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婚後不生孩子就是不孝順嗎
生孩子在許多人的眼中似乎是當代年輕人一生必須要做的一件事,甚至曾經有過說法說,如果結婚之後沒有孩子那麼人的一生也是不完整,因為他們沒有體會過做父母是什麼樣的感覺。時代發展十分迅速,現在有些人的思想也不斷得到的進步,於是婚後不生孩子的這種想法許多人都有,而且不少人選擇丁克。那麼對這種行為或者是想法,他們就是不孝順的嗎?並不是。
孝順並不是說生不生孩子能夠決定的,它是你對待父母的一種態度,如果你把父母照顧的很好,對他們非常孝順,那不論你生不生孩子都是孝順的。況且很多父母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幸福的,不管有沒有孩子,只要幸福就可以了。
⑵ 孩子不孝順是因為父母這5種行為
孩子不孝順是因為父母這5種行為
孩子不孝順是因為父母這5種行為,想讓孩子孝順,遠遠不是把孩子養大、讓孩子變優秀這么簡單。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關於孩子不孝順是因為父母這5種行為的相關信息。
1、常說,我不指望你養老
經常有父母對孩子說:「你管好自己就行,反正我將來也不指望你養老!」
雖說,父母們養育孩子本就不求回報,一心只盼著孩子自己能過得好就行。但是,明明白白地把自己對孩子無欲無求的想法表達出來,只會帶來不好的結果。
經常對孩子說「我不指望你養老」,不但不能減輕孩子的心理負擔,反而會減弱孩子的責任感,讓孩子不快樂。
一方面,孩子會從心底覺得父母竟然這么不信任自己,並對自己將來能不能為父母養老產生懷疑;另一方面,說的多了,反而會讓孩子當真,日後做起事來自然不會顧及父母的感受了。
與其總是跟孩子說「我不指望你養老」,不如適當告訴孩子養育的不易,在日常生活中培養孩子的責任感。但要切忌對孩子說「你得努力,我將來就指望你養老了!」,這會加大孩子的心理負擔。
2、自己不孝順長輩
之前電視上有這樣一個廣告:兒媳給婆婆洗腳,孩子看到了,轉身也跑去端來一盆洗腳水,顫顫巍巍地大聲喊著「媽媽洗腳」。在感動無數人的同時,也讓人引發了對孝順的深思。
記得希臘教育家伊索克拉底曾說,你希望子女怎樣對待你,你就怎樣對待你的父母。可見,孝順也是會傳染的。
這是因為,生活在同一個家庭里,父母對待長輩的態度、言語,孩子都看在眼裡,記在心裡。長期的耳濡目染,會讓孩子在潛意識里認為將來對待自己的父母也要是這個樣子。
這就導致,父母自己孝順,孩子也跟著孝順。而父母不孝,孩子將來也能成不孝子。
毫無疑問,若是將來想讓孩子孝順自己,首先父母自己就要做好表率。只有以身作則,才能讓孩子懂得孝順的真意。
3、過度寵溺孩子
生養孩子本就不易,而現在不少家庭只有1-2個孩子,自然而然就成了父母手心裡的珍寶。正所謂,疼愛都來不及,當然要把所有的好都給孩子。
於是,在90%的家庭經常可以看到這些:
吃飯時,好吃的都給孩子,還對孩子說「媽媽不愛吃,你先吃」;
家裡有好玩的好看的,都要留給孩子,連老人都不能碰;
甚至在孩子想幫媽媽做家務時,都遭到媽媽一陣反對「你別動,讓媽媽來」
、、、、、、
他們以為這是為了孩子好,卻不知道過度寵溺會讓孩子覺得一切都理所當然,往後孩子就會越來越隨心所欲,一點也不會體諒父母。
愛孩子本無可厚非,但要有底線。不妨把孩子當做朋友,真誠交流,告訴孩子「我很樂意你幫我」。在孩子給你夾菜,給你好吃的東西時,欣然接受,這會讓孩子覺得分享給父母也是一種快樂。
4、從不教導傳統禮儀
越來越多的父母期望自己的孩子足夠優秀,卻總是對孩子說「你只要負責好好學習就行了,其他的不要管!」
於是,我們常常能看到很多成績優異的「三好學生」,卻鮮少見到「知禮儀,懂感恩,講孝悌」的好孩子。
不難發現,這些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過分注重成績,甚至只看重成績,幾乎不去教導孩子該有的優良的傳統美德。比如感恩,比如孝悌,比如謙讓等等。
長期被父母灌輸「成績好就什麼都好」的理念,孩子自然就不會注重道德節操方面的追求。
在我看來,養育孩子並不僅僅是為了要他優秀,要他有成就。更重要的,是我們做父母的教會他做人的道理。
5、經常打罵孩子
古語有雲,棍棒底下出孝子。這是說,關鍵時刻不打不成材。的確,不少名人都是因為父母的一頓「棍棒教育」而幡然悔悟,終成大業。
但不得不說的是,古人的教育重點在於關鍵時刻的當頭一棒,而非經常一頓棍棒。
試想一下,孩子犯點錯就非打即罵,時間久了,哪個孩子心裡不會暗生怨言?倘若平時總是對孩子實行家暴,或是對孩子進行冷嘲熱諷般的語言暴力,勢必會讓孩子對父母產生恐懼,想要遠離。
見慣了父母的打罵、污辱,孩子的心裡會有陰影,並且會形成暴力解決問題的`方式,難保將來不會以同樣的方式對待父母。
小孩子不孝順的表現
1、脾氣暴躁,對父母大喊大叫
現在的育兒觀念已經發生了一些變化,基本上家長也都不採用虎媽虎爸那種形式了,類似於「棍棒底下出孝子」這樣的話漸漸地也不被大家討論了。
這就導致很多家長現在過於溺愛孩子,尤其是祖輩們先天對孫輩的喜愛,也使得孩子越來越嬌生慣養,有一點點不順心就會大發脾氣,長輩們做的事情不合自己的意就大喊大叫。
小華是小區里的一個孩子,爺爺奶奶對他的寵愛那可是出了名的,一出去看見什麼玩具就想要,不給的話就要坐在地上打滾、哭,爺爺奶奶沒有辦法只好給他買了。
這樣一來二去,孩子覺得這是一個好辦法,經常就用這招來為自己「謀福利」。後來孩子再長大一點,更調皮搗蛋了,連他的爸爸媽媽也管不過來了。
2、嫌棄爸爸媽媽的穿著,不願意和他們走在一起
兜媽記得小時候,鄰居家有個女孩,長得十分好看,大家也都很喜歡她。可是每次開家長會的時候,她都不喜歡讓自己的爸爸媽媽來,因為爸爸媽媽在外面打工,衣服穿的不好看,她覺得去開家長會,別人家的父母都穿的很好看,自己很沒有面子。 有時候和爸爸媽媽一起出門,她不是走在前面,就是走在後面,不想和爸爸媽媽走在一起。我問她:「你這樣你爸爸媽媽雖然嘴上不說,但是心裡肯定也是知道的,他們會難過的。」
可是她竟然說:「反正我以後也是要嫁出去的,還能有多少時間和他們在一起呢?」原來女孩在小時候就有以後要離開父母的這種想法,所以平時也不怎麼照顧到他們的情緒。
3、受到批評從不肯低頭認錯
兜媽以前聽到一位媽媽這樣說自己的孩子:我兒子小的時候脾氣就不好,每次犯錯誤的時候你批評他,他從來不會說「爸爸媽媽,對不起,我錯了,以後再也不會犯了、、、、、、」這樣的話,有時候無論你怎麼打他,他都不會說。
我和他爸爸想著等到他長大了就好了,可是沒想到他長大了完全沒有好轉,現在上高中,叛逆得不得了。還是和以前一樣,犯錯了永遠不會道歉。我和他爸爸真的是後悔,已經不知道要怎麼管他才好了。
4、父母打他們的時候會還手打父母
這里說的「打」當然不是指父母家暴孩子,而是在孩子犯錯誤的時候予以適當地教育批評。但是當父母教育孩子的時候,孩子會吹鬍子瞪眼,似乎就憋著一股氣,最後沒忍住沖上去打了父母的。
如果孩子有這樣的傾向,那一定要注意,孩子小的時候就知道動手打父母,等到長大了,不能說一定會打父母,但是可能性是很大的。
中國有句古話說:「三歲看小,七歲看老。」雖然說沒有什麼科學依據,但卻能給我們一點啟示,就是孩子小時候的言行舉止能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他們的將來。
所以家長要是發現了自己家的孩子有上面這四種行為,一定要上心,並且要好好糾正、加以教育,一旦錯過了最好的時機,等到孩子長大了,父母這時候就很難糾正過來了。
⑶ 不生孩子就是不孝順嗎
我個人覺得並不是,父母都是老一輩的人,觀念比較傳統(傳宗接代),再加上擔心子女的未來,如果沒有孩子婚姻可能會不穩固,如果年紀大了到無法再賺錢或者生病的時候會沒有人照顧(這里是指子女),如果你決定一輩子都不生孩子的話,父母反應肯定比較大的
在我們的傳統觀念里,談戀愛是為了結婚,結婚是為了生孩子。如果不生孩子就不要結婚,如果不結婚就不要談戀愛。從古至今,一直流傳著一句話「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但是,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年輕一代的觀念也不斷在更新。
第一種觀點,婚姻自古以來就是圍繞家族繁衍存在的,不繁衍的話根本不會有婚姻這種事情。 結婚卻不生育當然與婚姻本身的目的有矛盾,真正自由的人又何必拘泥於一紙婚書呢?愛情不需要法律保障。
第二種觀點,迫於各種壓力,在「生不生孩子」這個問題上,根本沒有選擇性。父母最大的願望無非就是「傳宗接代、維系情感、共享天倫之樂」,不生孩子就是對父母最大的不孝。
第三種觀點,我覺得不生孩子就挺好的。沒有孩子之前,我的生活無拘無束,有了孩子之後就不一樣了,每天只能圍著廚房和嬰兒車,還有很多事情需要擔心。以前信誓旦旦制定的人生計劃被打破,因為有了孩子,會時不時糾結這是否是個「錯誤」,經常沉陷在「後悔」當中,這樣對小孩的成長也不好!
選擇生或者不生都沒有錯,生而不養,養而不教才是錯。現在的社會,已經沒有養兒防老這個說法了,生孩子更多的是情感的寄託。養孩子的幸福點多之又多,但你要承擔起一個家的責任,經受經濟壓力的挑戰,有好的心態面對人生新階段的降臨!
⑷ 為什麼會出現兒女不孝順的情況
一、溺愛孩子
一味地溺愛孩子,養成他自私的性格,一點都不知道心疼父母。
誠然,天下沒有不愛孩子的父母,但有時候父母的愛太多了,已經變成了溺愛。
給孩子無微不至的關心是沒有錯,可是這種關心一旦過度,就不是什麼好事了。
什麼事情都替孩子做,孩子要什麼給什麼,甚至有一些過分的要求也盡力滿足,從來不對孩子說不。
這樣的做法表面上是愛孩子,其實是在害孩子,同時也害了自己。
這樣做的結果就是孩子會變得非常自私,只會想到自己,從來不會理解父母的難處,又有什麼事情滿足不了,他就會大發脾氣,甚至對父母心生怨恨。
這樣的孩子從小就不知道心疼父母,長大了以後更不會孝順父母。
文章圖片1
二、習慣
如果一個人語言粗率慣了,他就敢對父母說一些違逆的話;如果一個人對父母的照顧,行為簡慢慣了,他就敢做了一些放肆的事。父母對待兒女都是習慣於把好東西先留給兒女吃,自己不吃,甚至少吃,久而久之兒女就習以為常了,兒女就不再體會父母吃得是不是習慣了;父母經常拖著重病去做家務,結果久而久之,兒女也已習以為常,就不再關心父母的痛癢了。
三、打罵孩子
孩子被請家長,回家非打即罵!孩子考試不好,回家就要教訓!
反正,家長只要不開心,只要覺得孩子不爽,就是「棍棒底下出孝子」。
孩子挨了父母的打,心理會反感、仇恨父母,以後容易以暴制暴,主動去打別人。
文章圖片2
四、重物質
用物質,試圖去遮住孩子心靈的缺陷。
孩子自身的問題沒有真正解決,只是通過買東西來哄。
例如:給孩子買一堆並不需要的東西說:「你看我對你多好,要什麼我都給你買!」以後要聽話,要孝順我,知道了嗎?」
孩子在慢慢長大,家長的教育方法卻還是不變。
俗話說,「百善孝為先」,孝順一直都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⑸ 不生孩子真的是不孝順 嗎
不是,這個主要是看你和你老公自己。現在丁克族很多。
⑹ 孩子不孝順的原因
如果孩子經常出現下面這4種舉動,長大後很可能會不孝順。總是抱怨
孩子在家,總是表現出不滿,一會嫌飯菜難吃啦,一會又覺得自己的自己的衣服太舊,要求媽媽買新的。和同學之間相處也不好,總是抱怨誰性格不好,誰長得太丑之類的話。總之,父母在家就從沒聽過孩子聊開心的事。
和父母對話,最多的就是提要求,“媽媽你幫我買玩具吧”“爸爸你給我點零用錢吧”。父母覺得這樣的孩子雖然不貼心,至少不吵不鬧。
父母沒有發現的是,孩子的內心已經在漸漸變冷漠,他們和父母之間沒有愛的交流,愛本該是幸福、溫馨的,只對父母傳達不滿的孩子,談不上愛。沒有愛何來對父母孝順呢?
比如因為絆倒腳砸向牆壁摔倒,父母就會說“都是牆壁的錯,我們打牆壁好不好”,比如孩子走路摔倒,父母會說“都怪地,是因為地太硬才讓你受傷的”。
這種做法雖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制止小孩哭泣,卻在無形中培養了小孩逃避責任的情況。時間久了,等到孩子因為忙自己的生活而顧不上父母的時候,會不會逃避照顧父母的責任呢?
由此可見,一個人是否孝順,並不是完全由先天性格所致。父母如果想要長大後孩子成為孝順的人,在孩子還小的時候,注意他們的行為習慣是否有錯誤。
以上4種舉動,你家孩子中了嗎?如果有,請及時糾正過來。只要方法得當,每個人都可以擁有美好的品質。
⑺ 孩子!不是你不孝順!是你太孝順了!
女孩,說的是一個道理。
當然,不得不說,你已經做得很好,現在你也是一個很孝順的女兒,我相信你是一個很孝順的女兒。
現在,你想想看,他的父母培養了他這么多,花了多少錢?再加上他的勞動費用的照顧?他的父母給了他生命,但這樣的生活,應該是值得的?不要生下了父母的好意說,只是說這筆錢,他的生活也沒有完成。每個人都是一樣的,所以我們都應該如此孝順。
結婚前,他的家庭情況,你應該很清楚。婚姻這種情況下,也應准備。也許你沒有太年輕,沒辦法預見這些東西,然後站在他的立場是思考的問題。已經想過了,想想看,多想多了,直到想通為止。這樣的老公,雖然不能給你一個更富裕的生活,但他能給你幸福,我相信你一定能培養你,像一個孝順的孩子。太老了,你的那一天,你的孩子,你今天聽從你的父母,把你的兄弟照顧,像孝順你,照顧他的兄弟姐妹們照顧,你會被提醒的東西,那麼你會覺得,這一切的價值。
要要多在家裡,如果他的父母還是多少年?但是,你有更多的時間來創造生活,享受生活。不是嗎?現在生活在貧困中之後,就不會差,甚至比別人吃的差不多了,少玩,甚至讓別人看起來有點寒酸,你有比別人好的可觀。不是嗎?比方說,一百年,如家,他們到底還是你。你現在要幫助老人,就等於是分期付款,有一天你會突然發現,你其實比同齡人更多的錢。
至於他哥哥的幫助下,很自然地不說,當你可能是一個很大的權力嫁給我哥哥你做了,它是不是出了力的時候。人這一輩子,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啊。真的不能說有一天你會來打開人們追求所謂打虎親兄弟,父子兵上陣,有事需要有人,任何人尋求小於求自己的弟兄們來到了。兄弟與朋友最大的區別是,越幫兄弟近,朋友們正在尋求更多的更遠。看待事物,質疑,要放遠一點看,還是不錯的。
所以,你老公的孝順,不只是付出和感激之情,但更長遠的意義你一生的努力。這些努力不僅是金錢,物質,它是精神的。等到這一切,當你感覺質量不負有心人,你現在可以理解和支持丈夫的太聰明。
同時提醒房東。有人說外向的女孩我也是一個女孩,但我基本上跟你說我的丈夫,一切都孝順,所以從來沒這么認為。那麼業主的租金呢?當你結婚時,你的朋友的禮物,你收到?留在你自己的手中,或者你的父母?你父母的經濟狀況,然後呢?你的父母是不是你也需要關心他們的生活?只是說你老公的父母,樓主自己也適用。養兒說,他們誰也不知道孝順。,但真正到了決定命運的一天,孝順,會不會有點太晚了?