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孝順孝敬 > 孝順的三種境界

孝順的三種境界

發布時間:2023-08-29 19:13:38

A. 孝敬父母有四層境界,你在哪一層

孝敬父母有四層境界:身、心、願、慧。

第一層孝敬父母之身 ,就是讓父母吃得飽、穿得暖、行得安全、住得舒服,這是最基本的孝敬;

第二層孝敬父母之心 ,就是子女的言行,要讓父母安心,不能讓父母操心,盡可能讓父母感到驕傲、自豪;

第三層孝敬父母之願 ,就是傾盡所有所能,完成父母餘生心願、夙願,哪怕是坐一次飛機,爬一次爬長城,拜訪一次老友;

第四層孝敬父母之慧 ,就是耐心幫補父母的慧心,比如教會父母使用智能手機,方便父母子女間的溝通、感知體驗外界的精彩等,讓父母與時代同頻共進。

孝敬父母的四層境界,由低到高,由淺入深,依次遞進,構成完整的孝敬。

對普通百姓而言,大多數在第一、二層做得較好,在第三層做得一般,做到第四層的就難能可貴了。

孝敬父母既是子女對父母必須盡的責任義務,更是中華傳統文化提倡的行為,對任何人都不例外。

如果把我們的一生比成一棵樹,那麼父母、爺爺奶奶、曾祖父母以及我們的祖宗是樹根,我們是樹身,兒女、子孫是樹枝樹葉。

只有將樹紮根在肥沃的土壤中悉心澆灌,大樹才能粗壯挺拔,枝繁葉茂。

父母和祖輩是我們生命的基礎,我們身體里的生命信息都傳承自父母和祖輩,父母和祖輩就活在我們的血脈中。父母和祖輩造就了我們的生命,是我們生命的根基。

很多人過得痛苦和不幸福,就是因為與父母和祖輩斷了「根」。

何謂與父母和祖輩斷了「根」?

就是指我們在成長過程中,由於感覺著父母、祖上等長輩親人們的做法和行為,違背了自己的心意,讓自己感覺心靈受到了傷害,對父母祖上產生了諸如「疏遠、排斥、對立、對抗、不接受、不認可、看不起、引以為恥、恐懼、怨恨、不滿、逃離等等負面情緒」,這就是「斷根」。另外,因為父母怨恨長輩或者父母之間互相怨恨,自己就介入到親人們的因果中間,對父母或長輩親人起了種種負面的念頭,這也是斷根。

與父母和祖輩斷了「根」的危害性非常大,主要表現為:

對父母不恭敬、與父母斗氣、頂撞、反感、求認可、求關愛等等;

叛逆、厭學、自閉、早戀、沉迷網路、自卑、自負、自傲等等;

婚姻不順、怨恨、邪淫、出軌、找小三、墮胎殺生等等;

身體上會出現各種疾病、最嚴重如癌症等。

所以斷根對人的健康、事業、家庭,甚至對整個人生的危害都是相當大的,必須加以處理。

想要獲得幸福美滿的家庭、扭轉人生的命運,根源都在於與我們的父母祖宗連根。

孝敬父母、尊敬祖輩就是尊敬自己,供奉祖輩就是給自己的生命養料。

祭祖就是找到自己的根,跟自己的生命根本對話。經常祭祖連根養根,可以讓我們更清晰地認識自己,也給自己帶來更多的力量,獲得人生的幸福。

連根 。連根就是恢復與父母、祖輩的連接關系,「連上根」就會感覺到,與父母祖上之間的隔閡去除了,心意通達了,內心溫暖了,心敞亮了,感覺到生命有了依靠,有了靠山、人也變得更加自信、更加堅強,感覺到父母尊長怎麼做都是為自己好的。

養根。 養根首在盡孝。與父母連上根,也並不是一勞永逸了,還得把根養好。

怎麼把根養好?就一句話:讓父母祖宗樂起來!

怎樣讓祖宗樂起來?惟有盡孝!

首先我們要明白「三命」的道理,從家庭的角度來看,老人是「天命」,兒女是「陰命」,夫妻是「宿命」。

可是我們多數人對於「老人」這個天命重視不夠,把精力過多地用在「兒女」這個陰命上了。結果真的很糟糕,弄得老人沒有很好地贍養,兒女也叛逆等等,全家一團糟!

這就是忘了老人是家庭的根,兒女是花葉果實,忘記了養根護根,不往樹根上施加養料,總往花葉果實上面灑水施肥,不光效果不好,反而把花葉果實給燒壞了。

所以,盡孝決不只是做一堂功課,做幾次內觀的問題,而是在日常生活中,做好孝敬老人的性心身!

孝身,為老人解決衣食住行等生活問題。

孝心,通達老人的心意,不給老人添心事,幫助老人了卻心事。

孝性,對老人恭敬愛戴,讓老人心情暢達地安度晚年。

若父母健在的話,要時常回家陪伴父母、給父母打電話,鼓勵父母完成父母的心願,認同父母,逗父母開心,幫老人立志學習傳統文化等等。

護根。 護根有兩大方法: 繼承祖德,傳承家風;決不做有損祖德的事情。

盡孝,不僅僅是要贍養老人,它還包括許多方面,從反面來說:

子女不好是虧孝;

夫妻不和是虧孝;

兄弟不睦是虧孝;

工作不忠是不孝。

所以人必須要圓滿了倫常關系,才算真正的盡孝了。父母已經往生的話,可以多和子女說長輩的恩德恩情,將祖輩的德光發揚光大。

孝敬父母最基本的四種方法,要常常做,做到更好!

找父母的好處 :「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 ;

看父母的長處 :養我們的恭敬心,沒有恭敬心的人,則消自己的福報;

知父母的苦處 :父母發脾氣時,要當苦處,養我們的慈悲心,只可幫不可怨。我們有能量也會點燃父母的能量。

明父母的恩德 :對於父母的對自己點點滴滴的恩德恩情關心關愛,都要一一憶念出來,存於心中。

B. 孔子論孝的三個層次分別是

孔子「孝」論包括三個層次:

一、是「能養」,即贍養和養護父母;

二、是繼承父志,完成父業,並使父之事業發揚光大;

三、是要從內心裡對父母充滿愛意。

孔子孝論的三個層次是依次展開的,亦是逐次上升而升華的。第一維度與第二維度是對當時社會普遍觀念的認可,是對當時世俗觀念的概括與總結,也是作為人子的本分。

但一個人只是盡到自己作為人子的本分還不夠,更為重要的是要具有發自內心的對於父母真誠的愛意。第三個維度才是問題的根本,才是孔子孝論的核心。

(2)孝順的三種境界擴展閱讀:

孔子在書中提到的孝論:

1、孝要有必要的物質供養

衣食住行,都照顧好父母,這是孝的最基本的方面。但是孔子在這里卻說得很少。大概以為這是最低層次的要求了,可以略而不論。當時的人們認為,能養活父母,服勞先食,這就是孝了。但孔子認為,這還算不上孝。孔子對孝的要求非常之高。

2、孝要讓父母精神愉悅

使父母精神愉快,心情舒暢,這是高層次的孝。孝必須敬。孔子說,單是養活父母,還不能算孝。供養父母,好吃好喝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要嚴肅認真,心存敬意,孝敬,孝順。在父母面前要和顏悅色。

3、孝要遵守禮制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無違」就是按禮而行,不違禮制。具體地講,就是父母活著,要按禮制來奉養他們,比如穿什麼等級的衣服、坐什麼等級的車子、吃飯時奏什麼樂跳什麼舞等;父母去世,要按禮制來安葬他們,以後也要按禮制來祭祀他們。

4、孝要能繼承父親的遺志

孔子說:「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學而》)就是說,在父親去世三年之內,對父親所用的人、所交的友、行事的規則,都不加以改變,可以算是孝了。這體現了對父親的尊重。

C. 儒家經典認為孝有三個層面,分別是什麼

曾子曰:『孝有三:大孝尊親,其次不辱,其下能養。』」在儒家經典里,孝分了三個層次:最低的層次或者說底線就是贍養父母,即「能養」,給父母日常所需所用,主要是物質上的供給,保證父母在衣食住行各個方面沒有所缺和不便。再高一個層面的孝,就是「不辱」,從字面來講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直接的,也就是兒女不侮辱、辱罵父母,不沖撞責備父母;另一種是間接的,不做令父母感到羞恥的事情,不羞辱父母的名。兩個方面體現出的含義就是處處讓父母得到該受的尊敬和好名聲。最高的層次是「尊親」,主要體現在精神層面,也就是光宗耀祖,通過自己在事業或仕途的成功,聲名顯赫,讓父母的名也同得榮耀。

D. 孔子論孝的三重境界是哪三重

孔子論孝的三重境界:
1、養親是孝的最低層次,能養是對父母孝的基本要求,能養就是孝。能養是對孝的基本要求。
2、敬養是孝的較高層次,「敬」著重發自內心的自覺自願。
3、「繼志述事」是孝的最高層次,是對合理之政應當之事的傳承,而對人生的探索和反思是對人類精神家園的永恆的追求。
孔子孝論的三重境界是依次展開的,亦是逐次上升而升華的。第一維度與第二維度是對當時社會普遍觀念的認可,是對當時世俗觀念的概括與總結,也是作為人子的本分。但一個人只是盡到自己作為人子的本分還不夠,更為重要的是要具有發自內心的對於父母真誠的愛意。第三個維度才是問題的根本,才是孔子孝論的核心。

E. 《孝經》明確提出孝的境界包括

《孝經》明確提出孝的境界包括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

原句:「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大雅》雲:『無念爾祖,聿修厥德。』」

譯文:人的身體四肢、毛發皮膚,都是父母賦與的,不敢予以損毀傷殘,這是孝的開始。人在世上遵循仁義道德,有所建樹,顯揚名聲於後世,從而使父母顯赫榮耀,這是孝的終極目標。

所謂孝,最初是從侍奉父母開始,然後效力於國君,最終建功立業,功成名就。《詩經·大雅·文王》篇中說過∶『思念你的先祖,修養自己的德行。』

(5)孝順的三種境界擴展閱讀

《孝經》,以孝為中心,比較集中地闡述了儒家的倫理思想。它肯定「孝」是上天所定的規范,「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人之行也。」指出孝是諸德之本,認為「人之行,莫大於孝」,國君可以用孝治理國家,臣民能夠用孝立身理家。

《孝經》首次將孝與忠聯系起來,認為「忠」是「孝」的發展和擴大,並把「孝」的社會作用推而廣之,認為「孝悌之至」就能夠「通於神明,光於四海,無所不通」。對實行「孝」的要求和方法也作了系統而詳細的規定。

參考資料:網路-孝經

F. 孝的三種境界是什麼

孝順如下:

明朝思想家王陽明認為孝順有「三種境界」:一是養長輩的身,保障長輩吃穿不愁;二是養長輩的心,讓長輩心情愉悅;三是養長輩的志,讓長輩活得有意義。真正孝順的人,「三種境界」都能夠做到,越孝順福報越多。

簡介: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本名王雲,字伯安,號陽明,浙江餘姚人,漢族。明朝傑出的思想家、文學家、軍事家、教育家,南京吏部尚書王華的兒子。

弘治十二年(1499年),中進士,起家刑部主事,歷任貴州龍場驛丞、廬陵知縣、右僉都御史、南贛巡撫、兩廣總督、南京兵部尚書、左都御史等職,接連平定南贛、兩廣盜亂及朱宸濠之亂,獲封新建伯,成為明代憑借軍功封爵的三位文臣之一。

嘉靖八年十一月(1529年1月9日),逝世,時年五十七。明穆宗繼位,追贈新建侯,謚號「文成」。萬曆十二年(1584年),從祀於孔廟。

閱讀全文

與孝順的三種境界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2020年南京市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 瀏覽:194
社保累計10可迀山東退休嗎 瀏覽:104
如何解決父母溺愛孩子的問題 瀏覽:574
養老保險專線申請 瀏覽:611
資格證體檢去哪裡領單子 瀏覽:586
農村居家養老需解決問題 瀏覽:764
外資投資養老機構審批 瀏覽:858
怎麼判定老年人是否真正落氣 瀏覽:803
老年人單長裙子 瀏覽:603
嬰兒滿月查體檢收費多少 瀏覽:861
閩侯青口人民醫院體檢多少錢 瀏覽:283
基督教重陽節詩歌朗誦 瀏覽:906
下載農村養老保險手機交費網 瀏覽:522
事業單位病退養老金 瀏覽:56
跟70歲老媽做愛 瀏覽:22
老年人雙眼發紅為什麼 瀏覽:492
老年人腹瀉嘔吐 瀏覽:12
重慶市長壽區衛生計生委官網 瀏覽:4
臨沂哪裡有賣老人用品的 瀏覽:225
大學體檢吃飯後抽血影響哪些結果 瀏覽: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