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为什么说“混元太极”恢复了太极拳的原本练法
理合于易是说每个人做事之理必须合于“易”理。前已述之,易就是变易、变化。世间万事万物皆在运动之中,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因此,冯师常教导我们要多习古人之训,多读《易经》,体悟其理。师曰:“练拳须明理,理通拳法精”。此“理”即拳中的“易”理。我随他练功十几年,感觉到他时时“易”不离身。例如对改拳即可谓窥一斑而见全豹。冯师练拳六十多年,改拳数次,拳越改越精,理越悟越明,气越行越顺,经络越练越通。恰是这一点,有人不理解。殊不知,这正是对太极大道体悟的层次递进。越悟层次就越高,知“易”与不知“易”的境界就差在理解“变易”之理上。当然低层次境界是体悟不到高层次境界的。我曾闭门研《易》六年,变易之理也略知一二,但感觉冯师对变易之理的悟性,非我辈可及也。在当今,懂太极拳且真“通”易理的“明师”确属凤毛麟角,反之,太极“名师”则俯拾皆是。世界任何事物都不是完善的,拳之改动,是变易之理在练拳中的运用。不改动则反而是违背了“易”理。所以,有些人读“易”而不懂“易”,读的是死“易”,冯师读的是活“易”,高下之见,昭然若揭。
三、“混元太极”恢复了古典太极拳的练法精髓:
古典太极拳是何种练法今已无从见到,但也不是无据可考。各代太极拳前辈为我们留下了那么多的练功心得——“太极拳谱”⑧⑨,我们即可从中窥见一斑。也可作为检验混元太极拳是否真的恢复了太极拳原本练法的标准。
王宗岳拳论云:“太极者,无极而生”。混元太极从一开始就强调“练拳须从无极始,阴阳开合认真求”。因此,无论站桩还是打拳,先强调从无极中生出太极。桩之“无极”,就是意念的空无一物,然后从丹田中生出一点灵犀,运化混元,方为真太极。拳之“无极”,是说在盘拳架中,当灵犀未动时意不在拳,而在空、虚、无中,有拳也是无拳,此谓拳之“无极”。所以,冯师强调:每次打第一遍拳时,都不能有拳的意识,是谓拳之“无极”。这不与王宗岳前辈练法相同么?再如:“虽变化万端,而理惟一贯”。冯师不仅拳架数次改动,而且拆拳用招也因人、因地、因时、因势、因招而异,这正是“混元太极”的奥妙所在。冯师常言:学拳有形似者,有神似者,当以神似为上,形似为下。拳架的每式可拆许多招,每招又可拆许多手,这么多变化几时学的完?关键是“变化万端,而理惟一贯”。这一观点,恰是宗岳前辈的精要之处。我认为:这就是太极拳之理:即练拳要明道、法、术。道为理,法为路,术为技。理正,路对,技熟,就能较快掌握混元太极的精华。当然前提是要有“明”师指点。冯师常说:太极拳练到最后是无拳可言,周身一动一太极。打拳无形,推手无劲,散手无招,见手分离。
再如“无过不及,随屈就伸”,王宗岳前辈不提倡“过”和“不及”,冯师对这一点更是强调甚严,练拳步型不许膝过足尖、裆口不许低于膝,站桩不许意念太强,推手不许努劲使力,总之,强调的是一个“顺”字,不顺则理谬。这确实是把握了前辈太极拳家的练功精髓,继承了太极拳的原本练法,而不是机械照搬、生吞活剥。听人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某前辈太极拳师头顶一碗水在八仙桌下练拳,从而练就一身好功夫。姑且不论正、野史有无记载,就现实考察亦可引为笑柄——拼一块练拳场地,要多少张八仙桌呢?其次,相比于杂技演员钻圈而言,他们尚且有碰圈之时,若在如此多的八仙桌下运动,岂不碰头?若把注意力集中在头上,又岂不违背太极拳神意内敛的要求?所以,这种传说只能在武侠小说中见到,学拳者切莫上当。
四、“混元太极”保持了中华武术的技击灵魂 :
“混元太极”既是武术又是道功,固尔保留了中华武术的灵魂,即技击。诚然,冷兵器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了,武术更多的功用是养生、健身和艺术欣赏。但是,武术的技击功用是不能丢掉的,否则武术就变成了体操,自身就没有生命力了。况且,当今社会也并不是那么风平浪静,邪恶现象还层出不穷。恶之不去,搏击就必有其存在的价值。冯师每看到一些公安干警或武警战士在同邪恶做斗争时受伤或献身的消息,他总要流露一些遗憾说:“他们如果练点武术,就不会损失那么严重,起码反应速度就会帮助他脱险”。痛惜之情,溢于言表。笔者追随冯师练拳十五年,实感“混元太极”始终未离武术技击之魂。冯师也是以德高望重、武技精湛而著称于武术界的。其武功、武德之高,堪为楷模。因此方能被称为一代宗师。
“混元太极”在技击上极其讲究功夫的层次。其内功作为基础有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练虚合道四个层次。拳法上讲究三节、四象、五行、六合诸法,并且从上下相随、内外相合、周身一家、混元一体四个层次去追求。劲法上追求明劲、暗劲、化劲、虚灵劲四个层次。拳功一体是讲练法,有分练、合练、混练、无法之法四个层次。如拳法之四象就可以先练鸡腿,因鸡腿为立身之本,故拳家无有不重视鸡腿的练习者。身之起落钻翻、步之进退顾盼,无不仰仗于鸡腿。常练鸡腿可避免双重之病。拳谚云:步步不离鸡腿,把把不离鹰捉。而后可接练龙身,使内外相合,经络通畅。龙有蛰伏之能、吞吐之雄、变化之灵,若内功经络通畅则蛰起变化轻灵如羽,沉雄俯伏凝重如山,变化藏于内而敏捷行于外。再后可练熊膀和虎抱头,使周身一家,混元一体。练熊膀要明三节,不明三节枉劳神。拳经云:“上节不明,无依无宗,中节不明,浑身是空,下节不明,动辄跌倾。”同时三节又与明、暗、化三种劲法相联,因此练熊膀就可结合练劲、明劲路。虎抱头是更高层次的练法,是练神的。技击讲破法:破招、破势、破气、破神,常练虎形可使神完气足。三节、四象的练习要在拳架中逐渐体现出来,方为正道。笔者一般都是一遍拳练一形,分练之后再合练和混练,如鹰熊合练,熊虎合练,鸡龙合练,龙熊合练等,这样收效最好。但不管内功、拳法、劲法、拳功一体之法如何练,总不能离“混元”二字,也可称之为螺旋缠丝混元。要将各法融于螺旋缠丝混元圈中。可以说,螺旋缠丝混元圈是混元太极拳的精华。混元圈分为为外螺旋和内缠丝两种。以肢体之轴旋转为内缠丝,以体外之轴旋转为外螺旋。外螺旋和内缠丝皆以丹田一粒混元内气为主导。所以混元太极拳又特别强调丹田一粒混元气的修炼。
在太极拳界冯师以推手而著名。但他更重视丹田一粒混元气的修炼。修炼不仅是练,更重要的是“养”和“修”,故“炼”不同于“练”。要养精、养气、养血、养神、养骨、养髓,要修道、修德、修性养命。他常说:“练拳不知养,到老功不长”。
为使太极拳不失其技击灵魂,冯师在教学中总是循太极之道、依技击之理而因才、因人施教。如冯师为我拆拳时,总是将每招每式的跌、打、摔、拿、化讲清,试手也总是恰到好处。记得有一次(大约是90年)在天坛公园,他教我白鹤亮翅的侧肩靠法,我总是做不好,后来让我试一下拆手,当时我照他面部就是一个栽锤,忽觉得手臂麻了一下,身体就腾空飞出,全身平躺着摔在了地下,起来却没事。当时师兄弟在场观看的有:吕宝春、唐跃新等,当我问他们这一下是怎么出去的,他们说根本没看清,只是见老师动了一下。可见冯师的混元太极的技击功夫是多么深奥。限于篇幅,此不鏖述。
五、“混元太极”建立了一个科学的练功体系:
凡练过混元太极的人都有一个体会:越练越想练,越练越爱练,越练越会练,越练越能练。这是为什么呢?其实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它是一个科学的练功体系。一是它有循序渐进的科学练功方法;二是它具备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三是它保持了中华武术的精髓;四是它使练功者真正地得到了身心的修炼,而不是自欺欺人;五是在体系中,有许多有趣味的练法和项目,使得练习者百练不倦、百看不厌、百悟不尽、欲罢不能。笔者深有体会:自从练混元太极拳以来,记忆力大大提高。另一方面,理论和技击水平又上一层楼。在我的学生中也有不少人治好了病、恢复了健康、增强了体质,增加了生活情趣。我们欣喜地看到,“混元太极”正以它豪迈的姿态迎接着二十一世纪的到来,它将继续造福于全人类。
2. 混元太极为什么不出名
推广不够呗 你看看电视剧 还有公园里 小说里 推广的是什么太极 不去深度了解的人就靠这个了解太极呗
3. 老年人学习太极拳适合哪一种
老年人适合杨氏太极拳。由于杨氏太极拳姿势开展,平正朴实,练法简易,因此他深受广大群众热爱,开展得最为广泛。
杨氏太极拳通过改善大脑功能,调节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活动,对白领健康引起的神经衰弱,失眠,头晕,头痛和过度疲劳等疾病具有显着的脑损伤作用。
而且,太极需要我们放松,使身体的血管阻力减少,这可以加速我们的血液循环,减轻心脏负担。 太极拳的呼吸是深呼吸,这是一种气沉的丹田,对内脏有很好的按摩和保健作用。
(3)50岁混元太极扩展阅读:
一、要领准则
1、十个要领:提顶、敛臀、吊裆、松肩、沉肘、含胸、拔背、塌腰、松胯、沉气。
2、十个准则:松、沉、柔、匀、圆、稳、正、实、灵、健。
杨式太极拳对手眼身法步有严格的要求,练拳和推手,手眼身法步按要求做到正确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手眼、身、法、步,高度概括了练拳和推手必须注意的五个方面,现依次说明。
二、作用:
1、改善神经系统:太极拳需要整体放松,外在舒适,“静静寻求静止”,“故意不给力”练习,让中枢神经系统得到充分休息,让神经兴奋,抑制已经一直在不断调整。
2、提高呼吸质量:太极拳要求; “引导气体,运输身体。”逐渐实现均匀,深沉,柔软,缓慢的腹式呼吸,使肺部和横膈膜能做到纵向松弛,扩张,并改善肺泡通气。金云:“呼脐,生与天齐。”它显示了腹式呼吸的效果。
3、改善内脏的功能:由于“腹式呼吸”的放松和扩张,形成自主内脏按摩,有效促进全身各器官和器官的血液供应,协调器官之间的功能。由于太极拳非常重视腰骶脊柱运动,背部和背部运动可以加强肾脏。
4、增强体育锻炼:太极拳要求“有潜力去,螺旋去”,“上下,内外”,“一动不动”的全身运动。全身的所有关节,骨骼和肌肉都参与到这种温和,伸展和连续的运动中。肌肉变得有弹性,关节和骨骼之间的血液供应和新陈代谢得到改善。
5、疏通经络隧道:中心部分需要“气沉丹天”和“掌握在腰间”。这是锻炼调速器的两个静脉以及脉冲和脉冲的重要方法。在四肢柔软,连续和缠绕的运动中,必须到达四肢的四个末端。从而疏通人体十二严重。
4. 陈正雷太极混元桩的问题啊
实际是养生桩,但不光是锻炼腿部力量,站桩是传统武术中必练的一项基本功,通过站桩可以深入理解武术中的许多道理,并获得身体上的感受。比如放松、中正、掤劲等等都可以通过站桩获得语言无法描述的感受。
5. 混元太极如何
陈式心意混元太极拳是著名武术家、太极拳一代宗师、陈式第10代传人冯志强先生创立的。
陈式心意混元太极拳以心意为指导,依太极阴阳之理,经太极十三势的体用修炼,着重养气、采气、行气、运气,旨在生元、培元、壮元、混元。在内气壮大的基础上,积蓄真元之力,练意不练气,练气不练力,练力易断,练意则通。主张以意行气,按窍运气,自然呼吸。拳法上不提倡盲目纵跳发力,震脚乱抖及拳架过低,避免外伤筋骨肉,内伤精气神,从而使练功者静心、养心、专心、放心的进行修炼。
混元心意太极拳还包括混元气功棒、混元刀、混元剑等器械,这可谓是冯志强先生一生武学的精华。
6. 混元心意陈氏太极拳和传统太极拳有什么区别
本人来 练就是 混元太极源 24
我师父是陈氏1路2路的亲传,会传统一路二路 混元与孙氏 据说师傅说混元好像好一些(从某些方面更适合我练习),师傅也推荐我看看混元太极的理论,听口气说比较赞同吧
我个人的感觉是 混元太极的招式比传统1路,是在原有基础上的丰富。技击招式更明显与丰富,就拿第一式金刚捣锥来说就多了4 5个(粗略一算)个技击动作。 我感觉整体理论和大架与传统一路不冲突,(我感觉差不多)至于太多的我也不是特别懂了
7. 混元太极倪元海是不是骗子
这个图应该是骗子吧,因为它们有什么保证,所以说他这个头发很多程度上是骗子的,谢谢。
8. 混元太极 为什么不能跟 形意拳 合并
那是修行不到位,孙氏太极就是形意拳八卦拳太极拳三拳合一的结果。
9. 什么是混元太极拳
陈式心意混复元太极拳是冯制志强老师集毕生之研修、在其武功练达化境后而总结创立于世的优秀拳种,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形成体系,九十年代开始在国内外传播。混元太极拳融合了陈式太极缠丝内功和心意六合内功之精髓,直接表达了太极拳的内涵真义。即以心意为指导,以丹田混元气为根本,依太极阴阳之理,经太极十三势的体用修炼,达到内外合一、混元一气的上乘功夫。混元太极拳以混元内功为本,以拳械套路和单式操练为体,以推手和散手为用。在功法、拳法和用法上都有较大的提升与发展,形成了完备的体系。在修炼内容上形成了“内外俱炼,以内为主;动静相兼,以静为主;练养结合,以养为主”练功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