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重陽節登高的寓意
重陽節登高的寓意是健康長壽,祛病強壯。
重陽節是指每年的農歷九月初九塌者日,是中國民間團衫閉的傳統節日。古代民間在重陽節有登高的風俗,故重陽節又叫「登高節」。古時民間在重陽節有登高祈福、秋遊賞菊、佩插茱萸、拜神祭祖及飲宴求壽等習俗。傳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內涵,於重陽之日享宴高會,感恩敬老。登高賞秋與感恩敬老是當今重陽節日活動的兩大重要主題。重陽節,又稱「踏秋」。
重陽節登高塌裂的風俗歷史悠久。重陽登高習俗源於此時的氣候特點以及古人對山嶽的崇拜。登高「辭青」也是源於大自然中的節氣,重陽節登山「辭青」與古人在陽春三月春遊「踏青」相對應。
重陽節登高來源:
登高是一種古老的活動,起源於狩獵活動,後來演變為娛樂活動。宋·吳自牧《夢梁錄》卷五:「日月梭飛,轉盼重陽,孟嘉登龍山落帽,淵明向東籬賞菊。」北京地區登高比較盛行。
清·富察敦崇《燕京歲時錄》:「京師謂重陽為九月九,每屆九月九日,則都人提壺攜榼,出郭登高。南則天寧寺、陶然亭龍爪槐等處,北則薊門煙樹、清靜化城等處,遠則西山八剎等處。賦詩飲酒,烤肉分糕,洵一時之快事也。」
重陽節後就到霜降了,因此人們爭先恐後在霜降前上山采葯材、剜野菜和狩獵,從而形成了登高風俗。北京有以攀登香山鬼見愁峯為樂之習,一在山高,二是秋高氣爽。到西山看紅葉,現在已成為旅遊的重要形式。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9月9日
2. 佳節指的是什麼節
一句每逢佳節倍思親,說透千百年來,其中的佳節便是指重陽節。
農歷九月九日,為傳統的重陽節。因為古老的《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並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古人認為是個值得慶賀的吉利日子,並且從滾歲很早就開始過此節日。
說到重陽節,最出名的詩歌莫過於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這首詩入選小學課本,婦孺皆知。中國人逢余雀節必思鄉的情結,穿透千年時空,依然歷久彌新,讓人吟詠不絕。除此之外,還有杜甫的七律《登高》,是描寫重陽的習俗登高的名篇。
重要佳節
重陽節在國人的傳統觀念中,雙九寓意生命長久,健康長壽,所以人們把重陽節又叫老人節。九九重陽,屈原在《遠游》中寫道,集重陽入帝宮兮,造旬始而觀清都。三國曹丕在《九日與鍾繇書》中說,忽復九月九日,他已明確寫出重陽飲宴了。晉陶淵明在《九日閑居》詩序文中說,空服九華這里同時提到菊花和酒。
重陽日已有了飲酒,賞菊的習俗,重陽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九月豎備早重陽。皇宮上下要一起吃花糕以慶賀,皇帝要親自到萬歲山登高。重陽節恰逢金秋時節,菊花盛開,相傳賞菊及飲菊花酒,陶淵明以隱居出名,以詩出名。以酒出名,以愛菊出名,遂有重陽賞菊之俗。
3. 算明朝未了重陽的翻譯算明朝未了重陽的翻譯是什麼
詩詞名稱:《霜花腴》。本名:吳文英。別稱:詞中李商隱,吳夢窗。字埋腔晌號:字君特號夢窗,晚年號覺翁。所處時代:宋代。民族族群:漢族。出生地:四明(今浙江寧波)。出生時間:約1200。去世時間:約1260。主要作品:《渡江雲三犯》《風入松》《浣溪沙》《解連環》《解連環》等。主要成就:南宋著名朦朧詞人。
我們為您從以下幾個方面提供「算明朝未了重陽」的詳細介紹:
一、《霜花腴》的全文點此查看《霜花腴》的詳細內容
翠微路窄,醉晚風、憑誰為整欹冠。
霜飽花腴,燭消人瘦,
秋光作也都難。病懷強寬。
恨雁聲、偏落歌前。記年時、舊宿凄涼,
暮煙秋雨野橋寒。妝靨鬢英爭艷,
度清商一曲,暗墜金蟬。
芳節多陰,蘭情稀會,
晴暉稱拂吟箋。更移畫船。
引佩環、邀下嬋娟。算明朝、未了重陽,
紫萸應耐看。
二、賞析
《霜花腴》,雙調,一百零四字,上下片各十句五平韻。這是吳文英的一首自度曲。南宋周密《萍洲漁笛譜》中有《玉漏遲·題吳夢窗詞集》(一題作題吳夢圓爛窗《霜花腴》詞集),將《霜花腴》作為夢窗的詞集名。南宋張炎《山中白雲詞》中有《聲聲慢·題吳夢窗遺筆》(一題作題夢窗自度曲《霜花腴》卷後),以此詞作為夢窗詞的壓卷之作。這些都說明夢窗的這首自度曲在南宋末年已受到廣泛推崇。「石湖」,據《輿地紀勝》說,在蘇州盤門西南十里處。
「翠微」三句,述登山。「翠微」,指山。夢窗《霜葉飛·重九》詞有「但約明年,翠微高處」可以互證。楊鐵夫《吳夢窗詞箋釋》認為這兩句是「以登高陪泛湖」。所以,這兩句是寫詞人攀登在山間小路上,沉醉在秋日的晚風中,而且秋風將他的帽子也吹歪了。「憑誰」句是翻杜甫《九日藍田崔氏庄》詩中「笑倩旁人為整冠」句意。三句意思不可分割,山高路窄而有風,才會想到憑誰整冠。「霜飽」三句,寫出老年登高時的感受。俞陛雲在《唐五代兩宋詞選釋》說:「『霜飽』句,凡詠菊者無人道及。『燭消』句,善寫秋懷,此八字為篇中驪珠。『花腴』而『人瘦』,故以『秋光難做』承之。」又「霜飽花腴」句,即詞牌名的出處。且頭兩句又是對偶句式。此言傲霜耐寒的菊花開得更為茂盛,而自己衰弱的身體,猶如殘燭之將盡,所以想要根據自己的設想去觀賞這大好秋光,恐怕是很困難了。「人瘦」,也是化用李清照《醉花陰》詞「人比黃花瘦」句意。「病懷」兩句,承上寫登高感懷。陳洵《海綃說詞》說:「『病懷強寬』,領起雁聲感觸,才寬又恨。」楊鐵夫《箋釋》認為這兩句仍是寫山上,並說:「歌是樂境,雁聲是愁境。落在前,則未樂而先愁也,故曰恨。」此言詞人以羸弱之身登高,才有心曠之感,又逢歸雁哀啼而打擾清心,所以有才寬又恨,未樂先愁的感受。「記年時」兩句,回憶往年重陽泛湖時情景。言往年重陽,也曾游覽石湖,在暮靄沉沉,秋雨蕭索之中,曾經過郊外的荒橋邊。回憶中也是一派凄涼景象。上片寫泛湖前登高。
「妝靨」三句,寫那位鍾情於詞人的歌妓。「女為悅己者容」,她打扮適度,鬢邊斜插秋菊,低首弄姿,為詞人按譜而歌。「芳節」三句,寫詞人的逸興。「芳節」,指重陽節,「蘭情」,指男女間的友情。語出《易·系辭上》:「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氣味)如蘭。」「吟箋」,指填詞。上二句以反筆作脫,則「晴暉」句加倍有力。此言值此佳節,恰逢晴天,出來游湖這是很難得的機會;而與多日未見的知己相攜游湖就更加難得,所以詞人興趣勃勃地填詞明志。「更移」兩句,寫兩彎鋒人月下游湖。「佩環」,指衣帶上所系佩玉,這里借代歌妓。「嬋娟」,月亮的別稱,蘇軾的《水調歌頭》詞末有「千里共嬋娟」可證之。此言詞人與所愛的歌妓一起移動畫船,在月下游湖。這也是照應詞題「泛石湖」。下片中聽歌、填詞、泛湖、賞月,層次井然地寫出詞人這次「泛石湖」的全過程。「算明朝」兩句,扣題「重陽前一日」,寫明日重陽節的打算。楊鐵夫《箋釋》說:「不曰正是重陽,而曰未了重陽,有深淺之別。」「紫萸」,即茱萸。舊俗在重陽節佩茱萸囊以避邪。這是說:這次泛石湖的快樂情景即將過去,到明天我又可以去欣賞盛開的茱萸花了。下片寫自己與歌妓一起乘舟泛湖的情景。
全詞語言明快,無晦澀之感。陳邦炎《夢窗詞淺議》一文,引蔡柯亭《樂府指迷箋釋》中語:「(夢窗)四稿中不晦澀之作,細繹之,亦實在不少。」這首詞就是其中之一。
三、吳文英其他詩詞
《浪淘沙·九日從吳見山覓酒》、《瑞鶴仙》、《祝英台近·除夜立春》、《風入松》、《水龍吟》。四、註解
作:一作「做」。
靨:一作「壓」。
相同朝代的詩歌
《曹將軍》、《下瞿塘》、《滕王閣》、《兒餒嗔郎罷妻寒怨藁砧唐眉山詩也戲為箋之》、《題艾溪》、《廢貢院為米廩過之值盤_》、《送客至靈谷》、《嘆_詞》、《題陳朝玉愛竹軒》、《酬春湖史履庸惠四皓圖》。
點此查看更多關於霜花腴的詳細信息
4. 重陽節是幾月幾日
重陽節是幾月幾日
重陽節是每年的農歷九月初九日,是2019年的10月7日,它也是侍碼中國的傳統節日。《易經》中把「九」定為陽數,「九九」兩陽數相重,故曰「重陽」;因日與月皆逢九,故又稱為「重老段哪九」。九九歸真,一元肇始,古人認為九九重陽燃棗是吉祥的日子。古時民間在重陽節有登高祈福、秋遊賞菊、佩插茱萸、拜神祭祖及飲宴求壽等習俗。傳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內涵,於重陽之日享宴高會,感恩敬老。登高賞秋與感恩敬老是當今重陽節日活動的兩大重要主題。
5. 3.讀到詩句"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時,你眼前浮現出了怎樣的-
讀到詩句"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時,眼前浮現出詩人深深為農庄生活所吸引的情景。於是臨走時,向主人率真地表示將在秋高氣爽的重陽節再來觀賞菊花和品菊花酒。淡淡兩句詩,體現故人相待的熱情,作客的愉快,主客之間的親切融洽,都躍然紙上了。
孟浩然(689年—740年),字浩然,號孟山人,襄陽襄州(今湖北襄陽)人,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園派詩人,世稱「孟襄陽」。
孟詩絕大部分為五言短篇,多寫山水田園和隱居的逸興以及羈旅行役的心情。其中雖不無憤世嫉俗之詞,而更多屬於詩人的自我表現。孟浩然的詩在藝術上有獨特的造詣,態數後人把孟浩然與盛唐另一山水詩人王維並稱為「王孟」,有《孟浩然集》三卷傳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