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不管女兒再能幹再孝順:在重男輕女的父母眼中,永遠以兒子為大。你覺得呢
有些事,如果不能改變的話,那我們就只能適應,不管用什麼方式。
適應,說到底不是為了別人,而是為了自己,當你不再耿耿於懷和自己過不去,人生也就沒有那麼多煩惱。
尤其是,這件事如果是你逃避不開的責任,既然該做的事沒少做,你沒有勇氣走出來的話,調整自己的心態便是最好的做法。
我想說說父母重男輕女這件事。
在我的身邊,這樣的例子一抓一大把。我的外公就是一個重男輕女的父親,那個年代總是認為有兒子才是傳宗接代,要是全部生的是女兒,就屬於斷了香火。自然而然,外公是堅決要生兒子。為了生這個兒子,前面生了四個女兒。
當外公的孩子都長大以後,說實話女兒比兒子孝順多了。
我的三個姨包括我的母親,不管多忙,只要有空閑時間,經常會相約去看望外公外婆,買上他們愛吃的東西,有時沒事還會住上兩天,給他們做做飯,陪著聊聊天。外公外婆住在鎮上,隔城裡還有一個多小時的車程。
她當時很生氣,認為弟弟敷衍了事,明明工作也不忙,整天寧願去網吧打游戲,也不多陪陪母親。
但是,她的母親後來病好以後只是四處誇兒子,說他長大了,懂事了,現在知道孝順父母了,絲毫都沒有提過她半句話。
要說沒有心酸和不平也是假的,人心總有脆弱的地方,尤其是面對父母親情,越是親近,有時面對不公平,越是容易多心。
父母偏心誰,誰的好更容易被記住,被放大,被不斷提起,也因此多了很多寬容。而那個被忽略的人,孝順總是不容易被發現,但要是稍微有點做得不好,可能立馬就被責怪。
人心在此時,總是經不起更多的推敲。
很多面臨這個問題的女兒,總是有著兩種無法釋懷,一方面改變不了父母的想法,同時也無法自我撫平心中的不甘。
然而,每個人也終究都要嘗試著,和自己內心的不平完成一場和解,因為那些自我為難的人,本質都是善良的,所以她們不會忘了自己的責任。
如此,就只能是適應,並且在問心無愧的前提下,盡量替自己多著想吧。
② 《知否》盛華蘭:她是盛家四個女兒中,最讓父母省心的一個姑娘,為何
盛華蘭身為盛家的嫡長女,從來沒有讓父母操心過。到底是被盛老太太養大的姑娘,面對任何事,她都能從容不迫地說出大道理。
電視劇一開場,就是盛長楓和顧廷燁,用投壺賭聘雁的劇情,在盛明蘭出場前,盛長楓已註定是敗局。
但盛老太太詢問盛華蘭的時候,盛華蘭卻說:「如今場上的顏面都是虛的,盛家輸了聘禮,他袁家圖有趣,縱容他人賭聘禮,也是丟臉,橫豎一起丟,也沒啥大不了的。可是,如果這一家的主君和主母當場鬧起來了,那這揚州城裡,可就要看笑話了。」
盛老太太聽到盛華蘭說出這番話,很是欣慰。
這種事如果換成是盛墨蘭或者盛如蘭,可能都要鬧起來了,但盛華蘭沒有,她非常清楚盛家需要的是顏面,不是那一點聘禮。
盛明蘭曾和齊衡有過一段懵懂的感情,即使在後來選擇結婚對象,盛老太太也都會和她商量。盛墨蘭曾想要嫁給顧廷燁,而後又對梁晗窮追不舍,最終如願以償,嫁到了梁家。
盛如蘭的感情更是順遂,與心儀的男子沒有經歷過太多的轉折,就終成眷屬了。唯獨只有華蘭,出嫁前,沒有過任何感情經歷,嫁人也是聽父母的安排,無論對方是否合自己心意,她都不去想,只想著自己能夠高嫁,幫助到娘家。
盛明蘭結婚前,在盛老太太的庇護下,也算是左挑右選,最後,在顧廷燁提親的時候,決定嫁給他的。
盛墨蘭結婚前,為了自己的婚事,各種算計,雖然她的婚姻不幸,但也是她自己選擇的。
盛如蘭一開始,被顧廷燁當作了迎娶盛明蘭的翹板,但在盛家以為顧廷燁就是要娶盛如蘭的時候,她也曾為了自己和文炎敬的感情,與母親對抗過。
回顧盛華蘭的婚姻,在結婚前,她和丈夫沒有過任何接觸,對丈夫的了解,也僅限於知曉他是袁家的二公子,可自己沒有任何怨言,一切都聽父母安排。
盛華蘭,她是盛家四個女兒中,最讓父母省心的一個姑娘。
毫無疑問,父親盛紘為盛華蘭選的婆家,只是看重了對方的家世,於盛家而言,百利無一害,可他從沒有真正擔心過,自己的女兒高嫁之後,在婆家會不會受委屈。
不怪當時王若弗埋怨盛紘,他的確是只在乎自己的利益仕途,沒有顧及過女兒的感受。
如果真的就婚姻而言,在他們那個時代,以盛華蘭的自身條件,找一個門當戶對的婆家,是最合適的。即使在婆家有矛盾,但至少她不用顧及太多娘家的利益,也是可以和婆家人理論的。
但高攀了伯爵府之後,盛華蘭就不得不為娘家父兄的仕途考慮,在婆家盡管受氣又搭錢,她也要顧全大局。
在盛家大概只有母親王若弗,是真的關心自己女兒的婚姻是否幸福,可是,王若弗沒有盛老太太的精明,她除了對著盛紘發發脾氣,卻幫不上女兒任何忙。
而且,王若弗即使再心疼女兒,很多時候她也是要以盛家的顏面為重的。盛華蘭在婆家的遭遇,讓她們母女吃的是啞巴虧,再大的委屈,只能是盛華蘭自己往肚裡吞。
如果不是生錯了地方,以盛華蘭的秉性,找一個門當戶對的婆家,找一個能為自己遮風擋雨的丈夫,一輩子不求大富大貴,只要安穩過日子,就是一生的幸福。
③ 孝順的孩子有百分之多少
孝敬父母指數 女兒比兒子高18%
周末中午搜陪,小松帶著老婆孩子,從西三環的家中出發,直奔老家房山良鄉。年長的父母此時廚房裡忙活著,准備小松打小最愛吃的貼餅子、燜酥魚。車剛上京港澳高速,電話響了,是妹妹小雨打來的。
「哥,你稍微趕著點兒唄,難得回來一次,還不積極,再不來,我把你魚都吃了。」「好好好,你周周都回家,還饞這口兒哪?我馬上到。」這就是小松和小雨的日常。哥哥小松工作繁忙,一般一個月左右或者節假日才能回一次良鄉老家,而妹妹小雨則每周都能回去陪一次父母。
據北京大學健康老齡與發展研究中心組織的「中國老年健康影響因素跟蹤調查」發現,與成年兒子相比,女兒孝敬父母的指數高18%、與老年父母情感關系好的比例高44%。
北京大學健康老齡與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曾毅在接受北京晚報記者采訪時透露,經研究,養育女兒在老年得到的回報比養兒子要高得多。同時他也認為,應鼓勵支持成年子女與老人同住或近鄰居住,既有利於老人享受天倫之樂,在生病時得到適當家庭照料,還可以在不生病時向子女孫子女提供幫助,促成老人和晚輩「雙贏」。
未來達2.1倍
農村人口老化程度高於城鎮
良鄉,早已不是以前的模樣。由於經濟的發展和房地產的大規模開發,作為房山區的核心區域,良鄉早已成為北京市重要的衛星城。但在小松小時候,良鄉跟北京城區還是有明顯的差別。「以前良鄉,包括房山都是屬於河北的,連家裡老人說話口音都跟北京城裡的有點區別。」
像很多在良鄉一起長大的發小一樣,小松和妹妹從高考以後,就一直在北京城裡上學、工作,檔讓把家安在了世蠢蠢城裡。
數據顯示,在全國范圍內,年輕人有從農村流向城鎮、從城鎮流向中心城市的趨勢。2010年農村與城鎮65歲及以上老人占總人口的比例分別為10.1%與6.7%。經科學推測,如果假定2010年普查得到的農村向城鎮遷移人口絕大部分是年輕人的年齡結構分布不變,2050年農村65歲及以上老人占總人口的比例將高達46.4%,等於城鎮的2.1倍。
我們的家庭人口預測還表明,如果假定當前的農村人口遷移年齡結構保持不變,2050年我國農村65歲及以上「空巢」老人占農村總人口比例將高達26.1%,等於城鎮的2.9倍。
比例高達44%
女兒與父母情感關系更好
小松和小雨的回家團聚,讓爸爸媽媽喜上眉梢。老兩口忙了一大桌子菜,一家人其樂融融聊了很久。臨走的時候,爸媽還有點不舍,媽媽特意囑咐小松,沒事就多回來看看。「每次都是這樣」,小松說,「我自己確實比妹妹回家的次數要少一些,平時手頭上的事確實有點多,也沒辦法。」小松覺得,妹妹作為女性,確實心思比自己細膩很多。另外,岳婿關系相對來說比婆媳關系好處理一些。
北京大學「中國老年健康影響因素跟蹤調查」數據表明:與成年兒子相比,女兒孝敬父母的指數高18%、與老年父母情感關系好的比例高達44%。
兒女雙全但生活不能自理老年父母對於女兒女婿照料的滿意度要比兒子兒媳高67%。平時與女兒/女婿交流最多的老人三年後認知功能顯著下降風險比平時主要與兒子/兒媳交流的老人低16%,死亡率低7%。
以上養育女兒在老年得到的回報優於兒子的差異在統計上顯著、而且養育女兒回報率更高這一現象,在農村比在城鎮更明顯,在高齡老人人群比低齡老人人群更明顯。
未來降到7.6%
我國傳統三代家庭正在分化
小松和小雨把家安在北京城裡以後,實際上,就從一個大家庭分成了三個小家庭。
「以前小時候,家裡人很多,爺爺奶奶姥姥姥爺爸爸媽媽還有妹妹,在一起吃飯都有一大桌子。現在,只有逢年過節的時候家裡才會有這么多人,那種熱鬧的感覺一年也只能體會到有限的幾次。」小松說,以前一大家子聚在一起居住,除了熱鬧,相互間也有個照應。不過現在通訊發達、交通條件改善,家庭成員之間可以更快速跨越地理上的距離。「現在有什麼事,一個電話一條微信就能聯繫上,說回去就回去,也快。」
由於生育率大幅下降,離婚率快速上升,結婚率呈下降趨勢,經濟發展帶來人口大量遷移,許多年輕人遠離父母異地就業等綜合因素影響,傳統的三代同堂模式隨著人們觀念的改變而逐漸削弱。
在人口增長放緩的同時,家庭戶數卻較快增長。傳統的三代家庭在分化,而一人戶、一對夫婦戶等小家庭快速增長。據預測,從2030年左右開始,一人戶家庭將取代一對夫婦戶而成為僅次於二代戶(一對夫婦和孩子)的第二大家庭戶類型。同時,我國三代家庭戶比例在1982-2000年間基本持平(19-20%左右),而2000年以後萎縮,從2000年的20.9%下降到2010年的17.7%,如按當前發展趨勢,今後將持續大幅度下降到2050年的7.6%。
顯著改善40%
和子女同住老人認知能力更好
根據「中國老年健康影響因素跟蹤調查」大樣本數據的實證研究發現,控制相關協變數後,與空巢老人相比,和子女同住或近鄰居住的老人認知功能顯著改善40%,自評健康良好可能性明顯升高32.4%,生活滿意的可能性大幅提高54.8%。
多與子女溝通,從年輕人那裡獲取新鮮的信息,可以有效延緩老人記憶力、語言表達能力等方面的功能性衰退,並避免老人因孤獨空虛引發的焦慮抑鬱情緒,進而顯著改善心理和生理健康。
對小松來說,聚少離多,是短期內無法改變的現實,但他也在考慮將來。
「最理想的情況,肯定是,一大家子,都住的別太遠。包括我岳父岳母那邊,我妹夫那邊的老人。但是,要在北京實現這一點,客觀條件上難度太大。現在,只能更加努力工作,多做積累,看看以後能不能大家都住的再近一點,能經常享受團聚的幸福感。」
家務減少10小時
子女與老人互助可實現雙贏
北大調查數據顯示,一起居住或者近鄰居住,不只是對老人有利,子女與老人同住還對子女有益。
相對於與父母分隔較遠居住的女性,與父母一起居住或近鄰居住女性的家務時間每周明顯減少近10個小時,就業可能性增加23.1%,女性就業者每周工作時間增長9.4小時,男性就業者每周工作時間增加6.2小時。與父母同住(或近鄰)女性自評健康良好可能性上升19.8%。
相對於西方「個人獨立至上」的思維,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的尊老愛幼、三代同堂或近鄰居住模式,是一種雙贏模式。
曾毅告訴北京晚報記者,可以借鑒新加坡政府的做法,對三代同堂和近鄰居住家庭給予適當經濟補助,並在購買和租用政府補貼住房、適當減免個人所得稅等方面給予照顧和優惠。重視與大力發展社會養老的同時,繼承發揚中華民族家庭養老優良傳統,鼓勵支持成年子女與老人同住或近鄰居住 (如復式單元公寓房)。老人與子女同住或近鄰居住既有利於老人享受天倫之樂,在生病時得到適當家庭照料,還可以在不生病時向子女孫子女提供幫助,促成老人和兒孫晚輩「雙贏」。
鼓勵支持成年子女與老人同住或近鄰居住,既有利於應對人口老化嚴峻挑戰和改善家庭福祉,又可以減少因小家庭戶數大幅增加而導致的能源消費較快膨脹,有利於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
④ 為什麼說女兒一般比兒子孝順,大多是哪幾個原因
二胎開放後,小雅和丈夫生下他的第二個女兒,實際上夫妻倆並沒重男輕女的思想,僅僅想將來給小孩留一個老伴兒,可是希望可以一兒一女也是人之常情,夫妻倆一直想再造個兒子,小女兒出生之後,夫妻倆免不了有些遺憾,此刻家中老人也勸他們,說生女兒好,女兒未來更孝順。這句話夫妻倆聽完可不只是一遍,發現絕大多數的老人都會覺得,女兒會比兒子孝順的多,這也引發了夫妻倆的探索慾望,按理說男孩才該是家裡的頂樑柱,為何老人都覺得女兒更孝順呢?我總結了一下,覺得只不過是由於這3種情況。
對兒子的付出更多
盡管在現在的時期,重男輕女的思想早已日趨弱化了,但需要考慮在老人們所處那個年代,重男輕女思想意識仍然比較強烈,家長在養兒子和女兒時難免有所軸力,自身不捨得吃、不捨得穿也想讓兒子衣食無憂,在默默的付出了這些年的真心實意後,伴隨著時代的進步,女性在家庭中影響力明顯提升,兒子要養家糊口,照顧他們妻子兒女,沒法立即對老人行孝,因此老人就覺得自己以前的付出和現在的獲得不成正比,比較之下自身冷淡的女兒但有大把的時間來照顧好自己,因此老人可能會覺得兒子並沒有女兒孝順。
⑤ 兒子是不是沒有女兒孝順生了四胎都是兒子沒生出女孩,我老了是不是沒人孝順我了
說一下個人的看法 ,兒子和女兒都是有孝心的 ,等父母老了以後,都想用自己的能力 ,贍養自己的父母 ,但是,卻有很多的客觀因素存在 。
其實你沒有仔細想一下 ,看一下社會的普遍現象 。其實兒子都是好兒子 ,女兒也是好女兒 ,為什麼都會感覺女兒很孝順 ,到了兒子那裡,就會產生一個問號 ?就是因為 ,現在社會的普遍現象 ,不管這個家庭的女人有沒有領導能力,理財能力 ,就是有一點共性 ,把這個家庭的所有錢財,都攥在自己的手中 ,美其名曰,男人有錢了就變壞 ,從而控制男人的錢財 ,每個月只給必要的花銷 。那麼問題就來了 ,等到自己父母需要養老的時候 ,這個兒子已經達到了中年 ,但是他沒有經濟自主權 ,沒有錢 ,他拿什麼去孝敬自己的父母 ,光靠嘴皮子也不現實 ,和自己的媳婦兒要 ,如果自己的媳婦不給 ,也不能因此夫妻之間吵架 ,影響家庭的和諧 ,這個兒子只能無奈 ,心有餘而力不足 ,委屈自己的父母 。
所以說對於你來說 ,兒子是自己教育出來的 ,肯定沒問題 ,那麼,就應該在自己兒媳婦的問題上 ,好好的,給兒子把把關 ,實話實說 ,這也是為自己著想 ,有個好兒子 ,不如有一個好兒媳 !個人的一點兒理解,希望能夠對你有所幫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