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論語中關於孝敬父母的語句
弟子入則孝,出則弟。
意思是:少年弟子回到家裡要孝敬父母,外出要敬愛回兄長。出自(春秋答)《論語?學而第一》。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論語》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惟其疾之憂。」——《論語·為政》
B. 論語中關於孝的論述
論語中關於孝的章節
1、有子曰:「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2.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3.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4.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5.夢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知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為。」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6.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7.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行豎不敬,何以別乎?「
8.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老;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9.子曰:「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
10.子曰:「父母在不遠游,遊必有方。」
11.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12.子曰:「孝哉,閔子騫。人不間於其父母昆弟之言。」
13.季康子問:使民敬忠以勸,如之何?子曰:臨之以庄,則敬。孝慈,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
《論語》對「孝」的論述篇幅多,觀點鮮明。可見我們老祖宗在2500年前就對「檔返大孝道」有了系統的論述,百善孝為先!孝是我們民族文化的核心,也是世界文明發展的根本。我們的文明進步就是基於對祖先的感恩,一步步積累經驗而來的,所以沒有孝道,就是忘本,我們人類也就走不到今天,也就是本立而道生了。
有了孝心還不夠,如何行孝、盡孝?《論語》也給出了具體的例子和方法,給我們世做當下具有很強的指導意義:我們不僅僅停留在表面上的孝,還要真正做到「孝敬,孝順」,有禮有節,「能養、無違、幾諫、有方、不改道、無疾憂、勞無怨、莫色難。」
C. 論語關於孝的句子18則
一、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論語.學而第一》
就是說無論父母在世還是去世,都要堅守志向,保持言行一致,永遠謹記父母的正確教導,這才叫孝。如果父母在世的時候老實聽話,父母一去世,就把父母那些教誨忘掉,開始任意妄為了,那就不叫孝了。
二、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論語.為政第二》
父母在世的時候,要以禮侍奉;在父母去世後,要以禮安葬、祭祀他們,這些禮節是誠敬之心的體現,要認真對待,不可怠慢。
三、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論語.為政第二》
孟武伯問什麼是孝道,孔子沒有正面回答,他說:為人父母最擔心的事,就是兒女生病。意思就是說我們要珍惜身體,能夠健健康康、平平安安,不讓父母擔心憂慮,就算是盡孝了,這是最基本的。
四、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論語.為政第二》
孝養父母,不能僅僅停留在物質保障的層次上,還要養父母之心,養父母之志,要體諒父母的感受,尊重父母的意願。不然的話,那就跟養犬馬沒什麼分別了。
五、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撰,曾是以為孝乎?——《論語.為政第二》
這次是子夏問孝,孔子說孝敬父母最難的地方,就是能夠保持對父母的和顏悅色。所以說贍養父母只是應盡的本分,至於孝與不孝,主要還是看對待父母的態度。如果有事情就讓年輕人去做;有好吃好喝的,就讓老年人享受,這難道就算是盡孝了嗎?
六、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論語.里仁第四》
父母也會有犯錯的時候,兒女看到父母犯錯,應該委婉地勸說。即使父母沒有聽從我們的意見,也要保持對他們恭恭敬敬,不可有怨恨之心。
七、父母在,不遠游,遊必有方。——《論語.里仁第四》
父母在世的時候,我們不要隨便到處亂跑。如果有事情必須出去,那就一定要告訴父母我們的去處,還有我們要做什麼事情,大概什麼時候回來,這些都要提前交代清楚,免得父母給我們擔心。
八、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論語.里仁第四》
父母逐漸衰老,盡孝時日不多,所以父母的年齡,我們不可不知。一方面我們會為父母的長壽而高興;另一方面,也會因為父母時日漸少而憂慮,提醒我們要及時盡孝。
九、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論語.子路第十三》
兒子舉報父親,表面上確實是大義滅親,但卻不符合人情事理。出了事情,父親為兒子隱瞞,兒子替父親隱瞞,這是人的本性使然,是情理之中,雖然可能不合法律法規,但其中也包含了正直的一面。
十、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後免於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予也有三年之愛於其父母乎?——《論語.陽貨第十七》
孔子的學生宰我,名予,覺得為父母服喪三年,時間太久了,服喪一年應該就可以了。所以孔子說了上面這段話:
D. 《論語·里仁》當中孝親敬老的句子有哪些
1.子曰:「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
翻譯:孔子說:「侍奉父內母容,(如果父母有不對的地方)要委婉地勸說他們。(自己的意見表達了)見父母心裡不願聽從,還是要對他們恭恭敬敬,並不違抗,替他們操勞而不怨恨。」
2.子曰:「父母在,不遠游,遊必有方。」
翻譯:孔子說:「父母在世,不遠離家鄉;如果不得已要出遠門,也必須有一定的地方。」
3.子曰:「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翻譯:孔子說:「若是一個人對他父親的合理部分長期不加改變,這樣的人可以說是盡到孝了。」
4.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翻譯:孔子說:「父母的生日,不能不知道,一方面該高興,另一方面該害怕。」
E. 孝在論語中哪一篇
孝論」經典集納⑤
《為政》○子曰:「孝慈,則忠。」
今譯:當政者如果能上孝於親,下慈於民,就會贏得人民的忠誠。
《里仁篇》○子曰:「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
今譯:事奉父母時,如果父母有不當之處,要適度地勸諫。假如父母有決不聽從之志,則
依然敬重有加,不要違拗或遠離而去。也可以因此而憂勞,但卻不要怨恨。
《里仁篇》○子曰:「父母在,不遠游,遊必有方。」
今譯:父母在世之時,子女不宜到遠方出遊。如果一定要去,也要遵守常規。
《里仁篇》○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今譯:父母的年紀,做子女的是不可以不知道的。父母壽數的增加,在讓人為之歡喜的同時,也讓人為之憂懼。
《先進篇》○孝哉,閔子騫!人不間於其父母昆弟之言。
今譯:好孝敬的閔子騫啊!人們對於他的父母兄弟稱贊他的話都沒有任何非議。
《學而篇》○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今譯:慎重地對待故去的親人,追憶、緬懷自己的遠祖,民風就會復歸於敦厚。
《子張篇》○曾子曰:「吾聞諸夫子: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親喪乎!」
今譯:除非是自己的親人去世,否則一個人是不會有自盡其身的時候的。
以孝事親、以孝奉君本來是中華民族悠久的重要傳統美德,卻因為近代以來整個中國社會的發展滯後於西方,而成為人人談之色變,甚至唯恐避之不及的禍水。但是,在當代中國,由於孝悌觀念的缺乏所引發的社會問題或社會矛盾,卻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儒家孝道的長短,也不時受到方方面面的論說。不用說,這其中緣由,是非常值得當代中國人加以反思的。
從以上對儒家孝論的歷史發展和思想演變中,我們深刻體會到,應該以與時俱進的精神重新探討和正確闡發儒家的孝道觀,這是具有重要現實意義做法。特別在當今市場經濟的條件下,要想從根本上構建合理而現實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就孝道在中華民族傳統道德中的地位以及對當代社會的作用,進行更深入的、更具時代特色的反思。
孝道具有社會普遍意義和人類共同適用性
歷史在發展,社會在進步,人們的道德觀念也應該隨之變化,許多傳統道德面臨著時代的沖擊與抉擇。孝道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歷史的產物,必然帶有歷史的局限性。特別是對孝道的一些具體要求,如孔子所說的「父母在,不遠游,遊必有方」、「三年無改父之道」,孟子所強調的「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孝經》所倡導的「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等等,顯然已經不適應現代社會的要求,必須予以摒棄。但從理論上和實際上講,雖然傳統的孝道多有時代局限和具體實踐上的種種不足,但畢竟涉及人類共同的心理和情感,在任何時候都是道德全民性和穩定性的體現。所以,孝這種倫理道德,是合情合理的美好道德,是民族精神、社會風尚的體現。因此,它不僅作用於過去,而且作用於現在乃至將來。
就孝道的現實意義和實踐性來講,我們至少應該堅持以下幾個方面。第一,贍養父母是最基本的孝。所有的人都有父母長輩,都有子女晚輩。今天的子女,就是明天的父母。贍養父母,就等於是保存人類,贍養自身。所以,贍養父母並不是個人行為,而是人類生存和文明進步的重要保證之一。第二,敬重父母是最高尚的孝。贍養父母是必要的和必需的,但是,在這樣的贍養中必須融入尊敬和敬重的精神。沒有敬重,孝道就失去了靈魂,就會變成虛偽的和徒有其名的,最終也難以長久堅持。第三,孝與忠是相通的。在家孝與在外忠應該是一致的,雖然孝子不一定就會是忠臣,但忠臣一定得是孝子。在「忠」的問題,舊時代有著明確的階級性和時代局限性,忠只是忠君忠主。但是,在今天,君主專制的時代已經過去,忠於人民,忠於國家,同樣是孝子的必然歸宿。第四,孝並非唯命是從。把孝道引向對父母的唯命是從,是古代孝道的最大弊端。在今天講求法治和民主的時代,要想使孝道生機勃勃,必須把民主和法治的精神作為行孝的前提。當然,孝道不必與現代民主和法治精神相對立,但是,在具體的實踐中,對父母和親人的孝,往往容易與民主和法治的精神產生現實的矛盾。所以,要想使傳統的孝道美德為和諧社會做出貢獻,必須把一份民主和法治的責任心放在首位。
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需要弘揚孝道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生產力得到了極大的提高,人民群眾的物質生活不斷得到改善。但與此同時,人們也耳聞目睹了許多社會問題。其中之一就是有相當一部分人置親情於不顧,不盡人子之責,不贍養父母,甚至歧視、虐待父母和老人,致使許多家庭為此而破裂,影響到社會安定。有人把這種現象歸咎於市場經濟的出現,但事實證明,這種想法是片面的。
市場經濟發展的經驗證明,誠實守信、辦事公道、童叟無欺,是企業的生命線。這種講誠信和講信譽的行為准則,其能夠建立的重要基礎就在於切實可行的家庭美德。如果有這么一個人,他對自己的父母親人都不能盡心敬養,甚至不能以禮相待,就很難想像他會做到童叟無欺、誠實守信。也許有人會認為,市場經濟是法治經濟,應該是俗語所說的那樣,「父子勤算帳、兄弟算清賬」,而這樣一來就會影響到親情和友情。可是,我們不要忘記,孝道的宗旨,並不是無原則的折衷,更不是不講原則的一團和氣,真正的孝道永遠都是有原則的,在古代甚至是有法律可以遵循的。事實上,在市場經濟活動中,勤算賬和算清賬,對誰都是有利的和必需的,都是事業成功的必要保證。
一個人要想保持與父母兄弟的親情,要想盡好孝道,必須保證事業的發展和成功。只有各方面都實現了事業成功,盡孝盡悌才有可能實現。另一方面,在行孝的過程,明確各方面的責任和義務,也是非常必要的。父母長輩既不要無原則地提出要求,子女晚輩也不要無原則地推諉和搪塞,這就需要借鑒市場經濟的規則和信用。如果各方都不講規則,都在隨心所欲地理解和實行孝道,最終將是孝道的災難。所以,在當前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過程中,使盡孝盡悌與市場經濟的規則形成良性互動,既可以保證孝道這一傳統美德的發揚光大,也可以促進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
弘揚孝道有利於社會穩定和發展
家庭是社會的基本單元和國家的基本細胞。基本單元穩定,社會才能和諧;細胞健康,國家這一機體才會強壯。而要保證家庭和睦穩定、生機勃勃,克盡孝道就是基礎的基礎。
中共中央在2001年頒布的關於《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中指出:「家庭美德是每個公民在家庭生活中應該遵循的行為准則,涵蓋了夫妻、長幼、鄰里之間的關系。家庭生活與社會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系,正確對待和處理家庭問題,共同培養和發展夫妻愛情、長幼親情、鄰里友情,不僅關繫到每個家庭的美滿幸福,也有利於社會的安定和諧。要大力倡導以尊老愛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儉持家、鄰里團結為主要內容的家庭美德,鼓勵人們在家庭里做一個好成員。」這樣的要求,就把家庭美德與家庭關系、家庭生活與社會生活、以及家庭問題同國家的安定和諧等關系統一和一致起來,非常有利於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和建設。
新時期的孝道必須積極地應對現實問題
從歷史上和理論上理解孝道的積極意義並不難,難的是把傳統的孝道美德與現代的精神理念相結合,有效地回應和解決現實問題。
既然孝道是要解決晚輩與長輩的關系問題,那麼,在當代,首先要面對的就是社會老齡化的問題。根據相關指標,我國已進入老齡化社會,全國有3億多老人,佔到了總人口的將近三分之一。如何讓全社會的老年人老有所養、老有所醫、老有所樂、老有所學、老有所為,既是國家必須面對的問題,也是每個家庭和每個人必須面對的問題。但是,由於經濟的、醫療保健等多方面的原因,致使國家社會保障水平較低,絕大多數老人的養老問題仍由家庭負擔。尤其在農村,家庭養老更是主要形式。因此,發揚善事父母、孝敬老人這一傳統美德,對於億萬家庭的安定、乃至國家的穩定與發展有其重要意義。其次,自20世紀70年代實行「計劃生育」這一基本國策以來,獨生子女的問題日漸突出。隨著獨生子女越來越多,贍養老人的責任無疑會變得越來越沉重。面對這種形勢,從父母到子女,必須對傳統的孝道加以新的理解和詮釋,以新的孝道理念指導人們的行為,滿足人們的精神要求。再其次,我國現在有5000多萬青壯年民工在城市務工,他們如何對待遠在家鄉的父母才算是盡孝,他們的父母長輩如何得到孝養,都需要我們以繼承傳統孝道美德為基礎,以與時俱進的姿態作出適時的合理調整。
望採納
F. 關於孝道方面,《論語》中有哪些經典名句,值得我們學習
俗話說「百善孝為先」,我們中華民族是一個講究孝道的民族,孝道是一切善心善行的開端和基礎,是我們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和靈魂。
古人講「千經萬典,孝道為先」,無論哪個學派,無論哪部經典,都是以孝道為根基的,都離不開孝道。同樣,作為儒家最重要的經典之一——《論語》,在孝道方面,也有很多具體的闡述。下面和大傢具體分享幾句。
三、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為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子游問孔子行孝之道。孔子說:現在行孝的人,認為只要能夠在飲食起居上供養父母,就算是行孝了。但是這樣真的算是盡孝了嗎?
孔子話鋒一轉,又說道:即使是家裡養的犬和馬,也能以其體力服侍主人,犬能幫主人看門,馬可以幫主人代勞。都屬於養人。如果沒有恭敬的態度,那做子女的又和犬馬有什麼區別呢?
孔子說的這種現象,在我們現在的社會,就更加普遍了。很多人給父母一點錢,供給父母吃喝用住,就覺得已經盡孝了,父母要是嘮叨兩句,他就不耐煩,甚至還會頂撞父母,給父母臉色看。如果這樣的話,那就還不如那些犬馬了,那些犬馬,有的都知道恭敬主人,不會頂撞主人。
所以現在的很多老人,都喜歡養寵物,除了子女工作忙的原因外,就是因為現在很多的子女,還不如寵物呢,寵物還能哄主人開心,而子女卻只會讓父母生氣,這是為人子女應該反思的。
G. 孝敬父母故事論語 (意思)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子夏問什麼是孝道,孔子說:」在父母面前,始終和顏悅色很難。有事情,年輕人去幫著做,有了酒飯,讓長輩吃,難道這樣就是孝嗎?」
弟子入則孝,出則弟。
意思是:少年弟子回到家裡要孝敬父母,外出要敬愛兄長。出自(春秋)《論語?學而第一》。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論語》
父母的年齡,不可以不記在心裡,一方面因為他們長壽而高興,另一方面因為他們年邁而擔憂。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惟其疾之。」——《論語·為政》
孟武伯問孝的含義,兒子回答說:為父母生病而擔憂
H. 十條論語中關於孝的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為政第二》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學而第一》子曰:「孝哉,閔子騫。人不間於其父母昆弟之言。」 ——《先進第十》曾子曰:「吾聞諸夫子:孟莊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與父之政,是難能也。」——《子張第十九》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就是說父母健在的時候,觀察他的志向,父母去世了,就要觀察他的行為,三年不更改父母的為人之道,那麼他的行為就能算是孝了。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則以喜,一則以憂。」就是說父母的年紀是不可以不知道的事情,我們一來對他們的壽命感到喜悅,一來又時時刻刻為他們的衰老而擔憂。 子曰:「父母在不遠游,遊必有方。」就是說父母在的時候,不要出門遠游,如果非得要遠游在話,就要有一定的方向。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以為孝乎。」是說,子夏問什麼是孝,孔子說:孝之難就在於孝敬父母的時候的臉色一定要和顏悅色。有好的食物,要首先拿來孝敬父母。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是說不要違背父母的意願。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是說對於父母最擔心是他們的身體健康。
I. 論語中寫「孝」的句子並翻譯
1、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譯文:年輕人,在家孝順父母,出門在外尊敬兄長,行為謹慎,說話守信,博愛眾人,親近仁者。做到這些之後,還有餘力,就可以學習更多的知識。
2、 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譯文:子夏說:「看重實際的德行,輕視表面的姿態。侍奉父母要盡心盡力,為君主做事要奉獻自身,與朋友交往要誠實守信。這樣的人,雖然沒有學習過,我也一定說他學習過了。
3、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譯文:如果多年不改變父親的教誨,就可以說是盡孝了。
4、 夢懿子問孝.子曰:「無違。」
譯文:夢懿子問怎樣才是孝。孔子說:「不要頂撞父母,不要違抗父母的意願。
5、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譯文:父母為子女的疾病擔憂,子女少生病也算是孝了。
《論語》中的「孝」
孔子認為兒女的孝不應僅限於供養父母,讓父母有吃有穿,而是應該對父母抱有一種純乎天然的敬愛之情。子游問孝。
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論語·為政》父母給予我們的不僅是吃穿用度,而是發自內心的慈愛。以敬愛報慈愛,是非常合理的。
孝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核心價值之一,我國現存最早的漢字文獻資料殷商甲骨卜辭之中就已有「孝」字。在「百善孝為先」這樣的傳統價值觀浸潤下的中國人,對「孝」推崇備至。
《論語》對中國人「孝道觀」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論語》中共有約二十條與「孝」有關的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