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孝敬父母的小故事50字!
一,恣蚊飽血:吳猛,晉朝濮陽人,八歲時就懂得孝敬父母。家裡貧窮,沒有蚊帳,蚊蟲叮咬使父親不能安睡。每到夏夜,吳猛總是赤身坐在父親床前,任蚊蟲叮咬而不驅趕,擔心蚊蟲離開自己去叮咬父親。二,扼虎救父:楊香,晉朝人。十四歲時隨父親到田間割稻,忽然跑來一隻猛虎,把父親撲倒叼走,楊香手無寸鐵,為救父親,全然不顧自己的安危,急忙跳上前,用盡全身氣力扼住猛虎的咽喉。猛虎終於放下父親跑掉。三,哭竹生筍:孟宗,三國時江夏人,少年時父亡,母親年老病重,醫生囑用鮮竹筍做湯。適值嚴冬,沒有鮮筍,孟宗無計可施,獨自一人跑到竹林里,扶竹哭泣。少頃,他忽然聽到地裂聲,只見地上長出數莖嫩筍。孟宗大喜,採回做湯,母親喝了後果然病癒。四,嘗糞憂心:庾黔婁,任縣令時赴任不滿十天,忽心驚流汗,預感家中有事,當即辭官返鄉。回到家中,知父親已病重。醫生囑咐說:「要知道病情吉凶,要嘗病人糞便的味道,味苦就好。」 黔婁於是就去嘗父親的糞便,發現味甜,內心十分憂慮,夜裡跪拜北斗星,乞求以身代父去死。幾天後父親死去,黔婁安葬了父親,並守制三年。全文
㈡ 中班以孝敬父母的教案題目有哪些
中班年級組「孝敬父母」主題班會教案 活動目標: 1、讓幼兒知道父母對自己深深地愛。 2、學會理解父母的心意,接受父母的教育,關心父母的健康,孝敬父母。 活動准備: 1、 全家福照片 ; 2、 剪刀、膠水、圓形紙、手工「小提包」範例; 3、 白紙、油畫棒。 活動過程: 一 、開始部分: 演唱歌曲《世上只有媽媽好》導入活動。 師:為什麼有碼的孩子像個寶?沒有媽媽的孩子像顆草? 鼓勵幼兒大膽地發表自己的想法。 二 、基本部分: 1、出示全家福照片,幼兒講一講父母對自己的愛。 2、幼兒齊讀本學期所學的《弟子規》中孝敬父母的內容:香九歲,能溫席……讓幼兒講一講《小黃香》的故事,進一步知道要孝順父母。 3、老師小結:父母對子女的愛是人世間最偉大,最崇高的感情。是父母把我們帶到了這個世界上,並花費了不少血汗和汗水將我們哺育成人。若沒有父母的悉心照料和苦心教導,我們能夠茁壯成長嗎?對父母的養育之恩,我們作為子女的是怎樣報答也報答不完的。 3、引導幼兒知道應該怎樣孝敬父母。 師:爸爸媽媽在一日生活中細致地照顧我們,那麼愛我們,我們應該怎樣孝敬爸爸媽媽呢? 鼓勵幼兒說說怎樣孝敬父母。如:給爸爸媽媽捶捶背、拿拖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活等等。 4、引導幼兒進行自我反省及今後做法。 師:小朋友說說自己在孝敬父母哪方面做得好,哪方面做的不好?今後怎麼改正? 5、指導幼兒給爸爸媽媽做禮物。 (1)、畫一幅畫送給爸爸。 (2)、給媽媽做一個手提包。 師:我們在送給爸爸媽媽禮物的時候應該說什麼呢?一定要告訴爸爸媽媽你愛他們。回家還可以幫爸爸媽媽捶捶背、倒杯水,他們一定會很開心。 三、結束部分: 1、小結:通過今天的活動,我們知道了爸爸媽媽養肓我們很不容易,我們要學會報答爸爸媽媽,要懂得孝敬父母。 2、齊念《小烏鴉報答媽媽》結束活動。 效果分析:本次孝敬父母的主題班會中,引導幼兒一步一步地知道父母對自己的愛以及怎樣孝敬父母。幼兒在原有的生活經驗中對活動內容已有了了解,源於生活的內容幼兒是很感興趣的,所以本次活動進行的非常順利 ,幼兒在活動中積極主動,能大膽地說大膽地做,效果不錯,完成了教學目標。
㈢ 孝敬父母應做的幾件事
孝心+愛心=幸福
什麼樣的補品 都不及一句關愛問候的話
㈣ 孝敬父母的例子
陳毅孝敬父母
曾讀過許多名人孝敬父母的故事,如:烈火救母,吸痰救母……最讓我感動的是「陳毅探母」的故事。
1962年,陳毅元帥出國訪問回來,路過家鄉,抽空去探望身患重病的老母親。
陳毅的母親癱瘓在床,大小便不能自理。陳毅進家門時,母親非常高興,剛要向兒子打招呼,忽然想起了換下來的尿褲還在床邊,就示意身邊的人把它藏到床下。
陳毅見久別的母親,心裡很激動,上前握住母親的手,關切地問這問那。過了一會兒,他對母親說:「娘,我進來的時候,你們把什麼東西藏到床底下了?」母親看瞞不過去,只好說出實情。陳毅聽了,忙說:「娘,您久病卧床,我不能在您身邊伺候,心裡非常難過,這褲子應當由我去洗,何必藏著呢。」母親聽了很為難,旁邊的人連忙把尿褲拿出,搶著去洗。陳毅急忙擋住並動情地說:「娘,我小時候,您不知為我洗過多少次尿褲,今天我就是洗上10條尿褲,也報答不了您的養育之恩!」說完,陳毅把尿褲和其它臟衣服都拿去洗得乾乾凈凈,母親欣慰地笑了。
陳毅元帥是個大人物,有繁忙的公務在身,但他不忘家中的老母親。在百忙中抽空回家探望癱瘓在床的母親,為母親洗尿褲,以關切的話語溫暖撫慰病中的母親。雖然陳毅元帥為母親所做的只是一些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小事,但從這些平常的小事,看出了他對母親濃厚的愛。他不忘母親曾為自己付出的點點滴滴,理解母親的艱辛和不易,知道報答母親的養育之恩。他的一片孝心,值得天下所有兒女學習效仿。
孝敬父母關愛幫助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先輩傳承下來的寶貴精神財富,是每個兒女應盡的義務,也是義不容辭的責任。父母恩情重如山,深似海,人生莫忘父母恩。朋友,我們孝敬自己的父母了嗎?我們給了他們什麼呢?
其實父母親想要的真的不多,他們需要的只是我們的孝心和關愛,希望我們在需要時伸出扶助之手。
當父母還年輕力壯的時候,你常回家看看,一句隨意的問候「爸、媽,你們好嗎?」隨意買的宵夜,親自煮一頓家常的晚餐,陪母親逛逛街,嘮嘮家常,幫爸爸捶捶後背揉揉肩...... 這些都能讓他們感到欣慰溫馨。
隨著時光的流逝,我們漸漸長大成人,父母卻愈來愈老。他們變成了老眼昏花,動作遲緩,手腳不靈便,思維遲鈍,沒有記性,說過的話以為不說,重重復復,嘮嘮叨叨,甚至患上老年痴呆,像三歲的小孩。說話時,他們會突然想不起要說什麼,甚至極可能最後連要做什麼,都一並忘記;他們會重復又重復教過我們的故事和兒歌,沉醉在那些和我們一起度過無憂無慮的童年的回憶中!他們會常忘了扣扣子、系鞋帶;吃飯時,會弄臟衣服,梳頭發時手還會不停的抖;有時還會感到孤獨寂寞,痴痴呆望遠處。看到父母慢慢衰老,我們應該想到兒時父母為我們所做的點點滴滴:父母不厭其煩為我們洗了多少的尿布,花了很多時間和精力教我們慢慢用湯匙、用筷子吃東西;教我們系鞋帶、扣扣子、溜滑梯;教我們穿衣服、梳頭發;每天教我們背兒歌,還要絞盡腦汁,去回答我們不知道從哪裡冒出來的古怪問題。當時,父母做這些多麼的耐心,多麼的溫柔,總覺得有了我們再苦再累也是一種幸福。
朋友,人們常說父母恩最難回報。願我們能以當年父母對待小時候的我們那樣,耐心、溫柔地對待漸漸老去的父母,體諒他們,以反哺之心奉敬父母,以感恩之心孝順父母!哪怕只為父母換洗衣服,為父母喂飯送湯,為父母搽搽風濕油,按摩酸痛的腰背,握著父母的手,扶著他們一步一步地慢慢散步......讓我們的父母幸福快樂地度過餘生。學學陳毅元帥孝敬父母,給他們創造一個充滿愛的和諧家庭以安享晚年,那是父母的幸福,也是我們的幸福!
子路借米孝敬父母的故事
中國有句古語:「百善孝為先」。意思是說,孝敬父母是各種美德中占第一位的。一個人如果都不知道孝敬父母,就很難想像他會熱愛祖國和人民。
古人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們不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還應該尊敬別的老人,愛護年幼的孩子,在全社會造成尊老愛幼的淳厚民風,這是我們新時代學生的責任。
子路,春秋末魯國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稱。尤其以勇敢聞名。但子路小的時候家裡很窮,長年靠吃粗糧野菜等度日。
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飯,可是家裡一點米也沒有,怎麼辦?子路想到要是翻過幾道山到親戚家借點米,不就可以滿足父母的這點要求了嗎?
於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嶺走了十幾里路,從親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噴噴的米飯,子路忘記了疲勞。鄰居們都誇子路是一個勇敢孝順的好孩子。
包公即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市)人,父親包儀,曾任朝散大夫,死後追贈刑部侍郎。包公少年時便以孝而聞名,性直敦厚。在宋仁宗天聖五年,即公元1027年中了進士,當時28歲。先任大理寺評事,後來出任建昌(今江西永修)知縣,因為父母年老不願隨他到他鄉去,包公便馬上辭去了官職,回家照顧父母。他的孝心受到了官吏們的叫口稱頌。
幾年後,父母相繼辭世,包公這才重新踏入仕途。這也是在鄉親們的苦苦勸說下才去的。在封建社會,如果父母只有一個兒子,那麼這個兒子不能扔下父母不管,只顧自己去外地做官。這是違背封建法律規定的。一般情況下,父母為了兒子的前程,都會跟隨去的。或者兒子和本家族的其他人規勸。父母不願意隨兒子去做官的地方養老,這在封建時代是很少見的,因為這意味著兒子要遵守封建禮教的約束--辭去官職照料自己。歷史書上並沒有說明具體原因,可能是父母有病,無法承受路上的顛簸,包公這才辭去了官職。
不管情況如何,包公能主動地辭去官職,還是說明他並不是那種迷戀官場的人。對父母的孝敬也堪為當今一些素質底下的人的表率。以前的故事講的最多的是包公的鐵面無私,把包公孝敬父母的事情給忽視了。
東漢時的黃香,是歷史上公認的「孝親」的典範。黃香小時候,家境困難,10歲失去母親,父親多病。悶熱的夏天,他在睡前用扇子趕打蚊子,扇涼父親睡覺的床和枕頭,以便讓父親早一點入睡;寒冷的冬夜,他先鑽進冰冷的被窩,用自己的身體暖熱被窩後才讓父親睡下;冬天,他穿不起棉襖,為了不讓父親傷心,他從不叫冷,表現出歡呼雀躍的樣子,努力在家中造成一種歡樂的氣氛,好讓父親寬心,早日康復。
老一輩革命家朱德著文《回憶我的母親》,以無限的深情贊頌了母親無比的愛和高尚的品質。毛澤東接到母親病危的家信,星夜上路,晝夜兼程,他撫摸著母親的棺木放聲慟哭,悲痛之中揮筆寫下《祭母文》:「吾母高風,首推博愛」。宋慶齡孝心至誠,在母親靈前「飲泣不已」。陳毅探母,執意要給癱瘓在床的母親洗衣服。李鵬事母至孝,每逢假日,李鵬夫婦總要帶上母親喜愛的食物,到母親處請安問好。
在全國以實施「跨世紀教育工程」而著稱的上海建平中學,一個13歲少年的題為《媽媽,我就是你的眼睛》的發言,使全國女市長考察團的26位成員潸然淚下。這位同學9歲時,母親雙目失明,他幼小的肩膀過早地承受了家庭的較多責任和義務,為了買一盤母親喜歡的滬劇磁帶,他利用休息日在上海的街頭整整跑了6個小時!
㈤ 寫一篇幼兒園發展及對父母孝順對社會的責任的文章
孩子的發展離不開家庭、幼兒園以及社會各方面的影響,但家庭作為兒童的第一場所,家庭環境在兒童成長過程中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家庭教育是教育人的起點與基點,而家庭教養方式是父母與孩子之間形成良好教育效果的重要途徑,家長教養方式不同孩子社會性發展也會不同。心理學家艾里克森認為:父母對幼兒的態度為幼兒對社會的態度奠定了基礎,由此我們得知父母的教養方式對幼兒社會性發展起著尤為重要的作用,所以必須高度重視對幼兒社會性發展的引導,為今後孩子健康成長奠定基礎。 一、父母教養方式與幼兒社會性發展的意義 幼兒期是孩子社會性發展的重要時期,兒童在這段時間的經歷和體驗,以及在此基礎上的社會性發展狀況 ,將影響其一生,他們將來能否適應社會,能否處理好各種人際關系,能否擔負起應盡的社會責任,相當程度上取決於這個時期的生活經驗和教育。父母教養方式比較集中的反應了父母對孩子的態度,也是其教育觀念的反映。 父母教養方式:父母通過教養孩子的活動,影響孩子的心理發展。 幼兒社會性:幼兒在與社會環境相互作用的過程中,掌握社會規范,形成社會技能,學習社會教角色,獲得社會性需要、態度、價值,發展社會行為,並以獨特的社會個性與人交往,相互影響,適應周圍環境,由自然人發展成社會人的社會化過程中所形成的幼兒心理特徵。 二、不同家庭的教育方式對幼兒發展的影響 不同的教養態度和教育方式對幼兒今後的社會性發展的影響不同,良好的家庭教育方式有利於幼兒的社會性發展,不良的家庭教育方式則在一定程度上對幼兒的社會性發展起到阻礙的作用。 1.溺愛型 有的父母過分地愛孩子,嬌生慣養是最常見的一種錯誤的家庭教養方式。對溺愛孩子的父母對待孩子的態度是「捧在手裡怕摔了,含在嘴裡怕化了」,對孩子的干涉過多,這也不允許去那也不允許做,束縛了孩子的思想,限制了孩子的活動。所以孩子表現的常常怯弱,生活能力和學習能力都不是很好,對事物缺乏興趣。 前蘇聯著名教育家馬卡連柯說過:父母對子女的愛不夠,子女就會感到痛苦,但過份的溺愛,雖然是一種偉大的情感,卻會使子女遭到毀滅。對小孩百依百順,任憑其呼風喚雨,對於一些不合理的要求和行為也不加以制止,孩子長年累月處於這樣一種說一不二的核心位置,有錯誤也不能糾正,不合理的慾望常常在無原則的縱容下得到滿足,因而使得孩子養成了任性、不講道理的個性,孩子的自我中心意識得到強化。這種教養方式下成長起來的幼兒行為表現是自我控制能力差,常以哭鬧等方式尋求當時的滿足,缺乏自信、毅力和責任感,具有較強的沖動性和攻擊性,不會考慮他人的感受。 2、專制型 專制型是教育方式也屬於高控制教育方式,專制型這類型的父母對幼兒時常表現出缺乏熱情的,否定的情感反應,很少考慮幼兒的願望和要求,父母會無條件的要求幼兒遵循自己的規則做事,對幼兒違反規則的行為又表示不滿,甚至採用嚴厲的懲罰措施。專制型的父母要求幼兒絕對的服從自己,孩子的自由是有限制的,父母希望子女按照他們為其設計好的發展藍圖去成長,希望關注幼兒的一切行為,行動都加以保護監督,父母採取專制型的教養方式,往往的出與「為孩子好」的目的,對孩子過多干涉,過分保護,從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幼兒自我意識和自我教育能力的發展,並不能達到預期的教育目的。成長在這種教育環境下的幼兒常常容易形成自卑、依賴、服從、懦弱,做事缺乏主動性的人格特徵,由於從小缺乏關愛,未從父母那兒得到溫情,造成幼兒不懂得如何恰當表達自己的情緒想法,長此以往,將會與家長關系疏遠,產生叛逆心理。 3、放任型 放縱型的家庭教育方式和權威型教育方式的父母一樣對幼兒 充滿積極肯定的情感,但是缺乏控制。表現於家長對孩子既不關心也不提出要求,這種家長對幼兒是拒絕的,對孩子的需求也不做出及時的反應,更談不上情感上的支持,他們很少和孩子交流溝通,對兒童缺乏管教,聽之任之。此種類型下的幼兒常有沖動的攻擊性和以自我為中心,有冷漠、叛逆、攻擊、自卑、自我控制能力弱、獨立性差的行為傾向。在與他人交往過程中,很少替別人考慮,對人缺乏熱情與關心。這種放縱型家庭教養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有利於兒童社會適應能力發展,但由於家長對幼兒缺乏基本的關注,親子之間交往很少,長此以往,容易造成家長與幼兒間情感疏離,家庭產生隔閡。 4、民主型 民主型父母不任意打罵孩子,對孩子的行為更多的是加以分析與引導,對於孩子在成長或學習過程中發生的問題更多的是採取幫助與鼓勵的方法,並合理地應用獎勵與處罰的手段,使孩子從父母的行為與教育中獲得知識,明白事理。在這種家庭氛圍中,家長對幼兒是理解與尊重的,他們會與幼兒心貼心的交流及給幼兒自由的成長的空間。在這種家庭環境中長大的孩子,從小被尊重,又不乏父母的引導和要求,往往成為最獨立而有自信的人。父母能夠平等地對待、尊重孩子,傾聽孩子的心聲,給孩子貼心的幫助,對子女的需要及時做出反應,讓子女感受到溫暖和關愛。 三、家庭中如何有效發展幼兒的社會性 幼兒社會性的發展水平的不同直接影響家庭教育方式選擇出現差異,因此,父母要正確對待幼兒的社會性發展水平,通過建立健康的家庭教育方式來改善幼兒社會性發展的現狀。 1、提高家長社會化教育的意識,自覺以社會代表的身份對孩子實施正確的教育。 2、建立民主化的家庭 孩子是具有獨立人格的個體,父母應把孩子擺在平等的地位上,聽取孩子的意見,使孩子敢於在父母面前說出自己的意見和要求,同時又讓孩子克制住自己,尊敬父母和長輩並對幼兒寬容民主的引導,可以積極地促進兒童內部控制力的發展及認知能力的提高。 3、言傳身教、樹立榜樣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一言一行都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為人父母者必須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質,建設民主和睦的家庭氛圍,對孩子的教養態度要嚴而不、威而不猛,態度言論前後一致,使他們從小就人自己身上習得尊重人、關心人、團結人、體諒人等優良品質。 4、賞識得當、獎懲分明 欣賞、鼓勵像陽光空氣一樣不可缺少,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家長要學會欣賞和鼓勵,要善於發現自己孩子的閃光點,經常對他們的優勢和長處進行稱贊,並鼓勵他們虛心學習,取長補短。作為家長應及時進行肯定和表揚,幫助她逐步樹立起積極的自我概念,讓她相信自己是有能力、有希望的,但是一味的正面贊賞是極不可取的。當孩子犯錯誤後,必須及時進行正確、客觀的批評指正,耐心、細致做好疏導工作,讓他們明白錯在何處,知錯能改,在體驗中成長。 5、家園合作 交往是人類的基本需要,只有通過交往,人們才能互相交流信息和感情,協調彼此之間關系,達到共同活動的目的,我們通過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家園互動活動,幫助、指導、支持、配合家長,共同提高教養方式,通過家園學習活動增進了家長與孩子之間情感交流,拉近了家園、家長與孩子的距離,幫助家長樹立起正確的教育觀,使家長能正確理解自己孩子的「最近發展區」,加深了對孩子發展水平和自身教育行為的認識,從而自覺反思自己的教養方式,轉變自己的教育觀,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實現家庭教育中新的教育觀念與行為的相互滲透、有機融合。 作為孩子,他們需要的是快樂的童年,兒作為家長,我們更看重他們輝煌的未來,我們應從各方面來引導和培養孩子,所以兒童的社會化發展,將成為全社會關心的問題,只要我們父母和教師為其創造良好的環境,提供交往的機會,使用正確有效的教養方式,相信孩子們會健康地成長起來,成為社會人,完
㈥ 幼兒園孝順父母以什麼形式比較好
從國學經典中挖掘有用的題材,通過講故事、問問題、生活小細節等方式有目的地對幼兒進行養成習慣教育,即懂得知孝。教育和教誨他們孝順父母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從懷有一顆感恩的心做起。
㈦ 孝敬父母的故事
http://..com/question/68357304.html?si=1
http://..com/question/67620835.html?si=3
http://..com/question/74597489.html?si=5
http://..com/question/53809511.html?si=6
http://..com/question/26196682.html?si=10
http://..com/question/41271795.html?si=3
http://..com/question/84734277.html
這個:http://..com/question/47198364.html?fr=qrl
㈧ 孝敬父母的教育要從哪些小事做起呢
1、父母和孩子一起孝敬老人。
那種「只愛自己的媽媽,不愛丈夫的媽媽」的現象,在年輕媽媽中相當普遍。我可以明確地告訴這些媽媽,在婆婆面前,你不稱呼「媽媽」,在婆婆背後,你稱孩子的奶奶叫「老東西」,總有一天,你的兒媳也會稱你為「老東西」.到那時,你的兒子肯定會覺得理所當然!
我的女兒在外地上高中,就在高考前夕,孩子的姥爺病逝,有人說,孩子離家比較遠,又馬上面臨高考,就不讓她回來吧。我們毅然決定讓孩子回來參加她姥爺的發喪、火化、弔唁、追悼會、下葬等活動。我讓她自始至終陪伴著她的媽媽,她一次又一次地看到媽媽哭得柔腸寸斷、死去活來的情景,自己也一次又一次地潸然淚下,泣不成聲,內心受到巨大的震撼。她感受到了人失去親人時是怎樣的痛斷肝腸。我認為,這種親情體驗比她高考多考十分八分要重要得多。
2、要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辛苦,要給孩子孝敬父母提供機會。
在現在的不少家庭中,愛只是父母對子女的單向傾斜,而不能實現愛的雙向交流,那麼這種愛就是畸形的愛。孩子只有把父母給他的愛轉化為他對父母的愛,這種愛的種子才算在孩子的心中生根發芽,開花結果,這種人間大愛正是這樣得以傳承的。當年幼的孩子學會了關愛父母之後,才有可能在她長大以後去愛國愛民,去尊老愛幼,去愛天下蒼生。
於是,爸爸坐在車架上,李雷雙手緊握車把,用力蹬動腳踏,車輪滾滾向前。可孩子畢竟還小,騎了七八百米之後,就有些體力不支了,額頭上也滲出了汗珠。最後他喘著氣停了下來,好奇地問爸爸:「爸爸,你每天騎車帶我上學也這么費力嗎?」爸爸說:「我雖然力氣大些,不過每送你一次,我也挺累的,尤其是前邊那個上坡更費力氣。」
到了星期一,李先生照常騎著自行車送兒子上學。騎到上坡時,坐在後邊的李雷忽然跳了下來,用手推著車。爸爸非常欣慰。
3、要求孩子為老人做事時應理直氣壯。
當家長生病或身體不舒服時,要理直氣壯地要求孩子做他應該做的事情,如端水送葯或陪同就醫,不要怕耽誤他學習時間。
教育孩子孝敬父母,就從要從引導孩子為父母做這些小事入手。當孩子對父母表現出不敬重的言行時,要給予適當的批評和懲罰,千萬不要認為:孩子現在還小,還不懂道理,不必多計較他的言行過錯,等他長大了,自然就知道孝敬老人了。這種認識肯定是錯誤的。
4、讓孩子給爸爸媽媽過生日。
讓孩子記住爸爸媽媽的生日,對於初中以上的孩子,完全可以讓孩子主持給爸爸媽媽過生日。家長不要只給孩子過生日,不給自己過生日,這對孩子並不好。
5、從日常生活小事上對孩子提出要求。
如外出時和父母道別,回家和父母打招呼;用餐時先讓父母入座,替父母盛好飯菜;和父母說話應恭恭敬敬,不能出言不遜。當父母不能滿足孩子提出的要求時,告訴孩子不能發脾氣,要體諒、理解父母的難處。孩子如果發脾氣或死磨硬纏,家長要始終堅持原則。家長千萬不要起初不答應孩子要求,孩子發脾氣了,家長讓步了;孩子死磨硬纏了,家長讓步了。這等於鼓勵了孩子不斷提出不合理要求。
6、讓孩子體驗到父母的辛苦。
總之是讓孩子看到、體驗到父母的難處,而不是只讓他聽父母說「我很辛苦」。
7、耳鬢廝磨中建立親情。
在孩子時間允許的情況下,家長要要求孩子幫媽媽刷刷筷子洗洗碗,給爸爸捶捶後背揉揉肩。親情培養,很多時候就是一些容易被我們忽略的細節。從這方面說,我不贊成孩子從上幼兒園或上小學起就到離家較遠的外地去上寄宿制學校,因為這不利於親情培養。親情,就是在一天到晚的耳鬢廝磨中建立起來的。
8、用親情故事啟發孩子孝敬父母的意識。
家長一定要定期抽出點時間和孩子談心聊天,要把自己的難處和家裡的難處有選擇地告訴孩子。通過談話,可以讓孩子體驗親情,啟發孩子孝敬父母的意識。
有這樣一個故事:女兒和媽媽吵架了,一氣之下,女兒轉身向外跑去。她走了很長一段路程,看到前面有個面攤,這才感覺到肚子餓了。可是她摸遍身上的口袋,卻連一個硬幣也沒有。
面攤的主人是一個很和藹的老婆婆,老婆婆看到她站在那裡,就問:「孩子,你是不是要吃面?」
「可是,可是我忘了帶錢。」
「沒關系,我請你吃。」
老婆婆端來一碗餛飩和一碟小菜。她滿懷感激,剛吃了幾口,眼淚就掉下來了。
我很感激您。我們不認識,而您對我這么好,可我媽媽,竟然常跟我吵架,還罵我。」
女孩愣了。她匆匆吃完餛飩,開始往家走去,當走到家門附近時,一眼就看見疲憊不堪的媽媽正在路口張望……媽媽看到她,臉上立即露出了笑容:「快回來吃飯吧,再不回來飯都涼了。」這時,女孩的眼淚又掉下來了。
這個故事就很能啟發孩子孝敬父母的意識。
㈨ 孝敬父母的故事
子路借米孝敬父母的故事
中國有句古語:「百善孝為先」。意思是說,孝敬父母是各種美德中占第一位的。一個人如果都不知道孝敬父母,就很難想像他會熱愛祖國和人民。
古人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們不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還應該尊敬別的老人,愛護年幼的孩子,在全社會造成尊老愛幼的淳厚民風,這是我們新時代學生的責任。
子路,春秋末魯國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稱。尤其以勇敢聞名。但子路小的時候家裡很窮,長年靠吃粗糧野菜等度日。
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飯,可是家裡一點米也沒有,怎麼辦?子路想到要是翻過幾道山到親戚家借點米,不就可以滿足父母的這點要求了嗎?
於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嶺走了十幾里路,從親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噴噴的米飯,子路忘記了疲勞。鄰居們都誇子路是一個勇敢孝順的好孩子。
包公即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市)人,父親包儀,曾任朝散大夫,死後追贈刑部侍郎。包公少年時便以孝而聞名,性直敦厚。在宋仁宗天聖五年,即公元1027年中了進士,當時28歲。先任大理寺評事,後來出任建昌(今江西永修)知縣,因為父母年老不願隨他到他鄉去,包公便馬上辭去了官職,回家照顧父母。他的孝心受到了官吏們的叫口稱頌。
幾年後,父母相繼辭世,包公這才重新踏入仕途。這也是在鄉親們的苦苦勸說下才去的。在封建社會,如果父母只有一個兒子,那麼這個兒子不能扔下父母不管,只顧自己去外地做官。這是違背封建法律規定的。一般情況下,父母為了兒子的前程,都會跟隨去的。或者兒子和本家族的其他人規勸。父母不願意隨兒子去做官的地方養老,這在封建時代是很少見的,因為這意味著兒子要遵守封建禮教的約束--辭去官職照料自己。歷史書上並沒有說明具體原因,可能是父母有病,無法承受路上的顛簸,包公這才辭去了官職。
不管情況如何,包公能主動地辭去官職,還是說明他並不是那種迷戀官場的人。對父母的孝敬也堪為當今一些素質底下的人的表率。以前的故事講的最多的是包公的鐵面無私,把包公孝敬父母的事情給忽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