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孝,如果掛在嘴上那就是假孝順
孝順是一個人良心的體現,孝發自於內心付諸於行動,是人最真摯的情感流露。
孝也是分層次的,就像產品一樣也有優劣真假。
小時候就聽老人們談起六零年鬧飢荒人們挨餓的事。當時村裡有娘倆,兒子四十多歲了,老娘七十多了。在當時那個食物匱乏到極點的危及到人們活命的情況下,兒子想盡一切辦法到處搜尋可以下肚的東西,找到了就趕快給老娘送來。老娘讓他吃,他總是一句話,「我早就吃了,娘你快吃吧」
後來這個兒子就活活的餓死了,而他老娘生存了下來。
這是我們村裡的一個真實故事,我我現在寫到這里眼淚還不由得模糊起來,心臟在鼓脹,因為它感動了我。
這是真孝順,實實在在的發生的。
我們現代社會,物質條件已經是翻天覆地今非昔比了,吃飽飯已經不是個問題了,沒有人會再因為孝順挨餓而付出生命的代價。但是,在這種優越的物質條件下,有些做兒女的對老人的孝順並不到位,有的甚至做的很差,有的甚至可以說是不孝、假孝。
據我觀察,很多農村裡比較缺乏孝道,如果趕上兒女不孝順做為生活條件相對落後,缺乏養老保障,又失去勞動能力的農村老人來講日子是非常艱難的。
有一個村裡,一個老太太快八十了,有三個兒子。兒子們的日子過得都不錯,但是都不願養老娘,老太太自己住在一個門洞里。說好了每個兒子每年給的口糧也經常拖著不給,老人只好每逢收小麥的季節,到地里、路上撿拾麥穗攢起來當口糧。
這也是一個真實的事情,而且類似的例子很多,如果想聽我會寫一大堆出來,但是看了讓人生氣、郁悶!
有孝順的、有不孝的、還有假孝順的。孝和不孝很好辨別,但是假孝順就不容易一眼看出來了。
之所以叫假孝順是他骨子裡跟本就不孝順,或者不太孝順,而他為了擺樣子、搏名聲故意裝出孝順的樣子來給人看。
很常見的一種情況是兄弟姊妹間互相攀比,誰對老人付出的多了、誰付出少了,為此鬧矛盾甚至弄的雞犬不寧。有的對父母付出了一點他應盡的義務,就認為自己勞苦功高、孝順的不得了了,把自己當成大孝子,處處顯擺到處張揚。
他沒想想比起他父母的養育之恩他照料父母的那一點就像那九牛一毛,你的父母老邁了,或是有病了你伺候伺候,端茶送飯、洗衣疊被……這算的了什麼?不就是付出點體力和時間嗎?叫什麼苦?
你口口聲聲說那個哥哥兄弟不如你對老人細心照顧的好了,哪個姊妹不如你付出的多了,各人盡自己的心、盡自己的孝,你攀比別人干什麼?你攀比是你覺得干多了吃虧抱屈,你這個照顧老人比別人吃虧的想法,就是你對老人真實的內心,就是假孝順的真實反應。
「百善孝為先」,人一代代的誰都會有老的那一天,孝順老人是天經地義,是應盡的義務應承擔的責任。你是怎樣孝順、對待自己父母長輩的,你的兒孫們會見樣學樣,你將來老了他們會用你的方式對待你,而且很快會應驗。
❷ 經常把養育之恩掛在嘴邊的算好父母嗎
我無法說出算不算好父母,但我知道這樣地父母會讓孩子很反感,不是一般的反感,甚至發展為討厭。總是把應該感恩他們掛在嘴邊,想著自己工作了想買個屬於自己的窩就不對了嗎,又不代表不報答他們,又不代表不給他們錢,只是想有能力就盡量買個屬於自己的窩。我覺得,父母買的或者修的房子都不算自己的,只覺得自己買的房子才是真正屬於自己的,自己就是主人,完完全全屬於自己的窩,我5隻想問一句,有錯嗎?比如女孩子,想自己工作之後買個屬於自己的窩就不對了嗎,這樣就叫做賠錢貨嗎?我只想說一句,不懂賠錢貨的意思就不要亂說,因為,很傷人心。想著自己獨立,就叫做自私?工作之後是不是就要傾盡所有的就只想著去報答他們就不叫自私了?就應該把所有的都給他們就不叫自私了?那就相當於我們的青春就是為了去報答他們而去奮斗的咯,而不是為我們自己。報答,感恩,是需要這樣的嗎?那麼我們自己以後的生活還要不要了?多為自己的未來考慮就叫自私?還有時不時的一句反問——「我生了你養你是應該的嗎?」,說實話,按照情理來說,你既然生了,那麼你就有權利和義務去撫養你的孩子,你如果不想養,那麼為什麼要生。我想提醒一下父母們,不要說得好像全是因為孩子你就變成怎樣怎樣的,總是把你對孩子的付出掛在嘴邊,這是你自己選擇的生活,並不是孩子強迫你選擇的,當然可能你有功勞,你有苦勞,但是不要經常掛在嘴邊給孩子壓力,讓孩子反感,因為你怎麼知道孩子以後就不會報答你,感恩你了?既然那時還沒有發生的事,那就不要經常掛在嘴邊,只會弄巧成拙,會讓孩子覺得你們生我養我就是想著我報答你一下你們自己。並不是說孩子總是圍著你轉就叫孝順,請容我冒昧的說一句,那是一種自私的愛或者要求。請多去了解你們的孩子,理解你們的孩子。這才是好的並且有效的促進彼此之間的一種方式。們,感恩你們,給你們養老的吧。也不要把你們的一些思想強壓在孩子的身在,他們有自己的打算,如果你教育的好,自然會報答你,多少都會報答你的。不需要總是掛在嘴邊。也不要說孩子有自己的思想
,打算,就叫自私。你在要求你們的孩子的時候,你也應該反思。
❸ 孩子未來孝不孝順,看看這三句話有沒有掛在嘴邊,你家有嗎
雖說父母養兒 育兒 最終的期盼,不是得到孩子多少回報,但是等到年老體弱的時候,還是希望兒女可以承歡膝下,多一些體貼、多一些孝順。小時候孩子是父母掌心的寶貝,很多父母也勵志要把孩子培養的優秀,在優秀的行列里少不了"百善孝為或歲先",一個人擁有再高的地位、再多的金錢,如果缺少了對長輩的一顆孝心,最終也不過是被大家唾棄的低階層對象。
有句古話說得非常好"三歲看小,七歲看老",另有"聽其人,觀其行"的品性得知,孩子未來的境遇如何,在小時候的一些行為表現上就可以透知。就拿未來孝不孝順來說,如果孩子小時候經常把以下三句話掛在嘴邊,那麼就要恭喜你了,孩子長大之後也多半都有一顆非常善良的心。
那麼,哪三句話是孩子未來孝順的品性代表?
1、"我喜歡你"
很多中式教育當中的父母,和孩子平時的交流總是特別含蓄,以至於讓孩子也和父母一樣古板,對於愛意的表達不夠暖心。世界上沒有不愛孩子的父母,也沒有不愛父母的孩子,只不過由於每個人的表達方式不同,讓愛意在表達之中缺少了熱情,所以才會形成不同程度的親子關系。
當孩子經常對父母說"我喜歡你"的時候,孩子的內心是充滿愛意的源泉,父母在心中也占據著特別重要的位置。如果父母也經常對孩子說"我喜歡你",孩子感受到父母愛意的同時,還可以增強親子關心的融洽。當父母對孩子愛意表達多了,孩子也學會、習慣對父母說"我喜歡你"這句話。這些習慣孝團手會延遲到未來的成年時期,長大之後也會因心中的牽掛時常回來看望父母,讓父母享受兒女承歡膝下的幸福美滿。
2、"我要幫你"
看到父母遇到難題孩子主動要求幫助的行為,值得父母去用心贊嘆、獎勵,經常說"我要幫你"這句話的孩子,肯定是一個樂於助人的勤快孩子。在未來父母年邁的時候,也會經常回家看看、幫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不讓父母掛心、勞累,也不讓父母孤獨寂寞。
經常說"我要幫你"這句話的孩子,還是一個特別貼心,懂得站在他人角度考慮問題的孩子。當孩子說"我要幫你"這句話的時候,父母應該虛心接受,而不是認為孩子小做事馬虎給拒絕了,讓孩子知道父母需要幫助,才能激發孩子喜歡幫助的勤快心。如果父母一開始嫌棄孩子做事馬虎,拒絕了孩子的"幫助",不僅僅傷了孩子的脆弱心靈,還磨滅了孩子對自我能力認可的自信心。
3、"好的給你"
對於孩子們來說,對喜歡的東西總是有著極強的霸佔心,連旁人摸一下都不願意,其實這並非是孩子自私的單一原因,孩子護東西也相當於自我保護的自主意識,害怕自己的東西被別人搶走,所以才會巧嫌固執地霸佔著不允許別人去觸碰。
如果你家孩子有好吃的、好玩的東西,都把"好的給你",那麼你一定是孩子最信任的那個人,孩子對你的感情也是最深厚的。分享是一種美德、也是一種習慣,如果孩子分享的時候還挑最好的東西給爸爸/媽媽,那麼孩子長大之後定然是孝順的修養派,這種孝順在小的時候已經形成了,事事喜歡以父母為先、喜歡尊重父母的孩子,在將來怎麼會不孝順呢?
如果你家孩子經常喜歡說以上三句話,父母就偷著樂吧,同時也要好好珍惜孩子這份小小的孝心之語!
❹ 張口閉口說百善孝為先的人,最不懂得應該如何尊重孩子,認同嗎
絕對認同,不分場景、不分情況,父母都不用以「孝」去要求孩子。
「孝」是美德,但作為要求,只能有一個結果,讓孩子產生置疑和逆反,有百害而無一利。
只要我們教育沒有大的缺失,我們用得著擔心孩子「不孝」嗎?
強調「孝」就是不尊重孩子,這種天經地義、水到渠成的事情,為什麼要強調和要求?
無非是做父母的對自己都沒有信心,總是擔心孩子以後「不孝」唄!
「孝」跟「學習」是本質不一樣的概念。
「孝」是順天性的,是與生具來的本能。
「學習」是逆天性的,不是與生具來的本能。
所以「孝」不能被強調和要求,「學習」是要被強調和要求的。
說誇張一點,禽和獸都長大了知道反哺,用不著教,而禽和獸除了本能的生存技能外,是不會「學習」的,「學習」的人類特有的、反天性的自律行為。
如果孩子將來「不孝」了,只有一種可能:
家長提供的成長環境有大問題,讓孩子喪失了這種天生的美德。而強調「孝」、用「孝」去要求孩子,就是形成這種環境的重要原因之一。
如果孩子出現了「不孝」的苗頭,作為家長要做的不是趕緊用道德去綁架孩子,而是自我反省什麼地方出問題了,讓孩子這樣的天性開始喪失!
我們家孩子才13個月,看到我回家進門,都會放下正在喝的奶很快爬到門口來迎接我,我用不著擔心他們將來不孝,更用不著用「孝」去要求他們。
如果那天他們「不孝」了,一定是我自己出問題了!
我覺得這個問題沒有絕對的答案,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一個人的優秀品質。一個人有孝順的品質跟家庭和教育是有關系的,有良好的孝的家庭氛圍,父母給孩子做好了榜樣,對孩子有關愛,帶來的結果是長輩慈祥,晚輩孝順;如果做父母自己沒有做好榜樣,對孩子也沒有好的教育和關心,還要求孩子對自己孝順,就是道德綁架,結果必然是不幸的。說到底還是原生家庭這個問題,熱播電視劇《安家》、《完美關系》里的房似錦和邦尼的媽媽,就實在讓人厭惡,沒有做好父母的義務,還一味地壓榨子女,如果有這樣的父母,你選擇會孝順他們嗎,如果是,那實在讓人敬佩。我覺得首先父母慈,其次兒女才會孝。
你這句話,背後也許會有生活場景,雖然沒有描述,卻也能感知一二。
先對親愛的你說一聲:辛苦了!
對生活吐槽的人,首先是很認真生活的人。對生活和自己沒有輕慢。包括孩子。對嗎?
然後就是有人忘記了跟你分擔,是么?你感覺到了疲勞,寂寞。不堪重負。和無以言說?
甚至,有些壓抑。
是么?
來,親愛的,坐到窗邊來。打開窗子。
端一杯清茶。
如果喜歡咖啡,來一杯吧。或者紅酒,都無妨。
坐下來聽聽自己的心。她有話對你說。
有些話,該對枕邊人講的,有多久沒講過?
有扇窗,該對家裡人打開的,有多久沒有了互相的關愛和問候?
今夜,你可以醉一下。
也可以打開音樂,聽一首喜歡的歌。隨著音樂的律動,讓你的心,沉下來。看看你走過來的路。你是把誰丟了沒?
那個最初的夢?
那些美好的往事?
那一起承擔的誓言和深情挽起的手。
還有那些一個人的曾經。
親愛的,就這樣靜下來吧,面對自己的心,看看你忽略了什麼?
有些時候,幸福就在手邊。只是抽屜是關著的。需要你伸手打開。
親愛的,告訴我,你願意嗎?
張口閉口說百善孝為先的人,是否懂得應該如何尊重孩子?——我覺得這個問題前因後果沒有存在必然聯系:「強調孝道」,沒法得出「不尊重孩子」的結論: 強調孝道→不尊重孩子(沒法成立)
但是,我能理解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提問,因為「張口閉口說百善孝為先」可能讓人很不舒服,即使「百善孝為先」好像是一個難以辯駁的「真理」。那麼我們的問題也許可以變成:
我想張口閉口強調孝道讓人不舒服,並不是「孝道」本身讓人不舒服,而是反感「孝道」成為一種控制工具和手段。什麼事情加上一個「不孝」的罪名,就能輕易地道德綁架。而且再加上「孝是天經地義的事情」,這樣的道德綁架更是難以掙脫。
比如,你頂嘴你不孝,你不聽父母你不孝,你沒把我放在第一位你不孝,你惹長輩生氣你不孝等等,以這樣的「不孝論」為手段控制對方:你應該如何如何,你必須怎樣怎樣,這才是孝,這才是對,這才是善!如果在這種情景下強調孝道,表明上在宣揚一個難以辯駁的「真理」,實則是以孝道為名實施「控制」,在這種情境下,提問中的論述是可能成立的: 強調孝道→以孝道為名實施控制→不尊重孩子
講了這么多,並不是說明「孝不重要」,反而,我想說的是孝很重要,對個人、對家庭、對 社會 都很重要。 但我覺得「孝」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像愛、性、食慾一樣自然而然的事情。就像不需要強調「每天都要吃飯」一樣,孝也不需要一直拿來強調,更不需要張口閉口拿來說的。
我一直相信,當一個孩子從小從父母和長輩那裡獲得優質的養育、關愛、理解、包容、尊重,那他也自然而然會回饋父母和長輩同樣優質的贍養、關愛、理解、包容、尊重,這就是孝——自然而然的孝,天經地義的孝。
今天是2020年的清明節,今年的清明尤為沉重,祭奠祖先,緬懷英烈,是感恩的儀式,也是血脈親情的天然紐帶。我們曾經得到的愛和庇護,化為思念和感恩傳遞給曾經饋贈者,也化為綿延不息的愛,從我們這里傳遞下去——這種傳遞,讓我想起了「孝」。「孝」何嘗不是將接收到的愛,自然而然地傳遞回去,再傳遞下去呢?
這是在由題目引發的個人看法和感想,歡迎大家評論交流。
張口閉口說百善孝為先的人,他的主觀意識里植入的是「父為子綱」的信條,強調的是發生矛盾時,子輩對父輩的服從,實際上一種權利的爭奪和維護。
所以在生活中,這樣的父母很大程度上是權威型的父母,他們比較不容易做到以平等的姿態與孩子溝通,認真傾聽孩子的需求,以孩子的視角考慮問題。
當然,沒有完美的父母,父母的觀念很多時候是在上一代父母中習得。做為孩子我們意識到父母的局限性,我們學習以更包容的心態看待事情,同時自己不斷的成長。
謝謝題主的邀請
從古至今,我國一直秉承著百善孝為先的傳統美德,傳承下來的!無論什麼時候我們都要抓著這樣的美德對人,這樣才能使 社會 更和諧。
當你覺得自己的人父母沒有樹立好的榜樣給子女的話,自己應該多自我檢討一次自己。畢竟自己父母都是老自己一輩的人,它們那年代的人文化程度比較低,依然含辛茹苦供書教學,盡量讓自己的子女有學識有文化的人。把自己的子女養大,這一段路程飽受多少的心酸煎熬,為人子女很難能感受到。只有到了自己為人父母的時候才深受體會得到!
如今我們為人子女的,雖然有時候自己父母行為得不到自己的認同。而這時候我們更不應該去指責,批判它們的行為。我們應該的是引導它們,教育它們正確的。作為子女不單單要教好下一輩,我們還要教上一輩的!畢竟沒有它們,就沒現在的自己!
寫著寫著都不知自己表達什麼了,感覺離題了!
請諒解
百善孝為先,是中國的傳統教育的精華,但是,孝順,不是掛在口頭,而是表在行動。如果把百善孝為先掛在嘴邊,而自己卻沒有孝順自己的父母,那就是無稽之談,沒有要求孩子孝順自己的能力,對孩子來說,就是一個空頭話語,這個似乎和尊重沒有太直接的關系。尊重在生活的每一件小事中,不是你尊重孩子了,孩子就孝順自己了,也不是說你不尊重孩子,孩子就不孝順了,這個我感覺沒有必然因果關系。如果再說生活中,我們做到了自己能孝順父母,孝敬老人,做好自己,必然就是為孩子做了個很好的榜樣,孩子自然就會去有樣學樣,父母是孩子的原件,孩子是父母的復印件,這是有道理的。所以我不認同這個問題的觀點是對的。
父母對孩子從小的教育如果做到了恰當的,那麼就不會出現長大後要求孩子去做到孝。
這種要求或者道德綁架的去強調這種孝道本身就缺乏一種根,而這個根還在父母身上。
家是一棵樹,父母是樹根,子女是枝葉。
莫向外求~~~
雖然我自已也是老人,但我認為如果老人總把這個話掛在嘴邊,那他一定是一位非常自私和自我的人。若是其他人老把這個話掛在嘴邊,那他多半是非常守舊,沒有融入當前時代的人。
提倡孝敬是應該的,也是中國的傳統美德。但老人們把它老掛嘴邊就不是美德了。況且現如今這個孝的內含更多的是尊重和關心,而不是兒女親力親為伺侯老人。
什麼叫尊重孩子?培養成小皇帝叫尊重嗎?不讓他吃點苦叫尊重嗎?不讓孩子受點批評叫尊重嗎?不讓孩子受點挫折叫尊重嗎?難道不應善以孝為先嗎?你講的尊重絕不是愛,而是害!你是伺候小皇帝的命嗎?你是要培養許可馨那樣的人嗎?
❺ 父母老是把我以後工作了應該每個月給他們多少錢,怎麼孝敬他們掛在嘴邊,難道錢比親情重要嗎
其實你就是有點心理不 平和
沒事的
和你說說我,你應該就釋懷了
我現在每個月工內資大約3800,知道我給容家多少么?
3000
我自己就留800
當然 住是不花錢的
我覺得老人們其實也不是真在乎那點錢
但是你要有那個心!
拉扯這么大了
我還好,
向你這女生,過幾年好結婚了
你就孝敬他們幾年吧~
讓父母開心點 不好么?
一個字:孝!!
不要和他們吵嘴了,傷感情!
心態要放好~
希望對你有用~
❻ 把孝順掛在嘴上是真的孝順嗎
孝順不是說出來的,只有做了才是真正的孝順。說自己多麼的孝順誰都會說,別人沒從實際的事情中看到某某孝順只是某某自己說,誰會信!再說一個人真的孝順還用自己到處去說!
❼ 咋樣看待那些常年把父母掛在嘴邊的人
如果每天都講就比較煩了,哪有天天把父母掛在嘴邊,感覺這個人太做作了吧,不太喜歡。
❽ 哪幾種媽媽最招孩子討厭,尤其是最後一種
父親媽媽爭吵是寶寶們最不願意見到的事。有一些媽媽在與爸爸吵完架之後卻總喜歡把寶寶牽涉進去,沖著寶寶埋怨自己的另一半,隨後逼迫寶寶跟自己立在統一戰線。
對於寶寶而言,父親媽媽他就很愛,使他偏向其中一方,污衊另一方罩配者,會讓他們十分刁難與痛苦。因此父親媽媽吵架時盡量不要當寶寶的面,也不要逼迫她在兩人之間做出選擇。
❾ 用古文說一個人只把孝順掛嘴上,卻沒有實際行動
徒言孝而無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