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过半子女对父母感情麻木 农村老人如何颐养天年
过半子女对父母感情麻木 农村老人如何颐养天年?
赡养难透视
内乡县人大和县民政局2009年组织人员对全县的农村养老现状进行了实地调查,发现45%的老人与儿女分居,93%的老人一年添不上一件新衣,67%的吃不起药, 86%的得了大病住不起医院, 52%的子女对年迈父母的“感情麻木”……县人民法院立案庭庭长郑德欣说,2005年以来,内乡县农村赡养案件每年均以7.3%的幅度递增,形成拒养老人并造成赡养纠纷的原因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
1.社会因素。一是农村老人大都失去了劳动能力,在家庭由主角变为配角。角色转换,老人的生活质量随之改变;二是打工经济潮起潮涌,青年人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不少人自私自利图享受,视老人为包袱、累赘,不愿承担赡养老人的义务。
2.经济因素:“娶媳建房像烧钱,一病退到解放前,家有大学生,穷得像个坑”,目前,在农村,因为娶媳妇建房屋、患大病和子女上大学等因素,导致部分家庭返贫,而首当其冲的受害者便是年迈的老人。
3.习性因素:老年人大多数喜欢安居独处,加之婆媳矛盾等因素,导致年轻人不愿与老年人一起共同生活,最终发展到不赡养老人的地步。
4.再婚因素: “黄昏恋”和老人再婚现象日趋增多。由于再婚,子女之间就会在赡养和房子问题上掀起一场场“遗产”风波。再加上有些子女封建意识严重,认为老子再婚,母亲改嫁是“老不正经,丢人现眼”,粗暴地干涉父母的婚姻自由。老人再婚后,子女干脆就不认双亲,更谈不上赡养了。
5.多子女因素:在农村,子女越多,分家造成的矛盾就越大。子女们无端地埋怨父母“分家不公”,并以此为借口拒绝赡养老人,使老人生活挂“空挡”。
对策与建议
据有关资料显示,到2012年,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将突破1.5亿甚至2亿,我国已开始步入老龄化社会。我国80%以上的老年人生活在农村,除极少数五保户由集体供养外,绝大部分老年人则要靠家庭子女供养。因此必须标本兼治,防患于未然。
1.弘扬中华民族养老孝亲的优良传统。中国有中国的国情,在目前还主要靠子女养老的广大农村,“孝道”须臾不可或缺!作为子女,无论其有千条原因,万般理由,不孝敬老人不赡养老人,都是站不住脚的。在重视“三农”,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应该加强对青少年一代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教育。在全社会形成尊老、敬老、养老的良好风气。应该在农村大张旗鼓地开展“好媳妇”、 “孝心大比拼”等评选活动,树孝风正气,遏制不孝敬老人的歪风邪气。比如,内乡县人大代表、城镇书院村村主任、民调主任李玉华坚持张贴“子女赡养榜”,公开监督子女赡养父母,效果就特别好。
2.加大法制宣传力度,努力扩大办案的社会效果,建立“农村赡养巡回法庭”,选择典型的赡养案件,到发案地公开审理,以案说法,增强群众的法制观念。
3.建立健全基层民调组织,及时化解家庭矛盾。为老年人排忧解难,力争使赡养案件纠纷消灭在萌芽状态。作为处于前沿阵地的人民法庭也要及时指导民调组织的工作,确保调解合法、及时、到位。
4.严厉打击那些虐待、遗弃老人的刑事犯罪分子,依照《老年人权益保护法》保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对那些虐待老人的子女该绳之以法的决不姑息迁就,对刁、泼、蛮、野的儿媳妇进行依法制裁和惩戒,以儆效尤,倡导孝道,在年轻人中形成“孝子贤孙人人敬、逆子蛮孙人人谴”的社会舆论氛围。
5.尽快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机制与保障体系。毫无疑问,鉴于中国的国情,目前广大农村仍然采取传统的子女养老模式。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走出传统养老模式,实行社会化养老,才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办法。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基本的做人之道!愿老人们都能有个好的归宿,都能有个幸福安乐的晚年。
鸦有反哺,羊有跪乳,不孝子孙,禽兽不如,相信大多数儿孙都是敬老、贤孝的,不孝者只是少数。希望那些不孝子孙别再继续苛待老人了,不要等到老人故去,才幡然悔悟。子曰:孝,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也。敬养双亲,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是一个孩子对父母应尽的义务。“子欲养而亲不在”是一种遗憾,还是趁老人健在,爱他们,善待他们吧!
❷ 经常听到儿子女儿对父母没感情,不孝顺,那为什么父母对自己孩子有感情人的本性都差不多啊
你好!
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父母对孩子有感情,子女对父母也是有感情的专。
这种感情,都属是天生的,血缘的,是不会改变的。
只是,在培养子女的过程中,有的父母并不专业,结果把日常的关系搞僵了。
父母对孝顺的定义也是以自己的那一套来衡量子女的,可时代在变,子女要适应新的社会形势,不一定能全按父母的标准来做。
不管子女的表现怎样,子女都是对自己的父母有感情的。
有些孩子生下来给了别人养大,可是大了后,他们还是认亲身父母,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❸ 在家庭关系中,父母子女亲情淡薄的原因是什么呢
在家庭关系中,父母子女亲情淡薄的原因最主要是缺少陪伴和沟通,其次就是父母和子女之间存在代沟。感情是需要培养的,不论是谁在一起相处久了都会日久生情,所以如果你和自己的父母或者子女之间感情淡薄,无疑是因为你们缺少相处和互动,彼此之间不了解,也就会产生陌生感。而父母和子女因为年纪关系产生了代沟,父母把自己的思想强加在儿女身上,同时儿女的思想独立不愿意附和,也就产生了矛盾,两者之间的感情也会产生分裂,也就变得淡薄。父母子女亲情淡薄的原因最主要是缺少陪伴和沟通,每个孩子都希望父母一直陪伴着自己,而不是忽略或者冷漠对待,因此如果你感受到你们之间关系陌生,那么你就要多陪伴以及了解对方。
❹ 感觉对自己的父母没有感情是怎么回事
父母感情不合导致离婚,或许给你幼小的心灵留下了阴影…脾气爆燥的父版亲情感一般都会很粗放,不会权表达对子女的爱,和儿子也难得静下心来交流,但他会把那份爱放在心里。母亲天性温柔细腻,在子女面前会把母爱展现的淋漓至尽,温暖亲切的母亲也会让你愿意亲近,以至于你喜欢母亲多一些。当你读大学后,因为与父母长时间的分离,也疏远了和她们之间的情感。
❺ 很少给父母打电话的子女真的是和父母感情淡了吗
我觉得并不是,因为我就是这样的,我现在在上大学,但是我给父母打电话的次数真的很少,但并不代表我和他们的感情就弱了,我跟他们打电话还是可以聊到很多,但是因为学业繁忙,还有一些其他的事情缠身,所以就很少会想到给父母打电话,但是打电话的时候也不会显得感情淡。
❻ 为什么农村孩子大多不能像城里孩子那么自然表达对父母的感情
大多数农村孩子的家庭并没有城市家庭这样温馨,农村家庭生活比较务实,很少追求享受或休闲,家人情感沟通机会少。很多父母或者父亲出去打工的,与家里孩子相处机会少。还有有一些农村家庭务农的父母和一直受到现代教育的子女产生较大的代沟,沟通随之减少。还有一点,农村娃受的棍棒教育真心会多一些,虽然爱父母,也很少会...用他们觉得肉麻的方式表达。
❼ 很多子女对父母都缺乏感恩之心,这背后是什么原因
随着社会进步与发展,现在很多父母却有这样的困扰,他们发现很多子女对父母都缺乏感恩之心,这背后是什么原因呢?
我们做父母的发现孩子不懂得感恩父母的时候,我们就应该要学会反省,其实造成这样的根源,错的不是孩子,我们应该要在我们自身寻找原因。尽早地给孩子做出正确的引导,否则当孩子养成习惯就很难改正了,这不但会影响孩子的一生,也会对父母及家庭造成影响。
❽ 为什么农村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情感大多很淡薄呢
农村父母与子女的感情淡薄大多因人而异,但是绝大部分的农村父母与子女的关系还是很融洽的,因为中国的父母养老基本上靠子女,但是国外或者城里面的养老就不一样了,一般都是养老院养老或者智能居家养老等等,所以相对而言农村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情感都是很好的
首先这句话我觉得还是因人而异。农村父母相对于城市父母来说大都为了生计常年在外奔波,疏于对孩子过多的陪伴与关心。而城市父母对孩子的陪伴相对于农村来说多一些,父母与孩子之间建立的感情肯定要深一些,彼此之间的依赖也要多一些。交流的多一些。
农村人表达感情比较羞涩不善于表达,但农村人虽然不表达但是感情一点也不少,相反农村人更吃苦,更有责任心,对父母对孩子更浓厚的爱。
❾ 对父母没有一点感情,怎么办
那就想办法增进和父母的感情,要和父母形成良好的关系,就要掌握正确的方法。接下来跟你分享一些跟父母增加感情的方法,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1、多参与亲子活动。父母与孩子一起参加活动,可以通过相互协调配合增强默契感,减小距离感。同时可以共同拥有美好的回忆,这也是人生中一笔宝贵的财富。
6、有事外出,应主动与父母联系,免得父母担心,要多听听父母的观点,同时也要提出自己的观点。当观点发生分歧时,双方要冷静思考产生分歧的原因及解决的对策。达到求同存异的沟通结果。遇事不必斤斤计较,因为父母是最爱我们的人,也是我们最爱的人。
希望通过以上方法后,你能增进和你父母的感情。
❿ 被爷爷奶奶养大的孩子,和父母之间都没有感情吗
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那么幸运的,能够被自己的父母养大,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孩子是被爷爷奶奶养大的,尤其是在农村有很多留守儿童,从小就跟着爷爷奶奶生活,这些被爷爷奶奶养大的孩子与父母之间并非没有感情,原因如下。三、所有的孩子都是渴望亲情的。
对于天真的孩子来说,无论是天天见面还是一年见一次面,孩子的内心都是渴望与自己的父母团聚的。父母是他们的依靠,也是他们内心里最坚强的后盾,即使当自己受到了欺负,父母无法第一时间给自己出头,孩子内心对父母依然是感激的。
因此越是这样的孩子及时会更爱自己的父母,因为他们从小就懂得了离别之苦,所以在长大之后便会孝顺父母,让父母得以安享晚年,也就是大家常说的穷人的孩子早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