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孝順的最高境界是孝而不順
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人之行也。人之行,莫大於孝。「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專敢毀傷」,是孝之始;屬「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是孝之終。
一個人只有對父母孝順,他的內心才會有感恩,才會對社會有好的作為。而「孝」卻不是一味的去愚孝。。
⑵ 一個人道德修養的最高境界是什麼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中國儒家提出「天人合一」,人事必須順應天意,要將天之法則轉化為人之准則,順應天理,方能國泰民安。 表現在十個方面即「仁、義、禮、智、信、忠、孝、節、勇、和」。 「仁」:仁人、愛人、仁愛。自孔子倡導「仁」學以來,「仁」成為中華民族的「共德」和「恆德」。孔子把「仁」作為個人道德修養的最高境界,把「愛人」作為道德的根本要求,把「天下歸仁」作為最高的社會道德理想。講「仁」,就是講人與人的關系,講人對人的愛,由對父母之愛、兄弟姐妹之愛,進而推及對他人之愛。「仁」,不僅是最基本的德目,而且是最普遍的德性標准,講「仁愛」,成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理念。中國人至今仍視為有德者為「仁人」,無德者為「不仁」。「仁愛」思想,作為幾千年來中華民族的主要價值取向和道德要求,滲透在中華民族的血液中,鑄就了中華民族的特殊品質。 「義」:大義、正義、公平、公正、公道。中華傳統文化把「義」作為人生的終極目標和價值取向。《禮記·中庸》:「義者宜也。尊資為大。」中華傳統文化把義與仁並用,作為傳統道德的核心內容,提出了「仁義道德」、「仁至義盡」、「殺身成仁」、「捨生取義」的思想。「義」是合宜、應當、應該之意,是作為人應該遵循的最高道義。利他,不以損害和出賣他人尤其朋友來換取一己的生存和利益。「義」,還有情誼、恩誼之宜,包括人與人之間的互相牽掛、互相關照、互相提攜。親情和友情,發展到完美的程度,就有「義」的成分。有「義」,使友誼友情友善純久。有「義」在,朋友不會出賣朋友,丈夫也不會拋棄妻子兒女。「義」,是中華民族崇高的道德表現。 「禮」:明禮、禮貌、禮讓、禮節、禮儀、禮制。「禮」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突出精神,是社會交往之道。禮與仁互為表裡,仁心愛人是禮的內在精神,恭敬辭讓是仁的外在表現。好禮、有禮、注重禮儀是中國這個「禮儀之邦」的傳統美德。中華傳統文化認為,「禮」是人與動物相區別的標志。「凡人之所以為人者,禮儀也。」(《禮記》)「禮」也是治國安邦的根本。中國倫理文化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是「禮儀文化」。「明禮」,從廣義說,就是講文明。作為倫理制度和倫理秩序,謂「禮制」;作為待人接物的形式,謂「禮節」、「禮儀」;作為個體修養,謂「禮貌」;用於處理與他人的關系,謂「禮讓」。明禮、禮貌、禮讓、禮節、禮制,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體現。 「智」:知者、明智、智慧、機智。「智」通「知」。中國古代思想家賦予「智」以豐富的道德和內涵。「智」在知道遵道。學而致知,不知不覺,智而不奸。「仁、義、禮、信」是為人處事的基本原則,而要將這一切聯系起來就需要「智」貫穿其中,否則即使有「仁、義、禮、信」加持於身,也都不可能通達無礙。新時期需要把中華民族的道德智慧同人文智慧、科學智慧聚成一體,開啟新的智慧。 「信」:誠信、信任。《說文》講:「人言為信」。「信」是立身之道、興業之道、治世之道。誠信求和。誠信是約定俗成的社會交往准則。孔子把「信」列為對學生進行教育的「四大科目」(文、行、忠、信)和「五大規范」(恭、寬、信、敏、惠)之一,強調要「言而有信」,「信則人任焉。」「以誠待人」、「以信取人」、「一諾千金」、「誠實守信」等傳統美德千百年來為人們所推崇並發揚光大。 「忠」:忠誠、忠良、忠恕。「忠」,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主張的一種優良品德。一提「忠」,人們往往想到「愚忠」,其實這是誤解。在孔子看來,不只是對「君」,對普通的人、所有的人,都有一個「忠」的問題。孔子時代,「君」並不稀奇,到處是大大小小的「君」。其實,孔子很反對愚忠,對路對心才能忠。在中華傳統文化中,「忠」講的是君王人民:「上思利民,忠也。」所謂忠,就是內心求善,外求盡職盡責。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有精忠報國、捨生取義的優良傳統,「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是歷代仁人志士的共同心願。忠於事業,忠於祖國,忠於人民,是中華民族崇高的最高最神聖的價值追求。 「孝」:孝心、孝敬、孝道。中華民族崇尚祖輩傳承理念。主要是對父母、長輩之「孝」,強調長幼有序。孔子首創私學,把「孝」放在教學首位,說「孝」是道德的根本。「孝乃德之本」,「百善孝為先」。人們往往把「孝敬父母」與「包銷祖國」起來,認為「忠孝不能兩全」,甚至貶低「孝敬父母」。這是誤區。其實「孝敬父母」與「報效祖國」二者都光榮。二者可以統一,也應該統一。忠孝可以兩全。個別人受條件限制不能統一,也是有的,但不能因此而泛化。我們要把二者盡量同意起來,既盡到「報效祖國」之「忠」,又盡到「孝敬父母」之「孝」。這是中華民族歷久彌新的傳統美德。 「節」:節氣、名節、操守、節制。崇尚理想、信念、信仰。孔子在《論語·述而》中說:「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孟子在《騰文公下》中提出了「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至理名言。講氣節、重操守、重名節、軟利慾,歷經千百年的錘煉和發展。熔鑄成為不圖名利、為政清廉、公正無私的高尚品質,克己為人、自強不息、奮發有為的偉大精神和崇高的民族氣節,成為中華民族自尊自強的精神支柱和一個人涌葆錚錚鐵骨的人格追求。 「勇」:勇敢、堅強、剛毅。中華傳統文化對「勇」賦予了豐富內涵:「持節不恐謂之勇」,「持義不掩曰勇」,「投身為義曰勇」,「知死不避曰勇」,「懸命為仁曰勇」,「棄命為仁曰勇」,「勝敵壯志曰勇」。「勇」就是要敢想、敢幹、敢闖,敢於創新,敢於開拓,敢於承擔責任,敢於說真話,敢於堅持原則,敢於實事求是。一言蔽之,「勇」就是勇敢果斷、徇義不懼、剛健不屈。中國傳統文化蘊涵的這種自強不息、英勇頑強的剛健精神,是中華民飽經磨難、歷久彌新、愈挫愈勇、愈挫愈奮的不竭動力。 「和」「和睦、和氣、中和、和平、和諧。求同存異。中華傳統文化把「和」作為最高價值,作為最高的道德境界。「禮用之,和為貴。」(《論語*學而》)提出為政應「寬以濟猛,猛以濟寬」,寬猛相濟,「和」以治國。周幽王大夫史伯針對當時周政權危機,提出了「和實生物,同則不濟」的理論。墨子提出:「兼相愛、交相利」,「離散不能相和合。」(《墨子*間詁》卷三)「和」被認為是人道追求的最高目標。傳統文化還把「中」與「和」並提:「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禮記*中庸》)「中和」作為儒家文化的重要內容,強調「和諧」、「允執其中」、「時中「等思想,在今天仍有十分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和睦夫妻、和合家族、順和鄰里、和諧社會、協和萬邦、天人合一、和氣生財、和平天下、和衷共濟,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最高境界和最高目標。 「十德」可分為兩組:原「五常」——「仁、義禮、智、信」為一組;新「五德」——「忠、孝、節、勇、和」為一組。10個字內涵外延,相對區別,難免有交叉,主要取其本意、主意。「十德」既有內向的,就自身內心修養而言的;又有外向的,從與他人關系、社會關系、改造世界而言的。每組各字之間,均有次序,相互對應,仁忠、義孝、禮節、智勇、信和,使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基本內涵概括更加完整、豐滿、全面。孟子認為,「四德」不是平行的,「仁」是之首,是「四德」之根本,「信」貫穿;新「五德」,「忠」為首,是根本,「和」貫穿。「仁」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核心思想。「和」也是貫穿「十德」整體的,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最高境界、最高目標。 「十德」具有綜合性、全面性、現實性。「十德」是全方位的,「十德」中有道德,有價值,有人格,有文化,有制度,有法治,有經濟,有政治,有實踐,有家庭,有國家。 「十德」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基本內涵,是要義,是精華,是人生的基本准則,是社會倫理規范。「十德」充分表明了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博大精深,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傳統思想的深厚底蘊,充分反映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源遠流長。 「十德」是個很高、很全、很美、很理想的目標,是崇高的境界。每個人,甚至每一代人,不可能徹底做到,不可能完全達到,但我們要堅定不移地嚮往之、為之奮斗之,不懈努力,不斷地接近,直到永遠! 「十德」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至德要道。中華民族堅持「十德」、弘揚「十德」、追求「十德」、實踐「十德」,那麼,我們的社會一定是非常和諧的,我們的國家一定是非常發達的,我們的民族一定是非常強盛的,我們的人民一定是非常幸福的!
⑶ 孝敬的最高境界是尊親對嗎
對的。
古人把孝敬父母歸納為尊親、弗辱、能養三個層次:
關於孝悌之道,比較集中的記載見於《禮記》,其中將「孝」分為三個層次,即「大孝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對父母盡孝「生則養」,「養觀其順」;「沒則喪」,「喪觀其哀」;「喪畢則祭」,「祭觀其敬與時」等等;[39] 《孟子》在很多場合論述了如何行「孝」,歸納起來,大體是養親、尊親、養志、守身、慕親、禮親、悅親和懷義事親,等等。
子夏問什麼是孝,孔子說:「孝順的最高境界是讓父母滿意,只在父母有事的時候去幫忙,只在有好吃的東西時讓父母先嘗是不夠的。」
從事實的角度分析:孔子認為不孝中無後為最大。就是他認為沒有後代(指男性後代)是最大的不孝,因為孝順的最高境界是讓父母滿意,而父母一般最重要的不是本身的健康、幸福,而是對後代延續的擔憂。
但是,這是事實而不是行為,沒有後代不是一種行為的結果,因為,有的人不育卻非常孝順父母,那麼,這樣的人到底是孝順還是不孝順?有的人虐待父母,卻很多後代,那麼,這樣的人到底是孝順還是不孝順?如果按照這樣的標准,後者難道比前者孝順?
顯然,不能用事實來作為評判孝順與否的標准。而應當以行為來評判是否孝順的標准,特別是現在的社會,關鍵的不是事實是否符合父母的標准,關鍵在於愛父母的行為,父母的錯誤要體諒,但是不能一味盲從,我認為才是孝順。
我個人認為,孝順的最高境界就是充分體諒父母的苦心,原諒父母的錯誤,但是,自己不要被父母的錯誤所引導作出錯誤的事情,當孩子因為父母的錯誤而錯誤的時候,反而是不孝。
附:相關的孔子孝思想
1,入則孝,出則弟
【原文】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凡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譯文】
孔子說:「一個人在家要孝順父母,出門在外,要尊重師長。要少承諾,務必講誠信,有愛心,要親近品德高尚的人,工作生活之餘要多學習。」
【評析】
儒家思想,或者嚴格來說,這本《論語》,許多都是講究人的素質培養,也就是一個人的自我修煉和培養,通俗點說,就是怎樣自己對自己進行思想教育,怎樣處世為人。一個人敬重師長、文明禮貌、講誠信、有愛心、追求道德完善、又善於學習。如果全中國的公民都成為這樣的人,該有多好啊!所以我覺得,這樣的思想教育完全可以從小學一年級起就教給我們的孩子。
隨著獨生子女的時代到來,再加上強調自我的西方思潮湧進中國之後,中國的獨生子女們越來越不尊重父母了。父母在他們眼裡連和他們平等的權利也沒有。比如電視劇《北京人在紐約》中的女兒寧寧,她一出現就干擾她父親和阿春的愛情,咒罵她的母親和美國人結婚,攪得父母離婚後無法再與其他相愛的人結婚,但是她卻不允許她的父親禁止她先與男同學發生性關系,再和這位男同學的父親定婚。我想這與她從小缺乏正確的倫理道德觀念的教育有著極大的關系。
2,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
【原文】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譯文】
孔子說:「父親活著,觀察兒子的志向,父親去世後,觀察兒子的行為,如果這個兒子在父親去世後三年還不改變他在父親活著時候的志向,說明他是真的孝順。
【評析】
孔子主張孝順和仁義,但更強調言行一致。這一段主要介紹一種考察一個人是真孝順還是假孝順的辦法,也就是通過一個人在有父親監管的情況下,和沒有父親監管的情況下是否一致,來確認一個人是否真正孝順。
只是我覺得以是否改變父親活著時候的志向來確認一個人是否孝順的觀點值得推敲。這是將父親的意志凌駕與兒子的意志之上的不公正、不平等的觀點,是應該否定的。是否需要改變父親活著時候的志向或父親生前指定的道路,應該根據這個志向本身是否正確,以及是否依然符合變化了的環境,而不能只因為是父親決定的就不能改變。
父母往往將自己的夢想強加在孩子的身上,一些父母自己想當鋼琴家,這個理想由於種種原因沒有實現,就將這樣的夢想強加在孩子身上,不管孩子是否喜歡鋼琴,也不管孩子是否有這方面的天份和條件,殘酷地強制孩子練琴。孩子一旦反抗,就說孩子不孝順,這是極端錯誤的,也是非常不人道的,更是對真正的仁愛和孝順的背叛。孝順的基礎我覺得應該是仁愛,是指孩子對父母的仁愛,而仁愛的基礎應該是彼此平等和尊重,更應該是相互的。
3,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原文】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譯文】
孟懿子問什麼是孝,孔子說:「不要違背。」隨後樊遲給孔子駕車,孔子告訴他說:「孟孫問我什麼是孝,我告訴他『不要違背』。」 樊遲問:「『不要違背』是什麼意思呢?」孔子說:「父母活著時,要以禮相待,父母去世後,要按照規矩為他們安葬和進行紀念活動。」
【評析】
「不要違背」的意思,除了「不要違背禮」之外,可能還有「不要違背父母的意見」的意思,如果再引伸到對統治者的態度時,就成了「不得抗上,必須唯上」的意思,或許也就是後來「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的鼻祖?因此在今天必須對這個觀點堅決摒棄和批判。
孝順,本來應該是一個人的自覺行動,但是在現實生活中,「不要違背」這樣的孝順往往成為父母強迫子女服從自己的一個理論根據。許多情況下,孩子並沒有這樣孝順的主動,但是父母卻去強迫子女如此孝順,又比如,許多情況下,公民並不願意「唯上」,但是一旦你不「唯上」就可能遭到上司的打壓。
在另外一種情況下,這樣的孝順也會成為一些人為自己做壞事的托辭。比如著名詩人陸游,為了博取「孝子」的虛名,居然以「母命難違」為借口,將很好的妻子休掉了,實在是對他妻子的嚴重傷害。如果在提倡以德治國的今天,我們的一些官也以「父命難違」或「母命難違」為借口去謀私,那將是多麼荒唐啊。所以孔子的這一孝順觀,必須堅決廢棄。
所以個人覺得,父母的意見應該尊重,但不能成為一種命令;上級的命令要執行,但是不能違反法律。孝順,不能成為超越一切的東西,否則,就容易演變為一種罪惡。
4,父母唯其疾之憂
【原文】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譯文】
孟武伯向孔子請教孝道。孔子說:「孝順父母,最重要的一點是不要讓父母生病。」
【評析】
對於這句話的解釋,有人說是「父母最擔心子女會生病。」因此民間也有「保重自己的身體就是孝順父母」的說法。這樣說也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個人還是覺得,這里明明是講的孝順父母的問題,怎麼會變成父母擔心子女的身體呢?從字面來看,「唯其」的「其」應該是復指前面的「父母」而不是指「父母的子女」。
我想,孔子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在兩千多年前醫學還不發達的年代,生病是子女們最難控制的事情,所以只有在不生病的時候精心照料父母,才能避免父母生病。正如今天我們所說的那樣:「沒什麼,不要沒錢;有什麼,不要有病。」因此關心父母的身體健康,確實是子女應該引起重視的一個問題。
當然,如果我們把這句話理解成:既要保重自己,又要關心父母的健康,也許更加全面?
5,今之孝者,是謂能養
【原文】
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譯文】
子游問什麼是孝順,孔子說:「今天許多人認為孝順就是能贍養父母,但是如果不尊敬父母,那麼贍養父母與飼養狗馬有什麼不同呢?」
【評析】
從這句話中,我們可以看到,在孔子的時代,人們對孝順的理解是各不相同的,而且各種觀點可以同時並存。因此在今天,我們對孝順的理解,也應該可以各自不同,而不需要強求一律。
孔子在這里提出了一個關鍵的問題,即對父母的尊敬的問題,可見孔子對孝順的要求是非常高的。只要我們留神一下今天的現實社會就會發現,就連像飼養狗馬那樣贍養父母,都還有許多人沒有做到。這一方面固然有經濟方面的因素,但更重要的還是缺乏這方面的教育。比如在廣東這個全國最富裕的地區,就存在這樣的情況:子女自己住新房子,將年老的父母另外住在破舊的老屋裡,甚至專門出錢請個保姆照顧父母,也不願意讓父母與自己一起住。這也算是孝順嗎?這個問題確實值得我們深思。
寫到這里耳邊忽然響起了「常回家看看」這首歌,我想這首歌之所以受歡迎,除了旋律優美之外,更重要的是這首歌充滿了對父母的關愛之情吧。上了年紀的父母不僅僅需要物質上的保證,更需要心靈上的關懷。因此孔子的這一孝順思想,在今天依然是值得肯定的。
6,有事,弟子服其勞
【原文】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譯文】
子夏問什麼是孝,孔子說:「孝順的最高境界是讓父母滿意,只在父母有事的時候去幫忙,只在有好吃的東西時讓父母先嘗是不夠的。」
【評析】
孔子在前面論孝順的時候提出了一個尊敬父母的標准,到了這里,標准進一步提高了。這里不是從子女的角度去要求,而是從父母的角度去要求了,也就是說,不管你子女怎樣做,你必須讓父母感到滿意才行。個人認為這樣的要求有點過分了,事實上也是很難做到的。尤其是這樣的要求,會嚴重損害正常的人與人之間的平等關系,是必須警惕的。
父母滿意不滿意,是一個非常主觀的東西,子女很難控制,尤其是父母並不都是聖人,會有偶爾犯錯誤的父母,更有本質上就壞的父母,如果遇到這樣的父母,也讓子女去讓父母滿意,只能使子女也一齊變壞。
一切讓父母滿意的孝順思想如果引伸到治理國家上面去,更將引起社會性災難。現在我們的許多官員,根本無視老百姓的意願和利益,一心只想讓上級上司滿意,我想,這正是造成許多老百姓不滿意和一些社會不和諧的主要原因之一吧。
7,事父母幾諫
【原文】
子曰:「事父母幾諫,諫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
【譯文】
孔子說:「發現父母有不對的時候要委婉地勸說他們改正,如果父母不聽,仍然要對他們恭恭敬敬,不能違抗,還要繼續任勞任怨。」
【評析】
我覺得孔子的這個觀點是非常錯誤的,應該堅決廢棄。俗話說,「上樑不正下樑歪,下樑不正倒下來」,身為父母,理當成為子女的榜樣,怎麼對子女的勸阻不聽,還要求子女繼續尊敬如此不堪的父母?實在是荒唐之極。如果再以此要求老百姓對待政府官員,那後果將更加危險。所以對於父母的錯誤要勸阻,如果父母不改正,那麼這樣的父母便不再應該繼續尊重。同樣的道理,如果老百姓對政府官員的錯誤提出了批評,而政府官員不聽,不但不應該繼續尊重那樣的官員,還應該立刻罷免那樣的官員。
父母要想獲得子女的尊重,首先自己應該自重。官員要想獲得老百姓的尊重,更應該嚴以律己。
⑷ 哪個古典文學里包含這種思想啊。就是孝分三種境界。第一孝是愛護自己。第二孝團結兄長。接後面
兄弟!看來也是孝順的人!會回想這句話..
古典文學中孝悌之道,回多記載《禮記》,其中答將「孝」分為三個層次,即「大孝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對父母盡孝「生則養」,「養觀其順」;「沒則喪」,「喪觀其哀」;「喪畢則祭」,「祭觀其敬與時」大概就是這些觀點!
《孟子》在很多場合論述了如何行「孝」,歸納起來,大體是養親、尊親、養志、守身、慕親、禮親、悅親和懷義事親
《孔子》孝思想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凡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
望採納! 記得要孝順父母! 祝您父母健康幸福!
⑸ 尊親是孝敬父母的最高境界 這句話對嗎
尊親就是不定期的孝順父母,而孝敬就是孝順並對父母尊敬的表現,雖然是差不多,但後者可能做得更到位。
⑹ 孝順父母有三層境界,你在哪一層
三層境界就不說了來,學佛的我在哪源一層,恐怕三層都算不上,下略介。做什麼事對父母有真正的好處呢,即便有能耐讓他們高興幸福幾十年一百年,還得變成一小堆黃土,百年的享受也終是過往,之後面對的是什麼呢?
釋迦牟尼佛在還未徹底覺悟以前是凡夫,是父母的兒子,菩提樹下覺悟成佛,度了幾百上千人後,終不忘親自為父說法,還親自到天界為母說法,救父母出離輪回,了了生死獲得解脫。這行為才是真正幫助我們的大恩人父母親。
我們開始了解學佛這件事,盡力開始為做那件最有意義的事!不是為了自己,為了愛雙親。
⑺ 佛弟子怎麼與父母相處,孝順父母的四層境界
孝順,孝養父母,居家都和睦相處,,尊敬孝養雙方的父母親人!
孝順父母是做人的本分,不講什麼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