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2022-03-04
對「教學」這個詞的另一種領悟
2022年3月4日 星期五
日常我們所理解的「教學」,就是老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由教師發起「教」,學生跟著老師「學」。
今天早上備課,原本儲備了資料,有教案,也有課件,將這些資源與教材一比對,有很多不相符合的地方,而且可借鑒的意義不大。於是決定還是要按照自己的思路來備課。
今天第一次走進課本的學習,有必要引導孩子理解這門學科的名字包含的意思,因此,從學科名《道德與法治》入手,引導大家討論。
什麼是「道德」?什麼是「法治」?他們之間有什麼關聯?首先我自己的理解,「道德」就是道義、德行、品德、修養等,是社會對一個人的綜合評價,也是一個人立足於社會最重要的稟賦。「法治」,於個人來說,就是遵紀守法,這是做人的底線,才能較好的立足於這個社會帶扒昌;於國家來說,就是依法治國,這是國家的治國理念,確保國家的和平、安寧和百姓的幸福。
把這兩詞集合起來成為一門學科的名字,有什麼關聯性呢,我想道德是柔性的,法治是剛性的,道德是高線,法治是底線。要成為一個德行高尚的人,就要有道德、守法治,才能擔當起工作的責任,被人尊重、認可。
對「道德與法治」的理解對嗎?肯定不完善,或是不嚴謹。
於是,開始查資料——
「道德」的基礎釋義:「道德」是社會意識形態之一,以善惡評價的方式調整人與人之間及個人同社會之間關系的行為規范的總和。主要通過教育和社會輿論的力量,使人們逐漸形成一定的信念、習慣、傳統而發生作用。由一定社會的經濟基礎所決定並為之服務。
「法治」的基礎釋義:用法律治理國家。有形式法治和實質法治之說。形式法治指依法治國、依法辦事的治國方式、制度及其運行機制;實質法治指良法統治,法律至上,法律主治,制約權力、保障權利的價蠢扒值、原則和精神。
二者之間有什麼關系呢?
法律屬於制度的范疇;而道德只屬於社會意識形態的范疇,通常是潛移默化的。法律規范的內容主要是權利與義務,強調兩者的均衡;道德強調對他人、對社會集體履行義務承擔責任。法律規范的結構是假定、處理和制裁或者說是行為模式和法律後果;而道德規范並沒有具體的制裁措施或者法律後果。法是按照特定的程序制定的,主要表現為有關國家機關制定的各種規范性文件,或者是特殊判例。
法治實際上包含了許多層面的含義,他是指一種治國的方略、社會調控方式,法治是與人治相對立的一種治國方略。法治強調依法治國、法律至上,法律具有較高的地位。
——通過查找資料,發現兩個詞語的理解與我的理解有相似之處,但是表達更加嚴謹。在「法治」的理解上著重從國家治理層面上解讀。
在資料中有這樣的一句話:法治必然要經歷一個從產生到消亡的過程,他終將被道德所取代,人們將憑藉自我道德觀念來實施自我行為。這是何等美好的社會,這就是人類的終極理想——共產主義。
備課中不急於尋找答案,先從自己的思考出發,然後,進行資源的搜集、閱讀和內化,就形成了比較完善的理解,在此基礎上,抓住二者的關聯,對課程名稱就有基本的理解。
今天先進入第四單元的學習「我們當地的風俗」,風俗中重點講「尊老愛幼」的風俗,書上的資源很有限,於是搜尋了相關的內容進行梳理。
1.愛幼的習俗
出生:「紅雞蛋」的寓意就是報喜,說明家人對幼兒的降生充滿了喜悅。
滿月:剃胎發,寓意「從頭開始,一生圓滿」;做胎毛筆,寓意「文雲昌隆,青雲直上」;用紅雞蛋在頭頂上滾幾圈,寓意「鴻運當頭,吉祥如意」,理發後洗澡,在盆中放入兩個石頭,寓意「身體健康壯如石」。
過年送壓歲錢:寓意「送走舊年,祈福新年平安幸福」
2.尊老的風俗
生日:吃長壽面、壽桃,全家大小回家聚會送祝福。
節日:重陽節,農歷9月初9,尊老、敬老、愛老、助老。
經典: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三字經:為人子,方少時,親師友,習禮儀。
香九齡,能溫席。孝於親,所當執。
融四歲,能讓梨。弟於長,宜先知。
首孝悌,次見聞。
故事1:漢代:漢文帝時代,80歲以上老人每此汪月供給大米1石,肉20斤,酒5斗。
故事2:清朝1772康熙帝69歲生日,辦「千叟宴」,迎接全國70歲以上老人到京赴宴,有2417人參加。
故事3:當今老有所養,「老年證」、「一卡通」等。
盡管上周就布置了查找資料,但學生完成得很少,下周需要提早強化,否則課堂的內容扁平化。我將自己查找的資源進行補充,學生興趣盎然。
這樣的備課的過程,我在為「教」做准備,但在准備的過程中,我自己也是在不斷梳理、延展,我了解學科詞語背後的意義,也豐富了對於「尊老愛幼」來自中國源遠流長的歷史,那些被歷史不斷地洗淘流傳下來的句子,成為中華文化的靈魂,成為家庭血脈傳承的衣缽,,這也是我在學習的過程不斷得到強化的認知。
面對教材,面對課本,面對不同的學生,教什麼,怎麼教,我相信每一個有責任感的老師每天都會向自己提出這樣的問題,在自我追問的過程中,不斷思考,搜索,尋找答案,尋找理想的解決方案,把自己的「學」放在首位,帶著自己的「學」走向課堂的「教」,讓課堂的「教」能真正走向學生的「學」。
當我們不被已有的教案牽著鼻子走,不被手上的資源所左右,有自己的理解、判斷、思索以及建構的時候,師生彼此相互濡染,課堂就一定能夠看見生命與智慧的拔節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