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福州拗九節習俗
拗九節是福建省福州十邑地區的傳統民俗節日,日期是農歷正月廿九。在福州人的傳統觀念中,「九」是不好過的。這天清早,家家戶戶都用糯米、紅糖,再加上花生、紅棗、荸薺、芝麻、桂圓、白果等原料,煮成甜粥,稱為「拗九粥」,用來祭祖或饋贈親友。
已出嫁的女兒,也必定要送一碗「拗九粥」,有的還要加上太平面、蛋、豬蹄等,送回娘家,孝敬父母。
此外,凡是歲數逢九(虛歲)的人,如九歲、十九歲、二十九歲……(稱「明九」),或是九的倍數,如十八歲、二十七歲、三十六歲……(稱「暗九」),也要像過生日一樣,吃一碗「太平面」,以求平安、健康。
傳說:目連的母親青提夫人,家中甚富,然而吝嗇貪婪,兒子卻極有道心且孝順。其母趁兒子外出時,天天宰殺牲畜,大肆烹嚼,無念子心,更從不修善。母死後被打入陰曹地府,受盡苦刑的懲處。
目連為了救母親而出家修行,得了神通,到地獄中見到了受苦的母親。目連心中不忍,但以他母親生前的罪孽,終不能走出餓鬼道,給她吃的東西沒到她口中,便化成火炭。 目連無計可施,十分悲哀,又祈求於佛。
佛陀教目連於七月十五日建盂蘭盆會,借十方僧眾之力讓母吃飽。目連乃依佛囑,於是有了七月十五設盂蘭供養十方僧眾以超度亡人的佛教典故。
目連母親得以吃飽轉入人世,生變為狗。目連又育了七天七夜的經,使他母親脫離狗身,進入天堂。 這樣一個佛教故事能從西晉流傳至今,而且是口口相傳,關鍵在於故事勸人向善,勸子行孝,更有「天下無不是者父母」的隱喻。
㈡ 拗九節的習俗
習俗:
"拗九節"近年又被稱為"孝順節""敬老節",主要原因是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煮專拗九粥祭祀祖先或者送給屬親朋好友,已經出嫁的女子也要送拗九粥(有人還加上太平面、鴨蛋、豬蹄等)回娘家孝敬父母。
福清方言中"後"與"拗"諧音。福清人認為,逢"九"不順利,每年這天,歲數逢九或九的倍數的人都要過"九"。
此後,人們不管是正月廿九還是29歲,都算是目連的母親落難的年月,於是福清人逢九就犯忌,認為"9"是厄難的歲月,所以凡是歲數逢9的人,如9歲、19歲……(稱"明九"),或是9的倍數,如18歲、27歲、36歲……(稱"暗九"),也要像過生日一樣吃拗九粥、太平面,以求平安、健康。
拗九粥的主要成分是糯米、紅糖、花生、紅棗、荸薺、芝麻、桂圓、蓮子等。從中醫學角度來看,不僅充飢生津,而且養生健體,所以在寒冷的正月食用拗九粥有益壽的功效。煮「拗九粥」選用的原料並無定法,人們可以根據自身體質和需要,發揮創意,不必年年「古老套」。
隨著時代的進步,尊老敬老、崇尚孝順漸成風尚,於是人們藉助「拗九節」大力弘揚傳統美德,將傳統民間節日演繹成了「孝順節」「敬老節」,這是社會的一大進步。
㈢ 「拗九節」是哪個地方的節日「拗九節」是怎麼演變成為「孝順節」的
拗九節是福建省福州市十邑地區的傳統民俗節日,日期為農歷正月廿九。 這個節日之所以會演變為孝順節,是由幾個古代傳說演變而來的,接下來我來為大家分別介紹。
以上就是關於拗九節的由來以及拗九節之所以會變成孝順節的原因。
㈣ 拗九節的傳統習俗
正月廿九日,是羅源特有的民間傳統節日。「拗九節」又稱「後九節」、「孝九節」和「送窮節」。
這天清早,家家戶戶都用糯米、紅糖,再加上花生、紅棗、荸薺、芝麻、桂圓等原料.煮成甜粥,稱為「拗九粥」,用來祭祖或饋贈親友。已出嫁的女兒,也必定要送一碗「拗九粥」,有的還要加上太平面、蛋、豬蹄等,送回娘家,孝敬父母。
此外,凡是人的歲數逢九,如九歲、十九歲、二十九歲……(稱「明九」),或是九的倍數,如十八歲、二十七歲、三十六歲……(稱「暗九」),也要像過生日一樣,吃一碗「太平面」或甜飯,以求平安、健康。在羅源人的傳統觀念中,「九」是不好過的。
一般來講,煮「拗九粥」需要備齊糯米、紅棗、葡萄乾、桂圓干、蓮子、花生、荸薺、紅糖板等8種材料。要經過浸泡、蒸煮、加糖、攪拌四道工序,這樣煮出來的粥,色、香、味一應俱全,既表孝心又營養可口。
經過漫長的歲月,現如今「拗九節」已經成為福州獨具特色的傳統節日,成為一個極具福州本土特色的「感恩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