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福州有什麼生活習俗 有哪些特別的節日
在福州傳統時令節俗中,迎春、迎年等生動體現了古越遺風的履痕;而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重陽節等以及婚喪壽慶傳統風俗中的合婚、定聘等和信仰民風中的關公誕、迎城隍、魁星誕、土地誕、魯班誕等則明顯來自中原文化的影響,是古代中原文化的活化石。
福州民間對海上女神林默娘(即馬祖,俗呼馬祖)和對陸上女神陳靖姑(即臨水太後陳夫人,俗呼臨水奶)的崇拜和信仰,說明道教對福州民俗影響之深,尤其是數百年來在民間被尊為婦女、兒童保護神的臨水奶,幾乎深入到民間的家家戶戶。
信仰民風中的觀音誕、地藏王誕等等則充分展示了佛教的滲透。佛、道兩教在福州民俗中間付受到信徒們的崇奉,往往一案同供佛、道兩神位。相對而言,伊斯蘭教對福州的習俗影響較小。
近代以來,在福州的生活習尚中,也受天主教和基督教的影響。聖誕節、情人節、母親節等則生動地反映了福州人又善於汲收外來文化習尚的傳統。
所有的民俗,「都是前人做後人傳」(福州俗語),我們一方面繼承了先人的民俗文化遺產,一方面 又為下一代人創造新的民俗文化。加上當今包括民俗文化在內的 各種文化空前活躍,新舊民俗交替也不斷產生。我們福州也不例外。比如:太平蛋越吃越小。因鴨蛋與 「壓亂」 諧音,故福州人 稱它為 「太平蛋」 。遇喜宴、生日、餞行、過九(虛齡遇九者)等,都要吃太平面。但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胃口越來越小,面對宴席中的 龐然大物 太平蛋,感到 愛莫能吞 。為此,廚師們絞盡腦汁,最終以鵪鶉蛋、鴿蛋代之,這樣既細雅, 又有原意,逐漸成為一種新俗。況且鵪鶉與安全諧音,頗有意義,很快被群眾接受。
泊來節入侵傳統節。近年來,母親節、情人節、聖誕節 等進口節 大有成為都市新潮之勢。福州傳統有個「拗九節」,已出嫁的女兒都要在正月廿九煮 「拗九粥」,趁早送回娘家孝敬父母。迄今福州郊縣仍保持此俗,但城區的「 拗九節」 卻漸漸被「 母親節」所代替,一到這個節,花店生意就格外的好。在酒樓里也 可以看到為父母親而設的宴席。此外,情人節、聖誕節也在入侵之中。最近福州大飯店擬在今年「七月七夕」 搞中國傳統情人節活動,不知是否能逮住情人們的心。
「長一位」 要轉正 。在傳統的宴會上,最長輩者要坐「長一位」。以舊民居廳中(前廳)擺八仙(桌)宴為例,靠左邊的為一桌,一桌左邊靠里的為一桌一位,即「長一位」,只有年最長、輩份最大者才有資格坐。但現在「 長一位」 轉正了。 不論什麼樣的居所,也不論八仙桌還是圓桌,凡居中一桌面對門口的當中一位為最大位 。坐最大位者,一為主人,二為職務最高者,三為貴賓中的 「頭人」 ;按年齡、輩份坐 「最大位」 的,只有家宴和鄉俗活動才有。從左邊一桌一位轉到當中的「 中」 一位 ,讓年輕人容易理解,當然就要一轉到底了。
回扣取代酒包。福州傳統宴會有「 挾酒包」 的習俗,即設宴者除讓賓客吃得又飽又醉(福州俗)外,還讓你帶一大包酒包回去,讓父母或妻兒共享,這在食品匱乏的年代是很有意義的。 但在 有錢日日節(福州俗語)的今天,酒包成了赴宴的累贅,帶回去也沒人吃,只好倒掉。為此人們想出許多改革的辦法,先以鋁桶、保溫瓶等代替酒包,弄得常赴宴者家裡此類酒包成災。但酒包之俗又不可廢,無奈之下,只好以現金回扣代之。現在赴婚慶喜宴,你送了大紅包,東家回你小紅包,內有10元、30 元不等,客人免了舊酒包的拖累,又有了可裝入口袋的「 酒包」,何樂而不為? 凡此種種,許多新民俗正在代替舊民俗,出現了新舊民俗互相交替、同時存在的局面,其中不乏帶有革新意義的內容。
http://www.fzclub.net/oubb/180450.html
http://www.xunlong.cn/city/fjfz/ListMagazine.asp?id=71
Ⅱ 重陽節為什麼有些地方要攜帶甘蔗
來歷
重陽節的源頭,可追溯到上古時期。相傳重陽為元帝得道之辰。關於重版陽習俗活動的現存文字記載最早權見於《呂氏春秋·季秋紀》:「(九月)命家宰,農事備收,舉五種之要。藏帝籍之收於神倉,祗敬必飭。是日也,大饗帝,嘗犧牲,告備於天子。」可見當時已有在九月農作物秋收之時祭天帝、祭祖,以謝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動。這是遠古時期,重陽節作為一種祭祀活動而存在的原始形式。同時還有大型飲宴活動,是由先秦時慶豐收的宴會發展來的。拜神祭祖及求長壽、飲宴等,構成了重陽節的基本內容。重陽節的另一原型是古代的祭祀「大火」的儀式。「大火」(心宿二)是古人用以確定季節生產與季節生活標識的時間坐標。古人紀元通用干支,按十二地支順序推算,正月建寅,第九個月為戌月,戌為火庫,戌月火入庫。戌在位西北方處《洛書》乾卦之內。季秋戌月「大火」(心宿二)隨蒼龍群星前面的幾個星宿在西偏北方位隱退潛入於地面。《易經·乾卦》:用九,見群龍無首,吉。在傳統文化中,季秋重陽,「大火」退隱,處在乾坤轉變之中,乾德剛健,坤德柔和,二者兼備,乃吉象。
Ⅲ 九九重陽節習俗
九九重陽節習俗如下:
1、佩茱萸
在重陽節這天,人們或佩茱萸囊,或茱萸插頭,以驅邪求吉。古代人們習慣在重陽節這天,「折茱萸房,以插頭」說是可以抵禦初寒。
2、喝菊花酒
重陽佳節漢族民間有飲菊花酒的傳統習俗,菊花酒由菊花與糯米、酒麴釀制而成的酒,古稱長壽酒,其味清涼甜美,有枸杞菊花酒,花糕菊花酒,還有白菊花酒。
3、放風箏
風箏又名紙鳶、鷂子。自古相傳,重陽時有放風箏的習俗。那麼重陽節為什麼要放風箏呢?據史料中記載與古詩的描述,北方人放風箏多集中在清明時節,而南方人則多集中在農歷九月初九重陽之時,福州也因此一直保留著重陽時一定要登高放風箏的民俗活動。
4、登高
重陽節登高的風俗歷史悠久。重陽最重要的節日活動之一,即是登高。故重陽節又叫「登高節」。登高所到之處,沒有劃一的規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當然人們登高也不單是攀登而已,還要觀賞山上的紅葉野花,並飲酒吃肉,享受一番,使登高與野宴結合起來,更有吸引力。
重陽節慶祝方式
重陽節和其他傳統節日一樣,是家人團聚的佳節;也是一個紀念祖先的家人。在新加坡,仍有一部分會館保留重陽節祭祖的習俗,叫做「秋祭」。其他人士可以在這一天選擇較有傳統意義的慶祝方式,比如一家人或與友好相約到戶外活動,既可享受大自然的風光,又能聯絡親友之間的感情。農歷九月初九,月日均是九數,雙陽相重,故名重陽節。
民間在重陽節該日有登高的風俗,所以重陽節又稱「登高節」。還有重九節、茱萸、菊花節等說法。由於九月初九「九九」諧音是「久久」,有長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與推行敬老活動。
Ⅳ 福州的民風民俗
福州的民間習俗
1 戲曲
閩劇俗稱福州戲,流行於福州方言地區。閩劇是明代末年的儒林戲和清中葉以來的江湖戲與平講戲這三種不同藝術風格的戲種,互相滲透融合,並吸收了徽戲和崑曲而形成了以唱逗腔的儒林戲為主的綜合性多聲腔劇種。閩劇表演動作強烈,粗獷,如舞台上常有三趕三追,扁嘴憋臉,抖手顫腿,耍發甩須等表演程式。但也有部分生、旦其動作較為細致典雅。
2 佳節
福州除春節、端午節、中秋節等傳統節日以外,還有許多獨有的節日。農歷正月二十九,福州要過「拗九節」。這天清早家家戶戶都用糯米和紅糖,再加上配米煮成「拗九粥」,用來祭祖和饋贈鄉親。已嫁的女兒要送上一碗「拗九粥」回娘家孝敬父母,福州俗語「逢九必窮」,認為人年齡上的「九」或「九」的倍數要交窮運,必須設法送窮。
3 信仰禁忌
福建民間普遍存在著對樹木山石的崇拜。凡是較為古老的樹木,都被看作為有靈氣的神木。如楓神、榕神、樟神、松公等。其中榕樹作為吉神化身而更受信仰。無論城鎮鄉村,大凡在濃蔭蔽日的著名古榕下,都會有人在樹下敬香,祈求平安。
福州的生活禁忌可謂無處不在。主人請吃飯是,往往將飯盛得山般高,客人盡可以表示吃不了這么多,將飯往主人飯碗里撥,但千萬不要猶豫不決,更不要順手將筷子插在飯碗上,這樣極不吉利。因為福州在供奉靈堂棺頭時,有一碗裝得爆滿的「喪食」,上面直插一雙筷子。赴結婚宴席時,不能將盤碗重疊,否則就意味著重婚。
Ⅳ 重陽節吃什麼風俗食物
重陽節吃的食物有:品重陽糕、吃羊肉、長壽面、吃糍、吃蟹。
1、瞎皮品重陽糕
重陽節吃重陽糕,也是重陽節的傳統習俗。據史料記載,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糕」與「高」諧音,寓義生活水平步步升高、吉祥如意。人們常常在這個節日給老年人製作重陽糕,以示尊老敬老。
重陽糕沒有固定品種,各地在重陽節吃的松軟糕類都稱之為重陽糕。如上海的松糕、蜜糕,福州的九重稞等。
Ⅵ 福州的習俗有那些
拗九節 農歷正月二十九
又稱孝順節、送窮節。節日這天家家戶戶都用糯米和紅糖煮拗九粥(有的人家頭天夜裡就開始煮),裡面放上紅棗、花生、豇豆、芝麻、荸薺,燒成後用來祭祀祖先,並且作為全家人的早餐。凡已經出嫁的女兒,要送拗九粥回娘家孝敬父母,意為祝願平安度過「九」這一關。
這種節的來歷據說是古時目連的母親很兇悍,死後被送進地獄受苦。目連長大後,每日給母親送的飯都被小鬼吃掉,後來他用黑米煮了一碗顏色發黑的粥,小鬼們都嚇得不敢吃,他的母親終於吃到了兒子送來了粥,不再受飢了。後來人們便把這一天命名為孝順節。
冬節搓丸 農歷冬至
福州地區特有的傳統時令節俗,象徵全家團圓。
冬至的前一天晚上,人們會在祖先神主龕前陳列簪花壽面等吉祥供品。桌面放置一隻大竹籮,籮中盛有糯米粉,點綴有福橘、紅箸、四季花等。然後全家老小圍坐在大竹籮周圍,邊搓丸、邊唱兒歌,搓丸分搓和捏兩種,搓的有圓球和圓條,捏的則形狀各異。大人喜歡捏壽桃、蝙蝠等象徵吉利的物品;小孩所捏的則由大人喝彩附會,如捏一隻狗,就唱「狗投富」,捏一隻龜,就唱「龜長壽」,搓成的丸在煮熟後醮糖豆粉吃。
祭灶是福州傳統時令節俗。民間相傳玉皇大帝派灶神到人間監督每家每戶的行為善惡,每年農歷正月初四到任,年前十二月廿四任滿上天稟報。祭灶就是為灶神餞行。福州風俗,祭灶分兩天舉行:廿三夜「祭葷灶」,供品用魚肉、美酒,希望灶神在玉帝面前能隱惡揚善;廿四夜「祭素灶」,只供水果、蔬菜和灶糖、灶餅。為的是怕灶神喝醉了酒,不分好壞,亂說一通。祭灶特別注重用糖,祭畢還抓一把糖在灶門口塗一遍,意思是把灶神嘴巴粘住,使其少說,不亂說。俗謂:「上天講好話,下界保平安。」在祭灶前外祖父母要送灶糖、灶餅和花面殼(化裝面具)給外孫、外孫女。舊時醫術不發達,迷信的人認為戴上花面殼能使瘟神見不到兒童的真面目,可以辟邪。現在一般不舉行祭灶儀式,但在節日全家歡宴的風俗仍然存在。灶糖、灶餅改稱「年糖、年餅」,花面殼僅作為春節兒童玩具。
迎春,是福州民間傳統時令節俗,又名迎春牛。明清兩代立春前數天,福州百姓都前往慶城寺閩王祠前取土,捏制春牛,准備春耕,以答謝閩王王審知開發福建的功績。立春日,近郊農民選派代表入城,在知府衙前集結,人群中有錦旗、彩坪、梨園百戲等。例由太守騎馬領頭,農民們抬著春牛隨後。 在鼓樂和鞭炮聲中,沿街轉巷,從東城行春門出城。並事先選定在某鄉村,由太守親自扶犁耕田,禮畢回城,歷時一天。迎春日,萬人空巷,並有泥塑小春牛以及版畫春牛圖等出售,盛況空前。此俗已廢。
迎年乃福州民間傳統節氣時俗。亦稱迎年賽會。舊時多在農歷每年正月初十以後舉行,月底結束。以村為單位,或數村聯合,用八抬大轎請出當地所供神像,如泰山神、白馬王、尚書公、臨水奶等主神,加上神的部屬,如白須、孩兒弟、七爺、八爺等「答骨」像(1尊竹架製成的神像由1人頂著搖擺而行),襯以地下坪(演員化裝歷史故事的一個場面,坐1小車上由人推動行走)、陸地行舟(把彩舟套綁在演員腰上,在陸地行走,象徵坐船)、馬上吹、肩頭坪、舞龍燈等節目,在鑼鼓鞭炮聲中結隊巡遊各村街,群眾夾道觀看,煞是熱鬧。
中元節,為福州傳統時令節俗。農村稱為「七月半」,俗稱「做半段」。半段,指一年之半。被列為僅次於過年的大節,由古代「郊社」演變而來。農民在夏收之後,趁農閑舉行祭田、祭祖儀式,酬謝管理土地的神明和開闢田園的祖先,也含有慶祝豐收的意義。古時中元節只是在農歷七月十五這一天舉行,是用素筵祭祀,並規定不能在別人家中過夜。後來從素食發展為葷食,從本家人發展到宴請賓客,從祭田、祭祖發展到超渡「無主鬼魂」,把「七月半」變成迷信的鬼節,大搞普渡。俗習在這一天各鄉村為了互相邀請,各定宴客時間,只要是七月,不論那一天都可以過節。富足之家以客多為榮,連續飲宴數天,甚至請評話、演閩劇以娛賓客,耗費巨大。
做夏是福州傳統時令節俗。由於初春乍暖還寒,容易生病。古時為了提醒人們,特在入夏第一天舉行「過節」儀式,謂之「做夏」。做夏活動古今不同,有啖李、有吃筍,目的是消病除災,今流行煮鼎邊糊、煎「煎餅」、炊「碗糕」。煎餅是用豆芽菜和米漿在特製的平底鍋上煎熟;碗糕是用米漿加入發酵料,盛在小碗內炊熟。清林祖燾詩:「春歸花謝綠成陰,迎合盤餐妙手烹。炊出花糕頤可朵,分賞先自眾鄉鄰」。花糕,就是碗糕。此俗今已改為吃鼎邊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