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堯舜的兒子為什麼不孝
不是不孝順!堯曾經派自己的兩個兒子跟舜做朋友,以考察舜的待人接物,既然這樣說嗎堯對自己的這兩個兒子還是信任的。只是那時候講究個禪讓。禹其實也沒有直接傳位給啟,他是禪位給益的,啟是比益能幹多了,得了民心之後,奪位稱王的。
堯舜是古史傳說中的兩位聖明君主,遠古部落聯盟的首領,出自《易·系辭下》:「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諸乾坤。」韓康伯註:「垂衣裳以辨貴賤,乾尊坤卑之義也。」
詳細釋義:
唐堯和虞舜的並稱。
《孟子·滕文公上》:「孟子道性善,言必稱堯舜。」
《禮記·大學》:「堯舜率天下以仁,而民從之;桀紂率天下以暴,而民從之。」
唐韓愈《論今年權停舉選狀》:「今者陛下聖明在上,雖堯舜無以加之。」
《東周列國志》第五回:「寧翊曰:『父死子繼,古之常理。穆公雖有堯舜之心,奈公子馮每以失位為恨,身居鄰國,其心須臾未嘗忘宋也。』」
㈡ 舜不告而娶是不是不孝
舜因父母不賢,告而不得娶,而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為了防止無後,只能不告而娶。
若論脊笑局不升伏孝,不告而娶,小於無後。故舍小而取大也櫻讓!
㈢ 堯有不慈之毀,舜有不孝之謗出自哪裡
出自皮日休的《原謗》。
「堯有不慈之毀,舜有不孝之謗」:
翻譯:所以有「不慈」液瞎的毀謗加在堯身上,有「不孝賣埋搜」的中歷毀謗加在舜身上。
希望回答可以幫助你
㈣ 舜不告而娶為何為不孝
不孝的行為有很多種,沒有做到盡後代的責任最為不孝。
出處:孟子曰:「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
釋義:不孝的行為有很多種,沒有做到盡後代的責任最為不孝。舜沒有告訴父母就娶妻,是沒有做到盡後代的責任。君子認為還是告訴父母比較好。
其他的兩不孝為:一味地順從父母,看見父母犯了錯誤不勸說,這是虧扒陷父母於不義之中。家境貧困,父母老了,還不拿自己俸祿贍養父母。
孝道的意義
孝的意義在於「始銷謹昌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人無德不立,一個人能夠仁德居心,遵從孝道,在家庭就能夠愛護家人、孝養父母,而不會成為不孝的逆子。
在工作中就能夠盡職盡責、忠義行事,而不會成為自私自利、貪贓枉法、墮落腐化。對於自身,則可以成為頂天晌陪立地的聖賢君子,而不會成為只知吃喝享樂、危害社會的敗類。
㈤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 是什麼意思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的意思是:不孝的表現有很多種,但以不盡到做後輩的責悉清任(本分)為最(大不孝)。舜在取妻的時候沒有稟告健在的父母,是沒有盡到做後輩的責任(本分)。
此語出自《孟子》的《離婁章句上》:「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這句話應該解釋為:「不孝的表現很多,但以不盡做後輩的本分為最。舜在取妻的時候沒有稟告健在的父母,是沒有睜滲前盡做後輩的本分。但君子認為舜雖然沒有稟告但與稟告了是沒有多大的區別。」這里的前情:舜娶妻是在堯考察喊陪了舜的德行後,決定把女兒嫁給他的,而此時,舜的父母對舜還有偏見,稟告他們並沒有什麼好處。另外,「三」 在古漢語中多數用來表示「多」的意思,而並不是真的表示數詞「三」。
㈥ 堯舜至聖,卻生不孝之子
堯的兒子丹朱,無緣帝位,被舜封侯
帝堯名字叫做伊祁放勛,史料記載他共有十個兒子,嫡長子叫做丹朱。
丹朱出生時全身都是紅彤彤的,是以得此名。丹朱很聰明,據說圍棋就是他的發明,然而這位王子卻沒有什麼政治頭腦,做事情很武斷,所以堯認為他"不肖乃翁"、「不足授天下」。
在帝堯的大臣們輪番推薦後,堯選擇了舜作為自己的繼承人,帝堯深深知道:
授舜,則天下得其利而丹朱病;授丹朱,則天下病而丹朱得其利。堯曰:「終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而卒授舜以天下。
堯秉承著「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的大公無私精神,終於禪位於舜。
堯駕崩後,舜雖然繼位,但還是很謙遜的要把帝位還給丹朱。「堯崩,三年之喪畢,舜讓辟丹朱於南河之南。」
丹朱似乎也沒有推辭,在國都做起了國君,可是天下人心都在舜那裡,諸侯們放著都城不去,遠遠的繞到南河之南去朝拜舜,百姓們也贊美舜而視丹朱於不存在。
這種情況下,舜說了句:「這是天意啊」。於是正是踐天子位,丹朱呢,光桿司令的他被舜下放到房地做了諸侯。
舜的兒子商均,從商侯變成虞侯
就在這種情況下,舜想學著堯禪讓帝位,讓大家推舉賢能,禹當仁不讓的成了最佳人選,而舜的兒子商均就往後靠了。
舜駕崩後,大禹依葫蘆畫瓢,學著舜的樣子,三年喪畢,「辟舜之子商均於陽城」。
當然了,結果也同當年一樣,天下人都不去朝拜有名無實的商均,而是來朝拜大禹,
禹於是遂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
而商均咋辦呢,禹把他從商候改封為虞候,商均是否受到控制,那就不得而知了。
㈦ 如何看待舜的大孝,個人感覺違背人性
舜只有這樣做才能不落把柄,最後成為人們眼中有胸懷氣量的人,占據道德高地,才能當領導者。至於為什麼把此做法定為"孝",便是講故事的人想要以此管理民眾了。
㈧ 舜是孝子嗎﹖
相傳舜的家世甚為寒微,雖然是帝顓納爛胡項的後裔,但五世為庶人,處於社會下層。舜的遭遇更為不幸,父親瞽叟,是個盲洞攔人,母親很早去世。瞽叟續娶,繼母生弟名叫象。舜生活在「父頑、母囂、象傲」的家庭環境里,父親心術不正,繼母兩面三刀,弟弟桀傲不馴,幾個人串通一氣,必欲置舜於死地而後快;然而舜對父母不失子道,十分孝順,與弟弟十分友善,多年如一日,沒有絲毫懈怠。舜在家裡人要加害於他的時候,及時逃避;稍有好轉,馬上回到他們身邊,盡可能給予幫助,所以是「欲殺,不可得;即求,嘗(常)在側」身世如此不幸,環境如此惡劣,舜卻能表現出非凡的品德,處理好家庭歷殲關系,這是他在傳說故事中獨具特色的一個方面。
㈨ 古人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不孝是哪三不孝呢
人們經常會說一句話,叫做“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有的人認為,這句話意思是說一個人有三種行為表現是不孝順的,最大最重的一個當屬沒有子孫後代,那麼,在這一條之外還有哪兩種行為,一起構成了這個不孝有三呢?不孝有三究竟指的是哪幾種行為呢?
出處由此可見,在當時,“無後”的意識指的是沒有盡到後背的本分。而東漢趙岐則將“後”註解為“後代”的意思,所以,不孝有三中的“不孝”分別是:一是對父母的過錯不加以改正便執行,使父母陷於不義之地,這也叫愚孝。二是家庭貧困加之父母年老,卻不願當官獲得俸祿來贍養老人。三是不娶妻生子,斷了香火,是最不孝的。
㈩ 請問莊子某篇中說「堯不慈 舜不孝 禹偏枯」具體是指的什麼典故
"堯不慈"
不慈:不愛子孫。
解釋:
堯有十子卻傳位於賢人,不傳兒子,又傳說堯曾殺長子監明,所以戰國時有人說他不慈。
"舜不孝"
不孝:不孝順
解釋:舜的父母曾多次加害舜,舜都是放任自流。並故意讓父母惡名流傳,以襯托自己賢能,所以是不孝。「舜不諱其父不慈之惡名,故不孝。」
「禹偏枯」
偏枯:偏癱
解釋:
唐代楊驚注釋時引《屍子》:"禹之勞,十年不窺其家,手不爪,脛不生毛,偏枯之病,步不相過,人曰禹步。",俗稱禹跳。大禹為治水過勞而不良於行,但有人認為大禹之所以這么辛勞是為了貪圖權位,為了繼承舜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