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何培養孩子孝敬父母
1、父母和孩子一起孝敬老人。
父母去看望自己的父母(孩子的爺爺奶奶、姥姥姥爺)時,要帶上孩子一同前往,讓孩子親眼看看父母是怎樣孝敬父母的。
我的女兒在外地上高中,就在高考前夕,孩子的姥爺病逝,有人說,孩子離家比較遠,又馬上面臨高考,就不讓她回來吧。我們毅然決定讓孩子回來參加她姥爺的發喪、火化、弔唁、追悼會、下葬等活動。我讓她自始至終陪伴著她的媽媽,她一次又一次地看到媽媽哭得柔腸寸斷、死去活來的情景,自己也一次又一次地潸然淚下,泣不成聲,內心受到巨大的震撼。她感受到了人失去親人時是怎樣的痛斷肝腸。我認為,這種親情體驗比她高考多考十分八分要重要得多。
2、要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辛苦,要給孩子孝敬父母提供機會。
在現在的不少家庭中,愛只是父母對子女的單向傾斜,而不能實現愛的雙向交流,那麼這種愛就是畸形的愛。孩子只有把父母給他的愛轉化為他對父母的愛,這種愛的種子才算在孩子的心中生根發芽,開花結果,這種人間大愛正是這樣得以傳承的。當年幼的孩子學會了關愛父母之後,才有可能在她長大以後去愛國愛民,去尊老愛幼,去愛天下蒼生。
在一個雙休日,李先生騎自行車帶孩子去公園。看完各種動物表演,孩子李雷十分興奮。回家的路上行人稀少。他對爸爸說:「爸爸,讓我帶你一段怎麼樣?」李先生說:「你沒有帶過人,能行嗎?」李雷說:「讓我試試吧。」爸爸也就同意了。
於是,爸爸坐在車架上,李雷雙手緊握車把,用力蹬動腳踏,車輪滾滾向前。可孩子畢竟還小,騎了七八百米之後,就有些體力不支了,額頭上也滲出了汗珠。最後他喘著氣停了下來,好奇地問爸爸:「爸爸,你每天騎車帶我上學也這么費力嗎?」爸爸說:「我雖然力氣大些,不過每送你一次,我也挺累的,尤其是前邊那個上坡更費力氣。」
到了星期一,李先生照常騎著自行車送兒子上學。騎到上坡時,坐在後邊的李雷忽然跳了下來,用手推著車。爸爸非常欣慰。
3、要求孩子為老人做事時應理直氣壯。
當家長生病或身體不舒服時,要理直氣壯地要求孩子做他應該做的事情,如端水送葯或陪同就醫,不要怕耽誤他學習時間。
教育孩子孝敬父母,就從要從引導孩子為父母做這些小事入手。當孩子對父母表現出不敬重的言行時,要給予適當的批評和懲罰,千萬不要認為:孩子現在還小,還不懂道理,不必多計較他的言行過錯,等他長大了,自然就知道孝敬老人了。這種認識肯定是錯誤的。
4、讓孩子給爸爸媽媽過生日。
讓孩子記住爸爸媽媽的生日,對於初中以上的孩子,完全可以讓孩子主持給爸爸媽媽過生日。家長不要只給孩子過生日,不給自己過生日,這對孩子並不好。
5、從日常生活小事上對孩子提出要求。
如外出時和父母道別,回家和父母打招呼;用餐時先讓父母入座,替父母盛好飯菜;和父母說話應恭恭敬敬,不能出言不遜。當父母不能滿足孩子提出的要求時,告訴孩子不能發脾氣,要體諒、理解父母的`難處。孩子如果發脾氣或死磨硬纏,家長要始終堅持原則。家長千萬不要起初不答應孩子要求,孩子發脾氣了,家長讓步了;孩子死磨硬纏了,家長讓步了。這等於鼓勵了孩子不斷提出不合理要求。
6、讓孩子體驗到父母的辛苦。
你不妨把你的日常工作向孩子說一下,或帶孩子去上一兩次班,讓他知道你上班走什麼路線,每天都做些什麼事情,你的工作中有哪些困難;你還可以告訴孩子下一個月、下一年家裡都需要買什麼東西,需要花多少錢。
總之是讓孩子看到、體驗到父母的難處,而不是只讓他聽父母說「我很辛苦」。
7、耳鬢廝磨中建立親情。
在孩子時間允許的情況下,家長要要求孩子幫媽媽刷刷筷子洗洗碗,給爸爸捶捶後背揉揉肩。親情培養,很多時候就是一些容易被我們忽略的細節。從這方面說,我不贊成孩子從上幼兒園或上小學起就到離家較遠的外地去上寄宿制學校,因為這不利於親情培養。親情,就是在一天到晚的耳鬢廝磨中建立起來的。
8、用親情故事啟發孩子孝敬父母的意識。
家長一定要定期抽出點時間和孩子談心聊天,要把自己的難處和家裡的難處有選擇地告訴孩子。通過談話,可以讓孩子體驗親情,啟發孩子孝敬父母的意識。
有這樣一個故事:女兒和媽媽吵架了,一氣之下,女兒轉身向外跑去。她走了很長一段路程,看到前面有個面攤,這才感覺到肚子餓了。可是她摸遍身上的口袋,卻連一個硬幣也沒有。
面攤的主人是一個很和藹的老婆婆,老婆婆看到她站在那裡,就問:「孩子,你是不是要吃面?」
「可是,可是我忘了帶錢。」
「沒關系,我請你吃。」
老婆婆端來一碗餛飩和一碟小菜。她滿懷感激,剛吃了幾口,眼淚就掉下來了。
「你怎麼了?」老婆婆關切地問。
我很感激您。我們不認識,而您對我這么好,可我媽媽,竟然常跟我吵架,還罵我。」
老婆婆聽了,平靜地說:「孩子,你想想,我只不過煮了一碗餛飩給你吃,你就這么感激我,那你媽媽給你煮了十多年的飯給你吃,還給你衣服穿,你怎麼就不感激她呢?你怎麼還跟她吵架呢?」
女孩愣了。她匆匆吃完餛飩,開始往家走去,當走到家門附近時,一眼就看見疲憊不堪的媽媽正在路口張望……媽媽看到她,臉上立即露出了笑容:「快回來吃飯吧,再不回來飯都涼了。」這時,女孩的眼淚又掉下來了。
這個故事就很能啟發孩子孝敬父母的意識。
B. 子女應該怎樣孝敬父母
謝謝你的提問,請聽我娓娓道來:
一直以來,在公交、地鐵上給老人讓座,都是一種約定俗成的行為。
但大連76歲老人劉增盛,卻要與這個「習俗」做對抗。
他認為自己身體好,能站著就站著,不需要被區別對待。
退休後,劉增盛和朋友在旅順開了個工作室,收藏老式放映機和膠片電影。每天兩趟地鐵,一趟公交車,一來一回很難避開上班高峰。
為了不被讓座,他會找個角落,臉朝外,背對乘客。
但還是常有年輕人給他讓座,一來二去互相謙讓,拖延許久。
為了避免尷尬,他在朋友的建議下,在胸前掛了一塊寫著「勿需讓座」的LED顯示牌。
每天上車,劉增盛還特意挺直腰板,帶點理直氣壯、雄赳赳的感覺。
他想告訴所有人,自己沒有老,只是一個滿頭白發的「壯小伙兒」。
劉增盛說,不是老人就需要讓座,身板硬朗的,80歲也可以不讓座。但如果有需要,即便是年輕人,也該給他們讓座。
一夜之間,劉增盛「勿需讓座」的照片走紅網路。
不少網友贊賞他的作風,稱他為「硬核老人」。
劉增盛說,他做這件事,並不是希望所有老人效仿,凡事要講究量力而行。
他更想傳遞的,是一種老人和年輕人互相平等,互相理解的理念。
▼
一直以來,尊老都是我國傳統美德。
年輕人對待老人,要保護,要孝敬,要給他們讓座。
兒女們對待年老父母,要讓他們「享福」,不讓他們做飯、洗碗,做家務。
初心是好的,但行為上,往往容易矯枉過正。
形成一種老人就是「老朽」,沒有自理能力,需要年輕人包辦一切的偏見。
以為只要給老人吃好喝好,滿足生活物質和安全的需求,讓他們安度餘生,就是最大的孝敬。
卻不曾想,這種「廢物式」養老,不僅會加速衰老,更是對他們最大的羞辱。
▼
隨著物質生活提高,絕大部分老人,生活是能夠自理的。
他們欠缺的,是和年齡對抗的自由。
要知道,老人最大的痛,是服老。
假設一個人能活到80歲,從退休算起,還有20-30年的時間。
如果什麼都不幹,就是等死,將是多麼殘酷的事情!尤其是空巢老人、留守老人,失偶、失獨、失能老人。
孤獨感會讓他們產生厭世情緒,甚至傷及身體健康。
美國芝加哥大學有研究表明:長期孤獨,會使早死風險增加14%。
如果對老人的孝敬只是靠給錢、買東西,一味提供物質,而忽視心理需求。只會加速他們死亡。
但可悲的是,當老人對新鮮事物產生興趣,向年輕人討教。
不少人會表現出不耐煩情緒:
「知道這個幹啥呀?」
「好好帶孫子就行。」
「說了你也不懂。」
「你都這么大歲數了,學不會的。」
簡單幾句話,就割斷了他們與社會的聯系。這樣的生活,怎麼會有奔頭、有意義?
▼
對大多數人來說,「有作為」才會「有快樂」。
老人也是一樣,他們也有自由意願,有歸屬、尊重和自我實現的需求。
這些方面與年輕人無異。
所以,我們要打破社會對老人的固有認知,充分尊重他們的各種選擇自由。
讓「老有所學」、「老有所為」以及「老有所樂」緊緊聯在一起。
活到老,學到老。
根據老人的不同情況,讓他們學其所愛。與社會產生聯系,能大大撫慰老年人的精神生活。
山東巨野的姜淑梅,曾經是「九段文盲」,完全不識字。
後來丈夫去世,姜淑梅孤獨到了極點。60歲時,她聽人們說:讀書是抵抗寂寞的良葯,於是她決定開始學字。
每一天,家裡都傳來聲音。
「乖孫女,快告訴姥姥這個字怎麼寫!」
「好女兒,你教教你老媽怎麼查字典!」
姜淑梅很好學,身邊的人都是她的老師,廣告、說明書、電視字幕都是她認字的教材。
令人欣慰的是,家裡的每一個人都非常支持。
他們覺得,滿足老人的願望,才是最接地氣的孝順。
很快,姜淑梅把常用字都學會了,開始沉迷書海,大量閱讀。70多歲時,姜淑梅嘗試著將自己的故事寫出來,還成功發表了。
這給她帶來了無比的自信。
於是姜淑梅每天筆耕不輟,努力寫作。
76歲時,成功出版了《亂時候,窮時候》一書,還賣出了7萬冊。
到目前為止,她已經出版了5本書。
姜淑梅的事跡讓人震驚,不少人稱她為「傳奇奶奶」。
▼
但其實,從60歲到76歲,整整16個年頭。是小學到大學畢業的時間。
憑什麼年輕人可以用16年完成人生轉變,老人卻不能?
很多時候,老人都缺少一個學習、嘗試的機會。只是社會的偏見,讓他們止步不前,故步自封而已。
由於生活方式、思維方式的脫節。在年輕人觀念里,老人總有種種不符合時代的缺點。
他們早已習慣了「老人無法工作」的現狀,只能跳跳廣場舞、逛逛菜市場、帶帶孫子。
但去年年初,阿里巴巴發布的一則招聘信息,徹底打破這一思維定勢。
招聘崗位叫「淘寶資深用戶研究專員」,只針對60歲以上的老年人。
需要在中老年人圈子中有號召力,能以中老年群體視角出發,深度體驗「親情版」手淘產品,發現問題並反饋問題。
關鍵是,給出的薪水待遇非常高,年薪范圍是35萬-40萬。
招聘信息一出,全國老人紛紛報名。從簡歷可以看出,老人個個身懷絕技。
65歲李璐是杭州市廣場舞協會副秘書長,也是社區知名的體育達人,練拳練舞樣樣拿手,電腦音樂也樣樣精通。
67歲的熊昌烈,出版了一本書叫《資本圈》,在美國、中國、加拿大圖書館都有收藏,網上已經賣斷貨了,他希望能送一本給馬雲。
71歲的章中麟喜歡跳舞,09年開始在西城廣場組織舞蹈隊,已經有200多名學員。
有人還驚奇地發現,求職者中不乏清華北大畢業生,博士、碩士等高學歷人才。
甚至有人用雙語進行申請。
▼
不可否認,老人的工作能力,隨著年齡增長有一定的衰退。
但科學研究表明,60歲時大腦處理的信息量是21歲時的4倍,開朗的老者,即使到了90歲,依然思想活躍。
而且,知識豐富、見多識廣、洞察力深刻是老年人的優勢。
與年輕人相比,他們的創造力並沒有消失,甚至更強!
要想度過幸福晚年,除了要學習自由、工作自由。
更重要的,還有情感生活的自由。
目前,我國有1.2億老年人,其中60歲以上喪偶的老年人有4500萬。
由於各種原因,他們情感生活不盡人意。有的為了子女,避免家庭沖突,隱忍自己的感情。
有的喪偶後孤獨寂寞,雖子孫滿堂,卻晚景凄涼。
在我看來,無論是哪個年齡的人,都有交友自由,感情生活都應該受到尊重。
曾有讀者留言說,自己中年喪偶,一人含辛茹苦將兩子女撫養成人,並將他們送到了國外生活。
可面對空盪盪的房子,卻連個說話的人都沒有,十分寂寞。
後來通過婚姻介紹所,他結識了一位離異女幹部。
兩人一見如故,相談甚歡,兩人決定再婚。但子女卻堅決反對,認為他臨老入花叢,為老不尊。
就這樣,好好的一段姻緣被生生拆散,讀者為此非常傷心。
俗話說:「少年夫妻老來伴」。
年輕人要追求愛情,老年人也一樣,這並不是什麼醜事。
如果子女不尊重父母的情感選擇,對老年人交友橫加干涉,只會徒增痛苦。
婚姻專家認為,老年人再婚,生活上可以互相照料,精神上互相慰藉,有利於老年人的身心健康。
而且,父母和子女關系是平等的,不應該存在一方強大,另一方弱小,一方決策,另一方服從的關系。
即便在身體功能受限的情況下,老人也依然有自主選擇的自由。
▼
真正的尊重,不是自以為是的干涉,而是用心傾聽和了解老人的真實想法。
在不少老人心裡,年齡只是數字問題。
能走能跑能折騰的話,誰不想像個小夥子小姑娘一樣,接觸多姿多彩的世界。
實際上,青春對任何人都沒有設限。老年人也能成為人群中最閃亮的明星。
2019年中國國際時尚周,100位中老年「超模」亮相開場大秀。
表達中國女性的時尚和無齡感,也改變人們對「中國大媽」的刻板印象。
一些藝術家用手中的鏡頭,展現老年人生命的厚度。
廈門攝影師小野傑西,為85歲爺爺拍攝了一組帥氣時尚的照片,使其被喻為中國最帥氣老伯伯。
80歲的烏鎮老婦胡暉,不僅會網購、在線交流養生穿衣搭配,直播和抖音也被她輕松玩轉,「網紅奶奶」名不虛傳。
燃爆的街舞,也不再是年輕人的專利,老人跳起來一樣青春洋溢。
公園硬漢大爺,秀出6塊腹肌,行走的荷爾蒙,絲毫不輸小鮮肉。
不管活到什麼年紀,都不要被刻板印象捆綁自己。
老人活出自我,追尋自由。照樣能綻放人生的光彩。
▼
每個人,都有年輕的時候。
老人也曾有過夢想與追求,或因生活壓力暫時擱淺,或為了家庭選擇放棄。
但時光荏苒,年齡並沒有剝奪他們的意願和尊嚴。步入晚年後,他們的心願更應得到每一個人用心的尊重。
有人說,老人其實就是小孩。
他們不喜歡被約束,想要走自己的路,告訴大家,我能行!
別以為他們老了,就什麼也做不了。他們有夢想的時候,千萬別歧視,幫助他們實現願望。
就像他們當初給我們造夢一樣。
C. 孩子孝順老人的句子
1. 曾子曰:幸有三,大孝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
2. 生活需要一顆感恩的心來創造,一顆感恩的心需要生活來滋養。
3. 要想贏得女兒的歡心,必須先從她母親著手。
4. 在父母的眼中,孩子常是自我的一部分,子女是他理想自我再來一次的機會。
5. 世間人民,父子、兄弟、夫婦、親屬當相敬愛,毋相憎嫉。有無相通,毋得貪惜。言色常和,莫相違戾。
6. 母愛之愛,春天常在。
7. 母子之情是世界上最神聖的情感。
8. 國尚禮則國昌,家尚禮則家大。
9. 家貧出孝子,國亂識忠臣。
10. 感恩是美德中最微小的,忘恩負義是品行中最不好的。
11. 忘恩的人落在困難之中,是不能得救的。
12. 事親以敬,美過三牲。
13.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孟子·離婁上》
14. 對父母養育之恩的報答,也是對人類勞動的尊重。
15. 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出自(春秋)《孟子·梁惠王上》。注釋:孟子說:」尊敬自家的長輩,推廣開去也尊敬別人家的長輩;愛撫自家的孩子,推廣開去也愛撫別人家的孩子。「
16. 孝子親則子孝,欽於人則眾欽。——宋·林逋
17. 父母者,人之本也。——司馬遷
18. 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子曰
19. 所有傑出的非凡人物都有出色的母親,到了晚年都十分尊敬自己的母親,把他們當作最好的朋友!
20.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惟其疾之憂。」——《論語·為政》
21. 舜之道,孝悌而已。——〖宋〗李綱
22. 家貧知孝子,國亂識忠臣。意思是:在家庭貧困的時候,才能發現真正的孝子,在國家危難的時候,才能識別真正的忠臣。——《名賢集》。
23. 全世界的母親多麼相像!她們的心始終一樣。
24. 家是父親的王國,母親的世界,兒童的樂園。
25.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出自《孟子·梁惠王上》
26. 家庭的基礎無疑是父母對其新生兒女具有特殊的情感。
27.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28. 勿以不孝口,枉食人間谷。天地雖廣大,難容忤逆族。——《勸孝歌》
29. 孝子之至,莫大乎尊親。
30. 父母的美德是一筆巨大的財富。
D. 怎麼教育孩子孝敬老人
1、要想子女孝,自己先敬老。
2、夕陽無限好,人間重晚情。
3、扶老養老傳家久,尊老敬老世澤長。
4、孝敬父母以情為上。
5、把摯愛留給父母,讓幸福陪伴老人。
6、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7、太陽光大,父母恩大。
8、對父母最大的愛,莫過於管好自己。
9、百善德為本,敬老孝當先。
10、尊老愛幼喜笑顏開,知足常樂永葆青春。
11、敬田得谷,尊老得福。
12、兒不嫌母燃灶態丑,狗不嫌家貧。
13、扶老攜幼揚美德,尊老愛少講文明。
14、當家方知柴米貴,辯毀養兒才知父母恩。
15、在家孝敬父母,出門幫助老人。
16、自己如何對待父母,兒女就如何對待自己。
17、每個人都要走向衰老,每個人都要尊重老人。
18、少年莫笑白頭翁,人人都有夕陽紅。
19、年少時懂得尊敬他人,年老時才受他人尊敬。
20、尊老才能老有所尊,尊老等於尊重自己。
21、父母恩情似海深,人生莫忘父母恩。
22、文明家庭敬老為先,幸福之戶以德為本。
23、尊敬老人就是尊敬自己,老人今天就是自己明天。
24、今天為人子媳,明天為人父母;皮源今日孝人,明天人孝。
25、在家敬父母,何須遠燒香。老人開心笑,勝似靈丹葯。
E. 讓孩子變孝順,父母應當如何引導
俗話說"百善孝為先",「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孝順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自古以來就有許多關於「孝」故事流傳下來,讓「孝順」成為中華民族有別於其他民族的一個標簽。
養育孩子絕對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也不是急功近利的事情,沒有立竿見影的辦法。甚至在沒有成為父母之前,就要考慮好我要成為什麼樣的父母,我希望我的孩子具備什麼樣的素養,為了達成這些目標,我需要做什麼努力,通過怎樣的路徑才能實現。
F. 如何教育孩子孝敬老人
孝敬老人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所以我們應該從小讓孩子養成孝敬老人的好習慣,那麼具體怎樣做好呢?
方法/步驟
及時批評不孝敬老人的孩子。
如果有孩子不孝敬老人,不主動給老人讓座、讓行,就要及時批評經驗,可以這樣對孩子講,人都有老的一天,等你老了,也沒有人給你讓座,你會怎麼想呢?
爸媽們自己要做好榜樣。
想讓孩子孝敬自己,爸媽們應該注意給孩子做好榜樣,要孝敬好孩子的'爺爺奶奶、姥娘姥爺,這樣孩子就會感同身受了。
爸媽平時多陪陪老人嘮嗑。
家長在孝敬老人時,應該注意付諸於行動,不能做一些面子工程,會讓孩子失去對你的信任的。要經常陪老人聊天,看看老人有哪些需要或者想法。
講一些古代孝敬老人的典故給孩子聽。
在教育和引導孩子孝敬老人時,家長可以給他們講一些古代孝敬老人的典故,比如董永賣身葬父、漢文帝劉恆親嘗湯葯的典故等等。
讓孩子給老人做一些別致新穎的事情。
對於老人來說,看到孩子們為他們做一些別致新穎的事情就很高興,比如有趣的折紙、可愛的動物造型等等,即使作品不好看,也會讓老人感到欣慰的。
多讓孩子注意細節,比如主動給老人帶路、讓座等,不僅是孝敬自己家的老人,對陌生的老人也是一樣的,要讓孩子多用行動來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