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重陽節登高是指爬山嗎 重陽節為什麼要爬山登高
導讀:重陽節的習俗有吃重陽糕,登高等,重陽糕我們看著做就好,那麼重陽節登高是指爬山嗎?不少人都是這樣認為的,字面意義感覺也是如此,其實不然,想知道重陽節為什麼要爬山登高,重陽節登高的寓意是什麼,就來瞧瞧我的介紹吧。
重陽節登高是指爬山嗎
古人常說的重陽節登高並不是指爬山。農歷九月九日是古人常說的重陽節,我國古代把九定為陽數,農歷九月九日,月日並陽,兩陽相重,兩九相疊,故名「重陽」,又名「重九」。古人常說的重陽節登高的習俗興起於於東漢時期,古人常說的重陽節登高主要是可以登高望遠祈求驅邪避禍,因此重陽節並不一定要爬山,最常見的方式便是登高祈福。
重陽節為什麼要爬山登高
在古代,民間在重陽有登高的風俗,相傳此風俗始於東漢,重陽登高,人們為驅邪避禍而於九月初九這天爬山登高以辟邪延壽,故重陽節又叫「登高節」。
有一種說法是登高辟邪,在古代,有著重九一「陽」登勤之日,地氣上升,天氣下降的說法。而古人們為了避免接觸到邪氣,所以才在九九這一天登高以避邪氣。
還有一種說法是登高山祈福,據記載:「山林川穀丘陵,能出雲,為風雨,見怪物,皆曰神。」在九九這一天登高山,也是一種表達人們敬畏崇拜和祈福的一種行為。
古代人們的很多食物大都來自採集和狩獵,而山林中生長的各種植物和動物得以讓人類生存和繁衍。因此在古代,古人們對於山,特別是高山是有崇拜的。
重陽時節,秋收已經完畢,農事相對比較空閑。這時山野里的野果、葯材之類又正是成熟的季節,農民紛紛上山採集野果、葯材等,這種上山採集農民們把它叫做「小秋收」。
不過,九九一般正值秋高氣爽的收獲季節,舉家出遊、登高望遠在時令上是非常適宜的。因此,九九重陽節登高不僅有其文化傳統,還具備符合如今的旅遊潮流。
宋代重陽節登高的習俗
重陽節登高,是古來就有的習俗,不獨宋朝為然。以大唐長安為例,每年重陽節,必有成千上萬的市民頭插茱萸,爬到樂游原上登高望遠。
可是宋朝人重陽登高就沒這么便利了。南宋首都是杭州,杭州市民還有鳳凰山可登;北宋首都是開封位於黃河沖積扇平原,一馬平川,到了重陽節,只好爬到城樓上登高了。
當然,京城的城樓上站不下,即使站得下也不讓隨便登,於是士大夫們過重陽時競相去豪富之家做客,豪富之家多建高樓,喝完大酒去樓上玩耍,登高問題迎刃而解。
如大文學家蘇東坡在開封當京官時,年年重陽就都去駙馬王詵家聚會,因為王詵在城郊建了別墅,不僅廣種菊花,還有高台重樓,最適合飲酒賞菊,登高望遠。
宋朝博物學家方勺給出過解釋:「九九極陽,陽極轉陰,登高為調陰轉陽也。」意思是說,九是陽數,九月九是陽上加陽,陽到極點又成了陰,為了讓陰陽調和,百病不生,到了這天就要爬到高處。
那麼為什麼爬到高處就能陰陽調和呢?方勺沒有具體說明,後人猜測,估計他認為高處離太陽近一些,能多吸收點兒陽氣吧。
重陽節登高的寓意
寓意一:登高辟邪氣
在我國的古代,有著重九一「陽」登勤之日,地氣上升,天氣下降的說法。而古人們為了避免接觸到邪氣,所以才在九九這一天登高以避邪氣。不過這一說法現在看實在有些不科學。不過,九九一般正值秋高氣爽的收獲季節,舉家出遊、登高望遠在時令上是非常適宜的。
寓意二:登高山祈福
據《禮記·祭法》中有記載:「山林川穀丘陵,能出雲,為風雨,見怪物,皆曰神。」古代人的生活環境比起現今要艱苦許多,最早時期人們的很多事物大都來自於才集合和狩獵,而山林中生長的各種植物和動物得以讓人類生存和繁衍。因此在古代,古人們對於山特別是高山是有崇拜的。因此在舅舅這一天登高山也是一種表達人們敬畏崇拜和祈福的一種行為。
寓意三:辭青
大家應該都聽說過春季的踏青一說,實際上與之相對的還有秋季的辭青一說。據清代潘榮陛編撰的《帝京歲時紀勝》中記載:「(重陽)有治看攜酌於各門郊外痛飲終日,謂之『辭青』。」
B. 重陽要登高,可你知道為什麼要登高嗎有什麼寓意
重陽節是中國傳統的節日,時間是在農歷九月初九。因為「九九」楷音「久久」,因此古人經常在這一天拜祖與實行敬老活動,並逐步催生出登高「辭青」、欣賞菊花、飲菊花酒、插茱萸等一系列民俗文化。但對於登高有什麼含意呢?
在九九這一天登高山,也是一種表述大家敬畏之心欽佩和祈願的一種行為。除此之外,古人覺得山裡煙霧繚繞,為呼風吹雨打喚雷擊之飛龍所居。因而,古人對山既敬畏之心而充滿崇拜之情,登高的習俗最開始估計就是此後演化而成的。
另外還有登高「小秋收」一說:重陽季節,豐收早已結束,農活相對來說空餘。這時候山間中的野果子、中葯材這類又恰好是豐收季節,農戶陸續進山收集野果子、中葯材等,這類進山收集農民們把他稱為「小秋收」。
及其登高「辭青」一說:此說來源於自然界中的節令。重陽為中秋,假後氣溫漸冷,蔓草逐漸凋零,我想大家都聽過春天的踏春一說,事實上重陽節爬山「辭青」與此相對應的也有秋天的辭青一說。大夥兒,您想呢?
C. 古人重陽節登高是爬山嗎
古人重陽節登高不是爬山,而是為了登高望遠祈求驅邪避禍,相傳「重陽節登高」始於東漢,古人常說的「重陽節登高」是人們為驅邪避禍而於九月初九這天爬山登高以辟邪延壽,故重陽節又叫「登高節」。
重陽節,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節期在每年農歷九月初九日。「九九」兩陽數相重,故曰「重陽」;因日與月皆逢九,故又稱為「重九」。重陽節與除夕、春節、清明、端午、七月半等均是中國傳統的祭祖節日,祭祖是主要節日做節的一大主題。
重陽節的習俗有登高、吃糕吃面、尊老敬老等,在這一天,人們會上山採摘茱萸,放在自家門前,用來辟邪,也會將茱萸曬干後,用來烘烤身體,以驅除身體中的濕氣。
D. 古人是如何過重陽的為什麼會有辭青這樣的別稱
賞秋和感恩老人是今天重陽節的兩個重要主題。重陽節登高的習俗由來已久。在古代,人們有在重陽節爬山的習俗,所以重陽節也被稱為「登高節」。重陽節登高的習俗源於此時的氣候特點和古人對山的崇拜。爬山的「辭青」也是來源於自然界的節氣。重陽節爬山的「辭青」,對應的是古人三月春日的「踏青」。
爬山的「告別綠色」也是來源於自然界的節氣。重陽節爬山的「送青」,對應的是古人三月春日的「踏青」。一般來說,重陽節是思念親人的節日。
E. 重陽節爬山的寓意是什麼
重陽節爬山的寓意:1、登高祈福:古人有山嶽崇拜的傳統,登高是為了祈福。2、登高暢享清氣:重陽被認為是「清氣上揚、濁氣下沉」的時節,地勢越高的地方清氣越聚集。3、登高「辭青」:與陽春三月的春遊「踏青」相對應。4、登高避災:源自東漢時期「桓景登高避災」的傳說。
重陽節的風俗習慣
1、遠古時古人對山嶽的崇拜,形成「登山祈福」習俗。西漢戴聖《禮記·祭法》:「山林川穀丘陵,能出雲,為風雨,見怪物,皆曰神。」文獻記載古人對山既敬畏又充滿崇拜,「登山祈福」的習俗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已流行開來。
在西漢,《長安志》中就有漢代京城九月九日時人們遊玩觀景之記載。
2、按照天地日月運行規律,重陽這天是「清氣上揚、濁氣下沉」的氣候,地勢越高清氣越聚集,於是「重陽登高暢享清氣」便成了民間爭相趨之的重要民俗事象。
3、登高「辭青」的說法則源於大自然中的節氣。重陽為秋節,節後天氣漸涼,草木開始凋零,重陽節登山「辭青」與古人在陽春三月春遊「踏青」相對應。
4、重陽節登高避災之神話傳說的故事背景發生在東漢,傳說當時汝南(今河南上蔡西南)有個叫桓景的術士認為這一天里會有瘟氣降臨,人們要離開自己的家,盡可能到高處去,才能平安。桓景在九月九日登高以避災的荒謬故事,見於南朝梁吳均的神話志怪小說《續齊諧記》。
F. 古人常說的重陽節登高是指爬山嗎
古人常說的「重陽節登高」並不是指爬山,而是登高望遠祈求驅邪避禍。
重陽節,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節期在每年農歷九月初九日。「九」數在《易經》中為陽數,「九九」兩陽數相重,故曰「重陽」;因日與月皆逢九,故又稱為「重九」。九九歸真,一元肇始,古人認為九九重陽是吉祥的日子。
古時民間在重陽節有登高祈福、拜神祭祖及飲宴祈壽等習俗。傳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內涵。登高賞秋與感恩敬老是當今重陽節日活動的兩大重要主題。
重陽節源自天象崇拜,起始於上古,普及於西漢,鼎盛於唐代以後。據現存史料及考證,上古時代有在季秋舉行豐收祭天、祭祖的活動;古人在九月農作物豐收之時祭天帝、祭祖,以謝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動,這是重陽節作為秋季豐收祭祀活動而存在的原始形式。唐代是傳統節日習俗揉合定型的重要時期,其主體部分傳承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