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重陽節的來歷簡短
重陽節的來歷簡短
重陽節的來歷簡短,重陽節是農歷九月九日,也叫重九節,是中國傳統的一個節日,民間節日從歷代沿襲到現在,下面我整理了重陽節的來歷簡短,歡迎大家借鑒和參考,希望可以幫助大家。
農歷九月九日,是中國的傳統節日重陽節。《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並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
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形成,到了唐代被正式定為民間節日,此後歷朝歷代沿襲至今。
每到重陽節,根據各地條件不同,人們會舉行不同的活動, 包括出遊賞景、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
一、關於重陽節的來歷說法很多,較為常見的是:
1、農歷九月初九,為傳統的重陽節。源自古老的《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並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古人認為是個值得慶賀的吉利日子,並且從很早就開始過此節日。
2、源於公元前五世紀春秋戰國時代的齊景公。九月初九的這天他帶了很多人登高山,爬城垣,感到秋高氣爽,心曠神怡,於是認定是個吉日。以後,每年這天他都要外出登高。後人仿之,形成習俗。
3、據《續齊諧記》記述:漢代桓景隨《易》學大師費長房游學多年。一天,費大師對徒弟講,九月九日那天應系茱萸登高,桓景及家人因聽從師言倖免於難,而未及撤離的家畜全部患瘟疫而死亡。故每年九月九日外出登高,躲避災難,相沿成習。
二、重陽節簡介:
重陽節,又稱重九節、曬秋節、「踏秋」,漢族傳統節日。慶祝重陽節一般會包括出遊賞秋、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活動。每年的農歷九月初九日,與除夕、清明節、中元節三節統稱中國傳統四大祭祖的節日。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到了唐代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此後歷朝歷代沿襲至今。重陽與三月初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傾室而出,重陽這天所有親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災」。
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自魏晉重陽氣氛日漸濃郁,倍受歷代文人墨客吟詠,到了唐代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此後歷朝歷代沿襲至今。
19 89年農歷九月九日被定為老人節,倡導全社會樹立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風氣。2006年5月20日,重陽節被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三、重陽節的風俗:
1、重陽登高
重陽節首先有登高的習俗。金秋九月,天高氣爽,這個季節登高遠望可達到心曠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 早在西漢,《長安志》中就有漢代京城九月九日時人們遊玩觀景之記載。在東晉時,有著名的「龍山落帽」故事。
2、吃重陽糕
據史料記載,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隨意。 九月九日天明時,以片糕搭兒女頭額,口中念念有詞,祝願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講究的.重陽糕要作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作成兩只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有的還在重陽糕上插一小紅紙旗,並點蠟燭燈。這大概是用「點燈」、「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紅紙旗代替茱萸。當今的重陽糕,仍無固定品種,各地在重陽節吃的松軟糕類都稱之為重陽糕。
3、 賞菊
重陽賞菊、飲酒、對弈 重陽日,歷來就有賞菊花的風俗,所以古來又稱菊花節。農歷九月俗稱菊月,節日舉辦菊花大會,傾城的人潮赴會賞菊。從三國魏晉以來,重陽聚會飲酒、賞菊賦詩已成時尚。在漢族古俗中,菊花象徵長壽。 飲菊花酒 菊花含有養生成分,晉代葛洪《抱朴子》有南陽山中人家飲用遍生菊花的甘谷水而益壽的記載。重陽佳節飲菊花酒,是中國的傳統習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陽必飲、祛災祈福的「吉祥酒」。 菊花酒漢代已見。其後仍有贈菊祝壽和採菊釀酒的故事,如魏文帝曹丕曾在重陽日贈菊給鍾繇(祝他長壽),梁簡文帝《採菊篇》有「相呼提筐採菊珠,朝起露濕沾羅懦」之句,是採菊釀酒的事例。直到明清,菊花酒仍然盛行,在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箋》中仍有記載,是盛行的健身飲料。
重陽節的起源
九九重陽,早在春秋戰國時的《楚詞》中已提到了。屈原的《遠游》里寫道:「集重陽入帝宮兮,造旬始而觀清都」。這里的「重陽」是指天,還不是指節日。三國時魏文帝曹丕《九日與鍾繇書》中,則已明確寫出重陽的飲宴了:「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並應,俗嘉其名,以為宜於長久,故以享宴高會。」
晉代文人陶淵明在《九日閑居》詩序文中說:「余閑居,愛重九之名。秋菊盈園,而持醪靡由,空服九華,寄懷於言」。這里同時提到菊花和酒。大概在魏晉時期,重陽日已有了飲酒、賞菊的做法。到了唐代重陽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
到明代,九月重陽,皇宮上下要一起吃花糕以慶賀,皇帝要親自到萬歲山登高,以暢秋志,此風俗一直流傳到清代。
重陽節的傳說
和大多數傳統節日一樣,重陽節也有古老的傳說。
相傳在東漢時期,汝河有個瘟魔,只要它一出現,家家就有人病倒,天天有人喪命,這一帶的百姓受盡了瘟魔的蹂躪。
一場瘟疫奪走了青年恆景的父母,他自己也因病差點兒喪了命。病癒之後,他辭別了心愛的妻子和父老鄉親,決心出去訪仙學藝,為民除掉瘟魔。恆景四處訪師尋道,訪遍各地的名山高士,終於打聽到在東方有一座最古老的山,山上有一個法力無邊的仙長,恆景不畏艱險和路途的遙遠,在仙鶴指引下,終於找到了那座高山,找到了那個有著神奇法力的仙長,仙長為他的精神所感動,終於收留了恆景,並且教給他降妖劍術,還贈他一把降妖寶劍。恆景廢寢忘食苦練,終於練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藝。
這一天仙長把恆景叫到跟前說:「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來作惡,你本領已經學成,應該回去為民除害了」。仙長送給恆景一包茱萸葉,一盅菊花酒,並且密授避邪用法,讓恆景騎著仙鶴趕回家去。
恆景回到家鄉,在九月初九的早晨,按仙長的叮囑把鄉親們領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發給每人一片茱萸葉,一盅菊花酒,做好了降魔的准備。中午時分,隨著幾聲怪叫,瘟魔沖出汝河,但是瘟魔剛撲到山下,突然聞到陣陣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氣,便戛然止步,臉色突變,這時恆景手持降妖寶劍追下山來,幾個回合就把溫魔刺死劍下,從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風俗年復一年地流傳下來。梁人吳均在他的《續齊諧記》一書里曾有此記載。
後來人們就把重陽節登高的風俗看作是免災避禍的活動。另外,在中原人的傳統觀念中,雙九還是生命長久、健康長壽的意思,所以後來重陽節被立為才老人節。
㈡ 重陽節的來歷故事 重陽節是怎麼由來的
1、傳說東漢時,汝南縣里有一個叫桓景的人,他所住的地方突然發生大瘟疫,桓景的父母也因此病死,所以他到東南山拜師學藝,仙人費長房給桓景一把降妖青龍劍。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勤學苦練。
2、一日,費長房說:「九月九日,瘟魔又要來,你可以回去除害。」並且給了他茱萸葉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讓他家鄉父老登高避禍。於是他便離開回到家鄉,九月九那天,他領著妻子兒女、鄉親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
3、把茱萸葉分給大家樣隨身帶上,瘟魔則不敢近身。又把菊花酒倒出來,每人喝了一口,避免染瘟疫。他和瘟魔搏鬥,最後殺死了瘟魔。
4、汝河兩岸的百姓,就把九月九登高避禍、桓景劍刺瘟魔故事一直傳到現在。從那時起,人們就過起重陽節來,有了重九登高的風俗。
㈢ 重陽節的故事和傳說簡短
重陽節的美好寓意主要是登高賞秋與感恩敬老兩方面。古時候人們認為九九重陽是非常吉祥的日子,民間在重陽節期間有登高祈福、秋遊賞菊、插茱萸、拜神祭祖等習俗,傳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的含義,倡導全社會樹立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風氣。
相傳東漢汝南縣境內有個瘟魔,每逢九月初九都會出來作惡。瘟魔奪去了恆景的父母,於是他決心防仙學藝,為民除害。恆景歷經艱險,找到了一位法力高強的仙長。他拜師練功,終於學成降妖劍術。
恆景回到家鄉,按照仙長的囑咐,在九月初九這天,發給每位鄉親一片茱萸和一盅菊花酒,並帶著鄉親到山上避險。當瘟魔出現時,突然聞到茱萸和菊花酒的味道,便不敢前進。恆景此時手持寶劍,斬殺了瘟魔自此,每逢重陽,插茱萸、飲菊花酒成為重陽節的風俗。
而在民俗觀念中,九有長久長壽的含意,所以農歷九月九日又被定為敬老節。2006年重陽節被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每年農歷九月初九,是中國傳統的重陽節。關於重陽節的來歷,大致有三種說法。
1、據《續齊諧記》記述:漢代桓景隨《易》學大師費長房游學多年。一天,費大師對徒弟講,九月九日那天應系茱萸登高,桓景及家人因聽從師言倖免於難,而未及撤離的家畜全部患瘟疫而死亡。故每年九月九日外出登高,躲避災難,相沿成習。
2、源於漢代的道學。道家奉為經典的《易經》中,把奇數視為陽數,偶數視為陰數,陽數中「九」又被視為「極陽」,九月九日是兩個「極陽」相遇,所以稱作「重陽」。陽又表示鋼,重陽是「二鋼相逢」而相剋,所以被視為「厄日」,登高和系茱萸,目的是為了「解厄」,重陽習俗由此而來。
3、源於公元前五世紀春秋戰國時代的齊景公。九月初九的這天他帶了很多人登高山,爬城垣,感到秋高氣爽,心曠神怡,於是認定是個吉日。以後,每年這天他都要外出登高。後人仿之,形成習俗。
但這3種說法究竟哪種正確,歷史學家和民俗學家們尚無定論。
我國重陽節的風俗有很多,在有些地方選擇登高,也就是登山或者登高塔。有些地方還選擇吃重陽糕,也就是一些糕點。有的還會跟親朋好友一起賞菊花、飲菊花酒。或者是插茱萸、簪菊花,總之各地的風俗不一樣。
在中國古代很重視我國的傳統節日,因為每個節日都有它的意義所在,或者是發生了什麼重大的事情為了紀念那個日子。
近代以來,人們又把米果改制為一種很有特色的九重米果。將優質晚米用清水淘洗,浸泡2小時,撈出瀝干,摻水磨成稀漿,加入明礬攪拌,加紅板糖,而後置於蒸籠於鍋上,鋪上潔凈炊布,然後分九次,舀入米果漿,蒸若干時即熟出籠,米果面抹上花生油。
此米果分九層重疊,可以揭開,切成菱角,四邊層次分明,星半透明體,食之甜軟適口,又不粘牙,堪稱重陽敬老的最佳禮饌。
㈣ 重陽節的來歷簡介重陽節是怎麼來的
重陽節,又稱老人節,是我國傳統節日。那麼重陽節是怎麼來的呢?我整理了《重陽節的來歷簡介重陽節是怎麼來的》,供大家參考!
1 重陽節的來歷簡介
九九重陽,早在春秋戰國時的《楚詞》中已提到了。屈原的《遠游》里寫道:「集重陽入帝宮兮,造旬始而觀清都」。這里的「重陽」是指天,還不是指節日。三國時魏文帝曹丕《九日與鍾繇書》中,則已明確寫出重陽的飲宴了:「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並應,俗嘉其名,以為宜於長久,故以享宴高會。」
晉代文人陶淵明在《九日閑居》詩序文中說:「余閑居,愛重九之名。秋菊盈園,而持醪靡由,空服九華,寄懷於言」。這里同時提到菊花和酒。大概在魏晉時期,重陽日已有了飲酒、賞菊的做法。到了唐代重陽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
到明代,九月重陽,皇宮上下要一起吃花糕以慶賀,皇帝要親自到萬歲山登高,以暢秋志,此風俗一直流傳到清代。
1 重陽節有什麼傳說
1、南朝梁人吳均之《續齊諧記》載:傳說東漢時,汝南縣里有一個叫桓景的人,他所住的地方突然發生大瘟疫,桓景的父母也因此病死,所以他到東南山拜師學藝,仙人費長房給桓景一把降妖青龍劍。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勤學苦練。一日,費長房說:「九月九日,瘟魔又要來,你可以回去除害。」並且給了他茱萸葉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讓他家鄉父老登高避禍。於是他便離開回到家鄉,九月九那天,他領著妻子兒女丶鄉親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葉分給大家樣隨身帶上,瘟魔則不敢近身。又把菊花酒倒出來,每人喝了一口,避免染瘟疫。他和瘟魔搏鬥,最後殺死了瘟魔。汝河兩岸的百姓,就把九月九登高避禍、桓景劍刺瘟魔故事一直傳到現在。從那時起,人們就過起重陽節來,有了重九登高的風俗。
2、漢劉歆《西京雜記》記載:漢高祖劉邦的愛妾戚夫人被呂後害死後,戚夫人的侍女賈佩蘭也被驅逐出宮,嫁給扶風人段儒,閑談時曾提到她在宮廷時,每年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以辟邪延壽。
㈤ 重陽節來歷的故事50字
重陽節的來歷一
源於公元前五世紀春秋戰國時代的齊景公。九月初九的這天他帶了很多人登高山,爬城垣,感到秋高氣爽,心曠神怡,於是認定是個吉日。以後,每年這天他都要外出登高。後人仿之,形成習俗。
重陽節的來歷二
據《續齊諧記》記述:漢代桓景隨費長房游學多年。一天,費大師對徒弟講,九月九日那天應系茱萸登高,桓景及家人因聽從師言倖免於難,而未及撤離的家畜全部患瘟疫而死亡。故每年九月九日外出登高,躲避災難,相沿成習。
㈥ 重陽節的傳說故事
重陽節的傳說故事(精選7篇)
重陽節,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節期在每年農歷九月初九日。「九」數在《易經》中為陽數,「九九」兩陽數相重,故曰「重陽」;因日與月皆逢九,故又稱為「重九」。九九歸真,一元肇始,古人認為九九重陽是吉祥的日子。古時民間在重陽節有登高祈福、拜神祭祖及飲宴祈壽等習俗。傳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內涵。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重陽節的傳說故事作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據《續齊諧記》記述:漢代桓景隨《易》學大師費長房游學多年。一天,費大師對徒弟講,九月九日那天應系茱萸登高,桓景及家人因聽從師言倖免於難,而未及撤離的家畜全部患瘟疫而死亡。故每年九月九日外出登高,躲避災難,相沿成習。
農歷九月初九,為傳統的重陽節。源自古老的《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並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古人認為是個值得慶賀的吉利日子,並且從很早就開始過此節日。
源於公元前五世紀春秋戰國時代的齊景公。九月初九的這天他帶了很多人登高山,爬城垣,感到秋高氣爽,心曠神怡,於是認定是個吉日。以後,每年這天他都要外出登高。後人仿之,形成習俗。
傳說在公元前三世紀,那時有一個神通廣大的人,名字叫費長房。他不僅能呼風喚雨,還能遣神捉鬼。
有一個叫桓景的'青年知道後,很崇拜他,要拜他為師。由於這個青年決心很大,費長房就收他為徒,教他學本領。
有一天,費長房對桓景說:「九月九日這天,你們全家將有一個大災難降臨,你要提早作好准備。」桓景聽了,十分驚慌,連忙跪下求師傅教給他躲避災難的辦法。
重陽節傳說
費長房說:「九月九日這一天,你多做幾個紅色的布袋,裡面放進茱萸,纏到胳膊上,再帶些用菊花浸泡的酒,攜帶全家老小到一個高坡上飲酒。這樣,就可避開大禍。」桓景認真地照師傅的辦法去做了。
到了九月九日這一天的清晨,桓景帶著全家來到附近的高坡上,平安地渡過了這一天。
晚上,桓景和家人一起回到家中一看,大吃一驚,家裡的牛羊雞犬都死了。他們果真避過了一場災難。
從此,重陽登高、插茱萸、飲菊花酒,相沿成習,流傳了兩千多年。
重陽節是我國重要的傳統節日。早在漢代,就有飲菊花酒、插茱萸的習俗。唐代王維有「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的詩句;王勃的「九月重陽節,開門見菊花」更寫出了賞菊飲酒的情趣。那麼,重陽節的習俗是怎麼形成的呢?這里有一個傳說。
漢代,河南汝南有個叫恆景的人。一家人守著一塊薄地,安分守己得過日子。誰知天有不測風雲,汝河兩岸忽然流行起瘟疫,奪走了許多人的生命。為了替鄉民除害,恆景決定去終南山拜訪一個叫費長方的神仙。費長方給了他一把降妖青龍劍,讓他學習降妖的法術。恆景遵照老人的話勤奮的練習。一天,費長方對他說:「今年九月九日,瘟神又要出來害人。你趕緊回鄉為民除害。我給你一包茱萸葉子,一瓶菊花酒,叫你家鄉父老都登高避禍。」恆景回到家鄉,他把費長方的話告訴鄉親們,大家就按他說的話做了。恆景來到村口等著瘟神。一會兒,狂風怒吼,瘟神來了。看見鄉親們都在山上,瘟神想去作崇,卻被茱萸的香味與酒氣熏倒了。一回頭,又看見恆景手持寶劍向他撲來,連忙迎戰。他倆鬥了幾個回合,瘟神斗不過,轉身就逃。恆景拋出寶劍,就把瘟神釘死在地。汝河兩岸的百姓又過上了太平的日子。
從此,人們就把登高、插茱萸、喝菊花酒的習俗保留了下來。
據研究人員考證,西峽重陽店最早是由堯的兒子丹朱所建。丹朱為堯的長子,是一位傑出的軍事家,曾統帥大軍征伐強大的東夷諸侯而獲勝,鞏固了堯的地位,為建立陶唐王朝立過大功,具有豐富的軍事知識和作戰經驗。
考古學家王大有在《三皇五帝時代》中介紹:堯欲指定王位繼承人,大臣放齊說:「帝子丹朱開明,可登帝位。」堯認為丹朱「不守德,好爭訟」,「不足以授天下」。那時,人們把孝德作為眾德之首。堯認為舜有孝德,決定把帝位傳給舜,並由舜代堯執政。堯怕丹朱與舜爭奪帝位,派丹朱駐守丹江和漢水交接處的丹江口,並派舜領重兵駐於黃河北岸,監控丹朱。為了防止舜從北方攻擊,丹朱在丹江邊建丹朱台,在正北建丹朱城作為國都,與國都配合,建九層高的天文台,即丹朱台。並在正北建朱陽關、紫荊關、重陽店,來保護都城丹朱城。
丹朱為什麼要在重陽店建立要塞?為什麼以「重陽」命名?重陽店在朱陽關和荊紫關的中心,戰略地位十分重要,朱陽關和荊紫關只是它的側翼,起輔助作用。古人重陽輕陰,陽的地位比陰高。最大的陽數是九,九代表萬物之大、之高,因重陽店在戰略上處於核心地位,在軍事上有從旁邊防衛紫荊關的作用。所以丹朱很重視它,把它起名為重陽。
丹朱建重陽店的時間在公元前2240年左右,距今有4200年,說明重陽店的建店時間有4000餘年了。因舜最後繼承了堯的帝位,名聲遠揚,丹朱則慢慢被後人遺忘了,但丹朱在淇河上建重陽店是確信無疑的。
重陽節文化迄今已有兩三千年歷史,在西峽至今流傳眾多民間傳說。其中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要數重陽公主的傳說。
據《漢書》記載,東漢安帝年間,宮中身懷六甲的李娘娘受閆氏所害,逃至洛陽以西伏牛山以南的重陽店。恰在農歷九月九日這一天生下一女,取名重陽女。李娘娘歷盡艱辛,慢慢把重陽女養大成人。誰知一年秋天,此地發生了一場大瘟疫,村裡的百姓和李娘娘都未能倖免。李娘娘臨終前,把自己的身世告訴了重陽女,並把安帝贈送的玉佩傳給女兒,讓她找機會狀告閆氏,為她討回公道。
李娘娘死後,重陽女到處拜師學藝,立志斬除瘟魔,為母報仇。一位道人被她的精神所感動,精心傳授劍法,並密告瘟魔的四個弱點:一怕紅色,二怕酒氣,三怕刺激氣味,四怕高聲,讓重陽女來年九月九日瘟魔重現時見機行事,為民除害。第二年九月九日這天,重陽女組織附近的百姓登上雲彩山,女的頭上插紅茱萸,茱萸果為紅色,葉子散發出一種怪味,男的喝菊花酒,瘟魔一出現就齊聲高喊:「鏟除瘟魔,天下太平」。瘟魔見到紅色,聞到酒氣和怪味,聽到喊聲,縮成一團,重陽女一劍將瘟魔刺死。從此重陽店一帶百姓安居樂業,健康長壽。
此事傳至京城,安帝派宦官前來視察,見到了重陽女和玉佩,報知安帝。安帝召重陽女進京相見,父女擁抱大哭一場。後安帝貶黜閆氏,專門為李娘娘修了娘娘廟,封重陽女為重陽公主。安帝要留重陽女在宮中,重陽公主以母親葬在重陽、逢節要去祭奠為由,執意回到重陽店生活。但每年九月九日前後,都要帶上菊花、茱萸和菊花酒、茱萸酒回京城一次,孝敬父王,順便把當地登高、賞菊、喝菊花酒、插茱萸等民俗傳入宮中。
;㈦ 重陽節的來歷簡短 有哪些傳說故事
重陽節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漢初。據說,在皇宮中,每年九月九日,都要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以求長壽;漢高祖劉邦的愛妃戚夫人被呂後慘害後,宮女賈某也被逐出宮,將這一習俗傳入民間的。
重陽節的起源有三種說法:
第一種是源於《易經》中九之陽數相重。
第二種說法是先秦之前有在九月農作物豐收之際祭天帝、祭祖的活動,而當時也有了重陽節求壽的習俗。
第三種說法是起源於祭祀儀式,因為我國南方地區在重陽節仍然有重陽祭灶的習俗。
重陽節,又稱「老人節」。因為《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並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到了唐代,重陽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此後歷朝歷代沿襲至今。
重陽又稱「踏秋」與三月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傾室而出,重陽這天所有親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災」,插茱萸、賞菊花。自魏晉重陽氣氛日漸濃郁,為歷代文人墨客吟詠最多的幾個傳統節日之一。
㈧ 重陽節的起源故事
陽節登高的風俗歷史悠久。古代民間在 重陽節 有登高的風俗,故重陽節又叫「登高節」。下面是我給大家整理的重陽節的起源 故事 ,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肯定對大家有所幫助。
重陽節的起源故事
漢代,過重陽節的習俗漸漸流行。相傳漢高祖劉邦的妃子戚夫人遭到呂後的謀害,其身前一位侍女賈氏被逐出宮,嫁與貧民為妻。賈氏便把重陽的活動帶到了民間。賈氏對人說:在皇宮中,每年九月初九,都要佩茱萸、食篷餌、飲菊花酒,以求長壽。從此重陽的風俗便在民間傳開了。
「重陽節」名稱見於記載卻在三國時代。據曹丕《九日與鍾繇書》中載:「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並應,俗嘉其名,以為宜於長久,故以享宴高會。」
晉代文人陶淵明在《九日閑居》詩序文中說:「余閑居,愛重九之名。秋菊盈園,而持醪靡由,空服九華,寄懷於言」。這里同時提到菊花和酒。魏晉時期有了賞菊、飲酒的習俗。
唐朝時,重陽節才被定為正式節日。從此以後,宮廷、民間一起慶祝重陽節,並且在節日期間進行各種各樣的活動。
宋代,重陽節更為熱鬧,《東京夢華錄》曾記載了北宋時重陽節的盛況。《武林舊事》也記載南宋宮廷「於八日作重九排當」,以待翌日隆重遊樂一番。
明代,皇宮中宦官宮妃從初一時就開始一起吃花糕慶祝。九日重陽,皇帝還要親自到萬歲山登高覽勝,以暢秋志。
清代,明代的風俗依舊盛行。
關於重陽的習俗
一、賞秋
重陽節是最好的賞秋時期,中國南方還有些山區村落保留了「曬秋」特色。去鄉村賞民俗、看曬秋,已成為鄉村旅遊的一種時尚。「曬秋」是一種典型的農俗現象,具有極強的地域特色。
二、登高
重陽節首先有登高的習俗。金秋九月,天高氣爽,這個季節登高遠望可達到心曠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
三、吃重陽糕
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隨意。九月九日天明時,以片糕搭兒女頭額,口中念念有詞,祝願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講究的重陽糕要作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作成兩只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
四、賞菊
重陽日,歷來就有賞菊花的風俗,所以古來又稱菊花節。農歷九月俗稱菊月,節日舉辦菊花大會,傾城的人潮赴會賞菊。
五、飲菊花酒
重陽佳節飲菊花酒,是中國的傳統習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陽必飲、祛災祈福的「吉祥酒」。
六、佩茱萸
古代還風行九九插茱萸的習俗,所以又叫做茱萸節。茱萸入葯,可制酒養身祛病。插茱萸和簪菊花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茱萸香味濃,有驅蟲去濕、逐風邪的作用,並能消積食,治寒熱。
重陽節吃的食物
1.菊花
飲酒賞菊可是古人在重陽節的保留項目,請注意,「就菊花」可不光是看,古人還將菊花泡酒暢飲。要說做這個菊花酒也不難,用菊花加糯米、酒麴,按一般的釀制 方法 就可以製得一壇清新的菊花酒了。其味清涼甜美,有養肝、明目、健腦、去痿痹、延緩衰老等功效。
2.重陽糕
重陽糕又叫「撐腰糕」、「花糕」、「發糕」或「菊糕」,是用發面做成的糕點,輔料有棗子、杏仁、松子、栗子,屬於甜品,也有加肉做成鹹味的。老人吃了重陽糕就不會腰酸背痛了,所以每年要給老人吃重陽糕,讓老人腰桿硬朗精神好。在重陽習俗中,吃重陽糕是必不可少的一項,因為「糕」與「高」諧音,寓義生活水平步步升高,象徵合家歡樂吉祥如意。
3.大棗
大棗具有寧心安神、益智健腦、增強食慾、除腥祛味,抗過敏,提高免疫力的作用,亦可防治高血壓、骨質疏鬆和貧血,是老年人冬季的補養佳品。
4.核桃
核桃是補腦的最佳食品,亦是補腎固精、溫肺定喘的食療品,對腎虛、尿頻、咳嗽等症有很好療效。老年人常吃核桃,能夠頭腦清晰、耳聰目明。
重陽節的起源故事相關 文章 :
★ 重陽節的起源與來歷
★ 重陽節的起源故事是什麼
★ 重陽節的起源地是哪裡
★ 重陽節的來歷和傳說
★ 關於重陽節來歷的故事
★ 2020重陽節節日起源故事
★ 重陽節的歷史傳說
★ 重陽節的來歷簡介大全
★ 重陽節的由來和風俗介紹
★ 重陽節的來歷
㈨ 重陽節的歷史故事簡短
重陽節的歷史故事簡短
重陽節的歷史故事簡短,傳統文化是千百年流傳下來的精華,作為炎黃子孫的我們需要傳承並且發揚光大,重陽節也是其中之一,下面分享重陽節的歷史故事簡短。
相傳很久以前,有一個瘟神,只要他一出現,村裡的人就會病倒,老百姓受盡了折磨。有一位少年叫景恆,瘟神奪走了他所有親人的生命。他發誓要學習法術,戰勝瘟神。他四處尋訪名師,不畏路途的遙遠和艱險,在仙鶴的指引下,終於找到了終南山上有著神奇法力的仙長。他一學就是十年,終於練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藝。
這一天,仙長把恆景叫到跟前說:「明天是九月初九,瘟神又要出來作惡,你的本領已經學成,應該回去為民除害了。」仙長送給恆景一包茱萸葉、一盅菊花酒和一把斬妖劍,讓恆景騎著仙鶴趕回家去。 重陽節恆景在九月初九的早晨,按仙長的叮囑把鄉親們領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讓大家把茱萸葉插在身上,每人喝一盅菊花酒,自己則持酒仗劍,准備治魔。快看,瘟神殺氣騰騰地往村子這邊來,可是村子裡一個人也沒有,瘟神正納悶呢,忽然一陣茱萸香和菊花酒氣撲鼻而來,熏得他頭暈腦漲。抬頭一看,村民們都躲在山上呢,氣得瘟神哇哇叫著沖上山來。這時,恆景手持降妖寶劍追下山來,幾個回合就把瘟神刺死劍下。滾滾黑氣退卻了,老百姓歡呼雀躍,在山頂上慶祝勝利。從此,九月初九登高的活動年復一年地流傳下來。
民間傳說:登高尋九節菖蒲:傳說重陽節登高之俗是始於秦始皇命術士鄭安期前往嶺南尋找長生不老葯,鄭安期在白雲山覓得九節菖蒲時,不幸墜崖,乘仙鶴飛升。
登高山帶回雷電火種:古人認為山上雲霧繚繞,為呼風雨喚雷電之神龍所居。而且,高山的雷電可以帶來火種,利用火可以吃到化腥臊的熟食。
(9)重陽節來歷簡介故事擴展閱讀
重陽節幾乎是處在年尾時段最後一個最為重要的傳統節日,它與除夕、清明、中元,並稱為中國傳統四大祭祖節日——由此也可看出重陽節在古人心目中的重要位置。
中國古代屬於農耕社會,農業文明,是極其重視祖先經驗的一種文明形態,因為必須要依靠前人總結的教訓、祖先遺留的智慧來耕織種植,由此,就形成了一種 祖先崇拜的文化心理。
中國古人,對於先祖的無限敬重、對於祭祀的.高度重視,都由此文明根源而來。既然祭祖是如此重要,那麼,重陽節能被列入「四大祭祖節日」之一,就可見這個節日的地位之高、分量之重。
重陽節文化迄今已有兩三千年歷史,在西峽至今流傳眾多民間傳說。其中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要數重陽公主的傳說。
據《漢書》記載,東漢安帝年間,宮中身懷六甲的李娘娘受閆氏所害,逃至洛陽以西伏牛山以南的重陽店。恰在農歷九月九日這一天生下一女,取名重陽女。李娘娘歷盡艱辛,慢慢把重陽女養大成人。誰知一年秋天,此地發生了一場大瘟疫,村裡的百姓和李娘娘都未能倖免。李娘娘臨終前,把自己的身世告訴了重陽女,並把安帝贈送的玉佩傳給女兒,讓她找機會狀告閆氏,為她討回公道。
李娘娘死後,重陽女到處拜師學藝,立志斬除瘟魔,為母報仇。一位道人被她的精神所感動,精心傳授劍法,並密告瘟魔的四個弱點:一怕紅色,二怕酒氣,三怕刺激氣味,四怕高聲,讓重陽女來年九月九日瘟魔重現時見機行事,為民除害。第二年九月九日這天,重陽女組織附近的百姓登上雲彩山,女的頭上插紅茱萸,茱萸果為紅色,葉子散發出一種怪味,男的喝菊花酒,瘟魔一出現就齊聲高喊:「鏟除瘟魔,天下太平」。瘟魔見到紅色,聞到酒氣和怪味,聽到喊聲,縮成一團,重陽女一劍將瘟魔刺死。從此重陽店一帶百姓安居樂業,健康長壽。
此事傳至京城,安帝派宦官前來視察,見到了重陽女和玉佩,報知安帝。安帝召重陽女進京相見,父女擁抱大哭一場。後安帝貶黜閆氏,專門為李娘娘修了娘娘廟,封重陽女為重陽公主。安帝要留重陽女在宮中,重陽公主以母親葬在重陽、逢節要去祭奠為由,執意回到重陽店生活。但每年九月九日前後,都要帶上菊花、茱萸和菊花酒、茱萸酒回京城一次,孝敬父王,順便把當地登高、賞菊、喝菊花酒、插茱萸等民俗傳入宮中。
重陽公主生在重陽,長在重陽,又在重陽結婚、生子,百歲而亡。當地群眾為重陽公主修了重陽道觀,年年重陽節前來朝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