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九月九日插茱萸是什麼意思
九月九日插茱萸的寓意是辟邪翁。
插茱萸是舊時漢族民間節日風俗,流行於黃河中下游、淮河、長江流域等地。每年農歷九月初九重陽節時,民間采茱萸插戴頭上,亦有用茱萸製成囊佩帶的,傳說能驅邪治病。
歷史上重陽節插茱萸的風俗,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農歷九月九日重陽節時,秋高氣爽,正是茱萸成熟之時,茱萸被認為能祛病驅邪,所以古人或頭插茱萸枝,或臂佩茱萸囊,登高游興,並把重陽節稱為登高節、茱萸節、茱萸會。直至民國時期,一些文人秋季聚會請貼的常用款式為:「×月×日,登高萸觴,候光。」到民國以後,茱萸風俗逐漸衰退。但民俗仍然保留著。
Ⅱ 九月九登高插茱萸 重陽節為什麼要登高插茱萸
重陽節登高、插茱萸是重陽節的習俗之一。
重陽最重要的節日活動之一,即是登高。金秋九月,天高氣爽,這個時候登高望遠有健身祛病的功效,故重陽節又叫「登高節」。相傳登高的風俗始於東漢,從魏晉南北朝至明清,南京的登高風俗尤為盛行。當時居城南登雨花台;城中登北極閣;城北登幕府山。
關於登高習俗的起源,有不同的說法:
一說可能源於古代對山神的崇拜,以為山神能使人免除災害。所以人們在「陽極必變」的重陽日子裡,要前往山上遊玩,以避災禍。或許最初還要祭拜山神以求吉祥,後來才逐漸轉化成為一種娛樂活動了。
一說重陽時節,秋收已經完畢,農事相對比較空閑。這時山野里的野果、葯材之類又正是成熟的季節,農民紛紛上山採集野果、葯材和供副業用的植物原料。登高的風俗最初可能就是從此演變而來的。至於集中到重陽這一天則是後來的事。那意思是以此作為一種象徵,起提倡作用,正像春天宜於植樹,人們就定個植樹節的道理一樣。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就描畫了重陽節登高、佩茱萸的習俗。
重陽節有佩茱萸的風俗,因此又被稱為「茱萸節」。茱萸是一種茴香科植物,因為出產於吳地的茱萸質量最好,因而又叫吳茱萸。《本草綱目》說它氣味辛辣芳香,性溫熱,可以治寒驅毒。古人認為佩帶茱萸,可以辟邪去災。
重陽茱萸其實也和端午節的雄黃和菖蒲的作用差不多,目的在於除蟲防蛀。因為過了重陽節,就是十月小陽春,天氣有一段時間回暖;而在重陽以前的一段時間內,秋雨潮濕,秋熱也尚未退盡,衣物容易霉變。
我國是菊花的故鄉,自古培種菊花就很普遍。菊是長壽之花,又為文人們贊美作凌霜不屈的象徵,所以人們愛它、贊它。重陽節正是一年的金秋時節,菊花盛開,賞菊也就成了重陽節習俗的組成部分。重陽又稱菊花節,而菊花又稱九花。
Ⅲ 插茱萸是什麼節日的風俗
插茱萸是重陽節風俗。
每年農歷九月初九重陽節時,民間采茱萸插戴頭上,亦有用茱萸製成囊佩戴的,俗信能驅邪治病。重陽節插茱萸早在漢朝已有,當時是將茱萸切碎後裝在香袋裡隨身佩戴。
晉朝之後,則將茱萸插在頭上。這種風俗可在周處的《風土記》及王維的濤中得到反映。周處說:「九月九折茱萸以插頭,辟除惡氣而御初寒」。
古人在重陽節時以茱萸和菊花酒「消陽九之厄」,茱萸被稱作「辟邪翁」,菊花被稱作「延壽客」,宋元以後,重陽喝菊花酒的習俗一直巧脊州延續至今,但插茱萸的習俗卻很少見到記載。
茱萸與重陽節的故事
茱萸與重陽節的淵源由來已久,根據晉代《風土記》的記載,九月九日折茱萸以插頭,避除惡氣,以御初寒。古代的重陽節又被叫作茱萸節,可見茱萸在大家心孝蔽目中的地位。
不止百姓喜歡,就連楚王王妃都對茱萸愛不釋手,不僅經常佩戴茱萸首飾,還會在重陽節那一天,登高望遠,將茱萸枝插滿身,佩戴茱萸香囊,飲茱萸酒,吟誦茱萸詩。至於楚王和王妃為什麼如此鍾愛茱萸,還有野尺一個故事,而這個故事正可以解釋茱萸的寓意。
Ⅳ 重陽節插茱萸是什麼意思
重陽節插茱萸是一種傳統習俗。
早在晉代周處《風土記》中有「九月九日折茱萸以插頭,避除惡氣,以御初寒」的記拆做亮載;到唐代胡慧盛行,除了《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外,杜甫也在《九日寓藍田崔氏庄》里寫道:「明年此會知誰健,醉把茱萸仔細看。」
由此可知重陽節插茱萸可以消災避難,還能避免瘟疫,是一種常見的民俗習慣,深受人們的歡迎。
重陽節這天插茱萸可以可以消災避難、避免瘟疫以及除辟邪氣等,人們在插茱萸的時候一般會直接把茱萸插在發髻旅寬上,同時也會用紫色的布囊包上茱萸的莖、葉或果實,系在手臂上;有時候人們還會把茱萸插在家裡的大門上以及床沿邊。
Ⅳ 登高插茱萸是什麼節日
登高插茱萸是重陽節。在唐朝,人們過重陽有兩大習俗分別是登高和插茱萸。因為古人認為在重陽節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難消災,所以每年重陽節會把茱萸插在頭上,或身上佩裝有茱萸的布袋。「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這首詩,是我們熟悉的不能再熟悉的了。它出自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由此可見「登高插茱萸」是指的重陽節。茱萸是種植物,是重陽節特有的辟邪物品,佩茱萸成為重陽節俗的主要標志,因此重陽節被稱為「茱萸節」。每年農歷九月初九重陽節時,民間會直接把茱萸插在發髻上,也會用紫色的布囊包上茱萸的莖、葉或果實,系在手臂上。Ⅵ 重陽節插茱萸的寓意是什麼
重陽節插茱萸的寓意:能驅邪治病。
插茱萸是舊時漢族民間節日風俗,流行於黃河中下游、淮河、長江流域等地。每年農歷九月初九重陽節時,民間采茱萸插戴頭上,亦有用茱萸製成囊佩帶的,俗信能驅邪治病。
茱萸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山茱萸科的山茱萸,一種是芸香科植物吳茱萸,它是一種常綠小喬木,樹幾乎可以長到一丈多高,葉為羽狀復葉,初夏開綠白色的小花,結實似椒子;秋後成熟。果實嫩時呈黃色,成熟後變成紫紅色。
民俗特色:
舊時漢族民間節日風俗。古代風行九九插茱萸的習俗,所以又叫做茱萸節。相傳始於東漢,晉代成俗。至唐代,插戴茱萸、裝飾美容、祝頌延年益壽。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詩:「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歷史重陽節插茱萸的風俗,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農歷九月九日重陽節時,秋高氣爽,正是茱萸成熟之時,茱萸被認為能祛病驅邪,所以古人或頭插茱萸枝,或臂佩茱萸囊,登高游興,並把重陽節稱為登高節、茱萸節、茱萸會。
直至民國時期,一些文人秋季聚會請貼的常用款式為:「×月×日,登高萸觴,候光。」到民國以後,茱萸風俗逐漸衰退。但民俗仍然保留著。
Ⅶ 重陽節為什麼要插茱萸 茱萸是什麼
重陽節插茱萸的風俗,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古人認為在重陽節這一天插盯兆茱萸可以避難消災;或佩帶於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裡面佩帶,還有插在頭上的。大多是婦女、兒童佩帶,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帶。
重陽節佩茱萸,在晉代葛洪《西經雜記》中就有記載。除了佩帶茱萸,人們也有頭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經如此,歷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陽節的習俗是把菊花枝葉貼在門窗上,「解除凶穢,以招吉祥」。這是頭上簪菊的變俗鬧則橋。宋代,還有將彩繒剪成茱萸、菊花來相贈佩帶的。
茱萸是一種落葉小喬木,開小黃花,果實橢圓形,紅色,味酸,可入葯。果實稱「萸肉」,俗名棗皮,供葯用,味酸澀,性微溫,為收斂性強壯葯,有補肝腎止汗的功效。生長於溫暖地帶,分布於中國大部分地區,朝鮮、日本也有分布。
傳說:
汝南人桓景隨費長房學道。一日,費長房對桓景說,九月九那天,你家將有大災,其破解辦法是叫家人各做一個彩色的袋子,裡面裝上茱萸,纏在臂上,登高山,飲菊酒。
九月初九這天,桓景一家人照此而行,傍晚回家一看,果然家中的雞犬牛羊都已死亡,而全家人因外出而安然無恙。於是茱萸「辟邪」便流傳下來。
Ⅷ 重陽節為什麼要登高插茱萸 重陽節插茱萸的表達
重陽節登高實則是古人寄託信仰和期望的方式,即希望通過在重陽節登高這一具有儀式感的方式祈福、躲避災難。蕭放強調,古人所說的登高並不單純地指攀登高山,還包括登高台、高樓、寺廟中的寶塔等,寺廟本就是祈福之地,登寺廟中的寶塔更加強化了古人寄託信仰、祈福、避災的意義。
佩茱萸是古人辟邪的方式,人們認為這種香味有辟邪、驅鬼的作用,而重陽節又被古人譽為逢凶之日,因此重陽節時古人會給孩子佩茱萸,使他們免受鬼邪的侵害。需要注意的是,茱萸多給孩子佩戴,因為在民俗中,古人認為孩子的生命力弱一些,因此會對他們多加保護。
(8)九月初九重陽節插茱萸擴展閱讀:
除了登高、佩茱萸,重陽節還有飲重陽酒、吃重陽糕的習俗。重陽酒也叫菊花酒,是用菊花釀的酒,由於秋霜之後,菊花依然盛開,因此在民俗中,古人認為這是生命力強的表現,喝了之後有延綿益壽的作用,因此老人會在重陽節時飲重陽酒,以期延長壽命。
重陽糕諧音重陽「高」,古人認為吃了重陽糕就算登高了,不僅能辟邪,還會節節高,是一種吉祥的食物。
Ⅸ 重陽節為什麼要插茱萸
每逢 重陽節 ,無論男女老少,都會在頭上插茱萸,或者在重陽節登高的時候插茱萸。那麼你知道重陽節為什麼插茱萸嗎?下面是由我整理的重陽節為什麼要插茱萸,以供大家參考。
更多重陽節相關內容推薦↓↓↓
重陽節為什麼敬老
重陽節的節日小知識
重陽節日的主要習俗
重陽節的寓意是什麼
重陽節為什麼要插茱萸
避難消災
民間認為九月九日也是逢凶之日,多災多難,所以在重陽節人們喜歡佩帶茱萸以辟邪求吉。茱萸因此還被人們稱為「辟邪翁」。重陽日,採摘它的枝葉,連果實用布縫成一小囊,佩帶身上,可用來避除邪惡之氣。
思念親人
文人們於重陽結伴出外登高賞茱萸,重陽節插茱萸還有思念親人的寓意。尤其在唐代,白居易、杜甫、寒山等幾十位詩人均有吟唱重陽登高及插茱萸的詩。最為膾炙人口的是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詩曰:「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重陽節插茱萸的 傳說
重陽節插茱萸與一個傳說有關,相傳在東漢時期,汝河縣有個瘟魔,只要它一出現,就家家有人病倒,天天有人喪命,那一帶的百姓受盡了瘟魔的蹂躪,人心害怕卻又毫無辦法。一場瘟疫奪走了青年恆景的父母,他自己也因病差點兒喪了命。
病癒之後,恆景決心除魔,於是辭別心愛的妻子和父老鄉親,出去訪仙學藝,以除瘟魔。他四處訪師尋道,訪遍天下名山高士,終於打聽到東方有一座最古老的山上,住著一位法力無邊的仙長,叫費長房。
經過遙遠的路途和艱辛跋涉,恆景終於找到了那座高山,並見到了有著神奇法力的仙長。聽恆景說明來由後,仙長費長房被他的精神所感動,答應收他為徒,並教給他降妖劍術,還贈他一把降妖除魔的青龍劍。
之後,恆景廢寢忘食,不分白天黑夜地加以練習,終於練就了一身的非凡武藝。一天,仙長把恆景叫到跟前,說:「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來作惡,你本領已經學成,應該回去為民除害了」。仙長送給他一包茱萸葉,一盅菊花酒,並密授避邪用法,讓恆景騎著仙鶴趕回家去。回到家鄉後,恆景按仙長的叮囑,在九月初九的早晨把鄉親們領到附近一座山上,發給每人一片茱萸葉,一盅菊花酒,做好了降魔的准備。
中午時分,隨著幾聲怪叫,瘟魔沖出汝河,意欲禍害人間。瘟魔剛撲到山下,突然聞到陣陣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氣,便戛然止步,臉色突變,這時恆景手持青龍劍追下山來,幾個回合就把瘟魔刺死了。從此以後,九月初九登高插茱萸避疫的風俗便年復一年地流傳下來。
有人分析認為,從節俗的原始意義看,茱萸與登高的結合應該是最早的。但是在宋元之後,佩茱萸的習俗逐漸稀見了。其變化的因由大概要從重陽節俗的重心的遷移中去理解。
重陽在早期民眾的實踐生活中強調的是避邪消災,隨著人們生活狀態的改善,人們不僅關注目前的現實生活,而且對未來生活給予了更多的期盼,祈求長生與延壽。所以「延壽客」(菊花)的地位最終蓋過了「避邪翁」(茱萸)。
什麼是茱萸
茱萸是一種落葉小喬木,開小黃花,果實橢圓形,紅色,味酸,可入葯,又名「越椒」、「艾子」,是一種常綠帶香的植物,具備殺蟲消毒、逐寒祛風的功能。木本茱萸有吳茱萸、山茱萸和食茱萸之分,都是著名的中葯。佩茱萸,中國歲時風俗之一。在九月九日重陽節時爬山登高,臂上佩帶插著茱萸的布袋(古時稱「茱萸囊」)。
落葉喬木或灌本,稀常綠或草木。單葉對生,稀互生或近於輪生,通常葉脈羽狀,稀為掌狀葉脈,邊緣全緣或有鋸齒;無托葉或托葉纖毛狀。花兩性或單性異株,為圓錐、聚傘、傘形或頭狀等花序,有苞片或總苞片;花3-5數;花萼管狀與子房合生,先端有齒狀裂片3-5;花瓣3-5,通常白色,稀黃色、綠色及紫紅色,鑷合狀或覆瓦狀排列;雄蕊與花瓣同數而與之互生,生於花盤的基部;子房下位,1-4(-5)室,每室有1枚下垂的倒生胚珠,花柱短或稍長,柱頭頭狀或截形,有時有2-3(-5)裂片。果為核果或漿果狀核果;核骨質,稀木質;種子1-4(-5)枚,種皮膜質或薄革質,胚小,胚乳豐富。
中國民間把九月九日重陽節又稱登高節、茱萸節、茱萸會,可見茱萸自古已廣泛被人們所喜愛。近些年來,隨著秦嶺山區茱萸市場的恢復和發展,茱萸酒的重新面世,給茱萸產地的縣區帶來了很好的經濟效益。我們不妨開發這一饒有興味的風土資源,大力研製開發茱萸酒、茱萸飲料、茱萸食品;並以重陽節為茱萸節,摒棄其迷信成分,以此日為契機,登高,野遊,飲茱萸酒,吟茱萸詩,既可鍛煉身體,活躍生活,陶冶情操,交流感情,融洽關系,又可以促進茱萸及其產品的生產,有益於身心健康,使人們康樂長壽。
重陽節為什麼要插茱萸相關 文章 :
★ 重陽節為什麼要賞菊和插茱萸 重陽節習俗介紹
★ 重陽節插茱萸寓意著什麼
★ 重陽節插茱萸為什麼能辟邪
★ 重陽節為什麼要插茱萸有怎樣的傳說
★ 重陽節插茱萸的好處 重陽節插茱萸為何能辟邪
★ 重陽節為什麼插茱萸 重陽節插茱萸寓意介紹
★ 為什麼重陽節要佩戴茱萸
★ 重陽節插茱萸指的是什麼 為什麼要插茱萸
var _hmt = _hmt || []; (function() { var hm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hm.src = "https://hm..com/hm.js?";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hm, s); })();Ⅹ 插茱萸是什麼節日 插茱萸是哪個節日
1、插茱萸是重陽節的風俗。
2、流行於黃河中下游、淮河、長江流域等地。每年農歷九月初九重陽節時,民間采茱萸插戴頭上,亦有用茱萸製成囊佩帶的,俗信能驅邪治病。
3、古人認為佩帶茱萸,可以辟邪去災。《風土記》記載:九月九日折茱萸以插頭上,辟除惡氣而御初寒。古人把茱萸作為祭祀、佩飾、葯用、避邪之物,形成茱萸風俗。晉代葛洪《西京雜記》中就記載,漢高祖劉邦的寵妃戚夫人於每年九月九日,頭插茱萸,飲菊花酒,食蓬餌,出遊歡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