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烏峰文言文
杞離對熊蟄父說:「先生可知道有一種烏蜂么?黃色的蜂竭盡其力來釀蜜,烏蜂不能釀蜜,而止是吃蜜,因此要封閉蜂巢的時候,蜂王派遣親信根據黃蜂釀蜜的多少徵收賦稅,一定徹底驅除那些烏蜂,那些不離開的,大家叫著去殺死它。
現在站在朝堂上的人無論貴賤,沒有不胼手胝足地為王做事,都是有益於楚國的人啊。可唯有先生游盪著吃飯,提前於星星出現時睡覺,看見太陽升起卻還沒起床,這是無益於楚國的人吶。
早晚就要考核了,我擔憂先生會像烏蜂喊斗的遭遇一樣啊。」熊蟄父說:「先生沒看到人的臉么?眼睛與鼻子、嘴巴都是每天虎乏港何蕃蠱歌坍攻開必須用的,唯獨眉毛沒事干,好像可以去掉啊。
可是人都有眉毛而唯獨你你沒眉毛。這還能看么?以楚國之大,卻不能容納一個悠遊吃閑飯的人,我怕這個國家成了沒有眉毛的人,讓看到的人嘲笑啊。」
楚王聽到了,更加善待熊蟄父了。
《游連雲山記》文言版如下:
連雲古稱純山,在縣東南。余家面山而居,朝暉夕靄,四時蒼翠異狀。每久晴,望山巔出雲則雨,若雲自他方來,山弗為納,終不雨。眾以謂山能自以其雨福吾民,而不屑因人成事也。山距余舍,准虛空(烏)[鳥]道裁十餘里,欲造其巔,則路紆折,遠且三倍,屢擬游不果。
同治庚午,展重陽,約毛生萼屏同游。行十五里,過劉君鏡蓉之草堂。堂在雪峰之麓,單椒秀澤,為純山之一支。草堂與余居正對,余語劉君曰:「吾與子日相望於煙巒杳靄間,非升高望之不覺耳。」寒月夜上,飛泉掛壁間,瑽琤如琴築,夢魂清絕。
犁旦,偕塗生琢卿等,便道訪吳生朴齋為先導。行十里許,徑益狹,景益奇,回視雪峰,僅及山腹。就茅舍乞盎漿,問山巔,尚十餘里。鼓勇登,磴窄不受趾,斗折螺旋而上。後者望前行者,見其腳跟,聞最前行者語笑聲,如在天際。十數休乃陟一峰,號棋枰石,巨石閣岩端,危若累棋,類仙者所置。初以為造極矣,至則尚有三峰插天半,從者有難色,諸子奮臂前,以掌代跖,盤礔而上。所陟益高,所見乃益遠,雪峰在履舄間矣。又十數休,造其巔,天風獵獵動衣袂,曠然若出醯雞之瓮,而與造物者游。坐久,心融形釋,忽不知吾身之為小,天地之為大也。
是山來自桂嶺,徑茶陵,折入萬載、瀏陽界,為大圍山。自大圍蜿蜒至平東中界山,北折為黃龍、幕阜。其南來者,徑大九嶺,崛起為茲山。又南出為福石,入瀏北為石柱峰,盡於長沙。登山椒以望,則平右瀏左,岳、鄂在其北,長沙在其西南。汨水東來,淮川西注,眾山累累如蟻垤。
時秋高氣爽,目可極二百里外,與二三子席地野酌,念自有茲山以來,至唐田先生游岩,隱居山下,始見史志,今尚稱田公岩。宋方先生暹居山麓,嘗問業朱子,學者稱連雲先生。今遠者千年,近亦六百餘年矣。陳伯玉雲:「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誦此詩,為太息久之。
日昳,自山腋扶攜下,勢尤險。其登也,不信前峰有路,其降也,不信身自絕壁來。凡山皆有古剎或民居,雖險絕,終有塗徑。茲山飛鳥絕音,所鄭祥磨履皆獸宿,又風勁不能樹木,蓬蒿沒人,故登降倍艱。薄暮,返草堂宿,視雪峰又窿然切霄漢矣。翼日,取別徑歸。循純水出灶門洞,洞口曰灶頸,形如爨突。下有石潭二,其凹如鑊,飛泉自絕澗墮千尺潭,繇前鑊逆入後鑊,輥雷濆雪,飛沫 *** 百步外。余游廬山數矣,所謂青玉峽、三峽泉者,奇勝未必過此,而獨名天下,豈所居之地有不同焉者耶?
烏蜂原文: 杞離謂熊蟄父曰:「子亦知有烏蜂乎?黃宴寬蜂殫其力以為蜜,烏蜂不能為蜜,而惟食蜜,故將墐戶,其王使視蓄而計課,必盡逐其烏蜂,其不去者,眾嚌而殺之。
今居於朝者,無小大無不胝手瘃足以任王事,皆有益於楚國者也。而子獨邀以食,先星而卧,見日而未起,是無益於楚國者也。
旦夕且計課,吾憂子之為烏蜂也。」熊蟄父曰:「子不觀夫人之面乎?目與鼻、口皆日用之急,獨眉無所事,若可去也。
然人皆有眉而子獨無眉,其可觀乎?以楚國之大,而不能容一遨以食之士,吾恐其為無眉之人,以貽觀者笑也。」楚王聞之,益厚待熊蟄父。
譯文:杞離對熊蟄父說:「先生可知道有一種烏蜂么?黃色的蜂竭盡其力來釀蜜,烏蜂不能釀蜜,而止是吃蜜,因此要封閉蜂巢的時候,蜂王派遣親信根據黃蜂釀蜜的多少徵收賦稅,一定徹底驅除那些烏蜂,那些不離開的,大家叫著去殺死它。現在站在朝堂上的人無論貴賤,沒有不胼手胝足地為王做事,都是有益於楚國的人啊。
可唯有先生游盪著吃飯,提前於星星出現時睡覺,看見太陽升起卻還沒起床,這是無益於楚國的人吶。早晚就要考核了,我擔憂先生會像烏蜂的遭遇一樣啊。」
熊蟄父說:「先生沒看到人的臉么?眼睛與鼻子、嘴巴都是每天必須用的,唯獨眉毛沒事干,好像可以去掉啊。可是人都有眉毛而唯獨你你沒眉毛。
這還能看么?以楚國之大,卻不能容納一個悠遊吃閑飯的人,我怕這個國家成了沒有眉毛的人,讓看到的人嘲笑啊。」楚王聽到了,更加善待熊蟄父了。
望採納,謝謝。
白話譯文:
於園在瓜洲碼頭五里鋪,是富人於五所建的園子。不是顯貴者遞上名帖,是進不去的。葆生叔父在瓜洲任同知,帶我前往於園,於園主人殷勤地招待我們。這座園子除了用石塊堆積的假山之外並沒有什麼奇特的地方。
大堂前面有用石塊皇成的兩丈高的斜坡,人上不去,沿坡栽種了牡丹、芍葯,坡上栽種了幾棵果子松,這里因為景色實在而奇特。
後面的廳堂臨近大池塘,池中奇峰絕壑,山峰陡上陡下,人們走在池塘底部,抬頭仰望池塘中的蓮花就好像在天上似的,這里因為景色空靈而奇特。卧房的欄桿外面,有一道深谷從奇峰而下,好像纏繞著螺螄貝,這里因為景色陰暗幽深而奇特。
再往後有一座水閣,長如小船,橫跨在小河上,水閣四周被茂密的灌木叢圍繞,可以聽見鳥兒嘰嘰喳喳的며聲,如同身在野林深山,我坐在其中,欣賞到眼前一片碧綠幽遠的景色非常愉悅。
瓜洲的許多園林亭榭,都是以假山出名的,這些假山脫胎於自然山石,孕育於人工堆砌,性別個性養成於主人的精心雕琢,這樣的假山石安置在於園中就沒有什麼遺憾了。
儀真有個汪園,建造此園的石頭的運輸費就高達四五萬銀子人們最留意的是名為「飛來」峰的石頭,這座假山使得汪園陰翳不散、路面泥濘,只能供人唾罵。
我看到那被扔棄在地上的一塊白石,高一丈、寬兩丈而顯得痴肥,痴得極妙;另一塊黑色石頭,寬八尺、高五丈而顯得瘦硬,瘦得極妙。得到這兩塊石頭便足夠了,可省下兩三萬兩銀子,我收藏這兩塊石頭,世代守護這兩塊石頭怎麼樣?
(1)李孝子傳怎樣孝順母親擴展閱讀:
《於園》是明代文學家張岱創作的一篇散文,選自《陶庵夢憶》。
張岱(1597--1689)出生於官僚之家,家境富裕,年輕時四處游歷,見識頗廣,又時常休閑遣興於各類藝術之中,生活可謂安逸清閑、豐富多彩。
明朝滅亡之後,張岱因拒絕進入清廷任職,從衣食無憂的富家子弟變成了下層貧民,生活窮困潦倒,後來更是以入山著書以終。張岱擅長散文,一生著作頗豐,包括《琅繯文集》《陶庵夢憶》《西湖夢尋》 《夜航船》《石匱書後集》 《四書遇》等。
《於園》從寫作意圖看這篇短文重點是介紹於園磊石之奇及其建築的幽遠意境.贊頌了園林假山建造者高超的藝術造詣。
無論是寫用石塊壘成兩丈高的石坡,突出它的「以實奇」;還是寫「奇峰絕壑」堆砌在後面廳堂旁的大池塘,突出它的「以空奇」;抑或是寫形狀像螺螄迴旋形貝殼盤旋而下的溝壑,突出它的「以幽陰深邃奇」。
作者的目的都是為了把重點放在寫於園「奇在磊石」的特點。作者又由於園說到了瓜洲眾多的園林亭榭,這些園林亭榭跟於園一樣,是憑借巧奪天工的假山而聞名的,而假山是依據自然之山石而創作的。
它「胎於石」,有了自然之山石為藍圖還不行,還要「磊石者」一雙巧手才能使它成為現實。所以說「娠於磊石之手」。「磊石者」手再巧還不行,還要有主人的精心構思,主人精心構思了,假山就誕生了,就像孩子出生或男或女一樣。這種假山或雄偉,或秀麗。
這樣就不僅寫出了假山建築的全過程,還贊頌了能工巧匠的一雙手和園林主人的高超的藝術構思。
從語言特色本文語言是雅語、俗語兼用,十分傳神,極有表現力。如「四圍灌木蒙叢」中的「蒙叢」一詞,就寫出灌木叢生覆蓋地面的狀態。又如「一壑旋下如螺螄纏」這一通俗的比喻,很形象地寫磊石而成的溝壑盤旋而下的形狀。
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網路-於園
原文
二十三日,過巫山凝真觀[1],謁[16]妙用真人祠[2]。真人,即世所謂巫山神女也[3]。
祠正對巫山,峰巒上入霄漢[4],山腳直插江中,議者謂太華、衡、廬[5],皆無此奇。然[17]十二峰者不可悉見[6],所見八九峰,惟神女峰最為纖麗奇峭[7],宜為仙真所託[8]。祝史雲[9]:「每八月十五夜月明時,有絲竹之音[10],往來峰頂,山猿皆鳴,達旦方漸止[11]。」廟後,山半有石壇,平曠。傳雲:「夏禹見神女[12],授符書於此。」壇上觀十二峰,宛如屏障。是日,天宇晴霽[13],四顧無纖翳[14],惟神女峰上有白雲數片,如鸞鶴翔舞徘徊[15],久之不散,亦可異也。祠舊有烏數百。送迎客舟自唐夔州刺史李貽詩已雲「群烏幸胙余」矣。近乾道元年,忽不至,今絕無一烏,不知其故。
泊清水洞,洞極深,後門自山後出,但黮然,水流其中,鮮能入者。歲旱祈雨,頗應。[
翻譯
二十三日,過巫山的凝真觀,拜謁了妙用真人的祠堂。真人就是大家所說的巫山神女。祠堂正對著巫山,峰巒很高沖入高天,而山腳則直插入江水中,議論的人都說泰山、華山、衡山、廬山,都沒有巫山奇特。可是十二峰並不能全看見,能看到的八九個山峰,只有神女峰纖巧修長,陡起而變幻多姿,確實適宜作為神女的化身。祠中主持祭祀者說:「每年的八月十五晚上月亮朗明的時候,就能聽到優美的管弦音樂,在峰頂上來回走,能聽到山上的猿啼鳴,到天明才漸漸停止。」在廟的後邊,半山腰中有個石壇,比較平坦。傳說「夏禹遇到神女,神女就是在這個地方把符書送給禹。」在石壇上看十二峰,就像屏障一樣。這一天,天空晴朗,看四周圍沒有絲毫雲煙,只有神女峰上有幾片白雲,就像鳳凰、白鶴在那裡跳舞、散步,很久也不散去,也是很奇異的一個現象。
詞語解釋
[1]巫山:在今重慶市巫山縣。巫山縣東大寧河口至湖北巴東官渡一段長江稱為巫峽。由於長江橫切巫山主脈的石灰岩層,峽谷特別曲折幽深,高峰均在海拔一千米以上,著名的巫山十二峰就並列在這段江邊。凝真觀:即神女祠,在巫山飛鳳峰下。據《元一統志》說:「唐儀鳳(高宗的年號)初置神女祠,宋宣和(徽宗的年號)改曰凝真觀。」
[2]妙用真人:後世為巫山神女所加的封號。
[3]巫山神女:據晉人習鑿齒撰《襄陽耆舊傳》說:「赤帝(古代傳說的五天帝之一)女曰瑤姬,未行(未出嫁)而卒,葬於巫山之陽,故曰巫山之女。楚懷王游於高唐,晝寢,夢見與神遇,自稱是巫山之女,王因幸之,遂為置觀於巫山之南,號為朝雲。」(據《文選·高唐賦》李善注引)
[4]「峰巒」二句:寫巫山峰巒的高危峭直。「霄漢」,雲霄和天河,指天空。
[5]議者:議論的人。太華:即西嶽華山,在陝西華陰境內。衡:即南嶽衡山,在湖南衡山境內。廬:即江西廬山。
[6]十二峰:即巫山十二峰,據《方輿勝覽》載,它們的名稱是:望霞、翠屏、朝雲、松巒、集仙、聚鶴、凈壇、上升、起雲、飛鳳、登龍、聖泉,都在長江北岸。不可悉見:謂從江上遠望,不能把十二峰全部看到。蘇轍《巫山賦》說:「峰連屬以十二,其九可見而三不知。」
[7]神女峰:即望霞峰。纖麗奇峭:纖巧修長,陡起而變幻多姿。
[8]「宜為」句:謂確實適宜作為神女的化身。仙真,指巫山神女。托,轉身,化身。
[9]祝史:祠中主持祭祀者。
[10]絲竹之音:指優美動聽的管弦音樂。
[11]達旦:直到天明。
12]「夏禹」二句:這是關於巫山神女的另一個傳說。據《禹穴紀異》、《墉城集仙錄》所記,神女從東海遊玩回來,路過巫山。當時夏禹正為治水而駐扎在巫山下,於是神女命令侍女把「玉篆之書」(即本文所說的「符書」)送給夏禹,並派她的一些部下,幫助夏禹。
[13]天宇晴霽:天空晴朗。
[14]無纖翳(yì):沒有絲毫雲煙。
[15]鸞:舊時傳說鳳凰一類的鳥。
[16]謁:請見,拜見。
[17]然:不過,但是。
不知道是不是你要問的
李孝子傳
嘉定的曲江里有個孝子叫李維煌,字是裕光。他的父親李岩士,在孝子出生十年後就去世了。家裡沒有貯藏的食物,母親靠縫補衣物來供應孝子到外塾讀書,(孝子)哭著說:「贍養(供養)父母,是兒女的職責。做兒子的不能供養母親,卻要憑借(依靠)母親養活兒子,兒子怎麼能心安!」於是就舍棄了學業,努力耕種,買珍稀食物,給母親吃,而自己情願吃素淡的食物。母親的喉嚨有疾病,他就用勺子餵食。但是母親連續三晝夜一喂就吐,食物難以咽下。孝子呼天求救,他母親夢見神人用針刺著她說:「我是哀憐你兒子的孝心啊。」一覺醒來,出了一身大汗就好了。雍正七年秋天,突然颳起了海風,城中洪濤滾滾。孝子家的房子本來就有洞漏雨,半夜裡屋就搖晃起來。孝子趕忙背起母親,趴到案幾下面。不一會兒,前前後後的屋舍全崩塌了,只有他們躲避的地方完好無事。
孝子的父親去世一年多,祖父也去世了。等到祖父下葬的時候,正值嚴冬時節,孝子的身體本來就羸弱,手跟炭土一個顏色,凍僵在大雪中。幾個負責修築墳冢的匠人,點燃麻繩暖和他,再用熱水浸泡,他這才蘇醒索還。五十五歲那年去世。死前抱著母親悲慟大哭,叮囑他的孩子一定要好好地侍奉祖母。
相傳他幼小時,在為父親服喪期間,在苫塊中睡覺,哀哭了三年。每次出門,鄰人指點著他議論說:小孝子,小孝子。大概他的天性就是這樣(有孝心)啊。乾隆三十年,大吏向朝庭稟告了他的孝行,在曲江里建了牌坊,在牌坊旁立了禮堂。
評論:《孝經》這本書,聖人用來教化孩子的內容已經達到了極致了。不過,世人正用讀書來求得孝心,但李家的孩子獨因孝心而廢棄了讀書,這是為什麼呢?《中庸》里說:「遵循自然本性叫做道,學習遵循自然本性叫做教。」古代那些能遵循本性做事的人,是不用等待教化(教育)的。否則,慈鳥反哺母鳥,羔羊跪著吃奶,他們讀了什麼書呢?
② 「囑其孤某善事大母」的「事」的意思
「事」,就是服侍,贍養,奉養的意思。
「囑其孤某善事大母。」出自大才子袁枚的《小倉山房文集》中的故事《李孝子傳》,大意是說曲江這個地方有個人叫李維煌,他父親在他10歲時候就死了,家裡也沒有什麼田產牲畜,他母親靠做針線活供他讀書。某一天,這個李維煌突然大哭,說是:「 贍養父母,乃是兒子的職責,如今子不養母,反而要母養兒,做兒子的內心如何能夠安寧?」於是就輟學種田,很孝順地贍養他的母親。他母親曾有喉疾,李維煌哀求上天,曾經得到神人的幫助。又有一次半夜暴風驟雨,他背著她的母親躲在桌子下,整個屋子都垮塌了,就是那張桌子完好無損......
李維煌這個李孝子死的時候55歲,臨死之際,他抱著她的母親大哭,「囑其孤某善事大母。」----就是說:自己彌留之際,任然不忘記「交代他的後代要好好地侍奉奶奶」,「大母」,即奶奶。
袁枚是清代乾隆時期的著名詩人、文學評論家,也是一位頗有賢名的縣令。他出生於浙江錢塘(今杭州),乾隆年間的進士,曾為翰林院庶吉士。乾隆八至十年(1743-1745)任沭陽知縣。也是一位高產的作家,有很多志怪小說傳世,也就是一些鬼怪小說。這一篇《李孝子傳》同樣包含許多神奇的情節,我們很容易辨別它的真偽,但是作為一篇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故事、傳奇,它的精神,它的立意,它的文筆,使今天的我們讀起來任然感概萬千!
③ 謝母獲救文言文
原文: 元兵南下時,疊山先生(南宋詩人謝枋得,號疊山)率眾勤(援救)王,潰散(作戰失利)而遁。
兵(指元兵)至上饒,拘謝母,必欲得其子。母曰:「老婦今日當死,不合(應該)教子讀書知禮儀,識得三綱五常,是以有今日患難。
若不知書不知禮儀,又不識三綱五常,那得許多事!老婦願得早死。」語言雍容(從容不迫),無愁嘆之意。
主者(這里指元兵中管事的人)無如何,遂釋之。 譯文: 元軍揮兵南攻的時候,謝枋得率領虧鄭輪眾戰斗勤王,戰敗後潰散逃逸.元軍攻至上饒,抓住了謝枋得的老母,想用她抓住謝枋得.謝枋得的老母親說:老太叢賣婆我今天應該死,我不應該教兒子讀書識禮儀,知道了三綱五常的做人道理,所以才會因為兒子(抗元)遭受今日的苦難.如果我不教他讀書識禮儀,他(謝枋得)就不會知道做人三綱五常的道理,也就不會那麼多事(去抗元)害我被抓,所以老婦人我願意早早赴死."說話的時候表情雍正端容,毫無愁恨悲嘆的感覺.元軍主管此事的銷信人無可奈何,只好把她放走了。
原文:
元兵南下時,疊山先生(南宋詩人謝枋得,號疊山)率眾勤(援救)王,潰散(作戰失利)而遁。兵(指元兵)至上饒,拘謝母,必欲得其子。母曰:「老婦今日當死,不合(應該)教子讀書知禮儀,識得三綱五常,是以有今日患難。若不知書不知禮儀,又不識三綱五常,那得許多事!老婦願得早死。」語言雍容(從容不迫),無愁嘆之意。主者(這里指元兵中管事的人)無如何,遂釋之。
譯文:
元軍揮兵南攻的時候,謝枋得率領眾戰斗勤王,戰敗後潰散逃逸.元軍攻至上饒,抓住了謝枋得的老母,想用她抓住謝枋得.謝枋得的老母親說:老太婆我今天應該死,我不應該教兒子讀書識禮儀,知道了三綱五常的做人道理,所以才會因為兒子(抗元)遭受今日的苦難.如果我不教他讀書識禮儀,他(謝枋得)就不會知道做人三綱五常的道理,也就不會那麼多事(去抗元)害我被抓,所以老婦人我願意早早赴死."說話的時候表情雍正端容,毫無愁恨悲嘆的感覺.元軍主管此事的人無可奈何,只好把她放走了.
參考答案:
1、(1)疾病。
(2)道歉。
2、(他的母親)叫人責備他說:「你沒聽說過越王勾踐討伐吳王的事嗎?
3、深明大義、教子有方
【譯文】楚子發母就是楚國將軍子發的母親。子發攻打秦國的時候,軍糧吃光了,子發派人向楚王求援,並叫使者順便回家探望一下母親。子發母親問使者:「士兵們可安好?」使者回答說:「士兵們能分吃豆粒充飢。」母親又問:「那麼將軍可安好?」使者回答說:「將軍每天早晚都吃好飯好肉。」子發打敗秦國歸來,回到家的時候,他的母親關上大門不讓他進去並且叫人責備他說:「你沒聽說越王勾踐討伐吳國的事嗎?有人獻上一壇美酒,越王勾踐派人倒在江的上游,讓士兵到下游同飲江水,其實江水中並沒有多少酒的美味,但士兵作戰的勇氣因此而增加了五倍。又有一天,有人送來一袋干糧,越王勾踐又下令賜給軍士們分了吃,其實只有一點點食物,過了咽喉就沒有了。但士兵作戰的勇氣因此而增加了十倍。現在,你身為將軍,士兵們分吃豆粒充飢,惟獨你早晚吃著好飯好肉,這是為什麼?《詩經》上不是說了嗎?『我快樂而不荒廢正事,賢人都高興』,說的是做事不能失了分寸。你指揮士兵進入生死相爭的戰場,而自己卻高高在上地享樂,即使能夠取勝,也不能說是用兵的正道。你不是我的兒子,不要進我的門!」子發只得向他母親謝罪認錯,這才進了家門。
原發布者: *** 亞
感謝父母文言文【篇一:感謝父母文言文】孝子之養也,樂其心,不違其志。——《禮記》孝有三:大尊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禮記》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論語》父母之所愛亦愛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孔子長幼有序。——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於掌。——孟子孝子之至,莫大乎尊親。——孟子惟孝順父母,可以解憂。——孟子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敘,朋友有信。——孟子事,孰為大?事親為大;守,孰為大?守身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其親者,吾聞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親者,吾未聞也。孰不為事?事親,事之本也;孰不為守?守身,守之本也。——孟子仁之實,事親是也;義之實,從兄是也。——孟子不得乎親,不可以為人;不順乎親,不可以為子。——孟子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孟子世俗所謂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顧父母之養,一不孝也;博奕好飲酒,不顧父母之養,二不孝也;好貨財,私妻子,不顧父母之養,三不孝也;從耳目之欲,以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鬥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孟子無父無君,是禽獸也。——孟子賢不肖不可以不相分,若命之不可易,若美惡之不可移。——《呂氏春秋》孝子不諛其親,忠臣不諂其君,臣子之盛也。——莊子事其親者,不擇地而安之,孝之至
【原文】 李孝子傳 袁枚 嘉定之曲江里有孝子李維煌,字裕光。
父岩士,生孝子十年歿,家無旨畜①,母針衽以供孝子出就外塾。泣曰:「【養親,兒取也。
兒不養母,乃藉母養兒,兒心何安】!」遂棄書史,勤耕作,市珍怪之食,進之母,而已甘食淡焉。母病喉,勺飲,喀喀②不下者三晝夜矣。
孝子呼天求救,母夢神人刺以針曰:「哀而子之孝也。」覺,一汗而愈。
雍正七年秋,海風起,城中生波濤,孝子居故穿漏,夜半屋搖搖然,孝子趨負母,伏幾下。俄而前後廬舍崩,所避處獨完。
孝子父亡逾年,大父③亦亡。及其莽也,時屆嚴寒,體故贏,手炭土,僵大雪中。
治冢匠數人,蘊火覆之,淪以湯,乃蘇,年五十五卒。卒時抱母大慟,囑其孤某善事大母。
相傳其幼時,居父喪,寢苫塊中,哀號三年,每出入,鄰人指曰:小孝子,小孝子。蓋其天性然也。
乾隆三十年,【大吏聞於朝建坊曲江里立祠其旁】。 論曰:《孝經》一書,聖人所以為人子訓者至矣。
然世人方讀書以求孝,而李孝氏子獨因孝以廢書,何耶?中庸曰:「率性④之謂道,修道之謂教。」【古之人能率其性者,無俟於教也】。
不然,慈烏反哺,羔羊跪乳,使彼所讀何書哉? (選自《小倉山房文集·卷二十七》,有刪節) 【注】①旨畜:貯藏的美好食品。②喀喀(kā):嘔吐聲。
③大父:祖父。④率性:遵循本性。
【問題】 14.解釋下面句子加點詞語的意思(3分) ⑴母病喉,【勺】飲( ) ⑵囑其孤某善【事】大母。( ) ⑶蓋其天性【然】也。
( ) 15.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2分) A.嘉定之曲江里有孝子李維煌。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
(陳壽《三國志·諸葛亮傳》) B.市珍怪之食,進之母,而已甘食淡焉。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
(歐陽修《醉翁亭記》) C.蘊火覆之,淪以湯,乃蘇。政通人和,百廢俱興,乃重修岳陽樓。
(范仲淹《岳陽樓記》) D.而李孝氏子獨因孝以廢書。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
(《孟子·公孫丑下》) 16.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5分) ⑴養親,兒取也。兒不養母,乃藉母養兒,兒心何安! ⑵古之人能率其性者,無俟於教也。
17.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沒有斷句,請根據你的理解用「/」斷開。(2分) 大吏聞於朝建坊曲江里立祠其旁。
【參考答案】 14.(1)勺:用勺子。 (2)事:侍奉,伺候。
(3)然:這樣。 (3分,每小題1分) 15.C(C乃:副詞,於是,這才。
A之:結構助詞,的/結構助詞,用於主謂短語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B而:連詞,表轉折/連詞,表承接。
D以:連詞,表因果/介詞,表憑借)(2分) 16.(1)贍養(供養)父母,是兒女的職責。做兒子的不能供養母親,卻要憑借(依靠)母親養活兒子,兒子怎麼能心安!(3分,「職」「乃」「何」各1分) (2)古代那些能遵循本性做事的人,是不用等待教化(教育)的。
(2分,定語後置、「俟」各1分)(句意不完整,語句不通順,酌情扣分) 17.大吏聞於朝/建坊曲江里/立祠其旁(2分,每處1分) 【參考譯文】 李孝子傳 嘉定的曲江里有個孝子叫李維煌,字是裕光。他的父親李岩士,在孝子出生十年後就去世了。
家裡沒有貯藏的食物,母親靠縫補衣物來供應孝子到外塾讀書,(孝子)哭著說:「贍養(供養)父母,是兒女的職責。做兒子的不能供養母親,卻要憑借(依靠)母親養活兒子,兒子怎麼能心安!」於是就舍棄了學業,努力耕種,買珍稀食物,給母親吃,而自己情願吃素淡的食物。
母親的喉嚨有疾病,他就用勺子餵食。但是母親連續三晝夜一喂就吐,食物難以咽下。
孝子呼天求救,他母親夢見神人用針刺著她說:「我是哀憐你兒子的孝心啊。」一覺醒來,出了一身大汗就好了。
雍正七年秋天,突然颳起了海風,城中洪濤滾滾。孝子家的房子本來就有洞漏雨,半夜裡屋就搖晃起來。
孝子趕忙背起母親,趴到案幾下面。不一會兒,前前後後的屋舍全崩塌了,只有他們躲避的地方完好無事。
孝子的父親去世一年多,祖父也去世了。等到祖父下葬的時候,正值嚴冬時節,孝子的身體本來就羸弱,手跟炭土一個顏色,凍僵在大雪中。
幾個負責修築墳冢的匠人,點燃麻繩暖和他,再用熱水浸泡,他這才蘇醒索還。五十五歲那年去世。
死前抱著母親悲慟大哭,叮囑他的孩子一定要好好地侍奉祖母。 相傳他幼小時,在為父親服喪期間,在苫塊中睡覺,哀哭了三年。
每次出門,鄰人指點著他議論說:小孝子,小孝子。大概他的天性就是這樣(有孝心)啊。
乾隆三十年,大吏向朝庭稟告了他的孝行,在曲江里建了牌坊,在牌坊旁立了禮堂。 評論:《孝經》這本書,聖人用來教化孩子的內容已經達到了極致了。
不過,世人正用讀書來求得孝心,但李家的孩子獨因孝心而廢棄了讀書,這是為什麼呢?《中庸》里說:「遵循自然本性叫做道,學習遵循自然本性叫做教。」古代那些能遵循本性做事的人,是不用等待教化(教育)的。
否則,慈鳥反哺母鳥,羔羊跪著吃奶,他們讀了什麼書呢?。
楚子發母就是楚國將軍子發的母親。
子發攻打秦國的時候,軍糧吃光了,子發派人向楚王求援,並叫使者順便回家探望一下母親。子發母親問使者:「士兵們可安好?」使者回答說:「士兵們能分吃豆粒充飢。」
母親又問:「那麼將軍可安好?」使者回答說:「將軍每天早晚都吃好飯好肉。」子發打敗秦國歸來,回到家的時候,他的母親關上大門不讓他進去並且叫人責備他說:「你沒聽說越王勾踐討伐吳國的事嗎?有人獻上一壇美酒,越王勾踐派人倒在江的上游,讓士兵到下游同飲江水,其實江水中並沒有多少酒的美味,但士兵作戰的勇氣因此而增加了五倍。
又有一天,有人送來一袋干糧,越王勾踐又下令賜給軍士們分了吃,其實只有一點點食物,過了咽喉就沒有了。但士兵作戰的勇氣因此而增加了十倍。
現在,你身為將軍,士兵們分吃豆粒充飢,惟獨你早晚吃著好飯好肉,這是為什麼?《詩經》上不是說了嗎?『我快樂而不荒廢正事,賢人都高興』,說的是做事不能失了分寸。你指揮士兵進入生死相爭的戰場,而自己卻高高在上地享樂,即使能夠取勝,也不能說是用兵的正道。
你不是我的兒子,不要進我的門!」子發只得向他母親謝罪認錯,這才進了家門。
趙資清簡譯文在最下面:) 趙咨字文楚,東郡燕人也。
父暢,為博士。咨少孤,有孝行,州郡召舉孝廉,並不就。
延熹元年,大司農陳奇舉咨 至孝有道,仍遷博士。靈帝初,太傅陳蕃、大將軍竇武為宦官所誅,咨乃謝病去。
太尉賜特辟,使飾巾出入,請與講議。舉高地,累遷敦煌太守。
以病免還,躬率子孫耕農為養。盜嘗夜往劫之,咨恐母驚懼,乃先至門迎盜,因請為設依,謝曰:「老母八十,疾病須養,居貧,朝夕無儲,乞少置衣糧。」
妻子物余,一無所請。盜皆慘 嘆,跪而辭曰:「所犯無狀,干暴賢者。」
言畢奔出,咨追以物與之,不及。由此益知名。
征拜議郎,辭疾不到,詔書切讓,州郡以禮發遣,前後再三,不得已 *** 。復拜東海相。
之官,道經滎陽,敦煌曹暠,咨之故孝廉也,迎路謁候,咨不為留。暠送至亭次,望塵不及,謂主簿曰:「趙君名重,今過界不見,必為天下笑!」即棄印綬,追之東海。
謁咨畢,辭歸家。其為時人所貴若此。
咨在官清簡,計日受奉,豪黨畏其儉節。視事三年,以疾自乞,征拜議郎。
抗疾京師,將終,告其故吏朱祗、蕭建等,使薄殮素棺,籍以黃壤,欲令速朽,早歸後土,不聽子孫改之。朱祗、蕭建送喪到家,子胤不忍父體與土交合,欲更改殯,祗、建譬以顧命,於是奉行,時稱咨明達。
(《後漢書·趙咨傳》有刪節) 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不聽子孫改之 聽:聽從,聽便。 B.詔書切讓 讓「責備 C.咨乃謝病去 謝:謝罪 D.所凶無狀,干暴賢者 干:冒犯 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判斷正確的一項是( ) ①父暢,為博士 ②因請為設食 ③將終,告其故吏朱祗、蕭建等 ④其為時人所貴若此 A.①與②相同,③與④也相同 B.①與②相同,③與④不相同 C.①與②不相同,③與④相同 D.①與②不相同,③與④也不相同 3.下列各句中加橫線詞語在文中的一,與現代漢語不同的一項是( ) A.暠送至亭次,望塵不及 B.咨恐母驚懼 C.居貧,朝夕無儲 D.前後再三,不得已 *** 4.以下句子編為四組,全都表現趙咨清廉儉朴的一組是 ( ) ①州郡召舉孝廉,並不就 ②躬率子孫耕農為養 ③居貧,朝夕無儲,乞少置衣糧 ④妻子物余,一無所請 ⑤咨在官清簡,計日受奉 ⑥告其故吏朱祗、蕭建等,使薄殮素棺 A.①③⑤ B.②③⑥ C.①④⑥ D.②④⑤ 5.下列對原文的有關內容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趙咨少年喪父,因行孝道而聞名,州郡長官推薦他為孝廉,但他淡泊名利,推辭不 就。
B.有一夥強盜到趙咨家搶劫,趙咨怕強盜嚇壞母親,先到門口迎盜,強盜被他的孝行感動,慚愧而去。 C.趙咨上任途中,經過滎陽,不因為曹暠效法自己的孝廉而停留,於是曹暠感到很慚 愧,拋棄印綬,追至東海,拜見趙咨後就辭官歸家。
這件事,足以說明趙咨在當時 的影響力很大。 D.趙咨去世之後,其子趙胤不忍父親簡葬,打算更改葬法。
趙咨的故吏將趙咨臨終遺命相告,終於按原計劃實行。參考答及 譯文: 1.C(這里的「謝」應該是「推脫」的意思) 2.D(①與②的「為」分別是動詞「做」和介詞「替」,③和④的「其」雖然都是代詞,但意思不同,③「他的」,是「故吏」的定語,而④是「他」,作主語。)
3.A(「望塵不及」這里用的是它的本義,現在多用其比喻義,比喻遠遠落後) 4.B(①表現趙咨的淡泊名利,④表現趙咨的孝行) 5.C(關鍵是對文中「咨之故孝廉也」的理解,這句話的意思應是「趙咨原先任敦煌令時舉薦的孝廉」;「足以說明趙咨在當時的影響力很大」也比較模糊,這件事主要是為了 現趙咨當時在人們心目中的崇高威望) 參考譯文 趙咨字文楚,東郡燕人。父親趙暢,曾做過博士。
趙咨少年時期就死了父親,因有孝行而被州郡推舉為孝廉,他都不到任,延熹元年,大司農陳奇舉薦趙咨極孝順有修養,因襲(其父)升為博士。靈帝初年,太傅陳蕃、大將軍竇武被宦官殺害,趙咨就稱病推辭離開。
太尉楊賜特別徵召,讓他用幅巾為頭飾進出(官署),請他參與講論經典。被舉薦做高官,幾次遷升做了敦煌太守。
因為多病免職回家,親自率領子孫種田養家糊口。盜賊曾經夜晚到趙咨家搶劫,趙咨害怕驚嚇了母親,於是先到門口迎接強盜,接著要求給他們准備飯食並道歉說:「老母親已年屆八十,生病需要體養,家中貧困,無隔夜之糧,請求稍微留下點衣服糧食。」
妻子兒女和其他物品,全都沒有提出要求。強盜都慚愧嘆息,跪下告辭說:「我們太無理了,真不該侵擾賢良。」
說完都跑出門去,趙咨追出去送給他們東西,但沒有趕上。從此趙咨更加出名。
朝延徵召他做議郎,以病推辭不到任,皇上下詔急切責備,州郡官員以禮相送,前後多次,不得已才去 *** 。趙咨又被封為東海相。
上任時,途經滎陽,縣令敦煌人曹暠,是趙咨過去舉薦的孝廉,在路旁迎接,趙咨卻不停留。曹暠送他到長亭,望著車輛過後的塵土沒有趕上,對主簿說:「趙君名聲很大,現在經過我的縣界我不拜見他,一定會被天下人恥笑!」於是丟掉印綬,追到東海,拜見趙咨後,辭職回家。
他被當時的人推崇到了這地步。趙咨作官時清廉儉朴,計算時間領取俸祿,豪門大戶都畏懼他儉朴清廉的品德。
王祥事後母朱夫人甚謹。家有一李樹,結子殊好,母恆使守之。時風雨忽至,
祥抱樹而泣。祥嘗在別床眠,母自往暗斫之。值祥私起,空斫得被。既還,知母憾之不已,因跪前請死。母於是感悟,愛之如己子。
翻譯:
王祥對待他的後母朱夫人非常謙恭謹慎。他家有一棵李樹,結的果實很好,後母一直讓他看守那棵樹。有一次,王祥正看守李樹時忽然起了風雨,王祥就抱著樹哭泣。王祥曾經在別的床上睡覺,後母親自前往,准備暗中砍死王祥。正好那時王祥起床,後母空砍在被子上。等到王祥回來,知道後母因為沒能殺死他而遺憾不已,因而跪在後母面前請求一死。後母於是終於被王祥所感動,從此愛護他如同自己的親生兒子一般
④ 孝母貴達文言文
德行第一之四十五、純孝之報
(原文)吳郡陳遺,家至孝,母好食鐺底焦飯,遺作郡主簿,恆裝一囊,每煮食,輒貯錄焦飯,歸以遺母。後值孫恩賊出吳郡,袁府郡即日便征。遺已聚斂得數斗焦飯,未展歸家,遂帶以從軍。戰於滬瀆,敗。軍人潰散,逃走山澤,皆多飢死,遺獨以焦飯得活。時人以為純孝之報也。
(譯)吳郡的陳遺,在家裡十分孝順父母,他媽媽喜歡吃鍋巴,陳遺在任吳郡主薄的時候,總是帶著一個袋子,每次煮飯,就把鍋巴收集在口袋裡,回家時送給母親。後來遇上孫恩攻打吳郡,袁山松當日帶兵出征,此時陳遺已經收集了好幾斗鍋巴,來不及回家,就帶上隨軍出發了。滬瀆一仗,官軍大敗逃潰,跑到了山裡,很多人都餓死了,惟獨陳遺因為有鍋巴得以活了下來。人們認為這是他篤行孝道的報答。
德行第一之四十六、安國涕淚
(原文)孔僕射為孝武侍中,豫蒙眷接。烈宗山陵,孔時為太常,形素羸瘦,著重服,竟日涕泗流漣,見者以為真孝子。
(譯)孔安國作孝武帝的侍中時,很受器重。孝武帝去世時,孔安國是太常卿,他身體一向瘦弱,穿著大孝的衣服,整日淚流不斷,看見他的人都覺得他是個真孝子。
德行租罩第一之四十七、二吳之哭
(原文)吳道助、附子兄弟居在丹陽郡後,遭母童夫人艱,朝夕哭臨。及思至,賓客吊省,號踴哀絕,路人為之落淚。韓康伯時為丹陽尹,母殷在郡,每聞二吳之哭,輒為凄惻,語康伯曰:「汝若為選官,當好料理此人。」康伯亦甚相知。韓後果為吏部尚書。大吳不免哀制,小吳遂大貴達。
(譯)吳坦之、吳隱之兄弟住在丹陽郡公署的後面時,他們的母親童夫人去世了。兄弟二人朝夕到母親的靈前跪拜,一念及母親,或者賓客弔唁時,二人便捶胸頓足,號啕大哭,悲痛欲絕,路人都為之落淚。韓伯當時是丹陽尹,他母親也住在郡署裡面,每次聽到吳家兄弟二人的哭聲,就心裡感傷,對韓伯說:「你以後如果作了選拔人才的官,一定要好好照顧這兩個人。」韓伯也很欣賞二人。後來韓伯果然作了吏部尚書,此時大哥吳坦之已因悲傷過度身亡,小弟吳隱之因此而富貴顯達了。
陳情表
臣密言:臣以險
陳情表——母孫二人,更相為命。釁(xìn),夙(sù)遭閔(mǐn)凶。生孩六月,慈父見背;行(xíng)年四歲,舅奪母志。祖母劉,愍(mǐn)臣孤弱,躬親撫養。臣少(shào)多疾病,九歲不行(xíng),零丁孤苦,至於成立。既無伯叔,終鮮(xiǎn)兄弟,門衰祚(zuò)薄(bó),晚有兒息。外無期(jī)功強(qiǎng)近之親,內無應門五尺之僮(tóng),煢煢(qióng)孑(jié)立,形影相弔。而劉夙嬰疾病,常在床蓐(rù),臣侍湯葯,未曾廢離。逮(dài)奉聖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kuí)察臣孝廉,後刺史臣榮弊衫鬧舉臣秀才。臣以供養無主,辭不赴命。詔書特下,拜臣郎中,尋蒙國恩,除臣洗(xiǎn)馬。猥(wěi)以微賤,當侍東宮,非臣隕(yǔn)首所能上報。臣具以表聞,辭不就職。詔書切峻,責臣逋(bū)慢。郡縣逼迫,催臣上道;州司臨門,急於星火。臣欲奉詔賓士,則劉病日篤(dǔ);欲苟順私情,則告訴不許:臣之進退,實為狼狽。伏惟聖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猶蒙矜(jīn)育,況臣孤苦,特為尤甚。且臣少仕偽朝,歷職郎署,本圖宦(huàn)達,不矜名節。今臣亡國賤俘,至微至陋。過蒙塌沒拔擢(zhuó),寵命優渥,豈敢盤桓(huán),有所希冀(jì)!但以劉日薄(bó)西山,氣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慮夕。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余年。母孫二人,更(gēng)相為命,是以區區不能廢遠。臣密四十有(yòu)四,祖母九十有(yòu)六,是臣盡節於陛下之日長,報養劉之日短也。烏鳥私情,願乞終養。臣之辛苦,非獨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見明知,皇天後土,實所共鑒。願陛下矜愍(mǐn)愚誠,聽臣微志,庶劉僥幸,保卒余年。臣生當隕首,死當結草。臣不勝犬馬怖懼之情,謹拜表以聞。文章來源於網路
趙善應孝母
【原文】
趙汝愚,字子直,漢恭憲王元佐七世孫,居饒之餘干縣。父善應,字彥遠,官終修武郎、江西兵馬都監。性純孝,親病,嘗刺血和葯以進。母畏雷,每聞雷則披衣走其所。嘗寒夜遠歸,從者將扣門,遽止之曰:「無恐吾母。」露坐達明,門啟而後入。家貧,諸弟未制衣不敢制,已制未服不敢服,一瓜果之微必相待共嘗之。母喪,哭泣嘔血,毀瘠骨立,終日俯首柩傍,聞雷猶起,側立垂涕。既終喪,言及其親,未嘗不揮涕,生朝必哭於廟。父終肺疾,每膳不忍以諸肺為羞。母生歲值卯,謂卯兔神也,終其身不食兔。聞四方水旱,輒憂形於色。江、淮警報至,為之流涕,不食累日;同僚會宴,善應悵然曰:「此寧諸君樂飲時耶!」眾為失色而罷。故人之孤女,貧無所歸,善應聘以為己子婦。有嘗同僚者死不克葬,子佣食他所,善應馳往哭之,歸其子而予之貲,使葬焉。道見病者必收恤之,躬為煮葯。歲飢,旦夕率其家人輟食之半,以飼飢者。夏不去草,冬不破壞,懼百蟲之游且蟄者失其所也。晉陵尤袤稱之曰:「古君子也。」既卒,丞相陳俊卿題其墓碣曰:「宋篤行趙公彥遠之墓。」(《宋史·卷三百九十二·列傳第一百五十一·趙汝愚傳》)
【譯文】
趙汝愚字子直,漢恭憲王趙元佐的七世孫,居住在饒州余干縣。趙汝愚的父親趙善應,字彥遠,官職至修武郎、江西兵馬都監。他性格純朴孝順,父親生病時,曾刺出自己的血和葯給父親吃。母親害怕雷鳴,他每次聽到雷聲就披衣到母親房間陪母親。曾經在一個寒冷的夜晚他從遠處回家,隨從們將要扣門,趙善應於是阻止說:「不要嚇著我母親。」他露天坐在門外到天亮,門開後才進家。家裡貧窮,幾個弟弟沒做新衣服他就不敢制新衣,弟弟們有新衣但未穿他也不敢穿,一個瓜果這樣的小東西必定大家共同品嘗。母親死後,趙善應哭得吐血,身體瘦骨伶仃,終日伏在靈柩旁,一聽到雷聲就起來,側立在靈柩旁流淚。喪事已經結束了,一講到他的母親,未曾不流淚的,母親生日那天,他必定在廟中大哭一場。趙善應的父親死於肺病,他每次吃飯不忍心以各種肺為食物。母親的生辰正值卯時,視卯兔為神,趙善應終生不吃兔子。他聽說四方水旱災害,就會憂形於色。江淮地區傳來敵人入侵的警報,他就為這流淚,數日不吃東西;同僚宴會,趙善應不悅地說:「這難道是各位娛樂、飲酒之時!」大家深感不妥而罷除了酒宴。故人的孤女,貧困無家可歸,趙善應把她聘為自己的兒媳婦。有個曾與他是同僚的人死了家人無力埋葬,其子到另處受雇求食,趙善應跑去哭奠,並把他的兒子帶回家又給他錢,讓他葬父。趙善應在路上看見生病的人必定帶回家救濟,親自為他煮葯。遇到飢年,每天早晚帶領全家人省下食物的一半,給飢餓的人吃。趙善應夏天不除去庭院的草,冬天不挖土,怕百蟲游盪及蟄身者失去其所。晉陵尤袤稱贊他:「是古代的君子。」趙善應死後,丞相陳俊卿在其墓碑上題字為「宋篤行趙公彥遠之墓」。
《二十四孝》講的都是孝道的故事,你選擇吧,有的是糟粕。
例如郭巨埋兒,這樣的不可信,也不能行教育之用。一、孝感動天虞舜 虞舜。
瞽搜之子。性至孝。
父頑母囂。弟象傲。
舜耕於歷山。有象為之耕。
有鳥為之耘。其孝感如此。
帝堯聞之。事以九男。
妻以二女。遂以天下讓焉。
系詩頌之。 詩曰對對耕春象。
紛紛耘草禽。嗣堯登帝位。
孝感動天下。 二、親嘗湯葯西漢文帝劉恆 西漢文帝。
名恆。高祖第三子。
初封代王。生母薄太後。
帝奉養無擔母嘗病三年。帝目不交睫。
衣不解帶。湯葯非親嘗弗進。
仁孝聞於天下。系詩頌之。
詩曰仁孝聞天下。巍巍冠百王。
母後三載玻湯葯必先嘗。 三、嚙指心痛周朝曾參 周。
曾參。字子輿。
事母至孝。參曾採薪山中。
家有客至。母無措參不還。
乃嚙其指。參忽心痛。
負薪以歸。跪問其母。
母曰。有客忽至。
吾嚙指以悟汝耳。後人系詩頌之。
詩曰母指方纏嚙。兒心痛不禁。
負薪歸未晚。骨肉至情深。
四、單衣順母周朝閔子騫 周。閔損。
字子騫。早喪母。
父娶後母。生二子。
衣以棉絮。閔損。
衣以蘆花。一日。
父令損御車。體寒失鞭。
父察知其故。欲出後母。
損曰。母在一子單。
母去三子寒。後母聞之。
卒悔改。系詩頌之。
詩曰閔氏有賢郎。何曾怨後娘。
車前留母在。三子免風霜。
五、負米養親周朝子路 周仲由。字子路。
家貧。嘗食黍薯之食。
為親負米百里之外。親歿。
南遊於楚。從車百乘。
積粟萬鍾。累褥而坐。
列鼎而食。乃嘆曰。
雖欲食黍薯之食。為親負百里之外。
不可得也。有詩為頌。
詩曰負米供甘旨。寧辭百里遙。
身榮親已沒。猶念舊劬勞。
六、賣身葬父漢朝董永 漢董永家貧。父死。
賣身貸錢而葬。及去償工。
途遇一婦。求為永妻。
俱至主家。主令織布三百疋。
始得歸。婦織一月而成。
歸至槐陰會所。遂辭永而去。
有詩為頌。 詩曰葬父貸孔兄。
仙姬陌上逢。織布償債主。
孝感動蒼穹。 七、鹿乳奉親周朝郯子 周。
郯子。性至孝。
父母年老。俱患雙目。
思食鹿乳。郯子乃衣鹿皮。
往深山群鹿之中。取鹿乳供親。
獵者見而欲射之。郯子俱以情告。
乃免。有詩為頌。
詩曰親老思鹿乳。身穿褐毛衣。
若不高聲語。山中帶箭歸。
八、行佣供母後漢江革 後漢江革。少失父。
獨與母居。遭亂。
負母逃難。數遇賊。
或欲劫之去。革輒泣告有母在。
賊不忍殺。轉客下邳。
貧窮裸跣。行佣以供母。
母使身之物。莫不畢給。
有詩為頌。 詩曰負母逃危難。
窮途賊犯頻。告知方獲免。
佣力以供親。 九、懷橘遺親後漢陸績 後漢陸績。
字公紀。年六歲。
至九江見袁術。術出橘待之。
績懷橘二枚。及跪拜辭墮地。
術曰。陸郎作賓客而懷橘乎。
績跪答曰。吾母性之所愛。
欲歸以遺母。術大奇之。
有詩為頌。 詩曰孝悌皆天性。
人間六歲兒。袖中懷橘實。
遺母報深慈。 十、乳姑不怠唐朝唐夫人 唐。
崔南山曾祖母長孫夫人。年高無齒。
祖母唐夫人。每日櫛洗升堂。
乳其姑。奶不粒食。
數年而康。一日玻長幼咸集。
乃宣言曰。無以報新婦恩。
願子孫婦。如婦之孝敬足矣。
有詩為頌。 詩曰孝敬崔家婦。
乳姑晨盥梳。此恩無以報。
願得子孫如。 十一、恣蚊飽血晉朝吳猛 晉。
吳猛。年八歲。
事親至孝。家貧。
榻無帷帳。每夏夜。
蚊多潛膚。恣取膏。
雖多不驅之。恐其去以而噬親也。
愛親之心至矣。有詩為頌。
詩曰夏夜無帷帳。蚊多不敢揮。
恣取膏血飽。免使入親幃。
十二、卧冰求鯉晉朝王祥 晉。王祥母喪。
繼母朱氏。不慈。
父前數譖之。由是失愛於父母欲食鮮魚。
時天寒地凍。祥解衣。
卧冰求之。冰忽自解。
雙鯉躍出。持歸供母。
有詩為頌。 詩曰繼母人間有。
王祥天下無。至今河上水。
留得卧冰模。 十三、為母埋兒漢朝郭巨 漢。
郭巨家貧。有子三歲。
母嘗減食與之。巨謂妻曰。
貧乏不能供母。子又分父母之食。
盍埋此子。及掘坑三尺。
得黃金一釜。上雲官不得齲民不得奪。
有詩為頌。 詩曰郭巨思供親。
埋兒為母存。黃金天所賜。
光彩照寒門。 十四、搤虎救父晉朝楊香 晉。
楊香年十四。常隨父豐往田間獲粟。
父為虎曳去。時楊香手無寸鐵。
惟知有父而不知有身。踴躍向前。
搤持虎頸。虎亦靡然而逝。
父方得免於害。有詩為頌。
詩曰深山逢白額。努力搏腥風。
父子俱無恙。脫身饞口中。
十五、棄官尋母宋朝朱壽昌 宋。朱壽昌七歲。
生母劉氏。為嫡母所妒。
復出嫁。母子不相見者五十年。
神宗朝棄官入秦。與家人訣。
謂不尋見母。誓不復還。
後行次同州得之。時母年已七十有餘。
有詩為頌。 詩曰七歲離生母。
參商五十年。一朝相見後。
喜氣動皇天。 十六、嘗糞憂心南齊庚黔婁 南齊。
庚黔婁為孱陵令。到縣未旬日。
忽心驚流汗。及棄官歸。
時父疾始二日。醫曰。
欲知愈劇。但嘗糞。
苦則佳。黔婁嘗之。
甜。心甚憂之。
至夕。稽顙北辰。
求以身代父死。有詩為頌。
詩曰到縣未旬日。樁庭遘疾深。
願將身代死。北望起憂心。
十七、戲綵娛親周朝老萊子 周。老萊子至性孝。
奉養二親。備極甘脆。
行年七十。言不稱老。
常著五彩斑斕之衣。為嬰兒戲於親側。
又常取水上堂。詐跌卧地。
作嬰兒啼以娛親。有詩為頌。
詩曰戲舞學驕痴。春風動綵衣。
雙親開口笑。喜氣滿庭幃。
十八、拾桑供母漢朝蔡順 漢。蔡順少孤。
事母至孝。遭王莽亂。
歲荒不給拾桑。以。
田子當宰相,三年後休假回家,得到金子兩千兩獻給他的母親。
母親問他說:「您怎麼得到這些金子?」他回答說:「這是我當官應得的報酬。」母親說:「當宰相三年就不吃飯么?做官像這個樣子,不是我所希望的。
孝順的兒子侍奉父母應該努力做到十分誠實。不應當得到的東西,不要拿進家門。
當國家的大臣不忠誠,也就是當兒子的不孝順。你趕快拿走它。」
田子很慚愧地走了出去,上朝退還金子,下朝就請求自己進監獄。君王認為他母親很賢慧,喜歡她的義氣,就赦免了田子的罪,叫他還當宰相,把金子賞給了他的母親.。
方孝孺《童賢母傳》譯文:
童賢母,姓羅氏,是寧海縣童處士釋卿的妻子。羅氏家原先是縣里的大戶,童賢母很小的時候就失去了父母,她舉止端莊,為人厚道,有見識,十三歲的時候嫁到了童家。當時童處士的祖母年齡已經很大了,並且父母也已很老了,但童賢母侍奉他們卻非常的孝順恭敬,治家理財縫縫補補很合乎為媳之道,公公婆婆非常高興,家裡的事情全部交給她來管理。童賢母的祖婆婆晚年有病,手腳麻痹不能活動,大小便有時弄臟了床席,童賢母就親自抱著她或扶著他幫她清洗。祖婆婆喝水吃飯,童賢母一定拿著湯匙或筷子親自喂,長久如此。祖婆婆心裡感激她的所作所為,常常私下裡祝福她說:「我為不能報答媳婦而感到痛苦,希望你將來能夠有孩子有媳婦,都能像你一樣孝順恭敬。」
童賢母聰明能幹,對待小姑子和族人親戚都有恩惠。祖婆婆和公公婆婆去世,她幫助丈夫里里外外安排喪葬,大大小小的事情安排籌劃的都有條有理。不久童家慢慢興盛起來,童賢母生了四個兒子。孩子長大後,都富有才智,好學不倦;童賢母用禮義忠厚之道教育他們,孩子們都有母親為人處事之風。等到童處士去世後,各個兒子長大了,娶婦生孫,全都聽從賢母的教誨。於是一家人和睦相處,一起吃飯,不分家過日子。童賢母建造了祖先的祠堂,添置了祭祀的東西,用來供奉去世的列祖列宗。家庭之間,里外有法,長幼有序,對待別人有恩惠,對待賓客有禮節,因此遠近的人都稱贊賢母。
先前,元朝末年,政治昏暗,社會動盪。很多人都用資財結交官吏,應該交納的租稅,讓租種自己田地的人代交,村長藉此而獲取好處。每畝田地徵收四升米,佃民因此而貧困不堪。正好趕上童賢母家裡人作村長,於是童賢母催民交納租稅,讓減去一半,不夠的寧願拿出自己的糧食代交。村裡的貧困老弱的人家依靠這而不至於生活困頓。
明朝洪武初年,寧海以及鄰縣鬧飢荒,村裡有把麥子借給窮人的富人,每斗麥子要求歸還二斗三升穀子。當時童賢母家裡有幾倉庫麥子,賢母召集幾個兒子對他們說:「受飢荒的人很多,而我們的家裡幸好有很多麥子,怎麼能夠忍心借這種時候來獲取加倍的利息呢?你們這些人不要效仿他人,應該減去利息一斗,來作為村裡人的表率。」於是大兒子遵從母親的意思,和各個兄弟做這件事。同時告訴縣里,請禁止那些多取利息而讓百姓生活困頓的富人的做法。方圓幾百里內租借麥子的人都認為童家的利息小有好處,爭相奔走到童家來,都感動嘆息把童母當做自己家裡人。童賢母喜歡施捨幫助貧窮孤弱的人,不能養活自己的,童賢母就送給他錢糧,不要求其償還。同時還給他們娶媳婦,幫助他們建立家業,像這樣的有二十多人。有人來告訴飢餓的,童賢母就拿東西給他吃。遇到別人有困難,考慮到事情可以解決,就囑托各個兒子幫助解決。後來也許人會忘恩負義,童賢母也絕不與之計較。對於不義之人,童賢母告誡家人不要靠近,對於不合乎情理的事,童賢母告誡家人不要做。她揣料世事,做事有遠見,即使是男子也有趕不上的。家人婢僕好幾百,她都能夠說出姓名,並且明了每個人的飢飽苦樂以及能力性格,家人沒有怨恨她的。
今年童賢母已將近八十歲,有兒媳婦以及各個孫媳婦男女達幾十人,曾孫七八人。他們奉養賢母孝順恭敬,果真像祖婆婆所祝願的那樣。名人名士經過童家的,都要拜見賢母後才離去,並且對賢母贊口不絕。
鄭五,不知是哪裡人,帶著母親妻子寄居在異鄉河澗,憑借木工本領養活家人。鄭五生病快要死了,叮囑他的妻子說:「我本來沒什麼立足的地方,你有不擅長針織女工,我猜測老母親必會因為寒冷飢餓而死,現在與你約定,有能為我養我母親的人,你就可以嫁給他,我死了也沒遺憾了。妻子遵從的約定,鄭五的母親因此得以存活。有時妻子照顧老人稍有怠慢,屋內就會有聲響,好像打碎石頭折斷竹子的聲音。有一年棉衣還沒做好,母親哭泣著喊冷,忽然牆壁震動聲音大入鍾鼓,這種情況持續了七八年,鄭五母親死後一切才安靜下來。
1、因為只是一個虛構的故事,也不少寫一個歷史名人無處考據,關於歷史上有沒有鄭五這個人都不一定,所以開頭就點明,鄭五,不知道是哪裡人。
2、因為鄭五的妻子侍奉他的母親有些怠慢用原文回答就是或奉事稍怠。
3、孝。因為古人最注重的就是孝所以才說百行孝為先。也可以理解為關於誠信,告訴我們做人應該講誠信。
只是個人的一些小看法,僅此而已,僅供參考。
趙將括母
【原文】
趙將馬服君趙奢之妻,趙括之母也。秦攻趙,孝成王使括代廉頗為將。將行,括母上書言於王曰:「括不可使將。」王曰:「何以?」曰:「始妾事其父,父時為將,身所奉飯者以十數,所友者以百數。大王及宗室所賜幣帛,盡以與軍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問家事。今括一旦為將,東向而朝軍吏,吏無敢仰視王者。王所賜金帛,歸盡藏之;乃日視便利田宅可買者。王以為若其父乎?父子不同,執心各異。願王勿遣。」王曰:「母置之,吾計已決矣。」括母曰:「王終遣之,即有不稱,妾得無隨坐乎?」王曰:「不也。」括既行,代廉頗。三十餘日,趙兵果敗,括死軍覆。王以括母先言,故卒不加誅。(劉向《列女傳》)
【譯文】
趙國的大將、封為馬服君的趙奢的妻子,是趙括的母親。這一年秦國攻打趙國,趙孝成王命令趙括代替廉頗為大將。快要出征的時候,趙括的母親呈上書信向趙王訴說道: 「趙括不可以被任命大將。」趙王問道:「這是為什麼呢?」趙括的母親說:「原先我侍奉趙括的父親時,孩子的父親當時身為大將。他用自己的奉祿供養的食客要以『十』這個數目來計算;他所結交的朋友要以『百』這個數目來計算;國王和王室貴族賜贈的錢財絲綢,他全部都把它們分給軍吏、士大夫;從接受出征命令的日子起,就不再過問家中私事。現在趙括一日作了大將,面向東接受軍吏的拜見,軍吏中沒有敢於抬頭親近地看他的人;趙王所賜贈的金錢絲綢,他回家後也全部收藏起來;況且每天尋找可買的合宜的田地房屋,總想擴充自己的私有。趙王您認為他像他的父親嗎?父親、兒子不同,居心有著差異。我希望國王不要派遣趙括為大將領兵出征了吧!」趙王說:「作為趙括的母親,你還是放下這事不要管了吧,我的計劃已經決定了。」趙括的母親說:「國王您最終還是要派遣他為將,那麼如果有了不稱大將職責的情況發生,我這個老婦人能夠不隨著受處罰嗎?」趙王說:「不會連累你的。」趙括既已領兵出征,代替廉頗才三十多天,趙軍果然大敗,趙括戰死而趙軍傾覆。趙王因趙括的母親有言在先,所以最終沒有加罪於她。
李孝子傳
嘉定的曲江里有個孝子叫李維煌,字是裕光。他的父親李岩士,在孝子出生十年後就去世了。家裡沒有貯藏的食物,母親靠縫補衣物來供應孝子到外塾讀書,(孝子)哭著說:「贍養(供養)父母,是兒女的職責。做兒子的不能供養母親,卻要憑借(依靠)母親養活兒子,兒子怎麼能心安!」於是就舍棄了學業,努力耕種,買珍稀食物,給母親吃,而自己情願吃素淡的食物。母親的喉嚨有疾病,他就用勺子餵食。但是母親連續三晝夜一喂就吐,食物難以咽下。孝子呼天求救,他母親夢見神人用針刺著她說:「我是哀憐你兒子的孝心啊。」一覺醒來,出了一身大汗就好了。雍正七年秋天,突然颳起了海風,城中洪濤滾滾。孝子家的房子本來就有洞漏雨,半夜裡屋就搖晃起來。孝子趕忙背起母親,趴到案幾下面。不一會兒,前前後後的屋舍全崩塌了,只有他們躲避的地方完好無事。
孝子的父親去世一年多,祖父也去世了。等到祖父下葬的時候,正值嚴冬時節,孝子的身體本來就羸弱,手跟炭土一個顏色,凍僵在大雪中。幾個負責修築墳冢的匠人,點燃麻繩暖和他,再用熱水浸泡,他這才蘇醒索還。五十五歲那年去世。死前抱著母親悲慟大哭,叮囑他的孩子一定要好好地侍奉祖母。
相傳他幼小時,在為父親服喪期間,在苫塊中睡覺,哀哭了三年。每次出門,鄰人指點著他議論說:小孝子,小孝子。大概他的天性就是這樣(有孝心)啊。乾隆三十年,大吏向朝庭稟告了他的孝行,在曲江里建了牌坊,在牌坊旁立了禮堂。
評論:《孝經》這本書,聖人用來教化孩子的內容已經達到了極致了。不過,世人正用讀書來求得孝心,但李家的孩子獨因孝心而廢棄了讀書,這是為什麼呢?《中庸》里說:「遵循自然本性叫做道,學習遵循自然本性叫做教。」古代那些能遵循本性做事的人,是不用等待教化(教育)的。否則,慈鳥反哺母鳥,羔羊跪著吃奶,他們讀了什麼書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