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關於孝敬父母的論語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內。」樊遲曰容:「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弟子入則孝,出則弟。
意思是:少年弟子回到家裡要孝敬父母,外出要敬愛兄長。出自(春秋)《論語•學而第一》。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論語》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惟其疾之憂。」——《論語·為政》
㈡ 《論語》中是怎麼描述「孝道」的
在《論語》中,有孔子談話的多章記錄:
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為政》第七章)(學生子游問怎樣做是孝,孔子說:「現在所謂的孝,只說能夠養活父母。至於犬馬,人也一樣養活;不敬,養活父母和養活犬馬,有什麼區別呢?」)這段話中的比喻很生動,人也養活供使役的馬牛,養活寵物狗貓;如果對待年老的父母,只是給一口飯吃,缺乏尊重、關心和愛護,還不如你養的寵物呢!決不是每月交一百元、二百元贍養費算是孝。孔子著重提出的是個「敬」字,「敬」有尊敬、嚴肅、莊重的意思,對父母首先要尊敬。
究竟應該怎樣行孝,孔子有多次論說: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這里有問號)」(《為政》第八章)(子夏問孝。孔子說:「難的是所表現的態度。有事,作弟子的去做;有好的飲食,年長的人先吃,僅僅這樣待父母,能稱得上是孝嗎?(這里有問號)」)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里仁》第二十一章)(孔子說:父母的年齡,不能不記在心裡。一方面為他們高壽而欣喜,一方面也因他們高壽而擔憂。)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為政》第六章)(孟武伯問孝。孔子說:「對父母,要擔憂他們的疾病。」)子曰:父母在,不遠游,遊必有方。(《里仁》第十九章)(孔子說:父母在世,不出遠門,如果必須出遠門,一定要告知去處。)以上四段的第一段,孔子提出「色難」,即態度問題。孔子認為「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是對待師長、年長者都應該做的,絕不僅僅為父母扛回煤氣罐,或買兩盒蛋糕送去便是孝,難在發自內心的親愛、關心和尊敬。以下幾段,也都是強調這種真實的心理感情,或喜或憂,在於深厚的關懷,如關懷父母的健康,盡量不讓父母為自己操心,等等。第三段「父母唯其疾之憂」,自古以來有兩種解釋,除上文的譯釋之外,也有古註解釋為父母為兒子的毛病擔憂,亦通。父母為兒子擔憂,做兒子的怎麼辦呢?(這里有問號)應該盡量不讓父母為自己操心,而且要更加孝敬父母。
㈢ 你認為孝敬父母的正確做法是什麼 請結合論語中的具體語句來說明。
應常回家看看,多陪伴父母,另外,與父母共同生活要注意臉色,很關鍵!
㈣ 跪求論語中孝敬父母的句子……T-T……
弟子入則孝抄,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父母唯其疾之憂;父母在不遠游;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今之孝者,是為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你最好去讀一下楊伯峻先生的《論語譯注》
㈤ 孝敬父母的論語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版」樊遲曰:權「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㈥ 結合論語問孝的內容,談談該怎樣盡孝
《學而篇》子曰:「孝弟(悌)而好犯上者,鮮矣。」
今譯:一個能在家庭中奉守孝悌原則的人,一旦進入社會,是不太可能冒犯在上位者的。
《學而篇》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悌)。」
今譯:年少之人,在家要孝順父母,在外要尊長敬老。
《學而篇》子曰:「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今譯:兒子三年不改變父親所遵循的原則,就可以稱作是孝子了。
《為政》孟懿子問孝,子曰:「生,事之以禮;死,喪之以禮,祭之以禮。」
今譯:親人在世時要以禮服事;去世之後,要以禮送葬,以禮祭祀。
《為政》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今譯:對待父母,要在他們生病時多多關心。
《為政》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今譯:現今流行的觀點是,能供養雙親就是孝。可是,犬能守御,馬能負重,這也是對人的一種供養;那麼,對孝子來講,如果沒有對雙親的敬愛,又怎能將自己與犬馬區別開來呢?
《為政》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今譯:對於孝子來說,難的是對親人一直保持和顏悅色的態度,有了事情,晚輩去出力完成有了;有了酒食,讓長輩吃喝,這難道就可以說是盡孝了嗎?
㈦ 論語中有哪些關於孝道的句子
論語中也有很多尊師重道的一些以及孝敬父母的句子。比如:弟子入則孝,出則弟。父母維持己之憂。子曰是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
㈧ 孔子論語中關於「孝順父母」的句子和翻譯
春秋·孔子《論語》中關於「孝順父母」的句子為:子曰:「色難。有事內,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容饌,曾是以為孝乎?」
白話釋義:孔子說:「(當子女的要盡到孝),最不容易的就是對父母和顏悅色,僅僅是有了事情,兒女需要替父母去做,有了酒飯,讓父母吃,難道能認為這樣就可以算是孝了嗎?」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是一部以記言為主的語錄體散文集,主要以語錄和對話文體的形式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審美、道德倫理和功利等價值思想。
(8)結合論語怎樣孝敬父母擴展閱讀:
《論語》的思想主要有三個既各自獨立又緊密相依的范疇:
倫理道德范疇——仁,社會政治范疇——禮,認識方法論范疇——中庸。仁,首先是人內心深處的一種真實的狀態,折中真的極致必然是善的,這種真和善的全體狀態就是「仁」。
孔子確立的仁的范疇,進而將禮闡述為適應於仁、表達仁的一種合理的社會關系與待人接物的規范,進而明確「中庸」的系統方法論原則。「仁」是《論語》的思想核心。
㈨ 論語中關於孝敬父母的語句
弟子入則孝,出則弟。
意思是:少年弟子回到家裡要孝敬父母,外出要敬愛兄長。出自(內春秋)《容論語•學而第一》。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論語》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惟其疾之憂。」——《論語·為政》
㈩ 《論語》中孝敬父母的話
孝敬父母格言 1.不孝的人是世界最可惡的人。魯訊 2.愛國主義深深紮根於人的本能和感回情之答中。愛國主義則是放大了的孝心。戴達菲爾德 3.一個天生自然的人愛他的孩子,一個有教養的人定愛他的父母。林語堂 4.大孝終身慕父母。唯孝順父母可以解憂。-孟軻 5.孝敬父母經常可以代替最高貴的感情。-孟軻 6.母愛勝於萬愛。-莎士比亞 7.世界上有一種最美麗的聲音,那就是母親的呼喚。 -但丁 8.我們幾乎是在不知不覺地愛自己的父母,因為這種愛像人的活著一樣自然,只有到了最後分別的時刻才能看到這種感情的根扎得多深。-莫泊桑 9.孝子事親,不可使其親有冷淡心,煩惱心,驚怖心,愁悶心,難言心,愧恨心。-袁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