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孝順孝敬 > 孝順和睦良慈良貞靜

孝順和睦良慈良貞靜

發布時間:2023-07-22 03:38:04

1. 表示對父母很孝順的詞語有哪些

扇枕溫襲;恣蚊飽血\孝感動天、戲綵娛親、鹿乳奉親、百里負米、嚙指痛心、蘆衣順母、親嘗湯葯、拾葚異器、埋兒奉母、賣身葬父、刻木事親、湧泉躍鯉、懷橘遺親、扇枕溫衾、行佣供母、聞雷泣墓、哭竹生筍

2. 關愛孩子,孝順老人!家家都和睦!

● 要想有福氣,必須孝順,一個懂得孝道的人在陽間一定會有福。 ● 如果做兒女的不孝順父母, 就脫離不了苦難的業海, 不能登陸幸福的彼岸。 ● 孝順,孝而不順,就是對爸爸媽媽好是「孝」;跟爸爸媽媽頂撞就是「不順」,所以孝順,孝和順是分開的。 ● 如果一個人在家做不到孝順父母甚至傷害父母,那麼無論他在外面做多少善事功德都難堵住著這個不孝父母的漏洞,因為積福沒有折福快。 ● 對自己身體的傷害就是對父母親的不孝順,因為父母親給你這個身體,你不好好地保護好就是對父母親的不孝順。 ● 你的骨頭是爸爸給的,你的肉是媽媽給的。如果你們損害自己的身體爸爸媽媽會很難過,比你們自己還要難過。 ● 你躺在床上生病的時候,最難過的不是你而是你的爸爸媽媽。所以說孝順的同時,也要保護好你們自己的身體。 ● 孝感天地,能夠為父母長輩祈福就是孝順。 ● 母親多偉大,把我們養育了一輩子,我們沒有對她付出什麼,希望大家現在對母親孝順,孝字非常重要。中國人講的是孝順,實際上孝能感恩天地。我希望你們好好地照顧和孝順自己的父母親。 ● 請問大家,我們給自己的爸爸媽媽好好地洗過臉和洗過腳沒有?而我們的父母親從小就幫我們洗臉洗腳。 ● 慈悲的心是什麼?年邁的老媽媽坐在輪椅上,有些人推著自己母親在輪椅的時候覺得別人在看他,覺得很難為情,好像推著自己的媽媽丟了自己的面子,你想想看,你孝順地推著自己的媽媽都怕別人笑話你,你這個人哪有慈悲心啊,所以勇氣是在慈悲心中生出來的。 ● 老人家不貪什麼,孩子經常孝順孝順,不要去惹老人家生氣,你給她說幾句好話買點東西,看到孩子很孝順,爸爸媽媽就滿足了。 ● 如果你們自己不孝順,那你們的孩子就不會孝順,因為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 ——白話佛法

3. 5.封建禮教對女性有哪些道德要求

—封建社會對女人的要求
三從四德 定義、源流
「三從四德」是為適應父權制家庭穩定、維護父權—夫權家庭(族)利益需要,根據「內外有別」、「男尊女卑」的原則,由儒家禮教對婦女在一生在道德、行為、修養的進行的規范要求。
「三從」一詞最早見於周、漢儒家經典《儀禮?喪服-子夏傳》,在討論出嫁婦女為夫、為父服喪年限(為夫三年,為父一年)時,說「婦人有『三從』之義,無『專用』之道,故未嫁從父,既嫁從夫,夫死從子」。引申為作為女兒、妻婦和媽媽的婦女應對男性服從。但婦女屈從由來已久,「女」字在商代甲骨文中就是屈身下跪的形象(出示字體);《周易》中有主張婦女順從專一、恆久事夫的卦辭,後來要求婦女殉夫守節,限制寡婦改嫁等。
「四德」一詞見於《周禮?天官?內宰》,內宰是教導後宮婦女的官職,負責逐級教導後宮婦女「陰禮」、「婦職,其中較高職位的「九嬪」「掌婦學之法,以教九御婦德婦言、婦容、婦功。」本來是宮廷婦女教育門類,後來與「三從」連稱,成為對婦女道德、行為、能力和修養的標准即「三從四德」。
「三從」 「未嫁從父」
「三從」道德從喪服制演化為人際間的主宰服從關系,與漢代倡導的「三綱」相對應——家庭中的「父為子綱」、「夫為妻綱」,推廣到性別關繫上就是「從父」、「從夫」。
「從」有多重含義——聽從、隨從、服從掘歷、跟從等意思。被要求遵從三從道德的婦女不能自專、自主,必須遵父命、夫旨、子意行事,做到為女孝,為妻賢,為母良。
「未嫁從父」就是要求沒有出嫁的「在室女」聽從父家長的話,「不違父命」就是「事親孝」(「親」按照孔子的解釋是指父母雙親,但又說「資於事父而孝母」);女兒孝順,除了日常生活照顧周到,還要在爸爸遇危難時挺身而出,像西漢文帝時淳於緹縈說服文帝廢除肉刑,使爸爸免於罪;東漢曹娥為救落水的爸爸被淹死(史載有「曹娥碑」,表彰曹娥孝行)。在終身婚姻大事要聽從「父母之命」也是「從」和孝的表現。
「既嫁從夫」
「既嫁從夫」就是要求出嫁為人妻的婦女隨從、服從、跟從丈夫。「從夫」從女子出嫁就開始了,迎娶的儀式是「男帥女,女從男,夫婦之義從此始」;媽媽叮囑女兒「無違夫子」。到夫家,按照丈夫的輩分、名分得到親屬稱謂(如子媳、娣姒、嬸、嫂等)宏檔。妻子視丈夫為「天」,「天命不可逃,夫命不可違」,必須順從、敬重丈夫,夫唱婦隨。像漢代孟光對丈夫梁鴻「舉案(WAN,音碗)齊眉」,被贊為「相敬如賓」。妻婦還需代丈夫行孝侍奉公婆日常生活,還要為丈夫生兒育女;「相夫教子」從宋代以來成為對婦女最重要的職責。「從夫」還有對丈夫忠誠不貳,保持貞操,丈夫死後不事二夫,甚至殉夫,春秋時期息國國君夫人息夫人,在丈夫被楚國俘獲,楚王逼她為夫人,她以死相拒,成為史書表彰貞節的模範。歷代官方表彰貞節烈成為制度,導致一些婦女自殘生命,甚至在丈夫將要病死和戰死前,妻妾們提前殉節,表示對丈夫的忠誠。
「夫死從子」
在「三從」中,唯有「夫死從子」令人費解,因為儒家倫理中有「尊母孝母」的傳統,媽媽對兒子擁有相當的權力。但禮教又規定:「婦人,從人者也:幼從父兄,嫁從夫,夫死從判絕搜子。」(《禮記?郊特牲》)這里的「從」就是「從其教令」,也就是凡事由父、夫、子做主的意思。對於死去丈夫的寡婦來說,「從子」就是「從夫」的延伸,她不但要守節不嫁,還要含辛茹苦地撫養兒子長大,對作為一家之長的兒子遵從,重大事情由兒子做主。春秋時魯國一位寡婦,有9個兒子,歲末祭祀完畢,她想回娘家探望,根據「夫死從子」的禮規,需經兒子們的同意;召集兒子來得到許諾後,她又囑咐9個兒媳看好門戶,說自己晚上一定回來;結果她回家天還沒有黑,就在門外等到天黑下來,被魯國大夫看見,表揚她守禮。孔子的嬸母敬姜也是模範寡婦,事事依禮行事,丈夫、兒子前後死了,她上午哭丈夫,傍晚哭兒子,被孔子贊揚為「知禮」。
「四德」
「四德」最初是對宮廷婦女的4種必備的修養——德行(德)、言辭(言)、容貌(容)、技藝(功)的培訓和修養,包括了傳統「婦學」四項教育內容,所以儒家稱作「四教」,又稱「四行」。本起源於宮廷婦女教育,屬於「陰禮」(婦女遵守的禮儀)、「陰職」(婦女擔負的職責),不久擴展到上層家庭對承擔婦女角色的修養。女孩十歲,就在家裡接受女師教育——教給「婉娩聽從」(德、言、容,柔順聽話),執麻橐(紡搓麻線,古代衣服多以麻、葛、絲為原料),治絲繭、織布制衣,學習准備祭祀和助祭的一系列工作(功,紡織、縫紉、備飯食酒漿等)。出嫁之前3個月,宗族請女師對女子培訓,「教以婦德、婦言、婦容、婦功」;培訓完成之後,還要舉行祭祀儀式,以成「婦順」。可見,「四德」是為「三從」道德服務的。「四德」後來泛化為對所有婦女的要求。按照鄭玄的解釋是:「婦德謂貞順,婦言謂辭令,婦容謂婉娩,婦功謂絲橐。」後代一直不斷在做出新的解釋。
「婦德」
「婦德」是女教婦學中最重要的一項,鄭玄所說的「貞順」是婦德的核心。「貞」是堅守節操,守身如玉,對丈夫忠誠不貳;「順」就是《禮記》中說的「婉娩聽從」,對公婆、丈夫甚至對家族所有人謙恭有禮。漢代女教家班昭在《女戒》具體指出:「婦德不必才明絕異」(意思是不必具備特異才能,這是明代「女子無才便是德」流行語的最初依據),做到「清閑貞靜,守節整齊,行己有恥,動靜有法」,就是具備了婦德。班昭更注重婦女品行的修養,到了清末,以蘭鼎元《女學》為代表的女教書中,「婦德」標准更加具體繁細,對婦女在不同情境、不同角色中都有詳細的規范:身為妻婦,事夫、事舅姑(公婆)要恭順柔和,身為正妻,還要「去妒」,幫丈夫納妾;身為媽媽,要會「教子」,為繼母要「慈愛前子」;與家庭成員相處,要「和叔妹(小叔、小姑)」、「睦娣姒(妯娌)」。家境貧寒要能「安貧」,富貴還需「恭儉」。還要「敬身」、「重義」、「守節」、「復仇」……具備一系列美德。
婦言
禮教對婦女的言辭方面的規定,最初是出於害怕「利口覆家邦」(能言善辯的女人會顛覆國家),《詩經?大雅》中罵周幽王後褒姒「婦有長舌,唯厲之階」(長舌婦是亡國禍首)。然而言語(說話)也是1種必備的修養和技巧。鄭玄對「婦言」的解釋是「辭令」,也就是善於應對,說話得體的意思。班昭認為「婦言」不必伶牙俐齒、能言善辯,只要說話時考慮言辭是否恰當,不惡言傷人,不搶話、不多言,不使人討厭就行了。大家族最恨婦女之間言辭挑撥離間家庭成員不和,多嘴多舌、說話喋喋不休的婦女要受到懲罰,構成「七出」之一條。藍鼎元《女學》對「婦言」做了具體的正面引導,說「婦言不貴多,而貴當(恰當)」,各種場合需要用不同的恰如其分的言辭,如勉勵丈夫、教訓孩子、委婉勸諫、明志守禮、表現賢智、免於災禍……都需要運用恰當的言辭來達到預期目的。所以,「婦言」又需要智慧和知識修養。
婦容
儒家對婦女的容貌修飾有特殊的標准,孔子主張重德輕色,要丈夫對妻子「賢賢易色」,就是看中妻婦的品德代替重視美色;而對婦女容儀的要求是重質朴去修飾,而「冶容」近乎「誨淫」(刻意修飾打扮等於引誘男人性情之欲)。鄭玄對婦容的解釋是「婉娩」,就是溫順柔和的神態表情。班昭認為婦容不是指顏色美麗,而是日常生活中做到「盥浣塵穢,服飾鮮潔,沐浴以時,身不垢辱,是為婦容」——也就是做到勤於灑掃,服飾整潔、按時沐浴、講究衛生就符合婦容標准了。藍鼎元對婦容的要求側重不同場合的實用性,「婦容,貴端莊敬一,婉娩因時」,又細分為「事親」、「敬夫」之容要柔順恭敬,有妊(懷孕)之容要端莊,居喪之容要悲哀有節,避亂之容要鎮定自若,不失容度,必要時需義無返顧死烈殉節等等具體規
婦功
婦學四德中的「婦功」就是指婦女從事的勞動與工作。性別分工是男主外事,女主內事,所以「婦功」幾千年的標准沒有大變化——維持生活衣食之需的採桑養蠶、紡績織作,務中饋、備酒漿;還要奉養公婆、丈夫,生養孩子,招待賓客;另有重要的工作準備祭祀的用品和協助祭祀等。班昭認為,「婦功,不必工巧過人」,「專心紡績,不好戲笑;潔齊酒食,以奉賓客,是謂婦功」。但是從家庭需要出發,巧媳婦歷來受到贊譽,「懶」和「笨」的婦女是受譴責和嘲弄的對象。藍鼎元還分出先後順序和目的,說「婦功,先蠶織,次中饋;為奉養,為祭祀——各執其勞而終之以學問……」事實上,婦女承擔的婦功不但是家庭得以延續的重要保證,也是歷代國家賦稅收入的重要來源,古有「一夫不耕天下為之飢,一婦不織天下為之寒」的成語,班固在《漢書?食貨志》指出婦女晝作夜集,每月相當於4五個勞動日,比男人要辛苦。
「三從四德」小結
對「三從四德」,首先應該看到,這些對婦女的要求規范是特定時代、出於某種需要產生的,並且隨著社會的變化也有一些變化。在周代父權制婚姻家庭建立、男女內外尊卑界限明確規定之後,才有了要求婦女從父、從夫、從子,即家庭的女性角色服從男性的「三從」道德規范。而「四德」是女性實踐「三從」道德目標必須具備的禮儀、風度修養和操作技術,也就是要婦女既順從又能幹。「三從」道德的教戒勸譽、「四德」修養的提倡培訓,和「七出」條規的威嚇懲罰交互作用,逐漸規訓出儒家文化影響下的傳統婦女之「美德」。隨著時代的推移,父權對婦女的控制逐漸讓位於夫權,夫家利益高於父家的利益,對婦女更強調服從、緘默和犧牲,條規也更加具體繁細,婦女為之付出的代價也更多。但也應該看到,「三從四德」在儒家整體文化框架下,本身充斥著矛盾,如強調「從父」時,也需要聽從媽媽;強調從夫,妻子也「與夫齊等」。特別是「孝文化」的提倡,兒子對媽媽特別對寡母的尊孝,也是獨具中國特色的。至於「四德」,重視婦女品德儀表言辭修養,今天如能代之以以時代新內容(如「德」重在文明禮貌修養,「言」、「功」重在才能和創造性的培養,「容」適當注重修飾而不刻意化裝美容等),也頗有借鑒之處。
七出之條 定義、源流
「七出」一詞起於漢代,至今可見的最早文獻是漢代的《大戴禮記?本命》,稱為「七去」、「七棄」。謂「婦有『七去(]』:不順父母(此指公婆),去;無子,去;淫,去;妒,去;有惡疾,去;多言,去;竊盜,去。」並解釋不順父母因其逆德,無子為其絕後,淫為其亂族,妒為其亂家,有惡疾為其不可與共粢盛(備祭祀供品),口多言為其離親,竊盜為其反義。然而,出妻現象早已有之,先秦婦女出嫁和被休同時稱「歸」,被休也叫「大歸」,被出的婦女叫「棄婦」。漢代提出「七出」與「五不娶」(亂倫之家、逆德之家、上代有受刑的、患惡疾的人家的女兒和沒有媽媽的長女)有關。這樣就把住婚姻的兩道關口。唐代將「七出」規條入律,當出不出和隨便棄妻都將受律法干預;並將七出順序改變為「無子、淫佚、不事舅姑(公婆)、口舌、盜竊、妒忌、惡疾」。清律改為:「無子、不事舅姑、淫僻、嫉妒、惡疾、多言舌、盜竊」;而對犯淫僻的婦女沒有「三不去」的權變。「七出」次序的變化反映不同時代對婦女要求的標准不同。
不順父母
父權制家庭的建立首要的是維護父家長的尊嚴和利益,娶媳婦事奉孝順公婆是婚姻的主要目的之一。孟子說過「娶妻為養」,就是事奉丈夫的父母。順、孝、事的理想標准如《禮記?內則》所要求的,「婦事舅姑如事父母」,雞叫頭遍,媳婦起床梳洗到公婆處請安,奉水盥漱,侍侯用飯,沒有公婆的命令不敢退私室休息。媳婦必須唯公婆之命是從,「三從」中的「從夫」,實際「夫」需以父母之命是聽;「四德」中的每條都與事奉孝順公婆的修養有關。不順公婆的媳婦,起到擾亂家庭尊卑秩序、破壞和諧的作用,是違背孝德婦道,也是妻婦最嚴重的錯誤。因此,在尊崇孝德的漢代創造「七出「之條時把「不順父母」放在首條。許多因不孝順休妻的例子看來很不近情理,如東漢姜詩的妻子在婆婆面前叱罵以條狗,就被丈夫認為不孝順休棄,姜詩還被譽為孝子。是否順公婆,更多是主觀感受,一些公婆借口不孝強迫兒子休妻,造成像《孔雀東南飛》中劉蘭芝與焦仲卿雙雙殉情的悲劇。
無子
「七出」之條中,該條對被休婦女而言,最是無辜。父權制家庭中婚姻的目的是「上以事宗廟,下以繼後世」;孟子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娶妻就是為了生育後代;而按照父系傳承的世系原則,只有兒子才算延續香火的後代。因此,婦女不得不擔起「無子」的「罪名」。依制只能娶1個妻子,所以需休棄無子之妻,再娶新妻以生子。曹植《棄婦詩》寫道:「無子當歸寧(被休)……有子月經天,無子若流星;天月相終始,流星沒無精。」是說無子的婦女就像流星一樣在夫家短暫;只有生了兒子的妻子才能像日月經天在夫家站住腳。可見漢代因無子休妻的普遍存在。後代越來越重視「無子」在「七出」中的位置,開放如唐朝,唐律中把「無子」置於首位,這一直延續到明清。不過,後來流行無子的正妻為丈夫納妾,妾生子可視為己生,免於被出;若無子且妒,只有被休。歷代因無子被棄的婦女上至宮廷貴婦(如春秋時衛國夫人庄姜,出身高貴,品貌超群,《詩經.衛風.碩人》就是贊揚她而作,但她由於沒有生育而被疏遠冷落,《詩經?邶風?日月》舊說如是)下至民間(如曹植《棄婦詩》所詠)不可勝數。
「淫」
這里是指婦女有放縱淫亂的行為,「僻」是行為邪僻不正,淫僻被認為是婦女道德品行最大惡德。(儒家在性行為、性道德上也是奉行男女雙重道德標準的)該條要求妻子對丈夫保守貞操,不得與家族內外男子有染,以保持家族穩定和血統純正(《大戴禮記?本命》「為其亂族也」)。對已婚婦女來說,被認為是自身可掌控的最大的過錯,「萬惡淫為首」。宋代以後重視「處女貞」(守貞操的未婚女子,民間俗稱「黃花閨女」),有新婚夜「驗紅」的習俗(用白絹檢驗初婚夜夫妻性生活是否有血,有血即是貞潔處女,無血,就斷定犯淫即刻休棄)。唐律令把「淫佚」提到第二條;清律列在第三條,但又規定犯「七出」之條中,惟獨對犯「淫佚」條不執行「三不去」(詳見第23檔案)的權變規定而格休勿論。家族在對犯淫婦女處罰上起重要作用,如清代江西臨川孔氏支族家規規定「婦與人私,斷令改嫁;其夫不嫁,革餅逐出,生子不得名登團拜;凡族中婚姻喜慶之類,俱不得與;不得派行稱呼」。婦女犯淫除休棄外,更有施行「沉塘」(沉」(將犯淫婦女綁在竹木板上塘底淹死,湖南等地習俗)等嚴厲懲罰。宮廷懲罰淫亂的婦女有「幽閉」(是處罰淫行的酷刑即《尚書?呂刑》「宮辟疑赦」之宮刑,男子割勢,女子毀壞生殖器,僅次於死刑)。至於小說、戲劇中如《水滸》對犯淫的妻婦嫂非休即殺在後代影響深遠。
惡疾
「惡疾」,《大戴禮記?本命》認為是「不可與共粢盛(備祭祀供品)」,東漢何休認為「惡疾棄,不可事宗廟也。」何休把喑、聾、盲、癘、禿、跛、佝都歸入惡疾,未免太泛,除了「癘」傳染性強難以治癒,其他六種殘疾並不妨礙祭祀。東漢許慎《說文解字》:「癘,惡疾也。」「癘」通「癩」,就是麻瘋病,傳染性強,患者遍身爛灼,毛發凋零,指節自解,為不治之症。婦女患此惡疾除不許參與祭祀外,也影響生活、生育,不能承擔倫理責任,自然被父權制家庭休棄。後來,把患有精神方面疾病的也視為惡疾,如清代直隸安平縣歸可子妻岳氏,因患有羊角瘋,被丈夫以「七出」中的「惡疾」條休棄;岳氏回娘家養病,漸漸康復,而歸可子已再婚娶妻;岳氏看復婚無望,又不願改嫁,就投井自殺了。(事見李塨《恕谷後集》卷7,《可母岳墓碣銘》)
嫉妒
「妒忌」(「嫉妒」)出妻,是要懲罰那些對丈夫多納妾不滿、敢於表現在語言和行動上的正妻。認為嫉妒有背「婦德」中的柔順之德、賢惠之道,其目的是維護父權制家庭丈夫多娶、家族多子的利益需要。《說文解字》對「妒」解釋為「婦妒夫」,相應還有「媢」字是「夫妒婦」,說明當時婦女有外遇或通淫的情況,引起丈夫嫉妒情況比較多;後來人們更習見妻子對丈夫納妾的嫉妒了。先秦時代,上層婦女即使嫉妒也不一定被出,《左傳》記載晉國叔向的媽媽羊叔姬(嫡妻)嫉妒叔虎的媽媽(妾)長得漂亮,不讓丈夫多接近她,怕妾生下兒子威脅叔向的地位,她不但未被休,《左傳》還稱贊她聰明。到了東漢的馮衍妻任氏因阻止丈夫納妾被丈夫休遣,馮衍寫信給妻弟說自己按照先聖之禮納妾遭到妻子嫉妒,是自己和家庭的不幸,不去此婦,家不寧、不清,福不生,事不成。從魏晉南北朝一直到唐朝,上層婦女中嫉妒制夫的現象還非常普遍,直到理學占統治地位的明清時代,婦女嫉妒減少甚至主動為丈夫納妾的多了起來。
多口舌
「四德」對「婦言」的要求,作為妻婦應沉靜寡言,「言不貴多而貴當」。父權制家庭忌諱妻婦多言,主要因為怕外來的妻婦會離間家庭內部人際關系,特別是兄弟間的關系,導致家庭不和甚至瓦解。如漢初陳平年輕時與兄嫂同住,其兄每日耕田,而鼓勵陳平到外面游學,嫂子嫌陳平不生產白吃飯,說:「有叔如此,不如無有!」被丈夫休棄,趕回娘家。東漢李充的妻子也因妻子多言而出之。在妯娌間搬弄是非、製造家族不和也是多口舌的表現。後代連篇累牘的女教書中,普遍認為婦女多言是違背婦道,不賢、瘋癲,難為夫家所容。清代唐彪《婦女必讀書》中說:「婦人賢不賢,全在聲音高低、語言多寡中分:聲低言寡者賢,聲高言多者不賢也。」《清平山堂話本?「快嘴」李翠蓮記》就是寫1個聰明敏銳,性情直率,不受禮法約束,說話無忌,出口成章的李翠蓮,到婆家不為所容,而遭休棄,也不為自家哥嫂接納,終於出家為尼。
盜竊
把妻婦「竊盜」(不是指在外盜竊他人財物,而是家內)作為「七出」之一條,一方面反映婦女沒有獨立財產權,更反映出父權制家庭(族)為維護父權—夫權家族的財產利益而對婦女進行控制。《禮記?內則》規定:「子婦無私貨、無私畜、無私器。」即使娘家人的饋贈也要交給婆婆,更不能把丈夫家的財物「私假(借)」、「私與(給)」,不然就構成「竊盜」,這被認為「吃裡扒外」。所以,把妻婦竊盜的罪名定為「反義」,即違反常情常理。在父權制婚姻家庭制度中,男家為內,女家為外。《韓非子?說林》中講衛國女子因出嫁前聽她母教導——婚姻不可靠,被丈夫遺棄很普遍,應該自己積攢財物,到婆家後照乃母話行事被發現,「其姑以其多私而出之」。後代大家族家法規定妻婦不得把大家族的公共財物據為小家所有,鄭氏家規要求家庭勞作如紡線必須集體進行,不許分散在各自小家,每天收工前檢查有無缺少,嚴格防止竊盜私藏歸小家庭。
「七出」小結
「七出」是對婦女而設的懲罰規條。明初劉基就說過「七出」不是「聖人意」,乃「後世薄夫之所雲」。他認為犯淫、妒、不孝、多言、盜竊這五條,出妻尚有道理,而「惡疾」與「無子」,是人不願有之大不幸,而竟被出,有悖天理人情。(《郁離子》)從今天的眼光看,「七出」的用意:(1)在於鞏固父權—夫權家庭(族)秩序——如以「不孝」出妻為了維護家長尊嚴和轉移養老責任給婦女,以「淫僻」、「嫉妒」、「多言」出妻為了保持尊卑有序、血緣純正和人際和睦;(2)為維護父權—夫權家庭(族)的利益,包括世系延續及其象徵意義、社會聲譽和物質利益,以「無子」、「惡疾」、「盜竊」等不近情理的條規出妻。責怪、壓制、懲罰婦女使其屈從犧牲,是「七出」之條對婦女構成壓迫的主要方面。另一方面,與「七出」相補充的還有「三不去」規定:「有所取(娶)無所歸,不去;與更三年喪,不去;前貧賤後富貴,不去。」(《大戴禮記?本命》)這是對「七出」的1種變通,對那些娘家無人、與夫守孝三年和與夫共歷貧賤患難的妻子當出而給予「豁免」,但對於犯淫的婦女是不適用的。
篇二 : 封建社會的女人
封建社會的女人
在我國的封建社會中,流傳著許多腐朽的制度和禮節,這些吃人的封建禮教,讓生活在這個社會中的人們,深受它的毒害和麻痹。尤其是婦女,她們沒有任何地位,沒有自主選擇的權利,任人宰割。她們不但不能擁有和男子一樣的社會地位,還要擔負著來自社會各方面的壓力,封建中的政權,神權,族權,夫權將她們緊緊圍住。如在封建社會中婦女沒有婚姻的權利,都以買賣和包辦婚姻,父母之命不可不從,丈夫死了只能守寡,擔負著一輩子的屈辱。改嫁就是失節 ,在這個社會中她將永遠都不能被他們所容納,連作牛作馬的權利都沒有了。魯迅的《祝福》中祥林嫂這個人物形象就能充分的說明這一點,祥林嫂是生活在舊中國的一個被踐踏,被愚弄,被迫害,被歧視的勤勞,善良,質朴,頑強的勞動婦女的典型形象。丈夫死後,又被強行拉去嫁給別人,她為了維護自己的名節,寧死不從,從了之後又被人們所看不起,本想靠自己的勞動過上心安理德的日子,但最終還是被魯四老爺之流逼迫死。
封建禮節中針對婦女的制度有很多很多。婦女不能去學堂上學,不能參加考試,這又造成的梁山伯與祝英台的愛情悲劇。她們還不能擔任國家的官員,連從軍都不可以,花木蘭不就是一個例子嗎?還有中國五千年的燦爛文化和婦女有關的也是極少數,從古到今,中國的皇帝多的數不清,可女皇只有過一位。從這里看,就能感覺到婦女的地位真是太渺小了。在近代的封建中國還流傳著一個更讓人發指的風俗就是婦女從小要受到痛苦的肉體摧殘——裹小腳,這種痛苦是很難想像的。
還要遵從「三從四德」( 三從是未嫁從父、既嫁從夫、夫死從子,四德是婦德、婦言、婦容、婦功即婦女的品德、辭令、儀態、女工)所謂的「三從」,是指:未嫁從父,既嫁從夫,夫死從子。意思是說女孩子在未出嫁之前要聽從家長的教 1
誨,不要胡亂地反駁長輩的訓導,因為長輩們的社會見識豐富,有根本性的指導意義;出嫁之後要禮從夫君,與丈夫一同持家執業、孝敬長輩、教育幼小;如果夫君不幸先己而去,————就要堅持好自己的本分,想辦法扶養小孩長大成人,並尊重自己子女的生活理念。這里的「從」並不是表面上的「跟從」之意,而是有工作性質的「從事」之本質。
所謂的「四德」是指:德、容、言、功,就是說做女子的,第一要緊是品德,能正身立本;然後是「容」,即相貌,指出入要端莊穩重持禮,不要輕浮隨便;「言」,指與人交談要會隨意附義,能理解別人所言,並知道自己該言與不該言的語句;「功」,即治家之道,治家之道包括相夫教子、尊老愛幼、勤儉節約等生活方面的細節。

4. 描寫和睦孝順的詞語

安定團結:指形勢、秩序、生活安穩,民眾氣氛和睦。

伯塤仲篪(bó xū回n zhòng chí):舊時答贊美兄弟和睦。

綵衣娛親:現作為孝順父母的典故。

寸步不離:原指夫妻和睦,一步也不離開。現在泛指兩人感情好,總在一起。

父慈子孝:父母對子女慈愛,子女對父母孝順。

母慈子孝:母親慈祥愛子,子女孝順父母,是封建社會所提倡的道德風范。

入孝出悌:指回家要孝順父母,出外要敬愛兄長。亦作『入孝出弟』。

扇席溫枕:形容對父母十分孝敬。

烏鳥私情:比喻侍奉尊親的孝心。

孝悌力田:指孝順父母,尊敬兄長,努力務農。

孝悌(tì)忠信:指孝順父母,尊敬兄長,忠於君主,取信於朋友的當今社會應具備的道德標准。

孝子順孫:指孝順父母的兒子,有德行的孫子。

5. 女子八德是什麼

中華傳統文化表彰的八種德行,即孝、悌、忠、信、禮、義、廉、恥。

在子女大家庭中的人倫關系,已經不僅需要縱向倫理的「孝」,更需要調整橫向倫理的「悌」,有了縱向的「父慈子孝」,又有了橫向的「兄友弟恭」,建構一個縱橫交錯的家庭倫理十字架,就有可能實現「家和萬事興」。

「家」是「國」的細胞,只要這個細胞健康而充滿生機,整個社會、國家就有可能祥和穩定、發展繁榮,「家固而國寧」。故宋代從「家」與「國」的辯證關繫上,突出「孝悌」,並將其置於「忠信」的前面,是一種審時度勢的創造。

(5)孝順和睦良慈良貞靜擴展閱讀:

社會的發展,八德的故事已經逐漸被人們所淡忘。「重任在肩」通過自己的經歷重新定義了「八德」,其中的內容分別是:容忍、謙遜、真摯、歡愉、善良、涵養、堅持和決絕。

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愛、勤儉自強、敬業奉獻,這"20個字"公民道德規范的面世,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道德建設的新發展,也是對中華美德的新承接。

6. 羅晉是一個什麼性格的人

羅晉是男性中一型完美主義性格的優秀代表,不炒作不爭搶只想做一個好演員,對演繹事業追求完美,強迫症晚期,一個鏡頭不滿意就急著請導演配合重拍。

而羅晉的太陽星座是射手座,上升星座是處女座,月亮星座是摩羯座。太陽星座是人的主要性格,上升星座是給人的外在感覺,月亮星座是在親密關系裡的表現。

7. 描寫有孝心的詞語

1.描寫孝心的成語

綵衣娛親 傳說春秋時有個老菜子,很孝順,七十歲了有時還穿著彩色衣服,扮成幼兒,引父母發笑。後作為孝順父母的典故。

孝子順孫 指孝順父母的兒子,有德行的孫子。

孝子慈孫 對祖先孝順的子孫。

父慈子孝 父:指父母;子:子女。父母對子女慈愛,子女對父母孝順。

母慈子孝 母親慈祥愛子,子女孝順父母,是封建社會所提倡的道德風范。

入孝出悌 語出《論語·學而》:「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謂回家要孝順父母,出外要敬愛兄長。

王祥卧冰 王祥卧冰求魚以奉母。比喻子女孝順父母。

孝悌忠信 孝順父母,敬愛兄長,忠於君主,取信於朋友。此指封建社會所提倡的道德標准。

老萊娛親 〖解釋〗表示孝順父母。

孝悌力田 〖解釋〗指孝順父母,尊敬兄長,努力務農。

移孝為忠 〖解釋〗指把孝順父母之心轉為效忠君主。

移孝作忠 〖解釋〗指把孝順父母之心轉為效忠君主。同「移孝為忠」。

子孝父慈 〖解釋〗兒女孝順,父母慈愛。同「父慈子孝」。

伯俞泣杖 伯俞:古代孝子名。形容對父母極為孝順

2.描寫孝順的成語

成語:

孝子賢孫/忠孝兩全/移孝為忠/孝子愛日/入孝出悌/

子孝父慈/披麻帶孝/忠孝節義/

故事:

閔子騫是周朝時期的人。幼時喪母,父娶某姓女為繼室。閔子騫素性講孝,對待繼母像生母一樣孝順。後來繼母接連生了兩個兒子,於是對閔子騫開始憎惡起來。總是在丈夫面前說子騫的壞話,挑拔子騫與父親的關系。

冬天到了,天氣十分寒冷。後娘為兩個親生兒子做的棉衣,內面鋪的是十分暖和的棉花;而給子騫做的棉衣,內面鋪的是一點也不暖和的蘆花。蘆花是水中生長的蘆草,到處飛揚的那個輕飄飄的花,哪裡能禦寒呢?所以,子騫穿著覺得冷得很,好像沒有穿衣一樣。而這位後母反而向丈夫說:「子騫不是冷,他穿的棉衣也是厚厚的。是太驕養了,故意稱冷。」

一天,父親要外出,子騫為父親駕駛車馬,一陣陣凜冽的寒風吹來,子騫冷得得戰票不已,手凍得拿不穩馬的韁繩,將韁繩掉到了地上,馬將車子差點兒拉下了懸崖。父親大怒,氣得揚起馬鞭,將子騫猛打。子騫的棉衣被打破了,內面的蘆花飛了出來。父親這才明白了一切。立即回家責罵後妻,要將狠毒的女人趕出家門,將這個心惡女人休掉。後妻像木頭一樣,獃獃地立著,羞愧得無話可說。子騫跪在父親面前,哭著勸父親說:「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單,請不要趕走母親。」

好一句「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單」。這句話不知讓多少人所為之動容,就是閔子騫的繼母也被感動後悔不已,從此待閔子騫如親子,這就是孝行的感化和偉大所在。

參考資料:

專家提供:

3.描寫孝心的句子

原發布者:jiekeluanl

1、在孩子的嘴上和心中,母親就是上帝。 2、誰拒絕父母對自己的訓導,誰就首先失去了做人的機會。 3、孝心是慎,朝夕伺候莫厭煩;孝心是十五綵衣年,承歡慈母前;孝心是天之經也,地之義也。 4、事,孰為大?事親為大;守,孰為大?守身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其親者,吾聞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親者,吾未聞也。孰不為事?事親,事之本也;孰不為守?守身,守之本也。 5、在家庭中,孩子最微小的歡笑,就是使父母認識統一能得到鞏固的偉大精神動力。 6、良好的家庭傳統有助於家庭成員相互尊重,有助於家庭建成一個友愛的、生氣勃勃的集體。 7、不論我現在是怎樣,或希望將來能怎樣,都虧欠我那如天使般的母親。 8、好飯先盡爹娘用,好衣先盡爹娘穿。 9、孝子親則子孝,欽於人則眾欽。 10、要用希望孩子對待你的方式去對待父母。 11、還有什麼比父母心中蘊藏著的情感更為神聖的呢?父母的心,是最仁慈的法官,是最貼心的朋友,是愛的太陽,它的光焰照耀、溫暖著凝聚在我們心靈深處的意向! 12、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13、夫孝者,天之經也,地之義也,人之本也。 14、母親,我祝福您,因為您知道怎樣把您的兒子培養成一個真正的人。他將在人生的戰斗中獲得勝利。 15、天地之性,人為貴;人之行,莫大於孝,孝莫大於嚴父。 16、孝心是春雨,潤物細無聲;孝心是蠟炬,成灰淚始干;孝心是春蠶,到死絲方盡。 17、母羊要是聽不見她自

4.描寫孝心的詩句有哪些

萬惡淫為首,百善孝為先。

子欲養而親不待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輝。

慈母愛子,非為報也。〖漢〗劉安

十月胎恩重,三生報答輕。《勸孝歌》

一尺三寸嬰,十又八載功。《勸孝歌》

母稱兒干卧,兒屎母濕眠。《勸孝歌》

母苦兒未見,兒勞母不安。《勸孝歌》

老母一百歲,常念八十兒。《勸孝歌》

尊前慈母在,浪子不覺寒。《勸孝歌》

萬愛千恩百苦,疼我孰知父母?《小兒語》

白頭老母遮門啼,挽斷衫袖留不止。〖唐〗韓愈

母儀垂則輝彤管,婺宿沉芒寂夜台。《格言集錦》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唐〗孟郊

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三字經》

母親,人間第一親;母愛,人間第一情。字嚴

世上惟一沒有被污染的愛——那便是母愛。字嚴

成功的時候,誰都是朋友。但只有母親——她是失敗時的伴侶。鄭振鐸

哀哀父母,生我劬勞。《詩經》

無父何怙,無母何恃?《詩經》

父之美德,兒之遺產。字嚴

父母德高;子女良教。《格言對聯》

有子且勿喜,無子固勿嘆。〖唐〗韓愈

人見生男生女好,不知男女催人老。〖唐〗王建

天下無不是的父母;世間最難得者兄弟。《格言聯璧》

為人父母天下至善;為人子女天下大孝。《格言聯璧》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撫我,畜我,長我,育我,

顧我,復我。《詩經》

父不慈則子不孝;兄不友則弟不恭;夫不義則

婦不順也。 〖南北朝〗顏之推

父母所欲為者,我繼述之;父母所重念者,我親厚之。 《格言聯璧》

5.形容孝的四字詞語

扇枕溫席

【解釋】形容對父母十分孝敬。

【出處】漢·劉珍《東觀漢記·黃香傳》:「冬無被褲而親極滋味,暑即扇床枕,寒即以身溫席。」

孝感動天

【解釋】講述的是虞舜孝心感動上天的故事。形容對父母十分孝敬。

【出處】二十四孝之一

鹿乳奉親

【解釋】講述了作為孝子怎樣冒著生命危險,想方設法得到鹿乳來奉養親人。

【出處】二十四孝之一

百里負米

【解釋】孔子的得意弟子子路,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順。早年家中貧窮,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飯食,卻從百里之外負米回家侍奉雙親。

【出處】二十四孝之一

嚙指痛心

【解釋】曾參入山打柴,家裡來了客人,母親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參忽然覺得心疼,背起柴迅速返回家中,跪問緣故。母親說:「有客人忽然到來,我咬手指讓你知道。」

【出處】二十四孝之一

蘆衣順母

【解釋】形容對父母十分孝敬。

【出處】衣順母是《論語·先進》中的典故

湧泉躍鯉

【解釋】講述了漢代姜詩與其妻的孝行。形容對父母十分孝敬。

【出處】二十四孝之一

懷橘遺親

【解釋】陸績懷里藏兩個橘子,帶給年邁的母親吃。形容對父母十分孝敬。

【出處】二十四孝之一

扇枕溫衾

【解釋】形容對父母十分孝敬。同「扇枕溫席」。

【出處】二十四孝之一

行佣供母

【解釋】行佣供母,二十四孝之一,說的是 東漢時齊國臨淄人江革,少年喪父,侍奉母親極為孝順的故事。

【出處】二十四孝之一

滌親溺器

【解釋】侍奉母親卻竭盡孝誠,每天晚上,都親自為母親洗滌溺器(便桶),沒有一天忘記兒子應盡的職責。

恣蚊飽血

【解釋】拿自己的血喂飽了蚊子,讓他不要再叮父母。形容子女非常孝順。

【出處】見前文《二十四孝》

6.形容子女孝順的詞語

1.舐犢情深:比喻父母疼愛子女的深情。 (老牛舐犢、舐犢之愛) __

2.椿萱並茂:比喻父母健在。 (椿榮萱茂、雙親猶健) __

3.義方之道:父母以正道教導子女。 (義方教子、教子有道、義方之訓、趨庭之教) __

4.寸草春暉:指父母對子女教養的恩情深重,兒女竭盡心力亦難以回報。 (罔極之恩、昊天罔極) __

5.無忝所生:勉勵人進德修業,以免羞辱父母。 (不辱椿萱、揚名顯親) __

6.養生送死:指對父母應盡的孝道。 (晨昏定省、問安視膳、扇枕溫衾) __

7.綵衣娛親:身穿綵衣逗父母開心,比喻孝順父母。 (承歡膝下、冬溫夏凊) __

8.慈烏反哺:比喻子女報答親恩。 (烏鳥私情、扇枕溫被) __

9.菽水承歡:指子女能克盡孝道。 (菽水之義、口體之養、承歡膝下)

7.描寫孝心的詞句,事例

暴雨途中二十韻

唐代詩人李商隱

停車茫茫顧,

困我成楚囚。

感傷從中起,

悲淚哽在喉。

慈母方病重,

欲將名醫投。

車接今在急,

天竟情不留!

母愛無所報,

人生更何求!

入 則 孝

父母呼 應勿緩 父母命 行勿懶

父母教 須敬聽 父母責 須順承

冬則溫 夏則凊 晨則省 昏則定

出必告 反必面 居有常 業無變

事雖小 勿擅為 苟擅為 子道虧

物雖小 勿私藏 苟私藏 親心傷

親所好 力為具 親所惡 謹為去

身有傷 貽親憂 德有傷 貽親羞

親愛我 孝何難 親憎我 孝方賢

親有過 諫使更 怡吾色 柔吾聲

諫不入 悅復諫 號泣隨 撻無怨

親有疾 葯先嘗 晝夜侍 不離床

喪三年 常悲咽 居處變 酒肉絕

喪盡禮 祭盡誠 事死者 如事生 弟子規中的句子

遊子吟--孟郊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8.描寫孝心的詞句,事例

暴雨途中二十韻 唐代詩人李商隱 停車茫茫顧, 困我成楚囚。

感傷從中起, 悲淚哽在喉。 慈母方病重, 欲將名醫投。

車接今在急, 天竟情不留! 母愛無所報, 人生更何求!入 則 孝父母呼 應勿緩 父母命 行勿懶父母教 須敬聽 父母責 須順承冬則溫 夏則凊 晨則省 昏則定出必告 反必面 居有常 業無變事雖小 勿擅為 苟擅為 子道虧物雖小 勿私藏 苟私藏 親心傷親所好 力為具 親所惡 謹為去身有傷 貽親憂 德有傷 貽親羞親愛我 孝何難 親憎我 孝方賢親有過 諫使更 怡吾色 柔吾聲諫不入 悅復諫 號泣隨 撻無怨親有疾 葯先嘗 晝夜侍 不離床喪三年 常悲咽 居處變 酒肉絕喪盡禮 祭盡誠 事死者 如事生 弟子規中的句子遊子吟--孟郊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9.描寫和睦孝順的詞語

安定團結:指形勢、秩序、生活安穩,民眾氣氛和睦。

伯塤仲篪(bó xūn zhòng chí):舊時贊美兄弟和睦。

綵衣娛親:現作為孝順父母的典故。

寸步不離:原指夫妻和睦,一步也不離開。現在泛指兩人感情好,總在一起。

父慈子孝:父母對子女慈愛,子女對父母孝順。

母慈子孝:母親慈祥愛子,子女孝順父母,是封建社會所提倡的道德風范。

入孝出悌:指回家要孝順父母,出外要敬愛兄長。亦作『入孝出弟』。

扇席溫枕:形容對父母十分孝敬。

烏鳥私情:比喻侍奉尊親的孝心。

孝悌力田:指孝順父母,尊敬兄長,努力務農。

孝悌(tì)忠信:指孝順父母,尊敬兄長,忠於君主,取信於朋友的當今社會應具備的道德標准。

孝子順孫:指孝順父母的兒子,有德行的孫子。

閱讀全文

與孝順和睦良慈良貞靜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附近哪裡有賣老人自行車 瀏覽:605
曲靖老年大學地址 瀏覽:656
退休倒掛養老金怎麼算 瀏覽:989
為什麼退休年齡是60歲 瀏覽:880
農民養老金每月多少錢呢 瀏覽:468
父母農村有多少存款可以養老 瀏覽:552
50歲大媽像少女拍寫真 瀏覽:205
新娘被父母拆散是什麼意思 瀏覽:634
退休金會往社保卡轉嗎 瀏覽:268
重陽節上賦白菊詩意 瀏覽:78
養老保險回老家劃算嗎 瀏覽:52
教育局體檢要多少錢 瀏覽:318
河北邯鄲交養老保險需要下載什麼軟體 瀏覽:121
莫沙必利片導致老年痴呆 瀏覽:796
戶口變動與退休金 瀏覽:381
甘肅省企業女職工退休年齡是多少 瀏覽:560
老人腿長骨刺怎麼辦 瀏覽:459
進監獄之前為什麼體檢 瀏覽:76
退休領養老金一定要檔案嗎 瀏覽:652
養老金入市時間2017 瀏覽: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