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老保險 > 2014養老保險覆蓋率

2014養老保險覆蓋率

發布時間:2023-04-20 02:19:33

Ⅰ 基本養老保險覆蓋率反映什麼

對養老險覆蓋率考察及建議

社會保險覆蓋面的大小,反映了一個國家或地區社會保障的范圍及程度,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和社會文明程度。從目前來看,我國城鎮居民的社會養老保險覆蓋率遠遠大於農村居民,這無疑進一步擴大了城鄉收入差異,為構建和諧的社會主義社會埋下了隱患,不利於整個社會的持續穩定快速發展。為此,我國「十二五」規劃綱要已明確提出,「新農保」將在「十二五」期間實現制度全覆蓋。20XX 年 6 月溫家寶總理在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暨新農保
第 1 頁
試點經驗交流會上進一步指出,將「在本屆政府任期內實現新農保制度的全覆蓋」。因此,無論從縮小城鄉收入差異的現實出發,以及遵循風險盡可能分散的大數法則的社保運行基本規律,還是從養老基金均衡的視角,提高覆蓋率,對「新農保」制度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一、我國「新農保」覆蓋率①的現狀及問題
( 一) 計算公式
國際上,社會養老保險的覆蓋率一般用三個指標來衡量。第一個指標是供款人數占勞動力的比重;第二個指標是供款人
第 2 頁
數占勞動年齡人口的比重;第三個指標用養老金領取人數與達到退休年齡的人數之比來表示。其中,前兩個指標是指人們向制度繳款並積累自己權益的階段,這個階段是在經濟活動人口中的覆蓋率; 而第三個指標是指當個人退休後接受貨幣受益的階段,這個階段是在老年人中的覆蓋率。顯然,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覆蓋率也可以用這三個指標來衡量。如果 Fi用( i =1,2,3) C 代表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覆蓋率的指標體系,L 代表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供款人數( 即參加「新農保」年齡在 16 ~59 歲的農村人口) ,W 指農村勞動力人口( 即年齡在 16 ~ 59 歲具有勞動能力的農村人口) ,P 代表農村勞動年齡人口( 即
第 3 頁
年齡在16 ~ 59 歲的農村人口) ,R 代表農村養老金領取人數,代表達到退休年齡的農村人口數,那麼,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覆蓋率指標體系的具體計算公式如下:由於沒有具體的農村勞動力人口 L 數據,本文嘗試用農村就業人口 E 來代替,則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覆蓋率指標體系 Fi的計算公式變為:需要指出的是,由於農村就業人口 E 往往小於農村勞動力人口 L,因此,用替代的這種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覆蓋率指標 F1計算出來的結果應該比實際結果大。
( 二) 現狀及問題
1. 覆蓋率總體水平偏低,制度擴面還有待加快
第 4 頁
根據上述三種計算方法可以計算出 20XX 年 ~20XX 年我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覆蓋率的指標體系,具體計算結果如表1 所示。從該表可以看出,我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覆蓋率水平總體偏低,20XX 年 ~20XX 年 F1、F2一直在 11. 00%上下徘徊,F3也僅僅從 2. 16% 增加到 5. 02%,增加了不到 3 個百分點,增加幅度十分有限; 雖然 20XX 年「新農保」試點推行後,覆蓋率水平有所提高,然而,這三類覆蓋率指標的絕對值仍處於較低水平,20XX 年不到 33%,F1、F2甚至還不到 20%。需要強調的是,從表 1 還可以看出,我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覆蓋率指標 F1、F2和 F3的變化趨勢明顯不同: 前者是先呈波浪變化然後
第 5 頁
突然上升,以 F2為例,該指標在 20XX 年 ~20XX 年期間,一直在 11. 00% 水平上下波動,20XX 年則突然增加到 15. 93%。對於後者 F3而言,則是一直保持上升勢頭,即從 20XX 年的 2. 16%一直增加到 20XX 年、20XX 年、20XX 年、20XX 年和 20XX 年的 2. 22%、2. 95%、3. 50%、3. 88% 和 5. 02%,20XX年則快速增加到 15. 30%,而 20XX 年也進一步增加到 32. 17%。然而,這三種指標的年均增長幅度分別只有0. 98% 、0. 71% 和 4. 29% ,顯然如果不加快制度推行的力度,保持現有的覆蓋率增速,到 20XX 年要實現全國100% 的「新農保」覆蓋率將存在較大的困難。
第 6 頁
2. 受益農民呈穩步增長,參保繳費隊伍不穩定
從表 1 可以看出,20XX 年 ~20XX 年期間,覆蓋率 F3一直保持增長態勢,即從 20XX 年 2. 16% 逐漸增加到 20XX 年的 32. 17%。由於 F3是用農村養老金領取人數 P 與達到退休年齡的農村人口數 R 的比值得到的,在20XX 年 ~20XX 年期間,R 基本保持在1 億人水平上下波動,因此該時期 F3從20XX 年的2. 16%逐漸增加到 20XX 年的 32. 17%,顯然主要原因在於達到退休年齡領取養老金的農民在穩步增長。需要指出的是,覆蓋率 F2在 20XX 年 ~20XX 年期間,一直在 11. 00% 水平上下波動,20XX 年則突然增加到 15.
第 7 頁
93%。由於 F2是用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供款人數 C 與農村勞動年齡人口 W( 即年齡在 16 ~59 歲的農村人口) 的比值得到的,從表 1 可以看出,在 20XX 年 ~20XX 年期間,W 一直呈遞減趨勢,而該時期 F2一直在 11. 00%水平上下波動,顯然是由於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供款人數 C 變化率不穩定造成的。因此,如何針對農村勞動力流動性較強的特點,體現養老保險關系轉移的便攜性,穩定並擴大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供款隊伍,應該加快「新農保」制度建設過程中必須考慮的重要問題之一。
3. 試點成效已初步呈現,城鄉差距仍十分明顯
第 8 頁
應該指出,自 20XX 年開始,我國的「新農保」試點推行工作已經取得了重要成效。「新農保」試點推行以前,我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覆蓋率指標 F1、F2和 F3基本上都在原地踏步: 其中,F1、F2一直在 11. 00% 左右徘徊,F3也僅僅從2. 16%增加到5. 02%,增加了不到3 個百分點,增加幅度十分有限; 然而,自20XX 年「新農保」試點推行後,F1、F2分別快速增加到 20XX 年的 16. 79%、15. 93%,增長速度接近 50%,F3更是增加到71. 00% ,增長速度超過了 200% 。然而,運用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覆蓋率的計算原理,通過計算同理可以得到城鎮社會養老保險的覆蓋率指標體系①,不難發現,無論是覆蓋率 F1、F
第 9 頁
2,還是覆蓋率 F3,我國社會養老保險覆蓋率的城鄉差距都十分明顯。
從圖 1 和圖 2 可以看出,從 20XX 年 ~20XX 年,覆蓋率 F1、F2的城鄉差距年均分別為 36. 47 和 17. 52 個百分點,前者是後者的 3. 98 和 2. 46 倍; 從圖 3 可以看出,覆蓋率 F3的城鄉差距年均為 55. 28 個百分點,前者是後者的 16 倍之多。其中,F1、F2的城鄉差距分別從 20XX 年的 33. %、11. 28% 增加到 20XX 年的. 97%、22. 07% ; 而覆蓋率 F3的城鄉差距也從20XX 年的56. 89%增加到20XX 年的58. 22%。盡管由於20XX 年我國開始進行「新農保」試點,這種差異有所緩解,前者分別減少到 20XX 年的 38. 03%、23.
第 10 頁
04%,後者也降低到38. 83% ,然而,這種緩解的程度還比較有限。因此,加快「新農保」在全國范圍內的試點和推行進程,才能真正縮小城鄉差異,實現整個社會的和諧快速發展。
二、影響「新農保」制度覆蓋率的因素分析
1. 制度模式
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按農民是否繳費可分為繳費型和非繳費型兩種模式。從國際經驗來看,過於依賴繳費型模式往往會導致社會養老保險的覆蓋面過低。事實上,繳費型養老金計劃更適合於具有繳費能力的收入階層,而低收入人群和沒
第 11 頁
有繳費能力的貧困人口往往由於繳費能力的限制,而不能被制度覆蓋。這些被養老金計劃排除在外的人群主要由自雇者、家務勞動者、農村勞動者、小職工和婦女等群體構成,它們的共同特徵是只有較低的資本、教育和收入水平,很難進入正規部門就業,流動性大,缺少工資記錄等。對這部分人群實施繳費型的養老金計劃,如果沒有強制性約束,則它們大多會選擇不參保。因為他們更願把微薄的收入用於食物、住房、衣服等當前的生存需要,而不願或不能預留一部分來為養老金供款。與繳費型模式相比,非繳費型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無疑有助於迅速提高覆蓋率。然而,非繳費型社會養老保險制度
第 12 頁
往往會導致政府財政負擔過重,並且這種制度成本會隨著整體人群年齡的增加而呈剛性增大。同時,貧富差距過大也不利於推行普遍的非繳費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因為不同收入層次的人很難在給付水平和籌資途徑上達成一致。如玻利維亞是一個貧富差距很大的國家,它試圖通過運用國有資產私有化產生的收入來解決普遍保障型社會保險的資金問題,但是目前的非繳費型養老金計劃( 「Bonosol」) 的可持續性並沒有得到保證。因此,如果我國政府能繼續大力推行「繳費型和非繳費型」制度模式,並採取有效措施,逐步提高「非繳費型」模式在制度中的比重,將對「新農保」制度的覆蓋率產生重要影響。
第 13 頁
2. 農民的收入水平
國際證據表明,正規養老金體制下的覆蓋范圍和一個經濟體的收入水平存在很高的正相關性。收入水平越高者對繳費率的承受能力越強,從而越容易加入到制度中來。應該指出,我國農民收入水平低下和增長速度緩慢是導致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覆蓋率較低的重要因素之一。從圖4 可以看出,20XX 年,我國農民人均年收入為2 元,幾乎只有當年城鎮居民人均收入( 6 859. 6 元) 的三分之一。20XX 農民人均年收入增長到5 919. 0 元,年均增長速度為 10. 72% ; 而同年度 城 鎮 居 民 人 均 年 收 入 則 為 19 109. 0 元,年 均 增 長 速 度 為12. 06% ,城鄉居民的收入差
第 14 頁
距還在繼續擴大。另外,農民收入水平低下還表現在農村居民內部收入差距日趨擴大。農村居民基尼系數由1978 年的 提高到了20XX 年的 ,使得社會養老保險存在逆向選擇的問題。①從目前來看,真正需要養老保障的絕大多數農民,由於收入水平限制而不能參保,相反,農民中已經參保的大多數經濟狀況較為寬裕,如鄉幹部、個體戶、教師等,他們將來的養老問題遠遠不如普通農民迫切。
3. 保障水平及收益率
首先,到目前為止,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提供的保障水平仍然偏低。這是由於在「老農保」推行時,多數農民限於經濟承受能力,
第 15 頁
選擇了每月 2 元的最低繳費檔次,顯然,這種繳費水準,無論怎樣提高投資收益率,都無法達到養老保障的目的。盡管 20XX 年 ~20XX 年,領保人數從 198 萬人增加到 2 863 萬人,領取人數在逐年快速增加。然而,20XX 年人均月領取保費僅 58 元,並且很多人當初在投保時選取了較低的繳費標准,因此有的甚至領取不到 58 元,僅僅依靠這些微薄的養老金,老年農民的生活水平難以得到保障。②其次,由於當前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基金主要集中在縣級,由縣級管理機構負責基金的存儲和保值增值工作,管理和基金平衡的責任在縣級,往往造成農村養老基金投資管理人才缺乏、投資渠道比較有限,基金投資運
第 16 頁
營困難,保值增值難度較大; 而基金監管主體的缺位,還易引發地方

行政干預甚至挪用基金的現象。較低的保障水平和收益率,無疑進一步抑制了農民的參保熱情,使得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覆蓋率難以提高。
4. 城鎮社會養老保險的歷史債務
盡管目前我國還存在二元化的城鄉社會養老保險制度,但社會養老保險的城鄉統籌是大勢所趨,這一點已經在理論界和決策部門達成共識。然而,無論是在擴大
第 17 頁
現有城鎮社會養老保險還是「新農保」制度的覆蓋面時,參保對象都會存在潛在的顧慮,那就是政府部門如何妥善處理城鎮社會養老保險的歷史債務。據估算,中國養老金「空賬

Ⅱ 養老保險覆蓋率定義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副部長胡曉義表示,「新醫改」方案的目標就是讓人人都能享有基本醫療保障。到2009年底,基本醫療保障覆蓋率要達到90%。
去年底,中國人口總數是13.28億,被基本醫療保障制度所覆蓋的是11.3億,今年將達到12億。也就是說,到2009年底,按去年人口基數計算,被城鎮職工醫療保障制度、城鎮居民醫療保障制度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這三項基本醫療保障制度所覆蓋的人群將佔到總人口的90%以上。
6月11日,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副部長胡曉義接受中國政府網專訪,就「加快完善社會保障體系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與網民在線交流。他表示,「新醫改」方案的目標就是讓人人都能享有基本醫療保障。胡曉義在訪談中一再強調,中國政府正在盡全力搭建一個大的社會保障體系框架。
對於國有企業關閉破產之後,退休人員的醫療保障制度安排,胡曉義說國務院已經下決心要解決。去年,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在全國解決了139萬政策性關閉破產的退休人員參加醫療保險問題,今年將著力解決其他關閉破產,包括依法關閉破產的國有企業退休人員參加醫療保險問題,把這些人全部納入醫保,中央財政、地方財政、關閉破產的清算資產、醫療保險基金的結余資金共同承擔。對於農民工的醫療保險,胡曉義認為目前最大的難題是城鄉之間的銜接,很多農民工在家鄉時已經參加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到城市後,在企業工作,按照法規,企業僱主必須給他交醫療保險。原先,因為制度覆蓋面不大,問題不突出;現在,基本醫療保險制度覆蓋面大了,這一問題要妥善解決。原則是既不落空,又爭取不重復。
另外,據胡曉義透露,城鎮居民的醫保重點是保障住院和門診大病。現在,一方面依然以保住院和門診大病為主;另一方面,也在積極推進向門診的常見病和多發病的費用保障延伸,今年准備在30%的城市推開門診保障試點。
養老保險方面,胡曉義強調,要覆蓋所有的勞動者,而且要覆蓋到所有的城鄉居民。關於事業單位養老制度改革要解決的問題,包括:一、由單位保障變成社會保障,必須在全社會的范圍內統籌互濟。二、要更好地解決權利和義務對等,鼓勵大家更好地作貢獻,多繳費,長時間繳費,才可以拿到更多的養老金。
胡曉義說,無論是養老保險制度改革,還是醫療制度改革,追求的一個共同目標就是把碎片化的程度降低,保證均等化,事業單位、企業單位,包括除此之外的自由謀業人,他們都會納入到社會保險體系當中去。胡曉義說,要搭建一個大的社會保障體系框架,從國家基本的社會保障制度設計來講,它只能從普遍的需求、基本的保障這個層面來實施。各個單位有很大的差異,國家鼓勵發展,在企業叫企業年金,在事業單位叫職業年金,用這個來體現單位之間的差異。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所有人的待遇水平都會逐步提高,而不會降低。
胡曉義說,中國已經進入到老齡化社會,去年全國60歲以上的老年人將近1.6億,占總人口的比例達到12%多,而且老齡化還在加速。到本世紀20年代末30年代初的時候,中國會進入到老齡化高峰,規模很大,速度又很快,這是一個嚴峻的挑戰。但是,改革開放以來,連續30年持續快速發展,只要保持政局穩定,堅持經濟建設為中心不動搖,中國在任何時候都能夠養活自己的老年人。
對於實行全國統一的社會保障號碼和社會保障卡,胡曉義說,已有8000萬張可允許發放的全國統一保障卡。目前,全國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和生育保險,雖然都是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門在管,但是因為各項保險啟動的早晚不一樣,推進的進度不一樣,覆蓋的范圍不一樣,各地區的政策也有一些差異。所以,全國統一的社會保障卡發放尚在逐步推進過程中。
另外,團IDC網上有許多產品團購,便宜有口碑

擴展閱讀:【保險】怎麼買,哪個好,手把手教你避開保險的這些"坑"

Ⅲ 養老保險覆蓋率

養老不僅關乎老年人群的當下,也關乎年輕人群的未來。據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研究中心2021年進行的問卷調查顯示,89.6%的受訪青年認為有必要從現在開始考慮自己的養老問題。伴隨國家對第三支柱養老保險體系發展的推動,年輕人開始關注如何配置養老保險,怎樣以目前的選擇為未來的生活增添幸福感和安全感。
近日,中國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國人壽壽險公司」)與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調查中心聯合出品的《中高凈值家庭資產配置和保險保障白皮書》(以下簡稱「白皮書」)正式發布。白皮書對擁有一定財富、具有較強購買力的高凈值人群的家庭畫像、資產配置和保險參與情況進行了深入分析,可以為年輕人的養老保險規劃提供一定的指引。
養老保險覆蓋率明顯提升,商業養老保險上升空間較大
近年來,我國人口老齡化程度持續加深。2021年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我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達2.6億,占總人口的18.7%,預計2025年達到3億。在老齡化程度快速提高的背景下,2020年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將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上升為國家戰略,養老日益成為國民關注的熱點話題。
發展多層次、多支柱的養老保險體系,對於推動國內養老體系的發展至關重要。2022年4月,國務院辦公廳發布了《關於推動個人養老金發展的意見》,提出推動發展個人養老金,與基本養老保險、企業(職業)年金相銜接,為民眾補充養老資產提供了優質選擇。與此同時,國民養老意識也在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民眾開始重視以養老保險配置為個人養老增加保障。
白皮書顯示,中高凈值家庭養老保險覆蓋率近年來明顯提升。2011年中高凈值家庭養老保險覆蓋率為42.1%,此後迅速增加,2013年增加到79.64%,2015年增加到84.15%,至2018年已達到92.27%。其中,商業養老保險的覆蓋率呈現持續上升的趨勢。2011年中高凈值家庭商業養老保險覆蓋率為0.92%,2013年增加到1.41%,2015年增加到2.12%,2018年增加到6.44%,未來還有很大上升空間。總體而言,我國第三支柱保險養老體系還比較弱,可以循序漸進地推動保險養老體系改革,通過加大稅收優惠政策力度,鼓勵發展第三支柱養老體系中的個人儲蓄和商業性補充保險。
(圖:各類型商業養老保險覆蓋率)
在各種類型的商業養老保險中,佔主導的是除壽險外的商業養老保險,覆蓋率從2011年的2.59%增加到2018年的10.1%。企業補充養老保險覆蓋率偏低,2018年也僅為2.05%。其他養老保險覆蓋率也處於較低水平,2018年覆蓋率僅為1.85%。可以看到,商業養老保險正在成為居民養老的重要補充,未來還有很大的上升空間。
基礎社會保障不斷完善,商業養老保險成為重要補充
針對養老保險已覆蓋人群,白皮書對養老保險的具體實施情況進行了進一步的研究和挖掘。我國養老保險體系第一支柱即基本社會養老保險,由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和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共同構成。建立完善基礎社會保障制度,盡可能覆蓋全人口,有助於實現共同富裕。截至2021年3月,我國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達10.07億人,基本養老保險參保率超過90%。白皮書顯示,就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而言,已參保人群的平均參保時間為7.63年,預期每月可以領取的保險金金額為197.91元。
補充養老保險(年金)是對社會基礎養老保險的重要補充,是我國養老保險體系的第二支柱。截至2020年底,補充養老保險共覆蓋了6000多萬人。白皮書顯示,在政府機關職工年金、事業單位職工年金和企業年金這三種補充養老保險中,主體是企業年金,比重為47.37%,其次是事業單位職工年金,佔比28.95%,政府機關職工年金佔比18.42%。就已參保人群而言,參與補充養老保險的平均年限為6.09年,單位每月繳納的保險費為171.06元,個人每月繳付的保險費為156.76元,預期每月領取保險金227.06元。
除第一支柱和第二支柱外,個人儲蓄性養老保險和商業養老保險構成的第三支柱是擴大養老金規模、增強靈活性的重要一環。長期來看,發展養老保險第三支柱,積累個人養老資金,構建多層次的養老儲備,是未來的大勢所趨。白皮書顯示,中高凈值家庭目前平均每年繳納5297.48元的保費,預期每年可以領取6262.2元的保險金。商業養老保險正在成為居民養老的重要補充,需要加快發展和完善。
長期穩健經營、多元細分服務是保險業參與養老第三支柱建設的優勢所在
保險業具有多元化產品服務供給能力。商業養老保險能夠滿足人民群眾對養老金在安全穩健、長期增值、長期領取等方面的綜合需求,同時能夠針對不同細分群體,圍繞多元化的養老保障需求,提供差異化、綜合化的一攬子保險解決方案。如在客群維度方面,保險公司可以向不同年齡、不同偏好的客戶提供不同模式的養老保險產品,還能夠根據職業特徵、經濟狀況等因素,向特定群體提供適合的養老保險產品。
保險業擁有長期資金投資管理能力。保險資金具有投資期限長、安全性要求高的特點,與養老金屬性天然契合。在長期管理保險資金的過程中,保險公司普遍建立了適應長期投資要求的投資管理體系,積累了較強的管理養老資金的長期投資能力。同時,商業保險公司初步具備布局醫療健康養老產業鏈的經驗。經過多年探索,在風險有效隔離的前提下,保險公司一方面發揮保險資金長期、跨周期投資能力優勢,為醫療養老健康產業鏈發展提供長期穩定的資金支持;另一方面發揮保險公司專業優勢,探索醫療服務、養老服務與金融保險產品的銜接發展,更好地服務人民群眾的養老需求。
保險業擁有強大的資產負債和償付能力綜合管理能力。保險業在長期業務負債管理方面具備豐富的經驗,在此基礎上對七大類風險均採取了綜合管控措施,包括對保險風險、信用風險和市場風險進行量化管理,對操作風險、戰略風險、聲譽風險和流動性風險開展系統化管理,並建立起了綜合的償付能力管理機制。
那麼,要在服務養老保障體系中有所作為,保險業如何布局?創新產品服務、優化資負聯動是保險業全面深化供給側改革的發展所向。須主動適應形勢,加強自身能力建設,全面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加優質的保險產品和服務。
一是持續加大養老保險產品創新,豐富產品供給。為了豐富和升級養老保險產品供給,充分激發中青年人群和靈活就業人群的養老意識,服務更廣闊的客戶群體,保險業要進一步在養老保險產品的領取條件、領取方式、收益模式、安全性和流動性安排等方面進行創新探索,增強「產品+服務」模式探索的深度和廣度,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多樣的養老需求。
二是著力提升適應養老資金投資要求的長期投資能力。堅持長期、穩健、價值投資的理念,紮根實體經濟,服務實體經濟,多措並舉,強化保障,構建跨周期投資組合,為提供長期穩定的收益奠定堅實的基礎;持續拓展投資研究的深度廣度,進一步加強趨勢性、戰略性布局的研究,構建著眼未來的另類投資組合,為提升長期回報創造條件;進一步踐行責任投資理念,推動雙碳戰略下長期投資布局,構建符合ESG標準的綠色投資組合,實現經濟責任、政治責任和社會責任的統一。
三是進一步加強跨周期的資產負債管理能力建設。養老保險和服務的超長期性和多樣性,要求保險公司堅持資產負債管理統籌的科學發展理念,持續強化、更新資產負債觀,進一步加強基礎研究,不斷豐富理念和工具體系,在既有的優勢基礎上進一步加強資產負債管理能力建設。只有這樣,保險業才能更好地服務於第三支柱養老保險建設和發展。
助力第三支柱養老,用保險守護人民美好生活
長壽時代的到來,「老有所養」成為國家和民眾關注的重點,帶來人們養老觀念的變化。養老不再只是老年人關心的話題,也引起年輕人的重視。然而,單靠第一支柱(基本養老保險)支撐,國家面臨的養老金壓力巨大。同時,第二支柱(補充養老保險)因覆蓋面比較窄、資金積累規模有限,只能滿足小部分人群的養老需求。在當前多層次養老保障體系發展不均衡的狀況下,需要加快發展和完善第三支柱(個人儲蓄性養老保險和商業養老保險),而專屬商業養老保險則是其中的重要創新。
銀保監會於2021年6月起在浙江省(含寧波市)和重慶市開展專屬商業養老保險試點,包括中國人壽壽險公司在內的6家保險機構參與了首批試點。試點期間,中國人壽壽險公司創新推出國壽鑫享寶專屬商業養老保險,受到社會大眾的廣泛關注和喜愛,尤其是新業態人士。比如,在試點的重慶市,投保客戶中約70%是快遞員、網約車司機等新業態人員。產品依託公司專業的投資能力,為客戶帶來長期安全穩健的投資收益,滿足客戶多樣化多層次養老保障需求。
保險公司作為養老保險產品的供給者,應為廣大民眾提供更多准確、有價值的養老保險資訊,並加快研究開發滿足民眾多樣化養老需求的產品。中國人壽壽險公司落實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持續構建國壽養老體系,充分發揮保險資金長周期的優勢,通過國壽大養老基金積極布局機構養老、社區養老等多層次養老服務。2022年上半年,國壽大養老基金加速整合康養資源,持續推進在京津冀、長江經濟帶、粵港澳大灣區等戰略區域的養老養生項目布局。中國人壽壽險公司還積極滿足老齡人口多樣化保險保障需求,截至2022年6月30日,該公司團險渠道承保超過4000萬人次老齡人群,提供約2.09萬億元的保障金額。
中國人壽壽險公司表示,將繼續堅守保險本源,圍繞群眾養老、健康管理需求,發展多樣化的養老金融產品,推動專屬商業養老保險、個稅遞延型商業養老保險等產品供給,推出系列適老化服務措施,持續做好「三支柱」養老保險體系建設參與者和養老金融服務的供給者,用保險守護人民美好生活。

Ⅳ 2012-2021養老保險參保覆蓋率

根據2021年政府工作報告,「十四五」時期,基本養老保險參保率提高到95%,推進養老保險全國統籌,規范發展第三支柱養老保險,完善全國統一的社會保險公共服務平。

2019年中國社會養老保險的覆蓋率是多少…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副部長胡曉義表示,「新醫改」方案的目標就是讓人人都能享有基本醫療保障。到2019年底,基本醫療保障覆蓋率要達到90%。 去年底,。

我國目前社會養老保險覆蓋率為:

截至2008年底﹐參加城鎮基本養老保險人數為2.19億人﹐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的農民工人數為2416萬人﹐5595萬農民參加了農村養老保險。 在這三種養老保險中﹐只有城。

Ⅳ 各省農村養老保險覆蓋率

隨著我國老齡化進程的加速,解決農村老年人養老問題已經成為了全國各級政府的共同任務。為此,各省也積極推進農村養老保險制度的建設。據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底,全國范圍內農村養老保險覆蓋率橡族達到了81.6%,其中,廣東、河南、浙江、河北、湖南、雲南等省份的覆蓋率高於全國平均水平。帶局同時,針對一些偏遠農村地區,各地政府陸續出台了相關政策和措施,通過加大補貼力度、減免繳費等方式,促進農村養老保險制度的覆蓋范圍和水梁行弊平的進一步提高。

Ⅵ 我國農村養老保險覆蓋率

《報告》顯示,截至2021年底,職工和城鄉居民基本 養老保險 參保人數合計達到8.42億人,其中2.29億人領取基本 養老金 。在我國人口總數中,剔除16歲以下少年兒童和在校學生等群體,符合參保條件的人數約為10.5億人。據此判斷,目前職工和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總體覆蓋率已到80%左右。 到2021年底,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達到34124萬人,比上年底增加1906萬人,增長5.9%;比2021年底增加10574萬人,年平均增長7.7%。但是《報告》也顯示,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實際繳費人數占參保職工的比例在下降。2021年,企業繳費人員19431億,比2021年增加470萬人,占參保職工的比例81.2%,比2021年的佔比下降2.8個百分點,比2021年下降6.5個百分點。 《報告》分析稱,導致繳費人數占參保職工人數比例下降的主要原因有三方面。一是困難群體中斷繳費比較多,主要是部分個體、靈活就業人員收入低且不穩定。二是部分人員對養老金計發「多繳多得、長繳長得」等政策不夠了解,我國 農村養老保險 覆蓋率是繳費年限累計滿15年就不願再繼續繳費。三是一些人在多地就業過程中未能及時接續養老保險關系,因而即使在新就業地已經參保也可能被原參保地統計為中斷繳費人員。

Ⅶ 目前我國養老保險覆蓋率

參加城鎮基本養老復保制險人數為2.19億人﹐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的農民工人數為2416萬人﹐5595萬農民參加了農村養老保險。在這三種養老保險中﹐只有城鎮基本養老保險的保障程度還算可以。農民工的養老保險由於不能異地轉移﹐實際上農民工所得甚少。農村的養老保險保障程度太低。為了進行比較﹐我們不考慮這三種養老保險的差別﹐這樣參加各種養老保險的人數為2.99億人﹐占當年全部20歲以上人口總數的30.7%。就是說養老保險全國的覆蓋率只有大約30%。

閱讀全文

與2014養老保險覆蓋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新沂農民養老金每月多少錢 瀏覽:201
河北省招聘老年公寓銷售代表 瀏覽:494
發到退休年齡 瀏覽:442
老年人掉淚是什麼原因 瀏覽:241
中老年人膝蓋病變怎麼治 瀏覽:932
白城那個敬老院用人 瀏覽:166
老人一到伏天就喘怎麼辦 瀏覽:214
濱湖區敬老院 瀏覽:281
老年人大型團體活動 瀏覽:624
煙台市80歲高齡補貼標准 瀏覽:559
不懂孝順的視頻 瀏覽:96
加入外國籍養老金是否停發 瀏覽:679
天通國際養老機構 瀏覽:441
北京市朝陽區匯晨老年公寓如何 瀏覽:989
內鄉農村養老保險 瀏覽:492
秦皇島老年公寓個人的 瀏覽:410
為什麼父母會覺得養孩子累 瀏覽:745
養老金下調研討會6 瀏覽:516
重慶長壽社保補繳每月補多少 瀏覽:333
女朋友得了病父母反對怎麼辦 瀏覽: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