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重陽節為什麼要插茱萸 重陽節插茱萸是什麼植物
導讀:重陽節習俗特別多,登高望遠,祭祖祈福,賞菊飲菊花酒,吃螃蟹吃重陽糕等等,還有一項習俗活動是插茱萸,對於茱萸很多人不懂,更不知道重陽節的茱萸怎麼佩戴。那麼,重陽節為什麼要插茱萸?重陽節插茱萸是什麼植物呢?感興趣的朋友趕緊來瞧瞧我的介紹吧。
重陽節為什麼要插茱萸
重陽節插茱萸風俗據說由來已久。晉代周處《風土記》中有「九月九日折茱萸以插頭,避除惡氣,以御初寒」的記載。到了唐代,這個習俗更是盛行,除了《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外,杜甫也在《九日寓藍田崔氏庄》里寫道:「明年此會知誰健,醉把茱萸仔細看。」
古人認為重陽節這一天插茱萸可以消災避難,還能避免瘟疫,所以會直接把茱萸插在發髻上,也會用紫色的布囊包上茱萸的莖、葉或果實,系在手臂上。
重陽節插茱萸是什麼植物
茱萸屬芸香科植物,分布於長江流域和華南一帶。茱萸苦辛性溫,功在溫中、行氣、止痛。茱萸對嘔吐吞酸、腹痛瀉痢均有奇效。茱萸外用對高血壓、慢性消化不良、口腔潰瘍等病也有一定的療效。
茱萸是一味中葯,分吳茱萸和山茱萸。《中國葯學大辭典》解釋,本品南北皆可,入葯以「吳地」為佳,所以又稱吳茱萸。以前有人認為「遍插茱萸少一人」中的茱萸是山茱萸,實為張冠李戴。山茱萸雖為傳統中葯,有滋補益精的功效。
重陽節與茱萸的關系,最早見於《續齊楷記》中的一則故事:汝南人桓景隨費長房學道。一日,費長房對桓景說,九月九那天,你家將有大災,其破解辦法是叫家人各做一個彩色的袋子,裡面裝上茱萸,纏在臂上,登高山,飲菊酒。九月初九這天,桓景一家人照此而行,傍晚回家一看,果然家中的雞犬牛羊都已死亡,而全家人因外出而安然無恙。
當然以上故事可能只是一個傳說,但茱萸「辟邪祈福、消禍求平安」的寓意卻流傳了下來,後世人們在重陽節的時候,採集結了果子的茱萸,或置於布囊中佩掛在手臂上,或插戴在頭上,以祈福消禍求平安,並給了茱萸「辟邪翁」的雅號。
茱萸有三種
「茱萸」主要有三種:吳茱萸、食茱萸和山茱萸。前兩者屬於同科植物,三種在外觀和性質也有相似之處。
吳茱萸亦稱為茱萸、吳萸。王維詩中的茱萸指的就是吳茱萸。食茱萸又稱欖子、艾子。在辣椒沒有傳入中國之前,古人用食茱萸替代辣椒做調味品,或葯用。山茱萸屬山茱萸科,與重陽茱萸完全不相干,只因果實色紅類似芋類,由「朱芋」轉訛而來的,至今仍有「山芋肉」的叫法。除了這三種常見的茱萸外,名字含有「茱萸」的還有多種,但與重陽節所用的茱萸不屬於一類的科種。
重陽佩茱萸的習俗在宋元之後逐漸不見了,但重陽期盼避邪消災祈求長生與延壽的願望將會一直流存在人們的心裡。
重陽節的茱萸怎麼佩戴
從避禍避災到祈福祈壽的文化心理變遷,從重陽節的兩個民俗事象——茱萸、菊花——也可以得到反映。茱萸是一種葯用植物,常綠小喬木,秋天會結成熟後呈紅紫色的、氣味辛香的小果實。人們採集這結了果子的茱萸,或置於布囊中佩掛在手臂上,或插戴在頭上,並給了茱萸「辟邪翁」的雅號。
除此之外,「簪菊」的習俗也很普遍,如杜牧詩歌《九日齊山登高》中所言「菊花須插滿頭歸」。菊花又名「延壽客」、「不老草」。插茱萸與登高的結合,比簪菊要早。但宋元之後,佩茱萸之風漸少,簪菊之風日盛。
「辟邪翁」與「延壽客」,同樣是對於生命的追求,但兩者的意義指向有所不同。插茱萸,是出於對疾病災禍的恐懼尋求躲避消解,指向當下;簪菊花,是隨著生活狀況的改善、對現實世界把握度的上升,更多指向對於未來的祈盼,希望長壽延年,將來的生活幸福美滿。「延壽客」的地位最終蓋過「辟邪翁」,正是基於這樣一種邏輯的演變,而從「登高節」發展到「敬老節」,同樣基於此。
『貳』 重陽節和茱萸有什麼關系
重陽節插茱萸是一種習俗。
古代風行九九插茱萸的習俗,所以重陽節又叫做茱萸節。舊時漢族民間節日風俗,流行於黃河中下游、淮河、長江流域等地。
茱萸是一種可以做中葯的果實。古人認為在重陽節這一天登山插茱萸可以驅蟲去濕、逐風邪。於是便把茱萸佩戴在手臂上或磨碎放在香袋裡,還有插在頭上的。大多是婦女、兒童佩戴,有些地方男子也佩戴。
插茱萸和簪菊花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茱萸香味濃,具有明目、醒腦、祛火、驅蟲、去濕、逐風邪的作用,並能消積食,治寒熱。插茱萸等古俗則是民間登山驅風邪的行為,重陽節清氣上揚,濁氣下沉,人們用天然葯物茱萸等調整體魄健康,使其適應自然氣候變化。
九九插茱萸的習俗流傳
歷史重陽節插茱萸的風俗,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農歷九月九日重陽節時,秋高氣爽,正是茱萸成熟之時,茱萸被認為能祛病驅邪,所以古人或頭插茱萸枝,或臂佩茱萸囊,登高游興,並把重陽節稱為登高節、茱萸節、茱萸會。
直至民國時期,一些文人秋季聚會請貼的常用款式為:「×月×日,登高萸觴,候光。」到民國以後,茱萸風俗逐漸衰退。但民俗仍然保留著。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重陽節
『叄』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重陽插茱萸有什麼意義
唐朝王維在《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一詩中有「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說明至少在唐朝時,人們在農歷的九月九日有佩帶茱萸的習俗。人們認為農歷九月初九是凶日,有多災多難的含有在裡面,茱萸被人們稱為「辟邪翁」,有很吉祥的意思在裡面,所以在重陽節人們喜歡佩帶茱萸以辟邪求吉。重陽節時,人們採摘茱萸的枝條,連帶著果實用布縫成香囊,隨身攜帶,用來避除邪惡之氣。
吳茱萸亦稱為茱萸、吳萸。王維詩中的茱萸指的就是吳茱萸。食茱萸又稱欖子、艾子。在辣椒沒有傳入中國之前,古人用食茱萸替代辣椒做調味品,或葯用。山茱萸屬山茱萸科,與重陽茱萸完全不相干,只因果實色紅類似芋類,由「朱芋」轉訛而來的,至今仍有「山芋肉」的叫法。除了這三種常見的茱萸外,名字含有「茱萸」的還有多種,但與重陽節所用的茱萸不屬於一類的科種。
『肆』 茱萸是什麼 重陽節為什麼要插茱萸
導讀:茱萸是什麼?茱萸是一種植物,平時我們很少見到茱萸,也很少提到茱萸,不過當一個節日到來之時,人們都要問一遍了解一遍茱萸這樣東西,這個節日就是重陽節。之所以在重陽節提茱萸,是因為重陽節有著佩茱萸的習俗,那麼重陽節為什麼要插茱萸或者佩茱萸呢?下面和我一起去了解下吧。
茱萸是什麼
茱萸,又名「越椒」、「艾子」,是一種常綠帶香的植物,具備殺蟲消毒、逐寒祛風的功能。木本茱萸有吳茱萸、山茱萸和食茱萸之分,都是著名的中葯。佩茱萸,中國歲時風俗之一。在九月九日重陽節時爬山登高,臂上佩戴插著茱萸的布袋(古時稱「茱萸囊」)。茱萸是一種落葉小喬木,開小黃花,果實橢圓形,紅色,味酸,可入葯。
重陽節為什麼要插茱萸
這跟端午佩掛艾草、菖蒲的道理是一樣的,為了驅病、防蚊、辟邪。所以無論是艾草、菖蒲,還是茱萸,都有特殊香味,才能達到除病辟邪的效果。
九月初九,正值秋冬交替,九又是「至陽之數」,古人認為這天陽氣太盛,陰陽失調,是凶日,佩戴氣味濃烈的茱萸能御初寒也可辟邪氣。
以前的人,到了重陽節會把茱萸插在頭上,或身上佩裝有茱萸的布袋。
茱萸的植物種類介紹
一、山茱萸
重陽前後到山上走一走也許會碰上些紅色小果子,長相喜人,那很可能就是山茱萸的果子了。
山茱萸是山茱萸科山茱萸屬植物,它的果子,也叫萸肉,長橢圓形,紅色至紫紅色,是一味中葯,溫肝補腎,中醫俗稱它為棗皮。
果期在秋季,9-10月,
上山秋遊看到這么誘人的果子,
不妨摘一點,但別急著吃,
它味道苦澀,並不好吃。
可以把山茱萸果帶回家泡酒,喝完腰不酸腿不痛,是補血補虛,強身健體的良葯酒。
山茱萸開小黃花,每年春天,3、4月份光景,樹上一片片的金黃色,美極。
題外話,最近看到朋友圈很多人在曬山荔枝,它跟山茱萸是親戚,也是山茱萸科的,中文學名叫四照花。
果子像荔枝,可以吃,
所以大家叫它山荔枝。
盛開的四照花美美噠,
我們看到的四瓣白色花瓣
其實是苞片不是花。
扯遠了,說回茱萸,下一個登場的也是可以食用的茱萸,叫食茱萸。
二、食茱萸
在辣椒傳進中國之前,愛吃辣的人,像湖南人、四川人,據說「辛辣」這一口味主要從花椒、姜、食茱萸這三種食材中來。
食茱萸指的是芸香科花椒屬的椿葉花椒,枝葉、果實都有濃烈氣味,分布在我國長江以南各地區。
果期10-12月,果實成熟後分果瓣呈淡紅褐色,干後變灰粽,外形跟花椒很相似。
食茱萸葯食兩用,樹根、樹皮入葯,可祛風濕,治跌打腫痛。
三、吳茱萸
吳茱萸也是芸香科植物,跟食茱萸長得很像,因此,自古就有對兩者身份的爭議。
現代植物學家考證後,認為吳茱萸和食茱萸是兩種植物。
吳茱萸春末初夏開綠白色小花,
秋後成熟,果實為暗紫紅色。
吳茱萸是古老的中葯植物,嫩果經泡製涼干後既是中葯「吳茱萸」,是健胃劑和鎮痛劑,還可驅蛔蟲,葯用價值還遠不止這些。
古代人們在重陽節佩戴的,既不是長得好看但沒啥氣味的山茱萸,也不是可以當辣子但枝幹帶刺的食茱萸,而是吳茱萸。
吳茱萸有非常濃烈的氣味,符合古人用「芳香辟穢」的習慣,且中葯吳茱萸能散寒祛濕,消積食、除寒熱,祛病養生,滿足人們希望健康長壽的節日願望。
現在,重陽節大家已經沒有佩戴茱萸的習俗了,但很多地方會舉辦一些頗具特別活動,來歡度重陽節。
重陽的重頭戲是賞秋,此時秋色尚好,爬山登高遠望美景是最應景的活動。
我國南方一些山村裡也保留了「曬秋」的習俗。村民們在屋前屋後掛曬農豐收的農作物和果實,漸漸地,成了秋季一道美麗而獨特的風景,重陽節曬秋活動達到最高峰。
很多地方,重陽會舉辦菊花展,賞菊以歡慶佳節。祭祖、掃墓也是重陽的節俗之一。
無論重陽是不是有菊花、茱萸,大家祈盼一家團聚、家人健康長壽的心願都是一樣的。
『伍』 重陽節又被稱為茱萸節,重陽節為什麼要插茱萸
因為茱萸代表的意思有避邪,重陽節插茱萸代表的意思有可以避邪,還可以驅趕疾病,避難消災,讓自己身體健康,讓家庭一帆風順。
重陽節是一直在古時候延伸過來的,從古代就一直有這個節日,古代用這個節日來祭拜老天和祖先,封賜秋收的豐收。重陽節應該是源於漢代,很多書籍都寫了重陽節插茱萸飲酒賞菊登高等活動,並且許多關於重陽節的民間傳說都源於漢代,以此推斷,重陽節的來歷就是與漢代有相關。
在現代生活中重陽節每個地方都有每個地方的習俗,但是我們中國有著尊老敬老的傳統美德,國家把這一天改成敬老節,讓大家都關愛老人,讓我們國家更加繁榮昌盛。
『陸』 登高,賞菊,插茱萸,重陽節的習俗都是怎麼來的
相傳,東漢的時候,汝南縣有個叫桓景的小夥子。他上有雙親,下有兒女,日子雖然不算富裕,但也幸福和睦。然而有一年,不幸的事發生了,可怕的瘟疫來了。家家戶戶都有人病倒,很多人病死後屍首放在荒郊野外沒人掩埋。在這一年,桓景的父母也都病死了。
為什麼會發生這么嚴重的瘟疫呢?桓景小時候聽大人們說過:「有一個瘟魔住在汝河裡,它每年都要出來走走,它走到哪兒就會把瘟疫帶到哪兒。」桓景在傷心過後,決定拜師學藝,用自己的力量替鄉親們除害。他聽說費長房大仙就住在東南山中,於是他就啟程去東南山拜師學藝。
費長房收下了這個徒弟,並送給他一把青龍降妖劍。桓景很高興,拿到劍就不分晝夜地練習。不知不覺一年過去了,那天桓景正在練劍,費長房走過來對他說:「今年九月九日,汝河的瘟魔又要出來了。你快回家為民除害去吧,這里是一包茱萸葉子和一瓶菊花酒,一定要讓你的鄉親父老登上高山去,這樣才能躲過瘟魔。」費長房說完話,一揮手,就有一隻仙鶴展翅飛來,桓景坐在仙鶴上歸心似箭地向家鄉奔去。
九月九日那天到了,桓景帶領著妻兒和鄉親們登上附近的一座高山,一人發給一片茱萸葉子,說隨身帶著這片葉子,瘟魔就不敢靠近了。他還讓每人喝了一口費長房給的菊花酒,說喝了菊花酒,就不會染上瘟疫了。桓景把這一切安排好後,就提著他的青龍降妖劍回到家,等待著瘟魔的到來。
沒過多久,汝河河水翻滾,颳起一陣陣旋風。醜陋的瘟魔上岸了,它走啊走,走了好久好久也沒看到一個人影。它正覺得奇怪,抬頭一看,原來他們都躲在高高的山上。它興奮地竄到山腳下,可一陣刺鼻的酒氣傳來,茱萸的味道很重,它不敢再上前了,只好灰溜溜地回到村子裡。它睜大了眼睛,終於發現一間屋子裡坐著一個人,就大吼一聲撲了過去。
這個人可不是一般人,而是手拿青龍降妖劍的桓景。桓景看瘟魔撲過來了,立即起身迎戰。打了幾個回合後,瘟魔感到這人太厲害了,自己不是對手,趕緊拔腿就跑。桓景可不能放過它,只見桓景「嗖」的一聲拋出青龍降妖劍,那寶劍閃著寒光直指瘟魔,一劍就把它刺倒在地。
鄉親們知道瘟魔被殺死後,個個歡欣鼓舞,他們再也不會遭到瘟魔的危害了。他們非常感謝桓景,把九月九登高避禍、桓景劍刺瘟魔的故事一代一代地講給後人聽。而且,從那時起,人們就開始過重陽節,在重陽節那天會登高、佩戴茱萸、喝菊花酒。
『柒』 重陽節插茱萸是為了什麼
重陽節插茱萸是中國民俗,傳說有辟邪作用,重陽節與茱萸的關系。舊時民間節日風俗,流行於黃河中下游、淮河、長江流域等地。每年農歷九月初九重陽節時,民間采茱萸插戴頭上,亦有用茱萸製成囊佩帶的,俗信能驅邪治病。
茱萸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山茱萸科的山茱萸,一種是芸香科植物吳茱萸,因為產於吳地(今江浙一帶)質量最好,因而得名,也叫越椒或艾子,它是一種常綠小喬木,樹幾乎可以長到一丈多高,葉為羽狀復葉,初夏開綠白色的小花,結實似椒子;秋後成熟。果實嫩時呈黃色,成熟後變成紫紅色。
(7)重陽節與茱萸的關系來源於擴展閱讀
茱萸主要有兩種植物,一為「茣茱萸」,一為「山茱萸」,還有「食茱萸」,前兩種皆入葯。吳茱萸是芸香科植物吳茱萸的未成熟乾燥果實。別名:辟邪翁。其入葯治病,始載於漢代成書的《神農本草經》,列為上品。性熱,味辛、苦,有小毒。葯用前須用甘草煮水加以炮製,可減其毒性。入肝、脾、腎經。
功能:舒肝下氣、溫中散寒、燥濕助陽。主治厥陰頭疼、胸腹脹滿、嘔吐吞酸、陽虛泄瀉、肝鬱筋攣、寒疝、腳氣。清末《驗方新編》載:將吳茱萸搗碎加米醋貼敷腳心上端湧泉穴,可治療口舌生瘡、肝陽上亢頭暈、頭疼(高血壓)。
現代醫葯科學研究,其果實中含生物鹼:吳萸鹼、吳萸次鹼、羥基吳茱萸鹼,並有吳茱萸烯等揮發油成分。葯理作用:鎮痛,升高體溫,收縮子宮,抑菌,消炎,殺蟲、抑制胃腸潰瘍,升高血清G.P.T和G.O.T.,抑制胃腸功能推進,抗缺氧,延長凝血時間,抑制血栓形成。
『捌』 歷史上的重陽節是怎麼來的,為何這一天古人要登高、插菊花和戴茱萸
歷史上的重陽節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時期,因為重陽節是農歷九月九日,在這一天,農民差不多都已經收回了農作物,為了感念上天,感念祖宗的庇佑,所以在這個五穀豐登,糧谷滿倉的日子進行祭祀活動。這個節日就是為了讓人們不要忘記了祖先的功德,不要忘記祖先是生我們養我們,庇佑我們的一個大家族。
重陽節這個節日開始是吸收儒家文化的影響,在一些上層人士中開始傳播的。到了唐朝,重陽節就是一個法定的節日了。很多名人志士都為重陽節寫過詩句。重陽節這一天,朝廷都會與百姓一起共同歡樂。雖然現在重陽節的節日氣氛淡了些,但是我們還是要弘揚這個歷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