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朱德有哪些故事
1、以身作則
1886年12月l日,四川省儀隴縣李家灣,一個男孩子出生了。他就是後來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司令,新中國第一個元帥朱德。
朱德從小熱愛勞動,4歲就幫媽媽幹活,5歲時,他就學著割草、拾柴,幫家裡幹些雜活。朱家附近沒有井,要到山坡下去挑水。一天晚上,忙了一天的媽媽再也沒有力氣去挑水。
可是到了第二天早上,媽媽卻發現缸里的水滿滿的。媽媽感到很奇怪,於是連著幾天都不打水,可是水缸每天都是滿滿的。
為了揭開這個秘密,媽媽起了個大早,這才發現是自己的兒子在悄悄地挑水。媽媽又驚又喜,緊緊地把朱德摟在懷里許久說不出一句話。
2. 朱德之《回憶我的母親》原文是什麼
回憶我的母親
作者:朱德
原文:
得到母親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我愛我母親,特別是她勤勞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遠回憶的。
我家是佃農。祖籍廣東韶關,客籍人,在「湖廣填四川」時遷移四川儀隴縣馬鞍場。世代為地主耕種,家境是貧苦的,和我們來往的朋友也都是老老實實的貧苦農民。
母親一共生了十三個兒女。因為家境貧窮,無法全部養活,只留下了八個,以後再生下的被迫溺死了。這在母親心裡是多麼慘痛悲哀和無可奈何的事情啊!母親把八個孩子一手養大成人。可是她的時間大半被家務和耕種佔去了,沒法多照顧孩子,只好讓孩子們在地里爬著。
母親是個好勞動。從我能記憶時起,總是天不亮就起床。全家二十多口人,婦女們輪班煮飯,輪到就煮一年。母親把飯煮了,還要種田,種菜,喂豬,養蠶,紡棉花。因為她身體高大結實,還能挑水挑糞。
母親這樣地整日勞碌著。我到四五歲時就很自然地在旁邊幫她的忙,到八九歲時就不但能挑能背,還會種地了。記得那時我從私塾回家,常見母親在灶上汗流滿面地燒飯,我就悄悄把書一放,挑水或放牛去了。有的季節里,我上午讀書,下午種地;一到農忙,便整日在地里跟著母親勞動。這個時期母親教給我許多生產知識。
佃戶家庭的生活自然是艱苦的,可是由於母親的聰明能幹,也勉強過得下去。我們用桐子榨油來點燈,吃的是豌豆飯、菜飯、紅薯飯、雜糧飯,把菜籽榨出的油放在飯里做調料。這類地主富人家看也不看的飯食,母親卻能做得使一家人吃起來有滋味。
趕上豐年,才能縫上一些新衣服,衣服也是自己生產出來的。母親親手紡出線,請人織成布,染了顏色,我們叫它「家織布」,有銅錢那樣厚。一套衣服老大穿過了,老二老三接著穿還穿不爛。
勤勞的家庭是有規律有組織的。我的祖父是一個中國標本式的農民,到八九十歲還非耕田不可,不耕田就會害病,直到臨死前不久還在地里勞動。祖母是家庭的組織者,一切生產事務由她管理分派,每年除夕就分派好一年的工作。
每天天還沒亮,母親就第一個起身,接著聽見祖父起來的聲音,接著大家都離開床鋪,喂豬的喂豬,砍柴的砍柴,挑水的挑水。母親在家庭里極能任勞任怨。她性格和藹,沒有打罵過我們,也沒有同任何人吵過架。因此,雖然在這樣的大家庭里,長幼、伯叔、妯娌相處都很和睦。
母親同情貧苦的人——這是樸素的階級意識,雖然自己不富裕,還周濟和照顧比自己更窮的親戚。她自己是很節省的。父親有時吸點旱煙,喝點酒;母親管束著我們,不允許我們染上一點。母親那種勤勞儉朴的習慣,母親那種寬厚仁慈的態度,至今還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
但是災難不因為中國農民的和平就不降臨到他們身上。庚子年(一九零零)前後,四川連年旱災,很多的農民飢餓、破產,不得不成群結隊地去「吃大戶」。我親眼見到,六七百穿得破破爛爛的農民和他們的妻子兒女被所謂官兵一陣兇殺毒打,血濺四五十里,哭聲動天。
在這樣的年月里,我家也遭受更多的困難,僅僅吃些小菜葉、高粱,通年沒吃過白米。特別是乙未(一八九五)那一年,地主欺壓佃戶,要在租種的地上加租子,因為辦不到,就趁大年除夕,威脅著我家要退佃,逼著我們搬家。在悲慘的情況下,我們一家人哭泣著連夜分散。
從此我家被迫分兩處住下。人手少了,又遇天災,莊稼沒收成,這是我家最悲慘的一次遭遇。母親沒有灰心,她對窮苦農民的同情和對為富不仁者的反感卻更強烈了。母親沉痛的三言兩語的訴說以及我親眼見到的許多不平事實,啟發了我幼年時期反抗壓迫追求光明的思想,使我決心尋找新的生活。
我不久就離開母親,因為我讀書了。我是一個佃農家庭的子弟,本來是沒有錢讀書的。那時鄉間豪紳地主的欺壓,衙門差役的橫蠻,逼得母親和父親決心節衣縮食培養出一個讀書人來「支撐門戶」。
我念過私塾,光緒三十一年(一九零五)考了科舉,以後又到更遠的順慶和成都去讀書。這個時候的學費都是東挪西借來的,總共用了二百多塊錢,直到我後來當護國軍旅長時才還清。
光緒三十四年(一九零八)我從成都回來,在儀隴縣辦高等小學,一年回家兩三次去看母親。那時新舊思想沖突得很厲害。我們抱了科學民主的思想,想在家鄉做點事情,守舊的豪紳們便出來反對我們。
我決心瞞著母親離開家鄉,遠走雲南,參加新軍和同盟會。我到雲南後,從家信中知道,我母親對我這一舉動不但不反對,還給我許多慰勉。
從宣統元年(一九零九)到現在,我再沒有回過一次家,只在民國八年(一九一九)我曾經把父親和母親接出來。但是他倆勞動慣了,離開土地就不舒服,所以還是回了家。父親就在回家途中死了。母親回家繼續勞動,一直到最後。
中國革命繼續向前發展,我的思想也繼續向前發展。當我發現了中國革命的正確道路時,我便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大革命失敗了,我和家庭完全隔絕了。母親就靠那三十畝地獨立支持一家人的生活。抗戰以後,我才能和家裡通信。母親知道我所做的事業,她期望著中國民族解放的成功。
她知道我們黨的困難,依然在家裡過著勤苦的農婦生活。七年中間,我曾寄回幾百元錢和幾張自己的照片給母親。母親年老了,但她永遠想念著我,如同我永遠想念著她一樣。
去年收到侄兒的來信說:「祖母今年已有八十五歲,精神不如昨年之健康,飲食起居亦不如前,甚望見你一面,聊敘別後情景。」但我獻身於民族抗戰事業,竟未能報答母親的希望。
母親最大的特點是一生不曾脫離過勞動。母親生我前一分鍾還在灶上煮飯。雖到老年,仍然熱愛生產。去年另一封外甥的家信中說:「外祖母大人因年老關系,今年不比往年健康,但仍不輟勞作,尤喜紡棉。」
我應該感謝母親,她教給我與困難作斗爭的經驗。我在家庭中已經飽嘗艱苦,這使我在三十多年的軍事生活和革命生活中再沒感到過困難,沒被困難嚇倒。母親又給我一個強健的身體,一個勤勞的習慣,使我從來沒感到過勞累。
我應該感謝母親,她教給我生產的知識和革命的意志,鼓勵我以後走上革命的道路。在這條路上,我一天比一天更加認識:只有這種知識,這種意志,才是世界上最可寶貴的財產。
母親現在離我而去了,我將永不能再見她一面了,這個哀痛是無法補救的。母親是一個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國千百萬勞動人民中的一員,但是,正是這千百萬人創造了和創造著中國的歷史。
我用什麼方法來報答母親的深恩呢?我將繼續盡忠於我們的民族和人民,盡忠於我們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國共產黨,使和母親同樣生活著的人能夠過快樂的生活。這是我能做到的,一定能做到的。
願母親在地下安息!
其創作背景:
《回憶我的母親》本是朱德同志為紀念母親逝世而創作的。
1944年4月10日,延安各界隆重舉行追悼八路軍總司令朱德的母親鍾太夫人大會,這是中國共產黨歷史上僅有的一次為黨的領導人的母親舉行的公祭儀式。
下午2時,延安各界代表1000多人集結在楊家嶺大禮堂,中共中央、陝甘寧邊區政府的領導人毛澤東、周恩來、林伯渠等,延安農民勞動英雄田二鴻、工人勞動英雄郝作明和士紳商民代表均參加了此次追悼大會。
悼堂布置得庄嚴肅穆,靈前香煙繚繞,靈幕上高懸著「精神不朽」的大紅旗。悼堂四周掛滿了延安各界的輓聯。中共中央的輓聯是「八路功勛大孝為國,一生勞動吾黨之光」。毛澤東的輓聯是「為母當學民族英雄賢母,斯人無愧勞動階級完人」。
中共中央黨校的輓聯為「唯有勞動人民的母性,能育勞動人民的領袖」。劉少奇、周恩來等同志的輓聯為「教子成民族英雄,舉世共欽賢母範;畢生為勞動婦女,故鄉永保好家風」。
追悼會在低沉的哀樂聲中開始,全體起立默哀。主祭人朱德、康克清就位,敬香獻爵。然後由謝覺哉代讀朱德祭文。這篇祭文曾以《母親的回憶》為題,刊登在《解放日報》上。
課文分段:
第一部分(第1段):痛悼母親逝世,引出回憶。
第二部分(第2-15段):記敘母親一生中的主要事跡,歌頌母親的美德,感謝母親的養育之恩。
第三部分(第16-17段):抒發對母親的悼念之情,表達了要用盡忠於民族、人民和黨的方法來報答母親深恩的。
第1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開篇點題,運用倒敘的手法,懷著對母親深沉的愛,開始回憶母親勤勞的一生。「我愛我母親」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調;「勤勞」是敘事線索,總領全文;「永遠回憶」既呼應題目,又自然地引出下文。
願母親在地下安息!該句賞析:
這句話飽含哲理,發人深省。點明了社會的財富,人類的歷史,就是母親這樣平凡而偉大的勞動人民創造的,他們所具有的品質,所積累的知識才是最寶貴的財產。從而勉勵我們要向勞動人民學習,學習他們豐富的生產知識,學習他們頑強的戰斗意志。
課文主題:
文章回憶了母親勤勞的一生,贊頌了她勤勞儉朴、聰明能幹、寬厚仁慈、堅忍頑強的優秀品質,敘述了母親對自己的教育和影響,抒發了對母親的深深懷念和無比崇敬的感情,表達了自己要用盡忠於民族與人民、盡忠於黨來報答母親深恩的決心。
說「母親是一個平凡的人」,是因為母親是千千萬萬勞動者中普通的一員。而正是像母親這樣具有崇高美德的千百萬普通勞動者創造了(已經過去)和創造著(今天和未來)人類歷史的物質財富和精神文明。母親是偉大的,勞動人民是偉大的。
作者把對母親的熱愛之情,升華到熱愛我們的民族和人民,對黨對人民無限忠誠的高度;作者把對母親的歌頌之情升華到與歌頌勞動人民的感情完全融合在一起的崇高境界,從而進一步深化了文章的主題。這是一個轉折關系的復句,以此對上述這方面的意義進行強調。
朱德母親簡介:
鍾太夫人1860年出生於四川儀隴縣周家河鍾家灣,他們家原本不是當地人,之前以四處賣藝為生,直到鍾夫人的父親這一輩,才在鍾家灣定居下來。
1877年,經人介紹,17歲的鍾氏與馬鞍鎮大灣村的朱世林成親,結為夫妻。朱世林,就是朱德的父親,那年還只有16歲。
在朱德的記憶里,母親整天忙碌於家務和田裡的莊稼,還要養蠶、紡棉花、種菜、喂豬,一刻也閑不住。
鍾氏性格和藹,為人寬厚,從不與人發生沖突,更難能可貴的是,在本身不富裕的條件下,她還多次接濟貧苦的親戚,施捨沿途討飯的乞丐。這一點,也深深地影響了朱德。
在母親的言傳身教下,朱德從小就學會了很多生活技能,以至於後來成為紅軍總司令後,朱老總去幫農民種地,農民還驚訝他是個莊稼「老把式」。
鍾氏深知,作為莊稼人,不讀書就永遠不能出人頭地,於是就力主送朱德上學,而朱德也非常爭氣,一路考上了雲南陸軍講武堂,開始了革命生涯。
朱德當上滇軍旅長後,特地把一家老小二十多口人都接到瀘州,以盡孝心。不過,父母吃苦慣了,現在享起福來卻有點不適應了,一年後,他們就跟朱德提出了回老家的要求。
朱德也知道父母的心思,就沒有再勸,給了他們一些財物,派人送他們回去。臨行前,母親拉著朱德的手說:「咱們朱家的苦日子總算是熬出頭了,你可真爭氣,現在你做了旅長,做事可要斟酌些,不用牽掛你爹和我,我們好得很。」
那一年,是1920年,朱德肯定想不到,這次竟是跟父親的永別,也是跟母親的最後一面。從1937年到1944年這7年間,朱老總只往家裡寄了幾百塊錢和一些照片,除此之外,再無其他物品。
盡管錢不多,而且除了照片再沒其他東西,但鍾夫人仍然非常高興,對家裡人說:「代珍能活著,我就很高興了,現在又在帶兵打日寇,我更高興,我不求他能為我做什麼,只要好好打日寇,就當是孝敬我了。」
在1943年,朱老總收到了兩封家信,一封是侄子寄來的,一封是外甥寄來的,信中均提到說,祖母大人年事已高,身體和飲食一日不如一日,但依舊放不下手裡的活,更希望能與朱德見上一面。
朱老總看過信後,心中五味雜陳,離家二十餘載,未曾好好侍奉過母親,現在又忙於打仗,根本沒時間回去,心裡非常愧疚。
1944年2月15日,鍾太夫人還是跟往常一樣,在灶台上忙碌著一家人的午飯,突然,她暈倒在地,再也沒有起來,等到被兒孫們發現時,已經沒有了呼吸,享年84歲。
家人說,鍾太夫人走得很安詳,就如同睡著了一般。鍾太夫人離世的消息傳到延安後,一向沉穩的朱老總當場痛哭。那一刻,他不再是指揮千軍萬馬,馳騁沙場的八路軍總司令,而是一位對母親懷有深深的愛,也懷有深深的愧疚的兒子。
在隨後的一個月里,朱老總蓄起了鬍子,寫下了一篇催人淚下的《回憶我的母親》。
1944年4月10日,經毛主席提議,鍾太夫人的追悼大會在延安楊家嶺大禮堂隆重舉行,各界人士出席者多達1000多人,也是我黨唯一一次為領導人的母親舉行的追悼會。
在追悼會上,擺放著無數輓聯,其中毛主席的輓聯寫道:「為母當學民族英雄賢母,斯人無愧勞動階級完人。」周總理的輓聯是這樣寫的:「教子成民族英雄,舉世共欽賢母範;畢生為勞動婦女,故鄉永葆好家風。」
謝覺哉的輓聯則寫道:「紅星入懷,蓋世功名光子余;白雲在望,漫天暗怛隕慈輝。」
鍾太夫人,這位平凡而普通的女子,用她堅強的身軀,為孩子們頂起了一片天,更為中國革命貢獻了一個朱老總,再多的贊譽,她都當得起。
3. 麻煩知道的人告訴一下我關於朱德母親的幾個故事,我們老師要我們上交。~
1886年12月1日,朱德出抄生在四川省儀隴縣馬鞍場李家(今丁家)一個佃農家裡,孕育他的是一位平凡得連名字都沒有留下的農家婦女——鍾氏。20世紀50年代成長的青年人,都在中學語文課本上讀過朱德撰寫的《回憶我的母親》一文,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
4. 老一輩革命家朱德孝敬父母事例
朱德總司令從小就懂得關心體貼自己的父母,他的母親是一位勤勞的農版村婦女,沉重的家務權累彎了她的腰。朱德看在眼裡,疼在心上。於是,他經常在母親身邊幫忙,當他八、九歲時,就能挑水種田分擔母親的勞動了。他為了減輕母親的負擔,每天天不亮就費了很大的力氣,去很遠的地方挑水。
可見,一個孝順的人,才談得上為國家做出貢獻。
5. 小學語文課文 朱德與母親 的內容
《朱德與母親》小學語文課本內容如下:
朱德的母親是一個勤勞的農村婦女,每天總是天不亮就起床,先把飯煮好,再下田勞動。在家還要養豬、養蠶、紡棉花,甚至做挑水挑糞的力氣活。朱德從四五歲起就幫母親遞柴火、燒開水。只要能幫到母親的忙,再苦再累,朱德都覺得心裡是高興的。
到八九歲時,他學會了許多干農活的技巧和本領,不但能挑能背,還能種田了。每天放學以後,看見母親在灶前汗流滿面地燒飯,朱德總是悄悄地把書包一放,就默默地挑水或放牛去了。一到農忙,他就整日在田裡幫著母親勞動。
母親看到朱德小小年紀,樣樣都和自己搶著做,非常心疼,常常拉著他的手,責怪地說:「你上學已經很累了,小孩子家,出去和同學一起玩玩吧。別替我幹活了,當心累著!」朱德總是笑笑,繼續幫助母親忙活著忙那,硬是搶在母親前頭把事情幹完。
村裡人知道了,都誇朱德是個勤勞孝順的好孩子。朱德家沒有水井,每天都要到山坡下去挑水。挑滿兩桶水,再爬山坡走回家,是很累的。這對一個八九歲的孩子來說,確實是件艱難的事,但是朱德為了減輕母親的勞累,總是盡力去做。
那是一個秋收季節的晚上,母親做完了全家的飯,剛剛收拾好廚房,又忙著在月光下晾穀子,直到深夜還沒休息。突然母親發現水缸里的水用光了,但時間已經很晚,母親怕驚動大家,於是打算第二天一清早再去挑水。
可是第二天清早,母親起床一看,缸里已有滿滿的一缸水了。一連幾天都是這樣,晚上水缸是空空的,早上起來卻是滿滿的。原來,這水是朱德天沒亮是就起來挑滿的。朱德長大以後,離開母親去讀書,後來又參加了革命,工作十分繁忙,不能回家探望母親,但他一直惦念著母親,常給母親寫信、寄錢。
1944年,朱德得到母親去世的消息,心中十分悲痛。當時他正領導著八路軍打日本鬼子,軍務繁忙,沒能回家見母親一面,就專門寫了一篇文章來紀念母親。他在文章中這樣寫道:"母親是一個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國千百萬勞動人民中的一員。
我用什麼來報答母親的深恩呢,我將繼續盡忠於我們的民族和人民,是母親和同樣生活著的人能夠過著快樂的生活。這是我能做到的,一定能做到的。"
《朱德與母親》是2006年四川美術出版社出版的書籍,作者是晴零,菽谷。
《朱德與母親》內容介紹:
一位平凡的母親帶著遺憾離世而去,中共中央機關舉行了一場隆重的追悼會,她,就是八路軍總司令朱德的母親——鍾太夫人。追悼會上,毛澤東等親頌輓詞……。她的優秀品質被世人所敬仰,她,是偉大的。在延安指揮各解放區戰場反攻的朱德傷心不已,淚眼蒙嚨中,母親攜他走過的歷程浮現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