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孝順孝敬 > 論語孝敬篇讀後感

論語孝敬篇讀後感

發布時間:2023-08-05 00:03:23

⑴ 於丹《論語》感悟之孝敬之道 觀後感

《論語》的樸素和溫暖,就在於裡面天下大道之志,更重要的是它永遠不失腳下樸素的起點。 孝敬之道就是這樣樸素的起點。 我們今天已經遠離了產生孝道的宗法社會。在現代社會中,父子的關系已經不存在跟群臣關系的對應,那麼,是不是可以說,「孝」已經過時了? 是不是在今天這樣一種人人平等、法律公平的社會里,「孝」就不是做人的很笨了呢? 一本《論語》捧在手裡,我們說它是樸素的,是溫暖的,那麼它的樸素和溫暖體現在什麼地方呢? 《論語》的樸素和溫暖,就在於裡面不僅有天下大道之志,更重要的是它永遠不失腳下樸素的起點。 也就是說,《論語》告訴我們修身養心的道理,並且還會給出一條腳下的路,讓我們抵達自己的理想。 孔子和他的學生有很多的問答。有一天,顏回、子路跟老師在一起聊天。老師說:「你們每個人都說說自己的志向吧。」 子路說:「我的志向就是,衣服、車馬這些好東西,與朋友一起享用,用壞了也沒有什麼抱怨。這就是我的願望。」 顏回說:「我的願望呢,就是一個人不經常誇耀自己,也不經常宣揚自己的功勞,能夠做到謙遜也就可以了。」 這個時候,學生們發現老師還沒有說話。子路對老師說:「希望聽聽老師您的志向。」 孔子呢,就淡淡地說出對自己人格理想的描述,很簡單,就三句話:「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孔子的志向就是希望做到讓老人得到安頓,讓朋友對自己信任,讓年輕人對自己懷念。 我們想一想,每一個人在這個世界上都不可能擺脫跟三種人的關系,那就是我們的長輩--- 生我養我的父母,我們的平輩--- 一生相伴的朋友,我們的晚輩--- 自己的兒女。 孔子先不去談我們怎樣建設家國社稷,怎樣建立多少功勛,而是說讓我的老人都可以安頓了,讓我的朋友對我可以信任、託付,讓孩子們覺得我是個值得追慕、緬懷的,如果我的存在能夠讓這三種人心中有這樣的種種寄託,也就夠了。 這里滿面,擺在第一位的是「老者之安」。 我們都在說,中華民族一種美德叫孝敬,但是,我們理解什麼是真正的孝嗎? 一個「安」字容易做到嗎?讓老人外在得其安身,內在得其安心,可能每個兒女都有自己的做法,但是真正能夠做好卻很不容易。 中國民間有個說法,叫做「百善孝為先」。一切善行都是從孝開始做起,因為這是人生中最深刻的親情,人人不可迴避。 在孝順這件事上,民間還有這樣一個說法,叫做「論心不論跡」。我們知道,不一定每一個孝子都有充足的錢財和高貴的地位,能夠按照他的夢想把愛摺合成一種物質條件給他們的父母。有時候一個深刻的心願,但是做起來卻只是一件朴樸素素的小事,小到微乎其微。 對老人的這種安頓,也許我們有種種標准,比如買多大的房子,買什麼樣的車,帶老人到什麼地方旅遊,讓他穿什麼樣的衣裳,有什麼樣的飲食,但是這些能讓老人真正安心嗎? 很多學生曾經問過孔子,什麼叫做「孝」。「自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子游去問老師,什麼叫做孝啊 ?老師說,現在的所謂孝,就是說能養活自己的老人就行了。但是這真的就是孝了嗎? 孔子接著反問,你看狗馬這個動物都能得到飼養,如果你只是做到讓父母衣食無憂了,但你對他們沒有發自內心的尊敬,那跟飼養狗馬有什麼區別呢?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這里孔子又是一個反問句:「曾是以為孝乎?」你竟然認為這是「孝」嗎? 子夏問老師什麼叫孝。孔子又說了一種現象,他說:做子女的要盡到孝,最不容易的就是對父母和顏悅色。你看看今天的所謂孝,就是有一些要做的事情,孩子們都會去搶著去干;在一個物質條件不很豐富的條件下,盡量讓長輩做到有吃有喝。但是,這樣竟然可以算「孝」嗎? 孔子的反問是令人深思的。中國人常常將「孝」和「敬」連用,孝敬孝敬,孝為行,敬為心,關鍵是我們心中對父母有那份深深的敬嗎? 今天是生活節奏加快的時代,兒女們總是太忙太忙了。 面對父母,今天的兒女應該要問問自己:如何要讓老人因為有自己這個孩子而得到安頓,我們怎樣做到真正的孝? 今天我們總在說,孝敬是一種美德。但是,它不是一種本能。我們反過來說一個命題,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愛,有人說過那是美德嗎?沒有,因為那是近乎本能。 這個世界上,生物之愛都存在這樣一種現象,這個現象很美好,但也近乎殘酷:所有的愛都是下行的,也就是父母對兒女的愛。對父母來說,兒女是自己身上掉下來的肉,所以父母怎麼盡心都不為過。 我們看到很多故事,比如孩子得病了,這父母守在手術室外面,說把我的肝臟移植給他吧,把我的腎臟移植給他吧。我想,如果說能移植心臟,那肯能十個媽媽裡面有九個願意。 但是,我們去找找兒女為父母做過什麼事情,肯能遠遠不如父母對兒女做的多。 怎麼理解我們做到的孝,讓我們從孔子的這兩個反問句開始:我能養活父母了,是孝嗎?我凡事搶著做讓父母有衣有食,是孝嗎?那我們先來看看,父母對孩子這一生又意味著什麼? 有這樣一個故事(小男孩與大樹的故事) ... 這個故事,其實說的就是我們的父母和我們的一生。 老樹就是我們的父母,我們都是在樹下玩大的孩子。我們每個人都體會過這樣的一種成長,在父母身邊長大,走向社會。但為什麼人到最後才會歸來呢?這就是平時常說的「不養兒不知父母恩」,真到自己當了父母的時候才知道自己的父母有多麼的不容易。 可是,真等到我們樹根邊的時候,心裡就已經有太多的遺憾了,有很多能做的事情我們已經錯過去了。然而,父母跟我們很少計較。 這個故事聽起來好像很殘酷,但兒女的一生,不就是從父母身上獲得了那麼多的東西嗎?父母付出的是他們生命中最寶貴的愛。 為什麼孝敬是一種要大力提倡的公共美德,而不是每一個個人的生命本能呢?同樣是血緣,為什麼下行的愛這么自覺,如此濃烈,而上行的愛有時候卻顯得牽強呢?

⑵ 《孝經》讀後感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後感吧。現在你是否對讀後感一籌莫展呢?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關於《孝經》讀後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關於《孝經》讀後感1

《孝經》中,子曰:"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人之行,莫大於孝";"教民親愛,莫善於孝";"夫孝,德之本也"。孝順父母,是天經地義的法則,是應該身體力行的。誠然,儒家孝道也有時代局限性的陳舊觀念,夾雜封建性的糟粕,比如"父為子綱"、"父母在,不遠游,遊必有方"、"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三年之喪",均已過時,應毫不吝惜地拋棄或予以批判。

《孝經》在中國思想史上有著不容忽視的地位,特別是西漢統治者宣揚「以孝治天下」之後,在漫長的封建社會里,它成為人們修養的必讀書目之一。《孝經》,是古代的聖人孔子的學生曾子所著,它是儒家經典著作中專門談「孝」的一部著作。《孝經》一共有十八章,每一章都是經典。第一章為開宗明義章,是全文的主旨:「夫孝,德之本也,孝之所由生也。」「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短短33個字就總結了孝之始,孝之終。第二章至第六章分別為天子章、諸侯章、卿大夫章、士章和庶人章,規定了不同地位的人的孝道標准。第七章為三才章,強調了孝的地位和作用:「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經,而民是則之;則天之明,因地之利,以利天下,是以其教不肅而成,其政不嚴而治。」第八章為孝治章,講聖明的君王如何以孝治天下。第九章為聖治章,講聖人如何用孝道教化百姓。第十章為紀孝行章,講孝子應如何孝敬父母。第十一章為五刑章,講不孝為諸罪之首。第十二章為廣要道章,講孝為什麼是重要的道理。第十三章為廣至德章,講孝為什麼是最高的德行。第十四章為廣揚名章,講孝道與揚名後世的關系。第十五章為諫諍章,講父母有了過錯孝子應該怎麼辦。第十六章為感應章,講孝道與神明的關系,孝道達到極點就可以感應神明。第十七章為事君章,講孝子與事君的關系,孝子事上,「進思盡忠,退思補過」。第十八章為喪親章, 講父母去世孝子應該怎麼辦。《孝經》,短短十八章,卻蘊含著深刻的道理。孝道上至諸侯、天子,下到黎民百姓無一不是要遵守孝道的。《孝經》,它不僅能教我們學會孝,還有教我們要效法天地,自然和萬物!

關於《孝經》讀後感2

中國有句古話叫「百善孝為先」 ,它充分強調了孝的重要性。尊敬兄長、孝順 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 《孝經》是儒家思想在「孝」上的一部經典著作, 它集中體現了古代先賢們對「孝」的解讀及重視。

孔子曾說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乃一切道德的根本,若一 個人連最基本的孝順父母都做不到, 那麼這個人在其他方面的品德也好不到哪裡 去。論語中有那麼一段話,有子曰: 「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 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 與!」大概意思是說:一個人的為人,孝順父母,敬愛兄長,卻喜歡冒犯官長, 這種人很少;不喜歡冒犯官長,卻喜歡造反作亂,這種人從未有過。君子致力於 根本,根本確立了,做人的正確原則就會形成。孝悌這個東西,大概就是仁道的 根本吧。從中可見「孝」在一個人的德行品質的'培養中所起的基本作用。

若一個 人連孝順父母都做不到,那麼何談其它的美德,整個社會更會處於一個混亂的境 況。 那麼何為「孝」呢?《孝經》中的「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 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 君,終於立身」便是孔子對「孝「的一種理解。母親懷胎十月,並辛勤勞動撫養 我們成人,我們該懂得感恩,而愛惜自己的身體是我們回報父母恩情最基本的方 面。在學校要努力學習不辜負父母親對我們的期望,長大後更要好好工作,承擔 起家庭重任,這便是一個人從出生至死去所需擔負的家庭責任吧。在中國傳統認 識中,讓父母住好吃好便是對父母的孝順了。久而久之,整個社會逐漸形成那麼 一種風氣,即把子女給父母物質上的滿足與是否孝順搭上勾。

有些人認為只要多 給父母些養老費就是孝順了, 他們往往一年到頭都在外面拚命掙錢而很少有時間 回家看看爸媽。雖然我並不否認它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子女對父母的孝心,但我 也認為不能只片面的強調經濟上的滿足。父母含辛茹苦地撫育我們,但他們並不 要求我們回報多少,有時候他們只希望我們能坐下好好地陪他們說說話。而習慣 於快節奏生活的現代人來說,他們往往會忽視對老年人精神上的關心,只知道定 時地寄錢給父母而不記得打打電話問候一下,這其實有點本末倒置了。多多地與 父母交流交流,陪父母走走看看,其實父母親會更欣慰。聯歡晚會上的一首「常 回家看看」道出了天下多少父母的心願啊。 自有記憶以來我便討厭參加喪禮,並不是說那裡的氣氛有多沉悶悲傷,只是 覺得整個儀式過於虛假。人活著時不懂得如何善待之,等親人走了才在那裡哭哭 啼啼未免可笑。當然我不是說中國傳統喪禮該被取消,而是子女應該分清何為重 何為輕。喪禮上人們大聲敬酒、熙熙攘攘,活像是在辦喜酒,縱然在守靈時的哭 唱也顯得那樣勉強突兀。我不知道這種形式對活著的人來說有多少意義,但親人 已去再怎麼做樣也於事無補了。

當一家人在其父母死後大辦其喪禮時,人們總說 些「啊,某某人多孝順…」之類的話,我不禁納罕難道這個社會對於孝順的定義 竟降低到這種程度了嗎?喪禮畢竟是做給活人看的, 所以但凡親人在世時對他們 好才是真正的孝。那麼做到何種程度上才能叫「好」呢?這其實是個挺難回答的 「色難, 問題,每個人的心中自有一套標准。子夏曾問到何為「孝」,孔子回答道; 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後孝乎?」這里是個反問句,即有 事情時做子弟的年輕人效勞, 有酒食, 讓給父老享用, 做到這些方面就算孝了嗎? 其實在父母面前保持敬愛和悅的容色最難。

驀然回想,這句話真的非常正確。平 常我們都在學校里,只是逢年過節才回家,但即便是這樣,在家裡的短暫時間里 我們也往往因受不了父母親的嘮叨關切而耐煩不已,有時還會頂幾句,更有甚者 便會甩臉子給父母看。我們的一句無心之說可能會令父母難過很久,所以在我們 對父母的嘮叨露出不耐之情時想想父母的心情吧,畢竟他們的出發點是好的。

⑶ 孝經讀後有感

當看完一本著作後,你有什麼領悟呢?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後感了。千萬不能認為讀後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孝經讀後有感2000字,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孝經讀後有感 篇1

據說,比爾·蓋茨在接受記者的采訪時曾說過,最不能等待的事情是孝順。這句話出 自於一個美國的首富,這不能不讓我們感慨和深思。

「孝」為何也?我沒有去考證《說文解字》上的權威解釋。但是,漢字的結構組成有 會意字。按照我個人望字生義的理解, 「孝」字是「老」與「子」的結合。 「孝」字的上半部 為「老」字的半邊,下半部為「子」字,兩者結合即為「孝」 。從意形上看,又恰好解釋了 兩者之間的相互關系:由上而下看為老子抱兒子,由下而上看乃兒子背老子。由是觀之,我 們不得不驚嘆先賢的聰慧與睿智。 在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的智慧寶庫中, 《孝經》是中國古代儒家的經典。這部倫理學著作 在中國思想史上有著不容忽視的地位,特別是在西漢「以孝治天下」之後。

在唐朝,它被尊 為經書,南宋以後被列為《十三經》之一。在長達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中,它對維護封建社 會的綱常宗法等級和道德秩序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孝」是儒家倫理思想的原點。 《孝經》集中闡釋了儒家的倫理思想,對「孝」的要求 和方 法做了系統而煩瑣的規定。如對父母的生老病死的過程,提出了「孝」的標准: 「居則 致其 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孝經》 ( ·紀孝行章第十) 。 《孝 經》把「孝」推崇到極高的地位,認為: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 《孝 經》 ·三 才章第七) 。因此, 「人之行,莫大於孝」《孝經》 ( ·聖治章第九)「孝」成為人的 。

道德之本( 「夫孝,德之本也」 《孝經》開宗明義章第一) 。在《孝經》中的倫理思想中甚至 把「忠」與「孝」聯系起來,認為「忠」是「孝」的發展與擴大,把「孝」的社會作用神秘 化和絕對化。盡管如此, 《孝經》所推崇的孝順不失為中華文明的瑰寶,也是中華民族的傳 統美德之基石。 孝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古往今來,孝順尊老的傳統被世代延襲,並積 累了許多的典型, 如供兒童蒙學的經典 《二十四孝》 的圖文故事, 就是家喻戶曉的教科範本。 隨著時代的進步, 傳統孝文化的糟粕自然要被舍棄, 但其中的積極意義和精髓仍然被繼 承下 來。無論是平民百姓還是偉人領袖,那些孝敬尊老的故事是永遠讓人感動的。 我們的家庭並不是很和諧, 並且我其實一直在心裡就對爸爸懷著一直恨意。 是他讓我們 長期以來處於痛苦中。 他是媽媽痛苦的來源, 而我看到媽媽的艱辛, 心裡就有被刺痛的感覺。 但是後來漸漸懂得:爸爸其實也承受了很多,在那樣一個農村,培養我這樣一個大學生,是 一種神聖的榮譽。 今年看到大一的新生,突然又回想起當年爸送我來學校的情景。唯一感到遺憾的是,在 他第一次出遠門,送我來到學校之後,竟然讓他在那樣的倉促中離開了學校。 那時,正值 08 年秋,我的 18 歲生日就是在火車上度過的。爸爸在北京火車站買了兩瓶 呦呦奶茶。在爸爸的要求下,我打開了,但沒捨得喝。心想,或許在他離開後,我可以對著 它看爸爸是影子。但是沒想到,在那樣的高溫天氣下,奶茶很快就壞了。我啜了一小口,無 奈之下,只好把奶茶放進了垃圾桶。 那天來到長春是一個晚上,有風,披上了外套(是媽媽廉價買給自己的那件,但是因為 太小而轉手到我手中) 。 那天晚上, 直到十點多爸爸才離開學校, 他要出去找住的地方。 不知他那天是幾點睡的。 但是那樣貪睡的他,是怎樣熬過來的,我不知道。第二天,他很早就過來找我,要我去吃早 飯。其實,在坐完幾天車以後,根本沒有什麼胃口。但是他還是堅持。因為沒有拿到學校的 飯卡, 只好出去吃。一邊走,他還一邊給我介紹附近的情況,要我注意安全。但是最後看來, 他在昨晚那樣漆黑的夜晚並沒有探索到很多東西。

因為最後我們花了好長時間才找到吃早飯 的地方。吃得很簡單,好像好像也不貴。但是想到他帶著我一路探尋的經過,心中就有一種 酸楚。 忘了是哪天,他陪著我去體檢,但是主要時間是在排隊。還記得期間我們去火車站買了 票,坐的是 25 路公交車。從動植物園到火車站,差不多繞了大半個長春。那天還遇上半路 堵車,來回花了 3 個小時左右,但是還是很愉快的。 安頓好了以後,爸爸帶著我去了對面的動植物園。門票費 20。當時並不知道可以免費 進去。 估計當時爸爸是一直在前,領著我。雖然並沒有什麼值得一看的東西,但是爸爸拍下了 一段長頸鹿的錄像,存在我的手機里。只是被我稀里糊塗地刪掉了。再也找不到了。應該是 同一天的中午,爸爸帶我到二樓的那家餐廳去吃了飯,要來幾個帶辣椒的菜。還叮囑我時常 去吃,不要太節儉。也是那次,第一次喝道了花生露,以後再也沒沾過。 走的那天晚上,我們坐在柳樹底下的長木凳上,來往的車打著燈,照到了我臉上,爸爸 看到了我臉上的淚水,於是他也開始流淚。

估計那是第一次親眼看到爸爸因為我而落淚。 籃球場上, 學弟學妹們還在訓練著。 面對已經開始的大學生活, 他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而我們,只剩下的一年多的時間。在這為數不多的日子裡,還有很多待完成的事。為了充實 自己,為了給自己的前途鋪路,也為了有機會彌補兩年前的遺憾。

孝經讀後有感 篇2

「百善孝為先,常回家看看」,這是今年春晚給出的一副春聯。孝,自古以來便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孝經》中,子曰:「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人之行,莫大於孝」;「教民親愛,莫善於孝」;「夫孝,德之本也」。孔子為人子女,孝順父母,是天經地義的法則,是應該身體力行的。

自古以來,孝感動天的故事數不勝數。每次看到電視上播出天仙配這類講董永和七仙女的故事時,很多人是被他們之間的愛情感動,其實,這個故事的最初向我們講述的,是董永賣身葬父,體現的就是這個「孝」字。

董永,相傳為東漢時期千乘人,少年喪母,因避兵亂遷居安陸。其後父親亡故,董永賣身至一富家為奴,換取喪葬費用。上工路上,於槐蔭下遇一女子,自言無家可歸,二人結為夫婦。女子以一月時間織成三百匹錦緞,為董永抵債贖身,返家途中,行至槐蔭,女子告訴董永:自己是天帝之女,奉命幫助董永還債。言畢凌空而去。因此,槐蔭改名為孝感。

一個小夥子,父親死了後沒有錢給父親置辦喪事,自己把自己賣了,這是任何人都難做到的。董永做了,成了古今人們稱道的大孝子。也因他的所作所為,感動了幾千年,孝感這地方也因此而名揚四海。

「孝」是尊敬長輩,侍老奉親,指子女對父母謹應盡的義務,包括尊敬、撫養、送終、祭祀等等。因此,「孝」作為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首先是一種社會道德准則,用於處理家庭中長輩同子女之間關系;然後,隨著中國社會文明的發展而不斷地豐富和賦予新的內容。

一個人不愛自己的父母,怎麼可能愛他人,愛國家呢?《孝經》雲:「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謂之悖德,不敬其親而敬他人者,謂之悖禮」。《弟子規》說:「首孝悌,次謹信」。《論語》說:「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人之本與。」

生我者父母,養我者父母,父母給予我們一切,沒有父母偉大無私的愛,我們很難健康地成長,父母是我們第一任老師,也是終身的老師,父母的眼睛時刻關注著我們,父母對孩子是無微不至,勞而無怨。烏鴉知反哺,羊羔知跪乳,人又怎麼能不孝。

然而,所謂「君要臣死,臣不死,為不忠;父要子亡,子不亡,為不孝」就是典型的愚忠愚孝思想,在此略舉幾例:比如西漢經學大師董仲舒提出的「三綱五常」中的「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婦綱」等,現今已不適合我們這個人人平等的民主社會;又如「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經》,恐怕現代社會很少人不去理發吧,又有很多女士去美容吧;再如「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孟子·里婁章句上》,是至今仍存在「重男輕女」思想的根源,也已不足取,我們是提倡男女平等的。諸如以上孝說,到了今天,無疑均已過時,我們應以批判或毫不吝惜地拋棄。

在當今日益高速運作化的信息時代里,忙碌的人們為了事業奔波於世。一首《常回家看看》喚醒了眾人久違的感動和對親情的依戀。於是,人們從忙碌中駐留,回家看看父母,盡盡孝心。科學在不斷進步和創新,人類乃至自然界的親情卻如陳年老酒愈久愈醇。

有時,漫步街頭,經常能看到一些老人。他們衣衫襤褸,要麼蹬著三輪車,要麼拎著蛇皮袋,流連於大街小巷中,撿起人們丟棄的飲料瓶,或在垃圾中翻找可利用的「資源」,動作僵硬而麻木。

他們都是沒有親人的孤寡老人嗎?當然不是。其實,有相當一部分老人,他們的子女都還「健在」,准確地說,過得還不錯。但那隻是他們的子女。至於他們呢?有那麼一小部分被送到了養老院。其餘的,就是你在街上看到的了。他們遊走於街頭巷尾,構成了城市中一道「獨特」的風景線。

母親從小幫你們洗澡到大,你們可曾為她洗過一次腳?父親從小把你拉扯大,你可曾親手為他盛過一碗湯?當囚犯嚼著母親一粒粒剝的瓜子仁時,當失意的兒子靠在父親肩膀痛哭時,他們可曾感到父母對他們濃濃的愛意?這種愛不應該只是單方面的.,它應當和孝一起,充當親子間關系最好的潤滑劑。然而,在物質文明高度發達的今天,孝卻在不知不覺中,漸漸地跟不上歷史的步伐。雖然每年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中,不乏至孝之人的身影,但對於整個社會來說,孝已漸漸地遊走到了主流之外,淡出了人們的視野。它數千年的儲蓄,也被物質的洪流沖得無影無蹤。它就像一個沒落的貴族,看著時代變遷,看著大權旁落,卻無能為力。或許它曾奮力地追趕上了「80後」明媚的憂傷的腳步,卻又眼睜睜地看著「90後」們乘著「幸福摩天輪」遠去。

然而,我們可以肯定地說,孝的回歸,是歷史的必然。雖然暫時遊走在主流之外,但最終,它將重歸主流之中,但願當它搭上「幸福」的末班車時能看到「00後」們在向它招手。

我們應當有所繼承孔孟儒學提倡的合理孝道,借鑒古代的孝悌思想,用以諧調、親和家庭成員的血親關系,促進家庭的和睦與穩定,進而在社會上形成尊老愛幼、互助友愛的風尚,促進精神文明的建設。讓我們一起來營造一個敬老養老的社會氛圍,讓中華民族敬老養老的優良傳統在我們每個人身上都得到發揚光大!

孝經讀後有感 篇3

中國的孝文化源遠流長,自古以來,孝道一直是中華民族的基本價值觀,關乎中國人的精神生活。孝指子女對父母應盡的義務,是傳統美德。至春秋時期,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系統地論述孝道。

《孝經》中,子曰:"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人之行,莫大於孝";"教民親愛,莫善於孝";"夫孝,德之本也"。孝順父母,是天經地義的法則,是應該身體力行的。誠然,儒家孝道也有時代局限性的陳舊觀念,夾雜封建性的糟粕,比如"父為子綱"、"父母在,不遠游,遊必有方"、"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三年之喪",均已過時,應毫不吝惜地拋棄或予以批判。

《孝經》在中國思想史上有著不容忽視的地位,特別是西漢統治者宣揚「以孝治天下」之後,在漫長的封建社會里,它成為人們修養的必讀書目之一。《孝經》,是古代的聖人孔子的學生曾子所著,它是儒家經典著作中專門談「孝」的一部著作。《孝經》一共有十八章,每一章都是經典。第一章為開宗明義章,是全文的主旨:「夫孝,德之本也,孝之所由生也。」「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短短33個字就總結了孝之始,孝之終。第二章至第六章分別為天子章、諸侯章、卿大夫章、士章和庶人章,規定了不同地位的人的孝道標准。第七章為三才章,強調了孝的地位和作用:「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經,而民是則之;則天之明,因地之利,以利天下,是以其教不肅而成,其政不嚴而治。」第八章為孝治章,講聖明的君王如何以孝治天下。第九章為聖治章,講聖人如何用孝道教化百姓。第十章為紀孝行章,講孝子應如何孝敬父母。第十一章為五刑章,講不孝為諸罪之首。第十二章為廣要道章,講孝為什麼是重要的道理。第十三章為廣至德章,講孝為什麼是最高的德行。第十四章為廣揚名章,講孝道與揚名後世的關系。第十五章為諫諍章,講父母有了過錯孝子應該怎麼辦。第十六章為感應章,講孝道與神明的關系,孝道達到極點就可以感應神明。第十七章為事君章,講孝子與事君的關系,孝子事上,「進思盡忠,退思補過」。第十八章為喪親章,講父母去世孝子應該怎麼辦。《孝經》,短短十八章,卻蘊含著深刻的道理。孝道上至諸侯、天子,下到黎民百姓無一不是要遵守孝道的。《孝經》,它不僅能教我們學會孝,還有教我們要效法天地,自然和萬物!

孝就是人的道德的根本。如果一個人沒有了孝道他就不能算是一個人!孝敬父母最重要的,也是最基層的條件就是聽他們的話,只要他們說的是對的,就一定要照著去做,因為這些話對我們多多少少都是有好處的。所謂「孝順」,並不是必須順從。孔夫子在《孝經》中告訴我們:孝,不是做樣子,而是發自內心的對長輩真摯的感情,不是盲目聽從,而是在長輩有所失誤的時候,也能提出適當的建議,不是只孝敬家裡的長輩,而是愛己及人,愛吾老以及人之老。這樣,能做到由孝及愛,上愛下孝,溫暖人間,和諧統一。

百善孝為先,所以我們無論處在什麼環境下,都要記得關心自己的親友,多為父母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對自己的親戚及新老朋友多點問候,多點聯系,即使是遠在異鄉的他們,其實距離我們並不遙遠,同時也使彼此間關愛與溫情傳得更遠,使我們更加熱愛生活。

子曰:「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所以,我們要抓緊時間去關心、孝敬自己的父母,不要等他們年老體衰的時候,去哭泣去後悔。父母生我們已是大恩大德,我們已經永生難報了,只能在有生之年好好孝敬他們。

傳統中國文化在某種意義上,可稱為孝的文化。古人以孝治天下,孝,無論在家還是在國中都是核心。孝的觀念是對中國乃至華人世界影響最為深重的倫理道德,是中華文化的核心價值之一。作文

孝經讀後有感 篇4

中國有句古話叫「百善孝為先」 ,它充分強調了孝的重要性。尊敬兄長、孝順 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 《孝經》是儒家思想在「孝」上的一部經典著作, 它集中體現了古代先賢們對「孝」的解讀及重視。

孔子曾說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乃一切道德的根本,若一 個人連最基本的孝順父母都做不到, 那麼這個人在其他方面的品德也好不到哪裡 去。論語中有那麼一段話,有子曰: 「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 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 與!」大概意思是說:一個人的為人,孝順父母,敬愛兄長,卻喜歡冒犯官長, 這種人很少;不喜歡冒犯官長,卻喜歡造反作亂,這種人從未有過。君子致力於 根本,根本確立了,做人的正確原則就會形成。孝悌這個東西,大概就是仁道的 根本吧。從中可見「孝」在一個人的德行品質的培養中所起的基本作用。

若一個 人連孝順父母都做不到,那麼何談其它的美德,整個社會更會處於一個混亂的境 況。 那麼何為「孝」呢?《孝經》中的「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 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 君,終於立身」便是孔子對「孝「的一種理解。母親懷胎十月,並辛勤勞動撫養 我們成人,我們該懂得感恩,而愛惜自己的身體是我們回報父母恩情最基本的方 面。在學校要努力學習不辜負父母親對我們的期望,長大後更要好好工作,承擔 起家庭重任,這便是一個人從出生至死去所需擔負的家庭責任吧。在中國傳統認 識中,讓父母住好吃好便是對父母的孝順了。久而久之,整個社會逐漸形成那麼 一種風氣,即把子女給父母物質上的滿足與是否孝順搭上勾。

有些人認為只要多 給父母些養老費就是孝順了, 他們往往一年到頭都在外面拚命掙錢而很少有時間 回家看看爸媽。雖然我並不否認它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子女對父母的孝心,但我 也認為不能只片面的強調經濟上的滿足。父母含辛茹苦地撫育我們,但他們並不 要求我們回報多少,有時候他們只希望我們能坐下好好地陪他們說說話。而習慣 於快節奏生活的現代人來說,他們往往會忽視對老年人精神上的關心,只知道定 時地寄錢給父母而不記得打打電話問候一下,這其實有點本末倒置了。多多地與 父母交流交流,陪父母走走看看,其實父母親會更欣慰。聯歡晚會上的一首「常 回家看看」道出了天下多少父母的心願啊。 自有記憶以來我便討厭參加喪禮,並不是說那裡的氣氛有多沉悶悲傷,只是 覺得整個儀式過於虛假。人活著時不懂得如何善待之,等親人走了才在那裡哭哭 啼啼未免可笑。當然我不是說中國傳統喪禮該被取消,而是子女應該分清何為重 何為輕。喪禮上人們大聲敬酒、熙熙攘攘,活像是在辦喜酒,縱然在守靈時的哭 唱也顯得那樣勉強突兀。我不知道這種形式對活著的人來說有多少意義,但親人 已去再怎麼做樣也於事無補了。

當一家人在其父母死後大辦其喪禮時,人們總說 些「啊,某某人多孝順…」之類的話,我不禁納罕難道這個社會對於孝順的定義 竟降低到這種程度了嗎?喪禮畢竟是做給活人看的, 所以但凡親人在世時對他們 好才是真正的孝。那麼做到何種程度上才能叫「好」呢?這其實是個挺難回答的 「色難, 問題,每個人的心中自有一套標准。子夏曾問到何為「孝」,孔子回答道; 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後孝乎?」這里是個反問句,即有 事情時做子弟的年輕人效勞, 有酒食, 讓給父老享用, 做到這些方面就算孝了嗎? 其實在父母面前保持敬愛和悅的容色最難。

驀然回想,這句話真的非常正確。平 常我們都在學校里,只是逢年過節才回家,但即便是這樣,在家裡的短暫時間里 我們也往往因受不了父母親的嘮叨關切而耐煩不已,有時還會頂幾句,更有甚者 便會甩臉子給父母看。我們的一句無心之說可能會令父母難過很久,所以在我們 對父母的嘮叨露出不耐之情時想想父母的心情吧,畢竟他們的出發點是好的。

⑷ 論語孝悌篇心得

孝悌是“仁”的根本,是家庭和睦快樂的要法,下面是我整理分享的論語孝悌篇心得的相關 文章 ,歡迎閱讀!!!!!
論語孝悌篇心得篇一
把孝悌篇放在最後,並非認為它不重要,而是很重要才放在最後來談論。有子曰:“其為人也孝第,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第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學而篇第一)什麼意思呢?有子(孔子學生,姓子,名若)說:“他的為人,孝順爹娘,敬愛兄長卻喜歡觸犯上級,這種人是很少的;不喜歡觸犯上級,卻喜歡造反,這種人從來沒有過。君子專心致力於基礎工作,基礎樹立了,‘道’就會產生。孝順爹娘,敬愛兄長,這就是‘仁’的基礎吧!”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學而篇第一)孔子說:“後生小子,在父母跟前就孝順父母;離開自己的房子便敬愛兄長;處事謹慎,誠實可信,博愛大眾,親近有仁德的人。這樣躬行實踐後,有剩餘力量了,就再去學習文獻。”

孝悌是“仁”的根本,是家庭和睦快樂的要法,在交友、處世、求學等事之前便應該學會的。既然孝悌如此重要,我們平日自當好好孝敬父母,尊敬兄長!

與父母弟兄相處時難免有不容易或矛盾之時,那麼我們怎麼恰當的處理呢?

比如對待父母的年齡。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里仁篇第四)父母的年紀,不能不時時記在心裡:一方面因其高壽而歡喜,另一方面又因其壽高而有所恐懼。這一點我們當特別注意,一定要及早行孝,避免“子欲養而親不待”!

然而,孝敬父母與在外求學、求職之間不能不說是一對矛盾。子曰;“父母在,不遠游,遊必有方。”(里仁篇第四)孔子說:“父母在世,不出遠門;如果要出遠門,必須有一定的去處。”我們做子女的盡量做到不遠走天涯海角,更不能漂泊不定。出門在外,一定要讓父母知曉自己的情況,免得他們牽腸掛肚。倘若能做出一番大事業,以顯父母,鄉里稱道,父母在家一定會驕傲、快樂。

當我們與父母有意見分歧時,是否要與父母爭個面紅耳赤呢?曾幾何時,少不諳世,與父母偶有不和,便出言不遜;心有慚愧,煩惱於堅持己見與孝敬父母之間,不知如何是好。《里仁篇》里的一段話真讓人豁然開朗。

子曰;“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無違,勞而不怨。”孔子說:“侍奉父母,如果他們有不對的地方,需要輕微婉轉地勸止,看到自己的心意沒有被聽從,仍然要恭敬地不觸犯他們,雖然自己憂愁,但不怨恨父母。”既然不是什麼大是大非,那麼為人子女,真不該讓父母傷心!

最苦天下父母心,如今父母年事漸高,愈來愈認識到應該好好地孝敬他們。希望能通過自己的刻苦努力,成家立業顯父母,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讓父母在有生之年,得以放下勞作,享享兒女的福。

這一段時間關於論語的感想已經基本寫出來了,但是《論語》里的要義還多著呢。我國的優秀 傳統 文化 也是源遠流長,無比廣博的。我輩自當孜孜不倦,戒驕戒躁,學無止境。
論語孝悌篇心得篇二
孔子的時代,早已久遠,可是,他的話卻流傳至今。“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 而親仁。”你看,在那個年代,人們就懂得了孝順父母、友愛兄弟的道理。

古往今來,有許多賢人為我們做出了榜樣。

漢文帝時,有一位叫淳於意的人,拜齊國著名醫師楊慶為師,學得一手高超的醫術,曾經做過齊國的倉令。他的老師去世以後,棄官行醫。因為個性剛直,行醫的時候,得罪了一位有權勢的人,導致後來自己遭陷害,被押往京城治罪。他的女兒名叫緹縈,雖然是一位弱小女子,然而不辭勞苦,長途跋涉一同前往長安向皇帝訴冤。她陳述了肉刑的害處,並說明了父親做官時清廉愛民,行醫時施仁濟世,現在確實是遭人誣害。願意替父受刑。漢文帝被緹縈的孝心深深感動,赦免了她的父親,並且下詔書廢除了肉刑。有詩頌曰: “隨父赴京歷苦辛,上書意切動機定; 詔書特赦成其孝,又廢肉刑惠後人。”

緹縈捨身救父的高尚品質青史流芳!父母養育了我們,為我們付出了全部的心血,“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我們也應該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讓父母、長輩感受到我們的孝敬之情,感受到我們傳遞的溫暖,比如幫媽媽焐被窩,幫爸爸拿拖鞋,幫奶奶摘菜,做好每日的功課不讓他們操心…………

在平時的生活中, 父母是我們的良師, 而同學更是我們的益友, 是我們的兄弟姐妹, 我們應該和睦相處。 這里, 有個大家耳熟能詳的 故事 , 孔融4歲時, 父親的朋友帶來一盤梨子, 父親叫孔融挑, 孔融卻拿了最小的, 他說: “ 我年紀小,應該吃小的梨,大的給哥哥們吧。”父親驚喜的說:“那弟弟比你小呀?”孔融說 :“弟弟小 , 我是他的哥哥 ,應該讓他的。”孔融讓梨的故事傳遍了曲阜,並且一直流傳至今。凡事謙讓,注重禮節,心中有他人,應是我們與同學相處的“黃金法則”呀!

千年不變的孝悌,千古流傳的思想在熠熠生輝。讓我們徜徉在《論語》中,沐浴聖賢的智慧光芒,修行自身,做一個有教養的人,做一個思想純正的人!
論語孝悌篇心得篇三
《論語》是我國經典讀物,涵蘊了我國的文化經典。俗話說“半部論語治天下”論語用精短的語言告訴我們怎樣和朋友交往、怎樣孝敬父母、怎樣解決事情、怎樣……。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是在說:“孝順父母,順從長兄,而喜好觸犯上層統治者,這樣的人是很少見的。不喜好觸犯上層統治者,而喜歡造反的人,是沒有的。君子專心致力於根本的事務,根本建立了,治國做人的原則也就有了。孝順父母,順從長兄,這就是“仁”的根本。“義”是在仁的基礎上理解的,即:一個人在社會中要做到為人所想,去幫助別人“禮”讓我想到孔子的一句 名言 “克己復禮”!大家要是都謙讓一點,不就好了嗎?“智”我覺得就是知人之言為智!也就是明白別人的道理,使自己更好的向前發展!其實,我們現在都是在學習前人給我們留下的 經驗 !我們只有了解了其中的道理,才會明白自己在社會上的意義!當然對身邊人的意見應該是選擇好的,有利於個人和社會發展接受!“信”是我們一直在提倡的誠信。從我們的先祖開始就提倡“信”,而當今社會有時卻缺失了傳統文化的美德!所以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學習、發揚《論語》中的道理。這樣我們才能做一個“少年君子”

閱讀全文

與論語孝敬篇讀後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養老改革後退休金計算方法 瀏覽:537
為什麼父母總認為孩子撒謊 瀏覽:41
老人便盆消毒方法是什麼 瀏覽:1
上黃驊高中體檢要多少錢 瀏覽:23
你知道的養生知識有哪些 瀏覽:28
老人醫療保險買什麼好 瀏覽:451
父母如何給孩子做出傾聽的示範 瀏覽:876
老公的表弟叫女方的父母怎麼稱呼 瀏覽:90
雲南老年大學報名 瀏覽:586
黑養老院存在的問題 瀏覽:326
關於農村養老保險的論文 瀏覽:100
西寧養生食材哪裡有賣 瀏覽:339
長壽不衰 瀏覽:976
燕郊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 瀏覽:923
養老保險申請的身份證怎麼上傳 瀏覽:51
徐匯梅隴敬老院 瀏覽:961
鄞州老年大學首頁 瀏覽:708
老年人祛疤痕有什麼方法 瀏覽:880
濟南公辦老年公寓 瀏覽:838
晚期老年痴呆患者用葯 瀏覽: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