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重陽節登高吃糕的寓意
與七夕節一樣, 重陽節 也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之一,並且也是從古時一直保存至今的節日,那我們知道重陽節登高吃糕的寓意有哪些嗎?下面是我整理的重陽節登高吃糕的寓意,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重陽節登高吃糕的寓意
重陽節登高吃糕最早是由登高引申而來,重陽節又叫「登高節」。 傳說 登高可以避禍,而不能登高或不想登高的人,就在家中吃糕。吃重陽糕源於「登高」的「高」,「糕」字與「高」同音,象徵「人往高處走」、「步步高升」、「百事俱高」的吉祥之意。
除此之外,重陽糕的寓意,還有祛邪避災,明人謝肇制在《五雜俎》中記述:「九月九日天明時,以片糕搭兒女頭額,可迎福接吉,消災避邪」;另一個寓意是敬老之舉,江南流行一句話:「重陽不吃糕,老來與人告」。
重陽節菊花代表什麼象徵意義
重陽節菊花、賞菊並飲菊花酒
重陽節正是一年的金秋時節,菊花盛開,據傳賞菊及飲菊花酒,起源於晉朝大詩人陶淵明。陶淵明以隱居出名,以詩出名,以酒出名,也以愛菊出名;後人效之,遂有重陽賞菊之俗。舊時文人士大夫,還將賞菊與宴飲結合,以求和陶淵明更接近。北宋京師開封,重陽賞菊之風盛行,當時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種,千姿百態。民間還把農歷九月稱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陽節里,觀賞菊花成了節日的一項重要內容。清代以後,賞菊之習尤為昌盛,且不限於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陽節前後最為繁盛。
古人認為季秋是土德當令,土為黃色,所以此節令中的花為黃色的菊花。菊花是我國很早便有記載的花卉。夏小正九月篇有「榮鞠」之句,鞠是菊的古字,說明九月時菊花開放。菊花為 寒露 時節最具代表性的花卉,處處可見到它的蹤跡。由於接近重陽節,某些地區有飲「菊花酒」的習俗,所以重陽節又稱「菊花節」。
重陽節又被稱為什麼節
1、重九節
因為古老的《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並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節。
2、踏秋
重陽又稱「踏秋」與三月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傾室而出,重陽這天所有親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災」,插茱萸、賞菊花。重陽為歷代文人墨客吟詠最多的幾個傳統節日之一。重陽節與 除夕 、 清明 、盂三節也是 中國傳統節日 里祭祖的四大節日。
3、女兒節
重陽節又名「女兒節」,若有女子新出嫁,娘家必贈送重陽旗與時鮮盒,稱為送「重陽節盒」。據晉代《搜神記》記載,丁氏女遭惡婆婆虐待,永無休息之日,不堪忍受折磨,於九月九懸梁自盡,死後魂不散,托告世人,勸人家善待媳婦,請於重陽節讓她們休息。於是人們為丁氏女立祠祭祀。後來每逢重陽節,父母都要把出嫁的女兒接回來團聚,稱之為過女兒節,實質上也是讓婦女休息之意。
4、登高節
重陽最重要的節日活動之一,即是登高。故重陽節又叫「登高節」。登高所到之處,沒有劃一的規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5、菊花節
菊是長壽之花,又為文人們贊美作凌霜不屈的象徵,所以人們愛它、贊它,故常舉辦大型的菊展。菊展自然多在重陽舉行,因為菊與重陽關系太深了;因此,重陽又稱菊花節,而菊花又稱九花。賞菊也就成了重陽節習俗的組成部分。
6、茱萸節
重陽節有佩茱萸的風俗,因此又被稱為「茱萸節」。茱萸是重陽節的重要標志。民間認為九月初九也是逢凶之日,多災多難,所以在重陽節人們喜歡佩帶茱萸以辟邪求吉。茱萸因此還被人們稱為「辟邪翁」。
7、老人節
在民俗觀念中,九九重陽,因為與「久久」同音,包含有生命長久、健康長壽的寓意,故而重陽節又有「老人節」之說。20世紀80年代開始,中國一些地方把農歷九月初九日定為老人節,倡導全社會樹立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風氣。我國政府在1989年將每年的這一天定為「老人節」、「敬老節」。
8、老年節
2012年12月28日,通過新修改的《老年人權益保障法》。法律明確,每年農歷九月初九為老年節。
重陽節登高吃糕的寓意相關 文章 :
★ 重陽節吃重陽糕的寓意是什麼
★ 重陽節吃重陽糕的來歷及寓意
★ 九九重陽節登高的風俗寓意
★ 九九重陽節登高的象徵意義是什麼
★ 重陽節的傳說故事及登高的意義
★ 重陽節登高的由來是什麼
★ 重陽節吃重陽糕的意義有哪些
★ 2020重陽節登高的風俗寓意
★ 2020重陽節登高的意義
㈡ 重陽節吃重陽糕的意義有哪些
農歷九月九日的時候是我們的傳統節日 重陽節 ,那麼關於重陽為何要吃重陽糕的意義是什麼?下面我為大家收集整理了「重陽節吃重陽糕的意義有哪些」,歡迎閱讀與借鑒!
重陽為何要吃重陽糕
那是由於沒有山的地方無高可登,有人就由登高想到了吃糕。以吃糕代替登高,表示步步升高。重陽糕,也叫花糕或重陽花糕,是我國傳統的節日糕點;顧名思義,乃夏歷九月初九重陽節的節物。也有人認為重陽糕源起重陽節登高的習俗。度其原意,是一般市民因受都市地貌的限制,欲登高避禍或採集茱萸多有不便,故以食糕代替登高(糕)、以插紙旗代替插茱萸,用意則仍在避禍。重陽節吃糕,如同 中秋節 吃月餅一樣,都是應時節令食品。據史料記載,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隨意。從民俗意義上看,「糕」與「高」同音,古人相信「萬事皆高」之說。重陽時吃糕,象徵步步登高,意義獨特。據史籍載,重陽糕不僅自家食用,也被用於饋贈,頗具禮俗意義。
2020年10月25日重陽登高的說法
登高辟邪氣
在我國的古代,有著重九一「陽」登勤之日,地氣上升,天氣下降的說法。而古人們為了避免接觸到邪氣,所以才在九九這一天登高以避邪氣。不過這一說法現在看實在有些不科學。不過,九九一般正值秋高氣爽的收獲季節,舉家出遊、登高望遠在時令上是非常適宜的。
登高山祈福
據《禮記·祭法》中有記載:「山林川穀丘陵,能出雲,為風雨,見怪物,皆曰神。」古代人的生活環境比起現今要艱苦許多,最早時期人們的很多事物大都來自於才集合和狩獵,而山林中生長的各 種植 物和動物得以讓人類生存和繁衍。因此在古代,古人們對於山特別是高山是有崇拜的。因此在舅舅這一天登高山也是一種表達人們敬畏崇拜和祈福的一種行為。
辭青
大家應該都聽說過春季的踏青一說,實際上與之相對的還有秋季的辭青一說。據清代潘榮陛編撰的《帝京歲時紀勝》中記載:「(重陽)有治看攜酌於各門郊外痛飲終日,謂之辭青。」
重陽節是怎樣的節日呢:中國民間傳統節日
重陽節起源於上古時期,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古時期的秋收、祭祀活動,成型於春秋戰國,普及於西漢,鼎盛於唐代以後,其主體部分傳承至今。重陽祭祖民俗相沿數千年,是具有深刻意義的一個古老民俗。
重陽節的起源
其一
重陽的源頭,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呂氏春秋》之中《季秋紀》載:「(九月)命家宰,農事備收,舉五種之要。藏帝籍之收於神倉,祗敬必飭。」「是日也,大饗帝,嘗犧牲,告備於天子。」可見當時已有在秋九月農作物豐收之時祭饗天帝、祭祖,以謝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動。
漢代,《西京雜記》中記西漢時的宮人賈佩蘭稱:「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雲令人長壽。」相傳自此時起,有了重陽節求壽之俗。這是受古代巫師(後為道士)追求長生,採集葯物服用的影響。同時還有大型飲宴活動,是由先秦時慶豐收之宴飲發展而來的。《荊楚歲時記》雲:「九月九日,四民並籍野飲宴。」隋杜公瞻注雲:「九月九日宴會,未知起於何代,然自駐至宋未改。」求長壽及飲宴,構成了重陽節的基礎。
其二
重陽節的原型之一是古代的祭祀大火的儀式。
隨著人們謀生技術的進步,人們對時間有了新的認識,「火歷」讓位於一般歷法。九月祭火的儀式衰亡,但人們對九月因陽氣的衰減而引起的自然物侯變化仍然有著特殊的感受,因此登高避忌的古俗依舊傳城,雖然世人已有了新的解釋。
重陽在民眾生活中成為夏冬交接的時間界標。如果說上巳、寒食是人們渡過漫長冬季後出室暢游的 春節 ,那麼重陽大約是在秋寒新至、人民即將隱居時的具有儀式意義的秋遊,所以民俗有上巳「踏青」,重陽「辭青」。重陽節俗就圍繞著人們的這一時季感受展開。
重陽要飲「菊花酒」。九九與「久久」 同音,與「酒」也同音,因此派生出九九要喝菊花酒的這一說法。歷史含義是:認為它是延壽,不老的美稱。
重陽節吃什麼好
菊花酒
重陽要飲「菊花酒」。九九與「久久」
同音,與「酒」也同音,因此派生出九九要喝菊花酒的這一說法。歷史含義是:認為它是延壽,不老的美稱。
羊肉面
吃羊肉面。「羊」與「陽」同音,要吃白面。羊肉性溫,特別是冬季天冷時吃了防寒。秋天是羊兒最肥的季節,羊肉性暖,可以禦寒。
吃花糕
吃花糕。重陽節敬老,登高以避災。 「糕」與「高」同音,又有「步步高升的'含義在裡面,比較吉利。
清茶
清茶。吃的東西太多了必須進行一系列的消化過濾腸道,只有茶,健康,綠色飲料。
重陽節吃重陽糕的意義有哪些相關 文章 :
★ 關於重陽節吃重陽糕的寓意是什麼
★ 九月九重陽節的重陽糕是什麼
★ 2020重陽節登高吃糕的寓意
★ 有關於重陽節的意義是什麼
★ 2020重陽節喝什麼酒
★ 重陽節有什麼意義
★ 重陽節的意義是什麼及習俗介紹
★ 重陽節的寓意是什麼
★ 2020重陽節吃什麼
㈢ 重陽節吃重陽糕有什麼含意
據史料記載,重陽糕,又稱「花糕」、「發糕」或「菊糕」,是用發面做成的糕內點,輔料容有棗子、杏仁、松子、栗子,屬於甜品,也有加肉做成鹹味的。製作較為簡易。講究些的做成寶塔狀、九層,上面再做兩只小羊,以合「重九」、「重陽(羊)」之俗。有的在重陽糕上插上小彩旗,並點上蠟燭燈,用「點燈」、「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而小彩旗則隱喻為茱萸。吃重陽糕的寓意,最早是由登高引申而來,重陽節又叫「登高節」。傳說登高可以避禍。而不能登高或不想登高的人,就在家中吃糕。吃重陽糕源於「登高」的「高」,「糕」字與「高」同音,象徵「人往高處走」、「步步高升」、「百事俱高」的祝福之意
㈣ 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重陽節登高吃糕有什麼的吉祥之意臘八節喝的臘八粥又稱福
一、重陽節登高吃糕的吉祥之意
重陽節登高吃糕最早是由登高引申而來,重陽節又叫「登高節」。傳說登高可以避禍,而不能登高或不想登高的人,就在家中吃糕。吃重陽糕源於「登高」的「高」,「糕」字與「高」同音,象徵「人往高處走」、「步步高升」、「百事俱高」的吉祥之意。
二、臘八節喝的臘八粥的寓意
古代在農歷十二月初八,人們有祭祀祖先和神靈,祈求來年豐收的傳統,稱這一天為「臘日」。而臘八粥就是用八方食材混在一塊,和米一起煮的食物,是合聚萬物、調和千靈的意思,包含了敬獻農神,禱祝豐收的意思。
(4)重陽節為什麼要吃切糕有什麼寓意擴展閱讀
一、重陽糕的來歷
九月食糕的習俗起源很早,「糕」之名,雖然起於六朝之末,但糕類食品在漢朝時即已出現,當時稱為「餌」。餌的原料是米粉,米粉有稻米粉與黍米粉兩種,黍米有粘性, 二者和合,「合蒸曰餌」。
九月,黍谷成熟,人們以黍米為應時的嘗新食品,因此,首先以黍祭享先人。重陽糕的前身就是九月的嘗新食品。這也就是後世民間在重陽節,以重陽糕薦神祭祖的秋祭習俗淵源。
二、臘八粥的來歷
臘八節喝臘八粥的習俗來源於佛教。農歷十二月初八這天是佛祖釋迦牟尼成道之日,古印度人為了不忘佛祖成道以前所受的苦難,也為了紀念佛祖在十二月初八悟道成佛,便在這天以吃雜拌粥作為紀念。
自從佛教傳入中國,各寺院都用香谷和果實做成粥來贈送給門徒和善男信女們。到了宋代,民間逐漸形成在「臘八」當天熬粥和喝粥的習俗,並延續至今。
㈤ 重陽節登高吃糕的寓意
重陽節登高吃糕最早是由登高引|申而來,重節又叫「登高節」。傳說登高可以避禍,而不能登高或不想登高的人,就在家中吃糕。
重陽節正是一年的金秋時節,菊花盛開,據傳賞菊及飲菊花酒,起源於晉朝大詩人陶淵明。陶淵明以隱居出名,以詩出名,以酒出名,也以愛菊出名;後人效之,遂有重陽賞菊之俗。舊時文人士大夫,還將賞菊與宴飲結合,以求和陶淵明更接近。北宋京師開封,重陽賞菊之風盛行,當時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種,千姿百態。
民間還把農歷九月稱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陽節里,觀賞菊花成了節日的一項重要內容。清代以後,賞菊之猶為昌盛,且環限於九肌日,但仍然是重陽節前後最為繁盛。
㈥ 重陽節吃重陽糕有什麼寓意
重陽節吃重陽糕就是讓人們登高望遠,來年越走越高,節節高升的吉祥之意。吃重陽糕在北方比較盛行。
隨著登高節的不斷發展,重陽糕還有尊敬老人,愛老的寓意,也被稱之為「敬老節」,因此在重陽節拿重陽糕來孝敬老人等習俗,有句話流行重陽不吃糕,老來與人告。
重陽節,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節期在每年農歷九月初九日。九數在《易經》中為陽數,九九兩陽數相重,故曰重陽;因日與月皆逢九,故又稱為重九。九九歸真,一元肇始,古人認為九九重陽是吉祥的日子。古時民間在重陽節有登高祈福、拜神祭祖及飲宴祈壽等習俗。傳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內涵。登高賞秋與感恩敬老是當今重陽節日活動的兩大重要主題。
㈦ 重陽節登高吃糕有什麼的吉祥寓意
重陽節登高吃糕的寓意是「百事俱高」。
據史料記載,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隨意。九月九日食糕,以祝願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
「重陽」之名稱由來,得名於古籍《易經》中的「陽爻為九」。在《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又為「極數」,指天之高為「九重」。「九」為老陽,是陽極數,兩個陽極數重在一起,九九歸一,一元肇始,萬象更新。因此古人認為重陽是一個值得慶賀的吉祥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