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重陽節喝菊花酒的意義
重陽節的時候,人們會選擇踏秋賞菊,吃重陽糕等等活動,而重陽節賞菊,喝菊花酒也有著久遠的歷史,那麼重陽節喝菊花酒的意義是什麼呢?怎麼釀菊花酒呢?接下來就跟隨本期的飲食文化一起來看看吧!
重陽節喝菊花酒的意義:強身健體求長壽
菊花酒有助於長壽,與它能防治心血管系統疾病有關。科學實驗證明,菊花能降血壓,降血脂,擴張冠狀動脈,改善心臟肌肉的血液供應,減慢心率,增強心肌收縮力,並有明顯降低血栓形成的作用,並對胸悶、心悸、氣急、頭暈、四肢麻木等也有明顯效果。對高血壓、動脈硬化、血清膽甾醇過高等也有防治作用。
菊花中還有豐富的微量元素,其中以硒的含量最高,硒元素能參與機體的抗衰老過程。這些與中醫學說的菊花「久服利血氣,輕身耐老延年」相吻合。
從醫學角度看,菊花酒可以明目、治頭昏、降血壓,有減肥、輕身、補肝氣、安腸胃、利血之妙。陶淵明詩雲「往燕無遺影,來雁有餘聲,酒能祛百病,菊解制頹齡」,便是稱贊了菊花酒的祛病延年作用。
怎麼釀菊花酒
配方一
材料:
1、菊花、杜仲,各500克;
2、防風、附子、黃蓍、乾薑、桂心、當歸、石斛,各200克;
3、紫英石、肉蓯蓉,各250克;
4、萆薢、獨活、鍾乳粉,各400克;
5、茯苓150克。
做法:以酒七斗,浸五日。
功效:去風冷,補不足。
配方二
材料:菊花、生地黃、地骨皮各2500克;糯米35千克;酒麴適量。
做法
1、前3味加水50千克煮至減半,備用;
2、糯米浸泡,瀝干,蒸飯,待溫。
3、同酒麴(先壓細),葯汁同拌令勻,入瓮密封,候熟澄清備用。
功效:壯筋骨、清虛熱。
用法:口服。每次溫服10毫升,日服3次。
配方三
材料:甘菊花500克;生地黃300克;枸杞子、當歸各100克;糯米3000克;酒麴適量。
做法:
1、將前4味,水煎2次,取濃汁2500毫升,備用;
2、再將糯米,取葯汁500毫升,浸濕,瀝干,蒸飯;
3、待涼後,與酒麴(壓細)、葯汁,拌勻,裝入瓦壇中發酵;
4、如常法釀酒,味甜後;
5、去渣,即成。
功效:養肝明目、滋陰清熱。
用法:口服。每次服20~30毫升,日服2次。
② 為什麼重陽節要喝菊花酒
因為在古代,菊花酒被看作重陽必飲、祛災祈福的「吉祥酒」。
由於菊的獨特品性,菊成為生命力的象徵。菊花含有養生成分,晉代葛洪《抱朴子》有南陽山中人家飲用遍生菊花的甘谷水而益壽的記載。重陽佳節飲菊花酒,是中國的傳統習俗。
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陽必飲、祛災祈福的「吉祥酒」。菊花酒是葯酒,味道微微有一點苦,飲後可使人明目醒腦,而且具有祛災祈福的吉祥寓意。
(2)重陽節喝酒的意義擴展閱讀:
重陽節在歷史延續過程中,既融合了眾多民俗事象,也融合了眾多文化內涵。農歷九月九日是「清氣上揚、濁氣下沉」的氣候,地勢越高清氣越聚集,於是「重陽登高暢享清氣」便成了民俗事象。金秋九月,天高氣爽,這個季節登高遠望可達到心曠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
每到九九重陽這一日,各地都有組織老年人登山秋遊、交流感情、鍛煉身體的活動。不少家庭的晚輩也會攙扶年老的長輩到郊外活動。重陽節是雜糅多種民俗為一體的中國傳統節日。其民俗活動甚多,文化內涵豐富。慶祝重陽節一般會包括出遊賞景、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擺宴敬老、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活動。
③ 重陽節飲什麼 重陽節飲什麼酒
1、重陽節要喝菊花酒,一來是因為「酒」與「久」、「九」諧音,而重陽節剛好是九月九日,在這個日彎襪搜子喝酒有祈禱吉祥如意、長長久久的意思。二來則是因為《西京雜記》記載:菊埋歷花舒使,並采莖葉,雜黍為釀之,至來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飲焉,故謂之菊花酒。
2、重陽節來源於天象崇拜,是根據古代秋收後的祭祀演變而來。在好此重陽節,除去要喝菊花酒外,還有登高望遠、採集和佩戴茱萸、吃花餅、放紙鳶等習俗。近代的重陽節也有「長壽節」等稱呼。
④ 重陽節飲酒習俗里深藏著哪些寓意
重陽節飲菊花酒寓意是強身健體求長壽。
在重陽節飲菊花酒,是古代重陽節的一種民間習俗,其寓意是強身健體求長壽。古人把菊花酒稱之為「不老方」,《太清記》中就記述了一種「不老方」謂:「九月九日採菊花與茯苓松脂久服之令人不老。」
飲菊花酒的習俗,其實與節氣養生保健有關。菊是重陽節期的應時花草,所謂「霜降之時,唯此草盛茂」。在《本草綱目》中則有更具體的記載:「九月九日采白菊花,名曰金精菊,取二斤,茯苓一斤,搗羅為末,每服二錢,溫酒調下,日三服。「
重陽節飲菊花酒起源
重陽節正是一年的金秋時節,菊花盛開,據傳賞菊及飲菊花酒,起源於晉朝大詩人陶淵明。陶淵明以隱居出名,以詩出名,以酒出名,也以愛菊出名;後人效之,遂有重陽賞菊之俗。舊時文人士大夫,還將賞菊與宴飲結合,以求和陶淵明更接近。
北宋京師開封,重陽賞菊之風盛行,當時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種,千姿百態。民間還把農歷九月稱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陽節里,觀賞菊花成了節日的一項重要內容。清代以後,賞菊之習尤為昌盛,且不限於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陽節前後最為繁盛。
重陽節,是我國民間重要的傳統節日,由於重陽節的節期在每年農歷九月初九,而在我國傳統中數字「九」為陽數,兩「九」相重而得名「重陽」。最早關於重陽節的記載是戰國時期楚國詩人在《遠游》中寫的「集重陽入帝宮兮」,表明當時的楚國王室中已經有了關於重陽的習俗。
到了漢代,九月九慶祝重陽節的習俗逐漸在民間流傳開來並固定了下來,經過魏晉南北朝之後,在唐代重陽節已經被官方定義為節日,而且文武百官可「帶薪休息」,直至宋朝重陽節發展至頂峰,當時官方規定重陽節這一天皇帝需要出宮游樂,而在明朝時期這一天皇帝需要親自去萬歲山登高攬勝以慶祝重陽節,由此可見重陽節在我國具有悠久的歷史,並得到了很好的延續。
第一件事:登高
「黃花宜泛酒,青岳好登高」,重陽佳節登高望遠是我國的傳統習俗,所以重陽節在古時候又叫「登高節」。關於重陽節登高起源的說法有四種說法:
其一是我國遠古時期的人們對山嶽充滿了敬畏和崇拜,久而久之在九月九這一天便形成了「登高祈福」的習俗,而且在西漢的《長安志》中,已經有了關於重陽節京城的人們遊玩觀景的記載;
其二是按照大自然的節氣來講,由於重陽節過後天氣逐漸轉向寒涼,大地間的萬物開始凋零,所以就有了在重陽節「辭青」的說法;
其三是按照對天象的崇拜,古人認為九月九當天「清氣上揚、濁氣下沉」,人們爭相登高去往「清氣」聚集的地方,以便暢享「清氣」;
其四是重陽節登高避災的神話傳說,相傳東漢時期在九月九這一天有「瘟氣」降臨,人們要離開家盡量去往高的地方可保平安。
雖然關於登高的說法眾多,但不管是哪一種說法,都表達了人們期盼身體健康、家人平安、延年益壽的願望,以及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重陽節登高並沒有對地方做出特別規定,可以是高山、高樓,也可以是高台。重陽佳節正值深秋,不妨家人一起上山登高,既能呼吸新鮮空氣,又能感受這秋季的美景,一舉兩得。
第二件事:飲菊花酒
在古時候,道教認為服用草木類的葯物可以延年益壽,加上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諸多小說中也出現了服用菊花升仙長壽的故事,因此,具有明目醒腦作用的菊花便成了古人青睞的長壽佳品,所以重陽節古人便會用菊花泡酒喝,寓意健康長壽、祛災祈福。重陽節將至,記得為家人備上一碗菊花酒。
第三件事:享宴祈壽
在民間老百姓的觀念中「九」是數字中最大的,寓意長長久久、長壽安康,所以在古時九月九重陽節當天,會舉辦大型的飲宴活動,來寄託人們對老人健康長壽的祝福,直至今日還有不少地方有擺敬老人宴、飲宴祈壽的風俗習慣。
第四件事:吃重陽糕
古時候,每到農歷九月九天亮時,大人便將片糕搭在兒女的額頭上,口中還念叨著祝子女百事俱高,其中的片糕就是重陽糕。據史料記載重陽糕又被稱為菊糕、花糕、五色糕,製作方法沒有特別規定,比較隨意,不過一些講究的重陽糕要製成像寶塔一樣的九層糕,頂部還做出2隻小羊,以符合重陽(陽)之義,甚至更講究的重陽糕還會插上小紅紙旗,再點上蠟燭,以代表「登高」之義。如今,重陽糕仍沒有固定的品種,通常在重陽節這一天吃的糕點都可以稱為重陽糕。
第五件事:祭祖
根據史料記載,由於九月基本已經完成秋收,九月九又被人們認為是「吉日」,所以在重陽節這一天,人們會舉行祭天、祭祖的活動以感謝慷慨的恩賜。隨著時間的發展,經過唐朝對傳統節日習俗的糅合定型,祭祖作為重陽節的主體部分被傳承下來,具有深刻意義。
第六件:佩茱萸
茱萸是一種可以做中葯的植物果實,味道濃郁,有醒腦、驅蟲、消積食等作用,古人認為重陽節登高的時候,佩上茱萸有驅蟲辟邪的作用,這與端午喝雄黃酒、佩菖蒲有異曲同工之妙,而且古人認為重陽節「清氣上揚,濁氣下沉」,將天然葯草茱萸佩在身上,還可以調整體魄,使身體逐漸適應自然界氣候的變化,能順利過深秋。
⑤ 重陽節的時候飲"菊花酒"的寓意是什麼
在重陽節飲菊花酒,是古代流行過的一種民間風俗。九九與「久久」諧音,與「酒」也同音,同時也有消災辟邪的說法,因此派生出九九要喝菊花酒的這一說法。
飲菊花酒的習俗也與養生保健有關。從中葯理論來說,菊花的性味與歸經應屬「甘、苦、微寒,歸肺、肝經」,其功能與主治為散風清熱、平肝明目,治療風熱感冒、目赤腫痛、眼目昏花等。
(5)重陽節喝酒的意義擴展閱讀:
除了飲菊花酒,重陽節還有佩戴茱萸、吃重陽糕的習俗。
茱萸是秋季成熟的椒科植物,在古代人們習慣在這天,插茱萸,說是可以辟惡氣,抵禦初寒。侵害身體的晚秋寒氣在古代常被視為鬼魅惡氣,能夠驅風逐邪、稍積祛寒的茱萸在民間成為驅病療疾的巫術用品。
九月,黍谷成熟,人們以黍米為應時的嘗新食品,因此,首先以黍祭享先人。重陽糕的前身就是九月的嘗新食品。這也就是後世民間在重陽節,以重陽糕薦神祭祖的秋祭習俗淵源。
⑥ 重陽節喝菊花酒的意義是什麼
重陽節喝菊花酒的意義:強身健體求長壽。
在重陽節飲菊花酒,是古代重陽節的一種民間習俗,其寓意是強身健體求長壽。菊花酒有助於長壽,菊花中有豐富的微量元素,其中以硒的含量最高,硒元素能參與機體的抗衰老過程。這些與中醫學說的菊花「久服利血氣,輕身耐老延年」相吻合。
重陽節很早就有喝菊花酒的習俗,但其起源有很多種說法,一說是起於上古,由杜康創造,另一說是起於漢初,源自宮廷。但不論何種說法,將菊花和酒緊密聯系,並賦予文化內涵、影響深遠的是晉代陶淵明。
除了飲菊花酒之外還有簪菊花的習俗,而茱萸除了可以插在頭上之外還可以吃,也可以佩帶於臂或用香袋把茱萸放在裡面佩帶等。這種習俗後來發展成各種變俗,如重陽節在門窗上掛菊花枝葉或貼剪紙,或者把彩繒剪成茱萸、菊花形狀來相贈佩帶等。
重陽節
重陽節,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節期在每年農歷九月初九日。「九」數在《易經》中為陽數,「九九」兩陽數相重,故曰「重陽」;因日與月皆逢九,故又稱為「重九」。九九歸真,一元肇始,古人認為九九重陽是吉祥的日子。
古時民間在重陽節有登高祈福、拜神祭祖及飲宴祈壽等習俗。傳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內涵。登高賞秋與感恩敬老是當今重陽節日活動的兩大重要主題。
重陽節源自天象崇拜,起始於上古,普及於西漢,鼎盛於唐代以後。據現存史料及考證,上古時代有在季秋舉行豐收祭天、祭祖的活動。
古人在九月農作物豐收之時祭天帝、祭祖,以謝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動,這是重陽節作為秋季豐收祭祀活動而存在的原始形式。唐代是傳統節日習俗揉合定型的重要時期,其主體部分傳承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