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兒子和兒媳鬧離婚,當爹媽的應該勸離還是勸和怎樣辦才好
兒子和兒媳婦鬧離婚,當爹媽的不能什麼事都依著孩子,不論當時的情況如何,都應該勸和。
孩子終歸是孩子,盡管他們已經成家立業也還是孩子,他們考慮問題不周全,有時都是憑自己的心情、感覺做事,根本不是經過思考後做出的慎重的決定。
有時夫妻僅僅因為鬧了點小矛盾,沖動之下就要離婚,真的離婚後,有很多夫妻都會後悔,又礙於面子不願意率先打破僵局,以至於失去了一段很好的婚姻。
有很多夫妻離婚後再婚,由於眾多的原因,生活的並不幸福,有的夫妻及時挽回,家庭幸福得以延續。
孩子的幸福一直是父母的心頭大事,當爹媽的不能跟著孩子一樣浮躁,支持孩子離婚,而應該壓事,把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讓孩子們能夠冷靜下來,當他們冷靜下來之後,就會發現自己當初的決定很草率,也會感激父母的做法。
無論出現什麼樣的問題,父母都要勸和,如果有孩子,就更要勸和。
女人出一家進一家不容易,男人再婚也不一定幸福,任何時候,原配夫妻仍然是最好的婚姻搭檔。
❷ 「兒媳婦不孝順我,你要是我兒子就跟她離婚」這樣的婆婆你見過嗎
-01-
眾所周知,父母對子女的愛是這個世界上最深厚的愛了。為了子女,父母可以說什麼都可以做。這世上也有太多太多父母愛兒女的感人故事了。
在我國,父母對子女的愛實在是太深厚了。但俗話說得好:物極必反。太過深厚的愛到達一定程度後反而會適得其反。這世間有太多過於寵愛子女的父母,他們卻不知道寵兒如殺兒這個道理,最後也是他們的過度溺愛卻毀了自己的子女。
而且我發現,我國的父母們大多數都喜歡干涉子女的婚姻,從戀愛到結婚,什麼事情都喜歡插手。還總是用一種「為你好」的態度去干涉子女的婚戀問題。就運算元女結婚了,也會有一些父母仍舊干涉子女的婚姻生活,造成了許多麻煩和矛盾。這些行為卻都被他們冠以「為你好」的旗號。
其實我認為,在婚姻問題中,父母不應該過多的插手。畢竟做兒女的已經成年了,而且已經結婚了。他們有自己對婚姻的看法,不需要父母過多的干涉。
可是能夠做到這點的父母實在是太少了,如果都能夠這么想,那麼這世間也不會有那麼多「婆媳關系」緊張的家庭了。
-04-
剛開始,柳南的妻子總會勸他不要和母親生氣,畢竟年紀大了會有些脾氣。可是有的時候柳南實在看不慣母親欺負妻子的模樣,就和母親吵了幾次。
這讓柳南的母親覺得是兒媳在背後說她壞話,挑撥他們母子之間的感情。於是對柳南的妻子更加不好了,平日里刁難她不說,有時候還會張嘴訓斥她,經常把兒媳罵哭。
柳南一邊安慰自己的妻子,一邊和母親吵架,整個家因為母親的到來變得雞飛狗跳的。
那天,柳南的母親因為兒媳沒給自己洗衣服又鬧了起來,追著兒媳罵,說了許多難聽的話。柳南的妻子委屈地直接回屋哭了起來。
母親一看到兒媳哭了,回頭就找柳南告黑狀:「兒子,兒媳婦不孝順我,我的衣服她都不給我洗,你要是我兒子就和她離婚!」
柳南當然知道這是母親搞出來的事,於是實在無法忍受她的無理取鬧了,開口說道:「媽,明天你就會老家吧,票我都給你訂完了。」
柳南的母親聽到兒子竟然要趕自己走,開始哭天搶地的撒潑起來。但是柳南絲毫不為之所動,第二天不顧妻子的勸阻,真的把母親送回了老家。
等把母親送回家之後,柳南鬆了口氣,他想著,若再不把母親送回去,自己的婚姻早晚會被她弄離婚!
❸ 兒子和兒媳婦想離婚做父母的該怎麼辦
兒子和兒媳婦要離婚,做父母的,得看具體情況。
如果兩個在一起,日子過得鬧心,過得不開心,兩個人的感情已經破裂,那就隨他們,離婚也行。 因為畢竟婚姻是以感情為基礎的,沒有感情的婚姻是不快樂的。
如果兩個人平常感情還可以,因為一些瑣事要離婚,做父母的,應該了解情況,然後進行勸導。勸導時,不要護短,最好是多說說自己的孩子的不足之處,這樣另一方聽了會舒服些,也有利於矛盾的解決。
❹ 兒子和兒媳婦想離婚做父母的該怎麼辦
兒子也好,女兒也罷,正常情況下,作為父母,誰都不希望孩子離婚,都盼著孩子們婚姻幸福,夫妻恩愛、少爭吵。
如果不小心撞見兒子跟兒媳婦吵架,或者聽說女兒、女婿鬧離婚,就會憂心忡忡,甚至擔心的晚上睡不著。
其實父母改變不了什麼,也勸不動兒子,但就是操心啊,提心吊膽生怕孩子們走極端。這就是當父母的心,啥時候都在操心孩子。
父母的作用微乎其微,那是建立在父母勸和的基礎之上。可往往有時候,個別家長非要幫襯其中一方說話,極力贊同自己孩子的做法,甚至添油加醋說另一方的壞話。這樣的話,爹媽的每一句話孩子都記在心底,說出的話變得也很有分量。
兒子和兒媳鬧離婚,公婆應該「勸離」還是「勸和」?怎樣辦才好?
堂哥現在32歲,兒女雙全,都上小學了。他結婚早,但懂得並不多。擇偶標准、相親後感覺如何,全聽伯母的安排,完全沒有自己的主見。
挑來挑去,伯母有了心儀的兒媳,兒子幫她娶回家,家裡的作風依舊沒變:全家大小事伯母一人說了算。
懷孕時,兒媳嘴饞想吃鹵肉,兒子卻遵從母親的命令乖乖做大鍋飯。兒媳實在忍不住,親自去買,回來後公公、婆婆、小姑子和老公都給她臉色。兒媳拿來碗筷,擺放好,全家人都比她吃得快,3斤牛肉才吃6片就見底了……
兒媳看上一件衣服,伯母嫌貴,那就不能買;兒媳買了一個嬰兒床,婆婆說不實用,氣得3天沒有幫忙帶孩子;兒媳回娘家閑坐,婆婆告訴她「沒事少去幾趟,買的東西夠孩子吃一星期了」……
兒子和兒媳鬧離婚,公婆應該「勸離」還是「勸和」?怎樣辦才好?
兒媳挺能幹,心胸也夠寬廣,在這樣的家庭環境里,吃什麼、喝什麼、穿什麼、串親戚都不自由,她卻生活了5年。5年後,女兒4歲,兒子2歲,相對來說輕松好多,自己的空閑時間也多了。
人只要一閑下來,族頌就有時間思考不愉快了。兒媳回想過去,一點一滴都讓她倍感委屈。或許她早已有反抗意識,一直處於壓抑狀態,或許是為了孩子,或許是期待著有所改變。
養兒育女的任務完成了,本該享受今後的清閑時光,可是兒媳卻出軌了。她迷戀上了上網,每天都要在電腦前聊天很長時間,老公下班准備進門,就會被她趕出去,然後反鎖上門。
老公意識到不對勁兒,偷偷看電腦,卻發現需要輸入密碼才能打開。但是紙包不住火,最後還是被發現了。
兒子和兒媳鬧離婚,公婆應該「勸離」還是「勸和」?怎樣辦才好?
這么大的事,婆婆立馬跳出來咆哮,廢話不多,簡簡單單一句話:「離婚!」要求是:房子、孩子、票子全是兒子的,你不要臉就凈身出戶。如果不,就曝光她,讓全村人都知道!
老婆看著老公,老公看著別處;兒媳等著聽當事人最後一句話,當事人卻在等候著執行「離婚」任務。或許女方覺得自己犯錯是因為男方的傷害,但男方卻依然認為「聽媽媽的准沒錯」。
兒媳是孤軍作戰,公婆、小姑子和老公4個人站在一條戰線上,寡不敵眾,離婚是必然趨勢。可悲的是,兩個孩子也被奶奶提前調教好了:「壞媽媽,你走吧,我討厭你!」
兒子和兒媳鬧離婚,公婆應該「勸離」還是「勸和」?怎樣辦才好?
這婆婆真是個狠角色,把兒子教育得像孩子般聽話,把孩子培養得像大人般成熟。兒媳心裡苦啊,該成熟的人不是老公,該單純的或神人也不是孩子。
兒子和兒媳的婚姻出現問題後,沒有一絲難受,沒有一句勸說,也沒有一點考慮。婆婆這不是「勸離」,這簡直是「做主主持離婚」,一步到位。
兒子離婚8年了,一直沒有遇到合適的。或者可以說,自己的父母一直沒有滿意的兒媳。孫子的姥姥家住在隔壁村,有時候無意從家門口經過,都不讓孩子多看姥姥家一眼。
兒子和兒媳鬧離婚,公婆應該「勸離」還是「勸和」?怎樣辦才好?
獨居8年的兒子,也長大了不少,不喜歡父母干預他的事,每次爹媽「提建議」,他都覺得沒必要。老婆嫁人後又離婚,現在也是單身。兒子不顧家長的反對,毅然約會老婆,提出「復婚」。
這對夫妻現在又結合在一起了,孩子們也有媽媽了,鄰居們都誇獎兒子覺悟高,可是公婆似乎都不是特別高興。
「兒孫自有兒孫福」,每個人都有缺點,包括自己也不是十全十美,不要用自己的標准去限制別人。
兒子和兒媳鬧離婚,公婆應該「勸離」還是「勸和」?怎樣辦才好?
公婆怎麼辦才好?
首先,能不插手盡量別插手。
公婆應該明智一點,兒子兩口子的事,不要輕易去「勸」,不要管,讓他們兆團鄭自己解決。
真要是插手,就說一些公正話、擺公平理,對事不對人,不要偏袒自己的兒子。
其次,公婆還要自我反省,改掉缺點。
有時候一些話說者無心、聽者有意,公婆不經意間說的一句話,可能就會成為兒子夫妻吵架的導火線。還有時,自身存在嚴重缺點,卻還過分的要求兒媳跟自己同頻。
大家成為一家人是緣分,為了大家庭的和諧,每個人都要學會忍讓。尤其是老人,見過大場面,何必跟晚輩計較那麼多?兒媳還年輕,多包容,她會感激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