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浙江人的風俗習慣
浙江人的風俗習慣如下:
1、臘月二十三,小年。農村人一般要大掃除,辦年貨,送灶君菩薩上天。也有些地方在這一天祭祖。過年拉開序幕。
2、大年三十,除夕夜。貼對聯,放鞭炮、煙火,吃年夜飯,守歲,祭天地菩薩。有些地方在這一天開始給「壓歲錢」了。年夜飯是比較隆重的,家人要團聚,飯菜要豐盛,要有魚,取「年年有餘」之意;除夕飯不能全吃完,要留飯於初一吃,取「吃剩有餘」之意。守歲一直到晚上12點,新歲到來,煙花慶祝。
3、正月初一,過大年。首先是「開門炮」。初一凌晨,家家戶戶爭先恐後打「開門炮」,一般認為,越早越好。此起彼伏的爆竹聲中送舊迎新和接福,俗謂「接年」。打「開門炮」有講究,一般是先放小鞭炮一串,稱「百子炮」;再放雙聲大爆竹三發,意謂可解除一年的疾病災難,並表示接新年。三發鞭炮越是聲音宏亮清脆,越是吉祥。一般鞭炮的外皮和里皮均一色通紅,燃放後紅花滿地,喜氣洋洋,此時,年味最濃。
4、拜年。初一晨起,先在家內,晚輩給長輩拜年。從初二起,鄰里和親友之間,往來拜節。按舊習,溫州人正月初一不走親戚。拜年時間一般是初二到初十或延至十五。初一不拜年的習俗在浙江部分地區還保留。
5、春節期間的習俗。新年鼓:春節期間,民間娛樂活動較多,如新年鼓和吹打樂。新春天亮,小孩結隊成群,沿街敲鑼打鼓,叫「新年鼓」。有些村子則集合村民,演奏各種樂曲,有吹打曲,也有清唱,歡樂而熱鬧。
浙江,簡稱「浙」,省會杭州。境內最大的河流錢塘江,因江流曲折,稱之江、折江,又稱浙江,省以江名。地處中國東南沿海長江三角洲南翼,東臨東海,南接福建,西與安徽、江西相連,北與上海、江蘇接壤。浙江省東西和南北的直線距離均為450公里左右。據第一次地理國情普查,浙江陸地面積10.43萬平方千米,佔全國的1.09%,是中國面積較小的省份之一。
浙江是典型的山水江南、魚米之鄉,被稱為「絲綢之府」、「魚米之鄉」。早在5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就有原始人類「建德人」活動,境內有距今7000年的河姆渡文化、距今6000年的馬家浜文化和距今5000年的良渚文化等文化遺存。浙江是吳越文化、江南文化的發源地,中國古代文明的發祥地之一。
『貳』 中國人不過重陽節的嗎
重陽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最早可追溯到東漢時期。人們往往在重陽當天登高,故又叫「登高節」。這可以從唐朝詩人大量的登高詩文中得到考證。如王維的一首詩:「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這首詩一方面反映了唐朝人對重陽節的重視(因為古代人較保守,所以一般只歌頌友情和親情);另一方面,古代人關注重陽節,絕對不僅僅限於老年群體。我之所以這么說,是因為我國在1989年將重陽節定為老人節,以表示社會對老人的關愛。
自從重陽節被定為「老人節」後,似乎也只有老人在過這個節日了。其實,重陽節除了登山外,還有賞菊、喝菊花酒、吃重陽糕、插茱萸等活動。這些活動比之端午、清明等節日亦毫不遜色。因為清明是祭奠亡人的,端午是祭奠屈原的,似乎只有重陽才是為自己而過的。賞菊,則淡泊以明志;登高,則望斷天涯之路。
就是這么豐富多彩的節日,年輕人為什麼就不能過呢?其他的非老年人為什麼就不能參與呢?究其原因,是因為重陽節成了中西文化碰撞中的犧牲品。現代人引入了很多「洋節日」,比如情人節,聖誕節。當然我不否認這些節日中也蘊含著文化背景和象徵意義。但是,他們相對於發展延續了千年的重陽節來說,是不可同日而語的。
在中國改革開放的今天,在金融危機的國際背景下依然能夠實現保「8」的目標實屬難能可貴。但在發展經濟的同時,我們不能將民族的傳統文化、傳統節日拋棄。韓國人要將端午節申請為他們的文化遺產就是給我們敲響了警鍾。更何況連港台等地都十分重視中國的傳統節日,而作為傳統文化發源地的大陸卻漠然以對,這是不應該的。
因此,我們應該重視重陽節,不應讓它離我們漸行漸遠。
一方面,我們要把它當做尊重老人的一個節日。有時間多陪陪老人,交流下感情,也可以送他們一些實用的、有紀念意義的禮物。我記得前年給我伯伯買了一塊漢王手寫板。因為我知道他喜歡上網,但又不會打字,所以就買了送他。他收到禮物非常高興,說他早就想買的,一直捨不得。能讓他開心,這也是做晚輩的盡了孝道;
另一方面,又不能把重陽節局限於只能是老人過的節日。年輕人也可以去登山嘛,也可以去賞菊花嘛。既能增進與親朋好友的情感,又能接近大自然,讓自己心曠神怡,還能拉動旅遊經濟。一舉三得,何樂而不為呢?
『叄』 杭州民俗
杭州風俗
春節的習俗
農歷正月初一,是我國最大的傳統節日。浙江各地的風俗與全國一樣,新春佳節也特別隆重、熱鬧、慶祝活動以吉祥為核心,豐富多彩;主要有放爆仗、拜年、吃年糕等吉祥風俗。
1、初一必講吉利話:
《西湖瀏覽志》載,明代杭州等地春節每家每戶在廳堂上把柏樹的枝桿插在柿餅上,下面以大桔子托住,應「百事大吉」之句;因為柏、柿、桔即「百事吉」諧音。
2、小年夜的習俗:
蘇杭一帶把正月初三作為「小年夜「的習俗,這一天不能掃地,不乞火,不汲水與歲朝。這天每戶接灶神,凡宅旁有井之家,早晨備香火,素菜供奉於井欄旁,並將除夕在井欄上新貼的紅紙封條揭去,名曰:「開井」。
新年初五,杭州的一般居民家家戶戶購買「寸金糠」供祖宗,討個「日進寸金」的吉利。
元宵節
唐宋時期,浙江各地的元宵觀燈習俗已十分盛行。唐代大詩人白居易的《正月十一夜日》就是記錄了杭州元宵燈夜的盛況,把杭州的元宵節與京都燈會相比美:
「燈火家家市,簫笙處處樓。無妨思帝里,不合厭杭州。」
到了宋代,三天的元宵燈節又延為五天,以應「五穀豐」的吉兆。據《西湖老人繁勝錄》記述:「南至龍山,北至北新橋,四十里燈火不絕」。從官巷口到眾安橋懸賣各式花燈稱為「燈市」。當時家住杭城官巷口之南面保康巷的著名女詩人朱淑貞曾寫下《元夜》詞說:「花市如燈晝。」府衙門前扎大型彩燈時稱「山棚」。燈口千變萬化,琳琅滿目。其中以蘇州、福州產的燈為富麗堂皇,有用五色珍珠結成網的「珠子燈」,鏃鏤精巧的五色染成的「皮燈」,五色蠟紙糊與的旋轉如飛的「戲馬燈」,還有引人注目新安產的無骨燈。此燈製作特殊,《武林舊事》說:其法用絹囊貯粟為胎,因之燒綴,及成,去粟,則混然如玻璃球也。景物巧奪,前無其比。
元宵之夜,居民傾城而出,上街觀燈。約至二鼓時分,知府乘小橋上街游嘗,並東市西坊搭台,上,坐觀,台上。成為觀燈的高潮。
皇宮之內,為了表示與民同樂,在復古、膺福、清燕、明華等殿縣燈持彩,氣氛熱烈。同時又在麗正門搭起五大高的彩燈樓,稱為玻璃燈山,上千隻各式精製的彩燈,怪怪奇奇,無奇不有。「正中用正色玉柵燈排成「皇帝萬歲」四個大字。二鼓時分,樂聲四起,燭燈彩旗縱橫,皇帝乘著輦,一路觀賞游覽,直登上麗正門城樓,宴請文武百官,形成宮中觀光之高潮。著名的南宋愛國詩人陸游,曾兩次觀看杭州的元宵燈節,一次是血氣方剛的十九歲,一次是六十年後再入朝庭修實錄史書,他感嘆地賦詩一首:
「承計當進入帝城,笙歌燈火連夜明。寧知六十餘年後,老眼重來看太平。」
元宵夜燈市以南宋為最盛,明清沿襲。直至民國時期,杭州元宵節仍很興盛。元宵燈市一般在十二日開始,至十八日落燈。十二日將新做龍的龍燈抬至城隍山龍廟,拜供後,以墨汁點其睛,稱為「開光」,俗叫「龍燈上山」。
清代杭州,據《江鄉節物詩》載「十三日上燈節,家家戶戶以糯米粉搓成小粉團,煮以供祖先,稱為「上燈圓子」。十五夜,用糯米粉搓成大圓子,其中餡有切得細細的胡桃、花生、芝麻、棗子、雞油、豆沙之類,名曰:「燈圓」。
端午節的習俗
舊歷五月初五日為「端午」節,是我國夏季最重要的傳統節日。古代「午」與「五」同音,故又稱端午為「端五」、「重午」、「重五」等名。
端午節起源的說法不一,浙江一帶在魏時期已開始成為紀念伍子胥、曹娥等名人志士的活動。明清時期,杭州西湖龍舟競渡尤盛。據《杭俗遺風》載:西湖龍舟四五隻,其船長約四五丈,頭尾均高,彩畫如龍形。中艙上下兩層,首有龍頭太子及鞦韆架,均為小孩裝扮太子立而不動,鞦韆上下推移,旁到十八般武藝各式旗幟,門列各槍。中央高低五色彩傘,尾有蜈蚣旗。中艙下層敲打鑼鼓,旁坐水手劃船。若做勝會,大船停泊湖中,龍舟四周圍轉,魚貫而行。如拋物件,各龍舟水手爭搶。最難搶的是錢和鴨子二物。錢下水則沉,鴨子下水則游,各舟你爭我逐,大為可觀。「據康熙《杭州府志》載:龍舟在祀神享先之後,各至河於湖上以觀競渡,龍舟多至數十艘,崖上人如蟻,近日半山龍舟爭,俱於朔日奔赴,遊人雜沓,不減西湖中。
乞巧節的習俗
農歷七月初七的夜晚,俗你「七」,是傳說中天上的牛朗織女一年一度相會的日子。在民間婦女有乞巧的習俗,故又名「乞巧節」或「少女節」。
朗讀織女的神話故事經千年的流傳,日益完整而美麗動人,引人入勝。就是到現在浙江各地也流傳甚廣在紹興等農村,這一夜許多少女一人偷偷躲在生長得茂盛的南瓜棚下,夜深人靜如能聽到牛朗織相會時的悄悄話,這待嫁的少女日後便能得到這千年不渝的愛情。這一夜據《荊楚歲時記》載:「婦女結綵樓
七孔針或以金銀五石為針、陳果於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網於瓜上,則以有符應。」這些一千五百年前的乞巧活動,在今日浙江各地仍有類似的乞巧習俗。如杭州、寧波、溫州等地,在這一天用麵粉制各種小型物狀,用油煎炸後稱「巧果」晚上在庭院內陳列巧果、蓮蓬、白藕、紅菱等。女孩對月穿針,以祈求織能賜以巧技,或者捕蜘蛛一隻,放在盒中,第二天開盒如已結網稱為得巧。紹興、杭州則盛水一碗在露天中過夜,次日,把碗水端在陽光下,如看到碗面上結了一層薄衣,投入一枚小針浮其上,看倒影,若像剪刀、尺等形狀則婦女能得巧。或出現書影,則認為讀書有出息,如遇見帽影認為會嫁給做官的人。
中元節的習俗
夏歷七月十五為「中元節」,俗傳上元節為人節,中元為鬼節,又稱七月為鬼節。
「中元節」又稱「蘭盆節」,這是道教和佛教在同一天舉行的不同節日。道教以上中下三元合天地水三宮。天宮賜福、地宮赦罪、水宮解厄。蘭盆(即盂蘭盆會)是佛教真誠為追薦祖生而舉行的儀式。「盂蘭盆」三字是梵文的譯音,意即「救倒懸」,這與佛教故事目連救母有關。在浙江,「中元節」祭祀儀式各地大同小異。
在杭州,七月十二晚,家家必備蓮蓬、藕、老菱等時鮮食品,以供祖先,說是七月地獄之門開放,祖宗進出自已,故每家須接之。前二日,凡新近有喪事的人家,靈前持白燈,結白彩,供上好的點心,拜佛念經稱為「拜中元節」。七月十五日,以雞冠花供祖宗,這日祭祖,須有素餛飩一碗,以麵粉皮裹雪裡薺菜及豆腐乾為餡子。
杭州各縣還有七月半在家祭祖的習俗。先做好白紙封筒,內裝錫箔折疊的銀錠、元寶,封口後,上寫某代祖宗字樣,上首書「敬奉」二字,下首書祭禮者輩份名字,背後書封口的日期。祭祀在晚上舉行。或在中庭,或在中堂,供桌上擺好菜餚、酒壺、酒盞和盛好的飯,然後燃燭點香,由家長領著小孩拜祭祭畢,在門外地上燃燒封筒。燒過封筒後,再從每碗菜里挾出一點菜和酒,灑在地上,好告結束。
中秋節的習俗
八月十五為「中秋節」或稱「仲秋節」。
中秋之夜的月亮最亮,最圓,故把它看成團圓的象徵,又稱為「團圓節」。浙江各地,中秋節看得很重,各地的風俗大同小異又因這季節正是江南秋高爽的大好時光,所以中秋之夜顯得既活潑又隆重,並十分美麗。
在杭州,這天晚上家家祭月,祀品為月餅、方柿、栗子等類時令食品。祀月是在天井中搭台、設案、點起香。有伴唱文書的,說唱古今書籍,編成七字句,一人彈弦而唱之。不過此各儀式,今已失傳。中秋賞月的勝地,在西湖「三潭月」。所謂三潭,實際上是三個建在湖中的三個石塔,中空,每座石塔的壁上有五個等園孔,如在中秋明月之夜,在中點上蠟燭,五個孔用紙封好,這樣在湖中就有15個似月亮的倒影,連天空中的月亮共有十六個月亮在水中。西湖的夜景此時美不勝收,妙不可言了。合家團坐,喝酒賞月,出門在外的都盡力設法回家團聚,俗稱「團圓節」。家家戶戶吃月餅,月餅是圓的象徵合家團圓。
重陽節的習俗
九月初九為「重陽節」,因為九是陽教,所以重和就是重陽。這是中國的傳統節目。
傳說東漢年間,汝南人桓景從費長房學道,一天費長房告訴他:「今年九月初九,你家有大災難,你馬上回家,做些綵衣袋,內裝,每人一袋,掛在肩上,登高,在山上飲菊花酒,就可以免禍。」桓景聽了,便照著辦。第二天回家一看,雞犬都死了。以後,「重九」登高可以免災得福在民間傳開並成風俗。
「重九」在浙江省正處於深秋之季,金風送爽,天高雲淡,登高望遠別有一番情趣。在杭州,這一天早上許多賣小吃及賣糕餅的店均有「重陽」出售,糕為方形、菱形,上面嵌一些栗子,插上紅綠紙剪成的小旗。家家都買此當早餐,以應節日。
這一天登高爬山,如登城隍山、玉皇山、寶石山、葛嶺初陽台等。認為登高之後運氣好,萬事如意,節節升高。此俗一直到現在盛行。
冬至的習俗
冬至,這是一年24個氣節中較重要的氣節,一般在12月的22日,也有21日、23日的。這一天太陽經過冬至點,我省都處在北半球,因此,白天最短,夜間最長。浙江人有「冬至大如年」之說。
在杭州,吃年糕習俗從古到今還是未變,有吃湯年糕的,有韭芽肉絲炒年糕的。也有買紅色的嵌有豬油的「玫瑰油年糕」,及白色上粘有糖桂花的「桂花年糕」在鍋中蒸著吃。吃年糕在早餐較多,取萬事開始吉利之。
歷史民情風俗
杭州的民情風俗,是隨著杭州歷史經濟以及自然條件的變化發展,不斷地由廣大人民所創造、所豐富而逐步衍變而成的。它為杭州增添獨特的江南風情。
從距今四五千年的「良渚文化」遺址出土的豐富文物說明,杭州最早人類活動的原始村落,已具有江南特徵的民情風俗。他們有的在山上構建半穴居式的房屋,有的已在地面上架設適應地勢低窪的干欄式屋舍。他們利用石頭打磨石犁、石錛,從事稻穀、芝麻等農耕生產;利用弓箭、石刀,從事狩獵活動;鑿刻獨木舟,編織漁網,進行捕魚作業,形成了原始農業生產上的一整套習俗。他們還能用石輪紡織麻布,用石針縫制衣服,雕琢精美的玉器和燒制陶器,來改善、裝飾自己的生活。
春秋戰國時,杭州地屬越國或吳國,後並於楚。秦漢時杭州地開始建縣,當時的錢唐縣是武林山麓一個小縣,臨江濱海,以水為鄰。《漢志》載:「吳粵之君皆尚勇,故其氏好用劍,輕死易發,文身斷發,以避蛟龍之害。數與楚接戰,互相兼並,故吳越風俗,略與楚同。」
隋朝置杭州,興建州城,開鑿江南大運河,對杭州城市發展起到奠基作用。《隋志》載:「江南之俗,火耕水耨,魚稻富饒,不憂飢餒,信鬼神,喜淫祀。」又載:「吳郡餘杭,川澤沃衍,有海陸之饒,珍異所聚,商賈並輳。其人君子尚禮,庸庶敦龐,故風俗澄清,而道教隆洽,亦其風氣所尚也。」
自唐以後,杭州進入全國著名城市的行列。杭州的城區從城南的江干擴大到城北的武林門。城市人口從原來的1.5萬戶猛增到10萬余家。經濟繁榮,還與日本、朝鮮等國建立通商貿易關系,杭州已成為「東南形勝,江吳都會。」隨著杭州城市的發展,社會風俗也漸趨都市化,生產、居住、飲食、服飾、婚喪、歲時、慶典、禮儀等民情風俗,都有了相應變化。詩人白居易曾在他的詩中,謳歌唐代杭州「魚鹽聚為市,煙火起成村」的社會風俗,「燈火家家市,笙歌處處樓」的歲時風俗,「歲熟人心樂,朝游復夜遊」的西湖夜遊風俗。
杭州的民情風俗自北宋以後,變化較大。首先,杭州曾經歷我國歷史上兩次人口南遷的影響,形成南北風俗的大融合。西晉時,北方屢遭戰亂,晉室南遷,北方的士大夫甚至平民也隨之紛紛渡江,雲集富庶的三吳(吳興郡、吳郡、會稽郡)地區,南方大片土地都成為東晉貴族的田莊。因此,北方風俗也影響杭州。特別是北宋末年,北方女真貴族入侵中原,趙宋政權南遷,建都杭州,大批士庶渡江南下。南渡的北人將原有的家法禮俗一並帶到南方,使杭州原有的民情風俗起了很大變化。
杭州,作為南宋的都城後,經濟日益繁華,社會風俗更加多樣。當時,杭州已成為北方商賈集中的地方,尤其從汴京遷來的軍器製造、土木營造、紡織、印刷等工業和手工業作坊,紛紛在杭州重新建立基地,商賈也紛紛開店設肆。雲集的商品,豐富的民物,使杭州出現許多著名的街市,如米市、菜市、羊市、魚市、肉市、柴市以及花市、燈市、珠寶市、猴市等等,至今在杭州仍保留著許多相關的街巷地名。《武林舊事》等書記載當時杭州有四百四十行,一條橫貫南北的御街,或稱「天街」,從北首的斜橋向南,一直通到鳳山門,路面均鋪石板,兩旁商肆林立,「無一家不買賣者」。南宋《夢粱錄》載:「自大街及諸坊巷,大小鋪席,連門俱是」,不但白天營業,夜市也與日間無異。「坊巷市井,買賣關撲,酒樓歌館,直至四鼓後方靜。而五鼓朝馬將動,其趁早市者,復起開張」。
當時杭州最多的是飲食行業,市民宴飲、品茗成風。據《都城紀勝》記載:「京城食店,多是舊京師人開設。」這些店鋪都還保持北方飲食習慣,以適應南渡北人的口味食俗,連南宋皇帝趙構也懷念鄉情,要去品嘗一下宋五嫂親手烹制的北方魚羹美味,因此,「宋嫂魚羹」這道名菜一直流傳下來。
「南人吃米,北人吃面」。杭州人本以米飯為主食,後因北方流寓人多,麵食驟然增加。北宋京師上層社會婦女的衣飾,南渡後也傳到杭州。連最時髦的「瘦金蓮」、「方瑩面丸」、「遍體香」等化妝品,也在杭州逐漸流行起來。《夢粱錄》「民俗」條曾記載這樣一件事:「自淳祜年來,衣冠更易,有一等晚年後生,不體舊規,裹奇巾異服,三五成群,斗美誇麗,殊令人厭見,非復舊時淳樸矣。」
南宋杭州的歲時風俗,在南渡初年,與北方風俗還有很大差異。但到南宋末年,經一百五址多年長期的揉雜以後,南北風俗已漸趨於融合。如將吳自牧《夢粱錄》中所記南宋末年杭州歲時風俗,與孟元老《東京夢華錄》所記北宋汴京歲時習尚作一比較,幾乎兩者之間,沒有很大差別。明人沈士龍為《東京夢華錄》作序中說:「余嘗過汴,見士庶家門屏及坊肆闔扇,一如武林,心竊怪之。比讀《東京夢華錄》所載:『南京士女小轎不垂簾幕,端陽賣葵蒲艾葉,七夕食油麵糖蜜煎果,重九插糕上以剪綵小旗,季冬二十四日祀社,及貧人妝鬼神逐祟』,悉與今武林同俗,乃悟皆南渡風尚所漸也。」
南宋杭州的婚娶、育子、滿月、百日、周歲的儀式禮節,也滲入了中原的習俗,娛樂風習也有不少是繼承北方遺留下來的習俗。北宋汴京有「瓦舍」,南渡後的杭州也出現了游樂場所「瓦舍」,而且為數眾多。影戲的初時只以素紙雕形,南渡後用羊皮加上彩色裝飾。說唱諸宮調的,汴京有孔三傳編傳奇靈怪,人曲說唱,後杭城有女藝人熊保保及後輩女童仿效學唱。隨著北人的南來,連奉祀的神廟,也遷建杭州。
北宋士大夫崇尚園林,也成為南宋官僚階層的一種習尚。當時,西湖四周都建起園苑。《夢粱錄》中說:「杭州苑囿,俯瞰西湖,高挹兩峰,亭館台榭,藏歌貯舞,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矣。」元朝李果《風俗通義》題辭中說:「上行下效謂之風,眾心安定謂之俗。」宋室南渡,君臣耽樂湖山,過著花天酒地的奢糜生活,上行下效,也形成市民階層「四時幽賞」、行樂西湖的風氣。
杭州都市風俗經過南北融合,已基本上在生產、生活、婚喪、歲時、娛樂等方面逐漸形成一套具有杭州地方特色的風俗習尚。
元、明、清三代都繼承、發展了這些風俗。同時,元、清兩代因少數民族掌握中央政權,影響所及,杭州民情風俗還滲透、融合了蒙、滿族的部分風俗。清時還有因對清廷統治不滿,專敲穿黃馬褂的清貴族的竹杠,出現了「刨黃瓜(褂)兒」等杭州俗語。
杭州的民情風俗,在長期封建統治下,具有濃重的封建色彩。但自鴉片戰爭以後,杭州的近代風俗受到西俗的影響,經常出現舊俗中有新的因素。新俗中又有舊的形式等新舊交錯的復雜現象。辛亥革命後,杭州舊的封建倫理道德和婚姻禮教受到一定程度的沖擊,社會、禮儀習俗,相應起了變化,但是,由於民間風俗的傳承性,有的習俗仍在延續。而且,在接受外來西方文明的同時,有些壞風陋習也傳人進來。
1949年5月3日,杭州解放,杭州市的民情風俗起了除舊布新、移風易俗的巨大變化。舊社會遺留下來的歪風邪氣、陋俗惡習有的被清除,有的被取締,新的社會風氣正在逐步形成。
新的社會體制的建立,使舊的家庭體制起了相應的變化。原來杭州幾世同堂的大家庭牆門結構已基本解體。隨著《婚姻法》實施,男女婚姻自由,封建包辦、強迫和買賣婚姻制度已經廢除,晚婚和計劃生育,以及尊老愛幼,正成為新的社會風尚。喪葬方面,也作了改革。春節、端午、重陽、冬至等傳統的古老歲時節令,大部分都保持原來的習俗,並增添一些新內容,如春節前後的「擁軍愛民」、「擁政愛民」,向離退休老幹部、職工慰問拜年;清明時節青少年祭掃革命烈士墓,等等。此外,還新增「三八」婦女節、「三一二」植樹節、「五一」勞動節、「五四」青年節、「五一四」母親節、「六一」兒童節、「八一」建軍節、「九九」老人節、「九十」教師節、「十一」國慶節等新的節日。
但是,在出現大量新風的同時,還有許多舊俗,甚至陋俗,不時沉渣泛起。為把杭州建設成為美麗、清潔、文明、繁榮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城市,杭州市正在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繼承優良傳統,改革陳規陋俗,塑造杭州新形象,樹立一代新風尚。
『肆』 重陽節和元宵節還有,七夕節的過節時間是農歷。幾月幾日節日的習俗又是什麼
重陽節是九月初九,習俗是登高跳遠,元宵節是正月十五吃元宵,七夕節是陰歷的七月初七,據說牛郎織女天河配。中國的情人節
『伍』 興寧過春節的習俗 ,按一下內容填。好的,50分
興寧節日習俗:
春節
習慣上稱「過年」,是一的中最隆重的傳統民俗節日。農歷十二月二十五稱為「入年齡卦」後,人們忙著籌備年食、年貨和應時糕果,釀造富有富有客家特色的「老酒」,製作用糯米做的「煎堆」(寧塘、寧中、寧新等幾個鎮稱為「油果」,用於辦喪事或做齋時才叫「剪堆」)。人們事事取吉兆,不罵人,不講不吉利的話。俗語謂:「入的卦,講好話」。
正月初一。人們一清早(零時)就有三牲、果餅、香燭敬「趙公元帥」,大放鞭炮接「財神」,故除夕半夜有放鞭炮之俗。天一亮,族人齊集祠堂祭祖,儀式莊重。祭畢,請有名望的族長講本族姓代淵源、世系及祖訓。50年代以來,此俗已被逐步革除。「接財神」的少了,祭祀儀式 也比較簡單,很少有一族同祭,而是各村各屋分別敬祭,大多有長者參加,青年人甚少知其儀式、內容。
初二、初四是探親訪友日、「新姑爺」也在這兩天去「上門」(即新婚夫妻同回娘家)。有的村鎮有「攪新姑爺」之俗,給「新姑爺」戴破笠帽,往臉上抹鍋灰,弄得「新姑爺」很狼狽。此陋俗現已被廢棄。初三,俗稱「窮鬼日」。這一天人們不外出作客,婦人不回娘家,忌諱吃人家的酒食。鄉人還有初一、初二不往外掃地的風俗,寓意是不要把財、喜掃掉。到了初三,家家戶戶把紙屑、垃圾清掃,加上一些糕果倒在路口燒掉,並燒香紙,念送窮歌,叫做送窮鬼。 現舊俗已改,初三照常作客,且這天文娛、體育活動特別多。
正月初五稱「出年卦」,表示已過了年。俗語雲:「年過初三四,各人打主意。」
元宵節
習慣上稱元宵節為「賞燈」,其日期一般是正月初九到十六,各村各屋自定,以十一、十二最為集中。
賞燈有雙重意義。一是觀賞花燈,二是慶祝添丁(「燈」同「丁」諧音)。凡生了男孩的人家在賞燈時舉辦筵席,邀請親友前來慶賀。每村每屋有燈會,由首事負責辦理。賞燈節前1~2天,派人「請花燈」(即到街上買花燈)。花燈為圓形竹蔑做框,上下為八角形,外層糊貼花紙,並飾以剪紙工藝,造型華麗。買好花燈後,由3人用紅竹竿扛回,一路敲鑼打鼓,鞭炮不斷。
賞燈節的高潮是「升燈」儀式。所買花燈,先是放在祖公廳里的八仙桌上,到了賞燈節這天下午,燈會與添男孩的家長共商吉時(一般是在下午4~6時),把花燈吊在祖公廳。吊新燈前,先要搶白花。搶得白花者意味著財丁興旺。接著按所選吉時將花燈往上吊,謂之「升燈」。升燈時嗚放鞭炮,各人還將鞭炮從祖公廳怪至家中。住新房者,則要路上安排人接應,一定要讓鞭炮一路放回家不能中斷。
晚上,燈會組織放炮仗、燒煙火(一種紙扎工藝)、放孔明燈,舞龍舞獅,一直鬧到深夜。
添男孩的人家有親友串門、送禮,一般送鞭炮和小孩穿戴的衣帽。賞燈之俗在「文化大革命」期間曾一度被禁止, 80年代以來有所恢復,只是沒有過去那般考究;也有人打破傳統,生女孩照樣請花燈,宴請親朋慶賀;有的以放電影、照相等形式表力)慶祝。
清明節
興寧人的掃墓時間舊時不在清明,而是在農歷二月或八月。因清明時節正是蒔田大忙,人們怕誤農事。清明那天,每家只是做一種用嫩芒葉、雞屎藤或艾葉和米粉加糖做成的米飯吃,或菱、祖墳掛紙,表示悼念。80年代未開始,清明節掃墓的人逐漸多起來,一是各機關單位、廠礦、學校多在這天組織人們到烈士墓前祭悼,宣傳革命先烈的事跡,進行革命傳統教育;二是外出工作或打工的人在清明節回來掃墓,表示賺了錢不忘祖宗。
端陽節
習慣上稱為「過節」、「五月節」。興寧有「一年一節」的說法。「節」指端陽節,可見端陽節是僅次於「過年」的大節日。這一大,家家要備辦三牲敬祖先、敬神,親朋好友互相往來。其活動主要有包粽子吃,用直蒲、艾葉煮水洗澡,掛葛藤,意為避邪消災祛病。
立秋
又稱為「秋日」秋,客家方言諧意為「就」,即「完畢」。此時,夏收夏種已結束,農民認為農事做「就」(完)了,趁此余閑,備辦三牲粉果酬神,邀集親朋團聚。
中秋節
俗稱「八月半」。家家戶戶用糖果、月餅、酒、茶敬「月光」(月亮)。據興寧民間相傳,元末朱元漳起義,在月餅內夾紙條傳遞統一一號令,在中秋之夜舉事。史載,興寧客家人先祖參與反元起義者甚眾。此傳說為客家的中秋節吃月餅賦予了特殊意義。
重陽節
又稱「尋羊」、「尋陽」。一般在城鎮附近及南半部的居民過重陽節,北半部居民少有過重陽節之俗。附城居民重陽登高,多上神光山。從九月初到重陽節後幾天,登高的人難以計數。重陽節還有吃狗肉的習俗,俗語謂「尋陽狗、冬至雞」。
追問
不是,是過新年時臘八,臘九----二十二,二十三,二十四------二十九,正月初一-----正月初五,正月初六-----正月十四,正月十五------正月十八,正月十九,什麼習俗
『陸』 重陽節的傳說
重陽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為每年農歷的九月九日相傳東漢恆景歷經艱險拜師學藝連成降妖劍術,在九月初九這天給每位相親片茱萸和一盅菊花酒,恆景此時手持寶劍,斬殺了瘟魔。
『柒』 全國大約有2.6億老人過重陽節,為什麼有的人過這個節日,有的人卻不過
可能每個地方的習俗不一樣,有的地方這個節日是比較重要的,有的地方會覺得這個節日無所謂,所以就出現有的人過重陽節,有的人不過這個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