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孝的作文400字
在平時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觸到作文吧,作文要求篇章結構完整,一定要避免無結尾作文的出現。怎麼寫作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下面是我為大家收集的關於孝的作文400字,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轉眼間;我就從一個呱呱落地的嬰兒已經到了一個生氣勃勃的小學生了;在這些年裡您和爸爸含辛茹苦的把我慢慢養大,每天上班還要照顧幼小的我,現在還要接送上學和放學,現在您的兒子慢慢長大了;知道了您很勞累很辛苦,您放心我會好好學習以優秀成績來回報您和爸爸對我付出的愛。
記得我剛剛上一年級的時候很調皮也不愛學習,有一次課間休息時跟同學瘋鬧把他的眼鏡給打破了,老師知道後放學留下了我,您在學校外面沒有接到我,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到處找,最後聽同學說才知道了這件事到教室里找到了我,帶著我向那位同學跟老師道歉;您在回來的路上卻一句責備的話的沒說,只是給我講小英雄賴寧和雷鋒的故事來教育我;小英雄賴寧從小熱愛自己的家鄉;在學校是一個非常遵守學校課堂紀律的好學生,樂於幫助同學,從來不在班級游戲打鬧,身為初中學生的小英雄賴寧因搶救森林大火壯烈犧牲。聽了您講的這些故事後才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在班級打鬧玩耍不僅僅是不遵守學校課堂紀律還影響到了別人的學習,是您給我上了一堂生動的課外課。讓我懂得了遵守紀律也是在尊重別人。謝謝您我敬愛的媽媽我以後會更加努力學習,提升自己。
現在,時間過去了,飛速發展、衣食無憂的時代可能已經埋葬了人性。我們唯一缺少的就是精神食糧。
「諸德以孝為先」,是幾千年流傳下來的精髓。現在的社會缺少的是一顆感恩的心,一種尊老愛幼的美德。大家都說孝順,但真正做到的又有幾個呢?不,還是「孩子想養,親不留」。「我必須掙很多錢,讓我父親住在一所大房子里……」看到這里,我真的為電影里的父親感到高興。我飽經風霜,此刻我的苦澀已經消失在女兒——的甜言蜜語中.「爸爸,別走,你睜開眼睛看著我……」最後,父親帶著遺憾、思念和悲痛離開了人世.事實上,上周六是父親節。我給爸爸買了一雙涼鞋。當我穿上它們時,我發現我父親的大腳就像我在海上航行的船。他腳底厚厚的老繭不經意間蹭到了我的手,很疼。哦,是我的父親為了一帆風順,默默忍受著海上的大潮。哦,我父親的腳像刀子一樣裂開了。「爸,你舒服嗎?」「舒服,舒服!」爸爸笑了,特別開心舒服.爸爸平時不捨得花錢給自己買東西,總是把最好的留給我,累了也從不抱怨。爸爸總說我唱《酒干倘賣無》最好。我總是推三阻四,現在明白父親的心願了。
看現在的社會,是我們嚮往的社會嗎?是我們還能期待的未來嗎?之後就沒人能預測了。如果一個民族失去了基本的「孝」,就好比一個人失去了體溫,是一個沒有感情的傀儡,最終會崩潰。
要孝敬父母
對生養我們的父母盡一份孝道,是我們每個人應盡的義務。怎樣做才算孝敬父母呢
首先是不應當纏著父母買東西。我常常看到一些同學死纏著父母,哭著讓父母給他們買玩具、買食品等。如果父母不答應,他們就會厭惡父母。其實,父母不輕易答應孩子的要求,自然有他們的道理。如果我們一纏著父母要東西,他們就給買的話,就會養成一個壞習慣,那就是:想要什麼,死纏住父母,總會得到滿足。這樣的結果只會消磨我們的忍耐性。所以,我們不應當纏著父母提一些不合理的要求,
其次,就是不能欺騙父母。有時我們做錯了事,有的同學怕受到父母的責備,就對父母撒謊。比如考試分數不夢想就自我改一個夢想的分數,再模仿父母簽字。用一個謊言去掩蓋另一個謊言,要明白,這樣就會養成經常撒謊的習慣,這樣的孩子,有一天惹出了大禍,等到那時,事實畢竟是用謊言掩蓋不了的。會使辛苦把你養大,愛你的父母傷透了心。
最終是我們應當高興地去幫父母做一些我們力所能及的事。因為父母把我們養大很不容易,這其中的艱辛也許我們此刻還不能完全體會到。我們此刻能做的就是,除了搞好自我的學習以外,就是多幫父母分擔一些家務事。
僅有孝敬父母,多盡孝心,才能和父母建立起彼此信任的感情。
孝敬父母
孝!自古以來流傳千古的中華美德,在這么多年的風風雨雨反復沖刷,仍能煥發耀眼奪目的光芒。然而,在當今社會似乎已經黯淡無存了!
此刻的青年,不專心學習,打架、逃學是屢見不鮮的了。有的,不顧父母的`辛苦,回家後母親做的菜不合心了,抓起碗就往地下摔,一跺腳,指著父母的鼻子就「開戰」,什麼難聽的話都蹦出口了!有的還是網吧里的「大地主」,一坐就是一兩天,不吃不喝,更談不上回家了!讓父母在家擔心不已、坐立不安就罷了,末了還得等父母三請四請的請回家,有時磨破嘴皮,到最後還被子女大罵一通,撞了滿頭灰。有的,揮金如土,把這種習慣當作闊氣的表現。經常不回家,父母的好言相勸全當耳邊風了,左耳進右耳出。好了一兩天,又不見蹤影了,還三天兩頭的打電話要錢,久不久還惹出了事。唉,真是「可憐天下父母心」吶!
難道,這流傳千古的中華美德就這樣被青年們「征服」了嗎?噢不,父母對我們的養育之恩,我們不能忘!「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啊!雖然我們沒有億萬家產送給父母,但我們能送一束鮮花;雖然我們沒有豪華的小轎車帶父母出門旅行,但我們能牽著父母的手陪他們散散步……其實父母的要求並不高,他們只需要一點溫暖。我們就應盡我們的潛力,為他們盡孝!
朋友們,你們捫心自問:孝,你們做到了嗎?
孝敬其實很快樂
「天下無雙,孝子黃香」孝敬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孝敬更是每一個孩子應當做到的。這不,這個暑假我家每一天午餐的鍋碗我承擔了,給媽媽分擔家務。
"左擦擦,右擦擦......」我一邊哼著自編的小調兒,一邊勤快地洗著碗兒。總之,我對洗碗這種小菜一碟的事情是充滿興趣的。不信,你瞧我這般架勢:左手拿碗,右手抓著抹布,有模有樣地洗著。可沒想到是,我在中途遇到了一隻「攔路虎」:小花碗和我開玩笑,調皮地從我手裡溜到了水池裡,自個兒跳起了「水上迪斯科」。我生氣了,表情由晴轉陰,皺起眉頭,毫不客氣地拿起油油的小花碗,對它氣呼呼地說:「你不仁我也不義!"也許它害怕我了,便不再也不敢調皮地玩滑滑梯了。
接下來,我就得理解媽媽的檢查了。原本我還以為能夠得到一枚「洗碗勛章」。可媽媽的話如同晴天霹靂:「哦,這個米粒兒是怎樣回事?」我一下「囧」了,臉瞬間像魔術般紅成了大蘋果。我立刻拿起碗重新洗,這次,我比剛剛認真了許多,因為我想得到媽媽的認可。
「哦,我最後再次洗完了!」我長舒了一口氣,轉過身去剛想叫媽媽,卻只見媽媽倚在在廚房門旁,欣慰地看著我,給了我一個愛的擁抱。
「百善孝為先」讓我們用語言、用行動從小事情做起,向父母傳遞一份愛,表達一份孝心。
星期六的中午,爺爺奶奶要給我們包餃子,我想爺爺奶奶都那麼大年紀了,我也要幫他們做點事,所以我也爭著上去幫忙。
大家開始包餃子了,我的任務是負責幫他們放餃子餡。奶奶擀餃子皮,我放餃子餡,爺爺包呀包,大家可忙了!這是弟弟跑過來也要爭著包,但他太小了,大家就讓他去干別的事情,我二爸(就是弟弟的爸爸)讓他去砸算,弟弟最愛砸蒜了,所以他一下子就跑過去。哈哈,搞了半天還是一個砸蒜的小工作把他吸引過去了。我們繼續開始包餃子。奶奶說有了我的幫忙,大家的速度提升了百分之五十。過了一會,爺爺包不完了,大家開始喊救兵,就是我爸爸,爸爸急匆匆的跑過來幫忙,我們就和救兵一起包。突然,弟弟喊叫說:」好咸啊「,我問弟弟:」你是不是把蒜吃了?「,弟弟說:」我只吃了一點點!「二爸看到了就幫弟弟一起去砸蒜,我們繼續包餃子。
終於餃子包完了,爸爸誇獎我說:」程程真棒,有了你,我們包餃子的速度比以前快多了「。當一盤盤新鮮的餃子出鍋後,我美滋滋的吃著自己勞動的成果,開心極了!
這次我幫助了全家人勞動,心裡別提有多高興了!
孝心無價
又是周末,我躺在床上,懶洋洋的看著電視,今日剛好是集,不明白媽媽會買什麼好吃的呢這時媽媽走了進來,我跑下去:「媽媽,今日是集,你去不去趕集」誰知媽媽大聲說在下頭大聲說:「還趕集你看看我和你爸爸忙的,你可倒好,就明白看電視,你快吃電視吧!下去把碗刷了,把衣服洗了。」我聽後一肚子委屈,氣沖沖的說:「我不,你們不去我自我去趕。」
到了集上,已經全然沒了買東西的興致,在那一遍遍的轉著。
路邊的小販叫賣著,迎面走來一對父女,六七歲摸樣的女兒眼饞的望著買糖葫蘆的人。父親看了女兒一眼,在褲袋裡摸索了一會兒,最終掏出兩張皺皺巴巴的五毛錢,買了一串糖葫蘆。女兒迫不及待的接過來,我以為她會立刻吃掉,奇怪的是,女兒聞了聞,突然舉起糖葫蘆:「爸爸,你先吃。」「我不愛吃。」「我必須要你吃嘛!」父親拗可是女兒,彎身咬了一口含在嘴裡,細細咀嚼著,女兒這才有滋有味的吃起來。父親親了一下女兒,黑紅的臉堂上露出了笑容,攙著女兒往前走……
我愣住了,愛是深情的理解與互讓。
我一臉羞愧的往回家的路上走著……
古人雲: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自古以來,以孝論德,所謂孝是否僅僅是給予父母完美的物質生活?
正所謂:兒行千里母擔憂,歲月賦予了母親魚尾紋,上帝帶走了她的青春美麗,母親
放棄這一切只是為了讓子女幸福歡樂,當你身處異地時,你是否明白你那白發滿頭的母親,多少次在夕陽西下之時,坐在門檻上,手捧著你留下的照片,鬆弛的臉上露出幸福的微笑,她多麼期望兒女能夠來一通電話,能夠回家看看她。
三月春天,緩緩拂天珠紗,絲絲絡玉,殘陽垂柳,花蕊款款,夕陽映紅了半邊天,田埂上坐著一位銀絲縷縷的老人,手裡夾著一支燃著的香煙,他緩緩的將煙遞到唇邊微微吸了一口,眯起眼睛,吐出一片煙圈,老人望向遠方,那是兒女們離開的地方,他在等,等著兒女們回來看他等著聽兒女們再叫他一聲爸,歲月的磨礪,使他的背部在堅挺,使它步履蹣跚,天邊一行大雁飛過,似乎演繹著回家的序曲
遠方的兒女,他們為了金錢四處奔波,何時想過家中的父母已然年邁需要他們陪伴。物質生活的完美是空虛的,父母不會向兒女索求什麼,但作為子女難道不應當常回家看看嗎?
中國之道以孝為先,為君子者必懂孝,雖說成大事者不拘小節,可父母含辛茹苦的將你養大,孝順他們是我們的基本品德,今生能成為一家人是前世修來的,珍惜此刻,珍惜眼前人。
用今生的水泡一杯前世的茶,透明清澈的水中,沸騰的是前世的愛,沉澱的是今生的情,氤氳的水汽是一條繩,鎖住你我三生三世情緣。
今天媽媽做了一天的家務活,吃完晚飯後躺坐在沙發上不想動了。爸爸背靠著沙發,腳搭在茶幾上,說:「別讓我洗碗了,我今天上班看了六十多個病人,也累呢!」爸爸媽媽推來推去,都不肯洗碗。這正是完成孝心作業的機會,我忙自告奮勇地跳出來,說:「今天我來洗碗吧!」
聽到這話,爸爸、媽媽首先是驚訝,然後笑容滿面,齊聲說:「好啊!」我馬上跑到餐桌前收起碗來。爸爸忙跑過來幫忙,我把爸爸推到一邊,說:「讓我自己分辨哪個碗要洗,哪個不用洗吧,你不用操心,去和媽媽聊聊天吧。」
我把碗收到了洗碗池邊,一看這碗還真不少,大大小小有十多個。媽媽不放心,也來幫忙。我支開了她,心想平常看過媽媽洗碗,還當過幾次幫手,應該沒問題的。我一邊回憶和思考,一邊嘗試著:先堵住下水管,再放半池熱水,倒點洗潔精。一切准備就緒,我拿起絲瓜絨開始洗碗、洗筷子和勺子。洗著洗著,我發現後面的碗和筷子很難洗干凈,這才想起應該先洗筷子、勺子、飯碗這些油量少的餐具。洗完後重新沖洗了一遍,才把它們放到消毒櫃里消毒。接下來,我還把灶台擦了一遍,地板拖了一遍,自認為收拾干凈了,才叫爸爸媽媽來驗收。
那時,爸爸媽媽聊得正開心呢!它們在聊什麼?哦,我知道了,他們肯定在聊我這個有孝心的乖女兒。此時,我發現,要使家庭幸福與和諧原來這么簡單!
孝,是每個子女都必須做到的一點。你可以沒錢,但一定要孝順。我也不例外,在今天,我就給我的爸媽盡了一次孝。
我先打了兩盆熱水,分別給爸媽用。首先我給媽媽洗腳。我看著媽媽長滿皺紋的腳,心想,媽媽已經奔五十了,什麼時候我能給爸媽掙錢呢?不過看著媽媽的滿臉笑容,我也快樂地笑了。接下來是給爸爸洗腳。爸爸有一雙大腳,幾乎塞滿整個盆,我無從下手。爸爸看見我這副模樣,不禁笑了起來。洗完腳後,我給他們捶背,老爸老媽在這個過程中非常享受。想來也是,他們每天都這么累,也該好好休息了!
其實給長輩們盡盡孝,也是很快樂的。只要你肯嘗試,就能體會到這與眾不同的快樂!
俗話說:「國有國法,校有校規,家有家風」,而我們家的家風是――百善孝為先。孝順父母是各種美好品德的首位,也就是每個家庭首先傳承的行家尺,在我們家個人都不會記百善孝為先」的家風從小我就耳目染著父母對奶奶的孝行,伴隨著父母以孝為先的諄諄教海,我體會到了「孝順」的重要性。
為人處世要與人為善,這是父母教我的第一條家規。在我很小的時候爸爸媽媽就教我孝瞰長輩,愛護小輩。雖然我們和爺爺奶奶過早地分了家,但是爺爺奶奶家的家務活媽媽總是會主動去做,對他們的照顧總是無微不至的,特別是奶奶去世之後,媽媽更是當起了照顧爺爺的重任。在這種家風的果響下,讓我明自了考順父母是我們每個應該做到的,因地,每次一放學回家我總是先完成自已的家庭作業,再幫媽媽摘菜、洗菜,晚上給爸媽端去洗腳水為他們洗腳。周末在家幫媽媽洗洗衣服、掃掃地。學習上盡量不讓他們為我操心,努力成為一個學習上自覺,生活上能獨立的好孩子。
家庭教育是一個連續的過程,它對於我們的童年成長起著移默化的影響。如果我們的父母的言談舉止有失雅觀,即使是精心研究出來的教有方法對我們來說也是毫無用處只有正當的家風,才能給我們創造良好的成長環境因此,良好的家風是我們每一位小學生的一劑良葯。
我是一名小學生,同時也是一位好女兒。我非常喜歡幫媽媽做家務,幫媽媽分擔一點家務可以讓媽媽不那麼勞累,媽媽要上班,上班本來就很累,如果再讓媽媽做一點比較重活,媽媽一定會體力透支,倒下來。所以,我決定要幫媽媽做一點家務。
我決定洗碗,這雖然是個很輕活,但只要我做了就一定可以讓媽媽少一點家務。我來到廚房,把碗放到洗碗池裡,然後踮起腳尖把放在高處洗碗布拿下來,開始洗碗了,我先把水龍頭打開把碗接滿水,用洗碗布擦一下,把水倒掉加上洗潔精,從里到外認真地擦一遍,再用水清洗一遍就完成了。隨後還有兩個碗要洗,我按照同樣方法把另外兩個碗洗得乾乾凈凈,媽媽直誇我長大了可以幫媽媽做家務事了,我真開心!
再一次是媽媽生病了,又是腰痛又是肚子痛,我急了差一點哭了,我先幫媽媽捶背,等到媽媽舒服了我才鬆手,可是媽媽肚子痛該怎麼辦?想了想媽媽要我帶她去醫院,我說好,我扶著媽媽走出了家門,來到醫院門口媽媽要我等著,我不放心想跟著去,可是我總不能不聽媽媽話吧,我只好在門口等著。過了一會媽媽出來了,媽媽說是腸炎,我很擔心不過不是太嚴重。我和媽媽回了家,因為媽媽不想吃飯我就煮了一鍋白米稀飯,稀飯好了,我盛了一碗稀飯,輕手輕腳喂媽媽吃,一碗吃完了,媽媽說好了點我我才去睡覺。
我很喜歡幫媽媽做事,我也很關心媽媽,媽媽對我愛我永遠還不完,所以我要好好對待媽媽,不要媽媽為我操心。
3月7日上午課間操,聽了學校的廣播才知道,媽媽的節日要到了,從那時起,我就開始精心地籌劃著。
可是計劃總是趕不上變化,我本想在3月8日把家裡的衛生都承包了,可當我起床時,才發現這些活早被勤勞的媽媽幹完了,所以我就又開始「密謀」。最終經過我的一番偵查,發現今天媽媽要去理發,根據我的經驗判斷,她理發不到一個小時下不來。嘿嘿,我就趁這段時間為她做盤菜,那就是涼拌黃瓜。
我先從袋子里拿出兩根黃光,仔仔細細地洗了後,又擦擦黃光身上的水,就把它們放在案板上,學媽媽的樣用刀拍它們,結果拍的那兒都是,好不容易拍好後,我又把它們切成一段一段的,切完後再把它們全都放在盤子里,然後開始切洋蔥,那當時的我幾乎可以說是流著淚切完的,後來才聽媽媽說可以在切的時候旁邊放碗水,可當時我哪裡知道啊!終於准備工作做完了,下面就是加上各種調料了,一想到媽媽快要回來了,我趕緊手忙腳亂地放了鹽、醋、香油等等,用筷子又把它們攪拌一番,心想應該可以了吧,於是我像一個頂級廚師一樣夾了一根黃瓜品嘗了起來,咦?咋回事,怎麼是甜的,難道……正在我為此懊惱時,媽媽回來了,一看到我的架勢,就知道怎麼回事了?只見她邊吃邊說:「兒子,無論做什麼,在媽媽這里都是最好的!」聽到這話,我不禁說道:「媽媽,節日快樂!下次我會做的更好!」
此時,媽媽的眼裡不知何時已經有淚花在閃動。
其實,有時候並不是偉人才會令我們內心觸動。平凡的行動加上真摯的情感常使平凡的做出不平凡的事跡。也許孝不能僅僅只停留在嘴上,用行動常常是其具體化,生動化。有人說表達自己對長輩的孝一定要等到自己有能力的時候。這並不完全正確,孝,實際上就在我們生活的點點滴滴中,在那一瞬間就是孝的體現。此外,孝,是每一個人應盡的職責。
常言道:「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這是何等的悲哀。孔子有有雲:「入則孝,出則弟。」孝是一個人的本能,在何等情況下都不可丟棄。古人有卧冰求鯉,拔竹求筍之說,黃庭堅也有嫡親溺教的孝。連動物都有烏鴉反哺,狐死首丘,作為人,盡孝更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
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老來只求一份安寧,在我們成長的途中他們給予了我們太多,足以我們以一生來回報。等到他們老了,我們就應讓他們安享晚年。
XX年度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之一的陳斌強也用自己的行動再次闡明了孝的定義。孝是中華民族傳承了千年的美德,它的內涵亘古不變,它也必將一如既往被我們承接與發揚。關注生活中的片段,用細小的行為盡孝,安撫父母,感動他人,也溫暖世界。
中國是文古國,有著五千年的悠久歷史,中華文明遠遠流長
《弟子規》中有「首孝弟」可見百事孝為先,「孝行天下」之風已吹遍了祖國各地,彷彿像一棵種子植根與我們少年心中。
暑假的第一天,輔導員帶我們去新華書店看書,買書。16路公交車在我們的期盼中姍姍來遲,由於我們一行人的忽然光臨,公交車裡面顯得很擁擠,這時前方到站,有一些人下車了。有了幾個座位,老師就對最小的三年級學生說;「淼淼坐這兒。」可就沒坐上兩分鍾,新來了一位老奶奶雖然腿腳靈便,但白花花的頭發顯了年事已高,老師就拉起淼淼說:「讓奶奶坐吧!奶奶剛剛坐好後排的四年級金智勛同學就說:「老師讓王淼坐我這,我比她大就在王淼剛坐好的時候又有一名四年級的同學宋鋅瑞說:「老師好讓金智勛坐我這兒,我比她高一系列的讓座接力發生在短短的一分鍾,贏得了周圍同車人贊許的目光,我們用自己的行動匯成了一首「孝」「愛」的贊歌。
「孝」是一盞燈,「愛」是一首詩。「孝」是夏天的風,「愛」是冬日的陽,讓我們學會感恩,懂得「孝愛」讓中華五千年的文明延續下去。
⑵ 孝的意義是什麼
孝是中華文化傳統提倡的行為,指兒女的行為不應該違背父母、家裡的長輩以及先人的良心意願,使他們不至於行差踏錯,是一種穩定倫常關系表現。所謂「百善孝為先」,反映中華民族極為重視孝的觀念。孝的一般表現為孝順、孝敬等。孝順指為了回報父母的養育,而對父母的肯定,從而遵從父母的指點和命令,按照父母的意願行事。
「孝」作為一個倫理觀念正式提出是在西周。在西周,孝的含義有:一、尊祖敬宗。施孝(盡孝)的方式主要是祭祀,在宗廟通過奉獻供品祭祀祖先,盡孝的對象是死去的人,這帶有一定的宗教形式。二、傳宗接代。在西周人看來,祖先是我輩的生命之所生,因此,崇拜祖先就是把祖先的生命延續下去,生生不息。《易經》:「先祖者,類之本也,無先祖,惡出?」
中國自西周開始就開始有孝道。影響最廣的,是以孟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而最讓人熟悉的就是——《孟子·離婁上》:「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原文是「孟子曰: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
把孟子的話翻譯成現代漢語,意思是:「不孝有三種,以不守後代之責為大。舜沒有告知父母就結婚了,這就是無後,但君子以為,和告知了差不多(因為舜出家在外,而且是堯要把女兒嫁給他)。」也就是說,孟子的原話里,並不是大眾所謬傳的——不生孩子就是不孝。而是認為最不孝的,是對長輩沒有盡到後代的責任。孟子原話中並沒有說其它的兩種不孝是什麼。
後來漢代趙岐寫了《十三經注》。闡述了他個人對於孟子這段話的理解:「於禮有不孝者三事,謂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窮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無後為大。」
翻譯成現代文:一味順從,見父母有過錯而不勸說,使他們陷入不義之中,這是第一種不孝,即最大的不孝;家境貧窮,父母年老,自己卻不去當官吃俸祿來供養父母,這是第二種不孝;不娶妻生子,斷絕後代,這是第三種不孝。
可見趙歧也不是說斷絕後代為最不孝。他認為最不孝的就是容忍父母去干不義之事,而作為後代不勸說。後又經過不明真像的群眾以訛傳訛,就有了如今的這種錯誤解釋。翻看原文可以得知,我們的理解如同「秀才認字認半邊」。
正因為這種誤傳,而使得封建社會中識字不多的老百姓都信以為真,把「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都曲解為「沒有傳宗接代是最大的不孝」。在「忠孝」為主題的封建時代,這句話就有了無上的魔力。老百姓為了不斷後,無論世家還是貧民,都無所不用其極。隨之產生的便有過繼等一系列特殊的社會現象。
雖然孔孟是一道,但是孟子時代的儒家思想,已經較孔子時代的有一些進步了。從儒家學者趙歧所說的不孝的第一條,即最不孝——「阿意曲從,陷親不義」就可以看出一味順從,見父母有過錯而不勸說,使他們陷入不義之中,這是第一種不孝。而在孔子時代,孝和忠的表現,就是哪怕明知道長輩有錯,也要認可,不能指出。不管父母說的對與錯,都要全盤接受,不得反抗。由此可見,孔子思想對人倫(人權)的壓制。從現代的眼光看,儒家對孔子的修正、補充是一種進步。
對於第二條,也是與孔子時代的思想相背道。孔子的思想是認為「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謹身節用,以養父母,此庶人之孝也。」
如此看來,「無後」反而排在第三位,並不是什麼真正的「為大」。我們可以通過孔、孟儒家思想的發展,看出「不孝」定義的發展。當然,孟子的 《離婁上》也好,孔子的《孝經》也好,其所宣揚的孝道,與當時的政治利用也不無關系。所以現代社會看待孝這個問題,要辯證的看待。
⑶ 行孝走仔在半邊,不孝媳婦在身邊是什麼意思
行孝走仔在半邊,不孝媳婦在身邊,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在身邊長期侍候老人的人(例如兒媳婦)老人認為都不好,而出門在外的不守在父母跟前的兒女倒是孝順的。其實這是老人對晚輩的一種偏見。
⑷ 孝的含義是什麼
一、孝的基本釋義
1、孝順:孝子。盡孝。
2、舊時尊長死後在一定時期內遵守的禮俗:守孝。
3、喪服:穿孝。戴孝。
4、姓。
二、孝字的組詞有掛孝、孝衣、盡孝、守孝、熱孝、孝心、戴孝、弔孝、孝服、謝孝、帶孝、孝順、重孝、孝女等。
一、字形演變
二、字源解說
文言版《說文解字》:孝,善事父母者。從老省,從子。子承老也。
白話版《說文解字》:孝,善於侍奉父母長輩。字形採用省略了「匕」的「老」和「子」會義。這個字形是表示「子承老」。
三、相關組詞
1、孝悌
[xiào tì]
也作孝弟。儒家的一種倫理思想。孝:善事父母。悌:善事兄長。
2、孝王
[xiào wáng]
古代帝王祭祀時對祖先的自稱。
3、孝堂
[xiào táng]
治喪時停放靈床或靈柩的廳堂。
4、熱孝
[rè xiào]
祖父母、父母或丈夫去世不久身穿孝服,叫熱孝在身。
5、孝衣
[xiào yī]
舊俗在死了尊長後的一段時間穿的白色布衣或麻衣。
⑸ 關於「孝」字的資料。。。注意,我不要作文,只要資料
孝|① 孝順:盡孝| 孝子 ② 舊時尊長死後在一定時期內遵守的禮俗。 ③ 喪服:穿孝| 戴孝 ④ 孝姓 部首筆畫 部首:子 部外筆畫:4 總筆畫:7 五筆86:FTBF 五筆98:FTBF 倉頡:JKND 筆順編號:1213521 四角號碼:44407 Unicode:CJK 統一漢字 U+5B5D 基本字義 1. 對父母盡心奉養並順從:~敬。~廉(a.中國漢代選拔官吏的科目之一,「孝」指孝子;「廉」指廉潔的人;b.中國明、清兩代對舉人的稱呼)。~道。~子賢孫。 2. 居喪的事:守~。吊~。 3. 喪服:戴~。~衣。 4. 姓。
編輯本段起源
「孝」作為一個倫理觀念正式提出是在西周。在西周,孝的含義有:一、尊祖敬宗。施孝(盡孝)的方式主要是祭祀,在宗廟通過奉獻供品祭祀祖先,盡孝的對象是死去的人,這帶有一定的宗教形式。二、傳宗接代。在周人看來,祖先是我輩的生命之所生,因此,崇拜祖先就是把祖先的生命延續下去,生生不息。《易經》:「先祖者,類之本也,無先祖,惡出?」總之,西周時期的孝是一種封建宗教倫理。
編輯本段本質
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論語·為政》:孝不僅是你贍養著父母,你們家的馬和狗你都養著它們,能說「孝」嗎?若不尊敬父母那和養牲口有什麼區別?即「孝之至,莫大於尊親」——《孟子·萬章上》。 真正意義上漢傳統文化裡面的孝是以「敬」為前提的,對內心的「敬」最好的表達就是「順」,「順」就是趨向同一個方向,即「孝順」、「孝敬」,所以孝的本質是「順從」,東方人在家庭里的地位不像西方那樣是平等的,而是存在尊卑的;家庭內部先天存在這種尊卑傳統,要求我們在父母面是乖孩子,所以對於各種事物小到婚姻觀、是非觀,大到人生觀、世界觀,都無法形成自己的見解。「三年無改於父之道」也就是終身按照父親的價值取向行事。「一日為師終身為父」,所以老師也是只能認同不能頂撞的,孔子之所以待見顏回其中很大原因就是因為他很乖,不像宰我、子路,他們為難頂撞老師。像西方亞里斯多德的「我愛我師,我更愛真理」決不可能被中國孝子說出。像法國的笛卡兒、英國的休謨、德國的康德,那種「懷疑一切」的大哲人,中國師父是帶不出的。
編輯本段社會學意義
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至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孝從保持自己身體完整開始到當官光宗耀祖結束。所以說西方沒有漢傳統文化意義裡面的「孝」。從家庭意義上看,「孝」體現為對父母絕對權威的順從;從社會意義上看,「孝」即對統治者的敬畏和絕對服從。 「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知有也」—— 《論語·學而》。即一個人如果能孝順父母,敬愛兄長,卻喜歡觸犯上級,這種情況是很少有的;不喜歡觸犯上級,卻喜歡造反的人從來沒有。由於家國同構、君父同倫,君為天下父,行孝道就是行忠君之道,正所謂:「孝者,所以事君也」。小孝是敬、順父母;大孝則是忠於主子,對於主子個人意志制定的方針政策若有所叛逆即為「不忠」,對統治者的「不忠」是滅門大罪,株連九族,身體發膚受之父母,毀傷都是不孝,更何況人頭落地,且父母兄弟妻兒子女都要共赴黃泉,此最大不孝也,所以說「孝」的范圍比忠大,更重要的是對君父的忠,「忠」、「孝」是統一並不矛盾的,為君父利益服務是其共同點。「孝」就是這樣完成了從人倫感情出發達到其「和諧」社會的政治目的。
編輯本段內涵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是孟子在評價舜結婚的事情時說的,完整的原話是:「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從原文里能看出,這里的「無後」,並不是指沒有後代,是沒有盡到後輩的責任的意思。翻譯成現代的話,意思是「不孝有三種,以不守後代之責為大。舜沒有告知父母就結婚了,這就是無後,但君子以為,和告知了差不多(因為舜出家在外,而且是堯要把女兒嫁給他)。」也就是說,孟子的原話里,並沒含有不生孩子就是不孝的含義。 那麼為什麼後代人把「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句話曲解為現在的意思呢?「不孝有三」的另外兩個是什麼呢?這就要看漢代人趙歧所做的《十三經注》。他在注釋孟子上面的話時,說:「於禮有不孝者三者,謂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貧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這里他把無後解釋為了「不娶無子」,從此開始了兩千多年的誤解。但有意思的是,他認為第一不孝,是「阿意曲從,陷親不義」,意思是第一不孝,是對父母無條件地屈從,容忍他們做不義之事。 這就很值得我們回味了。很多同志說,為了父母去結婚。如果為了父母去欺騙一位異性而結婚,當然也就是「陷親不義」了,無後問題沒解決,反而犯了第一不孝。 實際上,這些古話在21世紀仍然被人們遵循,本身就是很悲劇的事情。傳宗接代,是把兒女當作生孩子的機器,當作財產。父母把生兒育女當作投資,這本身就是值得反抗的。
孝的核心是子女與父母的關系
1,真正的孝道是父慈子孝 兒女確實應該感謝父母的撫養,但「報恩」的說法是沒有根據的。父母撫養兒女是職責,做不到就根本不具備做父母的資格。報答父母的撫養,不意味就必須任由他們決定自己的一生。中國古代雖然有過所謂「父母要你死你也要死」的話,但即使在古代,也並不認為這就是孝順,而是人倫喪失。 中國真正的古訓,是父慈子孝,也就是父母要慈祥,兒女要孝順,這是雙方的責任。如果父母不顧你的本質,逼你放棄一生的幸福,這樣的父母已經不具備被孝順的權力了。 2.從全社會的心理上看:老舊的封建觀念是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 在封建社會,長期以來有這么這一個至高的生存准則,那就是我們經常聽說的「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這跟我們社會長期存在的一些不健康心理和民族素質有關。 在這個被普遍信奉的准則里,「君」、「父」他們對臣子對子女來說都是至高無上的,不存在像我們現在所說的什麼「同事情誼」、「父子情誼」。父親不滿意,就可以打孩子,也不需要孩子犯錯誤,什麼理由也不需要,只要我是你的父親就可以,甚至是名義上的父親也可以。 在這種觀念的影響下,父親、甚至是母親就自以為自己是「天」了,可以對自己的孩子隨意打罵、可以決定孩子的生殺予奪。 這種封建社會的幾千年的人生觀,一直影響到當今社會,而且不是幾年、十幾年就可以改變過來的。改變需要一個過程,需要全民的觀念轉變,等到大家都覺得,打罵孩子是一件違法的事情時,這個觀念就差不多改變過來了。 2:從全民族素質來看:孩子與父母人格平等父母只是監護人 應該承認,我們現在的全民素質還不是很高,能接受「孩子和父母平等」這一觀念的人並不多。但孩子確實生下來就和父母是完全平等的,父母只是孩子法律上的監護人。 我們經常可以看到鄰居家經常打罵小孩,就包括我們小時候也是這樣,看到這樣的打罵,我們第一反應不會想到是父母在虐待孩子,只會認為是父母教育方法的問題,很少有人會主動上去勸說,更不要說通過報警來保護這個孩子。缺乏鄰里的監督,家庭虐待就少了一個最容易發現問題的渠道。 孩子不是父母的私有財產,也不由父母任意處置。像當今很多父母會打著關心的旗號偷看孩子的簡訊、郵箱一樣,他們這樣做的時候,就沒有考慮到孩子與成人一樣人格平等。嚴重一點來說,父母侵犯孩子的隱私也是違法的。 這種尊重孩子的生存權、尊重孩子的人格,尊重孩子的隱私也需要社會各界積極引導。 3:從權利和義務的角度來說:打罵孩子不是父母的權利撫養孩子是父母的義務 在很多人眼中,父母悉心撫養我們,投入了很多期望,子女是應該報恩於父母的。如果反過來讓父母傷心、失望,顯然是大逆不道的。有些父母甚至會打罵孩子,是因為他們認為孩子是自己生、自己養的,孩子所有的一切全都是自己的賦予,所以自己對孩子有很多很多的權利。
編輯本段歷史
中國自西周開始就開始有孝道。影響最廣的,是以孟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而最讓人熟悉的就是——《孟子·離婁上》:「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原文是「孟子曰: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 把孟子的話翻譯成現代漢語,意思是:「不孝有三種,以不守後代之責為大。舜沒有告知父母就結婚了,這就是無後,但君子以為,和告知了差不多(因為舜出家在外,而且是堯要把女兒嫁給他)。」也就是說,孟子的原話里,並不是大眾所謬傳的——不生孩子就是不孝。而是認為最不孝的,是對長輩沒有盡到後代的責任。孟子原話中並沒有說其它的兩種不孝是什麼。 後來漢代趙岐寫了《十三經注》。闡述了他個人對於孟子這段話的理解:「於禮有不孝者三事,謂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窮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無後為大。」 翻譯成現代文:一味順從,見父母有過錯而不勸說,使他們陷入不義之中,這是第一種不孝,即最大的不孝;家境貧窮,父母年老,自己卻不去當官吃俸祿來供養父母,這是第二種不孝;不娶妻生子,斷絕後代,這是第三種不孝。 可見趙歧也不是說斷絕後代為最不孝。他認為最不孝的就是容忍父母去干不義之事,而作為後代不勸說。後又經過不明真像的群眾以訛傳訛,就有了如今的這種錯誤解釋。翻看原文可以得知,我們的理解如同「秀才認字認半邊」。 正因為這種誤傳,而使得封建社會中識字不多的老百姓都信以為真,把「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都曲解為「沒有傳宗接代是最大的不孝」。在「忠孝」為主題的封建時代,這句話就有了無上的魔力。老百姓為了不斷後,無論世家還是貧民,都無所不用其極。隨之產生的便有過繼等一系列特殊的社會現象。 雖然孔孟是一道,但是孟子時代的儒家思想,已經較孔子時代的有一些進步了。從儒家學者趙歧所說的不孝的第一條,即最不孝——「阿意曲從,陷親不義」就可以看出一味順從,見父母有過錯而不勸說,使他們陷入不義之中,這是第一種不孝。而在孔子時代,孝和忠的表現,就是哪怕明知道長輩有錯,也要認可,不能指出。不管父母說的對與錯,都要全盤接受,不得反抗。由此可見,孔子思想對人倫(人權)的壓制。從現代的眼光看,儒家對孔子的修正、補充是一種進步。 對於第二條,也是與孔子時代的思想相背道。孔子的思想是認為「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謹身節用,以養父母,此庶人之孝也。」 如此看來,「無後」反而排在第三位,並不是什麼真正的「為大」。我們可以通過孔、孟儒家思想的發展,看出「不孝」定義的發展。當然,孟子的 《離婁上》也好,孔子的《孝經》也好,其所宣揚的孝道,與當時的政治利用也不無關系。所以現代社會看待孝這個問題,要辯證的看待。
編輯本段引咎據點
孟子論孝
一般認為,孔門以曾子最能傳孝道,而子思是曾子的學生,孟子又是就學於子思的門人,所以孟子對孝的重視程度也自然超過了其他儒者。他對孝道的繼承發展主要表現在一下幾方面: 1、提出性善論,進一步完善儒家孝道的哲學基礎。 孟子接受孔子「仁」的思想,強調人人都能達到「仁」的主觀因素,「人人皆可為堯舜」,從而提出人的本質是性善的理論。人性是天賦的,孝的善德當然也是天賦的 ,人人都是生而具備的。 親親原則的建立,使孝悌成為五倫的核心。 「事孰為大,事親為大」《孟子·離婁上》,「孝子之至,莫大乎尊親」《孟子·萬章上》,事親、尊親成了人最高的道德表現。正因為孝成了人生最高 的 道德,所以孟子才有「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孟子·離婁上》。 「不孝有三 無後為大」意思是:「不孝有三種,以不守後代之責為大。舜沒有告知父母就結婚了,這就是無後,但君子以為,和告知了差不多(因為舜出家在外,而且是堯要把女兒嫁給他)。」 五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滕文公上》。在這五倫中,孟子認為父子、君臣兩倫最重要,「仁之實,事親是也;父之實,從兄是也」 《孟子·離婁上》,孝悌成了五倫的 中心,所謂「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 孟子·離婁上》,「入則孝 出則悌 守先王之道」 《孟子·滕文公下》,都將孝悌作為德性的 最高表現。因此,孟子所最為推崇的聖人是堯舜,「堯舜之道孝悌而已矣」《孟子·告子下》 總之,孟子將孝悌作為倫理道德的中心,是對孔子孝悌合一的思想的直接繼承與發展。使孝道進一步政治化。 孝治是孟子為君主設計的一種理想境界,他不厭其煩的向梁惠王反復宣揚孝治,「申之以孝悌之義」《孟子·梁惠王上》,使儒家孝道進一步蒙上了濃厚的政治色彩。
孔子論孝
春秋戰國是中國奴隸制走向滅亡,封建制逐步確立的時期。隨著宗法奴隸制的日趨瓦解,「禮崩樂壞」。而當時的孔子認為要穩定社會秩序,必先穩定家庭,如果不樹立父母家長的權威,就無法達到家庭的穩定,進而也就無法穩定社會。所以,孔子提倡「孝」。孔子對西周的「孝」進行了繼承發展改造和創新具體如下: 1、強調「孝」要建立在「敬」的基礎上。孔子認為孝敬父母要真心實意,如單純在物質上滿足父母,尚不足以為孝,更重要的是要「敬」,是父母得到人格的尊重和精神的慰籍。《論語·為政》: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從這里可以看出,「敬」是孝道的精神本質。 2、把行孝與守禮結合在一起。如果說孝道的精神本質是「敬」,那麼如何表達出這種「敬」呢?這就是:行為要符合禮,而孔子則直接將此看作是孝,《論語·為政》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無論父母生前或死後,都應按照禮的規定來行孝。 3、把「孝」與「悌」結合起來。《論語》中多次以孝悌連用,如:「弟子入則孝,出則弟。」「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論語.學而》)。悌:敬兄,而敬兄長的實質,則是要求人們將家庭血親中的等級推廣到社會關系中去,所謂「出則弟」就是這個意思,它主要表現的是處理社會關系的准則。 4、提出「幾諫」的原則。孔子認為,父母若有錯,子女可以用委婉的語氣進行勸諫,以免陷父母於不義,這就是他所說的「事父母幾諫」《論語·里仁》。「幾諫」的原則兼顧到孝敬與社會群體利益這兩個方面,具有一定的民主精神。 5、孔子為傳統孝道的合理性找到了人性的根基,解決了孝道存在的哲學前提——仁。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人,仁不僅是孝的人性根源,而且是孝要努力實現的終極目標。仁是人行為的最高准則,是一種普遍原則,要實現這一原則,必須有一個近的入手處,這就是孝。《禮記·中庸》:「仁者,人也,親親為大。」 總之,孔子提出的孝實際上是一種家庭倫理,這就使孝從宗族倫理轉化為家庭倫理。
⑹ 儒家思想「悌」指的是什麼「孝悌」的意義是什麼
儒家思想「悌」指的是對兄長要敬重、順從。
孝悌【xiào tì】孝,指對父母還報的愛;悌,指兄弟姊妹的友愛。孔子非常重視孝悌,認為孝悌是做人、做學問的根本。簡言之:孝敬父母、友愛兄弟。
例如:《孟子·梁惠王上》:「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 意思就是認真地興辦學校教育,把孝悌的道理反復講給百姓聽。可以看出孝悌的重要性。
⑺ 形容孝順的經典感言合集
孝心,也許是一雙襪子,或是一雙擺放整齊的拖鞋,或是一個吻,或是一個微笑,或許是一桌為父母燒的菜,或是下雨時及時來到的那把傘,甚至可以是一個溫暖的擁抱,一個溫馨的祝福。接下來我整理了關於孝順的感言,歡迎大家閱讀。
孝順的經典感言1
1.孝不是嘴上 說說 ,是在生活與實際行動中,是在你不管多忙,父母有需要時,你都說:我最近沒什麼事做,我很閑,不管有什麼需要,都可以叫我。
2.在我們能孝順他們的時候好好孝順,父母,不容易,其實他們不圖你任何回報,只希望兒女好,要讓他們不再孤單
3.家和萬事方能興, 有情有愛有歡欣。 兒孫孝順父母慈, 女兒亦能頂半邊。 初心不變愛不改, 長幼有序情不換。 成才立業枝葉茂, 好善樂施作人表。
4.孝順父母不能等,等有地位有財富有時候,
父母往往已經吃不下走不動了,甚至不在了,
現在就打電話問候爸爸媽媽,多找時間陪伴他們
5.作為兒女,必應孝順父母、體諒父母、愛護父母
6.「別等到,子欲養而親不待之時,一切悔之晚矣」。這是10年恩師對我說的最語重心長的話語,當時圍繞孝順父母的話題跟我聊了近半小時。他說現在生活條件好多啦,想要孝敬父母,可是她們早已不在人世,很是可惜
7.當代,最大的孝順就是讓父母不與這個時代脫軌。
8.一個善良的人至少首先要熱愛生活,要孝順父母,為人友善、真誠待人 ?
9.這個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人應該為另一個人天經地義做什麼。長大了孝順父母,是我自己覺得我應該做的。但是我從不會要求父母為我做什麼。
10.好好珍惜身邊對自己好的人、好好孝順父母、多關心家人。
11. 舜之道,孝悌而已。——〖宋〗李綱
12. 家貧知孝子,國亂識忠臣。意思是:在家庭貧困的時候,才能發現真正的孝子,在國家危難的時候,才能識別真正的忠臣。——《名賢集》。
13. 全世界的母親多麼相像!她們的心始終一樣。——瓦普察洛夫
14. 家是父親的王國,母親的世界, 兒童 的樂園。——愛默生
15. 母愛之愛,春天常在。
16. 家庭的基礎無疑是父母對其新生兒女具有特殊的情感。——羅素
17.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18. 勿以不孝口,枉食人間谷。天地雖廣大,難容忤逆族。——《勸孝歌》
19. 孝子之至,莫大乎尊親。——孟子
20. 父母的美德是一筆巨大的財富。——賀拉斯
孝順的經典感言2
1. 有的兒女使我們感到此生不虛,有的兒女為我們留下了終身遺憾。——紀伯倫
2.要想贏得女兒的歡心,必須先從她母親著手。
3. 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春秋)《論語·為政第二》
4. 沒有比不孝的罪過更大五刑之屬三千,而罪莫大於不孝。要君者無上,非聖人者無法,非孝者無親。此大亂之道也。
5. 凡為父母的,莫不愛其子。——陳宏謀
6. 孝子之於親也,愛之以心,事之以財。——《戰國策》
7. 在孩子的嘴上和心中,母親就是上帝。——薩克雷
8. 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謹身節用,以養父母,此庶人之孝也。——《孝經》
9. 孝子不登高,不履危,卑亦弗憑,不苟笑,不苟訾(zǐ),隱不命,臨不指,故不在尤之中也。--(《大戴禮記·曾子本孝》)
10. 母愛勝於萬愛。——莎士比亞
11. 人最終總要離開母親。
12. 母親的安寧和幸福取決於她的孩子們。母親的幸福要靠孩子、少年兒童去創造。——蘇霍姆林斯基
13. 孟子曰:「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孟子說:「只要人人各自親愛自我的雙親,各自尊敬自我的長輩,那麼,天下自然就能夠太平了。」——(春秋)《孟子·離婁上》。
14. 互相贈送禮物的家庭習慣有助於增進父母與孩子之間誠摯的友誼!其主要意義並不在於禮物的本身,而在於對親人的關心,在於希望感謝親人的關心!——伊林娜
15. 孝感動天宗廟致敬,鬼神著矣。孝悌之至,通於神明,光於四海,無所不通。
16.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17. 永言孝思,思孝惟則。——《孟子》
18. 要聽你父親的訓誨,不可離棄你母親的法則。〈箴言〉
19. 父母之所愛亦愛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孔子
20. 父慮後母虐,鸞膠不再續。母慮孤兒苦,孀幃忍寂寞。——《勸孝歌》
孝順的經典感言3
1. 曾子曰:幸有三,大孝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禮記》
2. 生活需要一顆感恩的心來創造,一顆感恩的心需要生活來滋養。
3. 要想贏得女兒的歡心,必須先從她母親著手。——英國
4. 在父母的眼中,孩子常是自我的一部分,子女是他理想自我再來一次的機會。——費孝通
5. 世間人民,父子、兄弟、夫婦、親屬當相敬愛,毋相憎嫉。有無相通,毋得貪惜。言色常和,莫相違戾。
6. 母愛之愛,春天常在。
7. 母子之情是世界上最神聖的情感。——大仲馬
8. 國尚禮則國昌,家尚禮則家大。——顏元
9. 家貧出孝子,國亂識忠臣。
10. 感恩是美德中最微小的,忘恩負義是品行中最不好的。——英國 諺語
11. 忘恩的人落在困難之中,是不能得救的。——希臘諺語
12. 事親以敬,美過三牲。
13.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孟子·離婁上》
14. 對父母養育之恩的報答,也是對人類勞動的尊重。
15. 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出自(春秋)《孟子·梁惠王上》。注釋:孟子說:」尊敬自家的長輩,推廣開去也尊敬別人家的長輩;愛撫自家的孩子,推廣開去也愛撫別人家的孩子。「
16. 孝子親則子孝,欽於人則眾欽。——宋·林逋
17. 父母者,人之本也。——司馬遷
18. 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子曰
19. 所有傑出的非凡人物都有出色的母親,到了晚年都十分尊敬自己的母親,把他們當作最好的朋友!——英·狄更斯
20.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惟其疾之憂。」——《論語·為政》
形容孝順的經典感言合集相關 文章 :
1. 2019關於孝心的感言句子80句
2. 關於孝順老人的生活感悟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