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事業單位下崗職工養老保險新政策
根據國家養老保險相關政策的規定,參保人員達到法定退休年齡時,養老保險繳費滿十五年以上的,可以享受按月領取養老金待遇。靈活就業參保人員退休年齡為男職工60歲,女職工55歲。其中原為國有或集體企業正式職工的女職工,其腔蠢退休年齡可根據本人自願,選擇50歲或55歲退休。國家現行相關政策規定,40、50下崗失業人員符合條件者可享受社會保險補貼政策,具體業務辦理機構為市勞動就業局。新政策還規定只要還沒有達到退休年齡的,就可以購買養老保險,一次性補繳一部分錢,以後按年繳費至退休,繳滿15年,以後就可以享受退休金。下崗職工享受養老保險的新政策如下:(一)基本養老保險關系不在戶籍所在地,而在其基本養老保險關系所在地累計繳費年限滿10年的,在該地辦理待遇領取手續,享受當地基本養老保險待遇謹沖。(二)基本養老保險關系不在戶籍所在地,且在其基本養老保險關系所在地累計繳費祥圓殲年限不滿10年的,將其基本養老保險關系轉回上一個繳費年限滿10年的原參保地辦理待遇領取手續,享受基本養老保險待遇。(三)基本養老保險關系不在戶籍所在地,且在每個參保地的累計繳費年限均不滿10年的,將其基本養老保險關系及相應資金歸集到戶籍所在地,由戶籍所在地按規定辦理待遇領取手續,享受基本養老保險待遇。
《 社會保險法 》第十一條 基本 養老保險 實行社會統籌與個人賬戶相結合。 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由用人單位和個人繳費以及政府補貼等組成。 第十二條 用人單位應當按照國家規定的本單位職工 工資 總額的比例繳納基本養老保險費,記入基本養老保險統籌基金。 職工應當按照國家規定的本人工資的比例繳納基本養老保險費,記入個人賬戶。
『貳』 事業單位下崗分流職工,養老保險怎樣交
一、如何處理國有企業下崗分流職工的養老保險關系?根據《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切實做好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業工作的通知》(中發[1998]10號)和勞動和社會保障部等6個部門聯合發布的《關於加強國有企業下崗職工管理和再就業服務中心建設有關問題的通知》(勞社部發[1998]8號)精神,凡屬於國有企業下崗職工,進入本企業再就業服務中心或類似機構以後,由再就業服務中心(包括類似機構或代管科室)負責為其繳納養老保險費。下崗職工被其他用人單位(無論是國有企業還是非國有企業)錄用後,由該用人單位繼續為其繳納養老保險費。
下崗職工自謀職業的(包括從事個體工商經營和社區居民服務業的),可以以個人身份參加養老保險,到當地社會保險經辦機構繳納養老保險費,並在繳納養老保險費方面享受優惠政策,即按當地規定的優惠標准繳費。按照規定,對於下崗職工無論以何種方式實現再就業或不再就業,過去的連續工齡和養老保險繳費年限與以後的繳費年限合並計算,達到國家法定退休年齡時,可以按照國有企業職工同樣的辦法,按規定享受相應的養老保險待遇。即人們的通俗說法:不管你在哪裡干,養老保險接著算。
根據國務院1995年頒布的《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社會統籌與個人賬戶相結合實施辦法》的規定,職工在同一地區范圍內調動工作,不變換基本養老保險個人賬戶。職工由於各種原因中斷工作,其個人賬戶予以保留。職工調動或中斷工作前後,個人賬戶的儲存額可以累計計算,不間斷計息。職工在不同地區之間調動工作,基本養老保險個人賬戶的全部儲存額,由調出地的社會保險經辦機構向調入地的社會保險經辦機構劃轉,調入地的社會保險經辦機構為其建立基本養老保險個人賬戶。應注意:
(一)職工在統籌范圍內流動時,只辦理職工養老保險關系和個人賬戶檔案的轉移,養老保險基金不轉移。
(二)職工跨統籌范圍流動時,應辦理養老保險關系、個人賬戶和養老保險基金的轉移。
(三)職工轉出時,調出地社會保險經辦機構應填寫《參加基本養老保險人員轉移情況表》(轉移單)。
(四)職工調入後,調入地社會保險經辦機構經核查,應依據調出地區提供的養老保險資料,按照調入地區規定的養老金計發辦法,做好養老保險關系的銜接和個人賬戶的續建及連續計息工作。按照規定,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個人賬戶儲存額,每年參考銀行同期存款利率計算利息。個人賬戶儲存額只能用於職工養老,不能提前支取。職工調動時,個人賬戶全部隨同轉移。
從國家機關轉到企業工作的人員,除是由政府部門派遣或任命的國有企業主要負責人外,其他下崗後分流到企業去的人員,原則上按照企業養老保險制度執行。實行企業化管理的事業單位,其下崗人員原則上也按照企業養老保險制度執行。企業招用的農民工,也要實行養老保險制度,其中,招用農民輪換工,實行回鄉生產補助金制度,具體辦法由當地政府規定。《勞動法》實施後,在企業中取消了過去所講的幹部和工人的身份界限,只有崗位不同和合同期限不同。因此,凡職工個人繳費年限累計滿15年的,退休時享受基本養老金的標准為當地上年度職工月平均工資的20%,個人賬戶養老金月標准為本人賬戶儲存額除以120。個人繳費年限累計不滿15年的,退休後不享受基礎養老金待遇,其個人賬戶儲存額一次性支付給本人,同時終止養老保險關系。
因此,下崗分流的職工在同一地區或不同地區的用人單位之間流動時,要注意自己的基本養老保險關系的轉移。可以到自己工作單位所在地的社會保險經辦機構去查詢個人賬戶,以確定自己的養老保險關系。
擴展閱讀:【保險】怎麼買,哪個好,手把手教你避開保險的這些"坑"
『叄』 事業單位下崗人員養老保險
2010年10月28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保險法》
編輯第十三條國有企業、事業單位職工參加基本養老保險前,視同繳費年限期間應當繳納的基本養老保險費由政府承擔。
國家建立全國統一的個人社會保障號碼。個人社會保障號碼為公民身份號碼。
2015年1月14日《國務院關於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決定》(國發〔2015〕2號)
七、做好養老保險關系轉移接續工作。
參保人員在同一統籌范圍內的機關事業單位之間流動,只轉移養老保險關系,不轉移基金。參保人員跨統籌范圍流動或在機關事業單位與企業之間流動,在轉移養老保險關系的同時,基本養老保險個人賬戶儲存額隨同轉移,並以本人改革後各年度實際繳費工資為基數,按12%的總和轉移基金,參保繳費不足1年的,按實際繳費月數計算轉移基金。轉移後基本養老保險繳費年限(含視同繳費年限)、個人賬戶儲存額累計計算。
2015年5月15日,國務院頒布《事業單位人事管理條例》(下稱《條例》),規定從7月1日起,事業單位及其工作人員將依法參加養老金繳費。
在這次頒布的《國務院關於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決定》中提到,機關事業單位人員將繳納基本養老保險,單位繳納20%,個人繳納8%,這一比例與企業職工一致。根據決定,對改革前已退休人員,保持現有待遇並參加今後的待遇調整;對改革後參加工作的人員,通過建立新機制,實現待遇的合理銜接;對改革前參加工作、改革後退休的人員,通過實行過渡性措施,保持待遇水平不降低。此項規定的靈活性,避免一刀切,能夠有效安撫人員。
國家行政學院社會與文化教研部副教授胡穎廉表示,養老並軌將落實機關事業單位人員的繳費義務,促進機關事業單位與企業的人事互通,有利於構建更加健康的機關事業單位人事管理制度。
專家認為,此次的養老保險並軌制度改革可以保證體制內和體制外的社保金額累計計算,還利於人才流動。如果一些有想法的年輕人想去下海經商、想去企業,但是原有制度沒有辦法保證這些人的保險跟社保對接,限制了人才流動。所以現在實施養老保險並軌制可以多多少少對公務員崗位人員流動有些保障。
這些措施推進了公務員養老金的社會化,破解了機關事業單位與企業之間人員流動的瓶頸,是促進政府組織從封閉走向開放的重要事件。基於一個開放的政府組織,優秀人才可以進入,在職公務員也可以退出。有志投身公共事業的優秀人才可以帶著他們的社會保障權益記錄進入政府機構,沒有任何權益損失。具有高學歷和豐富公共管理經驗的公務員,可以選擇一段時間進入高校任教,如果需要他們可能再返回政府機構。一旦實現公務員養老金社會化,打開了人員流動的大門,政府組織即具有了人員篩選和適應競爭的能力,那些喝茶看報紙的低效崗位和不貢獻卻領工資的冗員將可以安全退出。一個具有吐故納新能力的政府組織,將大大增強其活力和競爭力。
擴展閱讀:【保險】怎麼買,哪個好,手把手教你避開保險的這些"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