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潮汕重陽節要吃什麼粿
潮汕重陽節要吃來秋瓜葉粿自
重陽節,農歷九月九日,為傳統的重陽節,又稱「老人節」。也叫重九。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到了唐代,重陽被正式定為漢族民間的節日,此後歷朝歷代沿襲至今。重陽又稱「踏秋」與三月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傾室而出,重陽這天所有親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災」,插茱萸、賞菊花。在潮汕澄海,重陽節的這一天會做一個小吃叫」秋瓜葉粿「也有人叫」粿頭「,用秋瓜葉和大米磨成的粉做成的一個小吃,具有清熱、解毒等功效。
食材
秋瓜葉粉 300g
白粥 300g
鹽 適量
油 適量
方法/步驟
秋瓜葉粉和白粥混合加適量的水攪拌均勻
水分多次加入,不斷攪拌至粉團均勻後加入適量的鹽繼續揉勻
粉團適當要比較濕(調勻後更像肉餡般)
把分團分成等分大小的量(像擠肉丸一樣),貼滿鍋四周,抹平成小餅狀,鍋里加入適量的水,開火蒸8分鍾
八分鍾後,水剛好燒干,」粿頭「底部微焦可翻面開小火2分鍾即可
吃起來有嚼勁,很香的葉子的香味
也可以煎著吃,鍋里熱油,把」粿頭「加入慢火煎至兩面金黃
香煎」粿頭「口感香脆,也是獨有風味
注意事項
粿頭也可以放蒸籠里蒸,但是口感沒有貼鍋里熱熟好吃
加上白粥後」粿頭「口感會軟很多不會太柴
㈡ 九月九是重陽節又稱什麼
農歷復九月初九,二九相逢制,稱為「重九」。又因為在我國古代,六為陰數九為陽數,因此,重九就叫「重陽」。重陽節的起源,最早可推到漢代初年。傳說在皇宮中,每年九月九日都要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以求長壽。漢高祖劉邦的愛妃戚夫人被呂後慘害後,宮女賈某也被驅逐出宮,將這一習俗傳入民間。這就是重陽節的來歷。
九九重陽,因為「九九」與「久久」同音,九在數字中又是最大數,有長久、長壽之意,而且秋季也是一年收獲的黃金季節,所以,「九九重陽」就被認為是祝福老人長壽的好日子。
20世紀80年代開始,中國一些地方把農歷九月初九日定為老人節,倡導全社會樹立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風氣。自古重陽節就被人們重視,如今這個節日被賦予了新的含義,成為中國的「老人節」。
㈢ 潮州重陽節習俗是什麼
重陽節,潮州人除保持中國傳統的風俗,如高人雅士登高游賞,飲酒賦詩外,還有放風箏,食「九皇齋」等習俗。
一、祭祖
潮俗在重陽節祭祖的都是家境比較清貧者,他們無力在每個祖先的忌辰都祭拜,便在這一天做個總的祭拜,求得祖宗諒解。
在潮屬地區,用「油麻團」作為祭品,也有一定的來歷。因為「油麻團」的「團」,潮人在這里不讀「妥彎」,而是讀為「緣」,「團」正好與「緣」的讀音相同,因而古時候的潮人,便有了在重陽節「結緣」的重要習俗,其意是結個良緣。是日,左鄰右舍之間互相探訪,互贈「油麻團」。這是潮人重禮儀,講團結友愛的具體表現。又因潮人對此節日的傳說,與全國各地有所不同,主要的:一說是日是太陽公公生日;另一說是「九皇誕」。相傳「九皇誕」是以紀念「九皇爺」來紀念漢族封建政權最後一個皇帝崇禎的隱語。故自古以來,潮人便有以「油麻團」和應時水果祭祀太陽公公或「九皇爺」,並有持素一天之俗。由於「油麻團」的製作不僅要把握好用白糖煮成糖漿的火候,還要合理配比好糖漿與油麻等原料,並在糖漿與原料粘結後,不停地將其搓成小團塊;若是錯過了最佳的時間,糖漿與原料凝固了,就不可能將其搓成如梭狀小團塊。因此,一般的家庭是不可能也極少自己動手製作此祭品的,只有專門做此買賣的攤檔或餅食店才有可能製作「油麻團」。別說「油麻團」是用白糖和油麻、花生等為主要原料製成的,吃起來會有香甜酥脆之口感而令人垂涎,就是單純的地豆(即花生)也很是惹人喜愛的,在民間便有「地豆香(讀為蜂),嘴頭熱」之說法。但是,「油麻團」吃多了是易於「上火」,故平時很少見到有人做此買賣,只有到了重陽節的前幾天,市面上才有出現做此買賣的攤檔,餅食店也才擺出「油麻團」來。這是到了重陽節才能見到「油麻團」的緣故吧。
二、登高
在潮汕,至遲到南宋初年,就有重陽登高宴集的風俗。潮陽東山方廣洞側,有一處紀游的
摩崖石刻,文曰:「泉南楊壽翁,福唐梁允成,玉牒趙安民,天台王商老,溫陵吳信行、王文中,莆田劉仲宣,紹興戊午重陽,同集於高明亭。新泉題。」摩崖處為高明亭舊址。這里石崖嵯峨,眺望山下,林野蒼茫,遠接溟海,正是登高的絕好去處。明代本地重陽登高的風氣仍很熱烈。文人們在這一天登高宴遊,賦詩言志,作品被選入順治《潮州府志》的,就有六首。這幾首詩,繪出了一幅明代文人重陽節日風俗圖。節日活動仍不外乎登高,「重陽不負登高興」 (鄭良璧《九日東山新廟落成》),「躡屏登臨逸興生」(郭廷序《九日登韓山》);飲酒,「且攜杯酒對流川」(同上鄭詩),「遍插茱萸酩酊歸」(陳天資《九日游普陀岩》);插菊,「只應共盡登,臨興,醉插菊花弄舞衣」(賀一弘《九日壁墩和杜》)。 清代潮汕的重陽:節日風俗,各縣志書的記載也基本相同。其中澄海、普寧兩縣志,講述較為詳細。《澄海縣志》載:九日為「重陽節」。登高燕飲,簪菊泛萸,猶古人遺俗也。諺雲:「九月重九,登高飲酒。」是月竟放風箏。《普寧縣志》則說:重陽登高,各選勝地眺賞。文人墨客或攜酒入
山寺遊玩為樂,小兒咸於高處競放風箏。與前代的重陽節日習俗相比,「登高燕飲、簪菊泛萸」等舊俗之外,清代又有「競放風箏」的新時尚。
三、放風箏
放風箏,潮州人叫做「放風禽」或「放風琴」。這是因為風箏都是以飛禽或相似飛禽的形狀製作而成的,所以有此稱謂。又因潮語的「禽」與「琴」諧音,故又稱之為「放風琴」。潮俗的重陽節放風箏之所以盛行,是因為此時節,天高氣爽,正是放風箏的最佳時期;再說潮州的韓江每到此季節,又有大片的沙灘露出江面,更是放風箏的難得場所啊!因此,放風箏便成為潮人過重陽節的特色活動,有「九月九,風禽仔,四散走。」和「九月九,風琴斷線半天走。」的俗諺可為之佐證。
四、食「九皇齋」
舊時潮劇班每年九月初一至初九晚上,各班全體人員吃素,俗叫食「九皇齋」。在這九天里,潮州的梨園公所里供設祭壇,祭拜九皇菩薩和斗姥天尊。祭祀儀式很特異:用一米斗插一木柱,木柱上面置九個小環,每個小環吊上一盞豆油燈,在此期間日夜點燃,並焚香、供花果、表演潮劇來拜祀九皇菩薩、斗姥天尊等神。這時,班眾食齋十分嚴格,食具要全部新置,有的童伶還散發穿素,像居喪般。若有人誤吃葷腥,或罵人、打破器具,便違反禁忌,應到神前叩首懺悔,求神寬恕。童伶們對這個齋戒日子倒是很歡迎,因為這時的齋菜比往常的飯菜更覺好吃,加上這期間不會挨打挨罵,心情頓覺舒暢。
㈣ 潮汕人重陽節為什麼要燉雞
潮汕人重陽節吃燉雞是因為燉雞的營養價值非常高,對於潮汕人來說重陽節是一個滋補回的節日,燉答雞的營養物質非常豐富,可以提高免疫力,給身體補充大大的營養。
潮汕重陽節是廣東潮汕傳統民俗及民間祭祀的重要節日。這天在潮汕,有各種具有地方特色的傳統民俗活動。因為它的節期就在農歷九月初九。古人以九為陽數,故又稱之為「重陽」。潮汕民間,只直接稱它做「九月九」。
(4)潮汕一年一度的九九重陽節擴展閱讀:
潮汕重陽節的習俗:
1、登高:潮汕文人雅士有重陽登高之習俗,每年九月九此日,潮汕各地工會及有關單位常組織老年人開展爬山登高、旅遊等文化活動,別有一番情趣。
2、「結緣」:潮安一帶有「結緣」之俗,就是把一種叫「油麻員」的糖果,在親友之間互相贈送。潮語「員」與「緣」同音,遂以此為「結緣」。重陽節正是農閑季節,辛勞的農民利用這段時間自製糕點、糖果走親戚、訪朋友,增進親朋鄰里的情誼。
3、拜九皇誕:據潮汕民間傳說,古時有兄弟九人,每人有九個頭,他們分掌中國九州的人皇。因為他們同在九月九日出生,所以把這一天稱為九皇誕。潮安一帶的人們備好油麻員和紅柿等瓜果,對天膜拜,拜畢才將瓜果分贈親朋。
㈤ 潮汕重陽節的歷史傳說
作為一個古老的漢族民俗文化,在漢代,重陽登高、插菊、佩茱萸的風俗已經流行。喜歡接近大自然的晉代人,更把這一天當成放鬆自己身心的好日子,不讓它靜悄悄溜過。孟嘉龍山落帽,陶潛東籬採菊——這些風流倜儻、讓後來的騷人累客羨慕不已的重陽故事,都在晉代演出。唐代,人們將重陽登高視為一種有益於衛生保健的活動。唐代醫學家孫思邈在他的醫學名著《千金方》里就說:
重陽之日,必以餚酒登高眺遠,為時宴之游賞,以暢秋志。酒必采茱萸、菊以泛之,即醉而歸。
因而,重陽郊野遊宴之風更盛,登高、賞菊花、佩茱萸的風俗,屢屢見於詩人吟唱。到唐德宗貞元元年(785),有詔令把重陽正式定為節日。
在潮汕,至遲到南宋初年,就有重陽登高宴集的風俗。潮陽東山方廣洞側,有一處紀游的摩崖石刻,文曰:
泉南楊壽翁,福唐梁允成,玉牒趙安民,天台王商老,溫陵吳信行、王文中,莆田劉仲宣,紹興戊午重陽,同集於高明亭。新泉題。
摩崖處為高明亭舊址。這里石崖嵯峨,眺望山下,林野蒼茫,遠接溟海,正是登高的絕好去處。
明代本地重陽登高的風氣仍很熱烈。文人們在這一天登高宴遊,賦詩言志,作品被選入順治《潮州府志》的,就有六首。這幾首詩,繪出了一幅明代文人重陽節日風俗圖。節日活動仍不外乎登高,「重陽不負登高興」 (鄭良璧《九日東山新廟落成》),「躡屏登臨逸興生」(郭廷序《九日登韓山》);飲酒,「且攜杯酒對流川」(同上鄭詩),「遍插茱萸酩酊歸」(陳天資《九日游普陀岩》);插菊,「只應共盡登,臨興,醉插菊花弄舞衣」(賀一弘《九日壁墩和杜》)。
清代潮汕的重陽:節日風俗,各縣志書的記載也基本相同。其中澄海、普寧兩縣志,講述較為詳細。《澄海縣志》載:
九日為「重陽節」。登高燕飲,簪菊泛萸,猶古人遺俗也。諺雲:「九月重九,登高飲酒。」是月竟放風箏。
《普寧縣志》則說:
重陽登高,各選勝地眺賞。文人墨客或攜酒入山寺遊玩為樂,小兒咸於高處競放風箏。
與前代的重陽節日習俗相比,「登高燕飲、簪菊泛萸」等舊俗之外,清代又有「競放風箏」的新時尚。
㈥ 重陽節的美食有什麼
今天是農歷九月初九,是一年一度的重陽節,自古民間在這一天都有登高的風俗,所以又稱「登高節」。又因「九九」與「久久」同音,有長久、長壽之意,所以這一天又被稱為「老人節」,一個真正屬於老年朋友的節日。
對老人家而言,一家人其樂融融,是他們最開心的事兒。作為兒女,親手下廚給父母烹制幾道傳統美食,陪他們吃飯嘮家常,是今天最該做的事兒。下面,琦哥就來教你做4種傳統美食,兼顧老人家的營養與口味,今天過節趕快在父母面前露一手,表達出你對他們的愛。
重陽糕
重陽糕又叫花糕,是重陽節必吃的傳統美食之一。因為「糕」與「高」同音,重陽吃糕,有「步步高」的寓意。蒸重陽糕方法與蒸年糕相似,不過蒸糕要小一點,糕要薄一點。傳統的重陽糕做法比較復雜,今天做的是家庭改良版的紅豆重陽糕。這個糕吃起來軟糯又香甜,也不會太黏牙,很適合老年人食用。
【紅豆花糕】
食材:糯米粉1000克、粳米粉500克、紅豆250克、紅綠果脯100克、白糖500克、紅糖25克、食用油25克
1.將紅綠果脯切成絲。將紅豆、食用油和125克白糖製成干豆沙。將准備好的糯米粉和粳米粉摻和在一起,取出150克拌入紅糖,加入適量的清水,調拌成糊狀。
2.在混合糕粉中加入剩餘白糖,加入200克清水拌勻。在糕屜上鋪上濕布,先倒入一半量的糕粉,刮平整。將干豆沙均勻地撒在上面,再把另一半糕粉倒在豆沙上刮平,開大火蒸。
3.汽透出時,把糊漿均勻地鋪在上面,均勻地撒上紅綠果脯絲,再繼續蒸至糕熟,切成塊即可。
醇香蒸菜
重陽節即將到來,這道健康蒸菜可以製作給父母吃哦。有菜有肉,清香醇鮮不膩口,整盤菜樣子也很好看。最重要的是,蒸菜很健康,很適合老年人食用,不僅營養,還非常易消化。
【清蒸蘿卜肉卷】
食材:白蘿卜、豬肉餡、雞蛋、澱粉、薑末、香菜末、料酒、胡椒粉、生抽、雞精、蒸魚豉油、香油、食鹽、牙簽
1.白蘿卜清洗干凈,去皮,切成薄片。鍋中水開,加入一些鹽,將白蘿卜片倒入焯燙2分鍾。在豬肉餡中,加入薑末、生抽、雞精、胡椒粉、雞蛋清、澱粉和少許食鹽,攪勻上勁。
2.在白蘿卜片的一面刷一薄層澱粉,像包餃子那樣包入肉餡。一一擺入盤中,並用牙簽固定好。在最後一片白蘿卜上放上肉餡和雞蛋黃,擺在盤子里中心位置。
3.將盤子放入蒸鍋中。蒸3分鍾後,淋入蒸魚豉油,再繼續蒸7分鍾。取出盤子,撤掉牙簽,再點上些香油和香菜末,美味即成。
時蔬湯品
正所謂「豆腐青菜保平安」,豆腐素有「植物肉」的美譽,富含多種微量元素,特別是鈣的含量特別高。山葯也是深秋季節非常好的應季食材,把山葯和豆腐做成湯,非常有助於老年人吸收營養。
【山葯豆腐湯】
食材:鐵棍山葯、豆腐、蔥花、蒜末、生抽、香油、食鹽、食用油
1.先將豆腐放入沸水中焯燙2分鍾,記得水中要加入少許的食鹽。豆腐焯燙完撈出,切成丁。山葯去皮、洗凈,切成丁。
2.鍋中加入少許食用油,爆香蒜末,放入山葯丁翻炒。加入適量的清水,水開倒入豆腐丁,再放入適量生抽和食鹽。最後撒上蔥花,淋上少許香油即可。
美味海魚
對於老年人來說,海魚的蛋白質和含鋅量豐富,容易消化和吸收。同時,海魚所含的微量元素也比肉類豐富,對於老人的營養平衡大有裨益。帶魚肉多刺少,細膩鮮美,很適合老年人食用。我母親就很喜歡我做的煎烹帶魚,不油炸不加水,味道醇香適口。
【煎烹帶魚】
食材:帶魚、雞蛋、姜絲、蔥末、蒜片、尖椒、白酒、料酒、生抽、白糖、胡椒粉、蚝油、食鹽、食用油
1.先將帶魚處理一下,洗凈後切成段,每段兩面都切上花刀。尖椒洗凈,切圈。
2.把帶魚段放入一個小盆中,加入白酒、白糖、胡椒粉、食鹽、一半量的姜絲,抓勻後腌制10分鍾。#10月吃什麼#
3.扔掉帶魚上的姜絲並瀝水,加入1個雞蛋黃抓拌均勻,再加入澱粉充分抓勻。
4.鍋中倒入少許食用油,下入帶魚段小火慢煎,一面煎定型再翻另一面煎,兩面都煎至金黃。下入蒜片、姜絲和尖椒圈炒香,再加入生抽、白糖、蚝油翻炒均勻,最後撒上蔥花即可。
今日重陽節,教你做4種傳統美食,親自下廚孝敬父母,表達你的愛。大家好,我是@琦哥說美食,每天分享美食菜譜與烹調技巧,精挑細選價廉質優的食材,節省您的選購時間。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請幫忙點贊、評論、轉發和收藏,對我來說是創作的動力噢。
7.7萬閱讀
搜索
重陽家常菜
30道深秋菜譜
老年人菜譜家常菜做法
正宗重陽菜單大全
重陽節100道菜譜
老年菜譜大全500例
㈦ 潮汕重陽節的習俗
《澄海縣志》說:「九月九日,是重陽節,登高飲酒,簪菊花,插茱 萸,仍遵照古人遺留下習俗,諺語說:『九月重九,登高飲酒。』」這天 稱為重陽節,是因為《易經》將九定為陽數,而九相重,稱為「重九」。 又因為日、月俱為「九」數,兩陽相重,又稱為「重陽」。
重陽登高習俗,從西漢時期就已經流行。有關登高緣因,人們社撰了 這樣一個傳說。《續齊諧記》曰:東漢時汝南桓景,隨方士費長房學道術, 游學多年。一天,費長房告誡桓景說:「九月九日這一天,你家有大災。 你可速回家,讓家人皆準備一隻裝有茱萸的絳色袋子,系於臂上,登高飲 菊花酒,便可消災免禍。桓景聽罷,匆忙回家,遵從師傅所囑,令全家登 高。到傍晚回家一看,院中的狗、豬、羊、牛均已暴死。費長房聞訊說: 這是家畜代你全家受了禍。這傳說雖屬無稽之談,但反映了古人迫切期望 消災避禍、健康長壽的美好願望。
隨著歲月流逝,重陽登高習俗中的迷信觀念日益淡漠,而登高習俗被 賦上新氣息。九月九日正值仲秋季節,天高氣爽,雲淡山青,金桂飄香。 當此之時,邀請三四親朋好友,欣然結伴出遊,登高環望,極目天舒。那 漫山紅葉,金黃果實,各種風光盡收眼底,頓覺心曠神怡,寵辱皆忘。 清乾隆《揭陽縣志》雲:「重陽,俗不登高,士大夫好事者或為之。是日,兒童多放紙鳶(即放風箏)。」九月風信好,兒童多放風箏。有童謠說:「九月九,風禽線斷滿天走。」
潮俗又說:「九月九,風箏仔,滿街走。」說的是潮汕人在這一天的 一項特殊習俗:放風箏。潮汕地區春夏多雨,冬天太冷,秋天最宜室外活 動。金秋季節,秋風送爽,藍天下飄著一隻只造形別致的風箏,使人覺得 生活充滿生機,全然沒有北方秋天的蕭瑟景象。
潮汕地區的風箏不似濰坊風箏有名,但放風箏之俗較為普遍。 風箏多是小號的,削竹篾為架,糊上各種質量的白紙,再在自紙上畫上各 種圖案。常見的有鯧魚、章魚、蝴蝶、蜻蜒等動物造型。 重陽節古稱菊花節。古人有:「九月重陽都下賞菊」、「九月九日飲菊酒,人共黃花醉重陽」及「九月黃花插滿頭」等詩句。下載 (45.99 KB)
2009-10-26 10:53
古往今來,潮汕人家,世代相沿,「九九」重陽有賞菊、餐菊、飲菊、插菊等風俗。古醫籍《神農本草經》中有「菊花,久服利血氣、輕身、耐老、延年」之妙效。故古人贊美菊花為「延壽客」,其功可知矣。
㈧ 潮汕重陽節的介紹
重陽又稱重九,潮汕重陽節是廣東潮汕漢族民俗及民間祭祀的重要節日。這天在潮汕,有各種具有地方特色的漢族民俗活動。因為它的節期就在農歷九月初九。古人以九為陽數,故又稱之為「重陽」。潮汕漢族民間,只直接稱它做「九月九」。重陽節習俗。潮俗在重陽節祭祖的都是家境比較清貧者,他們無力在每個祖先的忌辰都祭拜,便在這一天做個總的祭拜,求得祖宗諒解。
㈨ 潮汕重陽節吃什麼粿
折疊吃重陽糕
與登高相聯系的有吃重陽糕的風俗。高和糕諧音,作為節日食品,最早是慶祝秋糧豐收回、喜嘗新糧的用意,之後民間才有了登高吃糕,取步步登高的吉祥之意。在北方,吃重陽糕之風尤盛。
據《西京雜記》載,漢代時已有九月九日吃蓬餌之俗,即最初的重陽糕。餌,即古代之糕。《周禮》載餌用作祭祀或在宴會上食用。漢代又記有黍糕,可能與今天的糕已差不遠。蓬餌,想必也類似於黍糕之類。至宋代,吃重陽糕之風大盛了。糕與答高諧音,吃糕是為了取吉祥之意義,因而才受到人們的青睞。
㈩ 潮汕有什麼風俗文化 重陽習俗有哪些
每年的農歷九月初九是我們國的傳統節日重陽節,也叫做重九節。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了,到了唐代被定為民間節日。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定為法定節日放放假。那麼潮汕在重陽的時候有哪些習俗呢?本期的 汕頭文化 ,為你解析。
祭祖。重陽節習俗。潮俗在重陽節祭祖的都是家境比較清貧者,他們無力在每個祖先的忌辰都祭拜,便在這一天做個總的祭拜,求得祖宗諒解。
登高。隨著歲月流逝,重陽登高習俗中的迷信觀念日益淡漠,而登高習俗被賦上新氣息。九月九日正值仲秋季節,天高氣爽,雲淡山青,金桂飄香。當此之時,邀請親朋好友,欣然結伴出遊,登高環望,極目天舒。那漫山紅葉,金黃果實,各種風光盡收眼底,頓覺心曠神怡,寵辱皆忘。
放風箏。潮俗說:「九月九,風箏仔,滿街走。」說的是潮汕人在這一天的一項特殊習俗:放風箏。潮汕地區春夏多雨,冬天太冷,秋天最宜室外活動。金秋季節,秋風送爽,藍天下飄著一隻只造形別致的風箏,使人覺得生活充滿生機,全然沒有北方秋天的蕭瑟景象。潮汕地區的風箏不似濰坊風箏有名,但放風箏之俗較為普遍。風箏多是小號的,削竹篾為架,糊上各種質量的白紙,再在自紙上畫上各種圖案。
食「九皇齋」潮汕重陽節保持中國傳統的風俗,如高人雅士登高游賞,飲酒賦詩,老百姓翻曬衣物書籍、椅櫃頗有古意。潮安、澄海且有一處結緣風習,即炸油麻丸分送親友。丸與緣同音(粵語讀音),意在結緣。另舊時潮州戲班自初一日起至初九晚上要食齋,稱食九皇齋。自初一日起全班人員穿白衫褲,天天焚香敬奉,初九晚上,全體敬拜(連同玄武山佛祖和戲神田元帥一起拜)。民間也有拜九皇者。但在泰國潮籍華僑裔食九皇齋卻很隆重,自初一至初九或初十,普遍有食九皇齋,祀拜皇神之俗。他們所祀的九皇神,與中國神書上所說的北斗辰宿不同,也與潮汕本土民間傳說的人皇九個頭,有九個兄弟,分管九州的九皇神不同。他們拜的九皇神,傳說原是九個賊,後被觀音大士收服,改邪為正,大慈大悲,做了許多善事,成為佛門的大弟子,而受人們的崇拜,構成了有異於本土的潮汕華僑民俗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