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目前主要發達國家養老金整體替代率水平約為75,這是什麼意思這指養老保險里是什麼意思
養老金替代率,是指勞動者退休時的養老金領取水平與退休前工資收入水平之間的比率。它是衡量勞動者退休前後生活保障水平差異的基本指標之一。養老金替代率,是一個國家或地區養老保險制度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反映退休人員生活水平的經濟指標和社會指標。
現狀:中國養老金替代率偏低
養老金替代率,這是我們退休生活質量的重要標志。楊燕綏的報告顯示,目前我國養老金替代率偏低,為社會平均工資的40%左右。
養老金替代率是指勞動者退休時的養老金領取水平與退休前工資收入水平之間的比率。個人養老金替代率=退休後的退休金/退休前的工資。它是衡量勞動者退休前後生活保障水平差異的基本指標之一。替代率越高,越能保證老年生活的品質,反之,則會影響養老生活。
以國際經驗來說,如果退休後的養老金替代率大於70%,即可維持退休前現有的生活水平,如果達到60%-70%,即可維持基本生活水平;如果低於50%,則生活水平較退休前會有大幅下降。1999年之前,中國企業職工養老金的替代率總體維持在75%以上,但之後呈逐年下降趨勢,到目前已下降至40%以下,而且不同人群養老金替代率的巨大差異也引起了各方廣泛關注。
試想,收入1萬元左右的職場白領,退休金降到4000元左右,對退休生活將帶來影響,我們也不得不面對退休生活的落差。目前來看,政府養老金只能起到兜底的作用。
一家外資保險公司養老年金理財師介紹,「從現在來看,每個人的養老保障由三部分構成:一是社會基本養老保險,二是企業年金,三是個人為養老准備的資金、包括商業保險、基金等等。」
目前,西方發達國家普遍建立了上述三大支柱、三大層次的養老保險體系。以美國為例,整個養老保險體系分為4∶4∶2結構,40%是國家出,40%靠企業年金等,20%靠個人商業保險。
擴展閱讀:【保險】怎麼買,哪個好,手把手教你避開保險的這些"坑"
『貳』 楊燕綏 關於養老的事是不是太過分了,感覺她沒腦子
只能說退休老人15年要餓死一大波!!
『叄』 對楊燕綏這個人怎麼看
教條毒害,脫離群眾,想法可以,落實太難。
為領導分憂,給群眾添堵。
如有挪用國策罪,她可算中國第一人。
你問這人如何呀,只三個字「多好啊!」
『肆』 養老金為什麼要入市
清華大學就業與社會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楊燕綏認為,當前形勢下,養老金多元化投資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受形勢所迫。從全球養老金市場來看,到2010年底,全球的養老金規模達到31.1萬億美元,其中美國為18.89萬億美元,佔全球60%以上,而美國進入老齡化是1960年,老齡化高峰要到2055年。反觀中國,2001年我國進入老齡化,預計2037年到峰值。以此來看,中國的老齡化速度和結構性的矛盾比美國快2.7倍。在這種情況下,我國養老金保值增值壓力巨大。養老金必須走出銀行,戰勝通脹。
據悉,2011年底,基本養老金累計結存1.9萬億元,主要投資於國債和銀行定期存款,其中,90%以上基金資產是銀行存款,投資於國債的比例不到10%。十多年來,基本養老金的年均收益率不到2%,如果扣除通貨膨脹率,其實際投資收益為負數。以2007年與2008年為例,基本養老金的平均存款利率分別為1.8%和2.2%,遠低於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水平和同期的通貨膨脹率。
『伍』 清華教授楊燕綏你退休了嗎你說得很好.你做了嗎
這就是個人類的敗類,是個吃屎長大的叫獸。
『陸』 清華教授楊燕綏呼籲延遲15年領退休金
我想最好是當天付清當天的工錢。
當周付清當周的工錢。
當月付清當月的工錢。
當年付清當年的工錢。
千萬不要拖欠工錢,不要剝削勞動者,不要不勞而獲。不要有剝削階級的腐敗思想。
『柒』 養老金是虧空還是結余
老有所養,病有所醫,這是每個人最樸素的願望和追求。也因如此,任何關於養老金的風吹草動都備受社會關注。
這次引發熱議的,是中國保監會原副主席周延禮在2017清華五道口金融論壇上的發言,他說:預計在未來5到10年中,我國養老金缺口大約是8萬億~ 10萬億元。
養老金賬戶缺口或虧空,早已不是新鮮話題。此前,坊間流傳著多個版本:有「養老金個人賬戶缺口至少2萬億」的說法,也有日前清華大學發布「個人賬戶空賬4.7萬億」的說法,現在又出現了「8萬億~10萬億缺口」的說法,這一數據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瞬時吸晴無數。
客觀地說,對養老金未來的支付能力作出預判和預測,是對遠期負責的一種態度,也是有憂患意識的表現。但是,因為數據的千差萬別,不明就裡的老百姓迷惑不已:到底哪一個數據才是真實的?如果養老金賬戶虧空的情況真的如此嚴重,我們老了還能領到養老金嗎?
養老金缺口8萬億~10萬億言過其實?
周延禮雖然引用的是學術部門的統計數字,但是經他發布後,產生了巨大影響力。這已不是官員或學者第一次發出這樣的警示,對於養老金這一隱形債務,業內人士及相關部門都有自己的測算和判斷。
清華大學就業與社會保障研究中心在今年4月發布的一項報告顯示,我國的養老保險基金已出現當期的資金缺口,個人賬戶「空賬」4.7萬億元,並動用累計結余來「保發放」。
清華大學就業與社會保障中心主任楊燕綏表示,當前養老保險制度可持續性處於差等空間,如不盡快對制度進行調整,一旦把累計結余用盡,養老保險基金將面臨著崩盤的風險。
去年末,中國社科院社會保險研究所所長鄭秉文執筆的《中國養老金發展報告2016》中也提出,2015年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個人賬戶累計記賬額(即「空賬」)達到47144億元,而當年城鎮職工養老保險基金累計結余額只有35345億元,這表明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資產和負債之間缺口在擴大,預計在不久的將來,基金累計結余將會被耗盡。
但中國人民大學中國社會保障研究中心副主任楊立雄告訴《中國經濟周刊》記者,「很多說法都是危言聳聽,尤其是養老金缺口將達8萬億~ 10萬億元,不知道他們是採用什麼方法計算出來的,缺口怎麼會這么大?其實,10年前就有養老金缺口擴大甚至崩盤的說法,現在也沒有崩盤。目前養老金個人賬戶還結余很多。根據人社部統計的2016年結余數字,可以確保17個月的支付。這充分說明養老保險當期運行是平穩的。」
針對近期輿論關注的養老金虧空問題,5月24日,人社部社會保險事業管理中心負責人通過人社部網站回應稱:當前我國養老保險基金運行總體平穩,2016年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總收入3.51萬億元,同比增長19.5%,總支出3.19萬億元,同比增長23.4%,當期結余約3200億元,累計結餘3.86萬億元。從全國總體來看,養老保險基金仍保持收大於支,基金累計結余持續增加,確保了全國職工養老保險待遇按時足額發放。
不僅2016年,今年第一季度養老金也實現了結余。人社部社會保險事業管理中心負責人表示,2017年一季度,養老保險基金運行開局平穩,總體向好,一季度基金總收入9708億元,同比增長25.4%,基金支出8085億元,同比增長22.9%,基金總體繼續收大於支,當期結余超過1600億元,累計結余突破4萬億元。
基於上述數據,楊立雄比較樂觀,他告訴《中國經濟周刊》記者,養老金現在沒有缺口,50年以後或許會有缺口,但也許在20年、30年以後這個問題就解決了,養老金缺口就不會那麼嚴重了。「因為現在是以靜態的方式,用設計的參數來測算未來養老金缺口,這些參數都是固定不變的,而且都是以一對夫婦只生一胎來作為測算的基數,現在都實施二胎了,跟以前完全不一樣了,所以,未來養老金缺口不會如公布的8萬億~10萬億元那麼嚴重。」
養老金地區差異大,2015年廣東結余最多,山西等6省份收不抵支
從全國范圍看,養老金是結余的,但是,地區差異卻十分明顯。
在今年3月1日國新辦的新聞發布會上,針對養老金運行情況,人社部部長尹蔚民指出,現在養老保險是省級統籌,各省份之間養老保險基金的運行差異比較大,好的省份能夠保障50個月的支付,特別困難的省份,當期收不抵支,累計結余也基本上用完。
「產生地區差異的原因,跟當地經濟發達程度相關。」楊立雄告訴《中國經濟周刊》記者,在地區差異方面,廣東、上海、北京、江蘇、浙江、山東等一些經濟發達的沿海城市,最近幾年養老金結余比較多,尤其是廣東結余更多,因為這些省份的勞動力比較年輕;而西部、中部的很多省份,養老金卻虧空嚴重。
人社部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年底,全國累計結余超過1000億元的有10個省份,其中,廣東省結餘6158億元居全國之首;此外,北京、四川、江蘇、浙江、山東的累計結余也很樂觀,都超過2000億元。
相比之下, 2015年當期養老基金收不抵支的省份有6個,除山西、青海、河北外,東北三省全都在列。這些省份的累計結余可支付的月數都不足10個月。尤其是黑龍江僅為1個月,大大低於全國17.7個月的水平。而在2014年底,只有河北、黑龍江、寧夏3省份當期收不抵支。
顯然,每過一年,收不抵支的省份數量就會增加,而且時間越往後,「入不敷出」的地區數量增加得就越多。
怎麼辦?當然還是得依靠財政資金補貼。數據顯示,最近幾年,我國財政補貼養老金的力度越來越大。
根據人社部發布的《2015年度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15年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中,各級財政補貼達4716億元,比2014年多補貼1168億元。
也就是說,一年的財政補貼總額增長超千億,增幅高達25%。
而基本養老金收支的增幅,決定了財政補貼力度的大小。2000—2016年我國基本養老金支出增幅遠高於收入增幅。而且自2009年開始,支出增幅大於收入增幅的趨勢逐漸凸顯,其中2014年達到了6%的增幅逆差高點。
在楊立雄看來,財政兜底基本養老金是國際慣例,「根據目前全國基本養老基金的運行情況,在較長的一段時期內,財政補貼的壓力還會繼續增大,而且會逐年增大。」
老齡化和提前退休或致未來潛在養老金缺口
當下結余,並不意味著未來沒有危機。一系列數據顯示,我國城鎮職工養老保險基金的財務狀況越來越令人憂心,而導致未來養老金出現缺口的因素很多,有兩個基本因素不可忽略:一是提前退休;二是人口老齡化。
先說提前退休。相比全國,東北提前退休的人數更多,這跟近年來東北經濟的不景氣密切相關。
國務院振興東北辦原副主任宋曉梧曾撰文指出,「近年來,東北老工業基地國有企業職工進入大規模退休期,2014年遼、吉、黑三省養老保險贍養比分別為1.9:1、1.7:1和1.4:1,遠超過全國3:1的平均水平。」
「在北京基本上都是50歲左右退休,而東北很多人40多歲就提前退休了,這是造成養老金缺口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楊立雄認為,如果各地嚴格執行現行的退休政策(現行男性60歲退休、女幹部和科技人員55歲退休,女工人50歲退休),就會減輕養老金缺口負擔。「當然,適當延長退休年齡,對養老金缺口也會有積極影響。」
再看人口老齡化。隨著我國老齡化程度的加劇,未來養老金「收不抵支」問題將異常嚴峻。
中國社科院發布的《中國養老金融發展報告(2016)》顯示,以65歲以上老齡人口看,2015年為1.5億人,佔比為11.6%;預計2030年達到2.8億人,佔比為20.2%;2055年達到峰值4 億人,佔比27.2%,意味著到那時我國人口中有近三分之一是老年人。
從人口撫養比來看,各地的差異性也非常大。
據尹蔚民部長介紹,高的省份人口撫養比10:1,即10人養1人;低的省份人口撫養比是1.2:1,負擔是不一樣的。「我們的養老保險制度是20多年前建立的,當時人口撫養比是5:1,現在已經持續下降到2.8:1。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加速發展,人口撫養比還會發生變化,所以如果不採取有力的措施,養老保險基金的運行就會出現問題。」
基本養老基金中央調劑制度方案提上日程
要緩解養老金缺口問題的方法有很多。在很多人看來,短期而言,實現制度上的全國統籌是更加直接有效、也是迫在眉睫的解決方案。
去年8月,就有媒體報道稱,基本養老保險基金全國統籌方案初稿已經形成,最快將在年底出台。但至今也沒有出台的消息。
基本養老保險基金全國統籌,就是把基本養老保險基金全部放在中央來統籌,在中央層面大收大支,繳費由中央政府來管理,支出兜底也由中央政府來管理。這在2010年出台的《社會保險法》中已經有所體現。《社會保險法》提出,基本養老保險基金逐步實行全國統籌,具體時間、步驟由國務院規定。
2016年公布的「十三五」規劃繼續提出,實現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全國統籌。人社部此前也表示,最快於2016年底前出台基本養老金全國統籌方案。
屈指算來,基本養老保險基金全國統籌從《社會保險法》提出至今已6年有餘,依然猶抱琵琶半遮面,原因是什麼?
楊立雄給出了答案:「根本問題是如何平衡和調整中央與地方之間以及不同地區之間的利益分配和責任。比如,廣東、江蘇、浙江等省份由於有大量年輕外來人口流入,養老金均有大量結余。而東北三省由於老齡化嚴重,人口又外流,養老金出現虧空。如果實行全國統籌,這意味著養老金有結余的省份要補貼養老金虧空的省份,這勢必會引發養老金有結余省份的不滿。憑什麼我收的錢你拿去了?它們有可能會把結余用完之後再參與統籌。這樣就達不到統籌的目的。」
今年全國兩會透露出的信息已經表明,養老金全國統籌或許不會一步到位。
在國務院《關於2016年中央和地方預算執行情況與2017年中央和地方預算草案的報告》(下稱《報告》)中提出,社會保障和就業方面,2017年在推進各項相關改革工作的基礎上,將研究制定基本養老保險基金中央調劑制度方案。
這也就意味著,基本養老保險基金全國統籌沒有實現,這輪改革只是建立中央調劑金,多少有點遺憾。但是,樂觀點看,作為過渡階段的中央調劑金,或許也能解決部分地區養老金虧空的燃眉之急。
對於建立中央調劑金,楊立雄認為這並非長久之計,「如果只是像省級統籌一樣,從地方養老保險基金中抽幾個點,建立一個中央調劑金,統籌層次並沒有得到真正提高,與之相關的很多問題仍然得不到解決。」
好消息是,有消息稱,包括中央調劑金在內的養老保險綜合改革方案,作為這一輪養老保險頂層設計的「重頭戲」正在漸行漸近,預計會在今年內正式公布並實施。
鄭秉文公開表示,中國基本養老保險體制改革採取的是全方位改革,實施的是一攬子解決方案。在目前的頂層設計中,養老保險基金投資運營、提高退休年齡和降低社會保險費,共同構成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戰略部署。而且養老保險頂層設計方案已經基本確定了,只是還沒有對外公布。
『捌』 楊燕綏叫獸退休了嗎它退休領不領養老金
退休與否不曉得 教授退休後都有退休金 而且很高的 待遇優厚
『玖』 誰在造謠養老金的缺口是如何計算出來的
解決養老金短缺的問題,對於逐漸步入老齡化社會的中國來說,有著非常重大的意義 正在逐漸步入老齡化社會的中國,開始面臨養老金短缺的問題了。中國社會與勞動保障部透露,目前中國養老金缺口總計達到了2.5萬億元人民幣。 中國養老金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是社會統籌金,也就是由國家和企業每年按一定比例拿出一部分錢,來支付養老金;另一部分是個人賬戶,參加養老保險的人開設一個個人銀行戶頭,每月交納一定的保費存入個人帳戶,到退休後再支取。據中國勞動與社會保障部的數字,從1997年開始中國養老金出現缺口,到2004年,這一缺口並沒有被堵上,還在繼續擴大,這就意味著可能將來有些老人會面臨養老金領取減少的困境。如何能讓老年人足額領取到養老金安度晚年養老金因何短缺? 中國的養老金制度起步於上世紀50年代初,中國政府制定了統一的養老待遇,養老金由國家承擔,並由國家統一以退休金的形式發放。但其保障對象是城鎮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和國有企業職工,其他人沒有納入養老金範圍。 上世紀80年代以後,中國經濟體制發生了變化,國家統一包辦並承擔的養老金體系被打破。1991年中國開始要求所有職工個人都要為養老金繳費,不管是國有單位還是私營企業。養老金由國家出一部分,企業出一部分,職工出一部分,交納的具體數額根據各地經濟狀況決定。養老金的發放實行現收現付制,即用當前收取的養老保險繳納金支付已經退休人員的養老金。 由於經濟發展水平不一樣,各地交納的養老金標准也不一樣。1997年,中國在全國范圍內統一和規范了企業和個人的繳費比例。企業繳費比例一般不超過工資總額的20%,個人繳費比例為本人工資的8%,但個人賬戶一律按個人工資的11%記錄,差額的3%由國家承擔。 個人領取的基本養老保險金主要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是基礎養老金,數額是當地平均工資的20%,從企業交納的費用和國家承擔的費用中支付,凡個人養老保險繳費年限累計滿15年的,都可以享受這項待遇;另一部分是個人賬戶養老金,每月領取的金額按退休時個人賬戶上資金的總額除以120計算。 復旦大學經濟學系主任袁志剛認為,這一變革對中國養老保險的發展具有積極的意義,最大的成功就是在中國全面建立了養老保險體系,所有的人都可以參加養老保險,而不再局限於城鎮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和國有企業職工。可以說,從1997年以來的近8年中,中國養老保險發展很快。勞動和社會保障部的數字顯示,中國養老保險參加人數,從1997年前的不到5000萬,發展到了目前的近2億人。而且這一變革減輕了過去國家財政背負的巨額養老金支付的負擔,養老保險實現了由國家包辦向社會化和市場化的轉變。 目前,國家要求養老金的發放要從現收現付制向個人部分積累制過渡,也就是說,現在收繳的養老金不能全發放出去,個人交納的錢必須在個人帳戶中留存並積累下來。 復旦大學經濟學系主任袁志剛介紹,由於中國政府以前並沒有相應的養老保險資金的積累,在由現收現付制向部分積累制過渡過程中,養老保險資金的籌集與支出之間存在著巨大的資金缺口。據勞動和社會保障部的數據,目前省級養老保險金缺口約占省級全部財政收入的2.5%-3%。而在這次養老保險的變革中,中央政府又沒有把存在的養老金缺口由誰負責處理明確化,更沒有設定一個解決方案,甚至沒有估算出它的規模,於是在具體施行中,中國所有的省份在支付養老金的時候,都還和以前一樣實行現收現付,把個人賬戶中的繳費,用來支付退休人員的養老金,以彌補目前養老保險金的資金缺口,這就造成了個人賬戶的普遍空賬。 勞動和社會保障部的一位官員透露,現在每年籌集的三千多億元的養老保險基金,只能保證現有的近4100萬退休人員養老金的發放,養老保險金部分積累很困難,因此養老金短缺的問題在短時間內是不會消除的。 老齡人口增加考驗養老制度 與養老金短缺形成鮮明對照的是,中國老年人口在不斷增加。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基金監管司司長陳良介紹,目前中國平均壽命男性是69.8歲,女性是73.3歲,比1950年增長19.4歲。2005年,中國60歲(領取養老金的起點年齡)以上的老年人口已達1.45億,占總人口的11%,而且每年以3.3%的速度增長。 \\「這給我們的養老制度提出了挑戰。」 陳良說。 陳良介紹,到2030年,中國養老金市場資金應該在15萬億人民幣左右。面對現在每年1000億人民幣的缺口,如果養老金籌資問題不解決,不僅會威脅到中央財政的可持續性,更嚴重的會帶來一系列的社會問題。 除了養老金短缺外,養老覆蓋面低下也對將來的中國社會提出考驗。清華大學的楊燕綏教授介紹,雖然參加養老保險的人與8年前相比增加了很多,但參加養老保險的人數只佔勞動人口總數的25%。目前,參加養老保險最多的還是國有企業、機關事業單位職工等,私營企業職工參加養老保險並沒有像國有企業職工那樣普及。由於職工參加養老保險企業就要交納一定的費用,直接影響到企業的\\「生產成本」,因此有些私營企業甚至抵制加入養老金體系。特別是在農村地區,基本上還沒建立起養老保險體系,覆蓋面還不到7%。這與將來中國老年人口的比例很不協調。由於社會價值的變化,以及計劃生育的影響,未來一對夫妻可能要照顧4位老人,養老保險覆蓋面如果不能提高,將會影響到未來中國家庭的生活質量。 勞動保障部:政府解決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部長鄭斯林稱,中國目前出現的養老金缺口將由政府補齊。 \\「國家已成立一個養老基金,由專門的部門來負責。國家拿出錢來作為戰略儲備,以備將來到老齡化人口高峰的時候,如果資金不能平衡,就拿這部分錢作為戰略補充。」鄭斯林說。 鄭斯林介紹,通過政府撥款支持,2004年中國所有的離退休職工按時、足額地領到了養老金,並沒有因為養老金短缺而拖欠。目前在保證現在養老金正常發放的同時,要努力做到養老保險個人賬戶有錢,這樣才能保證現在的年輕人在老了以後能領到養老金。 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基金監管司司長陳良介紹,保證養老金個人賬戶有錢,東北三省已經進行了3年多的試點,效果很好。如遼寧,目前的養老金個人賬戶接近50億元。 \\「通過制度轉換,把過去當期花掉的錢積累起來,變成長期積累資金,這對應對人口老齡化有直接益處。」陳良說,\\「今後我國將在總結東北三省試點經驗的基礎上,逐步在全國做到養老保險個人賬戶有錢,把完全的現收現付的模式調整改造為部分積累的模式。」 陳良表示,養老金個人賬戶有錢後,為了確保其保值增值,中國政府將制定穩健的投資策略。
『拾』 清華大學 養老保險
昨日,國務院公布《關於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明確了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總體目標、基本原則和政策措施,從2014年10月1日起實施。
根據《決定》,機關事業單位基本養老保險費將由單位和個人分別按照工資的20%和8%共同負擔。退休時的基礎養老金月標准以當地上年度在崗職工月平均工資和本人指數化月平均繳費工資的平均值為基數,繳費每滿1年發給1%。
社保專家、清華大學教授楊燕綏接受《每日經濟新聞(微博)》記者采訪時表示,「以往企業職工基本養老金計發辦法是以人口普查時的平均預期壽命為基數,目前計發時間為139個月。但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非常重視退休時點的人均預期壽命和本人退休年齡,將今後待遇發放時候的變數進行了強調。」
對目前機關事業單位中佔比最大的一部分人群——即改革前參加工作、改革後退休的「中人」來說,此次改革設定了10年的過渡期,基本保證其原有的待遇水平不降低。
個人繳納比例等同於企業職工
《決定》指出,所有按照公務員法管理的單位、參照公務員法管理的機關(單位)、事業單位及其編制內的工作人員,其基本養老保險費由單位和個人共同負擔。
其中,單位繳納基本養老保險費(以下簡稱單位繳費)的比例為本單位工資總額的20%,個人繳納基本養老保險費(以下簡稱個人繳費)的比例為本人繳費工資的8%,由單位代扣。
根據改革決定,本人繳費工資高於當地職工平均工資3倍的部分不納入繳費基數,低於平均工資60%的以60%為基數繳費,即「300%封頂、60%托底」。
根據《決定》,按本人繳費工資8%的數額建立基本養老保險個人賬戶,全部由個人繳費形成。個人賬戶儲存額只用於工作人員養老,不得提前支取,每年按照國家統一公布的記賬利率計算利息,免徵利息稅。參保人員死亡的,個人賬戶余額可以依法繼承。
並軌後機關事業單位人員與企業職工的養老繳費和發放都基本一致,「體制內人員」以前的完全吃財政飯,變為單位和個人繳費、財政承擔養老保險基金的兜底責任的多渠道籌資,形成單位、個人、政府共擔的新機制。
擴展閱讀:【保險】怎麼買,哪個好,手把手教你避開保險的這些"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