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重陽節的小故事都有哪些
關於重陽節的故事:
傳說在公元前三世紀,那時有一個神通廣大的人,名字叫費長房。他不僅能呼風喚雨,還能遣神捉鬼。
有一個叫恆景的青年知道後,很崇拜他,要拜他為師。由於這個青年決心很大,費長房就收他為徒,教他學本領。
有一天,費長房對恆景說:「九月九日,也就是重陽日這天,你們全家將有一個大災難降臨,你要提早作好准備。」恆景聽了,十分驚慌,連忙跪下求師傅教給他躲避災難的辦法。
費長房說:「重陽日這一天,你多做幾個紅色的布袋,裡面放進茱萸,纏到胳膊上,再帶些用菊花浸泡的酒,攜帶全家老小到一個高坡上飲酒。這樣,就可避開大禍。」恆景認真地照師傅的辦法去做了。
到了重陽日這一天的清晨,恆景帶著全家來到附近的高坡上,平安地渡過了這一天。
晚上,恆景和家人一起回到家中一看,大吃一驚,家裡的牛羊雞犬都死了。他們果真避過了一場災難。
從此,重陽登高、插茱萸、飲菊花酒,相沿成習,流傳了兩千多年。
重陽節的傳說
據研究人員考證,西峽重陽店最早是由堯的兒子丹朱所建。丹朱為堯的長子,是一位傑出的軍事家,曾統帥大軍征伐強大的東夷諸侯而獲勝,鞏固了堯的地位,為建立陶唐王朝立過大功,具有豐富的軍事知識和作戰經驗。
考古學家王大有在《三皇五帝時代》中介紹:堯欲指定王位繼承人,大臣放齊說:「帝子丹朱開明,可登帝位。」堯認為丹朱「不守德,好爭訟」,「不足以授天下」。
那時,人們把孝德作為眾德之首。堯認為舜有孝德,決定把帝位傳給舜,並由舜代堯執政。堯怕丹朱與舜爭奪帝位,派丹朱駐守丹江和漢水交接處的丹江口,並派舜領重兵駐於黃河北岸,監控丹朱。
為了防止舜從北方攻擊,丹朱在丹江邊建丹朱台,在正北建丹朱城作為國都,與國都配合,建九層高的天文台,即丹朱台。並在正北建朱陽關、紫荊關、重陽店,來保護都城丹朱城。
丹朱為什麼要在重陽店建立要塞?為什麼以「重陽」命名?重陽店在朱陽關和荊紫關的中心,戰略地位十分重要,朱陽關和荊紫關只是它的側翼,起輔助作用。
古人重陽輕陰,陽的地位比陰高。最大的陽數是九,九代表萬物之大、之高,因重陽店在戰略上處於核心地位,在軍事上有從旁邊防衛紫荊關的作用。所以丹朱很重視它,把它起名為重陽。
⑵ 重陽節的故事
重陽節是我國一個重要的傳統節日,時在陰歷九月九日。按照中國古代關於數字的二元分類,奇數為陽,偶數為陰,九月九日的月份和日期都為陽數,所以稱為「重陽」,也稱「重九」。
那麼你們知道有關於重陽節的傳說故事嗎?感興趣的小夥伴一起來看看。
據史料記載,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隨意。九月九日天明時,以片糕搭兒女頭額,口中念念有詞,祝願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講究的重陽糕要作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作成兩只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有的還在重陽糕上插一小紅紙旗,並點蠟燭燈。這大概是用「點燈」、「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紅紙旗代替茱萸。當今的重陽糕,仍無固定品種,各地在重陽節吃的松軟糕類都稱之為重陽糕。
以上就是我所知道的關於重陽節的故事了,小夥伴們,你們還知道哪些呢?在評論區里告訴我吧。
⑶ 重陽節的小故事
關於重陽節的小故事
你聽過哪些關於重陽節的故事呢?以下是為大家分享的關於重陽節的小故事,供大家參考借鑒,歡迎瀏覽!
關於重陽節的小故事:冤魂的祈求
晉代人干寶,是一位很有學識、文筆優美的史官。在他的《搜神記》一書里,有一段這樣的故事:
淮南有一女丁氏,嫁給當地姓謝人家。謝家是一大富戶。她的婆婆陰險毒辣,千方百計虐待丁氏。她總是被強迫著,一刻不停地干繁重的家務。哪怕是有一點點的不順眼,就會遭到惡婆婆的拳打腳踢,百般折磨。丁氏最終忍受不住,在重陽節那天,含恨懸梁自盡。
該女生前受盡凌辱,死後冤魂不散。她的靈魂常常依附在巫祝(神漢神婆之類的)身上向人們祈求:“做人家的媳婦太辛苦了,沒日沒夜地幹活。終年勞累不得休息。求求各位婆家,到了重陽節,讓媳婦們休息一天吧。”
據說,丁氏的祈求,發揮了一定的作用。後來,許多人家開始善待媳婦。江南人每逢重陽日,都讓媳婦們休息,叫做“媳婦休息日”。這,也許就是今天三八節的萌芽吧。還有一些地方,每逢重陽,父母們要把嫁出去的女兒接回家吃花糕,順便讓女兒休息一下。到了明代,甚至將重陽節稱為“女兒節”。
以死抗爭,陰魂不散的丁氏,當之無愧地,應該是我國女權運動的先驅者了。因為她的貢獻,後人為其立祠祭祀,稱為“丁姑祠”。
關於重陽節的小故事:突發的大水
相傳很早的時候,有個庄戶人家住在驪山腳下。一家老小任勞任怨,忠厚朴實,小日子過得挺紅火。
一天,家人收工歸來,路上碰到一個年老的雲游道人。因為天快黑了,便把他帶回家過夜。由於人多屋少,主人就在灶房裡打了個地鋪。自己和妻子兒女擠在草鋪上睡下,卻讓老道睡在了正屋的炕上。
第二天天剛亮,庄戶人叫醒妻子給道人做了一頓好吃的.,殷勤招待。又做了滿滿一袋白蒸饃,送給遠行的老道。道人臨走前,仔細地看了看庄戶人住的地方和周圍的環境,千叮嚀萬叮囑地說:“到了九月九,全家高處走。切記切記!”
庄戶主人感到很奇怪,心想:這老道會不會有毛病啊?但轉念又一想,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全家人的性命要緊。到了九月九,還是到高處走一走吧。權當讓家人看看風景,也是一件美事。
重陽節那天,庄戶的主人帶著妻子兒女,背上花糕米酒,登山遊玩。還沒有等他們到達山頂,從半山腰處的山洞裡,突然冒出一股大水直沖山下。一會兒功夫,位於他家的整條山溝都被淹沒了。站在高處的這家人,眼見這一幕,全都嚇傻了。這才明白,老道為什麼讓他們全家九月九登高了。
這事傳開後,人們每逢九月九,便扶老攜幼登高望遠、上墳祭祖,以祈求平安。一年一度,相沿成俗,流傳至今。
關於重陽節的小故事:三尺清鋒斬妖魔
很久以前,有個後生叫桓景。他和父老鄉親們,守著一方土地,日出而作,日落而歸。誰知天有不測風雲,當地忽然流行起瘟疫來,人們不斷地死於非命,情況十分危急。
有人告訴桓景,這是因為附近的河裡,來了一個妖怪,經常出來散布瘟疫,危害人間。他又打聽到,東南山中住了一個叫費長房的神仙,神通廣大,本領高強。桓景決定,前去拜師學藝。
他翻越了一座座大山,跨過了一道道河流,歷盡千辛萬苦。有一天,桓景看見面前站著一隻雪白的鴿子,向他點頭。桓景心想:這莫非是引路的和平鴿嗎?
果然,鴿子飛一段距離,便停下來等他。就這樣,他跟著白鴿,很快找到了費長房的仙居。桓景走到門口,恭恭敬敬地跪下,誠心誠意地請求:“求師傅大發慈悲,救救鄉親們!”他的善心和誠意感動了仙人。隨著大門的啟開,一位鶴發童顏的老者,笑眯眯的說:“弟子為民除害,為師自當助一臂之力。”
費長房先送他一把青龍斬妖劍,又教了他劍法。等桓景學有所成,師傅對他說:“今年九月九日,是降妖除魔的好日子。你趕緊回鄉滅掉妖怪,解救百姓。為師另給你茱萸葉一包,菊花酒一瓶,到時讓鄉親們登高避禍。”說完,師傅用手一招,飛來一隻仙鶴,把桓景載回了家鄉。
桓景回到家,緊鑼密鼓地籌備有關事項。到了重陽那天,他就領著大家登上了附近的高山。桓景把師傅給的茱萸葉子分給眾人,讓瘟魔不敢近前;又拿出菊花酒,每人喝了一口,可以百毒不侵。一切安排妥當後,他手提青龍降妖劍,來到住著妖怪的那條河邊,准備斬殺瘟魔。
不一會兒,河面上波濤翻滾,狂風怒吼。妖怪探出頭來,看見山上的人群,便飛身躍起,直撲眾人,卻被仙酒及茱萸的氣味嚇得不敢上前。它一回頭,迎面碰上寶劍出鞘的桓景。正是仇人相見,分外眼紅。一人一妖,直斗的飛沙走石,天昏地暗。大戰了三百多回合,瘟魔不敵,轉身就跑。桓景“嗖”的一聲射出了寶劍,把瘟魔死死地釘在了地上。
從此,這一方土地上的百姓們,再也不受瘟魔的侵襲了。
;⑷ 重陽節的民間故事
重陽 節是中國傳統的四大祭祖 節日 ,那你知道重陽節的民間 故事 有哪些嗎?下面是我給大家分享的重陽節的 民間故事 ,歡迎大家閱讀。
重陽節的民間故事 篇【1】
東漢時,汝南縣里有一個叫桓景的農村小夥子,父母雙全,妻子兒女一大家。日子雖然不算好,半菜半糧也能過得去。誰知不幸的事兒來了。汝河兩岸害起了瘟疫,家家戶戶都病倒了,屍首遍地沒人埋。這一年,桓景的父母也都病死了。
桓景小時候聽大人們說:“汝河裡住有一個瘟魔,每年都要出來到人間走走。它走到哪裡就把瘟疫帶到哪裡。桓景決心訪師求友學本領,戰瘟魔,為民除害。聽說東南山中住著一個名叫費長房的大仙,他就收拾行裝,起程進山拜師學藝。
費長房給桓景一把降妖青龍劍。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不分晝夜地練開了。轉眼又是一年,那天桓景正在練劍,費長房走到跟前說:“今年九月九,汝河瘟魔又要出來。你趕緊回鄉為民除害。我給你茱萸葉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讓你家鄉父老登高避禍。”仙翁說罷,用手一指,一隻仙鶴展翅飛來,落在桓景面前。桓景跨上仙鶴向汝南飛去。
桓景回到家鄉,召集鄉親。把大仙的話給大夥兒說了。九月九那天,他領著妻子兒女、鄉親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葉子每人分了一片,說這樣隨身帶上,瘟魔不敢近身。又把菊花酒倒出來,每人啄了一口,說喝了菊花酒,不染瘟疫之疾。他把鄉親們安排好,就帶著他的降妖青龍劍回到家裡,獨坐屋內,單等瘟魔來時交戰降妖。
不大一會兒,只聽汝河怒吼,怪風旋起。瘟魔出水走上岸來,穿過村莊,走千家串萬戶也不見一個人,忽然抬頭見人們都在高高的山上歡聚。它竄到山下,只覺得酒氣刺鼻,茱萸沖肺,不敢近前 登山 ,就又回身向村裡走去。只見一個人正在屋中端坐。就吼叫一聲向前撲去。桓景一見瘟魔撲來,急忙舞劍迎戰。
鬥了幾個回合,瘟魔戰他不過,拔腿就跑。桓景“嗖”的一聲把降妖青龍劍拋出,只見寶劍閃著寒光向瘟魔追去,穿心透肺把瘟魔扎倒在地。
此後,汝河兩岸的百姓,再也不受瘟魔的侵害了。人們把九月九登高避禍、桓景劍刺瘟魔的事,父傳子,子傳孫,一直傳到現在。從那時起,人們就過起重陽節來,有了重九登高的風俗。
重陽節的民間故事 篇【2】
農歷九月初九,是我國民間 傳統節日 重陽節。早在春秋戰國時的《楚辭》中已提到了。屈原的《遠游》里寫道:“集重陽入帝宮兮,造旬始而觀清都”。這里的“重陽”是指天,還不是指節日。 三國 時魏文帝曹丕《九日與鍾繇書》中,則已明確寫出重陽的飲宴了:“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並應,俗嘉其名,以為宜於長久,故以享宴高會。”
晉代文人陶淵明在《九日閑居》詩序文中說:“余閑居,愛重九之名。秋菊盈園,而持醪靡由,空服九華,寄懷於言”。這里同時提到菊花和酒。大概在魏晉時期,重陽日已有了飲酒、賞菊的做法。到了唐代重陽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
到明代,九月重陽,皇宮上下要一起吃花糕以慶賀,皇帝要親自到萬歲山登高,以暢秋志,此風俗一直流傳到清代。
重陽節,是我國農民喜慶豐收的一個節日。農歷九月,正是金色秋收季節,加之“九” 與“久”諧音,“久久”又有“宜於長久”、“年年豐收”的意思,故於重九日有慶祝風俗。
重陽節的民間故事 篇【3】
重陽節的名稱得來是因為,古人以九為“陽數”,九月九日則是雙九,也就是重陽日。關於重陽節的來歷,有一個具有濃厚神話色彩的 傳說 。
傳說在公元前三世紀,那時有一個神通廣大的人,名字叫費長房。他不僅能 呼風喚雨,還能遣神捉鬼。有一個叫桓景的青年知道後,很崇拜他,要拜他為師 。由於這個青年決心很大,費長房就收他為徒,教他學本領。
有一天,費長房對桓景說:“九月九日這天,你們全家將有一個大災難降臨 ,你要提早作好准備。”桓景聽了,十分驚慌,連忙跪下求師傅教給他躲避災難的 辦法 。費長房說: “九月九日這一天,你多做幾個紅色的布袋,裡面放進茱萸,纏到胳膊上,再帶 些用菊花浸泡的酒,攜帶全家老小到一個高坡上飲酒。這樣,就可避開大禍。” 桓景認真地照師傅的辦法去做了。到了九月九日這一天的清晨,桓景帶著全 家來到附近的高坡上,平安地渡過了這一天。
晚上,桓景和家人一起回到家中一 看,大吃一驚,家裡的牛羊雞犬都死了。他們果真避過了一場災難。從此,重 陽登高、插茱萸、飲菊花酒,相沿成習,流傳了兩千多年。
猜你感 興趣 :
1. 重陽節的傳說故事有哪些
2. 關於重陽節的神話故事
3. 重陽節傳說故事
4. 關於重陽節的故事
5. 傳統節日的民間故事
⑸ 重陽節的簡短小故事 關於重陽節的傳說故事
重陽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之一,並且有著很久遠的歷史文化,隨著不斷的演變,重陽節也變成了敬老節,很多同學想知道重陽節的簡短小故事有哪些,一起來看一下!
相傳很久以前,有一個瘟神,只要他一出現,村裡的人就會病倒,老百姓受盡了折磨。有一位少年叫景恆,瘟神奪走了他所有親人的生命。他發誓要學習法術,戰勝瘟神。他四處尋訪名師,不畏路途的遙遠和艱險,在仙鶴的指引下,終於找到了終南山上有著神奇法力的仙長。他一學就是十年,終於練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藝。
這一天,仙長把恆景叫到跟前說:「明天是九月初九,瘟神又要出來作惡,你的本領已經學成,應該回去為民除害了。」仙長送給恆景一包茱萸葉、一盅菊花酒和一把斬妖劍,讓恆景騎著仙鶴趕回家去。 重陽節恆景在九月初九的早晨,按仙長的叮囑把鄉親們領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讓大家把茱萸葉插在身上,每人喝一盅菊花酒,自己則持酒仗劍,准備治魔。快看,瘟神殺氣騰騰地往村子這邊來,可是村子裡一個人也沒有,瘟神正納悶呢,忽然一陣茱萸香和菊花酒氣撲鼻而來,熏得他頭暈腦漲。抬頭一看,村民們都躲在山上呢,氣得瘟神哇哇叫著沖上山來。這時,恆景手持降妖寶劍追下山來,幾個回合就把瘟神刺死劍下。滾滾黑氣退卻了,老百姓歡呼雀躍,在山頂上慶祝勝利。從此,九月初九登高的活動年復一年地流傳下來。
重陽節的起源據說是漢高祖劉邦的愛妃戚夫人被呂後害死後,她身邊的侍女也受到牽連並被趕出皇宮,流落到民間,嫁給了一個貧民。由於她在宮中每年都過重陽節,節日期間插茱萸、飲菊花酒等,以求長壽,所以嫁人之後,她在這一天還是照著宮里的規矩過重陽節,人們聽說後紛紛效仿,於是這種習俗在民間就廣為流傳了。
⑹ 重陽節的故事40字四年級
有一天來,仙人把恆景叫到自跟前,對他說:「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來作惡,如今你的本領已經學成,應該回去為民除害了!」。這時,仙人送給恆景一包茱萸葉,一瓶菊花酒,並授以避邪秘訣,讓恆景立即騎著仙鶴趕回家去。
恆景回到家鄉,在九月九日早晨,他按照仙人的囑咐把鄉親們領到附近的一座山上,發給每人一片茱萸葉,一盅菊花酒。中午時分,狂風怒號,北風驟起,天昏地暗,隨著幾聲凄厲地吼叫,瘟魔沖出汝河,撲到山下。
就在這時,瘟魔突然聞到茱萸的奇味和菊花酒的醇香,臉色突變,瑟瑟發抖,不敢前行。說時遲那時快,恆景手持降妖寶劍,立即奔下山來,經過幾個回合的激烈搏鬥,恆景將溫魔刺死,瘟疫消除。後來人們就把重陽節登高看作是免災避禍的活動。
⑺ 有沒有關於中國傳統節日的故事,給孩子普及知識
關於中國傳統節日的故事,比如說端午節講屈原的故事,這就是一個很好的選擇,可以告訴孩子節日的民俗習慣,吃粽子的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