但即使如此,一次灌溉的益处也是显而易见的。然而,人们常认为怒气和哀伤不足以伤害本性,轻率地放纵情绪,就像不懂得灌溉的重要性,期待干旱土地长出丰收的庄稼。因此,有识之士明白形体依赖精神而立,精神需形体而存。他们懂得保养身心,不被喜怒哀乐所左右,保持心境平和。同时,通过呼吸吐纳和合理饮食,使身心和谐,内外兼修。
田地耕作,一亩地能产十斛,被认为是良田,这是共识。但若精细耕作,产量可以高达百斛。同样的土地,因养护方式不同,收获差距悬殊。商业和农业都有可能取得丰厚回报,只是人们常常固守常规。比如豆子使人增重,榆树助眠,合欢能消解愤怒,萱草能忘却忧虑,这些常识人人皆知。然而,薰香可能伤眼,豚鱼不宜食用,这些也是人们常见的认识。人的饮食气息会对性情和身体产生影响,所以选择食物要慎重。神农氏提出"上药养命,中药养性",正是对生命道理的深刻理解,通过调养使之和谐。但世人往往只关注五谷和声色,忽视养生之道。
脆弱的身体面对各种挑战,如饮食不节、色欲无度,容易受到伤害。世人往往在病入膏肓时才后悔,认为生活处理不当。实际上,从日常生活的失当开始,逐渐积累成损,最终导致衰老。养生之事,需要深思熟虑,不可轻信表面现象,也不宜盲目追求。对于那些试图通过药物或极端手段求寿的人,结果往往令人失望,或是半途而废,或是身心受损。真正的养生之道,是清静淡泊,少欲知足,不被外物牵累,内心平和,遵循自然法则,以此达到身体与精神的和谐统一。
因此,只有具备理性和耐心,遵循养生之道,才能如羡门、王乔那样长寿,而非空想。这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通过长期实践和内心的修炼来实现的。
养生论文名。三国·嵇康作。本文是我国古代养生论著中较早的名篇。本文论述了养生的必要性与重要性,主张形神共养,尤重养神;提出养生应见微知著,防微杜渐,以防患于未然;要求养生须持之以恒,通达明理,并提出了一些具体养生途径。文章论述透彻,富有文采。现存《嵇中散集》、《昭明文选》等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