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養老金精算模型中的存活概率nQx怎麼計算
假設你這里的Q是指存活(一般使用P表示存活,不過反過來也很容易),那麼nQx是指存活到x年的人里能再活n年概率
nQx=Prob(X>x+n|X>x)=Ix+n/Ix
Ⅱ 保險精算的作用是什麼
精算學;
精算學是一門運用概率論等數學理論和多種金融工具,研究如何處理保險業及其他金融業中各種風險問題的定量方法和技術的學科,是現代保險業、金融投資業和社會保障事業發展的理論基礎。
精算學專業發展前景
目前在中國,精算已經滲透到商業保險的各個領域,並在投資機構、社會福利組織、政府咨詢和監管等機構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例如,社會保障-----退休養老金全部採用政府發放,每個現有企業及每個員工每年要繳納多少才能保障現有的退休人員的養老金;保險公司對保險客戶收取多少保費才能既保證保險公司的賠償和盈利等等。早在2002年中全中國精算師不超過10人。完善社會保障制度是中國發展的焦點,愈來愈成熟的政府開始科學地制定政策法規,保險業、投資業、金融業和精算專業相關的行業在中國崛地而起,對精算師的需求遠遠超過現有從業的精算師。在北美起步年薪:10萬美元左右;最高年薪:100萬美元。精算師的級別主要通過級別考試和工作經驗來確定。
美國精算課程介紹
1.擁有4年制大學的學歷
2.如要報考MBA,需有GMAT的成績;若是要修MS學位,必須考過GRE
3.申請人最好修過相關的數理課程,如商用數學、微積分、機率分配;有很強的數理能力。
4.曾經有保險、金融、投資等相關行業的工作經歷,不過這不是絕對的條件。
美國精算申請資格
保險、精算是近年來相當熱門的科目之一。投入精算業的人通常具有財務、數學、統計、保險背景。以往,亞洲地區對保險精算需求較高的地區只有日本、香港、新加坡等地;這幾年由於經濟成長、金融國際化,對精算、保險的需求有越來越高的趨勢;尤其亞洲人口佔世界的一半,因此這方面的需求,成長潛力非常驚人。
擴展閱讀:【保險】怎麼買,哪個好,手把手教你避開保險的這些"坑"
Ⅲ 精算師誰知道到底能達到什麼地步
精算,簡單的說就是依據經濟學的基本原理,運用現代數學、統計學、金融學及法學等的各種科學有效的方法,對各種經濟活動中未來的風險進行分析,評估和管理,是現代保險、金融、投資實現穩健經營的基礎。精算師,通常被認為是受過系統、全面的精算基礎教育,經過綜合、實戰的精算職業培訓,集專業技術和管理技能於一身的專門型、復合型高級金融人才.
SOA 簡 介
SOA是Society of Actuary的縮寫,即北美精算協會。它主要從事壽險精算領域的科學研究和職業培訓。其高級精算師認證可以說是壽險精算領域甚至整個精算行業最權威的認證。自從2000考試制度改革以後,其教育考試體系更偏重於各學科的內在聯系和綜合應用。總共八門類的考試含蓋了精算科學的八個領域,其中第八門類課還可以選擇包括金融、投資和養老金等的具體考試方向。八門類課層次分明、各類課包含的所有課程構成一個小體系,又互相聯系、八門類課總的構成了一個大體系;完整勾勒了精算科學涉及的方方面面,卻又不乏強調考核和應用的重點。
Ⅳ 養老金17連漲方案出爐引熱議,應該如何平衡養老金的收入與支出
推遲退休年齡。當老齡化達到一定階段時,一些發達國家將繼續“延長退休年齡+減少養老金給付”,以確保養老金賬戶的長期余額。就我國而言,減少養老金福利的方法是不現實的,尤其是當我國的老齡化發生在“先富起來先富”階段時,但仍有關於延長退休年齡的文章。從理性的角度來看,隨著人口預期壽命的不斷增加,如果不適當調整退休年齡,養老金賬戶將難以實現長期均衡。關鍵是要提供一個設計良好的靈活退休制度,以利於人們的接納。
實現養老金賬戶的長期精算結余。長期精算余額是維持養老金賬戶可持續性的必要條件。在經濟高速增長時期,在養老金待遇水平上引入了“工資波動調整機制”和“價格波動調整機制”,目的是提高由工資增長和通貨膨脹引起的養老金收益水平。然而,隨著經濟增長放緩,以及出生率下降和人口老齡化日益嚴重的問題,給養恤金支付帶來了巨大壓力。 2004年,引入了“宏觀經濟浮動調整率機制”,以根據公共養老金參加者的減少率和平均剩餘壽命的延長率來調整支付水平,以減輕養老金支付的壓力並減少養老保險的繳費。
Ⅳ 風險管理與精算學這個專業學什麼應用哪方面知識多一點
「風險管理與精算學」是以概率論、數理統計和金融學為基礎的應用與交叉性學科,是現代金融、保險、投資業的科學基礎。它培養的是社會經濟領域(特別是金融保險業、投資業的管理和風險測評)的專業人員。具備精算專業知識的人員已成為我國人壽保險公司開業必備的前提和基礎,是各公司搶奪人才、儲備人才的熱點。目前國內主要有南開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央財經大學、武漢大學設有此專業方向。中國人民大學統計系於1992年設立了這一專業方向,並相繼招收本科生、碩士生、博士生。中國人民大學還先後接受授權設立了北美精算學會考試中心、美國人壽保險管理學會考試中心(北京考點),成為國內培養風險管理、精算學和保險管理人才的重要基礎。
中國人民大學統計學院風險管理與精算學專業方向設立於1992年,是我國最早開展精算教育和研究的院校之一,2004年在應用經濟學下設立風險管理和精算學專業博士點和碩士點。依託中國人民大學統計學院和教育部重點研究基地-"應用統計科學研究中心"在統計理論和模型應用方面的強大背景,本專業在精算模型的理論研究、實際應用和精算軟體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同時也培養了一批精算研究和實務方面的人才。
研究方向有:
l 養老金與社會保障精算:包括養老保險精算模型和應用;社會保險精算和監控系統;養老基金資產負債管理; 職業年金精算管理控制系統。
l 保險精算:包括壽險公司資產負債管理;醫療保險和人壽保險中的生存分析;生命表和人口分析;人壽保險公司國際會計准則; 保險公司風險管理;精算控制循環在保險公司管理中的應用等。
l 非壽險精算:包括風險分析、損失模型、汽車保險的定價系統等。
二、 培養目標
博士學位授予點的培養目標為:具有寬廣的精算和統計基礎知識,形成系統和專門的研究方向,具有獨立進行科學研究和教學工作的能力,能夠探索和研究新的風險管理以及精算模型,開拓風險管理的應用領域。具有創新能力,治學嚴謹。
碩士學位授予點的培養目標為:掌握必要的精算和統計知識,能夠為實際問題建立精算和風險管理模型,並用合適的軟體和工具實施模型的測算和結果分析,畢業生應成為精算模型和應用方面的高級人才。
三、 研究機構
風險管理與精算中心
四、 導師介紹
王曉軍,教授,法學博士,博士生導師,中國人民大學統計學院副院長,教育部應用統計研究中心副主任,北美精算學會精算師考試中心北京考點主任。主要研究方向為保險精算、養老金、社會保障精算。主要著作有《社會保障精算原理》、《中國養老金制度及其精算評價》、《保險精算學》、《壽險精算學》。發表學術論文多篇,主持多項科研課題,獲多項科研優秀成果獎。
彭非,教授,比利時魯汶大學博士,博士生導師,瑞士聯邦統計局兼職研究員、中國人口學會理事、北京統計學會理事。主要的研究領域為:壽險精算、生存分析、人口分析。指導博士生方向為保險精算和社會科學研究中的數據分析方法。在國內外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多篇,主要的學術著作有:《Approche spatio-temporelle de la mortalite:cas de la Chine dans les annnes 1980》,《生存分析》,等。
孟生旺,教授,經濟學博士。中國人民大學統計學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風險管理與保險精算。曾主持和參與完成國家級和省部級科研項目5項,獲各種科研獎勵4項,在國內外發表論文50餘篇,出版專著和譯著6部。代表作有《保險定價:經驗估費系統研究》,《實用非壽險精算學》,"Accounting for indivial over-dispersion in a bonus-malus automobile insurance system"等。
五、 培養方式
學習方式以課堂學習、討論和上機實習為主,並與課題研究和教學改革實踐相結合。學生修滿規定學分並考核合格後,進入學位論文階段,學生通過論文答辯後,經校學位評定委員會審核批准,授予學位。
六、 對外交流
中國人民大學統計學院風險管理和精算學專業與國際著名的精算組織、設有保險精算專業的國際著名大學、外國保險公司等建立了良好的交流與合作關系。北美精算學會(Society of Actuaries, SOA)精算師考試中心北京考點設在統計學院。與澳大利亞安保集團合作成立了中國人民大學統計與精算中心。此外,與美國賓西法尼亞大學沃頓商學院、喬治亞州立大學(Georgia State University)商學院、波士頓大學精算專業、康涅狄格大學精算專業、澳大利亞精算學會、澳大利亞麥克里大學(Macquarie University)等建立了友好的合作和交流關系。
七、 畢業生就業情況
統計學院從1992年開始招收風險管理和精算學專業方向的碩士研究生,每年招生8名左右,每年有3名左右的博士生以風險管理和精算學為博士論文方向。畢業生主要就業於保險公司、銀行、政府部門和高校相關專業。2004年設立風險管理與精算學專業博士點、碩士點。2006年年和2007年相繼有畢業生。
八、 主要專業課程
高等統計學、保險精算學、保險風險模型、時間序列分析、抽樣技術與方法、精算管理控制系統、統計模型、養老金精算模型、數據分析與SAS、壽險精算實務、非壽險精算實務、團體保險實務、Excel VBA應用
Ⅵ 養老保險金怎麼計算
是這樣的,養老保險最抄低交納年限為180個月即15年時間,可以多交,到時就可以多領取。同時,養老保險可以累計計算交納年限,即斷斷續續交納是允許的。醫療保險至少需要交納25/30年,達到退休年齡就可以申請享受養老金待遇和醫療報銷(只要續費平時也是可以的)。
現在的退休年齡為:男性60歲,女性55歲。當然從事高風險工種,失去勞動能力等特殊情況可以申請提前退休並領取養老金待遇。
退休領取,有這樣計算養老金公式:社平工資*20%+個人帳戶*1/120之和,顯然跟社平和個人交納金額有直接關系。針對交納時間段和檔次,一般為當地最低生活水平左右。
另外,畢竟中國是一個人口大國,國家推出社保的目的是解決將來的養老,醫療問題,體現社會主義的均化原則,而不是拉大差距,進而製造矛盾,所以就算交得再多,都規定了上限。
如果說想提高養老品質,建議你在購買社保的基礎上,再根據自己的實際經濟情況購買一定的商保作為補充比較好。
Ⅶ 「65歲退休」精算了什麼
既然是科學「精算」,為何遭到公眾廣泛質疑甚至強烈反對呢?這不由得琢磨一下清華大學的教授們到底「精算」了些什麼。理性地說,「精算」本身是不會出錯的,如果出了錯的話,必然是設定的前提條件錯了。條件是假的,結果必然假。如果「精算」的前提條件就設定錯了,計算過程再准確,最終結果也是錯的。「清華方案」引起質疑的原因也在這里。我們可以分析一下「清華方案」設定的條件。
條件之一:2030年中國人均壽命可能達到80歲。根據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詳細匯總資料計算,2010年我國人口平均預期壽命達到74.83歲,到2030年還有17年,每3-4年人均預期壽命就要長一歲?人均預期壽命其實越是接近峰值提高越慢。從2011年的統計數據看,80歲是目前發達國家人均預期壽命,美國目前只有78.37歲,韓國只有79.05歲。到2030年,中國人均壽命要趕超發達國家,達到80歲,可能嗎?估計清華大學那些精算的教授們心中也沒有答案,可以他們也說「可能達到80歲」。把「可能」當事實,能靠譜嗎?
條件之二:領取養老金的年限不能超過15年。「清華方案」暗設了一個前提,那就是領取養老金的年限不能超過15年。方案中的表述:「根據精算原理,在平均壽命75歲的條件下,領取養老金的年齡應為60歲,約在2030年中國人均壽命可能達到80歲,領取養老金的年齡將為65歲。」這就是說,這個「精算原理」首先假設了一個「15年」的年限。這如同假設「80歲」一樣,有什麼根據,清華大學的教授能說清楚嗎?
條件之三:65歲也是企業樂意使用的強壯勞力。「清華方案」顯然還暗設了另一個條件,中國人活到65歲還是身強力壯的,完全能夠勝任各項工作,而且用人單位也是樂意繼續聘用這些人的。可是,這更加不靠譜。目前的情況是,人才市場招工,多是35歲為限,女的到40歲,男的到50歲,就會進入就業困難期,所以才出現「4050」這個特殊的就業人群,需要政府大力推動,甚至由政府買單,拿出錢來安排一些公益性崗位。按照現在的情況,在中國,無論男女,多數就業者的身體不可能保證能夠工作到65歲,即使本人身體條件可以,企業也未必願意。
條件之四:男女在衰老進程和程度上完全一致。「清華方案」一方面說以人均壽命為依據,一方面卻提出男女平等的提議,明顯自相矛盾。還是國家公布的數據,2010年我國男性人口平均預期壽命為72.38歲,女性為77.37歲,相差5歲(4.99歲)。以壽命為依據,如果男性65歲退休,那麼女性則應該是70歲退休。顯然,「清華方案」主觀臆造過於明顯,而且對女性更加不公平。男性延長5歲,女性要延長10歲(女幹部)甚至15歲(女職工)?
正因為「清華方案」臆造成份明顯,所以遭到了多數人的反對。有一項調查顯示,95.84%的網友選擇了「不樂意」,僅有4.16% 的網友選擇「支持」。可見「清華方案」是多麼地脫離民意。
第一,精算了社保基金的收支平衡。對此,公眾不應該懷疑,以清華大學的實力,這個計算絕對不會有錯。有報道稱,退休年齡每延長一年,養老統籌基金可增收40億元,減支160億元,減緩基金缺口200億元。又有報道稱,「根據專家預測」,「推遲5年退休能增加3600億養老金收入」。這個數字太誘人了。應該說,「清華方案」最值得尊敬和信任的,就是社保基金的收入平衡。
第二,精算了官員與教授們的收益。「清華方案」到底會受到哪些人歡迎呢?估計是部分官員和部分教授等所謂社會精英。為何是部分,不是全部?因為官員的正規收入和灰色收入也是因地區、部門、職位而不同的,少數地區的少數官員是樂意延長退休以實現利益最大化的,而收入不高、手中無權的官員也是樂意按時退休的。教授們同樣如此,並非人人都是高收入,有的年入百萬,有的年入只有幾萬,高低有別,也不會都願意延長退休,尤其是對那些沒有「科研收入」的教授來說更是如此。其實,這用不著清華大學的教授去「精算」,官員們和少數教授們早就「精算」過了,多少年前,就有官員在「兩會」之上提出延長退休的建議。所以公眾普遍認為,「清華方案」實際上「官員方案」與「教授方案」,專門為少數官員和教授們撈取好處,可卻讓絕大多數普遍職工陪榜是乎有些不道德。
第三,精算了官方意圖。「清華方案」顯然是在證明官方延長退休是必然趨勢的正確性,所以忽略了絕大多數職工的意願與感受,忽略了那些為找不到工作而苦苦尋覓的年青人的意願和感受,忽略了人均壽命能不能達到80歲和即使能夠達到身體能不能勝任工作這個條件,更是忽略了絕大多數普遍女性職工的心理、身體方面的因素。正是提出此方案的目的與動機是與官方互動,所以非常符合官方意圖,而卻違背公眾意圖。有的學者也認為,延遲退休年齡是一件涉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切身利益的大事,必須慎重考慮。為什麼在提交改革方案的專家隊伍中,沒有一個組合是反對延遲退休的呢?這能稱得上充分徵求意見嗎?建議人社部找一些反對延遲退休年齡的專家學者(這樣的學者恐怕並不難找),讓他們也出改革方案,會不會有突破性的進展呢?(閑散一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