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有關孝親的經典名句
有關孝親的經典名句:
1、慈孝之心,人皆有之。——蘇轍
2、大孝終身慕父母。唯孝順父母可以解憂。——孟軻
3、孝子事親,不可使其親有冷淡心,煩惱心,驚怖心,愁悶心,難言心,愧恨心。——袁采
4、母親,是唯一能使死神屈服的力量。——高爾基
5、母親是沒有什麼東西可以代替的。——巴金
6、呼喚應聲不敢慢,誠心誠意麵帶歡。——《勸報親恩篇》
7、所有傑出的非凡人物都有出色的母親,到了晚年都十分尊敬自己的母親,把他們當作最好的朋友。——(英)狄更斯
8、賢不肖不可以不相分,若命之不可易,若美惡之不可移。——《呂氏春秋》
9、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李毓秀《弟子規》
10、孝子之至,莫大乎尊親。——孟子
11、慎,朝夕伺候莫厭煩。——《勸報親恩篇》
12、出入扶持須謹慎,朝夕伺候莫厭煩。——《勸報親恩篇》
13、開始吧,孩子,開始用微笑去認識你的母親吧!——維吉爾
14、天地之性,人為貴;人之行,莫大於孝,孝莫大於嚴父。——《孝經·聖至章》
15、勞苦莫教爹娘受,憂愁莫教爹娘耽。——《勸報親恩篇》
B. 孝敬父母的經典古詩 關於孝敬父母的古詩及譯文
1、《勸報親恩篇》——清代佚名
呼喚應聲不敢慢,誠心誠意麵帶歡。
譯文:父母召喚,應馬上答應,不能怠慢,要誠心誠意,面帶歡笑。
2、《遊子吟》——唐代孟郊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譯文:慈母用手中的針線,為遠行的兒子趕制身上的衣衫。臨行前一針針密密地縫綴,怕的是兒子回來得晚衣服破損。有誰敢說,子女像小草那樣微弱的孝心,能夠報答得了像春暉普澤的慈母恩情呢?
3、《慈烏夜啼》——唐代白居易
慈烏失其母,啞啞吐哀音。晝夜不飛去,經年守故林。夜夜夜半啼,聞者為沾襟。
聲中如告訴,未盡反哺心。百鳥豈無母,爾獨哀怨深。應是母慈重,使爾悲不任。
譯文:慈烏失去了它的母親,哀傷的一直啞啞啼哭。早晚守著舊樹林,整年都不肯飛離。每天半夜都哀哀啼哭,聽到的人也忍不住淚濕衣襟。
慈烏的啼哭聲彷彿在哀訴著自己未能及時盡到反哺孝養之心。其他各種鳥類難道沒有母親,為什麼只有慈烏你特別哀怨?想必是母恩深重使你承受不住吧!
C. 中華孝道朗誦詞是什麼
中華孝道朗誦詞:
百善孝為先,孝敬是根本;天地恩情永難忘,心中紮下根;血脈流不斷,山河歲歲新;中華孝道是美德傳給後來人;中華孝道是美德傳給後來人。
祖先留下傳家寶名字叫孝順,多少年多少代溫暖過冬與春,它沿著歲月走烙下中國印,風風雨雨五千年從古傳到今,祖先留下一句話講的是孝順,多少情多少愛交給了兒和孫,它順著血脈流滾燙赤子心,枝繁葉茂五千年骨肉情最真。
百善孝為先孝敬是根本,天地恩情永難忘心中紮下根,血脈流不斷山河歲歲新,中華孝道是美德傳給後來人。
百善孝為先,一個不孝順的人,就永遠和善良無緣。連自己的父母都容不下,對別人就更加看不順眼,感覺是眼睛裡有「沙子」,或者是得了紅眼病。
明朝思想家王陽明是一個孝子,他認為孝順有「三種境界」:一是養長輩的身,保障長輩吃穿不愁;二是養長輩的心,讓長輩心情愉悅;三是養長輩的志,讓長輩活得有意義。真正孝順的人,「三種境界」都能夠做到,越孝順福報越多。
人這一輩子,真正希望你過得好的人,沒有幾個,除了父母,也許你都找不到貼心人了。不管你走多遠,父母在地方,才是最溫暖的家,當你很累的時候,和父母聊天,心情總是會慢慢好起來。
D. 關於孝的朗誦詩歌精選
羔羊跪乳尚知孝,烏鴉反哺孝親顏。你知道多少關於孝的朗誦詩歌?下面我為你整理了幾篇關於孝的朗誦詩歌,希望對你有幫助。
百善孝為先,不孝倫理顛。
紅塵一夢過,唯有孝當先。
每個爺爺。奶奶都曾經年輕過,
每個爺爺、奶奶年輕時都努力工作過,
付出過無數辛勞和愛,
現在爺爺、奶奶老了,變得像個小孩子一樣,
渴望陪伴,渴望關懷,渴望呵護,
每個孩子都要愛自己的爺爺、奶奶,
並且爺爺在我們小時候照顧我們,奶奶也一樣,
要用自己的心去疼愛,關愛他們。
也要愛所以像爺爺、奶奶一樣的老人。
“孝”字是象形字
一個孩子背著一個老人
古人都知道其深刻的涵義
現代人是否能理解孝的真諦
親嘗湯葯的漢文帝
孝感動天的虞舜
嚙指心痛的子輿
給母親洗尿褲的陳毅
百善孝為先
常回家看看成了主題
羔羊跪乳烏鴉反哺
現在我們的孝在哪裡
孝真的不是讓別人看
對父母不孝誰會看得起你
你不孝朋友會離你遠去
你不孝生活會在迷霧里
你要孝
一切煩惱歸去
幸福是你的
萬貫的家業是你的
孝,讓你活的有大愛
孝,讓你活的揚眉吐氣
孝,讓你得到孝的傳承
E. 關於孝的經典誦讀
望子成龍,是家長的最大心願; 「 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 ,是老師的無上榮耀;人才輩出,百花 齊放,令政治家最為自豪。如何讓家長、老師、政治家皆大歡喜,各遂其願,我發表一點拙 見。
一、成才的前提是有知識,具智慧。
何為知?何謂智?知字先寫一矢,即箭,再寫一口字。 「 口述如矢,必然有知。 」 判斷一個人 對某一事物、某門學問是否有知,只要你去請教一問,他就 「 口述如矢 」 ,像放箭一樣,說的 又快又准,必然令你佩服,當即誇贊 「 有知識、有學問,真了不起 」 。如果一問,張口結舌, 呆若木雞,那肯定是不知道了 —— 無知。知音通智,由知變智。知與智通音,是說 「 知 」 到一 定程度,就會變成智慧,觀 「 智 」 字的結構就更明白了, 「 知底若日,高明生智 」 。智字是知字 底下加一日字,知,有個程度問題,知多少?知人知面不知心,是說對事物的本質,來龍去 脈不清楚。 「 知底若日 」 ,則是知道了事物的根根底底,非常明白,像太陽那樣明亮、高明, 當然就能反應敏捷,判斷正確,行動有功,這就是智了。
「 智音通志,可圖大事。 」 智字為什麼要讀 zhì呢?因為它要與志通音。《靈樞 . 本神篇》說:「 因志而有變謂之思,因思而遠慕謂之慮,因慮而處物謂之智。 」 志智相通,一個人要胸懷大 志,才能發奮學習,積極上進,才能實現有知,用知生智,有了大志,加上大智,才能圖謀 大事,所以智育的根底是志育,是德育。只有具備遠大的志向、廣闊的胸懷,智慧才能放射 出燦爛的光芒。
二、大量記憶、背誦古聖先賢的經典,是有知識、具智慧的前提。
「 聖賢書涵蘊常理常道,教人常則常行,給人安身立命。它是人類智慧的直接表露,是博造 文化、推動歷史的動力核心。人的生命有限,熟讀聖賢書,可以直探人性本源,較輕便地吸 取到人生的智慧,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較迅速地啟迪自己的理性, 而後對比較淺顯性、 應用 性的學習, 就可以事半功倍地吸收, 並且眼界遠大, 胸襟開闊, 可以對人生作一個較為全面、 合理性的規劃與安排。這就是古人所說的見識,亦即今所謂的文化教養。要啟發理性, 開拓 見識,陶養性情,除讀聖賢書外,恐別無可行之方了。 」
「 經典是人生智慧的源頭,是為人處世的准則。要修身養性,通達事理,以此最為便利。經 典更是文化的根源所在, 有了根源性的文化教養, 很容易開發一個人的理性, 而涵養出深廣 的心胸和能力。 」
我們常羨慕那些大學問家,不論問他什麼問題,都能口述如矢,旁徵博引,口若懸河,滔滔 不絕, 說得明明白白,聽的點頭稱是。讓人驚嘆他的記憶力那麼好,能出口成章背誦出那麼 多的至理名言, 而又恰到好處。 其實,只要訪問和研究, 都會發現無論是當代的還是歷史上 的出類拔萃人物, 特別是大學問家、 文學家幾乎沒有一個不是出口成章、 滔滔不絕能背誦若 干詩詞曲賦,名文典章。何止是大學問家,古時只要是讀書人,能背 「 四書五經 」 幾部文言文 書是很平常的事,正如國學大師南懷瑾先生所說:「 中國五千年文化,以及西方文化、希伯 萊文也是靠背誦流傳下來的。中國唐朝、 歐洲十二世紀以前, 還沒有發明印刷術, 也沒有紙 張, 人類文化保存是靠每個人背下來, 口口相傳。 …… 自秦始皇燒書 , 到漢武帝重新恢復文化 ,
距離七、八十年間,中國文化,《四書》、《五經》、《老子》、《莊子》,都靠這些老先 生親口背出來,口口相傳。甚至到滿清末年民國初年,在我小的時候,有些書還是借來抄, 親手抄,然後背。背誦的方法,不但不妨礙社會的發展,反而使社會文化發展更發達,更精 詳。 」 正所謂倉滿庫流,俯拾皆是;空空如也,掘地三尺,又得幾何?記憶力是人類智力結 構中最主要的基礎能力, 對人類其他能力的發展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那麼在當代, 為什麼鮮 有人能背誦古聖先賢的文章呢?難道當代人的大腦不如古人發達, 記憶力比古人差?非也! !
F. 有關感恩父母的詩歌朗誦
1、《遊子吟》——唐 孟郊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釋義:有誰敢說,子女像小草那樣微弱的孝心,能夠報答得了像春暉普澤的慈母恩情呢?
2、《別老母》——清 黃景仁
慘慘柴門風雪夜,此時有子不如無。
釋義:在這風雪之夜不能孝敬與母親團聚,從而開了這凄慘的分離的柴門遠去,養子又有何用呢?倒不如沒有啊。
3、《慈烏夜啼》——唐代 白居易
慈烏失其母,啞啞吐哀音。晝夜不飛去,經年守故林。
釋義:慈烏失去了它的母親,哀傷的一直啞啞啼哭。早晚守著舊樹林,整年都不肯飛離。
4、《國風·邶風·凱風》——春秋 佚名
凱風自南,吹彼棘心。棘心夭夭,母氏劬勞。凱風自南,吹彼棘薪。母氏聖善,我無令人。
爰有寒泉?在浚之下。有子七人,母氏勞苦。睍睆黃鳥,載好其音。有子七人,莫慰母心。
釋義:飄飄和風自南來,吹拂酸棗小樹心。樹心還細太嬌嫩,母親實在很辛勤。飄飄和風自南來,吹拂酸棗粗枝條。母親明理有美德,我不成器難回報。
寒泉寒泉水清涼,源頭就在那浚土。兒子縱然有七個,母親仍是很勞苦。小小黃雀宛轉鳴,聲音悠揚真動聽。兒子縱然有七個,不能寬慰慈母心。
5、《墨萱圖·其一》——元代 王冕
燦燦萱草花,羅生北堂下。南風吹其心,搖搖為誰吐?慈母倚門情,遊子行路苦。
甘旨日以疏,音問日以阻。舉頭望雲林,愧聽慧鳥語。
釋義:燦燦的萱草花,生在北堂之下。南風吹著萱草,搖擺著是為了誰吐露著芬芳?慈祥的母親倚著門盼望著孩子,遠行的遊子是那樣的苦啊!
對雙親的奉養每天都在疏遠,孩子的音訊每天都不能傳到。抬頭看著一片雲林,聽到慧鳥的叫聲思念起來至此很是慚愧。
6、《思母》——宋代 與恭
霜殞蘆花淚濕衣,白頭無復倚柴扉。去年五月黃梅雨,曾典袈裟糴米歸。
釋義:看到秋天的霜把蘆花打得滿天飄飛,自己落下了傷心的淚水,滿頭白發的老母親再也不會到門口倚靠者柴門盼望我、看望我了。去年五月梅雨時節,家中糧斷,自己身無長物,只好典當袈裟,糴米回家,奉養老母。
7、《將母》——宋代 王安石
將母邗溝上,留家白紵陰。月明聞杜宇,南北總關心。
釋義:把母親帶到揚州後,就安家於臨時白麻布能遮住的地方。月圓之夜聽到杜鵑的聲音,就想起離鄉在外的兒子,雖然南北相隔,但是仍然深深牽掛吧。
G. 家庭美德,孝順方面的朗誦篇(大人二個小孩一個
● 要想有福氣,必須孝順,一個懂得孝道的人在陽間一定會有福。
● 如果做兒女的不孝順父母, 就脫離不了苦難的業海, 不能登陸幸福的彼岸。
● 孝順,孝而不順,就是對爸爸媽媽好是「孝」;跟爸爸媽媽頂撞就是「不順」,所以孝順,孝和順是分開的。
● 如果一個人在家做不到孝順父母甚至傷害父母,那麼無論他在外面做多少善事功德都難堵住著這個不孝父母的漏洞,因為積福沒有折福快。
● 對自己身體的傷害就是對父母親的不孝順,因為父母親給你這個身體,你不好好地保護好就是對父母親的不孝順。
● 你的骨頭是爸爸給的,你的肉是媽媽給的。如果你們損害自己的身體爸爸媽媽會很難過,比你們自己還要難過。
● 你躺在床上生病的時候,最難過的不是你而是你的爸爸媽媽。所以說孝順的同時,也要保護好你們自己的身體。
● 孝感天地,能夠為父母長輩祈福就是孝順。
● 母親多偉大,把我們養育了一輩子,我們沒有對她付出什麼,希望大家現在對母親孝順,孝字非常重要。中國人講的是孝順,實際上孝能感恩天地。我希望你們好好地照顧和孝順自己的父母親。
● 請問大家,我們給自己的爸爸媽媽好好地洗過臉和洗過腳沒有?而我們的父母親從小就幫我們洗臉洗腳。
● 慈悲的心是什麼?年邁的老媽媽坐在輪椅上,有些人推著自己母親在輪椅的時候覺得別人在看他,覺得很難為情,好像推著自己的媽媽丟了自己的面子,你想想看,你孝順地推著自己的媽媽都怕別人笑話你,你這個人哪有慈悲心啊,所以勇氣是在慈悲心中生出來的。
● 老人家不貪什麼,孩子經常孝順孝順,不要去惹老人家生氣,你給她說幾句好話買點東西,看到孩子很孝順,爸爸媽媽就滿足了。
● 如果你們自己不孝順,那你們的孩子就不會孝順,因為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
——白話佛法
H. 孝敬母親的經典文言文
1.出入扶持須謹慎,朝夕伺候莫厭煩。
意思是:父母出入(門)要小心攙扶,早晚伺候父母不要厭煩。出自《勸報親恩篇》。
2.爹娘面前能盡孝,一孝就是好兒男;翁婆身上能盡孝,又落孝來又落賢。 意思是:孝敬父母就是好兒男,孝敬公公、婆婆,能落個既孝敬又賢惠的名聲。
出自《勸報親恩篇》。 3.弟子入則孝,出則弟。
意思是:少年弟子回到家裡要孝敬父母,外出要敬愛兄長。出自(春秋)《論語·學而第一》。
4.父母呼,應勿緩困中;父母命,行勿懶。 意思是:父母呼喚,要趕快答應;父母有命令,應趕快去做。
出自(清)李毓秀《弟子規》。 5.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
意思是:孝是天經地義的。出自《孝經》。
6.呼喚應聲不敢慢,誠心誠意麵帶歡。 意思是:父母召喚,應馬上答應,不能怠慢,要誠心誠 7.意,面帶歡笑。
出自《勸報親恩篇》。 8.好飯先盡爹娘用,好衣先盡爹娘穿。
意思是:好飯先給父母吃,好衣先給父母穿。出自《勸報親恩篇》。
9.家貧知孝子,國亂識忠臣。 意思是:在家庭貧困的時候,才能發現真正的孝子,在國家危難的時候,才能識別真正的忠臣。
出自《名賢集》。 10.慢人親者,不敬其親者也。
意思是:不尊敬別人父母的人,肯定也不會敬重自己的父母。仿差出自《三國志·魏書》。
11.孟子曰:「不得乎親,不可以為人;不順乎親,不可以為子。」 孟子說:「(在舜的眼中看來)兒子與父母親的關系相處得不好,不可以做人;兒子不能事事順從父母親的心意,便不成其為兒子。」
出自(春秋).《孟子·離婁上》。 12.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說:「尊敬自家的長輩,推廣開去也尊敬別人家的長輩;愛撫自家的孩子,推廣開去也愛撫別人家的孩子。」出自(春秋)《孟子·梁惠王上》。
13 .孟子曰:「親親,仁也;敬長,義也。」 孟子說:「親愛父母親,便是仁;尊敬兄長便是義。」
出自(春秋)《孟子·盡心上》。 14.孟子曰:「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
孟子說:「只要人人各自親愛自己的雙親,各自尊敬自己的長輩,那麼,天下自然就可以太平了。」出自(春秋)《孟子·離婁上》。
15 .勞苦莫教爹娘受,憂愁莫教爹娘耽。 意思是:不要讓父母受苦受累,不要讓父母分擔你的憂愁。
出自《勸報親恩篇》。 16.親所好,力為具;親所惡,謹為去。
意思是:父母喜好的東西,子女要盡力為他們准備;父母厭惡的東西,要謹慎地為他們去掉。殘自(清)李毓秀《弟子規》。
17.親有過,諫使更。恬吾色,柔吾聲。
意思是:父母有過錯,勸他們更改。要面帶笑容,語調柔和。
出自(清)李毓秀《弟子規》。 18.親愛我,孝何難;親惡我,孝方賢。
意思是:父母疼愛我,做到孝有什麼困難呢;父母討厭我,仍盡孝,才為賢德。出自(清)李毓秀《弟子規》。
19.妻賢夫禍少,子孝父心寬。 意思是:妻子賢惠,她的丈夫災禍就少,子女孝順,父母就心情舒暢。
出自(明)《增廣賢文》。 20.千萬經典,孝義為先。
香九齡,能溫席 黃香小時候,家中生活很艱苦。在他9歲時,母親就去世了。
黃香非常悲傷。他本就非常孝敬父母,在母親生病期間,小黃香一直不離左右,守護在媽媽的病床前,母親去世後,他對父親更加關心、照顧,盡量讓父親少操心。
冬夜裡,天氣特別寒冷。那時,農戶家裡又沒有任何取暖的設備,確實很難入睡。
一天,黃香晚上讀書時,感到特別冷,捧著書卷的手一會就冰涼冰涼的了。他想,這么冷的天氣,爸爸一定很冷,他老人家白天幹了一天的活,晚上還汪大山不能好好地睡覺。
想到這里,小黃香心裡很不安。為讓父親少挨冷受凍,他讀完書便悄悄走進父親的房裡,給他鋪好被,然後脫了衣服,鑽進父親的被窩里,用自己的體溫,溫暖了冰冷的被窩之後,才招呼父親睡下。
黃香用自己的孝敬之心,暖了父親的心。黃香溫席的故事,就這樣傳開了,街坊鄰居人人誇獎黃香。
夏天到了,黃香家低矮的房子顯得格外悶熱,而且蚊蠅很多。到了晚上,大家都在院里乘涼,盡管每人都不停地搖著手中的蒲扇,可仍不覺得涼快。
入夜了,大家也都困了,准備睡覺去了,這時,大家才發現小黃香一直沒有在這里。 「香兒,香兒。」
父親忙提高嗓門喊他, 「爸爸,我在這兒呢。」說著,黃香從父親的房中走出來。
滿頭的汗,手裡還拿著一把大蒲扇。 「你干什麼呢,怪熱的天氣,」爸爸心疼地說。
「屋裡太熱,蚊子又多,我用扇子使勁一扇,蚊蟲就跑了,屋子也顯得涼快些,您好睡覺。」黃香說。
爸爸緊緊地摟住黃香,「我的好孩子,可你自己卻出了一身汗呀!」 以後,黃香為了讓父親休息好,晚飯後,總是拿著扇了,把蚊蠅扇跑,還要扇涼父親睡覺的床和枕頭,使勞累了一天的父親早些入睡。 9歲的小黃香就是這樣孝敬父親,人稱溫席的黃香,天下無雙。
他長大以後,人們說,能孝敬父母的人,也一定懂得愛百姓,愛自己的國家。事情正是這樣,黃香後來做了地方官,果然不負眾望,為當地老百姓做了不少好事,他孝敬父母的故事,也千古流傳。
古人二十四孝
/f?kz=116046003這里有你要的。
陳情表 李密 臣密言:「臣以險釁,夙遭閔凶。生孩六月,慈父見背;行年四歲,舅奪母志。
祖母劉,愍臣孤弱,躬親撫養。臣少多疾病。
九歲不行。零丁孤苦,至於成立。
既無叔伯,終鮮兄弟。門衰祚薄,晚有兒息。
外無期功強近之親,內無應門五尺之童。煢煢孑立,形影相弔。
而劉夙嬰疾病,常在床蓐;臣待湯葯,未嘗廢離。 逮奉聖朝,沐浴清化。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後刺史臣榮,舉臣秀才。臣以供養無主,辭不赴命。
詔書特下,拜臣郎中。尋蒙國恩,除臣洗馬。
猥以微賤,當待東宮,非臣隕首所能上報。臣具以表聞,辭不就職。
詔書切峻,責臣逋慢。郡縣逼迫,催臣上道。
州司臨門,急於星火。臣欲奉詔賓士,則以劉病日篤;欲苟順私情,則告訴不許。
臣之進退,實為狼狽。 伏惟聖朝,以孝治天下。
凡在故老,猶蒙矜育;況臣孤苦,特為尤甚。且臣少事偽朝,歷職郎署,本圖宦達,不矜名節。
今臣亡國賤俘,至微至陋。過蒙拔擢,寵命優渥,豈敢盤桓,有所希冀?但以劉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慮夕。
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余年。母孫二人,更相為命。
是以區區不能廢遠。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劉今年九十有六;是以臣盡節於陛下之日長,報劉之日短也。
烏鳥私情,願乞終養!臣之辛苦,非獨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見明知;皇天後土,實所共鑒。願陛下矜愍愚誠,聽臣微志。
庶劉僥幸,卒保余年。臣生當隕首,死當結草。
臣不勝犬馬怖懼之情,謹拜表以聞!」 古人雲:讀《出師表》不哭者,謂之不忠;讀《陳情表》不哭者,謂之不孝。
精銳老師為您解答: 1.孝感動天 虞舜,瞽瞍之子。
性至孝。父頑,母囂,弟象傲。
舜耕於歷山,有象為之耕,鳥為之耘。其孝感如此。
帝堯聞之,事以九男,妻以二女,遂以天下讓焉。 隊隊春耕象,紛紛耘草禽。
嗣堯登寶位,孝感動天心。 舜,傳說中的遠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華,號有虞氏,史稱虞舜。
相傳他的父親瞽叟及繼母、異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讓舜修補谷倉倉頂時,從谷倉下縱火,舜手持兩個斗笠跳下逃脫;讓舜掘井時,瞽叟與象卻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脫。事後舜毫不嫉恨,仍對父親恭順,對弟弟慈愛。
他的孝行感動了天帝。舜在厲山耕種,大象替他耕地,鳥代他鋤草。
帝堯聽說舜非常孝順,有處理政事的才幹,把兩個女兒娥皇和女英嫁給他;經過多年觀察和考驗,選定舜做他的繼承人。舜登天子位後,去看望父親,仍然恭恭敬敬,並封象為諸侯。
2.戲綵娛親 周老萊子,至孝,奉二親,極其甘脆,行年七十,言不稱老。常著五色斑斕之衣,為嬰兒戲於親側。
又嘗取水上堂,詐跌卧地,作嬰兒啼,以娛親意。 老萊子,(東周)春秋時期楚國隱士,為躲避世亂,自耕於蒙山南麓。
他孝順父母,盡揀美味供奉雙親,70歲尚不言老,常穿著五色綵衣,手持撥浪鼓如小孩子般戲耍,以博父母開懷。一次為雙親送水,進屋時跌了一跤,他怕父母傷心,索性躺在地上學小孩子哭,二老大笑。
戲舞學嬌痴,春風動綵衣。雙親開口笑,喜色滿庭鬧。
3. 鹿乳奉親 周剡子,性至孝。父母年老,俱患雙眼,思食鹿乳。
剡子乃衣鹿皮,去深山,入鹿群之中,取鹿乳供親。獵者見而欲射之。
剡子具以情告,以免。 郯子,春秋時期人。
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飲鹿乳療治。他便披鹿皮進入深山,鑽進鹿群中,擠取鹿乳,供奉雙親。
一次取乳時,看見獵人正要射殺一隻麂鹿,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現身走出,將擠取鹿乳為雙親醫病的實情告知獵人,獵人敬他孝順,以鹿乳相贈,護送他出山。 親老思鹿乳,身掛褐毛衣。
若不高聲語,山中帶箭歸。 4.百里負米 周仲由,字子路。
家貧,常食藜藿之食,為親負米百里之外。親歿,南遊於楚,從車百乘,積粟萬鍾,累茵而坐,列鼎而食,乃嘆曰:「雖欲食藜藿,為親負米,不可得也。」
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順。早年家中貧窮,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飯食,卻從百里之外負米回家侍奉雙親。
父母死後,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國去,隨從的車馬有百乘之眾,所積的糧食有萬鍾之多。坐在壘疊的錦褥上,吃著豐盛的筵席,他常常懷念雙親,慨嘆說:「即使我想吃野菜,為父母親去負米,哪裡能夠再得呢?」孔子贊揚說:「你侍奉父母,可以說是生時盡力,死後思念哪!」(《孔子家語·致思》) 負米供旨甘,寧辭百里遙。
身榮親已歿,猶念舊劬勞。 5.嚙指痛心 周曾參,字子輿,事母至孝。
參嘗採薪山中,家有客至。母無措,望參不還,乃嚙其指。
參忽心痛,負薪而歸,跪問其故。母曰:「有急客至,吾嚙指以悟汝爾。」
曾參,字子輿,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稱「曾子」,以孝著稱。少年時家貧,常入山打柴。
一天,家裡來了客人,母親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參忽然覺得心疼,知道母親在呼喚自己,便背著柴迅速返回家中,跪問緣故。
母親說:「有客人忽然到來,我咬手指盼你回來。」曾參於是接見客人,以禮相待。
曾參學識淵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論語·學而》)的修養方法,相傳他著述有《大學》、《孝經》等儒家經典,後世儒家尊他為「宗聖」。 母指才方嚙,兒心痛不禁。
負薪歸未晚,骨肉至情深。 6.蘆衣順母 周閔損,字子騫,早喪母。
父娶後母,生二子,衣以棉絮;妒損,衣以蘆花。父令損御車,體寒,失鎮。
父查知故,欲出後母。損曰:「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單。」
母聞,悔改。 閔損,字子騫,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門中以德行與顏淵並稱。
孔子曾贊揚他說:「孝哉,閔子騫!」(《論語·先進》)。他生母早死,父親娶了後妻,又生了兩個兒子。
繼母經常虐待他,冬天,兩個弟弟穿著用棉花做的冬衣,卻給他穿用蘆花做的「棉衣」。一天,父親出門,閔損牽車時因寒冷打顫,將繩子掉落地上,遭到父親的斥責和鞭打,蘆花隨著打破的衣縫飛了出來,父親方知閔損受到虐待。
父親返回家,要休逐後妻。閔損跪求父親饒恕繼母,說:「留下母親只是我一個人受冷,休了母親三個孩子都要挨凍。」
父親十分感動,就依了他。繼母聽說,悔恨知錯,從此對待他如親子。
閔氏有賢郎,何曾怨晚娘?尊前賢母在,三子免風霜。 7.親嘗湯葯 前漢文帝,名恆,高祖第三子,初封代王。
生母薄太後,帝奉養無怠。母常病,三年,帝目不交睫,衣不解帶,湯葯非口親嘗弗進。
仁孝聞天下。 漢文帝劉恆,漢高祖第三子,為薄太後所生。
高後八年(前180年)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聞於天下,侍奉母親從不懈怠。
母親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帶;母親所服的湯葯,他親口嘗過後才放心讓母親服用。他在位24年,重德治,興禮儀,注意發展農業,使西漢社會穩定,人丁興旺,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他與漢景帝的統。
你好,為你提供一篇《感恩論》文言文,供你參考:
感恩論
《增廣昔時賢文》有言曰:羊有跪乳之思,鴉有反哺之義。此乃中人當心懷感恩,恩報昔時所受之恩也。誠如斯言,人生在世,你往我來,倘非寬民相助,於窮困之日解襄以趨,相濡以沫,則安能越山跨坎,濟滄渡海乎?故既受恩之生不可寡,則受恩於人亦字不遺舊情,耿念在心,思來日倍極之是也!然情有情分,恩有恩別,以余為,人生天地問必想之恩有四:感恩父母美育之恩,感老師教育之恩,感同友關愛之恩,感社稷優政之恩。
首曰父母美育之恩。中劃蒙童讀物《勸報親恩篇》末詩曰:
父母恩情似海深,人生莫忘父母恩。
生兒育女循環理,世代相傳自古今。
為人子女要孝順,不孝之人罪逆天。
家貧才能出孝子,鳥獸尚知哺育恩。
父子厚是骨肉親,爹娘不敬敬何人。
美育之恩不圖報,望子成龍白費心。
是哉!茲言道盡天下親情之無私,亦勸誡世子當以孝道回報,以真心關懷之也。父母者以余見,世至尊。何也?試問君,汝父母曦未盈而去,暮既至不歸;千路奔波,萬里勞碌,淬心瀝血,櫛風沐雨、莫於何者?甭慮,皆為其子費女安於學業,豐衣足食,不愁來日衣不裹體,食不足腹也!然天下父母索兒女之報者何人?怨勞怨倦者何人?父母猶桑蠶,星月耕耘不輟,為圓莫願,唾沫濕亮鋤楔棘,及心枯血竭,絲盡方止。問蒼茫大地,茲心誰者堪媲?故為人兒女,倘忤逆不知孝敬骨肉之親,則誠猶言罪逆天矣!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衷衷父母,生我夠勞!鹿乳奉親剡子思,卧冰求鯉王袢孝。蒼生兮,父母之恩,能不報乎?諸君唯心懷感恩,發奮圖強,學有所成,茲方慰父母之心也!
次曰老師教育之恩。常言曰:一日為師,終生為父。此乃傳人繼師之道而不忘師之恩赦也。師為園丁,子為蓓蕾;師既摩頂放踵真心育賢才,汝當韋編三絕全意求淵知,方為尊師,之道,感師之恩。教師之本分,然其但教汝等書乎?非也!於學校,師既為師,師又為父,師又為母,師又為汝等前涉指標導航之前輩。故為師非常務之《聖經》孝為百行之首申之孝敬父母,以懸梁刺股鑿壁偷光襄螢映雪勵之奮發圖強,以雷鋒、張思德、焦裕祿教之為人民服務。師可謂盡其心焉矣!倘學生猶不尊師道,則其末來不良不莠,甚乎行不法而擒,跟蹌入獄,亦不能罪師之過也。身為學生,試使尊師重教,心懷感恩,堅拼不懈,則其造詣,容有底止;雖則窮寒,然終被褐胚王,亦無憾矣。
故吾曰:千山萬水有窮時,只有師恩無盡處。
再曰同友之恩。孔夫子曰:人生得一知已足矣。羅曼?羅蘭則言:擁良友,生命方盡顯其值。斯托貝猶言:財富非朋友,而朋友真財富。莘莘學子,起卧行坐於校園,進出學習莫乎同友之間。倘於學校之內無一好友,則將焉生活、學習也?既為好友,則當至幫至助,你我關心,疑難相與析,歡樂共與之。失敗之時,同友一言勉勸重振雄心;寂寞之時,同友一語搭訕心扉淌朗。故同友之恩,亦堪深厚,汝當搶恩勿念,受惠莫忘,方為君子之行也。
故曰:投之以桃當報之以李,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
末曰社稷優政之恩。古曰:皮之不存,毛將焉附?是茲,國乃家之本也。設若無國,家將焉存,人將焉生?故倘渚君學有成,技有所湛,則於社會之中當不忘社稷之優政,時刻恩報方是哉!譬如華羅庚、錢學森、鄧稼辛於世享有盛譽之數學家、科學家,其雖曾留學國外。待遇優厚,然思國之人才緊缺,其遂舍棄一切!諸君倘誠及茲,則梁王公之謂少年中國指日可待矣!
社稷之興,望在紅日;紅日破曉,其道大光。故無論何時何地,俱當心繫社稷,心懷感恩,心思貢獻方為豪傑。
感恩者,心之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