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一個孝順的孩子真的是培養出來的嗎
我認為是的,孩子性本善,可孩子的教育與培養這些後天的因素是完全影響著孩子的,一個好的家庭、尊老愛幼的家庭是一般培養出來的孩子都是懂孝順的,反之就未必了。
我兩個姨媽,他們的兒子就差距比較大了,一個孝順得真的是無話可說,一個就是不啃老就很好了。先說說非常孝順的表哥,小時候他家裡對他的教育就是那種非常傳統的,我三姨媽的家婆即使對我三姨媽不是那麼的好,可我三姨媽的脾氣也是夠好的,對她老人家也是孝敬到家,我們那時候都說只有三姨媽能在婆媳關系裡,委屈了也是照樣孝敬了。
表哥在這么一個老媽的影響下,很自然的就成了一個特別孝順的人了。等到他出來工作掙錢了,他總是把老媽放在第一位,即使婆媳關系不太好,但他在均衡了老婆那邊的利益之後,總會給姨媽買好的、帶她去旅遊,偶爾還把岳父岳母也帶上。
姨媽姨丈生日的時候,他也是積極主動的給姨媽祝壽,總是叫上我媽媽他們兄弟姐妹一起,讓姨媽可以在生日的時候跟娘家人在一起,跟姐妹聊天吃飯,快快樂樂的。
可不是那麼孝順的表哥呢?他就不一樣了,你永遠可以看到他在朋友圈曬著自己在哪裡瀟灑、玩耍了,可從來沒有四姨媽、姨丈的份;他在哪裡大吃大喝的時候,也是從來沒有老人家的份,有的永遠只是他跟他老婆。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不是說這個表哥就完全不孝順,只是在很多的小細節上,他更在乎的是自己的享受,而不是父母的。
⑵ 如何教育孩子懂得孝順
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做人的起碼規范,所以父母教育孩子懂得孝順很有必要。以下是我分享給大家的教育孩子懂得孝順的方法,希望可以幫到你!
教育孩子懂得孝順的方法
1.讓孩子知道父母為孩子和家庭付出的辛苦
讓孩子了解父母通過勞動給自己的一切是用心血汗水換來的,要百倍珍惜,並要有感激之情。父母應根據孩子的年齡,所提出的問題,決定讓他們了解家庭經濟問題到什麼程度。家境困難的,使孩子了解家庭的經濟狀況,懂得生活應該儉朴,與父母共同克服困難;家庭富裕的要讓孩子知道富裕更是父母辛勤勞動換來的,要在學習、品德上努力上進,珍惜父母的勞動所得。
2.父母要以身作則,培養孩子的責任感
父母要用自己的行動去教育孩子。父母怎樣對待長輩,孩子將來就會怎樣對待父母。當孩子明白他有為家人的歡樂、幸福出一份力,並能自覺地為維護家庭利益而努力,甚至限制自己的一些需要和願望時,孩子的家庭責任感就已經建立起來了。
家庭責任感是社會責任感的基礎。社會責任感是一種高尚的感情,它要求個人處理任何事情都要考慮到對社會、對公共利益的影響,並自覺抵制違反社會公共利益的行為。
要把孩子的家庭責任感擴大為社會責任感,父母要以身作則給孩子做出榜樣。比如父母可以引導孩子關心爺爺、奶奶、伯父、伯母、堂兄妹、表兄妹等親屬,當知道他們當中有人生病了,帶上孩子去探望,當他們求助時,盡自己所能給以幫助。然後引導孩子尊敬老師、關愛同學、鄰居,進而關心幫助社會上不相識的人。
3.讓孩子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
教育孩子盡早學會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並參與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這樣可以使孩子從中體驗父母的辛苦,減輕父母的負擔。
4.教會孩子同情、體諒和憐憫別人
父母要從小教育孩子眼中有人,學會理解父母,讓孩子明白每個人都有權歡樂、幸福,孩子不僅應知道自己有需要和願望,還應想到父母和親人的需要和願望。
父母要教會孩子對人有同情心,告訴孩子為了實現父母和親人的願望,可以適當地限制或放棄自己的部分需要和願望,比如父母應堅持讓孩子把好吃的先讓給長輩;與孩子一同上街購物,要求孩子幫助拎些東西;父母下班回家,應主動讓父母安靜休息,當家裡條件不許可時,限制自己的某些需要與願望等等。
5.具體要求和訓練孩子孝敬父母的行為
教育孩子孝敬父母不是抽象的說教,而是有具體內容的訓練。如教孩子學會根據性別年齡稱呼“叔叔”、“阿姨”、“老爺爺”、“老奶奶"等;聽父母說話時要認真,眼睛不東張西望,不插嘴;父母批評時不頂嘴,不任性;在家要當父母的小幫手;要知道父母的生日,主動為父母祝賀生日;有好吃的,先讓父母嘗等等。孩子從小事做起,天天訓練,就可以形成習慣。
教育孩子懂得孝順的方法
如何培養孩子孝順的品質
第一、要讓孩子了解父母為他和家庭所付出的辛苦。現在不少孩子不知道父母工作情況,不知道父母的錢是怎樣得來的,只知道向父母要錢買這買那,認為父母給孩子吃好、穿好、用好是天經地義的。這樣的孩子怎麼會從心底里孝敬父母呢?為此,父母應當有意識地經常地把自己在外工作和收入的情況告訴孩子,說得越具體越了,從而讓孩子明白父母的錢得來不易。自然,孩子會逐漸珍惜自己的生活,也會從心底里產生對父母的感激和敬重。
第二、要從小事入手訓練培養孩子孝敬父母的行為習慣。教育子女孝敬父母的一般要求是:聽從父母教導,關心父母健康,分擔父母憂愁,參與家務勞動,不給父母添亂。要把這些要求變為孩子的實際行動,就應當從日常小事抓起。如關心家長健康方面:要求孩子每天要問候下班回家的父母親;當父母勞累時,孩子應主動幫助或請父母休息一下;當父母外出時,孩子應提醒父母是否遺忘東西或注意天氣變化;當父母有病時,孩子應主動照護,多說寬慰話,替他們接待客人等。孩子應承擔必須完成的家務勞動,哪怕是吃飯時擺筷子。根據孩子的年齡、能力、學習情況,合理分配,具體指導,耐心訓練,熱情鼓勵。這樣不但有利孩子養成家務勞動的習慣,也有利於孩子不斷增強孝敬父母的觀念:“父母養育了我,我應為他們多做事。”
第三,要以身作則,父母本人要做孝敬長輩的楷模。孩子對待父母的態度,直接受父母對待長輩態度的影響。有一個故事是值得借鑒的。從前有一對中年夫婦對年邁的父母很不孝順,他們把老人攆到一間破舊的小屋裡居住,每頓飯用小木碗送一些不好吃的東西給老人。一天,他們看到自己的兒子在雕刻一塊木頭,就問孩子刻的是什麼,孩子說:“刻木碗,等你們年紀大時好用。”這時,這對中年夫婦猛然醒悟,把自己的父母請回正屋同自己一起居住,扔掉了那隻小木碗,拿出家裡最好吃的東西給老人吃。小孩因此也轉變了對他們的態度,從此一家三代和睦生活。可見,父母的榜樣,對孩子的影響有多大。現在中年夫妻冷落自己父母的情況還是存在的。有些中年夫妻不僅不照顧自己的父母,反而千方百計“刮”老人們的財物,這給自己孩子的影響更不好了。因此,我們不得要管好自己的小家庭,還要時刻不忘照顧年邁的父母親,決不能添了兒子就忘了老子。如果說平時因居住地較遠,工作較忙不能和老人朝夕相處,那麼在休假日要盡量抽時間帶上孩子去看望老人,幫老人做些家務,同老人共聚同樂,盡一份子女應盡的責任和義務。如此日長時久,孩子耳濡目染,潛移默化,也會逐步養成尊敬長輩,孝敬父母的好習慣。
古代孝敬父母的故事
一、湧泉躍鯉
姜詩,東漢四川廣漢人,娶龐氏為妻,
古代孝敬父母的故事
。夫妻孝順,其家距長江六七里之遙,龐氏常到江邊取婆婆喜喝的長江水。婆婆愛吃魚,夫妻就常做魚給她吃,婆婆不願意獨自吃,他們又請來鄰居老婆婆一起吃。一次因風大,龐氏取水晚歸,姜詩懷疑她怠慢母親,將她逐出家門。龐氏寄居在鄰居家中,晝夜辛勤紡紗織布,將積蓄所得托鄰居送回家中孝敬婆婆。其後,婆婆知道了龐氏被逐之事,令姜詩將其請回。龐氏回家這天,院中忽然噴湧出泉水,口味與長江水相同,每天還有兩條鯉魚躍出。從此,龐氏便用這些供奉婆婆,不必遠走江邊了。
二、聞雷泣墓
王裒,魏晉時期營陵(今山東昌樂東南)人,博學多能。父親王儀被司馬昭殺害,他隱居以教書為業,終身不面向西坐,表示永不作晉臣。其母在世時怕雷,死後埋葬在山林中。每當風雨天氣,聽到雷聲,他就跑到母親墳前,跪拜安慰母親說:"裒兒在這里,母親不要害怕。"他教書時,每當讀到《蓼莪》篇,就常常淚流滿面,思念父母。
三、乳姑不怠
崔山南,名,唐代博陵(今屬河北)人,官至山南西道節度使,人稱"山南"。當年,崔山南的曾祖母長孫夫人,年事已高,牙齒脫落,祖母唐夫人十分孝順,每天盥洗後,都上堂用自己的乳汁喂養婆婆,如此數年,長孫夫人不再吃其他飯食,身體依然健康。長孫夫人病重時,將全家大小召集在一起,說:"我無以報答新婦之恩,但願新婦的子孫媳婦也像她孝敬我一樣孝敬她。"後來崔山南做了高官,果然像長孫夫人所囑,孝敬祖母唐夫人。
四、卧冰求鯉
王祥,琅琊人,生母早喪,繼母朱氏多次在他父親面前說他的壞話,使他失去父愛。父母患病,他衣不解帶侍候,繼母想吃活鯉魚,適值天寒地凍,他解開衣服卧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躍出兩條鯉魚。繼母食後,果然病癒。王祥隱居二十餘年,後從溫縣縣令做到大司農、司空、太尉。
五、恣蚊飽血
吳猛,晉朝濮陽人,八歲時就懂得孝敬父母。家裡貧窮,沒有蚊帳,蚊蟲叮咬使父親不能安睡。每到夏夜,吳猛總是赤身坐在父親床前,任蚊蟲叮咬而不驅趕,擔心蚊蟲離開自己去叮咬父親。
六、扼虎救父
楊香,晉朝人。十四歲時隨父親到田間割稻,忽然跑來一隻猛虎,把父親撲倒叼走,楊香手無寸鐵,為救父親,全然不顧自己的安危,急忙跳上前,用盡全身氣力扼住猛虎的咽喉。猛虎終於放下父親跑掉了。
七、哭竹生筍
孟宗,三國時江夏人,少年時父亡,母親年老病重,醫生囑用鮮竹筍做湯。適值嚴冬,沒有鮮筍,孟宗無計可施,獨自一人跑到竹林里,扶竹哭泣。少頃,他忽然聽到地裂聲,只見地上長出數莖嫩筍。孟宗大喜,採回做湯,母親喝了後果然病癒。後來他官至司空。
八、嘗糞憂心
庾黔婁,南齊高士,任孱陵縣令。赴任不滿十天,忽覺心驚流汗,預感家中有事,當即辭官返鄉。回到家中,知父親已病重兩日。醫生囑咐說:"要知道病情吉凶,只要嘗一嘗病人糞便的味道,味苦就好。" 黔婁於是就去嘗父親的糞便,發現味甜,內心十分憂慮,夜裡跪拜北斗星,乞求以身代父去死。幾天後父親死去,黔婁安葬了父親,並守制三年。
九、棄官尋母
朱壽昌,宋代天長人,七歲時,生母劉氏被嫡母(父親的正妻)嫉妒,不得不改嫁他人,五十年母子音信不通。神宗時,朱壽昌在朝做官,曾經刺血書寫《金剛經》,行四方尋找生母,得到線索後,決心棄官到陝西尋找生母,發誓不見母親永不返回。終於在陝州遇到生母和兩個弟弟,母子歡聚,一起返回,這時母親已經七十多歲了。
十、滌親溺器
黃庭堅,北宋分寧(今江西修水)人,著名詩人、書法家。雖身居高位,侍奉母親卻竭盡孝誠,每天晚上,都親自為母親洗滌溺器(便桶),沒有一天忘記兒子應盡的職責 。
猜你喜歡:
1. 如何教育孩子善良感恩
2. 如何教育孩子懂得知恩圖報
3. 如何教育孩子有感恩的心
4. 如何教育孩子成才心得體會有哪些
5. 家庭教育孩子十大方法
⑶ 表揚兒子孝順感恩句子
表揚兒子孝順感恩句子如下:
1、養返搭困兒方知父母苦,為子一生謝親恩。
2、我相信每一個赤誠忠厚的孩子,都曾在心底向父母許下「孝」的宏願,相信來日方長,相信水到渠成,相信自己必有功成名就衣錦還鄉的那一天,可以從容盡孝。
3、孝敬父母,懂得感恩,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感恩為了我們忙碌操勞一生的父母,感恩為了我們辛勤勞動一生的父母,感恩為了我們精疲力竭一生的父母,感恩為了我們費盡心血一生的父母,孝敬父母是我們理所當然,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
4、爸爸媽媽,感謝你們對我的包容和疼愛,兒會好好珍惜,兒愛你漏念們,無論兒子將來富貴如否,兒都會銘記你們的恩德,親,你們是兒子我今生的最愛,願你們晚年幸福健康。
5、媽媽,我慶幸您是我的媽媽,因為我從來沒有像您這樣長久的朋友。
孝順的表示:
兒女確實應該感謝父母的撫養,但「報恩」的說法是沒有根據的,父母撫養兒女是職責,做不到就根本不具備做父母的資格,報答父母的撫養,不意味就必須任由他們決定自己的一生。
中國古代雖然有過所謂「父母要你死你也要死」的話枝氏,但即使在古代,也並不認為這就是孝順,而是人倫喪失。
⑷ 父母平時要怎麼做,才能培養出懂得孝順和感恩的孩子
父母是孩子的守護者,得到爸爸媽媽的愛和呵護,孩子才能健康快樂地成長,接受父母的愛的孩子,同樣也會用自己的方式表達對於父母的愛,有時候當爸爸媽媽遇到危險,孩子也願意付出一切。
路子寬這時正在瘋狂地吃著飯,11歲的他以前體重只有60多斤,現在已經成功增肥20多斤了,看到這里讓人不理解,孩子為啥要吃胖呢?
4、學會用教育法去教孩子。多年的教育經驗告訴我們,父母如果能掌握一些心理學知識和技巧,可以培養孩子的孝順之心,反之,完全沒有汲取教育知識和技巧的父母,一味蠻干,會對孩子的成長造成傷害,產生不良影響。
親情的愛可以化解很多困境,親情也是世上最無私的愛。
⑸ 表揚懂事孝順的好孩子的句子
表揚贊美孝子的句子
1. 父親母親對你多年來的付出,卻沒有想得到什麼回報。他們只希望你能快快樂樂成長、學習如果他對你只有一點點的恩情,你也應當回報他,所謂「滴水之恩,湧泉相報」,就是這樣,感恩是我們中華美德,是我們與生俱來擁有的,感恩他人。
2. 我們感恩父母,父母生我養我,我們感恩中國共產黨,中國共產黨是一盞明燈,領導著全國人民過上了幸福生活,感恩不僅僅是一種口號,感恩應該發自內心,發自對內心
3. 對敬孝的新詮釋,來自內心對生活的無限熱愛,出自對黨的由衷感恩。
4. 父母在賦予我們生命的同時,也給我們帶來了一生的愛。無論日月如何輪回,無論事態如何變遷,唯有父母的愛最真最純!所以,我們要用一顆感恩的心去感謝父母,感謝他們給予我們的愛!
5. 天下有許多父母都是如此,他們一直對我們都是默默貢獻,讓我們齊聲說:「感謝你們一直的照顧,你們永遠都是我們的根源與支柱!」父母的愛,讓我懂事了許多,成熟了許多。我們會牢牢記在心底,以我們最大的努力回報他們。
6. 學會感恩,感謝父母的養育之恩,感謝老師的教誨之恩,感激同學的幫助之恩,感恩一切善待幫助自己的人,甚至僅僅是對自己沒有敵意的人。關於人情孝順的句子。
7. 感恩父母,是他們在我失敗時給我以鼓勵,讓我再爬起來,東山再起,繼續向未來前行;感恩老師,是他們使我學會了知識,學會了做人,學會了拼搏。使我這條浩瀚於大海的孤舟,免被海浪打翻;感恩好友同學,是他們讓我在寂寞時不感到孤獨,讓我感到了快樂的內涵,使我的心靈不再經受一次一次迫害;感恩所有幫助過我的人,是他們讓我品味到了人間的溫暖真情,是他們讓我懂得了什麼叫做自愛;感恩世界,感恩上帝,感恩中國,感恩所有美好的事物
⑹ 8妙招培養孩子孝敬父母
8妙招培養孩子孝敬父母
8妙招培養孩子孝敬父母,俗話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 如何讓孩子懂得孝敬父母孩子孝敬父母的品德是教育出來的。那麼接下來我們一起看看8妙招培養孩子孝敬父母的相關內容。
1、父母和孩子一起孝敬老人。
父母去看望自己的父母(孩子的爺爺奶奶、姥姥姥爺)時,要帶上孩子一同前往,讓孩子親眼看看父母是怎樣孝敬父母的。
那種「只愛自己的媽媽,不愛丈夫的媽媽」的現象,在年輕媽媽中相當普遍。我可以明確地告訴這些媽媽,在婆婆面前,你不稱呼「媽媽」,在婆婆背後,你稱孩子的奶奶叫「老東西」,總有一天,你的兒媳也會稱你為「老東西」。到那時,你的兒子肯定會覺得理所當然!
我的女兒在外地上高中,就在高考前夕,孩子的姥爺病逝,有人說,孩子離家比較遠,又馬上面臨高考,就不讓她回來吧。我們毅然決定讓孩子回來參加她姥爺的發喪、火化、弔唁、追悼會、下葬等活動。我讓她自始至終陪伴著她的媽媽,她一次又一次地看到媽媽哭得柔腸寸斷、死去活來的情景,自己也一次又一次地潸然淚下,泣不成聲,內心受到巨大的震撼。她感受到了人失去親人時是怎樣的痛斷肝腸。我認為,這種親情體驗比她高考多考十分八分要重要得多。
2、要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辛苦,要給孩子孝敬父母提供機會。
在現在的不少家庭中,愛只是父母對子女的單向傾斜,而不能實現愛的雙向交流,那麼這種愛就是畸形的愛。孩子只有把父母給他的愛轉化為他對父母的愛,這種愛的種子才算在孩子的心中生根發芽,開花結果,這種人間大愛正是這樣得以傳承的。當年幼的孩子學會了關愛父母之後,才有可能在她長大以後去愛國愛民,去尊老愛幼,去愛天下蒼生。
在一個雙休日,李先生騎自行車帶孩子去公園。看完各種動物表演,孩子李雷十分興奮。回家的路上行人稀少。他對爸爸說:「爸爸,讓我帶你一段怎麼樣?」李先生說:「你沒有帶過人,能行嗎?」李雷說:「讓我試試吧。」爸爸也就同意了。
於是,爸爸坐在車架上,李雷雙手緊握車把,用力蹬動腳踏,車輪滾滾向前。可孩子畢竟還小,騎了七八百米之後,就有些體力不支了,額頭上也滲出了汗珠。最後他喘著氣停了下來,好奇地問爸爸:「爸爸,你每天騎車帶我上學也這么費力嗎?」爸爸說:「我雖然力氣大些,不過每送你一次,我也挺累的,尤其是前邊那個上坡更費力氣。」
到了星期一,李先生照常騎著自行車送兒子上學。騎到上坡時,坐在後邊的李雷忽然跳了下來,用手推著車。爸爸非常欣慰。
3、要求孩子為老人做事時應理直氣壯。
當家長生病或身體不舒服時,要理直氣壯地要求孩子做他應該做的事情,如端水送葯或陪同就醫,不要怕耽誤他學習時間。
教育孩子孝敬父母,就從要從引導孩子為父母做這些小事入手。當孩子對父母表現出不敬重的言行時,要給予適當的批評和懲罰,千萬不要認為:孩子現在還小,還不懂道理,不必多計較他的言行過錯,等他長大了,自然就知道孝敬老人了。這種認識肯定是錯誤的。
4、讓孩子給爸爸媽媽過生日。
讓孩子記住爸爸媽媽的生日,對於初中以上的孩子,完全可以讓孩子主持給爸爸媽媽過生日。家長不要只給孩子過生日,不給自己過生日,這對孩子並不好。
5、從日常生活小事上對孩子提出要求。
如外出時和父母道別,回家和父母打招呼;用餐時先讓父母入座,替父母盛好飯菜;和父母說話應恭恭敬敬,不能出言不遜。當父母不能滿足孩子提出的要求時,告訴孩子不能發脾氣,要體諒、理解父母的難處。孩子如果發脾氣或死磨硬纏,家長要始終堅持原則。家長千萬不要起初不答應孩子要求,孩子發脾氣了,家長讓步了;孩子死磨硬纏了,家長讓步了。這等於鼓勵了孩子不斷提出不合理要求。
6、讓孩子體驗到父母的辛苦。
你不妨把你的日常工作向孩子說一下,或帶孩子去上一兩次班,讓他知道你上班走什麼路線,每天都做些什麼事情,你的'工作中有哪些困難;你還可以告訴孩子下一個月、下一年家裡都需要買什麼東西,需要花多少錢。
總之是讓孩子看到、體驗到父母的難處,而不是只讓他聽父母說「我很辛苦」。
7、耳鬢廝磨中建立親情。
在孩子時間允許的情況下,家長要要求孩子幫媽媽刷刷筷子洗洗碗,給爸爸捶捶後背揉揉肩。親情培養,很多時候就是一些容易被我們忽略的細節。從這方面說,我不贊成孩子從上幼兒園或上小學起就到離家較遠的外地去上寄宿制學校,因為這不利於親情培養。親情,就是在一天到晚的耳鬢廝磨中建立起來的。
8、用親情故事啟發孩子孝敬父母的意識。
家長一定要定期抽出點時間和孩子談心聊天,要把自己的難處和家裡的難處有選擇地告訴孩子。通過談話,可以讓孩子體驗親情,啟發孩子孝敬父母的意識。
有這樣一個故事:女兒和媽媽吵架了,一氣之下,女兒轉身向外跑去。她走了很長一段路程,看到前面有個面攤,這才感覺到肚子餓了。可是她摸遍身上的口袋,卻連一個硬幣也沒有。
面攤的主人是一個很和藹的老婆婆,老婆婆看到她站在那裡,就問:「孩子,你是不是要吃面?」
「可是,可是我忘了帶錢。」
「沒關系,我請你吃。」
老婆婆端來一碗餛飩和一碟小菜。她滿懷感激,剛吃了幾口,眼淚就掉下來了。
「你怎麼了?」老婆婆關切地問。
我很感激您。我們不認識,而您對我這么好,可我媽媽,竟然常跟我吵架,還罵我。」
老婆婆聽了,平靜地說:「孩子,你想想,我只不過煮了一碗餛飩給你吃,你就這么感激我,那你媽媽給你煮了十多年的飯給你吃,還給你衣服穿,你怎麼就不感激她呢?你怎麼還跟她吵架呢?」
女孩愣了。她匆匆吃完餛飩,開始往家走去,當走到家門附近時,一眼就看見疲憊不堪的媽媽正在路口張望……媽媽看到她,臉上立即露出了笑容:「快回來吃飯吧,再不回來飯都涼了。」這時,女孩的眼淚又掉下來了。
妙招一:父母以身作則。
父母的言傳身教是孩子最好的禮物。木木的爺爺90高齡了,家裡人都把他當成老小孩,無微不至地照顧著他。爺爺早上愛到樓下的公園遛彎,和那兒的老人們一起喝茶聊天。媽媽便每天第一個起床,為爺爺准備他愛吃的早點和牛奶,讓他一回來就能吃。要是爺爺回家晚了,就用熱水溫著。而爸爸,無論上班多麼勞累,回家後都要與爺爺說會話,喝喝茶。
爸爸媽媽對爺爺這些溫暖的照顧,木木都是看在眼裡,記在心裡的。平日里他對爺爺也特別照顧,總是逗爺爺笑,也很孝順父母。木木也是爸爸媽媽的驕傲。孩子對孝心的理解一般都是從自己父母身上學來的。父母的孝心觀念,很容易影響到孩子對孝心的理解。因此,我們要想培養一個有孝心的孩子,就要自己先做一個有孝心的人。
妙招二:讓孩子有表達孝心的機會。
我們中國的父母就是太偉大了,竭盡所有把最好的給孩子。我們可以藏一點愛,讓孩子有表達孝心的機會。我家門口有家雞蛋灌餅特別好吃,且分量倍兒足。弟弟之前老吃不完剩下半個。我跟他說以後拿刀切半個,把另外的半個分給爸爸或者媽媽。我媽說:「我不餓,你吃吧。」不過他倒是很乖,每次都切半個而不是剩半個。如果孩子想要給你東西,就欣然地接受他的孝心吧。
孝心體現在一些細節上,父母平時不要忘記讓孩子注意這些細節,要多給孩子一些表達孝心的機會。父母通過對孩子孝心細節的培養,讓孩子漸漸地明白孝的真諦。
妙招三:鼓勵孩子的孝心行為。
好多家長都會在孩子犯錯的時候批評,很少在正確的時候表揚。其實這些是十分錯誤的行為。我們應該在孩子正確的情況下多表揚,讓他增加這種正確行為,這樣起到的作用會更好。在我弟弟小時候,我就給他講孔融讓梨的故事,有一次他和我媽去倒垃圾,她把一小袋垃圾給了我媽,把大袋垃圾留給了自己。還說自己是另一種孔融讓梨。
我媽表揚了他,並給他買了他最愛吃的罐頭。他的心裡美滋滋的,後來就特別愛倒垃圾。當孩子表達自己的孝心時,一定要給孩子這個機會。並對他提出表揚,而且表揚一定要有及時性。這種表揚可以產生正強化作用,使孩子願意去做這件事情。
妙招四:絕不溺愛孩子。
孩子們有時候寫日記會寫到父母的溺愛是一種負擔,他們也並不希望父母溺愛自己。
如果孩子飯來張口,衣來伸手,那你的孩子真的可能事事依賴父母,也很少會替你考慮。父母的溺愛是孩子溫柔的毒葯,會讓孩子有許多富貴病。
在溺愛下長大的孩子,可能會形成一種觀念:父母的愛是理所應當的。所以他們很少去感恩,更不要說去孝順或者愛父母了。如果是這樣的話,其實是孩子的悲哀,也是父母的悲哀。
妙招五:讓孩子學會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
說到換位思考,其實可以讓他親自感受。舅舅開大卡車送貨,一走就是好幾天。姥爺常常告訴小表弟舅舅多麼多麼累,讓他一定要好好學習。不過他好像只學那麼一陣子,一會就不行了。
有一次,舅舅出去帶著他。他看著舅舅沒日沒夜地開車,一天就吃一頓飯,腰疼還堅持握著方向盤,一個人裝車,一個人卸貨……他好像一下子明白了舅舅不容易,回家後不用別人說,自己就認認真真寫作業了。
⑺ 有這幾大特徵的孩子,現在看著挺孝順,到了父母晚年才會露真面目
父母們養育孩子一場,不求孩子有多大的出息,但求一家人能夠其樂融融的,到了晚年的時候,如果孩子能夠成為自己的依靠,那對於父母來說就更加值得驕傲了。不過養育孩子並非是只有付出就能夠獲得回報的, 有的孩子小時候看著挺孝順的,但是等到父母晚年的時候,他們卻表現得非常冷漠。
王大娘老兩口前段時間住進了養老院,這主要是因為兩個人的身體還不如錢,身旁沒有子女照顧,只能無奈地在養老機構養老了。 其實王大娘老兩口有一個兒子,但是在兒子成家後便很少再回父母家了。
在王大娘的口中兒子十分優秀,家庭幸福工作體面,不過,顯然如此優秀的兒子並不是那麼孝順。一年到頭也看不見兒子影兒的王大娘總喜歡和養老院里的同伴們分享兒子小時候的趣事,並且坦言兒子小時候很孝順。「 家裡剩一個蘋果的時候,孩子總是先問我和他爸爸吃不吃?聽到我們說不吃後孩子才吃的!」
其實雖然兒子懂得「謙讓」,但是王大娘老兩口卻從來都是慣著兒子的,家裡的好吃的都留給兒子吃。也正是獨一份的「特權」讓兒子把父母的愛當成了理所當然。 所以在兒子把老兩口的房子賣掉給自己買了婚房後,不能再索取的兒子便對父母生出了「嫌棄」。
雖然孩子小時候看起來很孝順,但是那也許並非是真正的孝順。神遊習慣了父母給予的孩子擔當變得自私而冷漠起來,父母的晚年也顯得更加落寞凄涼。
如果孩子身上有「假裝謙讓」的表現時,那麼父母們就要警惕了,因為這很有可能會為孩子以後的不孝順埋下伏筆。比如說孩子本不想謙讓但是迫於父母的壓力便只好假裝謙讓;比如說孩子明明知道父母不會吃自己的零食所以才做出謙讓的舉動, 那麼這些動機不純的「假裝謙讓」就有可能影響到孩子長大後對父母的孝順。
當孩子身上表現出逆來順受的樣子時,父母們也要小心了,因為這樣的孩子雖然看起來很聽話,但是這很有可能是他們迫於父母的權威所作出的妥協。孩子的力量比父母小時他們選擇忍耐妥協,但是當他們長大後, 他們便會把自己小時候受的委屈變本加厲地施加到父母身上,這樣的孩子顯然不懂孝順。
喜歡對父母說好話的孩子更加討父母的歡心,懂得討好父母的孩子總是家裡最受寵的。但是雖然孩子的話讓父母覺得高興,但他們說的未必就是真心的,很多時候可能只是為了取悅父母而已。那麼這樣的孩子長大後自然就會不懂孝順,對父母也會更加苛責。
家長們對孩子的寵溺要保有分寸,如果對孩子寵愛過了頭,那麼這很有可能會滋生孩子身上自私冷漠的一面。雖然說父母和孩子之間有著濃濃的骨肉親情,但是不得不說, 如果家長們教育方法不恰當的話,那麼很有可能會親手把孩子養成白眼狼。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有必要注重對孩子進行感恩教育。他說父母對孩子的愛是本能,是不求回報的,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孩子就可以仗著父母的寵溺為所欲為。父母在給予孩子愛的過程,也應該教會孩子感恩和珍惜, 如果孩子把父母的付出當成理所當然的話,那麼這自然也就有為父母為孩子付出的初衷 。
在教養孩子的時候,父母們也要講究方式方法,只有能夠走缺前進孩子的內心世界,他們才能夠得到來自孩子真實的 情感 反饋。如果父母對孩子要求過於嚴格,只追求表面上的母慈子孝的話,那麼這顯然不利於孩子孝順之心的培養。 在家庭伏瞎清關系中,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應該是真摯的,而不是流於表面的。
當父母到了晚年感慨孩子不孝順時,他們更應該反思自己年輕時是否沒有給予孩子更正確地教育引導。在孩子的三觀尚未完全形成時,具有非常強的可塑性的他們受到父母的影響最為明顯,把孩子教養成一個懂得感恩,知恩圖報的人,這顯然是父母們最大的成功。
⑻ 誇兒子孝順的話
誇獎兒子孝順父母的話語
1.孝子不登高,不履危,卑亦弗憑,不苟笑,不苟訾(zǐ,隱不命,臨不指,故不在尤之中也。(《大戴禮記·曾子本孝》
2.我們體貼老人,要像對待孩子一樣。
3.世上最崇高的名字,就是您──母親。呼喚母親就是呼喚新生;母親就是未來世界的象徵。
4.大孝終身慕父母。唯孝順父母能夠解憂。
5.莎士比亞說 再好的東西都有失去的一天再深的記憶也有淡忘的一天再愛的人也有遠走的一天再美的夢也有蘇醒的一天該放棄的決不挽留該珍惜的決不放手分手後不可以做朋友因為彼此傷害過!也不可以做敵人因為彼此深愛過
6.在孩子的嘴上和心中,母親就是上帝。——薩克雷
7.母愛,猶如波瀾壯闊大海,一望無垠藍天,遼闊草原,蔥郁森林,翻滾著,蔓延著,生長著,蓬勃著,像歷史長河奔騰喧涌,永不停息,轟轟烈烈。
8.我的童年是在父母的關愛與呵護下無憂無慮地度過的。陽光燦爛的日子,他們送我一片明媚的晴空;飄雨落雪的時節,他們為我撐起一把溫情的傘。
9.羊有跪乳之情,鴉有反哺之義。而人也應有盡孝之念,莫等到欲盡孝而親不在,終留下人生的一大遺撼,要想將來不後悔莫及,從此刻就要從身邊的小事去感恩父母,回報父母。回報也不必須非的是物質上的回報,更多的是精神上的情感上的。就算是遠渡重洋留學海外,我們時刻要懷揣著一顆感恩的心。正如世紀老人巴金所說「我是春蠶吃的桑葉就要吐絲。」春蠶付出了,也獲得了,得到的卻是人們的贊美與欽佩。
10.感恩是什麼?大家也許知道吧。感恩是一種美德,一種生活態度;是一束陽光,可消除人與人之間的猜疑抱怨;是一座橋梁,可將人與人之間的心靈溝通;是一種鎮靜劑,可使人在眾多的紛擾中保持平靜;是一種潤滑劑,可消除人與人之間的摩擦……
⑼ 兒子知道孝順了,母親卻自殺了的故事
孝順的故事
從前在一個城市裡面,住著一位富人。他有三個兒子:大兒子顫棗岩愛練武,不懂文;二兒子懂文,不懂武;三兒子什麼都不懂,但很孝順。
一天,父親病故與世長辭了,三個兒子悲痛萬分。這時大兒子邊哭邊說:「父親都死了,哭也沒用,俺看,先分財產吧!」「好!」「武器就歸俺,你們又拿不動。」大兒子邊挑武器邊說。二兒子咂咂嘴說:「我是學會計的會花錢,所以珠寶就給我吧」大兒子和二兒子基本上都把好的拿走了,茄御只剩下一些書被三兒子拿走。三兒子想了想,說:「父親死了,母親還活著,但母親又不能自己住,是不是?」二兒子撓撓頭,說:「讓母親在三個兒子家各住一個月,習慣了那個,就住哪個!」「好!」
第一個月,母親來到大兒子家,大兒子讓母親扎馬步,挑水,大兒子在廚房裡偷偷吃肉,在客廳給母親吃硬餅,母親看了,就走了,去投奔二兒子家了
二兒子是個文人,但很狡詐,只給母親喝比水還稀的粥,母親想吃肉,二兒子說:「我的肉比大哥的硬餅還硬您吃不動。」母親不敢有怨言,離開了二兒子家!
母親來到三兒子家,三兒子看到母親比以前消瘦了許多,馬上給母親做了特別多的好吃的讓母親吃!從此,三兒子獨自承擔起了照顧母親的任務,不僅在生活上悉心照料,還天天陪母親聊天,給他講書里的故事。母親在三兒子家裡生活岩激的越來越開心,身體也越來越好了,她逢人就誇自己的三兒子。但三兒子面對別人的贊揚,只是笑笑,說:「母親把我們養大,現在我所做的不及母親養育我們的十分之一,沒什麼可誇的!」
這件事一傳十,十傳百傳到了玉皇大帝和如來佛的耳朵里,他們派眾神去迎接母親和三兒子,把母親授為吃苦耐勞佛,把三兒子授為孝順神!從此三兒子孝順母親的美德就在人間流傳開來。
⑽ 兒子一般要到幾歲才懂得要孝順自己的父母
這個很難說,每個人由於成長環境和教育環境不一樣所以是不一樣的內,這個跟家庭的從小容教育很有關系,有的孩子很小就懂得孝順,有的可能就一直不會孝順父母,一般來說,只有當孩子自己也當了父母才能理解到為人父母的辛苦與不易,這個時候可能更能理解父母的愛,也自然懂得孝順父母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