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孝順孝敬 > 大足石刻孝順圖

大足石刻孝順圖

發布時間:2023-09-05 13:45:44

❶ 大足石刻中其中有一個人挑著兩個人的石刻是什麼部分的

寶頂山·大方佛報恩經變相·阿難

光頭大腦、憨厚忠實的阿難聽了六師外道之言,半信半疑,神情尷尬地返回山中問老師:佛家可有孝乎?釋迦道:此話非爾等之言,該從何而來?阿難道:為六師外道之言。於是,釋迦牟尼召集三千大千世界諸佛菩薩,大放五色光明,為說《大方便佛報恩經》,以正視聽。工匠師們在釋迦佛像的左右兩邊分別刻出了釋迦孝養父母的十二個本生和本行故事。


❷ 大足石刻的文化價值

一、石窟藝術

重慶市的大足石刻以其規模宏大、雕刻精美、題材多樣、內涵豐富和保存完整而著稱於世。它集中國佛教、道教、儒家「三教」造像藝術的精華,以鮮明的民族化和生活化特色,成為中國石窟藝術中一顆璀璨的明珠。

它以大量的實物形象和文字史料,從不同側面展示了九世紀末至十三世紀中葉中國石刻藝術的風格和民間宗教信仰的發展變化,對中國石刻藝術的創新與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具有前代石窟不可替代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許多歐洲人、尤其是法國人,對大足石刻寵愛倍加。


大足石刻是大足區境內主要表現為摩崖造像的石窟藝術的總稱。大足是石刻之鄉,全縣有40多處石刻,造像達5萬多個。

其中最著名、規模最大的有兩處,一處叫寶頂山,一處叫北山。這兩處都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我國晚唐以後石窟藝術的代表作。大足縣是重慶市所轄郊縣,星羅棋布,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的摩崖造像多達75處,雕像5萬余身,銘文10萬余字。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6處。

大足石刻開鑿於唐永徽元年(公元650年),盛於宋代。現存摩崖石刻造像5萬余尊,銘文10萬余寧,遍布100多處。其中比較重要的有北山(包括北塔)、寶頂山、南山、石門、石篆山石刻,是大足石刻中規模最大藝術價值最高的石刻造像代表。

石刻以佛教造像為主,兼有儒、道造像。具有石窟造像的特徵,屬於石窟藝術的范疇。早期的「廟宇殿堂」式結構,完全是摩崖造像,如大佛灣造像全都裸露在外,與山崖連成一片,給人一種非常直觀的感覺。突破了一些宗教的約束,使造像更具人性化。

雕刻形式有圓雕、高浮雕、淺浮雕、凸浮雕、陰雕五種,但主要以高浮雕為主,輔以其他形式。不僅有不計其數的各階層人物形象,以及眾多的社會生活場面,而且還配有大量的文字記載,是一幅生動的歷史畫卷。


二、藝術價值

中國石窟藝術在其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各個時期的石窟藝術都積淀了自己獨具特色的模式及內涵。以雲岡石窟為代表的早期石窟藝術魏晉時期,公元四至五世紀受印度犍陀羅和笈多式藝術的影響較為明顯,造像多呈現出"胡貌梵相"的特點。

以龍門石窟為代表的中期石窟藝術隋唐時期,公元六至九世紀表現出印度文化與中國文化相融合的特點。

作為晚期石窟藝術(晚唐至南宋時期,公元九世紀末至十三世紀中葉)代表作的大足石刻在吸收、融化前期石窟藝術精華的基礎上,於題材選擇、藝術形式、造型技巧、審美情趣諸方面都較之前代有所突破,以鮮明的民族化、生活化特色,成為具有中國風格的石窟藝術的典範;

與敦煌、雲岡、龍門等石窟一起構成了一部完整的中國石窟藝術史。大足石刻「三教」造像俱全,有別於前期石窟。以南山摩崖造像為代表的公元十一至十三世紀中葉的道教造像,是中國這一時期雕刻最精美、神系最完備的道教造像群。

石篆山摩崖造像中以中國儒家創始人孔子為主尊的「儒家」造像,在石窟藝術中可謂鳳毛麟角。以石篆山摩崖造像為代表的佛教、道教、儒教「三教」合一造像,以及以石門山摩崖造像為代表的佛教、道教合一造像在中國石窟藝術中亦極為罕見。就保存狀況而言,大足石刻是中國石窟藝術群中保存最完好之一。

「五山」摩崖造像保存完好。全部龕窟與造像,除歷史上對少數雕像肢體殘損部分有過補塑外,未遭受大的人為和自然災害的破壞。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日常維修保護中,嚴格遵守「不改變原狀」的原則,以確鑿文獻、碑刻題記為依據,採用傳統技術與現代科學技術相結合的手段進行。

其設計、材料、工藝、布局等方面均保持了歷史的真實性。在對「五山」造像主體進行保護的同時,注重其周圍環境的保護,基本上沒有改變其環境關系。因此,從總體上看,「五山」摩崖造像基本上保持了歷史的規模、原狀和風貌。

大足石刻的千手觀音是國內唯一真正的千手觀音,約1006個。北山造像依岩而建,龕窟密如蜂房,被譽為公元九世紀末至十三世紀中葉間的「石窟藝術陳列館」。寶頂山大佛灣造像長達500米,氣勢磅礴,雄偉壯觀。

變相與變文並舉,圖文並茂;布局構圖謹嚴,教義體系完備,是世界上罕見的有總體構思、歷經七十餘年建造的一座大型石窟密宗道場。造像既追求形式美,又注重內容的准確表達。其所顯示的故事內容和宗教、生活哲理對世人能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誘之以福樂,威之以禍苦。

涵蓋社會思想博大,令人省度人生,百看不厭。南山、石篆山、石門山摩崖造像精雕細琢,是中國石窟藝術群中不可多得的釋、道、儒「三教」造像的珍品。

分布

大足石刻群共包括石刻造像70多處,總計10萬余尊,其中以寶頂山、北山、南山、石篆山、石門山五處最為著名和集中。另外縣級16處重點保護的石刻,普聖廟、玉皇廟、峰山寺、麻楊村、光明殿、眠牛寺、斗碗寨、陳家岩、玄頂村、楊施廟等10處安排人員夜間守護。

1、寶頂山摩崖造像

寶頂山石刻位於大足城區東北15公里。造像開鑿於南宋淳熙六年(1179年),歷時70餘年。創始人為宋蜀中名僧趙智鳳。

寶頂山是佛教聖地之一,有「上朝峨嵋,下朝寶頂」之說。寶頂山石刻造像以大佛灣為中心共13處景觀。其中以大佛灣石刻造像規模最大,藝術價值最高,保存最完好。

2、北山摩崖造像

北山石刻位於大足城區以北1.5公里的北山。造像最初開鑿於晚唐景福元年(892年),歷經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五代至南宋1146年完成,歷時250多年。

北山摩崖分南北兩個區域,南區多是晚唐、五代作品,北區則多為兩宋時期作品。現存雕刻四千六百多尊,其中造像264龕窟,陰刻圖1幅,經幢8座,是中國晚期石窟藝術中的優秀代表。

3、南山摩岩造像

位於重慶市大足區城區南面約2公里的南山之巔的玉皇觀內,古稱廣華山,是世界文化遺產大足石刻的重要組成部分。

南山石刻主要開鑿於南宋紹興年間(1131~1162年),明清有增補,屬道教石刻,展現了宋代完美的道教神系,是中國南宋時期雕刻最精美、神系最完備的道教造像群,是道教演變史的重要資料。

南山石刻共編有15號,有造像5龕窟(分別為真武大帝像、後土三聖母像、三清像、佛道合龕、龍洞)、宋碑5通(分別為大足縣令何光震餞行碑、知劍州張宗彥詩碑、知昌州何格非詩碑、鄧早跋碑、呂元錫詩碑)、題記7則、清碑15通、民國楹聯1則、碑刻題記共28通(則)。

4、石門山摩崖造像

位於重慶市大足區石馬鎮石門村(原新勝村,位於城區東20公里),主要開鑿於北宋紹聖至南宋紹興二十一年之間(1094~1151年),是世界文化遺產大足石刻的重要組成部分,為釋、道合一造像區,尤以道教造像最具特色。

石門山因有大石夾峙如門故名,造像崖面全長71.8米,高3.4-5米,共有300餘造像,通編為16號,其中有造像12龕,宋碑2通,民國年間碑刻1通。

5、石篆山摩岩造像

位於重慶市大足區三驅鎮佛會村(原屬石桌鄉,位於城區西南約20公里),是世界文化遺產大足石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典型的釋、道、儒「三教」合一造像區,十分罕見,對研究中國傳統文化和宗教發展具有重要的價值。

石篆山因岡巒回環如篆故名,山有佛惠寺(佛會寺),廟西一里許為佛灣(子母殿),有造像10龕,200餘尊,均為北宋元豐五年至紹聖三年間(公元1082~1096年)銅鼓石篆庄莊主嚴遜主持開鑿。因系嚴遜一手主持開鑿,內容無一相同。

佛惠寺現已殘破,存宋碑1通,明清碑5通,少許圓雕石像。造像崖面長約130米,高約3-8米,通編為10號。

6、大足多寶塔

位於重慶市大足區北山北塔坡,俗稱北塔或白塔,興建於南宋紹興十七年至二十五年(1147年~1155年),為樓閣與密檐相結合的磚塔,外13級,高33米,8面,腰鼓形,底邊寬4米,8角,每角立1石柱,蟠龍纏繞,頂托蓮台。塔門向南,內有8層,可由中心梯道盤旋而上。

內外共有127龕造像,鐫記70餘則。塔底層外壁有北、東、西3龕造像,塔門西側有「大宋丁卯趙瓦造」題記,北龕刻釋迦佛坐像,東龕刻有文殊騎獅,西龕刻有普賢乘象。每層均有石刻、浮雕,頂層已有損壞。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大足石刻

閱讀全文

與大足石刻孝順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本溪市現有多少老年人 瀏覽:899
五七工退休工資 瀏覽:560
到退休年齡不辦退休6 瀏覽:555
兒子買車父母包紅包該給多少 瀏覽:942
2019年起農民也有退休金了 瀏覽:456
重組家庭養老金怎麼辦 瀏覽:633
孝敬老人英語名言 瀏覽:156
淮安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查詢 瀏覽:500
歷史的皇帝長壽有多少歲 瀏覽:90
孝順的微信昵稱 瀏覽:460
重陽節吉祥喜慶的事 瀏覽:102
阜陽老年人洗澡補貼多少錢 瀏覽:556
老年痴呆有什麼治療的方法沒有 瀏覽:853
怎麼查體檢限制 瀏覽:983
老年痴呆的注射劑 瀏覽:616
副高職稱人員延遲退休年齡 瀏覽:751
17年海南養老金調整方案 瀏覽:982
公婆老了沒人孝順自找的 瀏覽:389
老年痴呆吃手 瀏覽:648
舊年重陽節開什麼碼2018 瀏覽:8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